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在知乎上的……大概能算影评,转帖过来,权且当做豆瓣第一篇认真的电影评论)在我看来,「听说桐岛要退部」是一部非常厉害的作品,非常的,不俗。
他的「不俗」,「不俗」在三个地方:「真实」、「群像」以及「荒芜」。
他扔掉了所有青春片都会提及的、以至于能作为脊梁撑起一百分钟的一些事情,例如「热血」,例如「梦想」,例如「爱情」,例如「友谊」。
所有这些本应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一番的好东西们,在镜头里他们最后全都拉了个落荒而逃的下场——「摔落的摄影机」、「连暗恋都算不上的情愫」、「单薄自私的爱人」,以及「空无一物的青春」。
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所表达的「荒芜」。
关于这个事情,当这种「空虚」的氛围完整地传达、弥散到整个片子的骨子里,你看到的就是大段大段的「反青春」。
这部戏压根就是为了描写青春期的「荒芜」。
当这种「荒芜」落到实处,就成了各种各样荒唐却从某种意义上和青春如此不谋而合的设定——如同戈多一般的桐岛在片里连个正脸都看不到,大段大段的细节描写,多线视角下重复罗嗦的情节交代,没有营养却真实精准到直击七寸的台词们,以及数个典型乃至极端的人物——他们有个共通点,就是,除了身在片子里头,排球部,羽球部以及校园金字塔底层映画社的数人,除了他们,其他人都如此空洞,无聊。
其中最重要的、最浓墨重彩的角色,是「高富帅」,菊池。
里面有一场戏是这样子的:以菊池为首的三人男生小团体在球场上打球,突然其中一人,男生A问:「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打篮球呢?
」男生B:「不是为了等桐岛吗?
……那现在呢?
」男生A:「这个嘛……是因为想打才打的吧?
」(沉默)男生A:「什么……只有我这么想吗?
」男生B(稍迟疑、哂笑地):「那你加入篮球部吧。
」在这过程中,菊池一句话都没有说,他只在最后补了一个「嗯」字——接在男生B的「菊池,要回去了吗?
」你在菊池的身上——在他们所代表的群体身上,看不到理想,看不到爱情,看不到生活的目标。
他们大段大段本意是用来树立个性的社团时间,花来等待一个虚无的人,桐岛。
这与「等待戈多」里的两个傻子何其相似。
与其说前田是片中的主角,在我看来,菊池这个角色才是导演最花心思的存在——他才是真正的主角——一个空虚的、无聊的、当被问到理想时别过头去的,青春。
有意思的是,在结尾的 CAST 导演为所有角色都标上了他们的社团,只有在菊池的前面,括号里的社团是个大大的「?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所谓的「理想们」?
很可惜,即便在这种,看上去应该特别取悦观众的地方,编剧依然不留情面。
映画部自私中二的拍档,拍摄时廉价的油漆,被全校哂笑的领奖场面——这是映画社的社长前田,而管弦乐社的社长,所有练习时间都用来暗恋一个等待着桐岛的菊池,在电影里头她对于所谓管弦乐唯一的付出,就是摇起了拍子机。
在我看来,夕阳下所有角色都齐聚那一场,是电影中唯一一处柔软的地方,前田镜头里呈现那一段丧失食人片段——B 级片,血浆。
前田的理想终于得到了实现,直到摄像机被啪地撞到地上。
轰然倒塌。
作为整部片子有数的重场戏,在同一幕中,排球部的久保骂了一句脏话冷冷冲了下楼,桥本爱看着友人冷冷甩了一耳光。
多么真实。
你好像看到了这出电影的高潮,好像,又没有看到。
就是在那么一个瞬间,所有人物退场、布景道具虚掉——的瞬间,大大的夕阳,骨子里的空虚、空洞席卷而来。
「那么菊池呢?
你的理想,是什么?
」青春如此荒芜。
年初,24岁的朝井Ryo凭借描写准备就职活动的大学生群像的小说《何者》成为2013年日本直木赏受赏作家。
《听说桐岛要退部》是朝井的作品,同样以年轻人为主角,青春群像大概算是作者的偏爱。
而吉田大八的电影改编、2012年日本本土的卖座以及众多专业电影杂志以及电影奖项给予的肯定,无疑给《桐岛》这部作品画上了有点传奇的色彩。
有些影迷在观看作品之后给出了“平淡”、“不能理解日本校园内部阶级”的评价。
面对众多细数“学校阶级结构”的影评,我倒是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有点集体回忆色彩的“青春白皮书”。
恋爱——插曲而已说到底,这部影片中描写主人公们恋爱的戏份并不多,它穿插于人物生活的多条线索之中,对于人物来说“重要”但又似乎不那么“重要”。
但既然以青春为题,大家关心的当然要放在前面说。
年少时的恋爱要轰轰烈烈才显得精彩,事实往往是各种琐碎与错位。
桐岛的女友梨纱为了等待男友社团活动结束,每天都等在教学楼外的长椅上,甚是引人注目又叫人羡艳。
实际情况则是,桐岛在全片中从未与女友同时出现,甚至连退出社团、学校缺席这样的事情都不告诉自己的“恋人”。
沙奈与宏树则是班级里最高调的情侣,然而细看来,金童玉女表面的风格风光全依赖沙奈自己的主动,在宏树眼中社团的去留才是校园生活中最费心思的事情。
亚矢作为宏树的后桌,那种久而久之产生的憧憬一直萦绕在心中,甚至变成了自己乐团活动时练习地点选择上的私心。
前田作为电影社团的成员,心中的女神是班里的东原霞,本以为与女神有缘有份,甚至想过让女生成为自己镜头的主角,却在回班级拿东西时撞见了霞与地下男友龙汰一起,自此失恋。
全片中最有日式青春恋爱气息的一对却是不怎么显眼实果与风助,一个是在无名的羽毛球部每天练习却难出成果的少女,另一个是在中心人物桐岛参加的排球部里苦练却徒劳的无名小卒。
结果不重要,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才是美的,因为这点而被吸引也就不足为怪了。
琐琐碎碎的恋爱片段在片中穿插,像梭子把线织起来,最终织出的网是社团活动的全景。
社团——青春的证明桐岛是谁?
他长什么样?
全校的中心人物为什么要退出排球部?
想要在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很难。
抛开桐岛的影响辐射,我们只看那些想要坚持社团活动的人,影片中一抓一大把。
社团的意义不仅仅是放学不回家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是你在青春时代在校园中留下的点点足迹。
“你为我拭去青春的热泪”,当学生会干事在礼堂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读出这个片名时,包括干事自己在内的大多人都忍不住笑了。
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影片,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一轮评审最终却又被刷了下来,电影社团的前田和武文都不甘心,偏偏这样有点糗的消息是放在桐岛率领排球队参加比赛的消息后面,有了其他社团的风光站在主席台上的两人简直无地自容。
电影社团的成员不多,一水儿的男生,学校分配的活动地点小到汗颜,拍个片子还要用指导老师写的剧本。
前田作为一个资深影迷,梦想就是拿着父亲用过的8mm摄像机拍部自己写的作品,所以他和搭档四处寻觅理想拍摄地,想把道具做的更考究些,场景和演员的表演再逼真些,至少没有棒球队和天台上练乐器的其他社团打扰。
现实并不理想,剧本被否,场地被人占,拍摄中断,道具被摔坏,但前田依旧拿起摄像机拍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并借机在想象的电影影像中让导致自己失恋的女神被僵尸袭击。
那一刻,少年充满热情。
影片最后,当宏树拿着摄像机对着前田并询问他将来会不会当导演时,前田的回答却不知可否。
前田执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梦想呢?
又好像羽毛球部的实果,在朋友对社团活动的嘲讽面前一言不发,内心却有着不满和坚持。
她对自己的搭档解释,和那些人费多少口舌,她们也不会明白的。
不在其中的人不会明白,在青春的年纪、豆蔻年华里,全心全力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
因为未来难测,过了现在也许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社团留给他们追梦的空间恰恰就在这里。
前田带着一番难以言喻的感慨,淡淡的回答完问题之后,宏树却哭了。
因为前田所做的一切,恰恰是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
作为桐岛的亲友,宏树离开活动了多年的棒球队,其实身材和体力出众的宏树即便是去篮球队也能成为风云人物,他却选择成为“回家部”。
表面看上去成了自由人。
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面对棒球部前辈的一次次询问和邀请,宏树的内心总是在动摇却又不能做出决定。
而眼前的前田虽然不受外人的理解,却仍然坚持着自己,不能不让人羡慕。
友情——坚固又脆弱俗话说在家父母,在外靠朋友。
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你要在这里学习、成长,或通达一些事理,又或学会一些诡计。
男生的友情,简单直率,一起混或不一起混,看得惯或看不惯。
宏树可以接到桐岛打来的电话立即抛下女友就赶过去。
久保不满桐岛的做法,看不上打得差的风助。
前田和武文因为电影结缘,面对指导老师的独断,前田准备用自己的剧本拍摄影片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看起来有点懦弱的武文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支持了亲友。
利落而干脆。
而相比起来,女生之间的友情关系就掺杂了更多其它的成分。
沙奈与梨纱的要好是因为梨纱是桐岛的女友,而自己的男友是桐岛的好友,并且沙奈和梨纱一起对宏树后桌的女生亚矢议论纷纷。
实果和霞虽然同是羽毛球队的搭档,但面对队友的运动优势,实果总是感到又羡慕又自卑。
四个女生虽然平时是一个小团体,但沙奈和梨纱对社团活动的贬低着实让实果生气,实果表面和她们要好,背后却看不起她们。
霞因为不想把自己恋爱的事情搞得复杂,一直对朋友隐瞒自己和同班的龙汰交往的事情。
梨纱每天故作姿态的在校园里等桐岛,众人多少都有点觉得她故意秀恩爱,而沙奈八卦和易妒的本质有时候也让梨纱厌烦。
表面看上去鲜亮的友情,遇到了爆发点裂痕也就不止是裂痕了。
忍受不了沙奈八卦的梨纱狠狠的反击了一次,实果异常的赞美让霞有意躲开了她,霞的谎言被前田发现,霞替实果扇了侮辱社团活动的沙奈。
一切看上去那么好,却又那么脆弱。
当然,桐岛不止说了这么多,校园里长幼尊卑的等级区分,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里面有所呈现。
恋情的成功或失败,梦想的坚持或放弃,友情的长久或崩溃。
但谁又在意呢?
一张出路志愿表告诉观众,主人公们处在即将结束高中生活,选择出路的年龄,而宏树收到志愿表后看了看就随便折了几下放在课桌里。
谁知的这到底是不是应该考虑未来的年纪,他们只是在青春的时候曾经在这里恋爱过、追求过、执着过、迷茫过,愿你也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听说桐岛要退部》出来后,身边朋友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类是捧爱有加,列为年度十大。
一类宣称清汤寡水,枯燥乏味。
考虑到2000年后,跟正常的好莱坞电影或华语片相比,日本电影整体节奏(叙事、对话或影像本身)偏慢。
如果无法克服这类已成定势的沉闷,对影片无感也很正常(参见黑泽清或青山真治的作品)。
谈论这部电影,必须从新世纪以来的青春片说起。
2001年,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矢口史靖的《五个扑水的少年》是两部颇具代表的青春片,一个压抑阴暗一个励志热血,各走极端。
自此以后,同类题材渐有滥觞之势。
所幸后来还有井筒和幸的《无敌青春》、山下敦弘的《天然子结构》以及柳町光男的《谁是加缪》等电影,不乏闪光亮点,尤其是“因阳光而杀人”的《谁是加缪》,它跟《听说桐岛要退部》都有出现拍电影的有趣内容,多出了和自我指涉有关的解读。
青春片常有这样的故事:一名转校生的到来,扰动了原来平静的校园。
《听说桐岛要退部》采用一个逆向结构,完美神话般的桐岛突然退出排球部。
消息散开,校园里出现了一道无形波浪,冲击着其他人。
从头到尾,观众看不到桐岛的真容。
略带荒谬感的设定,让一些人联想到了《等待戈多》和《呼喊特蕾莎的人》,戈多和特蕾莎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和呼喊他们的个人和群体。
身边包括自己身上也常有这样的故事:一个成绩优异的人升入高中,发现自己泯然众人矣,倍感挫败。
今天风光无限的大牌导演,当年却是一个不被关注的旁听生,风云人物另有其人。
《听说桐岛要退部》有明确的等级概念,不同人之间的心理落差尤其明显。
影片把桐岛置于最高点,几个关系要好的朋友也在体育方面有特长,受到女生欢迎。
处于校园最底层的是电影部的一帮人,他们的活动场所寄身在剑道部的休息室,昏暗狭窄,这帮人扮演了被嘲笑和无视的角色。
跟想象中不同,《听说桐岛要退部》没有热血励志,更没有常见的恃强凌弱。
它用多线叙事和群像并立的方式去讲述短短几天的青春故事,重在那些难以启齿的暗恋喜欢,茫然无措的心思想法。
在一部很可能“没有故事”的电影里,导演特意安插了电影部拍摄的片中片,用8mm摄像机去对抗现实,用臆想的狂乱行动来粉碎眼前一切。
高潮段落之前,桐岛自天台跳下,下楼时和电影部的人擦身而过。
而在摄像机前,被审视的菊池宏树突然情绪崩溃,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如果说,现实生活让电影部的家伙们不知所措,继而逃入想象中的映画世界。
那么,当菊池宏树面对镜头,他好像突然意识到,在“桐岛退部”后,自己的真实生活反倒是一片假象。
《听说桐岛要退部》的群像还让我想起了相米慎二的《台风俱乐部》,里面也有青春期的骚动不安,需要一场暴风雨的释放。
此外,片中的多角恋和女生关系像极了中原俊的《樱之园》,尤其是不可言说、需要每个人感知细察的朦胧和暧昧,异常古典,真实细腻,充满文学性。
电影以外,《听说桐岛要退部》的8mm精神背后有一大拨知名的日本导演,从黑泽清到冢本晋也,从是枝裕和到桥口亮辅,从河濑直美到荻上直子,从内田贤治到山下敦弘,他们出于强烈的直觉动力,拿起摄像机,拍摄自己和身边事,最终进入电影圈。
《听说桐岛要退部》直接引用了《铁男》的画面段落,冢本晋也作品以暴力和性冲动来反抗日常生活,借变形来获得新生。
这跟《听说桐岛要退部》的乔治·A·罗梅罗和丧尸片大有联系,在血淋淋的宣泄背后,那何尝不是被影像化的青春能量和欲望凶猛。
用电影来制造高潮,用活死人来袭击现实。
即便更像一首失败者之歌,但电影小年轻的疯狂想法,令《听说桐岛要退部》拥有了神奇燃点。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3/16/content_1822352.htm 见报有删减】
聽說桐島退社了,青春一瞬。
原來小說作者真的是想當電影導演,然後真的拍成電影時同一情節不同觀點的重覆呈現則是電影導演的新設計。
在看片的時候會想這樣的設計是滿有意思,但就情節來說是否用傳統的多線敘事就可以把故事說完呢?
會比較好嗎?
也許不行,在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多角色同時發生的事,用傳統方式來拍可能會太過混亂。
現在的方式反而能把角色複雜的關係整理的比較清楚,而且能享愛一層又一層深入的快感。
片名所指的桐島其實是影片幾乎都沒出現的核心人物,身為高中風雲人物運動明星,一天他突然退出排球隊的活動,並切斷和所有隊友好友女友的連繫,以桐島為中心的人際關係在這短短幾天之中開始失衡。
而電影另一邊則是和桐島一甘人幾乎沒關係的電影社,被同學嘲笑的社長前田領著一群電影宅試著拍攝夢想中的學生僵屍電影。
校園中勝利組和失敗組的對照看來像是身為電影宅的作者發出的怒吼,但電影其實對勝利組一方挖掘的更多更深。
桐島的消失帶出的是這群高中生的存在危機,球隊替補球員撐不起他的位置加上隔天的比賽慘敗讓這群追隨桐島的球員們焦慮不安,而桐島女友以身為學校明星女友為榮的存在意義也遭到威脅,圍繞在桐島身旁的好友也因主角的不在開始鳥獸散。
所有的人都渴望可以依附在中心人物身旁形成一個階級,當階級的中心不見時又該怎麼辦呢?
同其實這些人也都自行形成自己為中心的小圈圈,有各自的存在意義與危機,只是每個人的自覺不同罷了。
電影中的主角之一宏樹,身為桐島的好友他自己其實也是學校的運動明星受到女生的歡迎,但他後來並沒有積極投入社團活動,也對戀愛關係漫不經心,他對存在的焦慮甚至好像是代言桐島的心聲一般,桐島的消失就像是宏樹不敢或還沒做出的選擇,而他的心思也被過去棒球社的學長所牽引。
學生投入社團或為各種不同理由,但能找到自已真心所愛並為之努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高中生的存在危機可能和成人並無二致,這也讓他在最後和前田意外的心情告白隔外動人。
前田這邊看似是對照組,體育不行被人瞧不起,電影社聚在狹小的社辦裏,拍片劇本題材也被指導老師掌控,但一群人因為前田決意要拍他自己喜愛的僵屍血腥片而熱血沸騰,最後因為陰錯陽差電影社和尋找桐島的一行人在屋頂上對峙互打了起來。
相對於其他人,前田一心一意想拍自己的電影,覺得其中似有其意義所在,其神采對照到其他學生的焦慮似乎傳達了作者和導演的價值評斷,同樣地暗戀宏樹的管弦樂團隊長,也在最後一場完美的合奏中找到她自己的生存意義。
但也正是因為青春才能這麼簡單地想望著那些不明所以的意義夢想,不管是宏樹還是前田,或許都是一體的兩面,或是不同的階段。
在最後的群架中,前田透過攝影鏡頭想像的是僵屍把這些明星學生們大卸八塊的血腥場面,這或許就是電影的力量,把內心的想像與情緒具像到銀幕上,電影結束後它似乎又可能帶給你意義與昇華。
但不管是拍片、音樂、運動或其他的,今日的熱情日後難保不會消失,就像看了一場動人的電影過兩天又淡忘在生活中。
桐島退社看似大事也是小事,電影停留在天色將暗的一瞬,也像是青春將褪去的那一刻,就像拍電影要等待那一刻的陽光,人總想在短暫青春中能做點什麼,留下些什麼,但在結束那一瞬間你是覺得心滿意足,還是自覺一事無成?
但反過來說人是否真能抓住什麼?
也許一切都沒有答案,散場後能記住的也就是短暫的歡笑和一瞬的淚水。
前田暗戀的女同學東原看似也對前田有意,但劇情中段的形像翻轉讓這角色多了點曖昧性。
她像是第三者冷眼看著所有的一切,對不同的人說各自想聽的話,到底她真正的心意如何頗值得玩味。
日本是世界上排球运动基础最好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人均排球运动设施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但日本也是世界排球强国中全盛时期距今日最久远的国家,出产大批身材不高、扣球与拦网高度并不出色但地面技术神勇的男女球员。
日本女排的自由人历来都在世界上最好的自由人之列,在最近的时期,1979年出生的自由人佐野优子帮助日本女排在2010世锦赛和2012伦敦奥运会两夺铜牌。
这次的故事,就从某高中男排的核心球员和全队精神支柱——忽然宣布退出排球部的主力自由人桐岛说起。
yyets的字幕将libro翻译成“自由球员”,其实通常的说法是“自由防守人”或“自由防守队员”,简称“自由人”。
1996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开始实行自由人规则,每个球队可以在场上派出一名自由人专司一传和防守,此人身着与队友明显区别颜色的球衣,换上换下可不通过裁判员,不计换人次数,不可起跳扣球,不可轮转至前排。
国际排联后修订过一次规则,规定大赛每队可报名14人,其中可包括2名自由人,比赛中可由本队的另一名自由人替换场上的自由人,但与其他球员相同,每局只能换上换下一次。
自由人这个角色,在排球场上的意义相当重大。
由于主要负责接一传和防守,是全队后排防守的核心和发动防守反击的基础,成为全队信心的支柱,所以要求行动敏捷、稳重耐劳,故经常由身材矮小、意志坚定者出任。
自由人虽然不能进攻得分,但几乎与每一球都有关系,因此往往也深受全队信赖,有独当一面的色彩。
片中桐岛退部后,替补自由人小泉风助(太贺)升任主力,像镜头交代的那样,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他本人当然希望早日打上主力,暗恋他的羽毛球部宫部実果(清水久留巳)也为此高兴;另一方面,他的能力尚不足以帮助球队获胜,县赛关键分未能防起对手斜线强攻造成输球。
排球部先辈发泄输球+失去桐岛的愤恨情绪,对小泉风助实施魔鬼训练,全体队友和小泉本人都生活在桐岛那句“我们一起打到毕业”的落空承诺中。
不知吉田大八及原著小说作者朝井龙为何让桐岛以自由人这个位置出现,而不是更具核心意义的二传手,或者和日本女排当家球星木村纱织一样的主攻手、日本男排球星清水邦广那样的强力接应。
也许他们并没有特别想过,也许演员太贺矮小敦实的身材最适合演自由人。
至少片中借排球队表现出的青春情绪,完全符合“自由人缺位”这件事情的影响。
主力自由人缺席象征的东西,与青春、寂寞、懵懂、时间停滞的状态有诸多相似:不敢相信他人、无人值得依靠、看不到确定的结果、没有可选择的后路、想努力却节奏感始终不对。
如片中高中生们展现的那样,屌丝找不到逆袭之路、高富帅不知何处发力、有理想而无伙伴且处处碰壁、有伙伴却时时彼此怀疑。
菊池宏树(东出昌大)作为全片“青春情绪”的核心代表,想去社团又不知道为何要去,等待朋友却不知道朋友为何离去,被人要求亲吻却不知道为何要选此时此刻,心中空落落的感觉贯穿全剧,直到被映画部前田凉也(神木隆之介)一句“很帅”彻底点破心门,哭在胶片摄影机古老的方框里。
特别是当菊池的两位基友竜汰(落合扶树)和友弘(浅香航大)忽然发现,打篮球已经失去了等桐岛的原初意义时,东出昌大空洞的眼神简直是全剧的眼。
跟菊池的寂寞比起来,他的爱慕者管乐部部长泽岛亚矢(大后寿寿花)要幸福得多,虽然在楼顶吹奏一直是徒劳的,但吹奏本身是有意义的,和乐团一起完美地演出协奏曲就是她最大的救赎。
羽毛球部的宫部実果(清水久留巳)偏偏喜欢替补自由人小泉风助(太贺),因而站在了女生的对立面,有“像姐姐一样的肌肉和球技”的东原霞(桥本爱)对她的心绪不言自明,在楼顶时突然抽了沙奈(松冈茉优)一巴掌,这是对队友宫部最好的同情。
在所有人的寂寞当中,东原霞(桥本爱)最无从寻求支撑,手链和地下恋情被发现,与女生们小心翼翼维持的友谊合理地崩坏,他主动投向前田凉也(神木隆之介)的眼神满满地含着左顾右盼,都对不起那罐可乐和那段结结巴巴的“昆汀·塔伦蒂诺”。
最无奈的她,最合理地成为了映画部cult片的喷血女主角。
由自由人的缺席,最终引出的却是朝夕相处的人们都不是“自由人”的现实,而这却是青春期最残酷却最常见的现实。
p.s.大家演得都挺好的,特别是东出昌大,我觉得。
神木隆之介和桥本爱只不过与大家应有的期望符合而已。
这部片其实很淡,却有重口片友会热血沸腾的桥段。
建议在现场看的时候,要有耐心,把自己带回到高中时代,坐在那个教室里,然后你会发现几乎每个细节、每个视角都是跟当初一样的。
1.神木隆之介长了张万年高中生的脸,与他搭档拍摄《食梦者》的佐山健,相比之下就蹉跎了许多,完全没有高中生的样子,怎么看怎么像是穿错了衣服装嫩的大人。
他年少成名,事业坦荡,很难相信居然有这般演技,亦很难相信这样的人能够把御宅落魄高中生演得如此入神。
海报上的他拿着手持DV机,卡司列表也排第一位,怕是任何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将他想成是本片男主,也就是片名里提到的“桐岛”。
可看到最后发现,他非但不是桐岛,而且几乎是与桐岛完全相反的存在。
而且,这部电影,根本没有男主。
2.这部电影因为出色的群像展现而被人广泛称颂,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采用多线叙事的方式,将多个片段拼凑在一起,像纪录片一样,如实地记录了大家在听说桐岛要退部后的那几天里的种种反应。
一大群鲜明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也许我们并不能全记住他们的名字,可是与别人聊起这部电影时,只需稍加提点,双方便能轻松对接。
更重要的是,电影里无论哪个角色,我们都能从身边找到与其相似的人类——或者根本就是我们自己。
同时,通过这样群一群人,准确地搭建出了“校园阶级”这一本身就很模糊的概念。
这种阶级性的强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学校之外的社会,只是一来身处其中的人相关意识淡薄,难以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常常感受到的那种无法逾越的障碍感是什么。
二来大多数学校都有着穿校服的明文规定,再加上坐在共同的教室里学习,校内的一切资源都能公平共享,这也对其进行了二次模糊。
其实这种阶级更为残酷,因为年轻人不知轻重,所有情绪的表达都更加直接,造成的伤害自然也更大。
在学校里,很多时候,一旦被加上某种“认定”,那就几乎没有翻身的可能了。
在这部电影里,作为标题的“桐岛”毫无疑问是处在最上层阶级,无时无刻不被谈论着,依赖着。
可以想象,学校里的大多数人都能以与他产生交集为荣——这其实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最上层阶级,简直能称其为神了。
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似乎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光芒。
他的女友每天放学后什么事都不干,化好妆在场馆门口坐着等他社团活动结束;他的朋友每天放学后无所事事在校园里闲逛为的也是等他社团活动结束好一起去补习班。
他排球社里的队友听说他要退部之后个个面如死灰,像天要塌了一般。
就连指导老师,都是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
最开始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还在想我是不是把“退部”的概念理解错了,他们说的是不是另外一回事儿,怎么这群人全成了这个德行了。
可以想象吗,仅仅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非常不足为道的决定,就给他周围一群人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波澜。
这个电影的处理也非常明智,将桐岛这一人物的实体存在彻底隐去,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出现在人们谈论以外的任何地方。
没有实体,就方便所有人把自己想象中的形象代入,完美契合。
3.神木在这部戏里所扮演的前田,与他现实生活中光鲜亮丽的人生相反,是处在最底层阶级的。
没有运动天赋,厚实的眼镜和长发遮挡住了他原本精致的面容,担任一个连活动室都没有的社团的社长,取得了成绩也要被人嘲笑,有喜欢的女孩子,却连一个偶然的对视都能惊慌失措,一声招呼都能支支吾吾。
听到被人指摘议论也不敢加以反驳,而是装作没有听到默默走掉。
这种因为无能(其实只是没有被人认可的能力)而导致的自卑怯懦,因为动心而引起的自惭形秽,让人感到格外熟悉。
大概因为我们在过往的人生里,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这种阶段。
他不知道应该怎么改变现状,不过本人好像也不是太在意。
他只是想能按照自己想法拍出下一部校园电影,并希望能以此取得成绩。
如果非要说还有什么别的的话,那就只有桥本爱了。
是啊,青春期的爱意,本就如洪水猛兽一般猛烈,任谁都无法抵挡得住。
每一个死宅的内心活动都异常丰富,与心仪女孩的一次普普通通的擦肩而过就能让他们误会半天,无论何时,能准确地从统一着装的人群中准确地将其辨识出来,如果能说上话,那简直就是两人关系的巨大进展了。
哪怕他对那个女孩一无所知。
他与桐岛处在校园阶级的两端,正是因为太过遥远,他和他的社团才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们每天照例按进度找场地,准备道具,拍摄。
他们也听说了那个桐岛要退部了,可那又怎么样呢?
与其他惶惶不可终日的上层阶级相比,似乎神木所代表的普通人民,才是正常人。
所以他在天台上朝着那些人大叫“奇怪的是你们吧!
”才如此振聋发聩。
明明无论地位还是身体条件都处于绝对的劣势,可当忍无可忍的时候,还是会毅然走上前去,对着那些人说“謝る!
”(道歉啊!
)。
明知自己费尽心力拍摄的校园电影可能一无所获时,还是倾尽全力,还是笑着对着镜头说:“应该没办法成为导演吧,我只是想与我喜欢的电影建立一些联系。
”这一刻的他,光芒万丈。
让镜头后面的菊池(东出昌大)羞惭不已,泪流满面。
菊池是介于神木和桐岛之间的人,靠着自己的先天优势跻身上层阶级,似乎拥有一切,可却偏偏不知道这些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拥有的。
考试随便,社团活动随便,连女朋友都随便。
看着周围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徒觉迷茫。
在电影里,他与神木的戏份基本相同,只不过神木是在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事,而他却在到处游离,无论何时,无论和谁在一起,都像个局外人。
4.最后天台戏最为人津津乐道,之前多线平行叙事,看似毫无交叉的线索最终汇集,矛盾爆发,诡异的特效下,居然生生营造出一种热血的感觉。
可在我看来,本片的高潮则是神木回教室撞到桥本爱和别的男生亲昵的那一幕。
当时的他无法确定两人的关系,可即便如此也给他造成了足够大的冲击。
他像没事发生一样悄来悄去,事实上内心里早已雷动翻腾,兵荒马乱。
原本他以为终于有所进展的那一步,只是自己可笑的错觉。
事实证明,电影院前的那次尴尬的谈论,其实只是对方无奈而肤浅的应付。
在她眼里,他的形象似乎从来没有过任何变化。
即便在最后他做出了令人咋舌的反抗举动——这一幕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电影看电视剧时产生了狗血的冲动,我多么希望桥本爱能走过去抱住他,哪怕只是冲他笑笑——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生。
她冰冷的眼神里,却连一丝赞许都没有闪过。
木然地看了他两眼。
转身走开。
这么直白的表达,多么残酷啊。
今年最喜欢的日本电影之一(另外一部是原田真人的わが母の記),今天去看了第二遍,还是无比感动。
多年没写过影评了,随便来说几句极其个人的感想。
1、《桐岛》其实是一部以“青春类型片之死”为口号的电影。
全校生徒的偶像桐岛,在电影里从头到尾就没有出现过,却把体育会系男子、现充系女子们耍得团团转。
这个桐岛的所指,很容易就能让人联想到贝克特的那出《等待戈多》中的戈多——被剧中人满怀希望耐心等待的虚无的对象。
正如戈多(Godot)由上帝(God)一次演变而来一般,这个在电影中被构建的“体育天才,头脑明晰,恋爱上手”形象,是个典型的青春类型片中的主角形象,也正是这所高中的闭塞世界里的“神”。
但也正因为桐岛的“不在”,也造成了围绕在他身边的排球部员、二番目的hiroki、现充系女子risa等人作为青春类型片的人物的“不在”,没有桐岛(神)的学校(世界)同样亦失去了意义。
2、在这所高中里,生活在桐岛光环之外的一群人屈指可数:映画部的otaku系男子、吹奏部部长泽田、以及每每出现都在邀请hiroki去应援棒球赛的学长。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热衷于电影制作的前田在最后的一场戏中,对为了找桐岛而疯狂冲上天台的人们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你们很莫名其妙——在电影大半篇幅里一直作为笑料出现的映画部部员们,在之后的一段僵尸电影中(虽然只是妄想w)觉醒燃烧,撕碎只能在“学校”这个狭小闭塞的空间中存活的众人的身体,同样也嘲笑着屏幕外势利的观众。
失去神的世界的希望就在前田的那句台词里:即使这样我们也要活下去。
这段看两次都让我感动得涕泪横流。
映画ota最高!
3、Hiroki——俺觉得“器用贫乏”这四个字真是太适合他了。
做什么都そこそこ上手い,却一直处于冴えない、不安全燃烧的状态。
当失去桐岛这个“意义”之后,他陷入了自身存在的危机之中。
其实他非常尊敬能够一生悬命参加部活的前辈,所以才在夜里偶遇在公园里练习挥棒的前辈时,羞耻地不敢跟他打招呼。
同样是在最后的一场戏中,一直追求“意义”的hiroki透过8mm镜头问映画部的前田:“你是想做导演吗?
是想去拿学院奖吗?
(即是,你这样做有意义吗?
)”,前田的回答是:“应该没办法成为导演吧,我只想与我喜欢的电影建立一些联系。
(即是,没有意义对我来说也无所谓)”,这个答案让hiroki非常地震动。
4、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前田和泽田。
神木和寿々花ちゃん的对手戏已经有老戏骨风范了,虽然这两位各自的恋爱段落都相当地揪心。
泽田因为暗恋hiroki,总是在他打篮球时能看到的天台上吹萨克斯(这种小动作,感觉很多人中学时候都干过吧w),秘密被吹奏部的部员拆穿之后,她非常地羞愧。
她在第二次与神木对峙的时候说:“其实作为部长的我,是不应该做这样轻浮的事的。
这是最后一次。
”之后彻底失恋的她,在完美的合奏之后,露出了释然的微笑,其实也是一个用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的例子。
5、最后说电影的整体印象吧。
吉田导演这次真的是厚积薄发,滴水不漏的场面调度、流畅的摄影和工整得可以做教科书的构图、几乎不用配乐的大胆尝试,都做得相当地精彩。
《桐岛》就是一部,电影ota们可以绞尽脑汁去往深挖,普通观众也会喜闻乐见的电影嘛wwww
曾同有导演梦的我,在高中时代就有过想法拍一部高中时代我们小人物的电影,曾经的构想也是在同一天展现各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的活动,这是在看完低俗小说后有过的念头,没想到前两天看的这部电影完成了我的这一梦想,在神木不经意之间说出的让人唏嘘流泪的那段关于未来的台词后,我想到了现实中我的那个桥本爱,希望她还在为了梦想而奋斗着。
**没有打算对青春、迷茫的情节做出过多感概性质的描述**【道具】看到神木的机子时,猜想那不会是8毫米吧,虽然没见过实物只是随便猜猜,但是感觉好燃。
说到电影和梦想和青春,果然还是会有8mm 什么的……虽然不知道他哪买的菲林。
对于胶卷和画面的论点也很认同。
将来也许连菲林都买不到了,但是只有菲林才能表现出来的画面质感什么的——相信还是有这么回事的。
【剪辑】片子的剪辑很干净。
很清楚的表现了多视角的叙事。
虽然说干净,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多余的片段。
比如说前部分,关于梨莎等男朋友以及表现她属于受欢迎类型的设定时有一段和路人的对话。
这部分虽然的确在叙述想要表达的东西,但是就故事整体比较紧凑的剪辑来看,这部分有些失衡。
另外桐岛的存在感在片子中是逐渐增强的;用这种方式引入桐岛的存在,感觉观众不一定会注意到。
(不会有很强的想要知道,啊,她男朋友是谁啊。
桐岛,什么样的社团活动,每天都等他呀。
)当然,如果一开始就用很点题,突出桐岛的手法,也可能会破坏故事的平衡。
毕竟这个片子描述了各个不同社团的人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 借用了桐岛作为串联。
所以不让观众过多地聚焦在桐岛身上也许有助于跟随每个视点,每个人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让桐岛的存在感逐渐增强而不是一开始就夺去了所有的注意力是明智的选择。
另外,有一些梨莎玩手机的片段,有些不解,虽然大概只持续了几秒。
也正因为画面是持续的状态,反而让我在意,这里是想说什么?
不太明白这些片段的用意。
【叙事】多视角的叙事不得不考虑到影片的长度,和故事的平衡,毕竟电影的容量是有限的。
但是本片在有限的篇幅里,各个角色的刻画可以说都很丰富。
要说有什么不太喜欢的地方的话,我觉得,不同人物对于同一事件的感官应该是有差别的;而这一点,在这样多视点的表达手法里面没有很强的体现出来反而很奇怪。
一般那种大家对事情的认知比较统一的故事,多是导演、作者存在感比较强、上帝视角叙事的故事,比如大多数热血漫画和一些黄金档的电视剧,观众很容易能看出故事中的是非对错,以及作者、编剧在故事中的立场。
因为影片的叙事手法比较写实,所以相应的,从写实的角度来说,不同角色的对于同一事件的认知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说从神木的视点,和桥本有时会有一些暧昧的气氛;但从桥本的视点,情况却不然。
她也许只是把神木当成初中开始同学过的,有点意思的人。
因为看不惯其他人故意作弄反而想要对他态度亲切一些。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想要强化这一点。
当然电影篇幅有限,关于要怎么表述还是很要斟酌的。
另外,有一点有些在意,桐岛和其他所有人的联系从头到尾都不清晰。
作为观众在追随影片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
比如,为什么宏树他们,那么在意桐岛,似乎胜过了社团活动、女朋友什么的……然而这个问题由始至终都没有解释。
桐岛和其他人的关系作为片子的牵引观众的重要线索,最后不解释的话,难免会让观众失望。
本来预计那个传说中的桐岛会在片尾出现;然而,自始至终,桐岛都没有出现。
就好像,自始至终电影都没有清晰的表示为什么宏树一面避开野球部,一面却还是背着野球部的包。
而他的出路表(1)上还是空白,明明星期三就要交了,电影却停在了星期二的傍晚。
【改编】这部作品似乎有原著。
因为电影的叙事非常生活化,所以很好奇如果是文字或者是漫画的话这样平淡的故事会有趣吗?
如果说是因为映画才用了这样的效果的话,我觉得改编后对于视觉语言表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纯粹只是猜想。
【角色】看到一个脸会让我联想到妻夫木聪的 男生(东出昌大),体格、轮廓和反应不是高中生的感觉,看了一下profile,是模特出生,的确比高中生要大;看他的杂志照,感觉他的社会人装扮比较符合整体感觉。
不过作为处女作,那场哭戏的表现让我有些意外。
因为片子的整体感觉很生活的节奏,以为选角更贴近真实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不少小处的情节,有蛮有意思的地方,这些人物刻画应该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光是这些情节分析就该够观众写一片影评吧。
但是我只粗略看了一遍,也不打算就情节特别说什么。
因为短评字数有点超了,就放这儿吧。
---1. 日本高二下学期会要求学生填写的关于将来做什么的表格,一般是写升学、工作等等。
升学貌似会要求写期望学校。
也有像野球部部长期待被球探发现的,可以写上职业棒球之类的?
青春片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等待吧。
等待下一场考试,等待下一个对象,等待下一节课,等待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周末。
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等待,或许等待的青春,和等待戈多是一样的。
每每走走学校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无比的狭小,又无比的浩渺,千千万万的人融汇在其中,我们很普通,我们也很独特,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自己去向另一个不断等待的路上,融成了这一条永不会孤单的前程中。
就像电影接着演员说出那句话:“这才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
各种各样 好可爱 p.s.神木真是长了一张 无聊/可以演任何角色 的 脸啊哈哈哈
天台的高潮戏真是太燃了,这是只有电影宅才能想出的泄愤方法,之前累积的情绪和分散各处的几组人物都集中在了一起,然后达到最终释放。前面的多线拼图式叙事多少会有些干扰,其实每个细节都很用心,包括角色的心思。等级分明的学校,不同的地位与彼此微妙的关系,还有那个高高在上如传说一样的桐岛。
看完之后我终于明白青春题材的日系片就是变换角度装逼罢了。一星感谢这片把我困成一逼九点就上床睡了。
虽然剧情好平淡,不过剪辑真的很不错,直接就变成一个很有新意的故事了。。高高在上的桐岛,每个角色都与之有微妙的联系,神木隆之介不错!
散~~~~~好吧,我真的没好好看
电影的架构挺漂亮的,由一个桐岛窜起了一群人,这群人的命运与性格迥异,但又放在同一时间段来反复刻画,随后人物之间的冲突直到最后楼顶的高潮,不过放眼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的格局貌似不能满足我的胃口
完全能想象出一个高中时暗恋男同学东出昌大、多年以后悄悄关注着他微博骂傻逼的自己。
桐岛是谁很厉害吗为什么退部啊退部很严重吗,未解开的疑惑到最后统统都不再关心了,至于谁和谁在偷偷谈恋爱这种高中“生活半径一米内”最劲爆的素材也没什么兴趣了,倒是被神木隆之介8毫米摄像机视角里的末日僵尸狠狠击中,最边缘化的神木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让最不讲理的人开膛破肚,狠狠咬下情敌鲜血淋漓的手臂,给暗恋的女孩子最美的慢镜头。有点摇滚可爱。可回到现实世界透过凸透镜还是要无奈的感叹“宏树真帅呀”于是在镜头前拼命表演哭泣的东出一炮而红,诶太残酷了。
片尾曲不错
前半部分拼命在把不同的片段交织起来,后半部分一下跳开了,然后不知不觉将所有的冲突聚集到了一起,算是很有想法,可是到底要说啥啊?
什么玩意?看不懂
一直介绍我看侦探片的张璞同学推荐的这个片子,所以自动设定它是翻天覆地的侦探片来看的结果就。。。囧。了。。。可能是最近太烦躁,没办法进入这种极细的心思,等了快俩小时都没有高潮真是快要掀桌子了。遥想我的青少年时代也是这么闲的蛋疼嘛。实在是太忙了耗不起微妙的时间琢磨莫名其妙的情绪。
校园的感觉拍出来了,呈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处理也很好,这些都很吸引人,可就是不明白在说什么。。。或许得看一下原著。
A / 在不断收束舒张的多视角叙事中,校园的平常角落被赋予了惊人的情感密度。目光将这些遥远又相互黏附的小世界联结一体,迂回往复的运动不断涂抹着人物交汇的场所,游荡的习惯性动作在凝滞的一瞬化作如梦初醒的呼吸停顿……如此种种造就了多重阶梯般分立、交叠又共鸣的音乐性。它或许是怀旧的,但这种情绪如此坚实、细腻而又具备丰富的质感,将记忆平面上每一寸坎坷都映照出恰到好处的光辉。它拒斥任何空洞的抒情,波澜不惊地将世界收拢在微观奇想中,并用数字摄影召回那8毫米胶片般的灵光。
让人想回到高中的校园片。一切人物、情节、细节都张力十足,强烈的力量吸引得人不由不入。但是磁场的核心,的确是神木隆之介。
Legend
真的看不懂要表达什么!
看不懂
羡慕霓虹小孩的童年课外生活是那么丰富 很喜欢 前半段叙事结构有意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被前田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