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一起看,更多见主页本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曾被称为神童的优等生太田野枝(小泉今日子 饰)是兼职大学讲师,看起来粗枝大叶,实际上认真严肃,离过一次婚;樱井夏子(小林聪美 饰)是插画家,然而最近刚失业,靠在跳蚤市场上下载应用程序谋生,做事一丝不苟,擅长烹饪,单身。
50多岁、在住宅区出生、住在老家、单身,这样的两位发小,即使心有不宁也相安无事,温暖幽默的友情日常故事。
生活,涌动着工作、琐事、烦心与偶尔的欢愉,当下的我有些年龄焦虑,开始想象三十年后,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未来如何选择与发展?
脑海里浮现各种问题,无法平静。
在这个时候,我点开这部日剧,也是为了抚慰一下自己的内心。
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一个老小区的两个朋友,她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她们尽管55岁了,但是只要彼此在身旁,那么她们就不自觉地又会回到5岁那年,像个小孩子一去撒娇、玩笑。
我在想,55岁单身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会像是剧里的小奈和野枝枝那样吗?
小奈在家无工作,原有的插画师工作也无法糊口;野枝枝是大学的临聘讲师,签着临时合同,朝不保夕。
如果我是她们,在中国儒家文化教育下,我可不得焦虑到晕,但她们似乎还好,尽管烦恼,但是仍然保持着平静的生活。
看完这部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保留那份对生活的好,可以是做一顿饭、打扫一次房间、与朋友赏花吃饭、自己去影院看一部电影,也可以走入社会,做一件小小的好事,真切的感受时光。
55岁究竟会怎么样,现在烦恼会不会太早,杞人忧天罢了。
当下的时光流淌才是真实的,值得去静静感受。
逢年过节,最害怕听到那一句熟悉的问候:什么时候成家立业?
为了逃避催婚催生,我们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和家中斗智斗勇。
但各位是否有想象过,如果真的到了老去的那一天,生活会过成什么样子呢?
是否会像催婚催生的人们所说那样,孤独终老?
亦或者是,会有怎样其他的活法吗?
最近就有一部新剧,直接拍出了我的理想生活——住宅区的两人団地のふたり导演:松本佳奈/金泽友也编剧:吉田纪子/藤野千夜主演:小泉今日子/小林聪美/丘光子/由纪纱织/名取裕子首播:2024-09-01(日本)集数:10单集片长:49分钟
片名中的住宅区,实际为“团地”。
在6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时期,为了解决大量新增人口居住问题,而在城市里大批建设的廉价集合住宅,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廉价公屋”。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从小就在团地里长大的好朋友。
家住隔壁楼,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一起上,是绝对独一无二的最佳发小。
高中的时候,她们分别去了不同的学校之后,人生之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野枝考上了博士,当上了大学教授,结了婚,也离了婚。
喜欢画画的小奈则当上了插画师,有过一段很长的同居生活之后,又回到了最熟悉的老家。
回到团地之后,野枝还跟父母一起住,每天通勤往返4个小时,在大学做讲师。
早出晚归,熬夜备课,结果还碰见学生不好好听课都在睡觉。
即便是这样也不敢发火,如果被投诉为职权骚扰就麻烦了。
相比之下,小奈就比较自由。
没有跟父母同住,也不需要上班,只是找她画画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少,收入也非常不稳定。
但生活再糟心,幸好她们能拥有彼此。
下班之后,野枝便会跑到小奈家中。
一起吃饭,一起喝咖啡,一起看电影,一起聊聊天。
快乐得就像小孩一样。
就连野枝的父母都忍不住吐槽:“那两个家伙到底怎么回事啊,又不是女子学生了”
作为已经认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好朋友,她们总是能第一时间参透彼此的想法。
野枝在吃饭的时候,总是不经意地就开始吐槽没赶上公交车这件事。
负能量即将溢满全屋的时候,小奈一句话就立马让她安心了下来。
而当野枝准备回家的时候,小奈才一语道破:“你今天肯定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对吧?
”
反过来,当小奈经历了非常波折又心累的一天之后,已经没有力气再做饭了。
见到下班回来准备一起的野枝时,只好很疲惫地说抱歉,希望好朋友能谅解。
就在同时,野枝立马掏出新买的三明治,还是在电视上看到、一直想吃的那一款。
小奈突然激动了起来,“我好像又有力气了哎!
”
能够有这样心灵相通的好友陪伴身边,就算已经年过半百,也丝毫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
能够活着并且感受这样温暖的生活,只是看着都让人感到幸福啊。
在一众思考人生、悬疑犯罪的凶猛剧集中,也难怪这样的清流能够杀出重围。
豆瓣9.2,说是「年度最佳」也丝毫不为过。
娓娓道来,清风徐过,每一集的故事总是那么地轻,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曾经非常热闹的小区,如今却变得格外冷清。
越来越多的人家都搬了出去,小区里不再有孩子的嬉笑声,只剩下老人家们早晨的运动音乐声。
就连流浪猫的叫声,都会打扰到老人家们休息。
早已年过半百的野枝和小奈,也成为了小区里稀有的“年轻人”。
还做起了帮小区里的独居奶奶们换纱窗的工作,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小区里所有的奶奶都来找她们帮忙了。
小区里的现状,也等同于最为残酷的社会现实:严重的老龄化。
老龄本身,似乎正在与死亡画等号——绝对的安静,老旧的规矩,病痛的折磨,以及退化的一切。
野枝和小奈,也曾在年轻的时候,离开过这个渐渐衰败的小区。
经历了起伏与动荡之后的回归,更多了一份从容,与得之不易的活力。
就像小区里新搬进来的,那一户又一户的家庭那般。
有一个孩子,在晚饭时间误闯入了野枝家中。
对于这个老旧的小区而言,孩子的存在是多么令人惊讶与宝贵。
而小区里对于这个单亲家庭,更是议论纷纷:爸爸与孩子关系不好,好像是家暴……就在晚上,正在喝咖啡休息的野枝和小奈听到了孩子的求救声。
她们二话不说,就拿着棒子冲进了屋子。
结果是一只蟑螂。
恰巧碰上了孩子的爸爸回家,才解开了关于那个流言的误会。
在野枝哥哥的介绍下,有一户很新潮的夫妇也住进了小区里。
小孩子的吵闹声,两公婆的吵架声,再加上年轻人让人难以理解的时尚,立马就收到了各方的投诉。
为了解决这一家子扰民的问题,哥哥把他们托付给了野枝和小奈。
不管是吵架还是生气,老婆总是会充到小奈家大发雷霆,接着又被小奈的手作美食迅速治愈。
跑到最后她忍不住说,“好奇怪,只要来到这里,心情就会变好。
”
原来“老龄化”,并没有世人所想的那么绝望嘛。
所有的人都在不停地为了前进而前进,埋头苦干,突破自己的极限。
但时间不会停止流逝,没有人能够阻止变老。
原本充满的活力的妈妈也会突然变老,一夜之间忘记儿子的名字;曾经的不良少年也会逐渐成长为可靠的社长,留下那么多中二的“vintage”。
相信爱情永恒的少女也会突然醒悟,大哭一场之后,选择回到可能会充满流言的老家之中。
如果死亡与老去都无法避免,那么唯一能做的,似乎就是把乏味的生活,过得更加精彩一些。
世人眼中的失败又如何呢,都是会过去的。
活在这一刻,与好朋友还能嬉笑打闹的这一刻。
活在因为卖出了陈年“文物”而小赚一笔的这一刻。
所有的幸福,其实都在手中,就看你怎么定义。
《宅区的两人》,主打温暖治愈,但也带点生活的苦涩。
两位主角的互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经典美剧里的友情,但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在小事里找到深刻的共鸣。
目前豆瓣 9.2分。
故事的主角是两位年过五十的女性——太田野枝和樱井夏子。
她们不仅是儿时的发小,还是一起在同一片住宅区长大的邻居。
虽说年过半百,但她们的生活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平静。
野枝曾经是人人羡慕的“学霸神童”,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离过婚、靠着兼职教书过活的中年人。
夏子呢,是一个前插画家。
相比野枝的“大大咧咧”,她性格更加细腻、做事也一丝不苟。
这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生活,怎么看都有点“不靠谱”。
事实上也确实是,比如换个纱窗都能引发一场深夜的哲学讨论,让人哭笑不得。
她们一边互相吐槽、一边互相关心...看似日常的对话,却总能戳中观众的笑点。
当然,这部剧也不仅仅是轻松搞笑,还在反映现实问题。
日本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剧中住宅区的景象也很典型,老旧的小区里住满了老年人,年轻人纷纷搬离...而这也是我们正在面临的状况。
但值得称赞的是,整部剧并没有在抱怨和大灌鸡汤,反而是以平缓的叙事方式展现她们如何在日常中寻得快乐。
面对孤独和老去的过程,幽默和友情也可以抵御生活的寒冷。
整部剧在逗你笑的同时,又轻轻地告诉你,人生不论年纪几何,生活依旧可以充满爱和希望。
真的不得不说,这种温暖细腻的日无疑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喜欢这个类型的剧迷可以去下载看看。
向往的老年生活,不婚不育,有从小玩到大的发小住在同一个小区,每天可以一起吃饭,一起去咖啡馆,一起去钓鱼,一起去处理邻居们遇到的问题。
没有孩子的烦恼,没有孙子需要带,没有糟糕的老公,没有房贷,即使不工作也大丈夫。
很温馨,很治愈。
おばさんたちの精神状態が羨ましいです。
金句好多:过了30岁就是余生
回忆起年轻时爱过的人 大概已经挂了吧
被爱比爱要幸福
我们会一直住在这个住宅区吗?
毕竟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了
野枝和柰子,两个小时候的闺蜜。
长大后各自有各自的生活而离开了父母却又重新回到了父母所在的社区。
两人算是开始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小区里既有各种家长里短的人情,也有大爷大妈们的八卦,也有新来的年轻人的家庭不和。
新来的小春菜和单亲爸爸的合住,柰子和野枝也给了他们真诚的帮助。
感觉这样的一个社区,未必是多么奢华的,确实温馨自在的。
邻里关系的融洽的小区才是人间的天堂。
本剧个人感觉最深的就是,不要随便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一个人,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插花大师森山是宁可放弃高薪不赚也要给社区上课的人;平时看起来非常难弄的东上先生,原来是名牌大学的教授,不但给经常吵闹的夫妻送了圣诞礼物,还给野枝介绍了大学讲师的工作;阳子女士知道她是小区男性的老baby,看电视剧的时候才发现她年轻的时候还真的就是演员出身;小春菜在社区里拍摄记录发网上,不但让小春菜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还给社区带来的额外的活力。
这大概就是人生说向往的生活了。
我仍然住在我成长起来的老小区里在过往的知识储备中,团地一词是与贫困相连的。
房租低,地处偏远,设施一般。
看到推荐这部剧时,是想通过它去了解团地,未曾想到它是一部温情剧。
自从对日本社会去魅后,不再喜欢看日剧。
在我看来,日本人擅长将残酷包装成温情。
做为东亚人群,又很容易沉溺在创造出的虚假温情中。
在团地里居住的年轻人,均属于日本社会的边缘、低收入人群。
大学兼职女老师、生活收入不稳定的插画师、被妻子抛弃独自带女的男职员,拖家带口的年轻木匠夫妇、被同性恋人抛弃的插花师。
除了知名插花师外,都属于没有稳定收人的人群。
樱井夏子虽说没有稳定收入,因居住在父母的房子里,生活支出成本不高。
但经常采购时令蔬菜,吃不完时,会转赠他人;当木匠妻子端出一整盘西瓜,让大家品尝时,惊得我目瞪口呆。
野枝打工的便利店,邻居结账时,机器显示的金额低于我对日本物价的认知,让我不禁上网确认该部剧上映的年份。
猜想,本剧生活成本确实是想忠实现实吧。
2022年底,母亲去世后,我和姐姐都想经常见到彼此,我和爱人便搬回我成长起来的老小区里,对剧中涉及的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我家的房子是五十年代建造的苏式干部楼,当年的厕所配有浴缸和水磨石的地面,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余波,未曾受伤害。
它是一个两室一厅的户型,带前后带阳台。
一南一北两居室,南北通透。
厅并不是现代意义的厅,它只是一个过道。
前后阳台封闭后,增加了室内的面积。
在我自己的语境里,家是由一间大屋和一间小屋组成的。
一幢楼只有四层,三个楼门,一层三户,没有电梯。
小区,楼层低,楼间距大,经历过几次砍树风波后,天气好的日子,走在小区里,阳光刺眼。
我家位于三层,白日整个南屋都沐浴在阳光里。
北屋后有成年大树,但白日拉开窗帘,屋里明亮一片。
剧中那位外形酷似刘桦的大爷,曾参与过团地建设的建筑系的老教授提出希望团地的翻建,可以坚守开发初期设计者的楼间距,我太懂这种期望的缘由。
父亲在我五岁时,因公去世。
因为这个原因,让我家住进了这套当时级别较高的房子。
考虑到母亲做小学老师收入较少,同时将母亲工作转入当时收入更高、父亲工作的工厂教育科。
在我的记忆里,我从小就住楼房里。
工厂房改,母亲将这套房买下,算是拥有了自己第一套的房产。
姥姥家拆迁,母亲多年的坚持,让她拥有了第二套房产。
母亲工作的工厂破产后,退休收入明显低于当年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坚持的同事。
母亲每每说起,都不免心情低落。
我总是反问来宽解她:有几个人能在北京拥有两套房产。
居住在没有电梯的楼房,在老人身体康健时,爬楼梯算是一种运动方式。
但一旦发生老人无法自由行动时,楼梯就会变成难以逾越的障碍。
母亲去世前,在家摔倒,折断了股骨颈。
急救车上门,有时人手不够,还需要家属辅助搬运上下楼。
有时人员经验不足,病人颇受苦。
母亲因摔伤后肺上有血栓,不能马上手术,需在家吃药化栓,期间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
特殊知识,日常复查,是不可以叫急救车帮忙搬运病人的。
要不是在网络上找到个人提供的相关服务,真不敢想去医院复查如何实现。
我居住的小区是当年工厂的宿舍小区,大部分的邻居,母亲都认识。
母亲出门即社交的晚年生活,还是挺让人羡慕的。
不知道晚年,我会住在哪里;但确定,我晚年的邻居大都不太相熟。
当年的小伙伴,我只见过两位,还都是回来照看父母,并未在这里居住。
我居住的小区处于北京的四环外、五环里的区域。
小时候,周围还都是田地。
经过了四十几年的发展,小区设施成熟,交通便利。
除了没有电梯这个Bug外,我真是对它充满了感情。
虽说这些年,小区内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改造,但我仍然能识别出它原本的样子。
人岁数越长,就越不喜欢改变。
理性上讲,我希望能在衰老之前,赶上原拆原建。
但感性上讲,它不拆,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我也觉得不错。
剧中优等生野枝同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身体还算康健,并能在经济上帮衬她。
但我只可怜野枝没有独立生活空间,去消耗她日常的负面情绪。
更不用提,伴随父母变老,他们的古怪脾气,会消磨成年人所剩无几的生活动力。
野枝感叹,明明身体每个月都在做成为一位母亲的准备,无奈不言自明。
这句话特别打动我,因为我也在经历同样的无奈。
最近感受到一位朋友内心的幻灭感,他的生活不错,只是与妻子、与女儿的关系,一直都不是他设想的状态。
他口中说着注定和接受,口气却出卖了他真实的感受。
也许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与设想不同的不如意。
说我更喜欢早期的中国电视剧,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写实,又不缺乏温情。
最近很困惑应该采用何种生活方式:是忽视现实的残忍,给自己营造出一个虚假的世界,这样活得会轻松些;或者直视现实,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虚构世界,但这样活得就会不太开心。
第三集的感触最最深所以跑来这里写一堆话因为妈妈是在五旬光景离开,所以一直对这个年纪的阿姨还有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有着说不出来的复杂感情。
一方面她们温柔亲切会想起她,另一方面却又无法再看到这样子的她,又遗憾又气愤。
但是剧里老婆婆们在客厅欢唱那一段又让我想起了今年五月在日本的一段相遇,那是在伊豆的车站,因为好心让一位老婆婆先行就一直被老婆婆拉着说话,虽然一直欧巴酱~欧巴酱从一直以来日剧得来的日语经验分析大意应该是“婆婆老了,谢谢你哦”之类的话,虽然听不懂但是一直被这种亚撒西的氛围笼罩着,所以一直放慢脚步陪她走了一段才分手的。
虽然日本文化有些不能苟同,但是我就是一直被她们的亚撒西文化治愈着。
这个世界上就是不能没有女孩子,女孩子也可以变老的啊喂!
嘛,好想看到自然老去的妈妈,明明日语说的那么好,住院了都在看日语书打发时间,明明生病前就做好了去日本的计划……不过爸爸说妈妈可以一辈子年轻漂亮哦(明明自己看到老婆婆也会感触。
再说爸爸,妈妈离开之后一直说自己以后一定会回老家养老,虽然五旬老汉还在另一半的城市拼事业。
但是老家就是有一帮同学好友,一起回忆青春,托福我也听到了好多往事。
看到野枝枝的初恋这样,也狠狠理解了人还是喜欢追忆以前的自己,好像是对半辈子辛勤打拼的补偿。
再说我的初恋哈哈哈跟野枝枝好像,在初中小卖部的第一次相遇,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一起的楼上boy突然叫起独属于自己的称号,一下就被击中了。
(虽然初三暑假一段时间的相处就没了那种感觉了哈哈)但是那种特殊对待我真的超懂哈哈,自己就觉得跟他有不一样的默契。
也是久违的怀念起待了十多年的院子,一起玩红绿灯的时光……最后还是百合大法好啊哈哈哈,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PS第四集:野枝枝真的是三十年后的我啊啊啊Leslie 每次看都会被帅到
每一集都觉得这集这么好笑总不会哭了,然后哗啦哗啦又泪奔了。
谁能想到长者们也能日剧跑?
垃圾车找彩票运动员哭晕。
再次炫耀在赫尔辛基海鸥食堂见过小林聪美女士。
撇开今敏汤浅神一般存在的动画,更让我喜爱的是《日常》开启的无意义脱线番。
语言和地域包含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从吴侬软语学到日本语。
不吹号角不扛大旗,年迈的长者们在在年迈的小区平静地生活,临死的地域笑话信手拈来也不妨碍大家怡然自得地过好每一刻。
喜爱日语,喜爱嘟嘟囔囔的短促音,喜爱大家相敬如宾,喜爱面不改色的吐槽,再亲密也要感谢,感谢每一天,感谢每顿饭,感谢每个人。
远亲不如近邻不仅仅是邻居的爱近在咫尺,同时也贵在保持住宅区的间距互相尊重。
强记女工也是一样,能够帮大家换纱窗抓蟑螂。
喜欢每一个莫名其妙唱歌跳舞的人,闪闪发光。
表白福田女士,座头市武士的表演短短两句词都炸裂成这样。
阿姨回避的眼神和表演都精彩纷呈。
理事长夫妇八十加了还这么有爱,帮忙一起洗澡一起散步,被老年糖整得脸红心跳。
控制狂东山先生原来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完美主义画图狗。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闪闪发光的主角,日常的奇迹。
全员满分。
一言不合就唱跳!
竟然是越看越好看,一集比一集好看。
很难得的以两位55岁女性为主角的故事,适合所有人看。
的确属于治愈系,在经历了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开放时代来到全球纷争、低缓发展、学历过剩、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一个“什么人都看不上”的过时的住宅区里,人与人之间有边界的相互温暖,无疑会赢得很多人的钟爱。
日本的“团地”(住宅区),是战后日本为提高居民的住房福祉而迅速发展的产物,借东山先生的信,也讲到了寄托着当时的建设者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努力。
我们的工人新村也类似吧,比如曲阳新村,当年邓小平还参观过,就像片子里讲到的这个日夕野团地建成时日本皇室来参观过。
两位主角,野枝枝和小奈,文学博士与插画师,在经历了种种现实的不如意之后,虽有不甘,但也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吃好每一餐、大白天地去钓鱼、在咖啡馆里吃松饼、一起看《春光乍泄》、在小阳台聊聊人生时不时还要互相调侃揭短(只有熟稔而互相包容的关系才能这样,即便这样,有一集里她俩还吵架了,多么亲密的关系里也有互相嫌弃,多么真实)之余,还会给年纪更大的邻居换纱窗、关爱新来的小朋友、帮助同性恋者走出感情漩涡发挥所长、帮助年轻小夫妻融入社区、参加社区的太极拳、一起组队参加社区一年一度的夏日祭活动……回忆早逝的小伙伴曾经带来的温暖,每每此时,总是能激起我心底里的感动。
简单的剧情蕴藏丰富的内容,每集都会有一个相对的主题,在平常的日子里流淌着异常细腻的感情,而这正是在一个草台班子搭建的世界里最抓住人心的!
即便最后一集显得如此乌托邦,但不要紧,仅仅凭着两人硬生生整出一场红白歌会来,就让人对未来无限遐想——毕竟前方还有与到目前为止一样长的人生呢,拿野枝枝(这可是一个慵懒闲散貌似被主流社会打败了的人)的话说“我怎么感到干劲十足”呢?!
虽然是西瓜售后,题材也蛮好的,但是坚持看完也没有很喜欢,因为实在是太无聊了!作为一个能看下去日常感的日剧受众也无法欣赏她们随地大小唱我爱记歌词实在是太没有共鸣了。还有厨房部分的大概所谓精致料理也看着吃不饱产生的没有食欲感。甚至最后产生了一丝愿意和住宅区同死怪不得社会发展停滞了的微妙滑稽感。(她们的演技在这部剧里看起来怪怪的,念台词的样子看起来太有礼貌了,觉得有点日本女人的温顺但疏离,明明是闺蜜啊!
好无聊
前三集四星,然后开始无聊,最后两集强制光明结局终于彻底毁掉了这部剧。可惜,越卖力地展示美好让一切反而越不美好,就像总在强调自己过得很好的人,往往其实过得并不好。哎,前三集真的是很不错,可惜只有前三集……
今年最喜欢的日剧,是那种好久未见的琐碎的、温情的、轻松的、不和你讲大道理,但是突然一个眼神一句台词就把你击出眼泪的柔软日剧。虽然刻画的是偏理想化的生活,但一张简单的餐桌一支黑白的画笔,就足以告诉我们平凡的老去也一点不恐怖,55岁也可以像小学生一样拌嘴,随意活着也能体会生命的全部有趣。真的很喜欢。
各种碎碎念有趣。不过还是有点受不了煞有介事的假惺惺
确实不如西瓜
看了真心大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生活只要认真过都是很美好的~和她们几个也都是说了很久以后说不定凑在一起养老挺好的~就是很好笑看了剧的小朋友一直在说我很像两人用搅拌机打在一起的样子,笑死
不合我的胃口
略有些细碎3.5星
状态很美好。看来我要维持好自己的健康(身体和心理),多多攒钱,以便早日达到这种状态和生活。看完两集之后,就决定不再提前观看我的养老生活了。
还有什么比两个相识了大半辈子又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姐妹淘更幸福的呢!!可以一起做饭吃饭、互相倾诉、知悉彼此的喜怒哀乐,就是日常里最稳稳的幸福了。
女导演女编剧女主演强强强组合的中老年日常,看到了自己(小林聪美)的今天和明天🤣 团地不翻修大家不搬走太好了。我有小泉这样的朋友会更宠她😆 在等更的间隙重温了《西瓜》,还是《团地》更好
在团地住过的人倍感亲切。以及,五十岁以后也想这么和好朋友一起生活!
3.5 把承载着特定历史背景的团地翻译成住宅区,是不是有些欠妥?不管是展现50代不婚不育的美妙生活,还是平行时空版《西瓜》之早川和马场的生活,题材和演员都完全踩中我的审美点。可看完还挺失望的,鲜活可爱却过于聒噪,美好温情又透着悬浮,放在今年一团烂泥的日剧里或许还算出挑,但还是期待看到更生活流的作品。第七集的争吵全剧最佳。
应该还有第二部吧
很不爱看这种无聊的日剧
后面逐渐十分普通
没看完,平平淡淡
《西瓜》续集,多年的遗恨终于偿还。就是这样日常的小温暖,也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社会变故而分崩离析。编剧让我们看到了日常的脆弱性,才更加珍惜日常生活。结尾太完美了,希望我55岁的时候也可以继续做友宝!
刚看11分钟就一直重复着好可爱怎么这么可爱,两个人太可爱了,犹如西瓜十年后的续作,这个夏末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