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一个城市。
他是关于广州的影像记录,记录着四位生活在广州的青年(广漂、白领、富二代、天文物理研究者)各自或相交或平行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记录着广州这个城市。
是大城市打拼的青年现实写照,或忧伤或励志,或迷茫或逗比,时不时还蹦出一两句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
私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负能量太多,只是迷茫。
通过毒舌电影众筹才看到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影片开画时间是四月份。
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当然也谈不上多好,毕竟是影评人的非专业处女作,不得不承认,处女作拍成这样已经相当厉害了。
影片节选了身处广州城六个青年的生存状态片段:一个富二代不断的泡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因为他的事业发展已经被家族所圈定;一个青岛广漂长期找不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断求职失败,屡败屡战,以为从事文学创作能够证明自己;一个外漂回广的科研胖子,在相亲中认识一个本地女孩,两人开始一段若即若离的交往,然而最终也是无疾而终;一个银行工作的眼镜男,来自交往的女孩所给的物质压力非常大,终于不堪忍受选择分开;一个字纸媒即将终结的女孩,却仍然选择去报社做记者,面临的人生也是十分困惑;还有一个满嘴心灵鸡汤的职场培训师,他貌似积极向上的职场发展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渠道与证明吗?
看上去恐怕更多是自欺欺人的心态吧毫无疑问,这是六个非常典型的当代青年写照,毫无掩饰,真实的状态。
这是一部非常真诚的写生电影,绝不矫情,虽然缺乏戏剧性,但无疑是原生态的,就是描写了六个人生失败者的当下状态。
影片镜头下的广州非常有感觉,演员的粤语原声尤其能够带出广州地域特点,而且影片的配乐也是出人意料的惊喜,作为一部处女作太棒了。
要说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整体太过散文化,没有一个故事主线,更糟糕的是这六个角色完全没有变化,开始什么状态到结尾也是什么状态,所以一个半小时让观众看得有点难以忍受,毕竟大部分还是作者假借人物在自言自语自己的心情,要是剪掉半小时效果一定会更好吧。
演员的表演就没什么可说了,毕竟都是素人,自己演自己没什么不对,所以即使这是一部相当任性自我的作者电影,但满满的是真诚姿态。
我可以理解,院线经理极少给这部影片排片的理由,但不同意这是一部艺术电影的判断,事实上,要不是没钱做电影的宣发,这部作者化的电影未必也就完全没有受众。
其实即使没有明星,这部片子也是有一定商业性的,只是大概导演自己都没想过怎样挖掘推广吧?
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倒觉得影片气质上有点像日本电影《濑户内海》,一样是百无聊赖的人生状态描绘,当然后者聪明的使用了两个当红炸子鸡小鲜肉,更重要的在于后者只有七十分钟。
在一座城市生活十年,并将它视为家乡,是不是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我说的是即将在院线上画的影评人云中所拍的《呼吸正常》。
前提是,如果你像这部电影的导演云中一样研究电影超过了十年。
这是一部集邮电影,不是集男或女朋友,集的是广州的风物。
四男四女的广州故事里,绝对主角却是我们的大广州。
从来没有人对广州这么用心,精心地罗织了那么多名胜古迹,即使只是扫一个背景镜头,也要带上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山纪念堂里电视主持人珍珠的脱口秀似乎有点脱离主线,但是重点是中山纪念堂啊,在看完演出后走出那栋高远古老的建筑,这才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文艺逼格。
除了国师老谋子版的《图兰朵》,你能经常进出太庙看戏吗?
广州塔、花城广场、白云山,老西关,老牌坊,木棉花开,糖水,煲仔饭,猪脚饭,炒花甲,凉瓜炒蛋……云中这十年看到的广州的好,广州的妙,他恨不能在这一部片子里全部推介给观众。
云中大抵是希望这部片子让后来想拍广州的人说一句,“眼前有景拍不得,云中有片在前头”。
除了风物,地道的广味还在人物身上。
云中是从北京逃离到广州的,他和很多新客家人一样爱上了这座城市。
人们穿着拖鞋走进花园酒店,在白天鹅可以看到无敌海景的中餐厅喝早茶,五星级酒店不是那些参加广交会的歪果仁的专利,开得起法拉利的壕们却天天开着广本,无论高低贵贱,人们都爱坐在街边大排档打边炉烤生蚝……片中的极品理工科男问,北京路的街道下是什么?
还是街道啊。
像岩石分层一样,不同年代的街道降沉在地底下,如同历史的云片糕。
广州的风物因为有来处和时间的积淀,显得格外淡定沉着,一幅举重若轻的模样。
这风物的面貌也雕刻了人的面貌。
与相对浮躁的外来广漂新客家人比起来,片中的厂主二代男和银行贷款男都是本地姜,他们的语言活泼泼有生趣,没有那些僵硬的口号和书面化的东西,广漂可以很快学会粤语,但是那种骨子里的淡定和广式幽默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习得。
厂主二代男的困惑在于要不要做厂主二代,工厂与他的生活趣味截然不同,但是这是家族生意,他没得拣。
或许在30岁之前他会像我在大学城的某些朋友一样宁肯生活无着地漂着,依着荷尔蒙胡闹,变成暗恋狂跟踪狂,对他来说,每天通过偷窥暗恋对象的朋友圈,想象她如何上课,如何运动,如何休息,如何打发闲暇时间变成了他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
银行贷款男徘徊在两个女孩子之间,一个是单纯物质女孩,一个是知性小记者,两个他都爱,前女友是青梅竹马,劈腿的是精神伴侣,都见了前女友的家长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要与前女友说清楚。
北方来的打工男,他找了好几个月的工作,某天,他说要写一部《上帝,我,机器人》的小说,还有一篇本土化的戏剧《麦克白》,打工男成功晋级小说男,但是他的命运暂时还没有改变,他的两部大作一直处于烂尾状态。
但是他至少找到了自己的职场定位——做文案。
在改变银行男和小说男决定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励志哥,天天将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挂在嘴边,虽然满嘴的心灵鸡汤,说的话有直销培训模式和套路的嫌疑,但其实文艺青年更需要鸡汤,正是他将身边的朋友一一唤醒。
外地读书多年的量子力学宅男,融合了北方人的豪爽和港式的无厘头,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广州仔版的谢耳朵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跨界混搭得天衣无缝,从搞科研到搞地下艺术,从RAP、钢琴伴奏到视频录制,无所不能。
他的困惑在于多年的异地求学经验让他找不到家的归属感,发掘世界的真相到底用科学还是艺术?
他选择了记录此时此刻的广州,他相信真相就在镜头对时间的记录里。
与之对应的四女着墨不多,量子力学宅男心仪的女孩令人印象比较深刻,她具有受女孩欢迎的中性特质,在广州有一大票这样的女孩,内涵低调,看上去沉静如海,实际上闷骚俏皮,令人惊喜。
她们冷静淡定的气质和咋呼大气的帝都女不同,和洋气爱作的魔都女不同,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单品,自带无印良品的光芒。
知性小记者是银行男眼中的奶茶妹,一直在片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树树只在厂主二代男等公交的时候出现了两秒,然后就被没有然后了。
至于小说男的前女友,剪了短发的她与他生硬地对话,让人以为尴尬癌都犯了。
有人说现在的90后身在福中不知福,物质条件那么好,怎么还有那么多忧愁呢?
先天物质条件较弱的70后80后是没有时间哀叹青春的,他们一头扎进生活,珍惜每一个工作的机会,赚了钱忙着贷款买房买车,将自己绑定在一种盲目的忙碌中。
90后就像当年美国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父辈大多数已经脱离无产,为生活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有条件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呼吸正常”用北方话说,就是“喘气儿的”,片名与戈达尔《狂人皮埃罗》式的《精疲力尽》正相反,有种不甘的平淡,不安的正常,但这一切喧嚣与挣扎都归于了平淡无奇的正常呼吸。
在我看来,《呼吸正常》是一部中国90后新人类的《活着》。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活着》的版本,南中国广州的4男4女,他们在2014-2015年间的生活被这部电影记录了下来,N年以后,如果想找一部忠实呈现这个年份的青年男女生活影像,这部电影将会成为极细分却极有参考价值的人文史料。
法国新浪潮旗手之一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精疲力尽》,作品里充满了对时代的反思,他用一种极致张扬的叛逆,甚至不惜犯罪来反抗被物质异化的现实世界。
《呼吸正常》里没有激烈的青春反叛,只有令人无奈的现实和无声无息与之对抗的胶着,这场胶着的状态还看不到出路,所有人都深陷泥潭,这就是中国式青春的反叛,没那么激烈,没那么夸张,但是同样令人心酸。
正因为如此,《呼吸正常》里不知名面孔主演的青春才让我感觉到了力量,远远超过《致青春》《匆匆那年》《住在我上铺的兄弟》里打着青春的旗号贩卖怀旧情怀的伪青春,也超过了过于沉重和刻意的《少女哪吒》,而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实主义价值的青春电影。
回看以广州为背景的好电影实在屈指可数,老的片子有《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七十二家房客》,不太老的片子有《雅马哈鱼档》,再新一点的有《秋喜》,商业片《逃出生天》,反倒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变成了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广州印象的影像代表。
《呼吸正常》尽管几乎近于零成本制作,它还算不上献给广州的诗,最多像散文,但是不妨碍它成为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广州影像,这座全世界知名的”CANTON”之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新的影像作品,不知名的面孔,纯天然流的演技,弱化的故事性都会削弱观众进场观看的愿望,但是只要你生活在广州,《呼吸正常》就值得一看。
冲着毒SIR和云舅看的,贡献一点点小力量。
只是情怀归情怀,该说的还是得说。
整个电影基调略显沉闷,中间字幕引导的专场稍微有点突兀,总是让我得缓一会儿才能进入剧情。
中间还有好几次注意力被转移了,以至于到最后看完也很难回想起来刚才看了什么。
剧中三个青年男屌丝,性格实在不讨喜。
一个富二代整天无所事事意淫泡妞,一个换几十分工作每个都干不长每天说空话,还有一个。。。
呃,对不起,我想不起来有什么特点,只记得劈腿小记者了。
说他们是屌丝,真不是侮辱他们。
不仅经济上屌丝,思想上也屌丝。
那个富二代,充其量算个富裕的屌丝。
24,25岁的年纪,且不说让他们为自己的梦想奋斗,他们连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都难以维持。
剧中凸显了他们的迷茫?
迷茫?
为什么迷茫?
因为平时大学没有脚踏实地啊,因为大学就是玩过来的,因为大学几年,完全放任自己沉浸在考上大学,毕了业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的幻想中。
活该啊!
为什么写小说的那个,女朋友跟他分手了?
剧中虽然没有交代,但是从他自己的状态和女朋友的状态来看,显然两个人不在同一层次。
前女友毕业出国,两个原因。
一是家境好,二是学习好。
家境好就不说了,山东男的家庭条件显然不占优势。
那么前女友上学时跟你在一起,显然不是图钱,那必然是看中人了。
可是剧中有意无意凸显了女人拜金这个主题,实在是觉得有点冤。
如果是学习好,大学几年,人家在苦学在为出国奋斗的时候,他在做什么?
从他后来每份工作干的都没有长性来看,大学里也未必为自己将来打算过。
所以分手是必然的,两个人价值观不一样。
为什么富二代整天YY女神又不敢去追,还跑去跟踪人家?
在妈妈的厂里做事,不好好做又不肯出来找自己喜欢做的事?
他不敢啊!
懦弱胆小又自卑,舍不得金牢笼又弃不了假自尊,活该!
为什么阿洪最后劈腿小记者?
剧中给的理由因为现女友拜金。
我呸!
如果真的拜金,一开始就不会跟你了。
没见过真正拜金的姑娘是怎么样放弃道德当小三,被包养,甚至嫁个家N多万快要死的糟老头子么?
姑娘真不是嫌弃你穷,如果真嫌弃,在天桥上就不会说你走了以后就没人陪她吃冰沙看电影了,真嫌弃,巴不得你赶快走好找个借口分手。
当然,最后他说女友老在面前说什么LV,GUCCI。
说真的,人家只不过塑造一个拜金女的形象好跟你分手而已,搞不好人家早知道你移情别恋了。
最后让我觉得稍微正常的,竟然是那个胖子和满口成功学的家伙。
那是最脚踏实地的人。
最后说一句:跟剧中一样迷茫又眼高手低的家伙们,趁早踏实起来。
否则,24,25岁你还能无病呻吟,怪社会,怪别人,等你40岁,你看看还能怪谁。
题目是我家小朋友观影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我家小朋友在忍着没睡着,没中途离场,只是扭来扭去加左歪右歪后仍坚持看完《呼吸正常》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其实这个片子并不适合10岁的小朋友,但为了挺他舅舅老K,还是强烈要求为他众筹张票来八卦一下。
他为电影打了7分,是为了他舅舅以及多次出现的姥姥家熟悉的场景。
上面是小朋友的影评,我的又是什么呢?
可能有这些吧:1、导演是个吃货,对广州的各种美食都极为惦记,整个片子从头吃到尾,哈哈,还不觉怪异,在此处需大😄三声!
另外,老广本地吃货热爱的食物与云舅有所不同,对食材更挑剔,做法上较崇尚轻淡原味。
云舅的食物类型具有比较明显的受到广州美食诱惑的新广州人的痕迹,不知老广们观影可也有此感?
2、本片是男性视角影片,导演和创作班底对女性的描述太过概念化,臆想化,流于表面,是个遗憾。
男演员们虽说是业余演员,但在演好自己这点上还是做的不错,生动,鲜活。
女性角色的鲜活度欠缺,时不时让人有从现实生活突然转入二次元的荒诞感。
3、要说呢,我家老K的表演略生硬,有用力过猛之感,是演了导演塑造的老K而非自己。
我个人自然会觉得真实的老K更好玩~并且物理对于他而言,是常识,也根本不会整日挂在嘴边。
生活中的他,会和你谈谈哲学,艺术,音乐,当然还有物理及摄影,且更多地是把这一切都视为世界的本质的各种表象而嵌入到各种主题。
当然,从表演的角度而言,他很好地诠释了片中的老k,配合了整个片子的气氛。
但是,从个体而言,老K是一直呼吸蛮正常的。
拍摄的那段时间是他已明确知道自己想且要走上电影之路,并且一直在践行之时,参与拍摄即是他的行动之一。
所以相对其他三位男主角,他彼时已走出迷茫而非陷于迷茫之中~4、其他三位男主角均很鲜活,见红尤其出彩。
导演选角蛮有眼光,要👍5、广州真的拍得很美👍 配乐尤其恰当👍6、其实刚看完,只打了三颗星,隔了两天写影评,上升为四颗星,是为难得有如此不励志不上进而真实反映青春的迷茫的影片点👍绝不后悔花100元去观影!
加油,云舅!
加油,老K!
中国电影不能只有钱的味道
周末去看了《呼吸正常》的点映,我是不怀好意来看这部电影的,因为有影评人报团互捧之嫌和作为一个迷影青年不服气其他迷影人转变导演的进化,让我是带着“究竟你能拍出什么玩意的想法去看的”。
出乎意料我还蛮喜欢这部电影,导演用一种闲散的布鲁斯调调的方式来搭构节奏,像一本广州的城市日记,轻松平淡的记录了一个带着广州城市文化的年轻群体,游走在小蛮腰和夜宵美食的城市质感中。
本来一肚子带着坏水的问题在观影结束后都没了,反而觉得以这样的方式来拍摄城市也挺好,尤其老k的故事很多人都喜欢吧。
即兴创作的城市小品,类纪录片方式,身份性格和演员的统一达成广州的城市乡土感(演员是从豆瓣征集的以演员的身份和性格来创作这很有趣),不同人出现在不同的区域,熟悉广州的人能体会到故事和空间的契合。
影评人转变为导演以迷影视觉来专注城市的符号,电影我想应该是很两极的因为这样的日记篇章的确会让人质疑是不是对叙事根本没有信心(所以布列松和小津无可挑剔,唯有叙事才是最真实的电影之道),也会反感这种松散人物交织的闷感,但我个人还真是蛮喜欢这个伴随着布鲁斯钢琴敲击的广州城市小品。
说到这想聊聊电影和城市,在光影的世界里人是城市的关键,比如伍迪艾伦的纽约中产阶级、费里尼的罗马游魂都是人在城市中代表着某一类型层次去演绎的。
方言、美食、生活习性划分的出来城市符号能有这更强烈的带入感。
比如娄烨喜欢拍南京和武汉,尤其喜欢南京的雨和武汉的湿热契合剧本的创作能让和故事、人物彻底融入城市,这就是利用城市自我的环境特质去构造人物。
而贾樟柯则不同,贾樟柯是不拿城市的特质来构建自己的人物故事,而是直接的混合在乡土风味中信手拈来的组合拼贴自己的故事。
所以在娄烨的电影让人记住的是游离在城市之中满怀心事和秘密的人物以及抑郁绵柔的故事,城市只是辅助给故事构建天然的色彩而已。
贾樟柯立足于乡土,成为其中一员创作出来的故土情怀给人印象深刻是城市本身的色彩和人在其中来来往往的哀愁。
一个导演爱一个城市不仅熟稔城市的历史,热爱他的风土文化,能敏锐嗅出城市的特质怎么融入自己的创作,一个城市是多面的能切入其中的点很多。
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黑帮》就是一部很另类的城市致敬辞,没有帝国大厦没有克莱斯勒等的巡视,而是从帮派战争来讲述纽约精神和纽约文化的诞生。
伍迪艾伦离开纽约脱离了自己熟悉的中产阶级话唠,把巴黎拍成了明信片,把巴塞罗那描绘成情欲迷情。
罗马则让人毫无印象,趣味性大打折扣,让我想到一部挺糟糕的电影《好雨知时节》把我喜欢的成都拍的如此难看不接地气。
在好多集结导演给命题拍摄的短片集合中,《巴黎我爱你》是比较好看的一部,每个人选取一个切面去讲述自己眼中的巴黎,把巴黎变成一个万花筒呈现出让人眩晕兴奋的巴黎城市观感,是不知道为啥《纽约,我爱你》就难看的多了,可能巴黎的浪漫、随性很好取材,纽约的城市阶级分明不是老纽约人很难拍出城市的质感,还有一直搁浅的《上海,我爱你》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
最近看的电影中也就《火锅英雄》让我眼前一亮拍出了满满的重庆感,毕竟是我最喜欢重庆还小小的吹了一波这个电影。
扯到这感觉有必要有空再细细写一下香港吧。
本来,是想给《呼吸正常》四星的,但又想了想该片仓促且失控的结尾,三星打住。
讨论导演创作者之外的身份,其实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没什么意义。
就作品本身来说,它细碎,形而上,哪里该藏哪里该漏,还没有形成节奏感。
作为一部带有地域风情的弱情节影片,它多多少少还带有一丝新鲜气息,值得鼓励,但这当然不值得夸大和吹捧。
以台词提示作为章节结构,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强,有的章节跳得很突兀,这表明了创作者对于剪辑点把控的稚嫩。
角色塑造上,三人组里最失败的是处理很表面化的文学青年。
陷入三角恋的男孩话太多了,而暗恋马尾辫女孩的富二代,又话太少了。
真是可惜。
穿插在三人组之外的民科小胖,再给他加一点点性格属性,就会很立体。
他身边的眼镜妹,就比小胖更让人相信她真实存在,因为她有着更重的生活气息,不说教,喜怒不会只通过话语表达。
毕竟,人,不是只长了嘴。
电影中,不说话的场景,都很值得延长和重视,尤其是最该受到打磨的结尾。
可以说,这部电影毁于台词。
最后简单说一下为何评价如此不堪,还差点手抖给个四星的原因。
作为种子式的作品,《呼吸正常》确实有很多可以发育出来的张力节点。
如整部电影弥漫出的,对“日常”本身的关注;如努力的张贴地域化标签;如试图不给答案的创作意图。
这些东西对于内地电影来说,还算宝贵。
当然这更改不了《呼吸正常》勉强在及格线徘徊的水平。
但总算,这是个不那么差的起步,虽跑得歪歪斜斜的,但路还长。
电影和城市关系,大致有两种:一是电影讲了关于某城市的故事;二是电影讲的故事以某城市为背景。
前者有时通过标题就能判断,比如我们熟悉的《巴黎,我爱你》《纽约,我爱你》这类有爱的拼盘小故事电影,着力点始终在城市身上,选取一条时间线,拉着这条线对着城市空间横向切一刀,展现给我们的就是这个城市生活的横截面。
后者相比下就显得更杂芜,首先它得以故事为主线而不能只白描城市的状态,其次它必须让人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确是发生在这个城市里的,换一个城市可能无法满足物理条件,可能失去这个故事所以值得听下去的“味道”。
要做到这一点也难也不难,大部分港片其实就有着浓郁的“港味”,我们看许鞍华镜头下的人物和故事,就压根不会怀疑这个故事是不是一定得发生在香港,假如让“桃姐”置换到别的城市比如北京,逻辑上这个故事依然成立,但讲一口京片儿住在胡同角落里的一定不是“桃姐”,倒可能是“李嫂”。
这一点上国内也有片子做的不错,我能想到的是发生在重庆的《疯狂的石头》和发生在北京的《老炮儿》。
《呼吸正常》就是一个切切实实发生在广州的故事。
影片一共两条主线:主线一说的是三个应届毕业生晃在广州,经常聚在一起但拥有各自的生活,剧情线会根据他们的相聚和分散时分时合;主线二说的是短发女孩由奇特的相亲经历认识了薛定谔男,两人聊天、约会、走在广州城里。
两条线平行前进,三个出身、背景不同的毕业生,有着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缺憾、不同的选择,却有相同的困惑,无外对未来的迷惘,人生定位的模糊,浮躁与不安。
另一边一对男女奇怪而木讷,吃吃喝喝逛逛聊聊,爱情可能有一点,但看到的更多是躲闪、不安全、对超出自我掌控范围的关系的慌张。
这些东西笼统的说是都市病,或者说现今年轻人在大城市里生活的综合征,导演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并且表现的挺有诚意。
描绘大都市病,国内备选的城市,北上广深而已。
北京上海体量过于庞大,市民生活和上层建筑像是两个世界,原有生态如胡同和弄堂容易引起老龄化联想,描述胶囊房里的年轻人则话题更趋社会性,所以很难以生活的视角切入。
深圳是北京的飞地,年轻的都市还没能真正完成包容性现代城市试验,有市民生活,但没有自己的特点。
只有广州——粤语亚文化圈的中心,有眉目清晰的方言、城市面貌和生活方式,且都市和平民生活间不见鸿沟。
既然在广州,就要有广州人。
影片里的三个毕业生,两个说白话或者白话版普通话,剩下的一个青岛人全片操一口浓重山东口音普通话;两个广东仔之间对话时用粤语,青岛哥们听的半懂不懂,有时发表意见,这个时候广东仔回应青岛哥们,则操广东口音的普通话。
这样的设定带有最直接的真实感,用口音完成了身份识别,同时引出比较因素——本地人和外地人。
本地人有根基,所以也有裙带的压力。
广东仔A是富二代,他的斗争点在于要不要回家听从父母的安排,排遣点在迷恋路边偶遇的女孩,求而不得。
广东仔B有稳定的工作和女友,但事业上的不顺心和女方家长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在一次音乐节上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排遣点,背着女友和音乐节上的女记者走到了一起。
而山东兄弟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毕业之后说了分手,裙带压力丝毫没有反而鼓吹不相信爱情,工作走马灯的换也没个准数,生活越来越飘忽。
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人间的比较,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而导演的诚意,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导演镜头下所有人的生活都很烂,但烂着烂着却依然在往前进。
三个人聚餐时菜还是自己烧的,广东仔会吐槽山东兄弟烧菜重口;山东兄弟硬拉着另两个人去音乐节,在草地上接受采访时口无遮拦地说着自己对中国摇滚的见解。
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可他们没有放弃自己一塌糊涂的生活,颓废是一天,打个鸡血努力一发也是一天,犹豫中可能永远都跨不出改变的一步,但也可能被外力一推也就过去了。
这种苦闷在镜头语言中和广州融在了一起:六月份的广州,毕业季过后一届毕业生去的去留的留,下不完雨,南越王墓,小蛮腰,天桥上鲜艳的花,牛丸火锅加啤酒,永远拖鞋短裤的造型,和广东仔的口音一样的天气:湿、热、咸。
没有刻意的人物塑造,没有刻意的情节冲突,全片最大的高潮恐怕就是山东兄弟带着成功学大哥和两位广东仔在KTV里唱歌时的互喷了,每个人喷其他人一波,没有就事论事,也没有上纲上线,其实就是发泄,每个人巴巴的看着其他人身上自己羡慕的点而自己却不可得,酒酣胸胆尚开张,吐槽的是对方的不思进取,其实泰半是不平他有我没有,喷完接着做兄弟,搀扶着回家。
其余整篇,平淡叙事,几乎没有情节。
这难道不是你能在广州街头遇到的同龄路人甲吗?
难道不是你我的二十二岁吗?
《呼吸正常》是城市和电影的关系中的中间者,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关于广州的故事,也可以说这个故事以广州为背景,但都特别真实,特别真诚,年轻人迷惘彷徨在广州街头,广州街头彷徨着迷惘的年轻人,这两者相互容纳,相互映射,通过一部电影完成对立统一,电影客观呈现了生活在广州的年轻人的状态,两个要素失去一个都不再成立。
如果这几个年轻人不生活在广州,那他们的生活状态一定不会是这样,如果广州失去了这几个年轻人所代表千千万万彷徨群体,那广州也将不再是广州。
在上海电影节的展映厅外我恰好遇到了片中的薛定谔男,我们都走过去对他竖大拇指说演的很棒。
薛定谔男从头到脚依然是片中的屌丝造型,神态举止口音之本色就好像从银幕里走了出来,这时有人问他: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做什么的呢?
他答:我们基本上是本色出演。
当然可能上文的分析都只是扯,恰好买了导演云中的知乎Live,云中自己谈起《呼吸正常》时说:“有的电影拍的观众看的,有的不是,《呼吸正常》就是一部我拍给自己看的电影。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这部电影忽然变的无比美妙,因为这样的话这部电影就成了导演云中关于广州这个城市的私人记忆了。
在宏大叙事、官方叙事、人造叙事三座大山的挤压下,关于城市的私人叙事被挤压的难以呼吸,用电影作为私人记忆的承载方式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感谢云中做到了,他关于广州的记忆,呼吸正常。
<图片1>
有人说好的影评人真的不等于好的导演,所以这部电影我是带着偏见去看的,但是看完以后,倒觉得也没网上说的那么糟。
甚至觉得,作为处女作也算可以了。
一座城市,四个青年,四季轮换。。。
个人觉得云舅还是挺聪明的,处女作不搞宏大叙事,也不炫技搞特效(虽然我觉得这个主要还是因为穷),而是老老实实回到生活,比起那些SNS上的精彩人生,这种平淡的剧情以及屌丝青年日复一日的日常还挺对我胃口的。
虽说作者意识少了一些,不过好在导演也没有野心,作为一个很丧的人,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挺能引起我的共鸣的。
人生真的很艰难,哪有那么多的正能量?!
偶尔想自暴自弃都不行。
因为立刻会有人微笑着扶起你,对你说:“哎呀,你这样不行啊!
你要努力!
你要从自身找原因。。。
”找找找!
找你个大头鬼啊?!
我就想不努力,不上进,不行吗?!
说实话有的人三观那么正,思想那么健康,我真的找不到和他/她做朋友的切入点啊!!
早起的人都矫情,有爱心的人都很烦。
街上随便一只狗都比我长得可爱。。。
还是喜欢电影里几个演员的丧,喜欢他们迷茫,无病呻吟,但并不扰人的灵魂。
《呼吸正常》对我而言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从硬盘里挑了一部电影来打发周六干燥烦闷的上午。
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情节不波不澜,甚至你可以说它沉闷。
人物也没有给观众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都像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看不到任何活力在里面,充满暮气。
这样平凡又普通的生活,像是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一点也不特别。
电影的叙事像是邻居的老太太砸着嘴,摇着扇子,把年轻时候的故事讲给你听时一样。
从二八芳龄到初为人妇,从记忆里抽出几个片段,小心揣着轻微的得意,又端着像不让人看出来,平平淡淡地讲给你听。
其实故事本来就平平淡淡。
没什么冲突、起伏,像是流水账。
从开头到结尾,几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改变。
只不过是世上又多了几个人,了解到他们的烦恼,又想起了自己的烦恼。
平凡又普通的人,平凡又普通的电影。
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不精彩,不狗血,像冬日的地平线,苍白地在远处延伸着。
太有趣的影片,什么都没发生,但什么都发生了。它不是由故事展开,而是由创作者的个人审美和趣味延伸构成,这种表达方式就足以让我惊喜,联想起一些日本导演的作品,因看不惯片中角色而骂电影的人应该也是鸡汤喝多了,而说没指向任何社会问题的人,“本体“的烦恼才应是世上最重要的问题吧。
小成本影片很重要的一点意义在于便于快速学习和掌握。每个人对电影理解不同,所以影评里看到了对器材的质疑,并不认同。拿家用设备排出好片子的大有人在。这部处女作的确粗糙,但我更愿意称之为“拙”。诚恳不卖弄,放弃成规敢于突破,电影语言是在尝试里得到发展的,学院血统在今天未必真的有优势可言
有时舒服,有时尴尬,呼吸正常。
所谓借胖大头之口记录真实,但没有了生命的人物,放在电影里折磨观众,我们会躁狂的!
偏爱天文学男博士的幽默感。这么有趣的的理科男已经不多了,如果再帅一点就更好了。
很多细腻有趣的调度和处理意味深长
导游电影,城逛得不错,想聊的那些杂七杂八却全都被生涩的表演给堵了回去,配乐加分不少。
很无聊的一部片子,完全get不到笑点,却被旁边的人笑醒。本身期望也没有太高,冲着毒舌而来,在这种秋季的雨依然滂沱的夜上海,也不算完全无意义,毕竟它再次提醒了大家评论电影和拍电影真的不是一回事。
太业余了,not in a self-reflexive way (like some architect 笑), unfortunately. 试图酱紫拍一个城市我是提不起一点兴趣,除了美食没感受到什么广州的特别。
不能说是不好,而是不够。导演关于广州这座城市的生活状态的描绘是真实而立体的。但在主题方面却又如同空中楼阁一样缺乏态度,讲理想主义者的消亡,却不够深刻;谈青年和世界,却又带有一种故作深沉的无病呻吟……整体不够精致,不过,能够在电影院听到云母逼的歌,我也是无憾了!
简单轻松的都市小品,竟然还挺喜欢。地下Rapper/天文物理学者相亲那条线最有意思。演员的表现意外的自然放松,看得挺享受的。字幕卡+爵士乐的配合蛮有想法,甚至让我有了一点点伍迪艾伦的感觉。云舅的导演技巧也许不成熟但有自己风格更重要。
这才是我爱的中国独立电影应有的样子,其他一副苦大仇深,看都不想看,话说回来,这是部特别舒服的小品,观影过程很享受。
片如其人,一点都不装。展现广州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如呼吸一般正常。独立电影都能拍得这么友善又有趣的话,我肯定不骂你们。推荐看大银幕。
垃圾 浪费时间 我还推荐给朋友看 好丢人 以后连影评我也不会看了
马上就二十五六岁了,好可怕
很广州,很生活流
城市影像的部分是曼哈頓,人物群像戲偷師了獨立時代,麥當勞與飛機掠過的鏡頭機位借鑒了重慶森林。不過拼湊感太明顯了,結構的鬆散靠剪接怎麼也救不回來。影像的質感上也是學生作品。另外敘述的視點明顯是「外人」,導致那些出鏡的所謂廣州標識也變成了走馬觀花,拍不出真正的廣州味
三星半。爵士乐般的广州青年日常。博尔赫斯书店、百花甜品店、沙面、珠江、广州电影院等让人感觉亲切,如果你熟悉广州。李会演得特别好,励志哥的角色也有意思。作为处女作,非职业演员的生涩演技、某些剪辑(比如空镜头过多)或画面构图方面的缺憾当然有,但那种处女作特有的质地更可贵。
在散掉的整体下,一旦感觉到了不真实的表演,全片的缺点就会被无限放大……
勇气可嘉 但真的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