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李太后,冯保铁三角,终究还是一个个倒台了。
张居正死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万历新政也随的结束,死后的张居正太悲惨了,不但被抄家了,还被剥夺了所有名号,一朝天子一朝臣,所有一起开启万历新政的功臣也一一落幕了。
还是金学增说的没错:朝廷和天下是皇帝的,身体是自己的。
你再怎么鞠躬尽瘁,再怎么为朝廷办事,皇上说你有错,你就是有错。
张居正在贪恋权利了,舍不得放权深退,死后还遭清算,下场太惨了。
冯保也被抄家,搭配南京种菜。
假期看完《张居正》的书,掩卷唏嘘良久,佩服熊召政先生的创作。
后听闻电视热播,就买了碟。
准备欣赏一下导演驾驭这个人物的功力……唐国强和冯远征是我比较欣赏的演员,因此先点头认可了出演阵容,但是看完三集之后,不得不退出影碟,默默地将它们装回盒子,冷静地用塑料包好,打开通讯录,寻找自己仇家的地址,然后义无返顾的寄出去。
字幕罗列是一如既往的强大——总出品人韩三爷,随后跟着史东明等常见的团队,负责总监制的功能,这是国产电视的特色。
电视开场广西匪患和宫廷腐败对比,然后情节慢慢穿插展开——也是国产电视特色——分明一句话可以说完的事儿非要沉吟犹豫再一字一句吐出。
我忍,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叙述方式。
继续看下去,对白与书里有相似且相近的地方,倒回去再看一次,果然是熊召政,热泪未涌,又看到编剧头衔,登时心头感动化为冷却:熊少你何苦掺这趟混水??
再看下去的时候,我却积累了无法忍耐的心绪。
其实我的要求已经很低了——国产电视的细节我已经懒得推敲了,但还是有个印象比较深刻——一个小兵连个正脸镜头都没有,跟小偷似的一刀戳进黄将军右臂与右肋之间的空隙里,然后小身子一甩就再不出现。
黄将军立刻气绝——低调高手啊……架构我也不想再督促了,压根就没有形成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权臣之间的对峙都是慢里斯条的,我都可以忍。
但是我唯独忍不了的是——为什么要把书里的生动人物改得跟菩萨似的完美?!!!!!
张居正能够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安然度过并荣登权倾朝野的首辅之位,会是一个善良天真的人吗??
原著里的张居正是个复杂的人性,既有雄心报复又有舍不得贪取的私欲,让人信服——这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着纠结情怀的人!
电视里怎么表现的?
冯保过来找张居正说联手干掉高珙,丫竟然慈悲地说不忍下手,或者什么于心不安!
扯!
这样的人物完美得太假了吧!
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张居正在夏言徐阶严嵩首辅之争的环境里是戴着墨镜看的吗??
一个经历三朝变迁的四十不惑的人怎么会这么天真???
还拒绝内宦的结交?
他怎么混到这个次辅的?
倘若真是这样的人,高珙高兴还来不及又怕他什么呢?
——这个智商的人多多益善啊!
张居正完美的一塌糊涂,又象诸葛亮又如海瑞——没办法,这也是国产剧的潜规则,如果表现个综合复杂的人,傻傻的观众看了以后模仿怎么办?
所以我也只能叹息了——树立什么都好树,就是典型难树——因为要塑造的不是人,是神。
一看自己有兴趣的张居正变成了这个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我就知道导演没的发挥,编剧没的水平,演员自然也不会理解什么,按部就班地看明朝诸葛亮也就罢了……说起正面形象,挖出的殷正茂竟然也不是贪官——是因为别人诬陷的谣言……事以至此,我无言以对。
百家讲坛里天天放各为专家教授学者自己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感悟和真相,电视剧里却播放着截然相反的唯美童话……这种自煽耳光的行为不知道要进行多久——电视如此,我还期待什么精彩呢?
一个个模板式的英雄模板式的矛盾模板式的成长模板式的经历模板式的套路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完全有市场,但到了现在嘛,我也不知道那昭然若揭的意图还羞答答地藏在电视剧里图个啥,眼看市场一点点被挤走了,还不知道急,还在扼杀创造力,又图个什么??
难道真对以人数取胜的消费力这么有信心??
彻底无语中……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看完了,但深深地为张居正死后的悲惨结局而慨叹啊!
电视剧讲述了张居正的一生。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整饬史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救朱明王朝将倾之厦。
张居正是真正的改革家,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有为改革敢于抛弃自己所有乃至生命的决心,打击贪官污吏,追缴民工款,严惩草菅人命之徒这些事迹,充分体现了张居正一心为明,全心为民的优秀作风,三把火烧的很旺,在像其他的管理者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更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有一点见风使舵,甚至提出了“以实际工作来评定官员的廉政问题”的判定标准,很善于在斗争中看清形势,站对位置,保全自己,他从前首辅高珙与宦官冯公公的争斗中获得赏识,晋升成功,正是靠着这样审时度势的能力,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使万历新政得以实施。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
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
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都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因而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
而万历皇帝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
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
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
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
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
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这是帝王的逻辑!
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不久,在万历皇帝的纵容和支持下,那些在改革中受到损失的皇亲国戚,贵族人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
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
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勤政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而万历新政也完结了,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那些下台的贪官污吏又被重新启用。
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
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
然一切俱已晚矣!
改革家真是艰难啊,中国古代的商鞅、王安石,都是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的人物,也是因为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从而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啊!
巾帼不让须眉。
梅婷剧中扮演的李太后,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颇有政治头脑,是后宫的关键人物。
在穆宗对后事安排得不细密,以及内阁与司礼监的政权,造成万历初期政局的动荡的局势下,为了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皇室贵族的权益,李太后主政稳定了万历初年政局,实现了皇位的平稳过渡。
这也在客观上为张居正改革准备了条件。
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构成了支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的“铁三角”,推动历史的进程。
梅婷的表演,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她把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有谋略的太后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身为一个女人,她的感性的一面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三人被喻为万历新政改革时的“权力铁三角”,唐国强、梅婷、冯远征将这错综关系展现到位。
总之,我还是挺喜欢看这部电视剧的。
这2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明朝片 首先都不如 大明1566.但也算都可以看看..万历首辅张居正优点是节奏快,斗争不断.很容易看下来(虽然我是分2次看).演员尚可.场面也算是比较大型.缺点是有点高大全.情节曲折,但是叙事方式过于平稳,有点流水账.江山风雨情优点是 不过于文艺,也不过于通俗..比较适中 合我胃口.表现出了明朝末年的那种沧桑和悲哀,也就是说气氛像.很像王呈恩这个角色有意思.缺点是有时候节奏很慢.灌水. 剧情彻底不符合历史. 气氛像,但有时候场面也比较压抑..不舒服.
这风气就是那时候被带坏的吧,看看现在的作品标题就知道,一个火了,全在抄,全在蹭。
当然现在的东西比起这部剧看了更不入眼。
这部剧的道具,台词,剧情的合理性,方方面面都难以服众。
第一集看了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冯保,李太后就这点儿城府能做到那个位子吗?
拍的隆庆皇帝的奸笑更让人受不了。
怕编剧和导演都没什么脑子吧。
连我一个外行都骗不了。
古装剧成了装古剧,给个两分吧。
跟雍正王朝一个调调儿,所谓历史正剧也不过如此现代人审视历史关注的还是这些无聊的东西,国人的认识能力确实堪称低下,无聊啊无聊,嘿嘿嘿~~~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见的一位。
张居正,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救朱明王朝将倾之厦,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表明他是一位在王朝颓败之际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其主事时声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
从诸葛亮 到 雍正 ,我蛮喜欢唐国强演的尽心尽力的忠诚较色,看了这部剧觉得电视里的张居正和小说里果然有出入,就像大家说的一样这部戏不能当历史来看。
和历史还是有出入,但这毕竟是一部电视剧,不得不把主角刻画的尽量完美。
纵观现在的历史剧也没有几部完全与历史属实。
张居正虽然是个内政高手,但是在处事上的仍然欠缺很多,在这部戏还是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点。
再看看演员阵容 唐国强 冯远征 梅婷 依然都是实力派演员,但或许是剧组大意了,居然有穿帮镜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低级错误。
总的来说这部戏依然是一部值得大家欣赏的电视剧,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加入,加上波浪起伏的剧情,仍然很有代入感。
有朋友提醒,第五集21:20左右,左边露出半个身子的录音师,举着吊杆话筒。
唉.....这是12年前的精品?
第五集的不修后期据说北京人艺推出重磅之作,话剧《张居正》,将在12月22日首演,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剧的风格和样式。
导演、主演冯远征. 这次熊召政先生历时数年,一改小说原有的叙事结构,为北京人艺量身打造了话剧剧本《张居正》。
很想知道,会改成什么样。
不过冯远征老师的功底完全可以放心!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戏已经到了5星的范儿但是为了又红又专的表明我立场我得来个5星的正所谓演艺界厮杀惨烈。
能混个有头有脸,不挨骂,那都是人精。
智力各方面也算上乘了。
有时候电视剧啥样也就间接地表现了观众的需求难道我做得一桌菜,还得喂你嘴里去?!
要不你就能把花椒大料当腊肠吃嘴里,还得骂厨子?
他不明说,你不会深究么?
我认为这部剧早已经尽了责任,对得起良心了。
若说什么问题·,无非是编剧看了太多史书,把观众也当成一样的了。
只要看得人对历史门儿清,自然分得出那句是要得的,哪句他一说,我一听。
ps我记得唐国强在开播发布会上,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要说突破,我和远征要是能交换角色,那才是突破。
冯远征表示同意。
这句话颇有点意思……也不在饭盒上。
虽然这版时隔数年最终过了审,但通篇都在造神,可看性很差。这回再翻拍时请一定要重写剧本!把张居正写成个活人再来拍!!不然再好的阵容都没用!!!
一塌糊涂失望
电视剧不值得看,主旋律套路。但是改革者的下场,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个时代,国家也到了急需改革的时候,但是整个社会价值信仰都是金钱。为民请命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时代,这个教育,很悲观。
众多演员演技不行!虽改自《张居正》这本茅盾奖作品,但上来直接猛砸几段剧情显得过分支离破碎,李贵妃演技杨颖级,看了十分钟,各人物台词都很捉鸡。
简直是照搬原著,加之布景服装道具,角色不是一般的脸谱化……无力吐槽,要不是因为明朝,就没有星。跟1566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节奏处理不好
李太后冻颜,整体觉得朱翊钧是个大傻鸟,逼死了张居正。从此万历到达了顶峰,大明走向了下坡路。尤其是关于铸钱,格局决定了人生!这皇帝,我看了也想吐,尤其是长大后的!
可以拍得更好一点的
本以为是和《大明王朝》一个档次得,看了一集就看不下去了。台词一点都不考究,演员的演技也是很神奇,明明都是我挺喜欢的演员,怎么到了这部戏里集体失忆了?
张居正一生只对两件事花过心血,一件是一条鞭法,一个是万历帝师
除了那十六人抬的大轿,张被演绎成了一个绝对高大全的人物!
还行
军师!你怎么跑到明朝当首辅去了???
呃,张居正嘛,这个我太熟悉了!话说去年春天那会,CCTV天天播,那阵我一回家,就看见我爸坐在电视机前看,唐国强冯远征演的,那狗血的剧情看得我那叫一个蛋疼!我爸还说,你们这些孩子现在连张居正都不知道,哎,人家可是明朝首辅啊!看着酷爱狗血国产剧的老爸,我那叫一个囧啊!
小制作,人物完美得虚假,回头听听百家讲坛的
要是公司里面出了一个人“处处站在公司角度考虑问题、处处为公司利益着想”,这个人的结局必然是一个悲剧。“得罪同僚”不说,就是老板也不会待见,老板要的是“处处为老板着想”——公司只是老板的赚钱工具。
剧情基本上是按照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来的,原著挺好的,可惜拍出来的不伦不类,问题一是台词,过于口语化,可以说去掉服装就是现代剧了。问题二是节奏感太差了,剧情和台词一股脑的都倒给你,完全没有留白顿挫,没有细节刻画,就像赶公交车似的
补。我倒觉得此片正好作为大明王朝1566的续集来看,故事还完整起来呢。梅婷、冯远征、唐国强三人的演技还是在线的,只是1566的深度在前,这部显然超越不了。
之前看的时候,没有过多联想冯远征和梅婷在本剧中的再度合作,今日想来还是蛮有趣的。
张居正与高拱的夺权冠冕堂皇、好像不得已而为之,实在是虚伪。金学曾、王篆、王国光都是张居正的心腹、政友,干一件事没有几个心腹是做不了的,官场混切忌单枪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