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题材在国外可谓是红遍半边天,不管是欧美还是日韩,都有一大批拥趸。
福尔摩斯、波洛、金田一、柯南、明治小五郎、杜宾、梅格雷、马尔普小姐……各位智商卓绝、潇洒不羁的名侦探们,穿梭在各类惊险离奇的凶案中斗智斗勇,惩凶除恶,给观众带来了超越平常生活的刺激体验,让人爱不释手。
国外的“名侦探”很多,然后说回本土的侦探作品,能够让人记住的却不多。
除了家喻户晓的“包青天”,最让人熟知的大概也只剩下“狄仁杰”了。
而且与国外“私家性侦探”不同的是,国内“侦探”更多与官府有关,算是庙堂之上的神探。
“狄仁杰”,这个在我国历史上与“包青天”齐名的古代“神探”,近年来关于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经典的有钱雁秋导演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还有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电影。
前者是刻画中老年狄仁杰,后者则是刻画相对年轻一些的狄仁杰。
而这部改编自荷兰作家高罗佩同名小说的作品,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神探“狄仁杰”。
这部剧集从开播之初,就吸引了一大票“侦探迷”们的目光。
《大唐狄公案》作为一部单元剧,首播四集围绕“凤印案”展开。
这一版剧集的细节还是很足的,画风也很写实,对狄仁杰这位神探的塑造,也是从细微处入手。
剧集开始,洪亮来客栈里找狄仁杰,闲聊的过程中,狄仁杰根据洪亮帽子上的一朵槐花,就推算出洪亮是自国子监而来
紧接官兵闯进了狄仁杰下榻的客栈。
以明珠失窃为由,官兵头目欲将所有住客带走审问,就在大家以为盗贼就是其中一个落魄男子时,狄仁杰却否认了这个可能性。
案子再次陷入迷局,狄仁杰起身查案,抽丝剥茧,揪出了明珠盗窃案的真正凶手,并根据算盘珠子上的油污,推演出了账房先生的作案过程,整个破案过程可谓高潮迭起。
狄公案剧情推进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案接着一案,节奏非常紧凑。
随着明珠案的侦破以及科考的结束,狄仁杰和好友贺大荆来到酒坊喝酒寻乐,这时,两人又意外遇到了一场火灾。
这场扑朔迷离的火灾,牵扯出了一个潜逃在外的宫女,宫女身上潜藏着滔天秘密,是满城金吾卫寻找的目标。
这一切,似乎与皇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皇后、长孙卿、魏无疾,前朝后宫各大权臣卷入其中。
凤印丢失、天火劈断梧桐树、天谴传闻,离奇事件频发,看似平静的盛世大唐下,早已暗流涌动。
剧情到这里,《凤印案》的轮廓和面貌已经逐渐浮出水面,展露出背后盘根错节,遮天蔽日的斗争和阴谋。
上一次看到这样如此沉浸式的大唐故事,还是在陈凯歌导演的《妖猫传》里,跟“唐玄宗时期”的大唐不同,狄仁杰所处的朝代是大唐历史上最诡谲多变的“唐高宗”和“武周”时期,在后期,这个闻名世界的女皇,和她治理下的时期以及满朝文臣武将,都给后世留下了瞩目的光辉。
(张嘉益饰演狄仁杰的恩师魏无忌)看完第一个单元《凤印案》,不难看出《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形象还是偏写实风,除了主角之外,洪亮,以及乔泰、马荣等配角的形象也都很突出。
王丽坤饰演的曹安与狄仁杰是同乡人,二人父辈有交集,乱世宦海中曹安频频现身,仿佛在背后默默帮助狄仁杰,估计后面二人更深一层的关系会被交代。
而钟楚曦饰演的皇后,因为其新政打压到旧的贵族势力,被满朝权贵抵制,狄仁杰的昔日老师魏无疾就是深受新政影响的士大夫代表,说以才会说出“新固然好,但也代表着乱,代表着变”这样的观点。
朝堂风云虽乱,但一切似乎都在皇后的掌控之中……从第四集结尾来看,狄仁杰算是皇后一派的。
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庙堂权力争夺战的加剧,狄仁杰与皇后的关系也更加的扑朔迷离。
(周一围饰演的男主,大唐神探狄仁杰)周一围对狄仁杰的刻画,形神兼备。
接地气的表演方式,让这一版的狄仁杰变得有血有肉,赋予了狄仁杰潇洒不羁的侠客浪子气质,更有李太白的味儿,仗剑天下后进入仕途,不过依旧秉持着本心。
各类角色,千种面貌,万种宿命,真实的大唐人情风貌交织着扑朔迷离的诡秘案件,很期待后续的几个案子了。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龙伟平的故事屋】)
前四集看完,四个字总结是:不负期待。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原著我看过多本,其断案故事是融合了中国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的一种独特存在,结合两者所长,既不脱离古代东方的风土人情,又兼具了欧洲古典推理的抽丝剥茧,在一桩桩案件的连缀间,树立起“唐朝第一神探狄仁杰”的形象。
不过在看剧之前,我也还是有些担忧的。
高罗佩笔下的传奇,均由独立篇目构成,多数均以“某某案”为书名,这会造成受众对案件的印象,要大于对书中具体人物形象的印象。
但在影视表达上,最好要有一条主线,埋下勾住观众追剧的长伏笔,并且塑造一批具有成长线索的人物。
较为惊喜的是,剧前四集基本完成了这些步骤,立住了几位核心人物,埋下了一些暗扣。
让我尤其满意的一点是,虽然本身是古装悬疑探案的类型剧集,但这部剧在整体质感上走写实风格,从场景布置到服化道都细腻可感,摒除如今许多古装剧热衷使用的大白光,角色们的皮肤质感与生动表情纤毫毕现,每位登场者也较好地呈现出人物本身的心态与状态,并共同构成了一个足以让观众信服的影视内场域。
本剧一开场,就以一桩“明珠失窃案”来展现狄仁杰其人的独特之处。
和历史上许多名侦探不同,本剧里的狄仁杰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他在“明珠失窃案”里就同时展现了自己不凡的拳脚身手和聪慧过人的头脑。
这样的形象,具有差异化,让观众眼前一亮。
当然,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样立人物,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光芒都被主角一个人吸纳的时候,容易让观众对他产生距离感,并且变得不那么信服:“世间怎会有这种完人”?
不能塑造完人,就需要给这个角色赋予软肋。
前四集里,我们看见了他的童年阴影,看见他手足无措时周围人的雪中送炭。
狄仁杰是神探,但情节也赋予了他柔肠寸断的时刻,催使他不断成长,主动去抽丝剥茧,揭露真相。
从谋篇布局来看,本剧走的是一种反升级套路的模式。
第一个单元的案件是“凤印案”,事涉庙堂,直接牵连起最高级别的众多利益链条,同时也是因为身处权力风云,狄仁杰得以展现他刚直不阿的那一面。
这样的能人,庙堂要用,但又不能重用,因为他在初出茅庐的这个时期还太“硬”太“直”,所以他是以一种游侠的状态登场的,得到皇后赏识后,也只会做不大的官,去远离京城的地方,解开世间奇案。
和一级一级往上爬,最后渴望被庙堂重用的那种主角叙述模式不同,本剧里的狄仁杰,可能是最松弛、最不羁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最“没有班味儿”的狄仁杰。
除了没有班味儿,这部剧里的狄仁杰,从开场就有一副侠肝义胆,有一股自带的悲悯。
在穷苦人聚集的客栈里,他智断明珠案时,能够准确地说出每个来考科举的人,究竟有着怎样坎坷的身世背景,说明他在客栈的时日,悉心关注过每个人的不同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他会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穷到只能喝水的书生。
在排除了多数人的嫌疑后,他又对有盗窃动机但心有苦衷的逃兵格外照拂,特别为他向官兵求情。
而后续的剧情里,我们得知,他自己也算是家道中落,非大富大贵之人。
在自己尚不能完全自保时,仍要帮扶他人,这一颗热心,足以令我们感受到狄仁杰深入民间疾苦的侠义情怀。
其实狄仁杰这个人物,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此处。
某种角度来说,狄仁杰也是高罗佩自己形象的一个投射。
作为外交官,高罗佩对自己职务的升迁追求不大;作为汉学家,高罗佩对环绕着自己生活周遭的中华文化兴趣盎然,不然他也不会用“祥云”“漆画屏风”“玉珠”等中国元素作为各种案件的重要道具。
这样一位专注江湖趣味的小说家,他笔下的狄仁杰致力于激浊扬清的案件推理,而不是汲汲营营于朝廷里的升职加薪,表达了他务实而不逢迎的个性,也恰好塑造出了一位民间渴盼的那种,惩奸除恶,不避权贵,一心为民请命的正道侠义之人的形象。
从目前播出的剧情及预告来看,青年狄仁杰要成长为后世熟悉的那位狄仁杰,还会历经许多桩重要案件,会辗转多地追寻线索,也需要同步探索他自己的阿爷当年为何投湖等身世谜团。
而他从西域带回来的马荣和乔泰兄妹,也会逐步成长为他的左膀右臂,从生涩草莽的江湖人士,逐步变成足以与狄仁杰肝胆相照的至交知己。
所以这部《大唐狄公案》,事实上应该也是一部《大唐狄公传》,它的逻辑告诉我们:狄仁杰不是天降清官,他有他走过的坎坷,遇过的险阻,而最终他是否能够成长为历史上万人敬仰的人物,其实还需要自我的历练与后世的评判。
其实在“明珠失窃案”里我们就看到了一丝他的无奈,嫌疑人中的那个逃兵,他想保,但他人微言轻,且律法在前,他实难保住。
聪明人不可能仅靠聪明庇佑天下人,我期待后续的剧情里,他在案件里周旋,在人情世故里敞开心扉。
独行固然很酷,但一个清明的世界,没有盟友,定难达成。
对这个题材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看了四集下来,很失望。
李治找了一位VV小脸扮演,没有一点皇家贵气。
现在审美追求极致小脸,但真的撑得住这么重要的角色吗?
相对于周一围的表演痕迹,导演问题更大,讲的不知所云。
背景音乐🎶持续伴随,通常背景音乐是用来锦上添花,但这个剧的背景音乐是异常吵闹。
导演是以为每个家庭都是IMAX吗?
在这种拍摄模式下,演员再好的演技也展现不出来。
相对比经典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朱元璋》《关中匪事》《雍正王朝》以及老版《神探狄仁杰》,现在的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是下降的这么严重么?
狄仁杰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一神探,从影视创作上而言,应该算是大唐最具影响力的IP人物之一。
而他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我小时候就看过《神探狄仁杰》,谁能想到,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电视剧了,二十年,仿佛只弹指一挥。
具体的故事如今已然不记得,但那句“元芳你怎么看?
”到如今也挥之不去。
看《大唐狄公案》,倒有点重温童年的意思了。
看完前六集,我觉得这部剧从创作角度而言,还是蛮大胆的,虽然是古装悬疑探案剧,时代背景是古代,但故事的内核却也映射了现代的一些现象。
此外,在狄仁杰形象的塑造上有极大的突破,打破了我既往对狄仁杰的固有印象。
下面就展开说说吧。
突破式的人物塑造,不改为民请命的神探底色以往影视剧中的狄仁杰沉稳、冷静、缜密,很有官味儿,梁冠英、赵又廷、刘德华版几乎都是如此。
而《大唐狄公案》里的狄仁杰和印象中有点不一样,不仅颠覆既往影视剧中的形象,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尊重了历史。
周一围的气质其实是有点不羁的,所以在人物上,就多了几分机敏感,少了一本正经的官味儿,同时,也让人物多了点鲜活感,和观众的距离更近。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还铺垫了狄仁杰的身世,他父亲早年在朝中为官,但是后来失势,跳河身亡,而父亲的事儿,也成为了狄仁杰的一块心病,他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父亲的影子,父亲反复叮嘱他“找出真相”。
父亲的身亡,似乎是狄仁杰成为“神探”的原始动因,这是这部剧的隐藏暗线,也是剧情的伏笔和悬念点。
狄仁杰的父亲之死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他在西北漂泊多年回到长安、混迹官场,除了要为民请命,是否也是想要查清父亲的死亡真相?
人物前史的交代,增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传奇性,也让狄仁杰显得更加神秘。
狄仁杰似乎有边关从军的经历,所以他还有一身功夫,有游侠的气质,这也是在形象上的颠覆。
混迹西北多年其实为他会功夫做了铺垫,而身怀武艺的狄仁杰,其实也在悬疑之外,为这部剧增加了看点。
不过,虽然外在形象有所颠覆,但狄仁杰“神探”内核和特质是不变的。
首先,电视剧开篇就刻画了他过人的观察力,他从老仆洪亮头上的槐花就判断出他去了国子监。
可谓是观察入微、明察秋毫。
此后明珠案的侦破过程,更展现了狄仁杰过人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他从匕首上的红绑带判断出官兵们怀疑的嫌疑人只是边疆逃兵,而非偷明珠的嫌犯,并通过缜密分析排除了客栈里很多人的嫌疑,最终锁定了真的窃贼。
这为他此后侦破“凤印案”做足了铺垫。
狄仁杰外表看似不羁,但实际上却有着侠义心肠,为人非常善良,他知道客栈里的书生没钱吃饭只能喝凉水充饥,所以把自己的胡饼分给对方;知道逃兵只是回来探亲,所以想要祈求官兵们网开一面;看到权贵欺负自己的好友贺大荆,也不畏权势,果断出手解围……种种细节,都将他的秉性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正因为善良、不畏强权,所以哪怕在侦破“凤印案”的过程中意识到案件牵扯到的是宫中上位者之间的权力斗争,他还是一心追寻真相,因为他不希望谣言蛊惑世人,更不希望有人不明不白枉死。
所以说,《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看似和以往影视剧中的形象不一样,但底色却依然是一样的,一心为民,不让任何人枉死的那份执拗,就是狄仁杰这个人物的魅力之所在。
诡异的悬案设置,增强了故事张力《大唐狄公案》是单元剧,目前看来是二到四集讲清楚一个案件,前四集是“凤印案”,第五集开始是“屏风案”。
这部剧在案件设置上非常诡秘,“凤印案”中发生了好几件案子,都是以“天火”之名,天火烧树,天火烧伎馆,天火烧蚕房。
从观众视角来看,所谓天火,只是一个噱头,作案人很明显是要以“天火”来表达天怒人怨,从而泼皇后脏水而已。
那么所谓的天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作案的细节又是怎样的?
这就是悬念所在。
当然,案件本身,也是很有悬念的,尤其是县令、魏无疾遮遮掩掩的态度,让人不禁怀疑,在桩桩案件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事实上,在真相大白之前,无论是皇后,还是魏无疾、长孙卿、康执宜,都像是案件的幕后黑手,尤其是长孙卿。
整起案件看起来很像是他为了坑害皇后,而故意一手策划的。
魏无疾也很有疑点,一方面他试图阻止狄仁杰破案,而另一方面,在伎馆失火案中,唯有狄仁杰活下来,也增加了魏无疾作案的可能性,毕竟作案的人留了狄仁杰活口,必然是他熟悉的人。
但事实上,结果却很出人意料,所谓的“凤印失窃案”实际上是皇后一手导演。
“凤印案”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使得皇后发现狄仁杰这个人才,从而让狄仁杰走上仕途,正式开始探案之旅。
“屏风案”相比“凤印案”在悬念设置上更加诡异,狄仁杰在走马上任的路上就遇到了一具男尸,身中七刀而亡。
更诡异的是,他上任不久,当地名人滕坎的妻子银莲就被杀,死法与男尸一致。
最诡异的是,银莲在被杀之前,家里的屏风仿佛已经“预言”了这场悲剧。
从夫妻把酒言欢的画面变幻成了丈夫杀死了妻子。
这个设置的噱头在于,真凶究竟是怎么做到用屏风“预言”滕公杀妻的?
这个画面是谁改的?
怎么改的?
随着剧情的推进,牵连出了一个叫徐凯的画师,以及几段令人意外的情感纠葛。
剧情此时更加扑朔迷离,银莲和滕公的感情真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吗?
还是她像自己姐姐说的那样,是个和不同男人打情骂俏、水性杨花的女人?
一切都很迷!
如果说“凤印案”看到一半就能把结局猜出个五六分,“屏风案”看到一半还是让人一头雾水。
不仅涉案的滕公、银莲、管家、丫鬟、赖二娘子等人身上都有疑点,连采石场的长官这样看似和案件无关的人也有疑点,案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看起来也很不简单,没准涉及的,也是一场权力斗争。
古装剧的外壳下,有着现代的内涵《大唐狄公案》在故事内涵上,还是挺深刻的,而且具有现代性。
比如“凤印案”,一桩桩诡异的案件背后,事实上是新旧制度之争,是权力之争,而在这些古老的议题之下,隐藏的是“女人应不应该掌权”这样一个核心议题。
魏无疾、长孙卿害怕的不止于是新政的实施动摇了老贵族的利益,他们还害怕皇后会通过新政,赢得威望和民心,同时,他们也害怕改变,害怕接受新的事物。
总体而言,《大唐狄公案》在服化道、悬念设置、故事深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采用的是单元剧的模式,但是故事上也埋下了一条主要的线索,那就是狄仁杰的父亲死亡之谜,无论是“凤印案”、“屏风案”中出现的人物,都似乎与他的父亲有所牵连,故事通过明线和暗线埋下了重重悬念,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既要为公道而追查真相,也要为私心追查父亲的死亡真相,因此后续的故事,也许会愈加精彩!
对于所有热爱推理小说、悬疑探案剧的国人来说,狄仁杰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在真实历史中,狄仁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侦探,更是一名卓越的政治家。
据记载,他经手的数百起案件中,侦破比例高达九成以上——细致入微的分析案情,犀利敏锐的捕捉线索,依靠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洞察力,成为千年来世人追捧的传奇。
与狄仁杰的“相识”要往回追溯多年,在学生时代,接触福尔摩斯为时过早,也没太多机会拜读阿加莎、江户川乱步、埃勒里·奎因、京极夏彦等推理大神,在客厅陪着家人一起追的少年包青天和神探狄仁杰,便成了我真正意义上的推理启蒙。
尤其是狄仁杰善于利用缜密的逻辑分析揭露谜题,简直就是我心目中标准的“神探”形象。
后来,与这位传世神探相关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无论是钱雁秋的神探狄仁杰,还是徐克执导的狄仁杰三部曲,虽各自精彩有余,但限于创作篇幅和叙事重心,均仅仅展现了狄仁杰一生的某个阶段,至于他是如何一步步从浪客游侠变成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却鲜有提及。
也正因如此,《大唐狄公案》从筹拍到上线我一直颇为关注。
该剧改编自荷兰外交官高罗佩所撰写的同名原著,原著中将东方传统公案和西方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相结合,通过一个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案件,立体且全面的交代了狄仁杰的传奇故事,不但让这位东方传奇更加享誉世界,也奠定了他“东方福尔摩斯”的名号和地位。
剧版狄公案同样采用原著的单元剧结构,以案做节,使案件可独立成章,再以明晰的主线与案件交相勾连,串起时代与人物的命运颠簸。
东方福尔摩斯的仕途之路第一条线,聚焦人物,案件背后是狄仁杰的人物成长。
故事伊始,狄仁杰身处赶考书生扎堆的客栈,仅凭洪亮帽顶的槐花,便点破了他是从国子监而来。
这是推理小说中最常见的人物描绘手法——结合行为举止、着装谈吐的细节进行生活化推理,展现狄仁杰纤毫毕现的观察力和逻辑推导能力。
而后的“明珠”案,是全片的第一个小案件。
当迷局来袭,看似漫不经心、无所事事的江湖游侠摇身一变,成为逻辑缜密、抽丝剥茧的神探。
利用长时间的细致观察记住客栈每一位宾客的名字和习性,从着装细节看破职业身份,再通过排除法找出真凶,最后借助敏锐的观察力,由算盘上的油污推理出犯案轨迹。
同时,狄仁杰也不失悲悯之心,留话让放过逃兵,给穷苦书生送饼,寥寥数笔,狄仁杰有勇有谋、行侠仗义、恣意洒脱、善良正直的人格底色便跃然纸上。
以真实的历史时间推算,剧中的狄仁杰此时不到三十岁,处于青年时期的他尚未拜官参政,还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唐代宰相、大理寺卿。
这个青年狄仁杰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他固然具备刚正不阿,观察推理能力惊人等非凡特质,但也依然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就和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年轻人一样,也会终日踌躇迷茫,也会偶尔郁郁寡欢,这是以往狄仁杰相关影视作品中都未曾出现过的。
它试图纤毫毕现的完整展现这位传奇神探的人生拼图,在原著中,狄仁杰办案的时间跨度巨大,从青年到暮年,从进京入仕到告老还乡,包括狄仁杰在东南西北担任县令的故事均有体现,仅是从这个角度去看,《大唐狄公案》就非常值得期待。
新与旧的权谋之争第二条线,聚焦权谋,讲述时代潮流下的权力游戏。
前面提到《大唐狄公案》是由一桩又一桩风格迥异的案件串联而起,而一切的缘起便是凤印案。
随着科举考试结束,狄仁杰和故友贺大荆一同去鞠水楼寻欢饮酒,结果在途中遇到一系列怪事——旁人勿近的密会、欲盖弥彰的舞伎、藏形匿影的暗门、意外漏酒的酒壶……就在两人饮酒作乐之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火”将鞠水楼烧成火楼,门窗紧锁的密室之中,唯独狄仁杰活了下来。
在世人眼中,这一场天火,是天谴。
但对于敏锐的狄仁杰来讲,上述提到的一切离奇之处都可视作线索。
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线头都指向了一个潜逃的宫女,连金吾卫也在满城寻找她的踪迹,在对事件的抽丝剥茧中,凤印丢失、金吾卫、潜逃宫女、被鸩杀的洋州刺史陈诸良等要素浮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调查深入,凤印案的全貌逐渐清晰,背后遮天蔽日的阴谋也呼之欲出。
推崇新政的皇后、试图废后的长孙卿、复杂难解的魏无疾、暗中布局的康执宜……这盘大棋,到底谁才是背后的操盘手?
每个人心中又在暗自打什么算盘?
所谓的天火真的是天谴吗?
凤印丢失和鞠水楼大火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诸多谜团,等你去破解。
那一年的长安,表面看上去繁花似锦,实则暗潮涌动。
所谓的怪力乱神,背后尽是多方势力的权力角逐。
《大唐狄公案》的另一大看点,是其在古装悬疑探案的外壳下,也夹杂了历史传奇、庙堂权谋等写实要素,使得剧作更加的丰满立体,更具可看性。
以凤印案为开端,狄仁杰正式出仕,做出了追随新政的抉择,踏上了天南海北的探案之路。
至于他是如何高歌猛进,从神探一步步成为有口皆碑的优秀宰相。
我想在后面的剧情中,你会找到答案。
挺好的原著給改的乱七八糟,比99年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制片方和到呀都是恋爱脑吗??
什么都得加点爱情戏,好好的破个案子就不行吗??
你要加也得会加呀,这都什么破烂剧情呀,要人物没人物,要悬疑没悬疑,案件逻辑稀碎,当观众都是弱者吗?
就只会看男女那点破事??
不会看故事吗???
1.主角太套路了。
主角狄仁杰非要表现那种不羁的形象,还加了父亲自尽的伏笔线,好多影视剧主角也有这个套路,不能换个别的么,按原著拍不就行了?而且周一围之前在绣春刀里也差不多是这个吊样,不能按原著演个严肃的正直的儒雅的智慧的心系百姓的形象么?
2.配角太套路了。
洪亮管家+慈父+婆婆妈形象,这在其他影视剧也是常见了,按照原著拍,洪亮是一位忠实的仆人+参事,对狄仁杰言听计从,主仆关系十分清晰及严肃,在破案环节会尽自己所能辅助狄仁杰,绝不多嘴。
还有两位跟班,这又是好多影视剧里常见的,非要努力去表现关心主角,插科打诨加戏过分。
如果按原著拍该多有人物弧光啊?
人家原著两位原是绿林好汉,被狄仁杰降服愿为狄仁杰拼死效力。
人家两位也是不多嘴啊,办事利落,冲锋陷阵,叫狄仁杰是叫大人的,主仆关系十分清晰严肃。
哪像剧里两位废镜头辣么多啊?
人物弧光不是靠BB的,有时候不讲话只做事也能让人记住你。
而且原著里马荣是男的,身强体壮,武功高强,是冲在破案第一线的人,经常身处险境死里逃生。
可能剧组觉得主角团都是男的没有女性角色,拍出来缺少平衡感。
但是这里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原著的案件里有许多女性角色,各有魅力,要是把这些角色拍好,完全可以让观众记住啊。
3.案子太套路了。
狄仁杰在客栈,犹如神一般把客栈所有人分析了个遍,这又在其他影视剧似曾相识,好像表现主角NB只能用这一招。
第一个案子张嘉益和武则天一出来就猜到十有八九了,非要第一案搞那么隆重,而且毫无逻辑毫无悬疑感,想排面想抓人眼球,结果毁了观感。
第一案就应该从中切入,而不是从头介绍,比如直接把四漆屏做第一案,那些配角洪亮两个跟班根本不用浪费镜头去介绍,只要把镜头对准案件就行了,这些人围绕案件去做事去说话就行了,人物弧光随着案子的进展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
4.场景太套路了。
建筑太新了,好像刚让保洁阿姨连夜把横店擦了个遍。
衣服太新了,好像昨天刚洗了烘干的。
街道太干净了,好像清洁车昨天刚冲的。
灯光太明了,好像昨天刚买的100w大灯泡。
一个字: 不真实啊。
参照其他古装剧,大宋提刑官,雍正王朝,即使之前的神探狄仁杰,场景都有古朴自然质感,一看就能让人带入当时的情境。
现在这部剧,我感觉那些角色穿着古装在横店旅游啊。
暂时就这么多,主要还是案件情节,这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抓住就行了,结果剧组偏偏这个不抓或者没能力抓,非要抓其他乱七八糟的元素,本末倒置。
《大唐狄公案》新剧开播,一口气看完上线的4集,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狄仁杰。
作为一部古装探案剧,《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武艺高强、智慧超群,同时充满游侠风范,前四集中从西域游历归来的他,与两个小伙伴一起介入到长安城纷乱的争斗中,崭露头角。
这部剧的节奏紧凑,没有一个画面是多余的。
第一集客栈明珠案让狄仁杰小试身手,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段众人对狄仁杰鞠躬的群像画面。
交代了客栈中聚集的众人皆为第二天的科考而来,狄仁杰让他们排除了嫌疑,他们由衷地对此感到感激。
这群赶考人的紧张也从侧面展现了大家对于皇后此次科考的期盼。
然而,给普通人更多机会,意味着原来在世家大族手中的资源相对应的逐渐丧失,改变能够赢得一些人,也必将得罪一些人。
大背景的交代和主角的出场都在第一集通通说了清楚。
“聪明人要谨记,别站错队!
”第一集就留下了伏笔。
挽救了客栈众人的狄仁杰,在老仆的劝说、老师的鼓励、旧时同伴的相伴下参加了科考。
在此,他走上了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科考结束的他和同伴一起走进了鞠水楼,是偶然也是必然,至此彻底卷进了凤印案。
这场长安城中乃至大唐上下最大的斗争,在狄仁杰面前露出狰狞的面目。
反对皇后的大臣事件,凤印丢失,皇后最爱的栖梧树“被天火”烧毁,鞠水楼被烧,饲养皇后亲蚕礼上蚕的农人时间,桩桩件件,直指皇后,是上天的指示,还是人为的嫁祸,亦或是对手的手段,还是有人的顺水推舟,扑朔迷离中,狄仁杰引领我们解开迷雾。
编剧基于整体的主题对于原著进行了一些契合逻辑的改编。
展现了青年狄仁杰不安于现状,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他还有着超群的记忆力、敏锐的感知力、超强的逻辑力,再叠加不错的武力值,狄仁杰以铮铮铁骨做一个开创盛世的大唐人。
“哪有什么真相,哪有什么情感,无非是心被蒙蔽之后的感知。
”“有些东西你能看到,是因为有人想让你看到。
”“新,就意味着变,意味着乱,意味着断头流血,意味着剑拔弩张。
”剧中金句连连。
在主角的设定方面,这版武功很好的狄仁杰在周一围的饰演下自带神秘的氛围感,他是一个游侠,他的神情中多有落寞,和他双亲不在的身世有关,他的武打动作帅气利落,带有现实感的画面质感使得在看剧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剧情的主线是破案,解谜。
谜案后的真相是血腥的权力争夺。
个人的性命与整个大唐之间,取舍之间谓之人性,谓之命运。
案件背后的谜底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冥冥之中,你我皆在局中。
《大唐狄公案》以破局为引,以解谜为脉,为在任何时代每一个勇于抗争的人喝彩。
优酷的《大唐狄公案》有点意思,周一围的气质,比起我们所熟悉的狄仁杰,与元芳似乎更加相似。
先不论《大唐狄公案》故事好孬,就多嘴问一句,大家还没受够套娃一样的狄仁杰吗?
印象里,我们熟悉的狄仁杰是那个胖胖的大叔,总是一脸高深莫测,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
但影视作品并不应该停留在对过去经典形象的复制上,周一围版的狄仁杰,相比较以往类似的作品,虽然画风迥异,但颠覆并不一定是魔改,也可能意味着创新。
《大唐狄公案》本身是个完成度很高的精彩故事,并未局限在经典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的固有人设框架里,它选择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讲的是青年狄仁杰拜官之初履职各地的一系列故事,所以与之相关的人物,也都是处于进阶蜕变阶段的,观众因为打破固有印象而带来的违和感,并不是作品或者演员有问题,反而是我们也应该换个“眼镜”、换个角度来看狄公破案了。
我对《大唐狄公案》的评价就六个字:唱唱反调,挺好!
除了颠覆观众固有印象的主角形象,《大唐狄公案》从角色人设、故事结构、案件走向、背后的价值观都主打一个意想不到,表面看似讲的是一个经典人物的故事,其实内在逻辑都是全新的东西。
它不再四平八稳讲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以全新的视角和节奏来塑造一个大唐神探。
先从角色人设聊聊吧,以往我们熟悉的狄仁杰,都可以看做已经修炼好的那个狄公,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三观已经定型、性情基本稳定的那个狄公,但《大唐狄公案》讲的是狄仁杰在成为狄公之前的那个他,属于“不太稳定的青年态”,所以,从他身上,我们才会更多地感受到一种更接近固有印象里的元芳,是一种肆意不羁的游侠形象,它选择的也是狄公进阶阶段,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够看到在成为那个令人敬仰的神探狄公之前的那个凡人狄仁杰,所以他也有热血澎湃的时刻,也有信念崩塌破大防的时刻,在这个故事里,狄仁杰不再是令人膜拜的近神一般的偶像存在,而是富有人情味,更能让人共情的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活生生的人。
这点在第一个案子《凤印案》里表现最突出,这个案件也是几个单元案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嵌套式结构叙事在这个单元里,也运用得最为娴熟。
这个案件表面由鞠水楼纵火案切入,背后却千丝万缕,牵扯出宫中凤印丢失案,就跟剧中的看似无能的县令的吐槽,这是上面神仙打架,不要再查了,都是得罪不起的主。
狄仁杰本着寻一个真相的初心,偏要跟命运抗争,追求正义,结果牵扯出更为暗黑的朝堂之争。
他本以为长孙卿一派,为了掰倒皇后策划了凤印矫诏错杀忠良,又策划天火案先是烧了皇后钟爱的梧桐,又烧了替皇后养蚕的农人,扣一个皇后失德遭天谴的帽子,废后以阻碍新政。
但查到最后,变成两派之间的无间道,原以为被策反的御林军头领则是皇后的将计就计,而一直明面帮皇后做事的魏无疾,反而是恨极了皇后的保守派,在这人心叵测的权力的游戏里,看似输赢已定,但那无辜被炮灰的挚友贺大荆又怎么算呢?
还有其余十几条无辜人命呢,那些不值得被史书记载的人,他们的命就不是命吗?这一刻,狄仁杰虽然最终破案,追求到真相,但他的信念也被动摇了,何为正义呢?
这看似是不值一提的人物情绪,实则是本剧最大的亮点,它放弃了从大处聊故事,是反主角逻辑的平等叙事,故事的落脚点是人,连史书上不配有姓名的路人甲,他们的人生依旧值得被看见,他们的无辜躺枪依旧是令人痛惜的,并不是为了更伟大的一个目的,成千上万的人,变成史书中轻描淡写的一个数字。
《大唐狄公案》就是这样一个内在逻辑,才构成层次很丰富的一个故事架构,明面上讲的是狄仁杰各地履职的奇案,但在这一切的背后,一直若隐若现朝堂上的权力的游戏:《屏风案》表面看是妻子红杏出墙,丈夫怒而反击的狗血故事,背后却也是在为女性正名,原来京城闻名的大诗人,反而是沽名钓誉的无能之辈,所有诗作都是窃取妻子的作品,一个出轨的女人反而才是真正有才华的大诗人,联系到皇后最终掌权的后来,为有才华的女性正名,也是一种铺垫;《黄金奇案》表面看是蓬莱一地商船走私百济金的小案子,牵扯的却是京中大员里外勾结的腐败,是狄仁杰好友侯愈一门心思在宦海沉浮的执迷不悟,是官场只关注个人升迁、不在乎家国安危的腐朽;“雨师传说”讲的是莺儿、家主、掌柜、哑巴几个小人物由于各自的执念,造成的扑朔迷离的案件,但几个娃娃兵牵扯其中,反而成为决定案件反转的关键,也牵扯出军营腐败的种种;《红亭子》看似是多情书生与歌姬的纠缠,但背后是大漠边陲,各种黑恶势力之间的角力……
这些故事单看都离奇甚至吊诡,但绝不是信手拈来的乡野奇谈,背后都是影影绰绰的新旧势力的庙堂之争,狄仁杰各地履职的破案过程,也是帮着皇后一步又一步,整顿朝堂腐败,巩固势力的一盘大棋。
而偏偏视角又是完全平等,没有主角滤镜,主打一个大家都一样,主角狄仁杰在这些案件里,从未有一种命运决策者的傲慢,而是他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感受着这一切,感受命运的吊诡,也感受着人性的自私和贪婪。
这样的叙事风格,就不是站在高处,杜撰一个近神的偶像故事;而是带我们探寻这些光怪陆离的故事里,藏着的人性深度。
何况我们还可以跟着狄仁杰的脚步,去领略中原、海岛、沙漠等地区的旖旎风光,感受街巷、市井、宫廷、江湖等人间烟火,这样画风独特又层次丰富的《大唐狄公案》作为开年大剧,还是值得一看的。
周一圍真的不合適飾演狄仁傑角色,真不如讓張嘉益飾演狄仁傑。
形象氣質與人物不搭。
周一圍把原本剛正不阿、不茍言笑、板板正正的唐朝宰相兼神探的狄仁傑演成了油裏油氣、滑頭滑腦、衣冠不整的「街溜子」。
這部劇的推理部分幾乎可以忽略,因為狄仁傑破案不靠證據,只靠猜,所以整部劇的推理可有可無,重點都落在了狄仁傑的家庭「破事」上。
對於角色的設定特別是馬榮,實在難以讓人接受。
原著裏本來是男人,有著鮮明的性格,偏偏換成了女人,而且是小偷小摸的那種,實在是詆毀原著。
原著裏馬榮雖然是個綠林好漢,但其也是劫富濟貧。
把她換成女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和狄仁傑談戀愛的吧?
而且劇中的狄仁傑與曹安談起了戀愛,馬榮還與曹安成了情敵,整出狗血三角戀。
劇中原創了一個意圖顛覆朝廷的組織,名為黑焰。
這個組織不僅與狄仁傑父親之死有關,還和女主角曹安有過些許過往。
國事、親人、愛情,主線關聯了狄仁傑的成長命運,將各單元串起來了沒錯,但與之相關的種種線索,看似懸疑,實際一眼就能望到頭,真的沒勁透了。
劇中的狄仁傑是一個尊崇律法的人,反復強調要堅持大唐律令。
所謂「人世無常,義理永存」,是全劇的底色,也是第六案沙漠追兇直接點明的主題。
案子很簡單,說白了就是法理與情理如何兩全的問題。
只是編劇提出了矛盾,卻沒有能力解決矛盾,只能解決矛盾的載體。
此外,說「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夠讓情理大於法理」的狄仁傑,在此前案件中對兩個隨從做出的違法舉動一放再放。
作為一部懸疑劇,要推理沒推理,要證據鏈沒證據鏈,線索不是全靠巧合就是有頭無尾。
助手馬榮在資料庫裏隨手偷的東西,就能成為破案的關鍵,雖然事後證明,她的「隨手」只是別人的精心安排,但那麽多卷宗,幕後之人憑啥知道馬榮就會拿那一卷?
所謂的細節鋪墊也是笑話,和紅亭子案中被解釋為可能是風把它吹走了的遺書線索一樣,讓人莫名其妙。
狄仁傑如同開了上帝視角,隨隨便便就可以把案件推理出來,然後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對著兇手一頓輸出,兇手還毫不反抗、自動交代,比劇本殺還無腦。
劇情轉折很生硬、懸疑推理沒依據,不能「以德服人、以術取勝」。
破案靠巧合,懸疑不燒腦,推理沒邏輯,轉折沒關系。
雖然劇中狄仁傑是破案了,但是破案線索和推理邏輯宛如小孩子玩過家家遊戲一般搞笑,還真不如那句「元芳,你怎麽看?
」有趣有料有內涵。
懸疑探案劇最大看點,就是要有好的推理能力,縝密邏輯思維和環環相扣的關聯性,才會出現順藤摸瓜的破案合理性。
假如探案劇中的所有證據都是靠巧合而來,靠胡編亂造而來,是沒有說服力的。
沒有說服力的探案故事就是編劇能力不行。
我一直以为女马荣会是我弃剧的理由,直到我看到狄仁杰攀岩给曹娘子折枝…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离谱剧情,直接关了
狄仁杰不是任性公子哥…洪亮不是老妈子…乔泰不是猥琐男…马荣更不是女娇娥也没有小偷小摸…没按原著拍就别蹭高罗佩了…
会员买了大结局看完 用了狄公IP 充满致敬 悬疑很弱 情感分析还行
小人物搅动风云,看青年狄仁杰破案的故事还挺新鲜的,周一围演的不错,破案的样子还挺帅。
大过年的我的建议是,不如去看孙承政版狄仁杰断案传奇或老钱的神探狄仁杰系列,不论哪部都比“新版”值得花时间去看,这新版的马荣真的太难看了,资方塞人不能塞点好看的?这么膈应人,观众跟你有仇是吧?
吃飯時看看還是可以的,也有趣,有些案件的氛圍營造得很不錯。但看到後面,有些案件一開始就能猜到兇手。剛開始的大學士我沒想到,但看起來老實巴交的李晨、最後的狡猾樣教主都猜到了。至於官方cp,有點又愛又恨的感覺。狄大人和曹安挺搭,曖昧時期也很甜,但是曹安還沒豐富起來,特別跟著搬過去,就徹徹底底「賢內助」。如果能多點能力、多方面一點,更旗鼓相當,那更好!而狄大人表白邀約她一起搬家時,說什麼幫她想過了,去了之後不幹活、幹文書活兒、想幹啥幹啥都可以…..感覺就是還沒給人家想好,只想著人家跟著他就行了。然後知道曹安跟黑焰有一段故事時,就一直心有隔閡,感覺如果是有過感情的,他倆就要就此別過了。
熟人局看着真的很爽!全员演技大爆发!没想到张嘉益的反派也能这么绝……一开始多正直低调后面的反转就多令人震惊。
狄仁杰等二人刚走进鞠水楼就透着一种诡异的气息,果然出事着火了,还有纵火之后的死亡宫女,悬疑氛围拉满,风格很吸引人。
好好的片子,编成这个鬼样子
案子还可以,呈现方式虎头蛇尾,比较扫兴。后期做得跟电脑桌面一样,是钱没到位还是工期不够啊?周一围大部分时间其实没怎么油腻,就是不知道为啥每次看狄仁杰和曹安谈恋爱我就忍不住三倍速……
江玉燕又杀回来啦,一直挺喜欢这类型的探案片,剧情还不错,妆造也挺精致的,比较喜欢黄金案这个故事。
其实还挺像西方侦探小说的,只不过套了中国的壳子。
郑重给出一星:非常差劲的一部制作。台词诘屈聱牙,拍摄手法充斥着对以往悬疑作品拙劣的照搬和抄袭,人物设计不知生不知死虚浮空洞,周一围的表演和声音控制火上浇油。这就是一部投资巨大、制作稀烂、一堆看着闪亮其实废铁的金属垃圾撮成一块儿的结果。最后说一句:近年来真实年代的古装大剧,服化道没有一部不是高度还原,这是入门标准(算你没有洗钱),这不是剧作的及格标准。
弃了 又是浪费资源的项目
我还是挺喜欢看这种古装悬疑剧的
为何采石场守卫统领那么害怕狄仁杰?都在细节里了!狄仁杰全程没有任何一句大声喝骂,表情和语气都很淡漠,一句轻飘飘的“杀了他”比大喊“再不说就弄死你”吓人多了,这种轻飘飘会给人一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感觉。好演员对角色的拿捏很到位
这个狄仁杰表情总有杨烁那个挤眉弄眼的感觉…看不下去…
编剧没水平就别瞎改,把凶手改了还说找不到证据,破案全靠凶手自爆……嘟嘟和王丽坤还是十分养眼,周一围的演技怎么只剩瞪眼了?很多人是冲着张若昀来看的这部剧,结果也只有张若昀这一段比较有趣
自《莲花楼》始,最近古装探案有点火耶。看了前6、7集,叙事不出漏子,但并不吸引我。周一围发挥依然稳定,只是可能像《绣春刀》时加钱哥的观众缘稍微少一点了。
古代的人性博弈和权力游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非常危险的,不禁为狄仁杰在青年时期的机智与勇敢所折服,看了这剧对古代探案剧有了全新的认识。权谋这块希望之后的剧情能再多展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