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和小学生一块去入学,是在贫穷的肯尼亚。
很多人都认为他占用了学校的资源,很不理解他去阻挠去打他。
他义无反顾的去学习,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读那一封信,政府给他的信,他不认识字,他想亲自去读。
贫困的小镇的人民就是这样,老人最后感动了老师。
他去了肯尼亚地政府通过生动演讲,把他们老师挽救回来。
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学会了拼写,也看了那封重要的信件。
那是由肯尼亚总统写来的一封信,对其表示敬意并决定由国家给予马鲁格补偿,补偿他在反殖民斗争中这么多年所受的苦难。
从信中我们才得知,马鲁格四次入狱,整个五十年代都在监狱中度过。
并且由于不放弃誓言,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待遇。
比较不错的电影给8.1分,给的很好。
1,the children are kenya‘s future.2,The children have a lot to learn from the old.3,Put the past behind us but learn from the past. 表面上讲没有教育没有未来,实际上在说,能凝聚历史的教育才能拥有未来。
承认MaoMao运动的历史遗产,是肯尼亚最大的国民教育。
ps:觉得哪一群人能否发声对一个社会至关重要。
青年社会,中年社会,还是老年社会。
非洲,充满野性和幻想的大陆,同时也充斥着战争、杀戮、贫穷和饥饿等问题。
很多时候都充满偏见地认为那片大陆上的人是贪婪、愚昧、不思进取的,但是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一年级生》,影片由英国BBC制作,讲述的是他们曾经的殖民地肯尼亚的一位“战士”!
没错,这又是一部传记片,片中的主角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位曾经的肯尼亚反殖民民族运动的战士,现在的一年级生。
而影片讲述的则是两场战争,曾经同殖民者的战争,以及现在同保守、迂腐观念的战争。
曾经为了获得民族的自由,男主角失去一切,而现在则为了能读懂一封信而去学习。
同我们的偏见一样,其实人的劣根性就是难以接受不一样的生存方式,他备受白眼,受到冷嘲热讽,甚至卑劣的人身攻击。
同一国家,不同族群之间的仇视和矛盾,因为贫穷而造成的迂腐、愚昧,因为迂腐和愚昧而造成没有主见,盲目跟风,这些都是阻挡在进步之前的障碍......同大多数传记片一样,影片关键还是那份不屈的精神,认准了就不要回头,认的就是那份死理,影片最后那封信的内容让人肃然起敬,一位真正的战士,不仅是肉体上面争取到了自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
每个民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而要让这份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仅需要肉体上的强大,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强大,正如影片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不要让那些狭隘、负面的东西侵蚀了内心......
<图片1>真人真事,英国广播公司,国家地理等多方联合制作,数者结合正是品质的最大保证。
肯尼亚在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政府宣布所有国民享受免费教育,84岁的肯尼亚老人马鲁格克服各种困难,勇敢地走入校门,只为能读书认字。
肯尼亚政府肯定了马鲁格反抗殖民统治的功绩,马鲁格作为“全球最年长小学生”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受邀到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
很高兴看到马鲁格的事迹能够借以成片,一位老者都对学习保有如此之大的热情,现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多读书呢。
一个居住在离内罗毕不远的84岁的乡村老人,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他急切渴望学习认字的决心。
在课堂里,他那专注看黑板的眼神,回家复习刻苦的劲头,最后跟孩子们融合一起,并帮助老师管理孩子,一些都显得那么可爱可敬。
在非洲那样贫穷落后的地方,想要接受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影片刚开始就表明政府规定进行全民教育,所有的孩子拿着出生证明就可以上学,从一年级开始。
刚开始学校里大概有95%的男孩,和只有5%的女孩(但是后来影片快结束的时候,学校里大概有80%的男生和20%的女生了)。
老师J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如果不是她当时深受感动打破规定,让老人进来学习,如果不是她毅然决然的和丈夫分开,留校教书,如果不是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向国家部门反映这些情况,老人不会在学校待很久,学校也不会被众多媒体关注,老人也不会走向世界,做教育的演讲,成为世界的校长。
最好,老人拿出很久之前收到的一封政府寄来的信,老师念给他听,告诉他可以获得一笔补偿。
他年轻时在为了推翻白人压迫而加入的茅茅党而受到了太多苦难,妻儿全亡,四次入狱,备受折磨。
如今年迈已衰,仍有心学习,并还想当兽医。
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从老师J那学到的一句话,同时,打动人心的是他坚信教育是改变贫困的最好方式。
能有这样的感悟让人内心不由得深深震撼!
给学生播种什么就能收获什么。
卡卯写5的方式,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诊断可能是读写障碍,有了诊断,有了罗列的应对条目,却没有了那个人以及相处过程中的快乐。
马里奥告诉他:“一个人有着长长的脖子,大大的肚子,5字上面带着帽子。
”这个数字是会动的,是鲜活的,这种交流是愉悦的。
正如,珍妮老师教小写的“a”的时候会说“先是胖胖的,然后是瘦瘦的”。
这是孩子的语言,孩子喜欢的方式,最终孩子得到的不是填鸭式的没有生命的东西,而是愉悦、想象,还有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不才是教育吗?
自记事起,我们就会知道终究是要上学的,初中、高中、大学,好工作,死水一样的轨迹,几乎感觉不到创造性。
你也可曾想过,在人生最美好的20年,也可以去爱,可以愉快地去享受知道的快乐,可以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收获更多?
接受教育是我们的权利,这并不是指我们要按时按点的上学,而是享受学到新鲜知识的喜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就拿这段归去来兮辞说,我当时背的时候痛苦极了,但是大学用起来这里面的某句话,突然能理解当时陶渊明的心境,共鸣和顿悟感让我心生雀跃。
我们可以抨击学校的不好的制度,我们绝对不能说学习知识没有用。
我会时时看马鲁格在他的屋子里学习字母时的情景,我觉得他认真有童趣地学习感觉真好。
他为自己学习争取权利,而在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学习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日子。
最让人泪目的一幕是老年人一路奔走到了政府,脱下衣服,遍体鳞伤,展示自己的伤痕只是为了能挽回女校长。
好在结局是女校长回来了,男主也能够自己认识简单的字,从而兑现了艰苦奋斗得来的教育权利。
即使影片整体的色调很晦暗,但这确实是一部激励人心的影片。
非洲处于水深火热的挣扎中,民族独立,国家解放,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是多少起义,多少条生命的摧残才得来的呢,但国家解放后,老兵却被遗忘被遗弃,连基本的人权都得不到,这是何等的悲哀,幸亏男主没有放弃,以他为榜样的人正在崛起,只有真正的尊重老兵,国家才真正的有根基长盛不衰下去。
向这位非洲的老兵致敬!
再次赞美央视6套,又看了一部好电影《一年级生》(The First Grader)这是一部2011年的“老片子”了,但是制片国家很国际,是英国/美国/肯尼亚三方联合。
电影主要的拍摄场景在肯尼亚,出品方是英国BBC,只是没太明白美国的部分是在哪里?
这是一部真人改编的电影,主角马鲁格是一位肯尼亚茅茅人,他们的种族在英国殖民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故事则发生在肯尼亚结束殖民时代,主角马鲁格已经84岁时。
这天早上,他听到广播中说:政府将对全民供免费教育,于是他萌生了想要上学的念头,并且为此不断地努力。
只是,在许多人的概念中,免费教育只针对于儿童,所以马鲁格上学的经历充满了坎坷,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
在过程中,教师珍被他的不屈不挠所感动,最终决定给他机会,和一年级小孩一起上学。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一切发生的过程中,马鲁格不断地被现实中的场景所刺痛,回忆起被殖民虐待,关在集中营的经历。
导演很巧妙的以这样一个小的切入点,讲了马鲁格一生的故事,一个原著民,誓死想要保卫自己的土地和自由,受尽虐待依然不放弃的故事。
当故事的结尾,马鲁格拿来一封信,希望珍读给他听,这一封信,用寥寥几句,记录了下了马鲁格在集中营的时间,不同的年份,不同的集中营,相同的苦难,就像他的一生。
而在电影的结尾,字幕显示,马鲁格成为了联合国的文化大使,鼓励着全球的人们不断学习,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是啊,以84岁的高龄,并且是在生活非常贫穷窘迫,维持生计都非常艰难时,马鲁格还依然坚持像一个小学生这样,从零开始学习字母数字,这确实应该成为全世界人们的榜样。
但是,这部电影并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学习的励志电影,导演通过马鲁格的回忆,人物之间的争吵矛盾,来告诉我们,肯尼亚独立了,但是历史带来的创伤不会轻易抚平。
殖民,虐待,妥协,抗争,不同的人,不同的部落做着不同的选择,留下自己的历史痕迹和伤口。
也许越了解人生,就越容易感到心酸与忧伤。
看着马鲁格受过的苦,一阵又一阵的心痛。
经常觉得政治就是一坨屎,又臭又恶心,但你却无法阻止它的存在。
如果真有十八层地狱,那些为满足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真该呆在最底层。
马鲁格84岁了,还想要认字,想起我们想逃课的行为,是不是很惭愧?
觉得这片应该给学生们都看一看,但是又觉得就算他们看了,在他们的年龄也许也不会有什么觉悟。
就是这么矛盾,等你明白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已经错过了。
看着马鲁格听着总统的那封信,老泪纵横,我也忍不住哭成花脸猫。
有的人好像生下来就是要饱受苦难的。
还好马鲁格够健康,用毅力为自己争取到了荣耀的晚年。
与其说马鲁格在争取读书的权利,不如说他是在争取黑人与白人的平等权利,追寻肯尼亚的乌呼鲁(意为“自由”)。
苦难传奇真人励志片
没看完,但我得到了激励。电影一般,感觉有点使不上劲,好像体制里的人别那么幼稚,做本职工作的时候像个正常人,一切就都简单许多了,不过太可惜了,体制是由人构成的。
苦难
122号。挺怕这种主题先行的片子的,拍成什么样都有人说好。不可否认这是好故事,可是电影的呈现很生硬,人物也符号化了。
殖民、独立、部落主义、贫富分化、教育、渴望、疑惑、坚忍、感恩……103分钟的电影,讲述了太多太多的故事。2010多哈电影节获奖影片。
非洲孩子就该学母语,还要学中文,以中国话为第二语言!英语教学,那如同是欧洲列强文化殖民非洲无异,而且哪有那么好的事,都是有所图谋。只有本土教育才是真教育,这一点只有中国能(在异国的土地)做到。| 非洲被奴役几个世纪了,都已忘记了祖先的告诫! | 我不信欧美的英国导演和演员能拍出非洲人那种本土真挚的情感,所以差评!
残酷的现实迫使人们追寻知识的力量来武装自己走出困境
战争反思,人情冷暖,数典忘本,一个传奇也是一种苦难!
三星半。。对我来说比较无感。总觉得这么规整的镜头和肯尼亚的现状不太相符,男主角深刻的回忆也和校园不太融合。。比较常规的励志片。ps:都能直接上访见到国家领导。。肯尼亚也够民主了。。
As we learn more as we cannot forget the past.In fact we can learn more from the past.
某些人物过于脸谱化,nobody们也一样。某些角色反转生硬。
当影片站在正义的制高点时,往往会忽略一些关于电影的本身的问题,故事好,讲述的平平无奇。
看得没啥感脚,可能太困了。。。中间还睡着了两次囧
活到老,学到老。
不算太赞
言传身教便是最好的教育,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原则值得坚守和奋斗。BTW:这才是BBC,哇啦~
怎么说呢 电影想表达的可能太多 总有种还缺一笔的感觉 anw学习了肯尼亚的独立历史
实在一般。
84岁的老人为何锲而不舍地想去上学?不寻常的事总是会遇到常人异样的眼光和反对的声音,佩服老人像羊一样坚强不屈的意志。这是一部励志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BC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