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用自己的一生经历诠释,生命不息,音乐不止🎵。
电影剧情徐徐展开,一个盲人坐在舞台的钢琴🎹面前,汗如雨下,这是他人生的重要时刻。
采用插叙的手法,讲述了盲人钢琴师的在童年妈妈的启蒙下领悟音乐的色彩🌈;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音乐一半是技巧一半是心灵。
导演徐徐讲述童年生活、天才盲人的梦想、爱情和事业,在各种境遇下,男主的七情六欲、男主的悲欢离合。
剧情让我很印象深刻的点是作为盲人看不见面孔,首次见面都会用触摸感知新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亲人朋友的离开,伴随着关门的声音,彻底离开男主生活,非常有代入感,可以想象男主心灵深处的惶恐不安。
年仅29岁就离开了世界,离开了自己钢琴。
电影的画质也是超一流,波兰的异国风情、乡下农庄的味道、以及演出舞台的华丽场面让人过目不忘。
男主的服化道也非常出彩,那个年代爵士乐的条纹衬衫、夹克、喇叭牛仔裤👖,一切的一切都让坐在影院的观众毫无尿点,看的酣畅淋漓。
插叙结合倒叙,让成为钢琴家后的米耶特的天才与孤独有了充分的指认,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笔,用漆黑一片的镜头,来表现失明一瞬间的感受,音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局促起伏的呼吸声背后有一整套环境音,来补充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把观众的想象力和空间感调动起来,“无画胜有画”,让镜头更有表现力,下一个镜头就是修女把拐杖交给米耶特,告诉他失明的坏消息,米耶特从拿起拐杖,扔掉拐杖,到用手摸索,结果太用力碰到了墙上凸起的管子,修女一下子从背后抱住他,没有浪费太多镜头去渲染,克制又精准的表达了失明的痛苦。
在米耶特创造了新的曲子,打电话给朋友,却无人能分享时,在这样至暗的孤独时刻,导演用了一个俯视旋转楼梯的镜头,画面里米耶特摸索着扶手下楼,楼梯旋转仿佛没有尽头,孤独的意味与在孤独中挣扎的米耶特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人们面前,而孤独是米耶特人生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导演不费笔墨,不过度渲染,却在无声中起惊雷。
而米耶特的孤独不仅仅是因为失明,更重要的是来自童年被家庭抛弃带来的创伤,甚至差点被父亲用马蹄杀死,这让他变得脾气古怪易怒,又很自我,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却始终不能和孤独握手言和,所以影片里多次出现了关门的意象,让被抛弃感具象化,表面上米耶特是一个弹奏爵士乐的天才,而导演无意于渲染他惊世的才华,他挖掘的更是米耶特的音乐来自何处,那个将生命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米耶特来自何处,影片有两次,米耶特站在窗口上,摇摇欲坠,却是自由如小鸟一般,第一次为了音乐,第二次为了女人,他都获得了某种自我的超越,解开了灵魂的枷锁,而第三次,他的音乐与前期相比格外平静,他打开窗户,似笑非笑,一个大特写,隐晦地表达了他纵身而下的结局,到此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自由。
虽然我的阅片量浅薄,但我依然敢断定饰演米耶特的演员是演盲人最出色的男演员,他完全让我信任了他因为失明的痛苦,信任了他就是米耶特,就是一个盲人,他的体态是盲人的,手指是钢琴家的,几乎看不出丝毫的表演痕迹,在我心里,这是一部完美导演和完美演员的完美演绎。
有多少天才的释放,就有多少的痛苦深藏,人生很漫长 每一个人都只陪他走过一段很短的路。
关门的意向很勾人,父亲,母亲、导师、搭档、爱人,生命里重要的人依次向他关上了一扇门,每个人只能陪他走一小段路程,没有一个人是真正接纳他的,而他只能凭音乐去抗争,在病痛和孤独中试图诉说、挽留、和解,最后选择自由。
最后那个一起一伏的镜头真的很浪漫:从窗口往下坠落,慢慢上移,变成抬头看着天空,为米耶特谜一般的坠楼画上了诗意的终点。
地面的一切已经无所谓了,米耶特“望着”天空,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他不是坠楼了,他是云游去了。
”永恒的一跃里不是向死而生,那是自由飘荡的心灵在边弹边唱。
自由,这个梦幻而理想的词,本来就值得我们奋不顾身,不是吗?
影厅很大 但和主角一样从始至终只有我一个人。
看完默默流泪的时候是那么的空茫又是那样的满足,此时此刻,我就是他,那纵身一跃,是他灵魂的翅膀,飞跃时空洪流,永远活在自由的琥珀里翩翩起舞
自由高飞,风景如画自幼双眸黯淡,自卑不已伯乐赏千里马,何其感激一曲成名,众人稀奇狂欢过后的孤独落寞,是我还是你曲终人散时的关门响声,无比清晰失明呀失明,让人情感细腻瞎子配口吃啊, 敏感脆弱的神经,不可思议语言不通,但音乐心灵相契镜头前的斗琴,让人化敌为友,惺惺相惜新曲初成的喜悦,无人分享多焦急深爱的金发女郎,将我毫不犹豫地摒弃多年之前有慈母救我于马蹄如今有谁可将我勉励?
状态一落千丈,一片狼藉我不需要你,我不再需要你!
转角遇到的爱,亦失望远离我浑浑噩噩,不知所觅至亲造访,带来消息与父和解,在他弥留之际当我远去,是否有人惋惜?
维也纳和卡梅洛,荣耀在里蒙特勒,留有我的足迹音乐——那是我存在的意义自幼弱时,便拨起涟漪想你,满腔爱意,如花一般铺满地让我告诉你,让我告诉你那纵身一跃,展开的是自由的双翼!
奔向自由
米耶特的孤独,影片中不断穿插童年的阴影,父亲想要结束他的生命,她的母亲把他送进修道院,身边最亲的人一一离他而去,那一次次的关门声,其实米耶特的一生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烟花易冷,短暂的绽放,影片里医生与他的对话说似乎懂了米耶特的意思,他的生命已经不需要有光明了,他已经看清自己的身边种种,纵然恢复了光明也不是自己想看到的,在弹奏人生中最后一曲后,这个镜头给人从四面八方袭来的孤独感实在是太强烈了,纵身一跃… 享受着飞翔的快乐、压抑多年的内心终于释然,在这短短的秒数内…影片导演用非线性叙事手法,穿插倒叙,与以往的传记类电影截然不同,在配合米耶特这个人物,这部电影佳作,横扫波兰18项提名,8项大奖,当之无愧!
作为传记,《盲琴师》算很不错了,电影改编自天才爵士钢琴家梅耶泰克·考(Mieczyslaw Kosz)的传奇一生。
主人公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因为幼年的一场疾病视力逐渐消减。
在还有点视力的时候,米耶特的妈妈跟他玩了一个颜色音符的游戏,让他用音符记住红色,黄色和蓝色。
这三种颜色也是组成其他颜色的三原色,他的世界因为有音乐,不再是只有黑色了。
在盲童学校他接触到了钢琴,美妙的钢琴音乐又为他打开了新的大门,在音乐的海洋里,他不再是有缺陷的人了,他是天才。
在接触到即兴爵士,他发现自己是天生适合演奏爵士钢琴的。
音乐是他的全部,灵魂在爵士钢琴的世界里自由飞翔,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情感融入到爵士乐曲当中,对抗来自命运的不公。
天才是孤独的,他的父亲抛弃他,母亲早亡,爱的人,最后也离开了他。
但是他的音乐一直不曾放弃他。
正像影片最后看门人所说,他不是坠楼,他是去云游天际了,他回到他的世界,和他的音乐一起去看世界了。
尼采说,在群山之中,最近的路程是从顶峰到顶峰,但前提是你必须有足够长的腿。
年轻的米耶特显然拥有了一条长腿——他的音乐天赋异于常人,登上音乐的顶峰仿佛不费吹灰之力。
而他的另一条腿,却仿佛被上帝捉弄,短得可怜——他是一个盲人。
一个盲人钢琴师,这本身听起来就无比荒唐。
电影里有两次让人切身感受到这份荒唐。
一次是医生对米耶特的病情进行解释:你失去了视力,大脑的一部分便去辅助听力。
这让米耶特明白了为何自己听力过人,这份超出常人的能力可能也让他对声音愈发敏锐,辅助他的钢琴演奏和音乐进修。
可是这份超能力是拿失明换来的,就如同安徒生童话里拿声音换双脚的小美人鱼,这代价未免太过沉重。
另一次是父亲临终前对他喃喃地说:你是长子,如果没有失明你本该继承农场。
是啊,继承农场,从此过上另一段人生。
那样的人生或许不需要太辛苦,旁边朝天空吐果核的弟弟已经演示给了他。
但那样的人生平实,普通,没有跌宕,没有聚光灯。
可能找个同样平凡的女人,生两个孩子便能延宕一生。
多么荒唐,这其中的荒唐在于,仿佛人生的重大转折,都是米耶特可以选择的。
他好像可以选择视力,选择不要过人的音乐天赋,可以选择农场,选择不要台下众人的鼓掌。
然而事实却是,他是一个被命运捉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
他唯一能够用来反抗的,便是他的音乐。
他也只能沉浸在那些有颜色的音符里,努力获得成就,赢得别人尊重,才不至于向命运摇尾乞怜。
米耶特拥有了他的长腿,也拥有了他的孤独。
他喜欢跳上狭窄的高楼窗台,听窗外呼啸的风声,听屋内众人的惊呼。
一边是看不到却触摸得到的自由,一边是看不到却想象得到的关注。
好像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不那么孤独。
他也喜欢在舞台演奏,那是独属于他的时刻,他一定无比享受被聚光灯注视,让台下观众屏息的感觉。
电影里有非常精彩的演奏和斗琴片段,或激亢,或悠扬,或像月亮河般荡漾涟漪,或像对抗命运般愤怒。
只有在演奏的时候,他也不再孤独。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时刻他都无比孤独,由于在黑暗里,盲人会更加体会到这种无助。
电影里也有两次让人切身体会到这种孤独。
某一次米耶特创作了新的作品,打电话急于找人分享,打来打去竟然无一人能真心来欣赏他的作品。
即使他们是他的工作伙伴,即使他已经声名鹊起。
米耶特只好独自下楼,找到楼下闲坐的流浪汉,把他叫到家里,将自己的曲子弹给他听。
他的孤独感,竟然要靠陌生的流浪汉才能慰藉。
另一次则是米耶特情绪激动,和女友在街头吵架。
女友忽然赌气,甩开他的胳膊走开了。
女友本来是他的拐杖,是他的双眼。
他本来是颇具声望的钢琴演奏家,天赋异禀的音乐创作人。
他本来一身骄傲,却在失去那个拐杖的时刻溃不成军。
他慌乱地大喊女友的名字,在街头陷入最孤独的至暗时刻。
电影镜头时常模拟了盲人模糊的视角,放大音效让观众主观体会米耶特的视听感受。
来自他身边人的不断关门,如同他人生中一次次被命运关在了门外。
电影也不断地在几个时空里插叙穿梭,时光偶尔回溯到米耶特儿时,让人知晓他被修女照顾的过去、被父母遗弃的童年、被老师发掘的经历。
老师告诉他,要忘记琴键,才能创造出音乐。
似乎双目失明,帮助他更好地忘记了黑白琴键,才会如此快速地获得音乐成就。
父亲曾将他扔入马厩,任马嘶失控,置亲生骨肉于死地。
那个蜷缩在草垛里的米耶特,仿佛等待着命运的审判,万念俱灰,不知道是那时候死掉会不会更好。
终于,米耶特选择了云游,他纵身一跃,镜头主观地下坠后起飞,与《鸟人》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时观众才恍然发掘,他不过才29岁,在这短短的时光内见了他起高楼,宴宾客,也见那楼塌了。
短暂而又迅疾,令人唏嘘。
波兰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拿出了与犯罪题材的前作《我是杀人犯》一贯的冷静自持,镜头平稳波澜不惊,却暗藏潜流,把这样一个拥有戏剧人生的人物娓娓道来,有叹惋,有疼惜,却没有廉价的煽情。
只有关于命运无常的嗟叹,关于亲情原宥的思考,关于一个天才的逝去。
曾在《奥利格》、《修女艾达》等优秀电影里有过精彩配角演出的大卫·奥格尼克,这次挑战盲人角色,让人忘记了表演的存在,与今年柏林电影节拿到影帝奖的传记片《我想藏起来》有可以相媲美的演技。
人们看不到他的心里千疮百孔,只看到他的双眸黯淡无光。
不知道他曾在马蹄下毫发无损,只知道他在琴键上重获新生。
他是长子,本该在继承的农场里朝天吐着果核,却成了被女友抛弃伫立街头的小丑。
他是天才,本该歆享老天赐予的禀赋荣耀,却成了被命运捉弄关上大门的弃儿。
他是琴师,也只能与楼下的流浪汉分享孤独。
上帝赐予了米耶特一条长腿,也赐予了他独一无二的荒唐和孤独。
他拖着一条长腿,登上了顶峰。
但终究撑不过下一个顶峰。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
这句话正着说,是希望,倒过来说,是绝望——上帝打开一扇窗之前,必然关上一扇门。
上帝给了基耶特音乐天赋,带走了他的光明。
后来,他有机会治好眼睛,而代价是听力。
门和窗,只能开一个。
客观地说,基耶特的生活并非全是悲惨。
有关心他的教会学校嬷嬷,有发掘他才能的经纪人,有朋友,有爱人,有事业,音乐才能被认可,生命中有过不少高光时刻,也没有因为是盲人而受歧视。
女歌手拒绝了他的追求,朋友无法一直陪在身边,似乎也不能太责怪别人。
而他骨子里孤独,自卑,坏脾气,不珍惜,放弃事业,把爱人和朋友赶走。
成年后,那一次次关上的门,至少表面看起来,大部分是自己的原因。
不太同意简介,这不是饱受欺凌的盲人音乐家“用音乐反抗命运的不公”的故事。
这里并非尽是不公,也没有反抗。
音乐对于基耶特不是武器,而是本能。
上帝关上了门,打开了窗,就是要你去抓住窗口的光亮。
影片的主线是作为音乐家的他,天才和性格缺陷都展露无余。
副线则是他的童年和家庭,也解释了他性格缺陷的原因。
副线从时间角度是非线性碎片式的,痛苦程度却是一步步加深的:——(闪回)逐渐失明——(闪回)被母亲送入教会学校(签了卖身契,相当于抛弃)。
——(闪回)母亲送他进教会学校的原因是,原本慈爱、他也很依赖的父亲把他放在马蹄下想置他于死地。
——(现在)弟弟来访告知父亲将死,且已失明,原来那眼疾是来自父亲家族的遗传。
——(现在)回老家见到命不久矣,已经失明的父亲。
父亲知道基耶特的所有成就,却说“你是不是觉得很可惜,如果眼睛没事,你就可以继承农场了”。
一句话,几乎否定了窗的存在。
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太同意他的坠楼是自杀的解读。
从家乡回来的基耶特,似乎已经放下了童年和家庭的心结,在与命运和解。
他重拾事业,找回了之前赶走的爱人,广播访谈时,他说,我不知道我们将来会怎样,但是现在很好。
那新创作的变得舒缓了的音乐,与其说是诀别,更像是趋于平和的心境的表现。
我更相信是意外。
他曾经两次踏上窗台将身体悬于窗外,第一次为了得到心爱的唱片,第二次为了求而不得的女人。
也许,站在窗台上的时候,他感到了某种自由。
也许他想再感受一下,但是这次没人及时拉他回来。
或者,就当作是上帝的安排吧。
盲琴师 (2019)7.12019 / 波兰 / 剧情 传记 / 马切伊·佩普日察 / 大卫·奥格尼克 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
由于喜欢音乐才去看这部电影,谈谈想法。
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在盲童学校他接触到了钢琴,在接触到即兴爵士,他发现自己是天生适合演奏爵士乐曲,用它对抗来自命运的不公。
音乐一直不曾放弃他,他不是坠楼,他是和他的音乐一起去看世界了。
这部电影开头比较吸引人,后面就比较平淡,总的来说还是可以吧
还是听到了心心念念的爵士乐 没有空静下心来写长影评~先记录一些碎片感受~ 我觉得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现实于音乐世界的极大反差,爱听爵士乐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极强的渲染力和表达力,乐手以即兴的方式将自己全部的情绪谱在曲子里,而传达的是何种情感,对于听众就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天才盲琴师米特卡具备能将自己的苦闷,孤独,欲望,无奈,悲情所有情绪完完整整的用爵士用钢琴诉说,而离开了音乐,他像是外星人,不会说话,脾气大,渴望恋爱而不得,没有一个交心朋友。
最终他被孤独淹没,选择结束了自己的29岁生命,但他的音乐确蕴含着人的情感,拥有着火热的生命力。
当米特卡在弹琴时,他的生命似在绽放,也似在消逝,因为离开的音乐,他的孤独感沉重的让我有些窒息。
虽然蓝调就是用嘻哈的音乐表达不如意的,述说着乐手是以积极乐观态度看世界的,但是现实就是冰冷骨感的,音乐不过是逃避的手段罢了。
我非常敬畏米特卡对生命的态度:“我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
”
Best movie experience this year.
7分,传记片中上水准了,主线中童年与回忆交错穿插运用的很棒,每一次关门都能感受到离孤独又近了一步...
结果呈现式的碎片化快剪片
爵士相关电影里第二次看到Bill Evans
和dsl。 故事处理完美,主观镜头加分,虽然但是不喜欢这人
看不到他的心里千疮百孔,只看到他的双眸黯淡无光。不知道在马蹄下毫发无损,只知道在琴键上重获新生。他是长子,本该在继承的农场里朝天吐着果核,却成了被女友抛弃伫立街头的小丑。他是天才,本该歆享老天赐予的禀赋荣耀,却成了被命运捉弄关上大门的弃儿。他是琴师,也只能与楼下的流浪汉分享孤独。
是非常厉害的剪辑和画面音乐表现形式,演员真的演的非常好,那种盲人天才音乐家的癫狂和痛苦,但这个片子看得好累啊。
#第33届国际金鸡电影展# 被冷落的一生,最终却戏剧性的死去。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生,却只能停止在29岁。为何选择死亡?是向死而生,或又是命中注定?从他失明的那一刻似乎就有了答案。丰富的镜头语言,极具张力的视听,可还是在叙事上缺少了波澜,整部电影看起来似乎刚刚好,但却仅仅限制于刚刚好。前半部分的叙事手法到了后半部分就显得有一些无趣。76分/4星。
盲人也是人,剩下的不过都是做为人的个中选择罢了,就算他不盲,一样会有身为天才与旁的平凡人不相为谋的孤独感,影片说的听明白的,音乐很享受
波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爵士钢琴家米耶特的传记片,不过时代特征并不明显。米耶特的经历较为独特,幼年时因遗传而失明,并被家庭抛弃;天赋才华听力优异而成为音乐家。但总是孤独,害怕被人背弃与抛弃,因此行为怪异。最后在自己所作的伊卡洛斯音乐中,从阳台上飞身而下,去追逐自己的自由。
传记电影该有的样子。不是用时间,而是用痛苦,一个累积一个的痛苦排成的履历。终于,这辈子,人生,就是毫无意义。
希望更多属于电影节的小众电影可以登陆院线,并且更多的人能看到它们。男主的演技太强了,这么看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拉米马雷克的奥斯卡最佳男主真的过誉了。
一个盲人追梦的故事,也没有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类似开篇把鲜花放在母亲的墓地,还有末尾从窗户出去俯瞰的视野,拍摄手法很细腻,但也仅此而已了。
父亲将男孩置于马厩中(马腹下),并抽打马使之挣扎、跺脚,对可能造成的死亡结果持放任的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用倒序插叙闪回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天才盲人钢琴家Mietka Kosza短暂的一生。看完电影想在网上找一下原型资料,居然什么也找不到。音乐真好听,相比起影片里精彩的爵士音乐,我更喜欢最后的伊卡洛斯。不知道弹琴的部分是怎么拍出来的?
波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爵士钢琴家米耶特的传记片
完成度不算很高的传记电影,只是对我而言,前面胡乱的故事走向,后面又突显艺术家的脾气暴涨,时间就没必要这么长
#时间线有点乱,更爱小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一扇扇被逐渐关上的门天才似乎都是孤独的不过我确实也没做功课我看到的天才是有点嘴欠,有些急躁,有些孩子气,又极度自负。所以太多这样的情绪让成年期后的他不怎么讨喜反而小时候的故事我觉得很精彩小男孩红红的眼睛里留下的泪妈妈的絮叨爸爸看似关切却致命的爱我觉得有些时间轴切的有点太乱了导致情绪都没办法更深铺垫下去题材是好的但,最多7分~
陆中百丽宫2厅。关门-开窗,对应视觉剥夺-听觉补偿(有科学依据),表意是清晰的,但拍得比较笨重,声音透视的伎俩用多了,有种《夜魔侠》的超能感,但music doesn’t work like this,电影沉溺在事件和随之引发的情绪,比如种种被遗弃,但音乐家的创作还是黑箱,或许创作就是Kosz涂上的那层蜡,它暂时粘连了内在的能量与外在的世界,却终将被声名融化。
巧的是本场电影的外挂字幕操作员是我的朋友,也在我的个人影迷群里。放映的第70-75分钟出现了大段落没有中文字幕的情况,据他介绍,是因为拿到的台本就缺少这部分中文台词,并非操作员的失误,已向上影节字幕总监反映。众所周知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其实波兰也是一个音乐的国度,而本片也根据真实的波兰盲人钢琴家的传奇故事改编,通过各种倒叙、插叙、闪回的方式将重要人生节点进行串联,另外用极为出色的混音和音效剪辑捕捉环境声来展示主角因为眼盲而增强的听觉及高压异化下产生的幻觉,还是非常精彩的。年仅29岁就坠楼身亡确实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