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
真的好!
近几年难得一见的好!
不完美,但配得上“好剧”的名头一句话,当代娱乐工业下的倔强与无奈首先,结构巧妙。
从剧集结构上看不是单纯时间线性排布,也不是单元式模块化堆砌。
是一种综合手法,用陈掌柜这个主线串联单元故事的线性排布。
这种手法也不是首创,但也的确不多见。
立马想到的是20年前的《重案六组》系列。
不管那么多,看着过瘾。
起初会觉得有点像《深夜食堂》的单元结构,一个个独立故事,但看过几集发现串联很巧妙,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慨。
通过每个单元故事登场几位核心演员与陈掌柜发生故事,每个单元故事结束后时而留下一位人物与后面的故事穿插,时而让某位人物远去,甚至让观众怀念。
这里记忆最深的就属“老二两”了其次,演员构成合理认真剖析单元故事,不难发现:演员布局分别由实力老戏骨、认真的中生代、年轻流量演员、特色演员四部分构成。
我相信这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并且发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以陈掌柜(陈宝国)、三爷(刘桦)、老警察(程煜)等这些为代表的老戏骨派搭成了剧集的“走心”基石;以谷三妹(秦海璐)、贺掌柜(冯雷)、雷子、亮子等这些为代表的中生代演员帮衬,他们塑造人物随无法达到举手投足都是戏的境界,但也特点鲜明,活灵活现,这是在“老戏骨”上增添了血肉;以小棉袄、小晴天、华子、小樽等年轻演员为代表的“小鲜肉”们,给前面的“骨、肉”增加了美丽的皮囊。
他们精致、美丽,在意外表。
当然这也是引来了最大的槽点,比如小棉袄、小晴天登场时候白白嫩嫩的哪里像乞丐的窘迫,比如小棉袄在受完酷刑后黑丝袜都穿得整整齐齐的,比如华子最后洒狗血的演技,又比如小樽的整容脸等等等等,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吐槽,但也别忘了小棉袄、小晴天打闹钻狗窝时候那些无厘头的可爱,他们演技是有些“拙”,但也透着一些可爱;最后就是以老二两(牛犇)、杜先生(巩汉林)、方先生(方清平)、日本酒鬼(可凡)、婉容(袁姗姗)等为代表的特色演员,他们是这副肉身的美人痣。
特色鲜明,表达突出,让整个剧增添了几分人味烟火气。
最后,化学反应产生结构复杂、人物众多、演员特色分布、时间线、抗日题材等等,可以说每个部分处理不好都会出现翻车的风险,但恰恰就形成了复杂的化学反应。
都是老戏骨,年轻观众难免觉得闷,都是年轻演员会觉得诚意不足,时间线配抗日更是翻车现场频出,唯独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独立又相关的故事推进时间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
并且,不知道留意没有。
抗战胜利的最后几集恰逢918当天播出,不能不觉得这是特意安排。
当然,说在最后。
我也得说说我认为的遗憾,剧集总体有些长,中间起码有10集以上的长度属于注水了,我理解这是现代娱乐工业的无奈,要顾及成本,毕竟30集和50集的剧集卖的价钱是完全不同的,但可能演员成本差距不大。
这就是我说的“无奈”的部分。
难能可贵的是坚持在这娱乐至死的年代讲塑造、讲表演,所以,我觉得瑕不掩瑜,在如今环境下配得上5星。
但难成经典
文/夏丽柠我们东北孩子,绝大部分人的祖上都有闯关东来的。
所谓闯关东,笼统地说,就是从山东、河北一带举家迁徙至东北谋生的行为。
我姥爷祖上是山东蓬莱人,太姥爷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沈阳。
我婆婆家祖上是山东长岛人。
太爷爷一家堂兄弟几个坐着小船从长岛县城出发,一路颠簸,到了东北,便四下散落。
有的人留在长春、有的人留在牡丹江。
婆婆一家是先到了丹东,又去了大连。
后来嫁给公公,才来到沈阳。
婆婆说,走了那么远的路来到大连,发现长岛与大连就像一个城市。
出门都能看见海,吃喝也差不多,长在海边的人是不愁吃的。
海边的人都爱喝两口,东北人因为天冷也总想早晚喝一点。
也许因为海,也许因为冷,婆婆说,大连人喝酒一点也不输山东人。
《老酒馆》播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去世多年的婆婆。
当年,他们一家人也像剧中主人公陈怀海一样吧,叫上几个好兄弟,身披大棉袄来到大连,想着好好地干一番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 “压箱底”之作业界一致认为,该剧是金牌编剧高满堂的“压箱底”之作。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主角陈怀海的原型是高满堂先生的父亲。
从前,他的父亲就是在大连的兴隆街上开酒馆的。
高满堂从小耳闻目染的是街上的吵杂和酒馆里的热闹。
同一条街上还有烧饼铺、酱肉铺、药铺和点心铺。
大连人的酒馆就像北京人的茶馆,宴请宾客、交友聚会、煮酒谈心、日常联络,都在酒馆里。
因此,高满堂对弘扬传统酒馆文化和塑造陈怀海的人物形象一样有感情。
高满堂将剧本由1928写到1949年,是有其深意的。
那时,正值满清覆灭之后,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一段时间,正是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年代。
做为时代剧,酒馆虽小,却承载了那一代人命运的波折。
高满堂想说的是,每一个穿梭于历史中的小人物,都曾是铮铮铁骨的好汉,都为民族大义尽过一份力。
● 陈怀海这样的中国人,既不可多得,又数不胜数陈怀海,就是剧中大连街上小人物的一个代表。
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热情、善良、机敏、忠诚,还看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民族形象缩影。
1905年,日本关东军占领大连,改沙俄命名的“达里尼”为大连。
闯关东来的陈怀海初到的大连,尚在日本的铁蹄之下。
他先在关东山挖老山参攒了些钱。
却不幸地,遭受了妻离子散的厄运。
他不得不领着关东山的几个哥们儿,来到大连,一边开酒馆,一连寻找家人。
虽然准备充足,但陈怀海等人还是没想到,推开酒馆门就看见一具尸体躺在屋子中央。
接下来,就有人出来劝阻他们莫报官。
正在陈怀海几个人一愁莫展的时候,老警察找上门来,寻问案情。
“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闯关东的人大抵都有一个这样的性格。
陈怀海作为几个人的主心骨,向来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粗广豪迈的外表下,隐藏着细如发丝的心。
他早就看出了尸体的破绽,但无奈不知老警察的诡计。
于是,陈怀海上演了一出“开水浇尸”的好戏。
滚热的开水端上来,麻袋装的尸体扔在地上,浇还是不浇?
老警察犯难了。
最后,他不得不妥协,依照陈怀海的想法行事,承认这一局败了。
几番教量,陈怀海对大连街上的险境心知肚明。
众人都劝他还回关东山挖参,这样的地方开酒馆不吉利。
陈怀海却不以然。
他觉得这个地方不是邪性,是有戏!
以后一定能把酒馆开得热热闹闹的。
坚毅与果敢,的确是陈怀海身上的两个较为突出的性格特点。
陈怀海不仅对自己的生意有度量,对来喝酒的客人也仁义。
剧中有牛犇老先生饰演的老二两,那真是酒仙一样的人。
他在老酒馆开业时提出,每天让陈怀海准备二两酒,自己带菜,无需座位,站着喝即可。
陈怀海满口答应。
进门都是客,陈老板怎么能嫌弃老二两这样的人呢?
陈怀海的生意经,就是客人无贵贱,海纳百川迎客来。
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提倡的敞开胸怀、包容兼听的真实写照。
除了客人,对于竞争对手,陈怀海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
这部剧的第一个镜头,是老警察骑着高头大马巡街,而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贺义堂,正被他爹贺小辫拿着一根马鞭追打。
原因很简单,贺义堂领了一个日本媳妇回来。
气得他爹寻死觅活,上吊吃药地折腾个没完。
就在陈怀海的老酒馆开业当天,贺义堂的日本料理店也开张了。
还特地请来日本歌舞伎人又唱又跳。
惹得老酒馆里的小伙计都伸头向外瞧。
见此情景,陈怀海还乐呵呵地劝小伙计说,出去看看无妨,对门开张多热闹!
在陈怀海的心里,大连街上家家店铺都兴旺了,大连街才能兴旺,他的老酒馆才能兴旺!
一部大剧,点燃了中华民族酒文化的灯火;一个人物,寄托了中华儿女爱国的情怀。
一杯酒,越喝越有。
一份情,越喝越浓。
《老酒馆》,不仅深化了中华酒文化的豪情,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情义深重。
挺合我的胃口,打算继续追下去了。
谢绝转载
内地的新演员迟迟扶不上墙,一群满脸皱纹都可以当咱们爹妈爷爷奶奶的演员还在那扮年轻香港那边也是这种情况,真的有点担心,等到这一批人逝去之后,中国电影,电视剧的黄昏是不是也要来了别看现在什么陈情令,九州缥缈录之类评分高,里面水分有多大各位心理自己清楚,那里面演员跟打了玻尿酸一样僵硬面瘫的脸能演的出戏?
真搞不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开始流行这种面瘫脸的,说实在这些人演技,国内一些小情色公司找的演员都比他们演技好他们凭什么拿那么高的工资?
凭什么,看着吧,等港澳,内地这些老戏骨死完了,中国电影的黄昏也就来临了
在《老酒馆》里,有经常出现的两个人,一个是磨剪子戗菜刀的老白头,还有一个是自带下酒菜每次只打二两酒的老二两,我一直都觉得这两个人肯定会在后面有他们的戏份,因为金牌编剧高满堂不可能安排两个没有意义的人出现,果然,在这两集里,老白头和老二两的本事初现端倪。
首先是老白头,仅仅靠着喝酒,就能喝出酒缸是不是有裂缝了这样的猜测,说的是:“把这烧刀子的杀气放了不少。
”一开始我们的陈掌柜还不信:“您这是跟我说笑话呢吧。
”
后面,在陈掌柜去查看之后,酒缸上果然有道缝,特别地细,要不仔细瞅都看不出来,对此,我猜测,老白头的身份应该是酿酒大师或者就酒特别特别了解的人,因为酒的味道是喝出来的,而就是酒少了点“杀气”,我相信平常的普通人也绝对是喝不出来的,对此,老白头的解释是:“这天天喝,也就练了这么点本事,这喝酒不就是图个糊涂吗?
这糊涂了,少心事,少火气,晚上啊睡的好,多美啊。
”对此,我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了,老白头肯定心里是有故事的,不然不可能说出喝酒就是把自己喝糊涂这样的话,只是在那个年代,不敢对外人讲而已。
同时在前面,老白头由于一天没有干活,没有收到钱,喝酒之后没有钱给,但老白头也坚持要回家取钱再来给,讲的是:“这话不在理,赊账那叫喝的啥酒啊,那喝了不心里堵得慌,你等我,我这就回来。
”由此就可以看出,老白头对于喝酒这个事情的认可,喝酒知酒味,酒钱知人品,老白头在这两个方面都做的超级好,接下来,就是老白头到底是什么人,他绝对不只是一个磨剪子,戗菜刀的小人物。
再来说老二两,最开始,他只是一个很不好意思的说:“下酒菜我自带,每天我来喝二两酒,有位置我就坐下,来客了我就站着喝。
”这样的人,我想,单单只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觉得他是经济拮据的人,但其实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在坐着喝酒的时候突然来客,马上拿起自己的下酒菜(咸菜疙瘩)站起来让位置,在别人踩脚了的时候还说耽误您的脚落地了这样的话,恐怕没多少人能说出来,而在陈掌柜跟金小手的事情中,陈掌柜被设计,请街坊喝酒,为此,陈掌柜诚挚邀请老二两留下来,而老二两说:“无功不受禄,不行。
”
这是一个对自己有严格要求的人,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三爷在给老二两打酒中,多打了二钱酒,为此老二两居然凭着喝酒喝出来了,同时还给了这多打了这二钱酒的钱,因此,老二两的人品,路数可见一般,他应该是类似账房先生,这一类的人,而如今为什么只来喝二两酒,恐怕心里也是有故事的人,就看后面如何叙述。
老酒馆虽说简单,但其中出现的人物,绝对是不简单的,真的是好期待后面的演绎。
上一次追随老妈的口味守在电视机前如痴如醉,应该是《大宅门》。
还有更记忆犹新的就是《康熙王朝》。
由此可见,两位陈老师(陈宝国,陈道明)在妈妈辈心中的地位就不容置疑了,继而影响并且深深扎根到我对中年大叔沉稳大气演技实力派的认同感中。
在乌泱泱的美日韩剧以及各类偶像剧纷繁的时代,也曾被各种垃圾电视剧给淹没过,许久之后会产生倦怠、提不起兴致。
我们需要真正的好剧,可以入戏,可以沉迷的哪怕一小段时光。
看到这部剧的阵容之后,不免是要看一看的。
从导演编剧到陈宝国老师的演技不得不让人期待。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里,《老酒馆》带着我们蓦然地穿越回了民国时期,时光变得悠长,人情琐碎,它似乎显得有点那么不合时宜。
但一集集看下去之后,所有的人物都有各自的亮点,不管他什么身份地位甚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大时代里卑微的像一粒尘埃,哪怕只是一些碎片般的着墨,剧中的他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会让你的心底深处产生某一个触动的点。
可见不论是导演和编剧,还有演员都是有功力的。
那个时代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我们自然不好了解。
毕竟时间相隔近百年,战火纷飞世道变幻,我们只有靠着想象,靠着这些人物体会不同的人生百态。
无疑,我们在这部剧中又活了一世。
那爷说了一句感叹,都是些苦命的人啊,我们都是。
剧中没有人是容易的,可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
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中有没有活的痛快,活到自己想要的点子上。
编剧那一句句生动的台词,堪称金句,都是不知经过多少锤炼,值得细品。
至少我在本剧中体会到,并且把那些珍贵的记忆和那些人物留在永恒。
陈怀海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人物。
从他一出场你无法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
从他一出场,眼神就无比坚定的沉稳与凝重,谁都能看出来这份坚定果敢的眼神背后肯定有着太多沧桑的过往与血泪。
但他挺过来了,带着弟兄们来开这个酒馆。
刚来此地,便遇到了一个不小的坎。
明显的栽赃陷害,兄弟们不免有些慌乱。
陈在与老警察的来回周旋中坐怀不乱,迅速地找到了事情的背后的本质原因,并且快到斩乱麻地处理了他。
他与三爷的对话颇有意思。
三爷想不明白,为何自己兜里有银子出来还要受气呢?
陈掌柜的回答令人服气。
从这句话开始我板上钉钉地成为忠实粉。
他说,这怎么叫受气,这是个乐啊,人生不就是图个乐吗!
这是多么胸怀宽广的人才能看透的道理。
遇事不惊,不慌不乱。
他的隐忍、豁达、聪慧、义气,那份沉淀让大家心安。
那站在酒馆门口背影的定格,成为了时代的烙印,充满了家国大义与世间的悲欢离合。
但剧情绝对不仅仅是呆板的说教意义,只因为有酒有故事,还有人情味,让这个飘散着酒香的老酒馆聚集着八方来客,让人觉得活一世还是值得的。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
放到这部剧才是真正的故事。
来到酒馆里的人,五花八门。
开篇的金小手的故事是一个小高潮。
不过比起江湖相会我更爱看一些落魄的人儿。
酒店开业,陈掌柜善于留人,或者说是“收留”。
从说书的巩汉林到磨刀的老白,他的善在不经意间为酒馆招揽了客人。
对面的日本酒馆,老板也有一颗开店营业之心,更想要做给老父亲看看。
但他之所以不红火也不是酒菜不好,差就差在他不懂得经营的根本在于人。
那好口碑以及善缘,是陈掌柜的人品一点一滴的体现。
婉容是第一个登场的女性角色,也是一个落魄的人。
袁姗姗演的算是中规中矩,虽不是特别出彩,也算合格。
首先铺垫了她来吃饭的排场,用那爷的卑躬屈膝来衬托这位贵人。
当一切都做足了的时候,婉容来了。
她确实拥有过这世间的最好,但如今连一顿饭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自由,她失去的是做人最基本的权利。
来喝酒的平头老百姓,都有的东西,她却没有。
一场酒都没有喝完就被强制拉了回去,她是悲哀的。
可她又在车上吸起了大烟,一副享受的模样欲生欲死。
她似乎已经开始适应了这种生活,又或者说人都是有弹性的,不能反抗只能接受。
正如西西弗斯推动石头,每天石头会重新从山上滚落,永无止境的重复。
她的生活就在希望与绝望中来回徘徊。
她的希望是再见一次她的爱人,可又有几分可能呢。
她的一句世道变了,充满了沧桑和无奈。
所以,这个角色不可或缺。
随着剧情发展谷三妹,小晴天等女性角色纷纷出场,外加日本人入侵之后的众生相,相信会有更丰富和出彩的表现。
因为年代剧格局越大越不好操作,从大处着眼,家国天下。
但本剧选取了一个地点,来往酒馆的最重要的是人。
所以对于每一个人的描摹每一个人的塑造都有着功力。
人性,才是本剧最想要探寻的。
不知为何有人会打到一、二星的低分,评判标准是什么。
判断一部好剧的首要标准是看有没有用心的,粗制滥造的话观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也许剧情不会那么完美,有许多瑕疵,但是相比某些真正是低星偶像剧来说,你真的认为它要比那些不知所云的壁咚强吻要差吗?
有人说,对于演技派自然要有更高的要求,不能和偶像剧比啊。
但是这种低分数和某些靠偶像而虚高的剧相比,也未免有失公道。
所以用心观剧,我也来帮妈妈粉来豆瓣打个分。
看到老二两在雨中独自走去,我就忍不住过来评论了,我感觉这儿已经到达了整部剧的高潮,当老二两半个多月没出现,当众人都以为老二两已经死去时,当他们想要提前关门时,老二两冒着大雨出现了,他披着蓑衣,带着斗笠,走了十多里地过来,他口中说是想酒味了。
其实他是舍不得老酒馆,他的出现给众人上了一课,也给陈怀海上了一课,做人必须要有规矩,要坚持自己的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陈怀海给他找马车,他也不坐,就是要走着回去,这是他的规矩,他在屋里待半个时辰,一刻也不多待,这也是他的规矩。
看着他在雨中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光着脚慢慢远去的背影,我忍不住泪目!
或许从此以后他再也不会来老酒馆了。
老二两就是老酒馆的“孔乙己”,他活的透彻,活的明白!
牛犇老师把老二两演活了,不愧是艺术家,八十岁的高龄,还在雨中赤脚走去,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前面十六集真的是精彩纷呈,从喝酒荡秋千那里开始,感觉整部剧一下子变味了,再到后来陈掌柜一双儿女莫名其妙的出现及愁人的演技,再到陈掌柜怒气冲冲抛家弃子要回去报仇,在干饭盆被一个坐地炮耍得团团转,真的不像一个老江湖,看到仇人又起了善心不忍下手,再一个老蘑菇为财为色反水,又捉又放太老套了,老酒馆,是酒菜人,不是酒色财气,几个女性角色的出现,更是把是把老酒馆的江湖烟火气,搞成了后宫妃嫔争丽。
唉。。。
老陈是喜欢小晴天的,但是中年男人,理性克制,还是选了合适的婚姻。
我只看到第31集,看到这里足够让我知道陈怀海最后的选择是谷三妹,足够让我知道谷三妹应该是个共产党,足够让我知道故事最后的走向烂尾了。
所以也就看到这了。
这部剧,因欣赏男人间的情谊,仗义、厚道、沉稳、大气而起,结束于中年男人在选择爱情上的无奈。
我为什么说陈怀海喜欢的是小晴天而不是谷三妹。
首先,第一点,还记得陈怀海为什么愿意照顾贺义堂吗?
他说贺义堂简单、天真,有一说一,一眼就能望到底,这世道这样的人不多了。
贺义堂闹闹腾腾的虽然有时候也招他烦,但是他还是喜欢这种热闹的烟火气。
所以后来贺义堂走了之后,他感慨:都没那么热闹了。
陈怀海闯了一辈子,心机过人,如今他就是倦了累了才来的大连街,他更喜欢单纯简单的人,这些人身上有他喜欢但是自己已经没有了的生气,热闹,可人。
他过了大半辈子脑袋别在裤腰带、谨慎冷清的生活,喜欢这种安定、又有烟火气的感觉。
第二点,陈怀海不介意小晴天的靠近。
陈怀海是一个保守本分,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男人。
再加上,他一直在等自己的媳妇,默认自己是有老婆的人,更不会放任自己和其他女人过分亲近。
他和谷三妹第一次有稍微亲近一点,是在第19集,谷三妹非要卸坛子酒,老陈说你搬不动不要搬,但是谷三妹坚持。
无论是谷三妹抢着搬坛子酒,还是她搬着酒,陈怀海都有机会从她手里抢,但是因为陈怀海不愿意和她太过亲密接触,所以在搬的时候,陈怀海后退了一步,她搬着的时候,陈怀海也只是用手在下方候着,防止掉落而没有直接上手帮着搬。
相比之下,雷子和亮子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也没有这样的性格特征,所以他两直接上手帮着搬,最后摔坏了酒坛。
陈怀海第一次见小晴天是在23集,小晴天用绳子勒他反被他从树上拽了下来,小晴天哭哭咧咧疼死了也没见他扶一把。
他在一开始也介意小晴天的接触。
不过也正常,他这样经历大起大落,度过半生的中年人很难再一见钟情谁了。
后来可能是因为小晴天对他有救命之恩,腿又伤了,他背着小晴天,有了亲密接触,有过开例之后就不在意了,所以对小晴天的亲密接触没有很排斥了。
回大连街的那天,陈怀海累的满头大汗,小晴天用手给他擦汗,他很自然,一点不排斥。
之后,小晴天亲近他的时候,他看似也在躲,但事实上每次小晴天都能靠近他,拽着他的胳膊,跟他拉拉扯扯。
当然,也有人觉得是小晴天自己脸皮厚老缠着,但是谷三妹当初进老酒馆也算是缠着进来的,后来也有几次和小晴天一样闹活着要随意进出老陈的房间,有时候也会靠近陈怀海,陈怀海也是躲着的,而且一次也没让她成功。
还有就是无论小晴天是大言不惭地说是他的女人,还是在他生病的时候非要喂他吃红烧肉,他虽然嘴上脸上表现着无奈,但总是有着一股宠溺的味道流露出来。
有个博主说,小晴天对老陈不是真正的爱情,她对陈怀海是敬重是钦佩还有一点恋父情节,和真正的爱情还有距离。
陈怀海对小晴天也是只有关爱和怜悯,没有男女之情,对小晴天的宠溺就像对小棉袄一样,有点无奈,有点没辙,但更多的还是疼惜和容忍,不是爱情。
有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男人很爱一个女人——“宠成女儿”。
如果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他是闲得蛋疼把那个人宠成女儿吗?
小晴天可能没有那么喜欢陈怀海,但是陈怀海绝对是喜欢小晴天的。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更是最重要的一点。
小晴天走的时候陈怀海哭了。
陈怀海给人的感觉一直是一个很隐忍的爷们,多少次戳中他心想哭的时候,他都是泪盈于睫,眼泪在眼圈里打转愣是不掉出来,充分体现了顶天立地的男人打落了牙和血吞的性格。
整部剧他哭的时候不多,基本上都是有人去世了,到底有几次我也没记清。
但是我注意到,老蘑菇走的时候他没哭;他等了十几年的媳妇拖着病体走的时候他忍了又忍还是没让眼泪流下来。
但是小晴天走的时候他哭了,他抬起头想把眼泪憋回去,但是憋不住,顺着眼角留了他一脸。
而且他咬着牙转眼睛,看天又看地,那是失恋的人把心酸往回憋的哭法,不同于他以往的任何一次哭戏。
小晴天曾经问过陈怀海“要是我出去一宿你会不会找我呀?
” 陈怀海说“我赶你都赶不走,你走了怎么还会找你。
” 小晴天说“你嘴上这么说,我知道你心里心疼着我呢。
” 确实,小晴天走的那天,陈怀海一听说消息立马去找,一路上小跑着,像失了魂似的,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所谓的“突然之间因为你像毛头小子一样”。
小晴天问“我这一走心都被掏空了吧,对不对?
”陈怀海低下头,深闭了下眼睛,像是无奈又像是认命地说“对。
”然后任由小晴天挽着胳膊靠着肩头走着。
后来两人的谈话就发展成陈怀海必须承认他心里有小晴天,小晴天才能留下来,但是他不能说。
一方面因为他媳妇刚走,这么快就喜欢上另一个女人,他不能如此;另一方面,小晴天是在是太小了,跟他闺女一样大,他不能跟一个这么小的小姑娘在一起;而且,他虽然喜欢小晴天,但是他也知道谷三妹那样沉稳大气的人才是最合适的,他已经过了因为爱情赌上一切,只要两情欢好其他什么都不在意的年纪。
所以他只能不停地说让小晴天小心点,只能用这些最后的甚至感觉全是废话的关怀嘱咐聊表他尚未萌芽就已逝去的爱情。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君恋天涯时,我已过海角。
老二两活的“硬气”那正红活的“心气”方先生活的“骨气”陈掌柜活的“正气”……老酒馆就是中国的传统江湖。
酒馆里的市井百态,每个人的特点都有我们生活中人的影子,总能教会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杯酒人生。
“酒菜人”,人是下酒的菜,喝好酒,说好话,做好人。
即是中国传统酒桌文华更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家国情怀,民族气节。
虽不能每个人可以奔赴前线奋勇杀敌,但都可以做一个有风骨的中国人。
……战争过去不足百年,我辈在享受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福祉时,应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看了10多集,不打算在看下去了,也不是说后续不精彩,也没有什么原因,以后再说吧。
看的这几集确实很棒,先说演员,都是脸熟的人物,要是感觉都不脸熟的,自行面壁,应该去看经典的老剧了,多看几部,保证有那种“唉唉,这不是XXX电视剧里的那个谁吗,谁来着?
那个电视剧来着”的感觉。
在说输出价值观,“事解决了,算我们有本事,没解决算我们没能耐,也不用埋怨谁”想想着价值观,和现在很多人的心态差距有多大,这才像干大事的人,还有说出的世态炎凉“见得你红了,恨不得拽沟里,在踹两脚”反应的也很到位,世事如此,千百年来一成不变。
刚开酒馆时,面对一群人的欺负,宝国居然说出了一句“这事有意思,好久没看这种戏了”的心态,让我震惊,我边看边在复盘,假如我是这等位置会做出如何选择,思考良久也不会像他这般阳光、乐观、积极态度。
最值得我想说的是贺先生,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眼高手低,做什么事都要做大事,对小事嗤之以鼻,也做不好。
人家三爷让他去要账,他账没要来,反倒是把自己衣服裤子都搭里了。
送菜送出个人命案,买酒买了个“假”烧刀子,但是遇到了男主,他是那么隐忍,包容了他,预见这些也是他的幸运。
看到10多集,他为了钱居然和日本人勾搭了在一起,这是男主的底线,他触碰到了,前几集剧情我还以为他懂得了为什么要把顾客剩下的酒要搬到新酒馆,我相信他会慢慢成长,慢慢懂的一切,没想到闹掰这么快。
不过我相信剧情在后续应该会给他一个洗白的机会,让他明白男主所做的一切,爱国情感,信誉,信用之类的美德。
我也是看看剧有些看的懂,自己做起来或许还不如这个贺先生,一路生活一路成长吧。
前半部叫《老酒馆》,后半部叫《陈掌柜和他的女人们》28集已弃剧!
演技都没的说,就是台词感觉太掉书袋了
严重怀疑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剧情不是一个编剧写的
里面的女性角色太倒胃口了,一群牌坊精。呕吐。
建议这部剧就到二十集为止,二十集前妥妥的够四星,小棉袄出场后我反正是看不下去了 。
有的时候想光腚限40集的规定还真的有几分道理,如果卡在20集结束就堪称经典,可惜了这些个老戏骨,貂不足,狗尾续,可惜了。
五星满堂。满堂五星。
我妈在看,我不喜欢。我妈每天晚上都看《老酒馆》,所以我不喜欢也得忍着恶心听到那个声音,走到客厅就得看到那个屏幕。我真的很烦很不喜欢。我个人对日军侵华那个年代对南京大屠杀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课本上,就是像恐怖片一样,是一种无力反抗的绝望,死亡是随机且没有任何意义的,生命像一团散沙般一吹就散,悲惨,严峻。但是主流的抗日剧又是那个样子:很多日本人能讲中文,中国人很机智很团结,大家衣衫整洁,坚持抗日,一人能杀五个鬼子……而且不知道为什么还很喜欢深度挖掘日本人当时的心态。所以我压根就没法看抗日题材。别扭。
讲的都是老规矩
刚播那几天有人让我不看就给好评,我拒绝了。这两天跟着老人看了4、5集,已经接近尾声了,剧只看了一小部分所以片面。就这几集来看,我认为虽然比普通水平好一点,但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国产正剧:差不多的江湖儿女,差不多的投怀送抱,差不多的痴情儿女,差不多的英雄面貌,差不多的正人君子,差不多的小人嘴脸,差不多的慷慨赴死,差不多的绝地反杀,差不多的玩世不恭,差不多的凛然正气,差不多的世道艰险,差不多的迎刃而解,差不多的慷慨激昂,差不多的委曲求全,差不多的贤妻良母,差不多的反叛少年,差不多的对错,差不多的脊梁,差不多的恶人善人老实人,差不多的反抗者,差不多的规矩,差不多的潇洒与无奈,差不多的编剧导演,差不多的演员演技,这些差不多组成这个差不多的剧在差不多的黄金档播给差不多的我们。鄙人浅薄,打一个差不多的三星。
中间小晴天和三妹争风吃醋那一段看的想弃剧。自从剧情从屋前移到屋后就不好看了。
这个老酒馆,让我想起了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那个年代,大家都曾在很努力的活着。作为今年的年代大剧,有这么多老戏骨来演绎,想必剧情一定良心。都说人到中年,家庭遭遇变故,是一个小人物成长晋级的必经之路。在陈宝国老师的演绎之下,这种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浓浓白酒情,也让我们这些小年轻汲取到了民族大义的力量!
牛犇老师这个角色太厉害了,老酒馆的味道全在这二两酒里了。这部剧里的每个角色都各有特色,对应人生百态,老戏骨各个台词演技没得说。但是18集以后的剧情太神奇了,受不了弃剧了
二姨太简直坏事做尽,可要把人气死了,忍不住天天追就想看陈掌柜出手把她KO
给2星是为了鞭策一下这个剧,8.1太高了吧,前面演的还可以,剧情也有意思。演着演着怎么出来这么多暗恋掌柜的……还有掌柜的儿子谁演的?这演技辣我眼睛……
不喜欢这部剧会被抓吗?
剧情太拖了,象话剧一样,为什么老戏骨都在较劲?
前19集10分,第20集开始0分。
没有东北感觉,也没有山东感觉,说是北京背景也可以。基调就不够浓厚,大连的特点是什么,拍之前有没有认真想想。口音太京片子了。还有就是影视城感太强了。
前十几集还可以 而后又落入男男女女爱情的俗套桥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