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照顾好宥莉,请不要回头看我,请好好活着,我最好的朋友。
贤泰带着股暗暗狠劲儿给了仁哲最重的一击,【我翻民洙包的时候发现随身听不见了,那时我是真的觉得我们活不成】。
仁哲怔怔地看着贤泰说不出话,良久憋出一句【我怎么会抛下你们俩】后便再也无言。
用刀猛划手臂,被人捅在腹部,甚至无奈地亲手点燃游戏厅,就算再痛,比起贤泰的这句话便什么伤害都不是了。
仁哲心中的坚守和希望,活下去的动力,因为这句话全部瓦解。
【你这二十年就这么看我吗,贤泰啊】仁哲带着抽泣的气声像是失魂儿了一样说,【太累了】。
太累了,这段友谊。
民洙满带着愧疚先去了,仁哲又死在绝望中。
剩下的贤泰在看到委托书明白了一切后却什么也做不了,毕竟民洙信中所谓的【人生全部】现在支离破碎,生死两隔,贤泰除了流泪还能怎样。
他永远也解不开那个二十年的误会,永远也无法得知民洙死时的煎熬,永远再不能和朋友搂在一起开怀大笑。
他多么用心地保护这段友谊啊,他宁愿心中的结打不开也不愿选择提起。
你说友谊多坚固,扶持二十年相依为命地经历人生,知晓对方一切生活习惯喜好,下意识地为对方着想呵护。
你说友谊多脆弱,因为受不了内心的责难选择抛下整个世界独自离去,困难到生平一辈子都无法说出想说出口的话,临死前都不敢伸手挽回依靠对方。
那既然这么累,要朋友干什么。
仁哲闻讯赶到的时候民洙已经在停尸房了。
他走近,掀开白布看到民洙已僵直的躯体和惨白的脸,嘴角下撇,盖回原位,嚎啕大哭。
仁哲跪倒在台子旁,像以前一样大叫着狗崽子却再也听不到回应。
民洙一直责怪仁哲,责怪仁哲拍自己的头,责怪仁哲催自己找女友,责怪仁哲怂恿自己去纵火,责怪仁哲不去自首,可最终所有的一切责怪还是给了自己,只给仁哲留下了【照顾好贤泰,管好臭脾气】的遗言。
朋友是寄托,哪怕累到失去生命。
贤泰在以为仁哲独自先走时没了主,大风大雪的屋内还有一个半昏迷的民洙。
拖着民洙想要走出大山八成不可能,贤泰便干脆什么都不管地就往山下走。
他背上没有背包身边没有民洙,他毫无负担地走出很远,他走出的距离已经看不到山顶的小房子,他就要获救,可是他却转身了。
【如果就这么走了,民洙一定会没命吧】。
朋友是责任,哪怕在生死的边缘线上。
仁哲被刺后挣扎地坐到椅子上拿出民洙留给自己的信困难地读着,他已经没有力气挺直腰板,却硬生生的把所有力气留给了眼泪。
他断断续续地看着【如果没有朋友】,【不想让你辛苦】这样的字眼,直到最后停留在了【对不起】。
仁哲在崩溃中送走民洙,在痛苦中送走贤泰,在泪水中送走自己。
朋友是命,是人生的全部。
他们累,却因为有对方而幸福。
无条件地信任,无条件地宽容,无条件地去爱。
离去时分离时虽然痛苦,却也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快乐过。
海报上定格着三人搂在一起大笑,就像最后贤泰举起的那张照片一样,没有人该被责备,哪怕绕了几道弯最终落下了最差的结果。
贤泰还回了调查负责人的名片表示不想继续,就算当初这么信誓旦旦说要查出真相,当真相摆在眼前时也只是相对无言。
【民洙在得到你名片后出的事,我不想再发生】。
没有大道理,没有复杂的状况和结论,只是一个简单的理由,他不想再让朋友受伤。
仁哲这个怂得彻头彻尾,平日靠着大阔步来壮胆的一个人却拼了命地去为贤泰拿回委托书,甚至整件事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钱而是为了贤泰与父母恢复关系。
他一副痞样却一直默默干着该干的事想着朋友,重感情到就算胳膊疼到快失去意识也要把沾上血的四叶草擦干净,因为那是宥莉的礼物。
民洙就算知道风险也不忍拒绝仁哲,在失误后愧疚到精神崩溃。
路上遇到贤泰妻子根本无法表达想要说的话,除了哭就是哭。
就像他说这段友情是人生的全部,他自认毁了人生的全部后自尽,遗书却稀松平常没有怨言和责怪,最后一句话仍旧是【我的朋友们】。
友谊有多长?
其实只要拥有过,值得了,便是永恒的吧。
片子两大泪点让我哭到不能自已,一是民洙死后贤泰的哭状,二是三人搀扶走过的雪地上掉落的随身听。
全片节奏虽然慢,却拿捏得非常均匀,有高潮,有平静,有压抑,有释放。
除了编导的功力不容小觑外,三人的表演也让我惊叹。
池城是早知道的演技好,而朱智勋在经历各种风波后以这样的方式回归也让人感到高兴。
特别要提的是光洙给我的震撼,以这样的演技那是绝对可以闯入演艺圈了吧,帅气的表演为全身气质都添了彩。
很动人,很深刻的作品,想来是能一直回味下去。
听说提名了多伦多电影节,名至实归,希望能够有所成就,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这个故事,感受这段感情。
这部电影看完真是非常揪心。
突然想到了《驴得水》,这部电影看完了也是同款虐心,为任素汐那个角色张一曼感到不值。
电影开头的一场小事故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也暗示了他们在主体故事线里的表现。
看起来有点「不道德」的那个人,却是最善良的,也是她为了救大家而牺牲自己。
这部电影也是一样,仁哲就是《驴得水》里的张一曼。
在中学的时候他就救了两个朋友,长大后又一直接济他们,用投机取巧的手段来赚钱。
当然,他的行为是不道德也是违法的,所以最后他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可若说既不道德又违法,那电影里的黑帮不是更可恶?
所以这里不讨论他的人品,只说他对朋友的真心。
他本身也是一个底层小人物,看似光鲜的外表下其实是做不好业务的保险推销员,看似豪华的住宅其实是租来的,看似美丽的女友其实只是利益上的交换。
在朋友嫌弃自己的母亲时,他主动探望并帮他们改善关系;在朋友母亲用性命换来的财产要被他人夺走时,他不惜自残来维护(这里有个疑问,他为什么不说是从光洙那里拿到的账本、而要承认自己杀人呢);在自己没有贴心妻子陪伴的时候,他还关心着朋友的终身大事;在面临生存困境的时候,他一个人顶着压力来赚钱改善大家的生活。
这么一个全心全意为了朋友的人却被朋友误认为自私奸诈的人,当贤泰一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的帮助,一边却以小人之心看了他20年的时候,心里又是何种滋味?
因为自己曾经在朋友落难时想过要逃跑,所以认为别人也是同样自私,甚至在发现朋友“自私”的证据后从来就没想过要去证实、自以为那就是事实。
最后仁泰被捅了一刀后(不知道为什么车站那么多人都没发现),如果及时抢救能救回来吧,也许他是放弃了吧,这世上已经没什么值得他留恋的了,没钱,没家,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朋友,一个走了,另一个又从没把他真心当朋友,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近日国庆假期闲得无聊才终于把电影《好朋友们》搜出来看,一直没看它的原因是当初是男朋友推荐的,而男朋友早已成了前男友。
一直都很羡慕男生之间的友情,那种“好基友一起走”的潇洒与坦荡。
身为女生,不是要特意在这诋毁闺蜜之间的塑料姐妹情,而是说女生独有的细腻与敏感在友情里常给人一种百转千回感,不像男生之间那么直接洒脱,喝顿酒、干场架、放下衣袖还是朋友。
而看完这部影片,有些思绪如同秋日细雨般扎在脸上,不算疼,也不够冷,但只一阵风吹过,却又感觉冷彻心扉,痛入骨髓。
也许爱情最怕开始心动,最后心痛。
也许友情最怕开始真心,最后寒心。
三个同窗好友,三个生死之交,十七年的陪伴与守护,十七年的隐忍与付出,最后换来的却是分道扬镳,阴阳相隔。
两场事故串成一个故事。
十七年后的悲剧早在十七年前就埋下种子。
不是大雪的错,不是相机的错,也不是随身听的错。
错就错在我们要在薄情的世界里讨要一份真情,我们生而为人,想要善良,却不够敞亮,错就错在你没问,我没说,而你却从此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我。
老话说情比金坚,而真金不怕火炼。
可是,人性多脆弱啊,它经不起推敲,经不起考验。
生而为人,我们谁也没资格指责谁。
与其说是事故导致的悲剧,不如说是性格注定的命运。
名洙的单纯直率、胆小懦弱,仁哲的聪明跋扈、重情重义,贤泰的沉稳隐忍、敏感多疑。
所以名洙要在愧疚与悔恨中带着对两个好朋友的爱牺牲自己,他说“我那时候就该了结自己的啊,这样的话你们就不会过得像现在这么累了。
你们俩小子啊,谢谢了,还有对不起”。
名洙的单纯注定他的落魄,凡事都依赖着两个好兄弟,把他们当一生的亲人。
他最无辜,也最幸福。
因为他一直被蒙在鼓里。
他好好地吃完最后一顿饭,静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心里却是满足的,因为觉得自己的解脱成全了两个好朋友的余生。
仁哲的小聪明注定酿成大错误。
他的牺牲远比名洙更多,可他得到的却远比名洙少。
兄弟的责怪,恋人的背叛,以及自己最好的哥们长达十七年的不信任。
三个人中他有最聪明的脑袋,最暴躁的性格,他对待朋友的方式是口出脏话,拳脚相加,但这不代表他最无情,最无义。
相反他是最深情的那一个。
十七年前独自下山去找救援队,十七年后为了好兄弟和他母亲化解矛盾不惜剑走偏锋,造成错误后独自承担,就算自残也要在黑势力那里取回兄弟的保险单。
他是可以不死的,他可以向贤泰求救,但他没有,他扣好衣扣,用最后的力气坐在椅子上看名洙留下的信,最后绝望地死去。
我以为他不是死于杀手的残忍,而是死于兄弟的怀疑。
最亲的人下手最狠。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辩解,大概是哀莫大于心死吧。
他只是对贤泰说“你这二十年就这么看我吗?
贤泰啊,太累了。
”没有责怪,而是怜惜。
没有气急败坏,只是云淡风轻。
心寒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最后谈谈贤泰,他是唯一活下来的,也是唯一要用余生去完成自我救赎的。
一开始他是看上去最幸福的,有父母,有妻儿,有哥们。
可真是这样吗,不是的。
他在内心深处对父母有埋怨,对妻儿有愧疚,对兄弟有防备。
他的多疑敏感让他凡事都猜忌都保留余地。
十七年前不敢脱了衣服照相,不敢开口质问仁哲是否拿了随身听,即便心里藏着一把刀,也强忍着对哥们微笑。
我知道,谁都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评判谁。
贤泰有错,但没有罪。
他大概就是那种连哭都不会发出声音的孩子。
十七年前怀着对仁哲的猜疑与怨恨抛下受伤的名洙,但最终还是半路返回,十七年后知道是两个好朋友失手杀害了自己父母,但最终还是选择不再追究,让仁哲远走。
即便是怀着十七年的猜疑,也不愿意去质问,去揭穿,因为想要维护这份情义。
因为和好容易,如初太难,所以一开始就不能去破坏。
所以,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最后在面对父母为自己遇害,兄弟因自己身亡后,该怎么面对自己呢。
因求救开始,因放弃求救结束。
受伤的身体易救,受伤的心难医。
朋友一场,是互救,还是自救。
人生一场,是求救,还是自保。
都没人知道。
我们都是千疮百孔的人,想在千奇百怪的世界里讨一份真情,求一份安稳。
愿好。
其实我们都没错,只是因为我们是人。
——题记韩国的电影一直都让我欲罢不能,近来也是一直在调好口碑的电影来看,其中韩国的电影也占了好多部。
每每遇到那些把韩剧和韩国电影混为一谈的人,都想要尽力解释清楚,可惜,言辞乏力,词不达意,总是讲不清楚,让人认为是在为韩剧做辩解,顺带提高一下韩国电影的印象。
但是懂的人就是懂,不懂的人,你和他讲三天三夜都没有办法,什么都是不对的。
对吧?
抱着对三大主演——池城、朱智勋、李光洙的期待,尤其是想看看当年的信,现在改过自新之后的样子,毫不犹豫地看了这部参展多伦多影展的电影——《好朋友们》,原本看见海报灰色的基调,就知道这部电影应该不是那种温情的电影,可是没有想到,刺痛人心这么有力,不像是一部导演的处女作。
哈酒都没有欲望提笔写一篇影评了,不能说是影评吧,就是一些感想罢了,但是这种感觉这么强烈,对于三大主角的感觉这么强烈,陷入到这样的一种哀伤之中不能自拔还是第一次。
故事情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看过的人自然是明白的。
贤泰、仁哲、民洙三个人成就了一个悲剧,这三个名字在这部电影里面承载了太多,背负了太多,让他们都喘不过气来。
17年前,他们经历了友谊的第一大考验,关乎性命,关乎人性,关乎信任。
17年后,他们经历了友谊的第二大考验(我们就美好的想象说这十七年里,他们很快乐,很幸福吧),又是关乎人性,关乎信任,关乎人命,但这次,又多了一个,关乎长大后复杂的世界。
其实,两大事件,都有共同点,那就是贤泰永远都是最沉着冷静的一个,仁哲永远都是善后的,而民洙永远是一个小孩子,等着别人的食物,等着别人的帮助。
全片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但是哽咽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仁哲抱着死去的民洙痛苦的时候,第二次是在贤泰和仁哲在机场对话告别的时候。
都是关乎仁哲。
也许大家在刚刚看片的时候,都会讨厌仁哲吧,至少我是这样。
操着满嘴的“阿西八”,总是打单纯的民洙,保险生意不好还打肿脸充胖子,开着宝马,住着高租金的房子,死要面子,还有一个不知道干什么杂七杂八职业的“女朋友”,就像是一个混混一样。
以至于曾经一度认为,所有的悲剧,都是因为他的贪婪,他自己的利益造成的,他想尽一切恶劣办法想要不被人戳破真相,帮助自己的女朋友逃走,尽力拖延时间••••••但是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才知道,其实他才是最重情谊的那一个,才是最受伤的那一个。
重情、重义,重得让人想哭。
所有的一切,他做的只是为了自己的朋友而已。
从小的时候开始,就帮忙做各种事情,尽力不让自己的朋友受到伤害,抢回民洙的随身听,下山去找救援,长大了,还要代替贤泰联系贤泰的母亲。
他活得很累,但是他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就连骗保也是为了朋友,因为贤泰告诉他他想要和父母过上平凡的日子,在同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
所以,他和仙台的母亲一起策划了这样的骗保事件。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坚定地认为是贤泰的母亲怂恿的,看那个眼神,那个语气)事情永远在变化,演习中出现了问题,贤泰的母亲开始不信任仁哲和民洙,发生了意外。
这个时候,仁哲将贤泰的母亲拖向了室内,但是仔细想想,这都是人的第一反应吧——自保。
事情发生了之后,他也害怕,他也不知道怎么办,可是又能怎样呢,和民洙比起来,他更成熟更稳重,他习惯了,习惯去保护,习惯去善后,所以他挑起了这个隐瞒的“义务”,为了三个人17年的友谊,为了自己的朋友。
他做错了,他不敢讲,他怕讲了,17年的苦苦经营毁于一旦。
他想用自己的一切去保护,既然已经做错了,那么只能弥补。
可是事情没有他想的这么简单,民洙死了,贤泰也渐渐不信任自己(我一直认为仁哲是知道贤泰开始怀疑自己)。
他抱着死去的民洙痛苦,哭的那样放肆,哭的那样让人心痛,他做了这么多,但是总就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小弟。
他准备去自杀,放弃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把他们都留给了贤泰,用自己“狠劲”拿回了那张贤泰的保单,拿着空行李箱准备去异地自杀。
可是最后和贤泰在飞机场,他的内心又被狠狠的刺痛了。
原来在朋友的心里,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小人,被人怀疑整整17年。
这是怎样的一种伤悲,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吧自己最信任的人不信任自己,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朋友却一直对自己有提防。
“贤泰啊,太累了,这样活着太累了”。
他只是这么跟贤泰说,没有责备,没有埋怨,只是告诉他这样太累了最后在飞机场里被人刺杀了之后,他转过身扣好扣子,不让贤泰看见,不祈求原谅,因为他知道原谅不了,念着民洙的遗书,他泪干,离开••••••对于他来说,友谊是一切,是生命的全部,就像是民洙一样。
民洙,真的,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就像是一个小孩儿一样,他不善言辞,不善和别人交流,很单纯。
17年前,在雪地里面只有他胆子很大,很纯洁地脱光了衣服在雪地里拍照。
他经营着一家破店,整天喝着酒,没有女朋友,生命里只有另外两个朋友。
他做事情犹豫不决,没什么自己的想法。
他为人笨拙,就连小孩子也不怎么待见他,但是就算小孩子不喜欢他的礼物,总是无视他,他还是一如既往没心没肺的奉献着自己的爱。
因为为了让贤泰过上最好的幸福生活,他答应了仁哲骗保。
出事情了之后,他不知道怎么办,这是跟着仁哲,把什么都憋在心里,最后精神崩溃,自杀而终。
但是他的最后一餐饭,吃的很听话,他知道贤泰他们都劝自己不要喝酒,所以听着美拉妈妈的话,将小菜和饭一起吃。
留下一封信,告诉所有人,他做的所有事情,而贤泰和仁哲,他们之间17年的友谊,是他生命的全部。
他的确没什么担当,为人又懦弱,但是他最后为了三个人,不,是另外两个人的幸福,坦然的说是自己做了所有的事情。
留下一封信,一封友谊的告白。
最后,再来说说贤泰。
小的时候的他就是一个看上去很端正的人,不会做什么错事,做事情规规矩矩的,为人富有正义感,但是电影越到后面才知道,其实他才是一个性格最孤僻的人,是一个最接近最本质人性的人——自私。
他多疑,从17年前,就可以看出,在他们被困在了山上之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烧火,不是想办法找吃的,而是翻找民洙的书包,看看他到底带了什么。
他临阵脱逃,想要起自己的朋友而去,但是最后还是回来了。
即便如此,这一个梗还是一直恰在他的心里,就像是拔不掉的鱼刺一样。
所以和仁哲和民洙一块儿疯的时候,只有他表现得最淡定。
最后,他冷酷地告诉自己的朋友,你在我的心里就是一个烂人,我怀疑了你17年。
他是冷漠的,他是残忍的,但是这就是一个人的人性。
关乎自己,保护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是这样的人性,我们都想摆脱,他会把我们弄得不像自己,我们会离我们的所爱之人越来越远。
我不知道仁哲的死是不是因为贤泰的指使,也许是,也许不是,不想去猜测,因为不想再给他们三个人的这一段友谊徒增伤悲。
在贤泰最后看着镜中的自己的时候,他会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怪物,他还是不是自己?
他会不会问自己。
当他尝到嘴角的苦涩,他会不会恨自己。
但是,亲情对他来说也是一大痛,应该试着体谅他吧回到我的题记,就像我题记说的那样,其实我们都没错,只是因为,我们都是人。
我们是人,所以我们自私,我们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保护自己,我们想要获得更多,我们会做错事情,我们没办法什么事情都可以弥补,我们没有办法瞒天过海,没有办法原谅所有人,没有办法信任所有人。
这是“人”赋予我们的可悲之处。
最近一直不停地循环张学友先生的《心如刀割》,心如刀割,可以形容这三个人吧这三个人,每一个人都经历着一份心痛,可是这就是人,我们没有办法回去改变一切,这是我们的悲哀。
既然是悲哀,那就悲着吧,因为悲剧才可以被所有人记住••••••
什么是友情,《好朋友们》给了我三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民洙一直是傻傻的——17年前傻傻地摔伤晕倒,17年后傻傻地跟着仁哲去实施骗保的砸店,最终傻傻地没有抗住内心的愧疚选择自杀。
也许可以说三人中他对于友谊的感知和回馈是最纯粹的,朋友们啊,只要你们能过得好,我可以为了你们犯罪,也可以为了你们死去。
贤泰则从17年前开始便是寡言的少年。
猜疑不安,脆弱胆怯。
因为随身听遗失怀疑自己和民洙被仁哲抛弃,并丢下民洙一个人逃生。
但是,走出没多远又折回带上他一起,并把心中的猜忌深埋17年。
这并不比民洙的容易,他的笑,他的关怀,都是发自内心,可能无数次想起,又提醒自己,他是我的好朋友。
至于仁哲,这个剧中性格最鲜明的角色,真是从头到尾都那么轰轰烈烈,充满争议。
多坏啊,满嘴脏话,目中无人,更严重的是野心过大,怂恿民洙,以至于闹出这么一场大悲剧。
可是他心里也始终藏着和他俩一样的心情:他们是朋友啊。
我的朋友,我要自己穿越茫茫白雪把你们救出来,我要救你要带着你一起摆脱这件事,我要帮你拿回保证金让你过得更好。
甚至于我在被刺伤时,也要遮掩伤口,让你看到我昂着头毫无悔意,离开你,开始新生活。
希望这会让你心里好受些。
电影从很早就开始铺展开悲伤的气氛。
但真正让我哭出来的是在仁哲对着民洙的尸体嚎哭时。
前半段仁哲表现得与贤泰更为要好,喜欢拍打民洙的头,喜欢唠叨训斥他,当看到他唆使民洙一起犯案时我真的觉得,仁哲并没有那么在乎民洙。
可是看到停尸房那一幕,可以说,它既丰满了电影,也彻底解决了我心里的芥蒂。
仁哲费尽心思去弥补过错,去挽救,民洙的自杀却让这一切都崩溃了。
细想全篇,这三个人还真的是互补到了一定境地。
经营小本生意的民洙单纯质朴,作为消防员的贤泰安静内敛,做保险业务的仁哲狂放不羁。
你们不做朋友,不可惜了么?
对于他们三个来说,用两个人的死换来了二十年来真正的平静,似乎只剩下贤泰孤零零一个人。
但这恰恰把这三个男人的友情展现到了极致——因为我们的感情曾经遗失在随身听里,曾经辗转在化不开的愧疚里,曾经纠结在对弑母之仇的思量里。
但最后,都找回来了。
虽然不是最圆满的结局,却是我能想到的,对你们俩,最好的结局。
仁哲活的最明白却最不明白只想写个标题却要我写够140个字,以前写作文最喜欢写开头,因为我喜欢精炼,一针见血,我最擅长做归纳,中心主旨这类,所以话很少,但又总担心我的一言两语是不是会伤害到谁,是不是会有谁读不懂,是不是会有谁会误会,所以我总是稀稀疏疏又说了很多仁哲,他房子,车子,女人,票子在这个年纪已经应有尽有,没有历经沙场,没有身经百战,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他会有这些?
竟然有人说他自私贪财!
他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他为什么会那么轻易被刺伤,他为什么被刺后有些许挣扎,看到贤泰后假装什么都没有,这一幕!
难道不是他心中的坚守和希望,活下去的动力,因为贤泰那句话全部瓦解。
【你这二十年就这么看我吗,贤泰啊】仁哲带着抽泣的气声像是失魂儿了一样说,【太累了】。
太累了,这段友谊。
是啊,太累了,累到连哭泣都不能累到连哭泣都在发抖,我讨厌自己哭泣的时候还总是一把鼻涕的,哭泣可以无声,但是鼻涕总是最先把自己暴露,仁哲应该也是吧明洙他最后都坚守和仁哲的诺言,但是在这场友情里他依旧逃跑了那个账本牵扯的很多,我心里的那个解读就放在心里吧,睡觉的时候到了
犯罪剧情片,讲述了从学生时期起即是好友的三男人之间的深刻友情,他们为了彼此引发善意犯罪的故事。
看的好心塞。
曾经那么要好、一起经历过生死的三个人,改变不了世界,却被世界改变了…安逸等死者李光洙,在崔英道坏坏哒爸爸催化剂下直接上了路,RM里外号背叛者的李光洙在本片是最大的友谊死忠者。
此刻,李光洙虽然out了,但是背叛者的名号被洗白白了。
最后池城身后也暗藏危机……雪地里掉落的随身听或许预示着他们往后的一生,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或许就是如此脆弱。
喜欢朱帝勋的表演以及仁哲的人设,为了朋友付出了所有,却被最重要的人一句话给击溃,死在绝望中……
想你想到二十年,人真的不能有心结。
虐心抑郁的一部韩国标签,压抑得就像仁哲在停尸间里的泣不成声。
“太笨”,太单纯,一个没有亲人只相信朋友,只要朋友幸福下去的民洙。
“太聪明”,外冷内热,好像做了个大坏人其实在默默承担又默默付出的仁哲。
“太自以为是”,其实我不觉得泰贤是自以为是或者自私的角色。
我想其实世上最多的人是泰贤这样的。
我们没有民洙单纯,没有仁哲隐忍。
知道妈妈的生意不光彩没在认妈,虚荣。
“你二十年来都是这样看我的吗”,不信任又不想破坏友谊。
友情有时候真的很难诠释。
别去比较谁付出的多一点。
好虐心啊,实在太虐了,仁哲心思虽邪可对友情的却从未有丝毫动摇,民洙傻傻的却也最担得起责任,贤泰算是最真实得一个人了吧,对仁哲偷随身听的怀疑,让仁哲唏嘘,20年来你就是这么看我的啊!
多让人心痛的一句话,痛到让人绝望······好朋友,真的不像表面看的那样,仁哲骗保险金,贤泰算正派的消防员。
看到最后都反转了,仁哲做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让贤泰母子合好,看到取回带血的借条,心情好复杂,之前一直以为骗保险,自作聪明,然后不自首啥的责备仁哲,但是后来,唉好纠结,编剧设定的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所有人性的表现出来了。
结局让人不禁怀疑,这样也算朋友;可又正是因为朋友,才会用血泪做出那样的选择。
最深的误会就是,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你经历了一些事,不方便说,也觉得不可以说,心里却已经下了错误定论,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这虽不是电影的主题,却是每个人生活中,那些你明白或者不明白的,事情的真相。
总有种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不清晰的感觉,可能是想表达感情的美好和感情的不信任,人性的美好和缺陷总是如影随形的,但是这种矛盾造成悲剧的冲击感还差一点火候的样子。
不过,我看到是新人导演了,已经很厉害了,三个男演员也很厉害,人物性格也刻画出了人性的复杂。
看大家满屏“仁哲才是最重情义的人,最后却死于朋友的不信任,志泰才是最自私的人”有点生气,重情义不代表仁哲他做对了啊,小时候的大哥姿态并不能游刃于长大后的成人世界,租不便宜的房子维持面子的保险公司职员吊儿郎当活的像刚成年的痞子,一开始选择骗保就是不对的,发现事情失控之后,急于掩饰也没有做对啊,后来大家发现他不是为钱的时候完全被俘获啊,几乎一边倒的原谅加同情,这个逻辑有点不对啊,同情可以,为什么要原谅,感情真挚可是做错了,应该是这样的吧,影片要表达的也该是这样的矛盾点,而不是类似于坏人仍有真情的洗白环节,当然朱智勋演技在线,我都差点没认出来,变更帅了啊。
以上志泰虽然误会怀疑可是什么都没有做,至于结局必然不是他指使的,不然很奇怪,要杀为什么要给信,为什么看到从卫生间出来的仁哲时是带有一丝期待的,而且他和高利贷有什么交情啊指使对方就做又没有钱,最合理的应该是他是知情的或者说他在下电梯看到那个人的时候是知情的了,我反复看了几遍,志泰在电梯上看到一个方向的时候眼神有悲痛最后变成决绝,然后径直走开了,所以志泰可能已经决定放仁哲走了,仁哲不解释的态度让他觉得不想再管这个人了,现在放走他之后再不过问,然后看到电梯下的那个人的时候预感到了什么但是选择了不过问。
所以啊,这本就注定是个悲剧,不能原谅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指责志泰自私啊,都没人跟他解释火灾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妈妈也不在了为何不能误会,嗯?
你说我有一点双标,嗯……我爱池叔啊,嘿嘿嘿
故事底子非常好,但导演欠缺点火候。
就是个锤子
三个男主撑住了故事,做人有情有义!就是真汉子!
深深地刻上了韩国电影的标签,灰暗的镜头下,欢笑声背后,节奏有点乱,故事很棒。
[2014-11-24]在失眠的夜里看完了这部电影。很喜欢朱智勋,觉得他张狂的可爱又无奈。明明这短暂的一生都是为了朋友,却偏偏交了一个不信任他一个又太过懦弱的朋友。说了将近两个小时,其实都是在讲,朋友之间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故事。
演员赞,剧本嫩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剧本就像是一步一步参照编剧课本写出来似的,连伏笔都埋得那么工整。实在太无趣了。
狗血剧情。。。
剧情好剧,用力过猛点,拖沓,7分
太慢了!
带着心结做朋友,何止如此,现实中不少也也会带着心结做夫妻呢,带着心结做同事就更常见了
无聊
看了豆瓣介绍就不想看了系列20200215晚饭后家中
他们不是好朋友,心意从未相通,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为他着想、替他分忧,其实从来不知道对方真正需要什么……
其实从头到尾三个朋友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护这段友谊,池城的维护方式其实很现实,他宁愿选择怀疑整整二十年也不愿意去质问,只是不想失去这段友谊而已,尽管那个怀疑是场误会。
人云亦云的反转和虐心并未体会到,韩国推理的平庸之作,虽然剧情的确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但出戏和刻意的体验更加明显,以诡计骗取保险金的设定很好,如若在此之后转入与警方的内心较量定会使影片升华到更高层次;例如将以自尽终结自我的懦弱光珠,定位为被压抑太久而内心扭曲的无间道角色,又会怎样?
一步之差,却已是将20年的疑惑击碎朋友间的信任,哀莫大于心死,其实也不过是一念。
三星半造化弄人
结尾的反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一直看起来自私又贪财的朱智勋到最后扣好满是血的纽扣隐忍的表情,还有看起来很正义的池城最后人格的反转,男人的友谊真的很奇妙。所以说啊,朋友之间一定要有话直说,一点点误会也会毁灭全部的。
用童年的经历当做宿命 让人挺无力悲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