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的可以读读:The movie doesn’t really go into much detail about why there are so many Chinese orphans or how Brothers & Sisters came to be the megacorporation that it is, but it all gives you just enough of an idea to wonder. In your headcanon, what has the China of this film’s reality become, not necessarily as a state actor, but as a concept? How does it loom in people’s minds?We don’t explore it in the film, but I think there’s a sort of glimpse in Russ’ office where you see a flash of a newspaper talking about a war that had happened. Because I’m always a little bit hesitant of putting things too much in the spotlight, I didn’t want to zoom in and suddenly distract you by making it all about that. Some of this is borrowed from the short story, but I do think that there was a war and there was a real moment in China, and the liberal people of this world feel like they needed to do something in response. There are these orphaned kids that have been the consequences of a very long conflict that’s ended, but now there is this need to help because China lost that war. After Yang director Kogonada discusses crafting “organic” sci-fi worlds - The Verge 看过原著的能讲讲原著这部分的设定吗?
大概六七年前,b站有一个做电影解说的up团队,叫“看电影了没”。
粉丝不算多,直到23年停更也只有六七十万。
整个大学时期加半个高中时期,我都在这个账号上看电影解说。
解说一期十来分钟,最长的也不超过二十分钟,非常适合吃饭的时候消磨时间。
解说通常是两位女士换着来,一位嗓音温柔,一位嗓音略沙哑。
我就在这样的陪伴里,看完了讲小姑娘被自己的情郎送出嫁的《八两金》,讲成年人也可以“I can't”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讲童年不幸陷入旋涡一路沉沦,但依然温柔的《倒带人生》,讲拉斯维加斯里妓女与酒鬼边缘恋情的《逃离拉斯维加斯》,讲旧上海长三书院妓女日常的《海上花》……还有许多许多。
《杨之后》是自“看电影了没”停更后,我播放得最多的一期。
有时候是在临睡前,设置成“播完暂停”,听着声音睡去;有时候是在伤感时,在搜索栏里敲下“杨之后”,然后静静地看。
结果这么多次,我也还是记不住《杨之后》的剧情。
脑海里只留下一个,“在坏掉的家庭机器人里发现很多家庭回忆,主角们都被治愈了”的大致印象。
放那么多遍,主要还是沉迷那种伤感和治愈混合的感觉。
像一片冰下的阳光。
此外也很喜欢导演的拍摄手法,克制的,冷静的。
尤其美香父亲邀请杨品茶那一段,讲喝茶就像在森林里漫步,他迷恋这种感觉。
我迷恋《杨之后》,大概也是这种感觉,有一种韵味在里面。
这种感觉在配乐“盛夏的果实”旋律出来时达到顶点。
电影里是纯音乐,但我觉得带莫文蔚带人声的版本也不错,“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
”有些东西,以为已经没有了,但其实存在过,就还可以怀念。
有些东西,在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印象深刻。
“看电影了没”在的时候,我其实不关心背后团队的运营,甚至很少点赞。
基本是当一个电影解说工具在用——点进去,就能播放最新一期的解说。
23年,她们发布告别视频的时候,也没有太在意。
市场上的解说工具太多,我可以点别的。
只是有一点点疑惑,21年都出专门的app了,怎么还会停更呢?
我以为这个实力已经算得上一家小传媒公司了。
直到有一段时间,晚上睡不着,反复点开《杨之后》听。
有时候也点别的熟悉电影听。
“看电影了没”有超过900期投稿,总能找到我想听的。
然后发现她们其实还是在的,只是不会更新了。
哎,那么多年,我至少应该留言说句喜欢啊。
她们停更之后,我就不怎么看电影解说了。
这两年去影院看电影,花钱看了很多烂片后,也不怎么看电影了。
真抱歉,喜欢你的时候没有说。
谢谢你,做了这么多好电影。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这条道路之前,作为当下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经典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论文式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
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籍韩裔导演郭共达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
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极为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2017《在哥伦布》影片《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
他依旧克制、轻盈,同时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
而随着《杨之后》《弹子球游戏》等作品的成功,郭共达也已然成为影迷们心目中的潜力股。
2022《杨之后》郭共达的电影无意于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他的诸多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他的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影片《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
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
考虑到影片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更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者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
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影迷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
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是来自于跟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小津安二郎和野田高梧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2012《小津:过道》
2016《小津之道》在电影《杨之后》当中,郭共达努力地尝试着对小津电影美学的继承。
影片所展示的是一个很奇妙的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
这个独特的四口之家的构成,天然就带有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总是在微妙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
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2016《小津之道》相比之下,小津的主人公总是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着某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则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的事实,正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跟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让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着影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
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该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
《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贩为寻求最佳绿茶走遍整个中国的故事,而《杨之后》里的杰克则是在追寻杨的秘密。
2007《尽在此茶中》在三次呈现回忆的段落当中,郭共达又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就像是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时,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
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
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莫文蔚的代表曲目《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竟然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电影片尾处,妹妹美香独自来到哥哥的空房间,跟他做最后的道别。
妹妹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也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
美香:我想你了,哥哥。
2000《一一》洋洋:婆婆,我好想你。
落幕时,妹妹哼起哥哥生前最喜欢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2001《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导演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
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之外,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同样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
——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小津安二郎在片场在影片《杨之后》当中,数次出现了夫妻俩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都极尽克制,正如小津在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的:“导演最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
对小津的召唤之外,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反复”。
除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地重看着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记忆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
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
它让我们真正相信,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我们的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
记忆注定会重新焕发新的光彩,生命的联结终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记得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
”而影片《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位观众的记忆宫殿中。
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是什么让你成为你?
是什么让你时常怀念另一个人?
是你看过的窗外阳光明媚,是你路过的大树绿叶葳蕤,是你藏起来的暖风春雨霏霏;是你们呼吸过的沁人心脾,是你们摇摆过的轻舞飞扬,是你们挥不去的羞涩细语喃喃。
大概东方人最能感受、理解并细腻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内敛的情感。
含蓄,是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杨之后》出色地演绎了东方文化视角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生。
在未来世界,一对美国夫妇,爸爸白人,妈妈黑人,收养了一名华裔女儿Mika,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他们买来一台机器人助手“杨”。
某一天,杨突然宕机了,爸爸想尽办法修复他。
当杨离开之后,他们才发觉杨已经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寻找修复方法的过程中,杨储存的记忆也逐渐被爸爸和妈妈看到,他的过去不再是空白,他也有他的故事。
好的电影能让人忘记标签,种族混合的家庭,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克隆人,每个标签都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成为背景。
导演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
”科幻只是故事的壳,人的情感才是故事的核。
杨的记忆被一点点挖掘,我们也跟着爸爸逐渐走近杨的过去,带着好奇,带着不解,最终,带着不舍。
杨太爱大自然了。
风,树,草坪,阳光,他的世界总是绿意盎然,香草芳菲。
杨也很爱Mika,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她,陪她说话,玩乐,成长,告诉她什么是“嫁接”,让她理解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爸爸妈妈。
杨会和大家谈论中国文化,和爸爸谈茶叶,和妈妈谈哲学。
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中国人”,但他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成为亚洲人。
杨认识了一个女孩,金黄短发,沉睡的脸庞,酒吧霓虹灯下的眼神。
爸爸好奇地问别人,机器人会有感情吗,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思考吗?
不知道,没人能回答。
杨的修复逐渐成为不可能,他正在分解。
爸爸偶然打开了他的深层记忆,那些来到自己家之前的记忆。
他们不是杨的第一个家庭。
那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小儿子,儿子逐渐长大,离家求学,孤单的妈妈,伤心,落寞,生病的妈妈请来护理师Ada,Ada照顾妈妈,热情开朗,与杨分享秘密,杨的眼睛离不开Ada,Ada的遗照摆在树下,年轻的笑容依然灿烂,曾走过的草丛依然葱茏。
Ada和金发女孩长得一模一样。
女孩是Ada的克隆人。
偶尔,杨会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在想什么,亦或难过,亦或迷茫。
杨喜欢收藏蝴蝶标本。
杨对妈妈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认为,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妈妈笑了,说,我喜欢这句话。
妈妈问,你真的相信吗,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杨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
你呢,你相信吗?
妈妈说,我愿意相信。
有时候我会想,人类被设定为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不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最好的。
杨说,我想对你说实话。
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妈妈疑惑,是吗?
杨说,也许我是被这样设定的。
沉默。
妈妈问,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杨低头,笑一笑,说,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爸爸妈妈很困惑,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从何而来,是制造者帮他设定好的,还是经历了聚散离合之后感悟到的。
面对生死,面对过往,人和机器人,陷入同样的迷茫。
是记忆让我们彼此牵绊,让“我们”成为“我们”。
没有存在,就没有记忆。
存在是什么,不是种族,不是民族,不是人与克隆人、人工智能。
爸爸,妈妈,女儿,决定向杨告别。
女儿一直喊杨“哥哥”,杨的确很小,只是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
他爱着曾遇到的每个人,感受着每个人的爱,由浓烈到消散,由消散到浓烈,每段爱都如彩霞,如朝露,转瞬消逝,只有他留在原地,千回百转,无言诉说。
杨能做的,就是对得起每次轮回。
从头至尾,杨都是最孤独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爸爸理解了杨的孤独,最终放弃了努力,不再执着于让他回来。
记忆太多太多,离开是种解脱。
电影里充满了深深浅浅的东方文化符号,难得的是并不违和,嫁接的水果,茶文化,蝴蝶,老子,民间传说,面条,绿树浓荫的庭院,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动人的是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虽然原作是日本歌曲,但中文版的歌词却很奇妙地匹配这部电影的氛围。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 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我以为不露痕迹 思念却满溢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不要刻意说 你还爱我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篇一:构建 六月份的电影节,机缘巧合,我遇见了这部片子。
回想之前,对于软科幻的了解和浅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一次,郭共达用电影给出的答案多少是有所共鸣。
从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到银幕诗人老塔执导的《飞向太空》,从图片蒙太奇短片《堤》到当代《机械姬》《云图》《宇宙探索编辑部》等科幻作品,时间,技术,人贯穿整个科幻链,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斗争迸发出无限魅力。
就着对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的喜爱,我想以“构建”二字开篇应该再合适不过。
石黑一雄“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随着我逐渐长大,远在我动过用文字创造虚构世界的念头之前,我就已经忙不迭地在脑海里构建一个细节丰富、栩栩如生的地方了,而这个地方就叫做“日本”,那是我某种意义上的归属所在。
” 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的石黑一雄很小就在英国长大,对于家乡日本的了解只有自己从纯日本血缘的家庭讲述与记忆中感受“是的。
那里就是日本。
日本就在那里。
”那段经历和他的作品《克拉拉与太阳》中克拉拉立在橱窗里观察世界的情节有着巧妙联系。
回观杨,来回重构的生活,出生起便被下达的指令,镜子前的反思。
同样,杨也在构筑他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将更加鲜活,更加个人。
从影片里所讲述的这个家庭也不难发现,潜在的构建之意凝合成了一种世界观,一种现实之内的浪漫,渐渐地,我们也走入了这部作品。
篇二:寻找 观赏完作品的唯一感受,我将它与雷诺兹的小说《齐马蓝》联系在一起。
初次接触到齐马蓝确实是在《爱,死亡,机器人》中,短片里迸发的巨大吸引力促使我去寻找了它的溯源。
小说里的细节自然比动画要丰富。
记者很难得地收到里齐马先生的邀请,前往他的小岛,记录下自己最后一件艺术品,在前往小岛前,记者所带着的“帮助自己记忆的机器人”受到了拦截。
在到达小岛后,齐马将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向记者讲述,从泳池里清理蓝色瓷砖的机器人到拥有思考的记忆体,对于齐马来说,他创造艺术品的本质只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探索,那抹蓝色,被称之为“齐马蓝”的颜色,在任何作品中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展现。
这也就是他的寻找。
短篇小说《齐马蓝》作者阿拉斯泰尔•雷诺兹在《杨之后》中不难发现,回观杨的记忆,在烁烁闪耀的金色记忆点里埋藏着他对生活环境的探索,随之变成寻找,寻找促使思考,思考促使他成为了“新人类”。
最后,杨看着相机取景框里一家三口的身影,他迟钝了。
和寺山修司的作品《幸福论》中“赛马的马儿为何奔向终点?
”的问题很像,竞争?
惩罚?
自愿?
强迫?
但无论如何,在战场上,在赛道上死去的马儿是被铭记的,是幸福的。
既然如此,那杨的牺牲便有了答案,也许在一个令自身难忘的家庭里默默离开是给这个家庭留下的最大幸福。
而对于自己也是解脱,不再需要思考,不再拥有感情,这可能是他所寻找到的一种幸福吧。
篇三:记忆 影片的所有线索,所有推动故事继续的内核动力可以归结为两字—记忆。
还是运用到上文提到的作品《齐马蓝》,在小岛上,齐马向记者解释了为什么要拦截帮助记忆的机器体。
和挑选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一样,在我们的固有记忆里我们知道自己更喜欢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而机器人所记录的就是我们的固有记忆,自然就会帮助我们选择,但这就大大失去了记忆存在于我们的意义,如果我今天想要尝试一下另一种葡萄酒呢?
如果我忘了我更喜欢哪一种葡萄酒?
所以,记忆的意义就在于遗忘,模糊是记忆的本质,而不是准确。
再看《杨之后》中犹如碎片,断断续续的记忆库成了我们为之思考,为之沉默的介质。
丰满摇曳的绿枝,微风轻抚的嫩草,澄澈的云朵,凹凸不平的镜面,喧闹,嘈杂,恬淡,自省。
在打开一级档案,那份宁静,悠扬的自然声缓缓流入脑海,再次,落下了泪水。
篇四:自省 上一次能让我有类似的感受是《星际探索》,搭配范霍特玛的摄影,视觉上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若说《星际探索》是因画面而受到震撼,那《杨之后》多的是因配乐与巧妙的调度。
相信这样的调度也是源于导演郭共达在学习宫崎骏之沉默的艺术(这方面个人觉得studio binder讲的很好,在b站也能搜到)。
studio binder讲述宫崎骏故事结构可以和《一一》类比,同样是在开头引出一个重要人物的暂时离开,紧接化为一种精神形象,之后围绕这一线索叙事,婷婷会坐在床旁向昏迷的阿婆倾诉,洋洋随着母亲来到一旁,不知道如何与阿婆分享,最终,这些都归于每个人物对自身的反思,洋洋立在阿婆的遗像前拿出日记本娓娓道来的一幕属实经典。
《杨之后》中,杨的离去,小女儿的念叨,父母的争吵,最终也化为了互相倚靠在沙发,接受离去,接受事实。
此时的自省就不再停留在杨,逐渐的他会蔓延其他人物,蔓延荧幕前的观众。
当然,《一一》的人物细节更为丰满,剧作张力更足也更为真实,《杨之后》则是写了一篇散文。
“当下,我们整个世界都在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危机和创伤。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才会发问:我们通往何处去寻找意义?
面对生命的逝去,和我们应对的方式,有时非常贫瘠无助,甚至可能让人无法承受。
但我希望,无论是对于疫情还是生活本身,我的电影《杨之后》能与当下产生共鸣联结。
”就个人而言,真的非常喜欢《杨之后》所带来的思考,软科幻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如此。
影片放映完,掌声雷鸣,在片尾看到了教授的名字。
我走出影厅,此时正好雨过天晴,阳光从乌云的间隙里穿透,照亮了前面的花台,那有一束被包裹的向日葵,太安静了,车变慢了,人变多了。
随着湿润的空气,再一次,眼泪落下,这一切实在是太安静了......
好悲伤的一部片子,在晚上看甚至一度因为过于致郁而终止。
这部电影的内涵十分丰富,观众被带着经历一场关于死亡与悲痛的体验,同时还叠加着关于文化历史背景的探讨。
一个被西方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如何能与她的根保持联系?
同为移民的导演郭共达通过这个故事展开自己的思考。
这个家庭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的组成冲淡了建立在人种上的或者殖民文化上的矛盾对这部电影的潜在影响,避免观众被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分散注意力,而去引导人们追寻更深层次的东西。
电影中还包括了对死亡的解读,“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at the end.”杨说道,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不过是导演的一种自我宽慰。
这部电影真实的分数应该在7.5左右,成本的有限实在是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看起来不够精良,配乐有些喧宾夺主,但是出于我因为导演前作《在哥伦布》而对其的热爱,和在一些哲思上的共鸣,决定给一个8分。
电影文本中引用庄子和蝴蝶的故事。
庄子:毛毛虫的末日是蝴蝶的开始。
与南华经,庄子原文说到的,庄子在梦里变成了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醒来后,感叹:不知道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
这两文本意思完全不一样。
前者大概说的是生命的进阶或曰轮回,而后者谈到的大概是平行时空下的无限可能,深度讨论是道,是物我两忘,超越本体的自在之美。
这两者既无高下之分,也不可同日而语。
本片看似借软科幻的壳,未来语境下,以家庭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人/克隆人/机器人的伦理关系,伸延讨论情感与记忆之于人作为生命的定义作用。
人和机器人克隆人之间的确切界限,不以人为参照主体,人并不是AI以及克隆人的梦想,机器人与家庭伦理关系的探讨,这个切入点,很耐人寻味。
顺道,夹带私货的韩国导演表达了自己对中日韩为核心的泛中华文化圈的致敬。
只不过这种致敬几乎都是迎合带有西方审美趣味的对古老神秘东方模棱两可的似是而非的印象认知。
本片似是而非的引用东方哲思以及意境审美的若干话术,企图阐述人生某种终极定义,人到底因何为人,人的高贵性,是否不可超越。
经历了类似轮回一般无穷尽人世的机器人,对生命对记忆对生活意义,有怎样启迪的自我觉醒?
影片包括关于茶道审美致敬般的自然崇拜阐述,其自然主义的倾向,电影《绿茶》也有对于茶道的隐秘和某种命运关联的揭示,其实都是对东方审美意象的某种神秘主义的暧昧趣味。
并没什么可称道的地方。
个人觉得,至少在中华文化的强植入这块,是故弄玄虚了。
片子是严肃的,文艺且有深度的。
带有着对主观意淫的东方情调一厢情愿的缅怀和推崇,中国人不需要为此而骄傲,那是一种自我想象的朦胧之美的耽溺。
任何哲学或审美体系,都有自己坚定的阐述语系。
不能因为他人的自我想象陶醉和发挥,而沾沾自喜。
何况,观影体验太沉闷了,我知道你很认真,你也很有自己极度克制影像风格、镜头语言和叙事个性,也带给了观众许多思考和沉浸。
不过,说到底,这还只是一部实验性质的非主流电影。
从个人看片的趣味来看,并不是特别友好。
2022年注定将载入戛纳历史,日前通过无记名投票,德国人艾丽丝·诺布洛赫将在2022年7月1日接替皮埃尔·莱斯库尔成为戛纳电影节下一任主席,任期3年。
从而戛纳将迎来第一位女性主席。
现年76岁的皮埃尔·莱斯库尔是在2015年接替吉尔·雅各布成为戛纳电影节主席的。
艾丽丝·诺布洛赫曾掌舵华纳欧洲分部。
随着电影节女主席的诞生,人们更关注本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人选了,此前有消息称福茂希望是一位女主席。
玛丽亚·歌迪昂和佩内洛普·克罗兹被提及过。
除了评委会主席,影迷们更关注的是主竞赛单元,戛纳主竞赛片单几乎是每个狂热影迷每年的选片指南。
因为这两年的疫情在世界各地的影响不同,各地导演的拍片进度也受此影响程度也不同。
可能会出现一些传说中的片子迟迟不见踪影,也可能会出现多位去年刚有作品入围的导演今年又有新作加入竞争。
也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片单让外界有了更大的预测空间,而随着公布片单日期的临近,外界的预测也似乎愈加……戛纳电影节将于5月18日-5月28日在法国戛纳线下举行。
明天4月14日公布最终入围片单。
在名单出炉之前,我们来回顾去年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的新片,来自韩国导演郭共达。
影片改编自短篇小说《向杨说再见》,讲述一对美国夫妻找来了一个机器人助手“杨”,照顾收养的华裔女儿Mika。
豆瓣评分7.3分。
继《寄生虫》在奥斯卡艳惊四座、《米纳里》斩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之后,《鱿鱼游戏》成为爆款,《弹子球游戏》亦在近期受到广泛关注。
近些年来,一股不同于以往偶像剧的韩式力量正在向外输出,席卷全球。
而去年戛纳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的《杨之后》中,导演郭共达通过搭建一种突破国族界限的架构,展现了细腻绵密的软科幻叙事能力。
电影中的家庭设定极其特别,经营着中国茶铺的白人丈夫杰克和黑人妻子凯拉领养了华裔女儿美香,还有一个机器人杨组成了四口之家。
性质介乎混杂与微妙的平衡间,无法给每位成员轻易归类。
一次家庭舞蹈大赛之后,杨发生了宕机。
在为了填补职责空缺,或是为了女儿依旧有个熟悉的情感依靠和家庭无力负担新的机器人等众多原因驱使下,父亲试图寻找修理帮助,但频频碰壁,故事由此开始。
这个机器人是官方认证的二手产品,使用年代久远,发生故障似乎也情有可原。
如果送到指定点Brothers&Sisters修理大概率“死路一条”。
日久陪伴自然不会让主人轻易放弃,因为杨不单是形似的载体。
所幸,另辟蹊径行之有效,有赖于机器内存,父亲得以戴上类似谷歌眼镜的设备读取杨的记忆。
在杨“消逝”之后,杰克以观众的身份去看杨的主观回忆片段。
以往家庭的弟弟,神秘友人艾达浮现在杰克眼前时,他在重新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
当哈内克式的媒介控制以温情的目的展开来时,“暂停”、“播放”变成了流逝的挽回与未知的解读。
诚然,二手产品的预设昭示了你并不是我的唯一,美香不过是他的众多前世的组成部分。
我是你人生的过客,你于我亦是如此。
杨拿树木嫁接举例,来回应妹妹美香关于自己和养父母、生父母关系的疑虑,不自觉已将“嫁接”在不同家庭的自己涵括进去。
如此看来,正是使用者自认的唯一性被打破,让杨的存在感空前强烈——不在场的在场。
他的“前世”有如浩瀚星辰,回忆底色之深仿佛不可捉摸,当以一种宏大宇宙的视觉风格切入时,生之渺小的感慨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可以看到,人员之间的差异不仅是跨族裔肤色的直接显现,更有人和非人的巨大区别。
不同于常规机器人的冰冷外壳,日常生活中的杨带有了温度。
但形似终究不是等同,他仅仅是获得了个如代号般的姓氏称呼,被当成物,而非人类。
至少外观上,这种人与机器界限的消弭,使得肤色衍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愈加明显。
茶叶无序地漂浮在水中迷离游荡,树木空镜集锦成列的场景,以及和“父子”二人借品茶神谈哲思的种种时刻无不动人至深。
比起根源之木同茶叶这两种最具中国特色的代表性事物的巧妙自然融入,郭共达对非土生性文化的熟稔简直令人惊叹不已。
与之而来的还有他突破传统表达圈层的勇气,由此生成了有别于表现朝韩纠葛的《太极旗飘扬》和反映日据时代的《词典》的身份新解:全球化框架下的漂泊不定。
《杨之后》里无依的茶叶,《米纳里》中异国土地上生长的水芹菜,或隐或显,无根性状态无处不在。
核是不变的,导演换了个更大的外在,国族的界限被淡化,转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回头看来,从开篇美香邀请他加入家庭合影,亲昵地称呼他为哥哥;到父亲在记忆探寻时称呼他为“我的儿子”,家人们亦是把他视为一条鲜活且真实的生命,为他“寻医问药”。
自始至终,杨收获到的是平等的尊重。
从失去的恐惧到接受“终有离别时”的既定事实时,再见之后,美香一家学会的是如平静波澜般的坦然面对。
一切均可物化的时代下,《杨之后》反其道而行之,将物人化的行为由此显得弥足珍贵。
社会高速发展中,人的情感缺失可见一斑。
曾经,《黑镜》表现了对技术的担忧;那么我们更希望,未来拥有《杨之后》般的阳光触感,技术与人共情的和声。
文:史飞特 公众号:抛开书本
机器人Yang同一个多种肤色人类三口之家生活着,但某次愉快的线上平台家庭舞蹈对战时,Yang却突然宕机。
早已视他为的一份子的家庭成员们积极地为修复Yang而努力,但却被告知无法如愿。
存储Yang记忆的内存条被交到了男主人手中,通过回放记忆,他逐渐了解到Yang不为人知的细腻一面…
Yang的最后一个家庭来自女主人Kyra回忆中的一段交流——Yang:中国人喜爱蝴蝶The Chinese love butterflies.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There's also a famous folk tale about two lovers两个恋人心碎而死 双双化蝶who die of broken hearts and reemerge as butterflies.还有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Also,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Lao Tzu once said,"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我们称之为蝴蝶""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Kyra:我喜欢这句话I like that.这是你相信的东西吗Is this something you believe?Yang:什么Hmm?Kyra:就是结束…结束也是一种开始That the end...That the end is also a beginning?Yang:对于毛毛虫来说For the caterpillar...对于毛毛虫来说 是的For the caterpillar, yes.Kyra:那你觉得一切都是如此吗But do you believe it's true for all things?Yang:我不知道I don't know.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I'm not programmed to believe in that way.你呢What about you?Kyra:我愿意去相信I'd like to believe that.Yang:是吗Do you?Kyra:有时候我觉得Sometimes I think人类被设定为humans are programmed去相信这样的东西 但…to believe in such things, but...我不知道这样对我们是不是最好的I don't know if it's really in our best interest.Yang:我可以和你说实话吗May I be honest with you?Kyra:可以 等等…Yes. Wait, is...你可以选择不说实话吗Is not being honest an option for you?Yang:应该不行吧I don't think so.Kyra:继续Go on.Yang: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Kyra:是吗Are you?Yang:也许我是这样被设定的Maybe I was programmed this way as well.Kyra: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Does it ever make you feel sad?Yang:有无相生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Yang的宕机,或许正是在这一次和女主Kyra带着浓浓禅意的交流后做出的自主选择。
他或许觉得,自己的宕机(the end),也能孕育出某种美的升华(a butterfly),——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但也有可能并没有预期的升华,或许最终什么都不会留下,所以,仿佛自问自答,实则暗下决心地,有了这么一句——I'm fine if there's nothing in the end。
巧合的是,生为机器人,Yang之死得以避免终于虚无。
他的身躯作为展品被完整保留到博物馆,他的记忆也最鲜活留存在内存中,对他而言,确实是nothing in the end,但与他一起生活过的人们,或驻足在陈列他处凝视残躯,或生活在无他之处时时惦记,或干脆一遍遍回访他的记忆,寻觅、感受、珍而重之那一丝若有若无的something,是的——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以至于最后,男女主角甚至讨论决定,放弃对他内存(记忆)的所有权,应该也是切实感觉到Yang的存在太过珍贵,太过美丽,他善于欣赏的眼睛、饱含思索的话语、哪些闪回的字句,无一不是他追寻与探索的明证。
这样一份自发诞生的充满人性的记录,令人不敢也不忍独拥,因为这份记忆——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回头再看片名,《After Yang》,真的很美,这就是一个人性初开的机器人,对生命意义做出的小小探索,What's after? 剧里剧外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或凝重、或温馨、或悲伤、或留白;至于无限循环着众人在博物馆告别Yang躯体时的配乐Mizuiro(盛夏的果实大提琴变奏)的我,心里很明确的知道,那绝不会是nothing。
一位人类父亲失去“机器人儿子”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哲学性思辨……尽管他不过是因为自己的“人类女儿”失去哥哥而痛苦,才开始执着于寻找杨的。
这种行为看起来和想要修好一台女儿喜欢的电脑没什么区别。
mika没有语境不会说中文,所学的全部估计来自于杨教,于是出现了全片最长的三句中文台词,对着杨的“遗体”。
无法完全将它当作一部电影来看待,确实是一部“剧情长篇”。
白人和黑人养了一个中国小女孩取个日本名字叫mika,给她买了个机器人哥哥叫杨,与此同时导演是个韩裔美国人,且他又受日本作品影响很大,看了十分钟想到这一连串的设定忍不住笑了。
想郭共达本身自己就有点无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差异吧。
外国人触及中国文化在我看来都难免有点装逼不成的感觉,中国导演要是在这种安静的片子里拍个一茶一世界讲半天那很怪耶。
不过并没有四不像的味道,咱讲究一个大道无形。
挺好。
人类的自大在于他们并不会试图从机器身上去学到一些新的别的东西,他们只会通过机器人看到他们自己——往往哪怕对面是一个“真实的对象”、所起到的也不过是这样一种作用而已。
而当他们惊喜地发现机器人有了新的思想(idea)时,这种情况的产生或许仅仅是他们忘了自己之前曾设定过这样一种程序。
机器人只是运行着人类给他输入的编好的代码,而人类却感动地说“哦,他真好,他真爱我”。
唉,多么脆弱的小动物啊human beings🥹杨演得很好。
喜欢音乐🥺💕
建议a24出一些家具catalogue。
这么吸引人的题材,拍的也太太太太太闷了。
硬是要套上Chinese Culture,Sci-fi,diversity,看得很是难受
Memories make us human. 置景和空镜真的好美,“杨”是live photo拍摄大师。
6/10。置景工程有效地表达了隐忍精致的情绪氛围,内景的空间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墙,光线昏暗的卧室和外部庭院的墨绿色林园,形成了一种疫情危机以来的隐秘性和失落感,正如开头一家四口整整齐齐地照相,并参加了一场全球性的跳舞比赛,失灵的杨在家人被淘汰后继续跳舞,努力在疫情下脆弱的文明里寻找合作的力量,更有意思的戏份是杰克和杨之间的品茶聊天,杰克不需要理解机器人的内在价值,认为杨应当像茶叶一样可闻可触、能够浸泡和提取,直到杨损坏离世,他反复播放杨的记忆库,体验着他的孤独,甚至四处奔波去发现杨和神秘女子的关系,因为他被杨寻求自身意义的危机附身。身为亚裔的杨对中国茶文化了如指掌,却无法享受茶的味道,当养女美香给杰克唱起从杨口中学来的歌谣“我想要...”,这才回味出机器人空虚的状态之下,对人性产生共鸣和联接的渴望。
Is Kogonada poor people’s Malick or😂 这么点子事情用不断的回放和话说两遍拖了一个半小时也真的🐂🍺【现在满脑子都是某流行歌曲😅
新瓶装旧酒。未来和科幻的设定并无法阻止对所爱之人离开的思念,记忆可视化,几秒钟就能串起往昔,味道、光亮、对话…发生过,也正发生。喜欢妹妹半夜小声与哥哥对话,然后下床去喝水,爱你的人无论在哪儿都是会听见你最微弱的声音。电影结束了,想念却永远不会停止。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赛博疼痛。很A24。
让老外硬凹造型,弄的zen zen的,气氛非常诡异。看简介说因为Young的离开,发掘到了家中隐藏的问题,没看出来,感觉就是杨生前的一些碎片回忆。跨物种恋爱太超前,没拍好就像这样,来了个四不像。
对机器人的“人文关怀”,想法很新奇,影像很柔软。
艺术片………
满屏的禅意和哀伤,关于杨,关于被人类探索和读取的记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仿生人主题都会觉得心颤。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想起时,涩意难止 ᵕ᷄≀ ̠˘᷅
AI题材类似《克拉拉与太阳》,只不过是人类视角版本的,所以难免会有些冰冷自大,正如法瑞尔好奇杨是否为不是人类而感到遗憾一样,反观自己对养女的情感投入还不及杨多。所以这部影片更倾向于用科幻来讽刺人类日渐疏离的关系,黑白黄三肤色组成的嫁接家庭需要个AI维持表面和平,一曲提琴版《盛夏的果实》低沉哀婉,离开的人至少还有回忆累积,复播时一阵香气。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Nope
鉴于郭共达导演的上一部电影《在哥伦布》让我感觉有些沉闷,因而对这部新作《杨之后》的兴趣并不大,直到7月末才突然想看一下,然后8月初终于观影,果不其然,个人观感依然不太给力。—— “哥哥,我想谢谢你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哥哥。对不起,我不该说讨厌你。我想你了哥哥。” → 发现有网友和我一样看到末尾美香的这段中文台词联想到电影《一一》结尾洋洋的悼词。
啥破玩意
导演竟是韩国人,又为本片的奇特感增加一重色彩。影片开始导演就假定了一个已经破除种族偏见、性少数偏见的理想世界,电影故事很简单,一个家庭机器人无法修复,男主人进入机器人的内存,发现他不但有灵魂,而且他经历了比自己更复杂多重的人生。全片的优点很多,在形式上这是一部气质型科幻片,导演刻意回避科幻奇观的展现,画幅的变化也呼应全片“进入他人世界”的主题,既是高科技介质之间的转换,也是一种观众代入角色视角的镜头语言尝试;内核上本片更高级,用“嫁接”对应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并将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类比华裔与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借科幻讨论当下的许多实际问题。更有趣地是消除了种族偏见,人类还是会偏见克隆人的闲笔。不过影片显然憋了太多“亚裔深邃的思想”想要证明给美国主流,还是有些反过来伤害到了叙事本身。
看前面部分真的觉得好无聊 就是一个AI家庭机器人坏了 大家都很不舍得他的故事 但是看到解锁了一级档案之后 看到杨之前的生活碎片就感觉有想哭的冲动了。啊!哪怕杨只是个机器人 他还是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啊!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