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外,怎么形成的标准,什么是标准?
社会规训的标准一定合适吗?
这里的所有人看上去都不完全在标准之内,布鲁诺在相亲时会紧张地"胡说八道",年轻的不太守规矩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作为被社区抛弃的集体只能在这里找到最后一个屹立于社会的收容之处,作为社工发挥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生活有自己的稳定性,会聚在一起快乐地大笑,起哄,也有自愧和缄默。
迪伦在面对心仪的姑娘甚至会因不知表达而被当成自闭症患者。
检查专员作为社会标准的化身从影片开始便出现,一直观察并审视着所有这些处于标准之外或灰色地带的人(即使电影有意识地没用检查员的眼睛而带我们去真正地认识他们)。
若所有人都不被接纳,标准设立的目的就像布鲁诺所说的正规收容机构会筛选接纳的患者那样,只筛选并允许能适应社会的"达标的"正常人,是不是我们应该反思标准的合理性与目的?
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少数人就只能被当做烫手山芋任其自生自灭,就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当我们重点不再是人而是成本资源,有些人就注定只能绝望而无措地站在原地看着社会前进的火车越跑越远。
正义之声和另一个机构(叫什么之家来着…pardon)却搭起了另一个小火车,即使有些破缺、跌跌撞撞却仍能够奋力地载着这些banlieue地区的人们追赶社会的步伐。
大家一起推着,凝结着无数希望,从谷底开出去。
这种人类精神的至善至美永不停歇。
这就是电影要告诉我们的,看见他,捍卫他,延续并散播他。
就像专派员最后的决定:特殊批准,虽然制度仍有大漏洞,至少我们捍卫住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看过Vincent Cassel 年轻时候有多英俊嚣张性感狂野的影迷来说,从看到他的花白头发, 苍老皱纹和温柔眼神的那一刻,我就已经要哭了。
确实像很多人说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已经从认知到关切也在慢慢进步,但大概99%的人对于这种所谓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看法和行为都是,我知道你们很可怜,但还是请离我远点。
很少有人知道真正在他们身边照顾他们,而且是不带有任何伤害的在照顾他们的人,不仅是他们的父母,还有一些毫不相关的陌生人们,一些和你我完全一样的普通人。
像每一个俗人一样,对于这样的人我也许会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决心投身这样的事业,毕竟“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已。
也许他们有过特殊的人生经历,促使他们“回报社会”,或者有不得不为之的难言之隐,工作之余他们也许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帮助他人之外他们也许有着与人前完全不同的情感世界,等等等等。
但是电影并没有过多着眼在Bruno和Malik的个人生活上,没有对他们身世的深挖和煽情,甚至没有多少情节在描述两个人会放任何精力在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上。
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工作十分困难,甚至麻烦,繁重,与自闭症患者交流已经很麻烦,你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照顾的人会在什么时候做出什么需要你立刻出现的事情。
但对于Bruno来说,时刻守护Joseph,就像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放下电话,尽快赶到他身边,借自己的肩膀给他靠一靠,仅此而已。
直到影片最后,我似乎觉得这一切其实并没有太多我们期待的“人间有爱”之类泛滥的感情渲染在其中,更加不牵扯任何“责任”和“使命感”,Bruno十年如一日地守护Joseph,并不是因为Joseph对他的依赖,或者他对Joseph的同情怜悯,他只是把Joseph当成一个正常的人类来看待,只是希望他会有普通人一样的生存能力,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可以自己坐地铁,可以同人正常的交流,而他必须时不时的需要陪在他身边,不过是Joseph正常的需求,只是这需求比大多数人更多一些,更需要时间而已。
有人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其实放下自己,别想太多,许多事情都会变得很简单。
Bruno也会去相亲,也会想组建一个家庭,然而因为工作,这个愿望更难实现一些。
但对他来说,这也不过是很普通的无奈。
就像有时候我们想买苹果,但超市里只有橙子,我们只好下次再来买一样。
实验室一位十分开朗活泼的同事,就有一个17岁的自闭症孩子。
再次和许多人一样,在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候,我不自觉地对她流露出了同情。
她谈及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她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却并没有任何苦楚,疲惫,还说起,we got a lot of help. 从孩子确诊开始,就一直有Bruno这样的人在帮助她,在帮助一个成长中的自闭症孩子,如何在保有自己unicorn一样的特质的同时,能够更好的融入这个有点糟糕的社会。
Joseph再一次想在地铁中拉响警报,Bruno远远地望着他,小心轻声地提醒他不要,也许是背景音乐太煽情,忍了一个小时的眼泪终于没忍住。
可能就是Bruno和Malik这样的人,让我觉得这个社会还不算太坏。
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希望就算你不能为自闭症或是抑郁症患者做点什么,至少试试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也许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好的世界了。
深夜,看完电影,脑海里还是会想起深情流淌的钢琴背景音乐。
剧中妈妈说一想起自己去世以后,自己的孩子会被关在屋子里,自己就想带他去死。
我非局中人,却也能感受三四分,生活残酷,命运不公,又有几人真正关心这些看起来会带来无数麻烦的孩子们呢?
我的童年中,有一个只比我大一岁的男孩子,人们教他“胖东”,不只是因为他胖,还是因为他的智商低于常人,他并没有什么攻击性,总是站的远远地看着我们,或者坐在村头的马扎上晒太阳。
我有些羡慕他,总是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他闲闲地坐着。
后来偶尔见他,也忘了他的模样。
问起常回老家的爸爸,说他变成了小老头的模样。
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故事,但我总是想,他会不会也感到孤独,他并没有上学,可能连孤独的感觉都无法表达.后来毕业上班,班里有个男孩,看起来可可爱爱,喜欢举手,站起来用夸张地语气发言。
班里有些孩子吓唬他,他总是吓得抱着头,边跑边喊老师。
听说他的爸爸为了他放弃了工作,只要他一个孩子。
上课几乎从不听讲,却也能成绩中游。
我不知道他的父母付出了多少辛劳,为孩子未来做了多么精细的打算。
但看到电影里面的妈妈告诉审查人员的那段话时,我总是想起这个孩子。
是啊,他有一张可爱的苹果般的脸蛋,瘦瘦高高的个子,他小时候也一定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可爱漂亮的孩子。
当知道自己孩子的病情,家长该有多麽伤心,又该经历多少次灼心之痛啊。
影片最后,孩子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令人感动,他们只是不同,但是他们也需要表达,需要感受,需要爱。
他们也想抚摸马,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风,想在舞台上跳舞。
此时,他们和我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剧音乐良心,打光简直神来之笔,主演也都很棒。
最后,还是羡慕法国,能有这些善良的民间组织,能够有这样细致负责的检查机构,能有良好的福利政策,还有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希望我们每个人,对于这些标准之外的人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希望我们的社会与国家能够为这些少数群体建立更完善的服务体系。
毕竟,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该有活着的尊严。
大概看过的,没看过的,都知道这是一部讲自闭症患者的电影。
自闭症,我了解的也只是皮毛,想一想这也就是大概1970年代才被大众熟知的病症之一。
而在1940年代之前,自闭症这个术语都没有出现。
你会发觉,这是一件多么晚近才被发现的事情。
在它被发现之前,可能有无数的孩童已经经历过这一病痛,他们很可能被社会归为异常那一类。
即便在今天,在2020年,我们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也是寥寥。
自闭症不是一种后天的疾病,这一病症潜藏在婴儿的基因中,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
现在还没有研究表明,哪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对治愈自闭症有效,或许根本没有一劳永逸地治愈办法。
关注自闭症的片子有很多,但是关注这个群体的真实困境而不是这个群体中某些特殊的有故事的高功能患者的片子却很少。
比如能一下数出火柴的雨人,那个最后得到nobel prize的耳朵。
这样很好,只是会让人因为易得性偏差误以为这就是全部的自闭着患者的生活写实。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关心我们的人,一种是不关心我们的人,前者是绝对少数,后者是倾倒性的多数。
”他们的确与他人不同,也因此被隔离在正常之外。
但是这个正常,是否是我们所画的一道藩篱,我们能意识到给女性画出的圈,能意识到给少数族群画出的圈,却意识不到给自闭症患者的圈。
悲惨的事,由于低到地平线以下的认知能力,他们很难意识到这种歧视。
什么是正常呢,是否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在意正常,使得本来不正常的变得正常,因此正常的范围越来越小,那些原先正常的也变得不正常了,这又正常吗?
看到一个有趣的短评,你们允许偏执的人存在,但为什么当我极端偏执的时候,就不容忍我了呢?
标准的界限在哪,由谁来定。
第一个从脑海中冒出的答案似乎是医院这样的权威机构。
他们决定患者的去留和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这当然是驱动力,我不否认。
可是每个人呢?
自闭症患者的家人,洗衣厂里的女孩,怒不可揭的厨师。
他们是否能够有些同理心,有更多的忍耐力呢。
而不是像杨永信一样,对所有人施以标准化的惩罚,多包容一些。
其实决定正常的标准,大概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同理心和忍耐力吧:)
《标准之外》又名《特殊人生》。
故事围绕男主布鲁诺和好友马力克分别经营的两家非盈利组织的日常工作展开。
前者“正义之家”专门接收其他机构不愿意接收的严重自闭症患者,后者则主要针对贫困地区青年进行职业培训来担任病患护理员。
.剧中布鲁诺的正义之家已经运作超过15年,目前正服务于40多个病患(还有50多个正在排队),然而却因为机构并未获得政府批准而一直存在于“标准之外”,也因此正被调查随时可能关闭解散。
与此同时,这15年来,巴黎地区卫生署、儿童权力机构、法院、医院等政府组织却都和正义之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寄希望于他们可以接收自己无法接收的病人。
.如今对于“自闭症”大部分人都并不陌生,但也止于一知半解。
自闭症患者无法理解正常人的话语环境,根据病情的轻重会呈现不同的表现。
而且每个案例都是“个例”,成因复杂,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千差万别,也因此更需要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对于家长对于看护来说都是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在剧中,政府所管理的正规机构常因为人手或体制等原因无法接收病情严重的患者,比如严重自残,比如严重暴力倾向,或者哪怕接收了也只是通过简单粗暴的药物和行为控制(如身体的捆绑)来进行所谓的“治疗”,这样导致的结果只可能是出院后的更难以相处。
而正义之家则是无条件接收自闭症患者,并且因为不受体制控制所以治疗手段灵活,他们不会使用药物和行为控制,而是通过诸如集体生活、尝试各项运动、与动物相处等多种方式(更多的是陪伴和户外场景)给予自闭症患者尽可能大的生存空间和选择。
约瑟夫,布鲁诺照顾的第一个病患,便从被过度用药导致的“像一个植物人”到后来的生活能基本自理甚至可以工作。
约瑟夫总是喜欢把头靠在布鲁诺身上,那一刻,是完全的信任与喜爱。
.布鲁诺和马力克一直坚持做着他们认为正确和有意义的事,哪怕碰到无数的困难与阻碍,哪怕一直游走在标准之外。
十多年间,他们为无数自闭症患者提供生活护理,用爱与信仰为这些患者搭建起了通往正常世界的桥梁。
.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非常人所能,耐心、智慧,与纯粹的爱缺一不可。
我也曾反思过自己能否胜任?
我不确定,或者更倾向于否定。
所以籍此向所有一线工作者/义工致敬。
.结尾处,自闭症患者集体上演“默剧”的一幕有些扎心,也特别美丽。
而观众席上曾想带着儿子约瑟夫一起死去的母亲,笑得那样开心。
.推荐~
标准之外 (2019)8.32019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 奥利维埃·纳卡什 埃里克·托莱达诺 / 文森特·卡塞尔 勒达·卡代布
52Hz鲸,也叫“世界上最孤独的鲸”, 它叫Alice,它1989年被发现。
在其他鲸鱼眼里,Alice就像是个哑巴。
它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亲属或朋友,唱歌的时候没有人听见,难过的时候也没有人理睬。
原因是这只孤独鲸的频率有52Hz,而正常鲸的频率只有15~25Hz,它的频率一直是与众不同的。
Alice活在其他鲸鱼的标准之外,就像影片里讲述的那些活在我们常人标准之外的孩子。
影片讲述的是布鲁诺和马利克在过去的二十年生活在一个标准之外的世界,那是一个属于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的世界。
他们分别组建两个非牟利协会,以在贫困地区培训年轻人担任看护工作为目标,负责照顾一些被其他机构拒之门外的重度患者。
影片里重点突出的是两位患者,一位是即将迈入社会的约瑟夫,另一位是身材瘦弱却有很强攻击型的重症患者瓦伦丁。
约瑟夫外表憨厚,甚至看上去很可爱,但他非常喜欢摁按钮,时常会在做地铁时忍不住按车厢里的紧急按钮,导致被罚款,最严重的一次还被扣留需要布鲁诺把他赎回去。
瓦伦丁偏激又带有极强的攻击性,照顾他的看护也是一位刚到这一行任职的新手,瓦伦丁还差点儿把看护的鼻梁撞断。
瓦伦丁刚从医院转出和看护一起在酒店过夜时,由于看护的疏忽导致瓦伦丁大晚上一个人跑出酒店走到大街上,在机构的所有人员的努力下,他们最终找到了瓦伦丁还将他安全的带了回去。
在塑造瓦伦丁这个角色时,部分镜头采用了瓦伦丁的第一视角,最初他视角里的世界是模糊的,他看不清这个世界,这让他感到恐惧,因此让他变得有攻击性。
而他最终在布鲁诺机构里被摘下最初防止他攻击自己而被带上的头盔的那天,他视角里的世界变得清晰,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的世界里多了一丝温暖。
我最先了解到自闭症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在小学。
当时是通过读了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人称“辫子姐姐”的郁雨君写的《我可以抱你吗,宝贝》。
书里是用一位被领养的孩子王家点点的视角,来讲述她那拥有强大而固执母爱的妈妈,为了家中那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王家保保,越过无数伤心绝望、痛苦曲折,最终以无比的耐心和真爱,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得到了保保一个最轻也最重的抱抱。
书里将这些自闭症孩子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好像被隔离在遥远冰冷的星球,不会说不会看,会感到痛但不会哭。
但是我更喜欢将他们形容为52Hz的鲸鱼,我们常人没有办法与他们沟通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能与他们沟通的正确方式,所以他们是孤独的,但是内心却渴望温暖。
我真正接触到自闭症这个群体时,是在初中。
我的父亲通过他的好朋友A,认识了好朋友B,而这位好朋友B的大儿子,就是“一只52Hz的鲸鱼”。
他的年纪比我稍长一些,所以我理应把他称为哥哥。
在三家人一起在饭店准备吃饭时,这位哥哥突然间情绪很激动,大喊大叫并且还挥舞着上肢在做一些动作,我们都不明白他是怎么了,情急之下只好先把他控制在座位上安抚他试图让他安静下来,当时周围的服务员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仿佛他是什么洪水猛兽。
但在上菜后,他快速地把菜品转到自己面前,立刻夹了几筷子就吃,还摁住转盘不让我们转走,我们才明白,原来他只是想表达他饿了。
因为先前我通过那本书对这个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对于这位哥哥的举动并不会感到诧异或者厌恶,我更多的是能理解他的举动,但当时周围服务员向他投去的异样眼光,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就像影片里约瑟夫的母亲对两位官方调查局人员说的话:我经常想到那些刚刚得知孩子诊断结果的年轻父母,没有人提醒我要做长期打算,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战斗,孩子小时候很可爱,你不会想象他们长大之后的样子,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当他们长大的时候,人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对我来说,这个世界的人就分成了两类,第一类对我们不再关心、不再聆听,第二类是少数关心我们的人。
父亲的朋友A曾对我们家讲述过朋友B家里的情况,因为朋友B夫妻俩在这位哥哥小时候忙于事业而对他疏于照顾,导致发现事情不对时,这位哥哥已经三岁了。
当时朋友B夫妻俩还算年轻,知道结果后,这位哥哥的母亲可以算是一夜间头发都愁白了大半,他的父亲也感觉一夜间老了许多。
夫妻俩只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更加努力的挣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儿子未来的生活过的好一些。
但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像我在饭店里碰到的服务员那样,对他们还是抱有异样的看法,不能平等的接受他们,就因为他们活在我们正常人的标准之外。
社会上能有布鲁诺和马利克那样的人,愿意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这个群体,这是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
标准都是人定的,并没有准确的定义。
他们对于我们而言,是生活在我们的标准之外,那我们对于他们而言,又何尝不是生活在他们的标准之外呢?
52Hz的鲸鱼之所以孤独,是因为身边的鲸鱼都不能懂它,它们没有办法沟通与交流。
而像52Hz的鲸鱼一样的这群生活在我们标准之外的群体,他们之所以会做出带有攻击性的行为,是因为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太模糊,他们感到害怕但不能用我们常人的语言表达,他们做出这类行为并不是真的想攻击我们,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是可以通过理解、陪伴去带给他们一些温暖的,这能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并不是一只孤独的鲸鱼,他们是可以融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
所以,如果有天你遇到了“一只52Hz的鲸鱼”,他们是善良的并不是真的想伤害你,请你不要害怕,请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请多给他们温暖,给他们的世界带去一丝阳光。
影片改自真实故事。
布鲁诺和马克利各自经营一个非盈利组织,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布鲁诺的机构主要是照料和教育重度自闭症患者。
马克利的机构则是在贫困地区培训年轻人担任护工。
机构没有合法的允许,培养出来的护工并没有文凭,一切都在社会规定的标准之外。
灰色地带确实容易滋生许多不良的事物,但是重度自闭症患者、贫困地区缺乏教育的青年,这些“特殊人群”也确实存在,他们的困顿和需求也确实存在,只不过被这流光溢彩的世界所掩盖,我们遮上自己的眼睛,似乎这一切就不存在了!
是这些标准之外的机构和护工用他们的爱和信念在支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世界。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专业才是我们选择康复师的最重要标准,可是越来越感觉爱才是我们选择康复师伙伴的第一标准,因为爱会引领我们走向专业。
虽然话题沉重,但是整部影片的情绪却很克制。
最让我动容的是自闭症患者乔瑟夫表演舞蹈以及黑人护工迪伦笨拙记录孩子的喜好的场景。
致敬电影,更致敬这些真实存在的原型人物。
《标准以外》看到了很高级的乐观主义情感。
不是鸡汤式的宣泄。
围绕着私营的自闭症中心,发散出了非常广闊的全景式人物谱图。
作为法式社会人文影片,它没有类似于好莱坞的三段式情节设计,也没有特别鲜明的反派和困境。
仅仅依托人物本身,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互相影响,从而将角色的厚度做到极致,这就是我觉得本片具有如此强烈观感震撼和事件共情的原因。
Dylan被瓦伦丁打破鼻子后,他问同他一起坐在长椅上的Bruno:为什么瓦伦丁两分钟前还跟我握手,而两分钟后就撞破了我的鼻子?
Bruno回答:我们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像是突然进入了一个集体,周围都是人,他们会不知所措。
因为被隔离太久,他们不懂交往方式,只要稍微有点沮丧或者害怕就会崩溃。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可能会使用暴力。
而这只是我的理解,因为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他们。
自闭患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们无从得知,他们如何释放善意?
如何表达愤怒?
以一个常人的标准,无法判断。
片尾患者们在舞台中央自由舞动的画面,真的非常感动,或许他们不需要世界的理解,而世界只需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就好。
Dylan和瓦伦丁或许是互相救赎的,Dylan没有看住瓦伦丁,让他走失后,malik愤怒:这些孩子给你带来了生活的意义,因为他们你才有了一席之地,我遇到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存在(大概是暗指Dylan的黑民身份?
)人生知道的第一条:无人可替你决定,你要自己赋予人生活的意义。
Bruno建立的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机构,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等等,可是如果取缔它,自闭症患者就丧失了一个可能可以相对自在的乐园,于是我们就在标准之外,承认它的存在吧。
贴近现实,却又很主观的荧幕映像,积极传导着善良,互助,就像俩导的《触不可及》
这份工作太难了,这份爱太难了
纪实展现很有冲击力,却未深入触及个人与团体困境。没有牌照的灰色地带,除去大爱信仰运营资金是现实问题。诸多避而不谈之下,也仅仅是换来了弱势方一声驯顺的呼吁罢了。
多关心自闭症的人吧。好暖的电影。
站在电影的角度,确实不错。但是我始终无法共情,我只能和被按了报警器而导致列车晚班的普通人共情,我觉得男主的机构将自闭症放进社会,其实是对社会上众多正常人的不负责,是一种圣母婊的行为,是一种慷他人之慨的行为。
选择了这样的人生就是和终日与挫折和难题为伴,太难了,也太了不起了。一天一天如履薄冰的生活,个人生活被严重牺牲,面对孩子的行为莫测行动迟缓,家长绝望的期待,社会的冷漠,政府的质疑。最后那场舞蹈完美展现了如此多心血、努力和坚持对特殊孩子们和他们的家人的意义。
不感兴趣,啰嗦
他们很不幸,却又很幸运。
社会运动/问题题材只服法兰西,社会要多发达、宽容度才能到达这个水准呢。最后十分钟失声痛哭
7.5分
法式人道主义的电影呈现,故事如同生活一般平淡如水。
情节不够连贯,重点不突出,拍的有点像纪录片。
如何挽留?归为尘土
有多少善良的人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心地去照顾别人家的自闭症患者或者其它病症患者?(布鲁诺:…为什么十五年来,地方卫生属、儿童权利协会、法院、医生、医院每天都在给我打电话,想知道我们是否还能接收其他孩子?为什么我要日夜照顾四十个孩子?可就在我跟您讲话的同时,还有五十个孩子在等待,为什么他们总是要敲门来找?…)观影时不禁想起比尔·盖茨说过的话:……人们觉得我是有史以来最慷慨的慈善家,这纯粹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因为在我一生中会捐献超过一千亿美元,但是相比那些搬到非洲定居、选择在医院做义工、选择放弃度假、放弃其它需要的东西来做慈善的人,我其实没有在做出牺牲。……我并没有像很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那样真正牺牲自己的时间或良好的经济条件,那些为帮助别人而甘愿奉献的人们,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慈善家。
特殊群体的家人太不容易了
没有真正的帮助弱势群体这回事,大家都是各司其职,潺潺涓流,音乐好听。
马不停蹄。很遗憾戏份不均匀,Malik有点被Bruno overshadow了。
弃
艺术和自然属于每一个人。而让它们属于每一个人的人,是为伟大。
地铁站台有植物,不错。他帮助自闭症患者找工作,很有意义。他创办了自闭症患者的休假营,让他们放松。他告诉自闭症患者,有打人的想法时就先说出来,让别人可以应对。他把自闭症患者当做正常人来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祝你一天愉快,先生。自闭症患者喜欢说简单的词,不喜欢说完整的一句话。让他们摸马,感受宁静。跨部门紧急临时救助中心。自闭症人群在台上的自由舞挺美的。民营机构对自闭症人群的重大作用,有些严重的患者医院也不收,额。配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