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写,看了几个影评,我真的想呸他们一脸,他们只看到最后诺曼的选择,感觉别人的幸福都与他无关,这得多狭隘的想法。
首先诺曼很忠诚,对自己的工作很忠诚,不管是冒昧拜访,还是努力与人建立联系,尽管用了很多不好的手段,哪怕在夸大其词,都是工作需要。
尽管多次很尴尬,多次被人拒绝,甚至被人赶出来,他都笑笑,乐观面对,这里看到了他对工作的忠诚。
其次诺曼对人性很忠诚,确切的是对人性有自己的坚守,在周围工作的犹太人同事需要钱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你说他因为成为总统朋友显摆也好,说他因为他投资总统成功了有些吹牛也好,他依然挺身而出。
他在作为沟通时,答应别人的事基本全部努力完成,帮助总统儿子上学,帮助外甥取得天主教的征婚,帮助这群犹太人同事筹款,帮助投资商挣钱,这是一个环,诺曼自己主持建立的环。
诺曼死于一时的冲动,说下半身冲动也好,说瞎显摆也好,总之一面之缘的跟一个女的说他的工作的这一切,特别是跟总统关系的环。
他明知道这个女的在法务部工作,依然说的很详细,这说明他对他投资成功总统这个事太自豪了,最后被这女的摆了一刀。
最后各方都要打破这个线,还都要完成线上的需求,诺曼想了一个完美的办法,自杀,利用自杀把每个需要他办的事都给办利索,办漂亮。
这里就是我说的舍弃的坚守,舍弃了自己,幸福了这条线的所有人。
摸着奶自问,我们谁能做到,不管是付出生命,还是捐赠那1400万。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附着影片中诺曼的影子,或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操劳奔波却始终碌碌无为,或在夜深难寐时却无一个可倾诉衷肠的知己好友。
诺曼并算不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掮客,努力,碰壁,继续努力,继续碰壁,再次努力,再次碰壁,这似乎就是诺曼每天工作的日常。
他做不到八面玲珑,大人物对他不屑一顾,社区里的犹太同胞们也视他如空气;他做不到口吐莲花,谈吐甚至不及一个服装店的黑人销售员,只会重复撒着一些诸如我去世的老婆曾是某人保姆的蹩脚谎言。
但他却是一个称职的掮客,无论失败多少次,依旧一直在坚持推销自己。
年过六旬,继承了一笔并不小遗产,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如此拼命,追究其动力,无非是因为他很喜欢或者说很享受自己被别人需要的那种感觉吧。
茕茕孑立的他无法从家庭中获得这种需求,只得投身与社会,在挣钱的同时享受作为一个“利他主义者”所带来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说服工作彻底失败后从宴会被扫地出门,落寞的他在教堂诗唱班排练歌声中抬头睹见了大厅正中的镌刻着捐赠者的名字的壁碑时,眼神中尽是艳羡。
谁愿意当一辈子当一个无名之辈呢,谁不想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上永垂不朽,留下曾经活过的证明呢?
得了鞋子放完鸽子后喝得微醺的部长大人打来一通电话,语气里尽是感激与歉意,电话里像朋友般的交完心后,诺曼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朋友这个字眼,无时无刻不被诺曼挂在嘴边作为揽活的敲门砖,但他在内心深处却比任何人都清楚朋友这个字眼的价值。
因为他一个朋友也没有。
在此刻,我宁愿相信部长大人在收礼和酒精的双重刺激下至少是有那么一刻是将诺曼当作朋友而非利用工具看的。
至少此时的大人除了找诺曼倾诉下神在高处不胜寒的烦恼外,对诺曼看似是无所求的。
一个对别人无所求的人大概是可以相信的吧。。。
后来部长大人成了总理大人,在两次对诺曼有所求的情况下(儿子入学和保证仕途)再次对诺曼朋友相称,相较之下就令观众感觉如同做戏一般了。
其实无名之辈诺曼终其一生所求不过二事:帮别人也帮自己干成一件值得后世留念的事;找到一个能交心的朋友。
最后,诺曼通过努力挽救了差点要被变卖教堂,虽然只是在角落不起眼的位置留下一块写着纪念无名氏的壁碑。
还向总理大人许下绝不背叛朋友的诺言,默默为其背黑锅。
影片结尾,坐在在风雪中长椅上诺曼似乎感觉自己已经实现或者永远实现不了那两个愿望了,解脱般地抿嘴一笑。
至于他最后是否吃下那个颗花生,已经不再重要。
因为结果已经注定,他至死也是只能是一个无名之辈了,泯泯众生中占绝大部分的无名之辈中的一员,如同你我。
“得要有人让这世界运转。
”约瑟夫·斯达在《波弗特》《脚注》之后再次寻找到一个很多影视题材会涉及但少有刻画的视角,一个政治掮客的戏剧人生。
作者在剧作和电影语言上招数还是挺丰富的,如果展开可以形成一季政治剧的素材被很好的浓缩为不到两小时的电影,行之有效。
同时在冷幽默之中并未丧失自己一贯的人性关怀,自然不刻意。
理查·基尔奉献了长久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一改政治掮客面具化形象,生动且厚重。
诺曼对花生过敏,随身携带有抗过敏药物,在食用花生后会咽喉肿胀造成窒息,差不多十五分钟后生命就结束了。
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也是云里雾里,心里不是很明白诺曼为什么要这么去做,撒着那些莫名的谎、夸大其词拉拢关系,因为在整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有金钱利益的交易,跟多的感觉是助人为乐。
所以在电影前三幕的时候对他更多的是不屑,感觉在他的世界里就没有真正的友谊,有的只是利用与被利用。
有的时候觉得:哇塞,这家伙运气不错,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有好的运气。
但是当一个人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去维护他自己的追求的时候,这个人就已经不是你我所能企及的了!
花生这个点在一开始遇见以色列总理的时候就讲的很清楚,后面诺曼去教堂的时候又再次提及,已经做了浓墨重彩的铺垫,这就是诺曼最后的归宿。
其实在和总理打最后一通电话之前,他就已经清楚了自己在总理心中的位置,但自己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愿意继续帮助总统,确实是有信仰的man。
现在大家更多的都是你怎么对我我怎么对你,没毛病就是很空洞,没信仰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我大天朝体现的很完美。
看不懂那些政治关系没关系,看不懂诺曼想要什么也没有关系,只要看看他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我觉得镜头方面很独特的一段就是诺曼去找那个负责总理案子的美女,在进入一个铁房子之后,门开了开始是各种景色海底世界的镜头,满虚幻后面发现原来是美女后面墙上的装饰画,这一段我觉得很牛逼。
虽然有的时候有点讨厌,可也不希望他吃花生,沦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诺曼》是一部由约瑟夫·斯达导演的,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 / 史蒂夫·布西密 / 耶胡达·阿尔马戈 / 奈塔·里斯金 / 乔西·查尔斯 / 丹·史蒂文斯 / 哈里斯·于林 / 多瓦勒·格利克曼 / 塔丽·莎朗 / 夏洛特·甘斯布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米兰达·贝利 / D·C·安德森等主演的惊悚电影.总之,故事说的是一个掮客,怎么在政治人物中周旋,挖掘别人的需求,解决别人的需求,从而建立自己的圈子。
故事里面有智慧、无奈、希望、失望,掮客其实也挺累的。
作为一名社恐患者,我倾向于从正面理解男主,和他与总理之间的友情。
上学时候上过一门公共关系学的课,大部分忘了,老师留了作业,写过几句体会,公共关系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利益、共赢,终极目标应该是和谐。
老师很赞赏。
看过印象最深的几集动物世界就是描述一群猴子的生活,内部的斗争和冲突,简直和封建社会一模一样,一时冲击非常大。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兮。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细小的斗争和妥协。
至于进步,无非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比操。
是,和平了,幸好我们以及大家都有原子弹。
啊,好可怕,我原来是饭社会人格。
无数人问,明天会好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多赚点钱就会好,对于猴子来说,多找点吃的就会好。
是的,斗争也使人快乐,权力使人快乐,情感满足使人快乐,充气娃娃和颅内高潮也使人快乐,马斯洛都说过了。
而诺曼这样的人,正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好。
交际花大多会空虚,而他不是,他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他是真诚而热情的。
因为从他可以赴死相比,质问他得到利益没有意义。
如果说他是牺牲品,是被动不得已,是权两害取其轻,甚至是人生失败而自杀。
啊,我简直无可辩驳。
片名/诺曼导演: 约瑟夫·斯达编剧: 约瑟夫·斯达主演: 理查·基尔 / 利奥尔·阿什肯纳齐 / 麦克·辛/ 史蒂夫·布西密 / 耶胡达·阿尔马戈 / 奈塔·里斯金 / 乔西·查尔斯 / 丹·史蒂文斯 / 哈里斯·于林 / 多瓦勒·格利克曼 / 塔丽·莎朗 / 夏洛特·甘斯布 / 伊萨赫·德·班克尔 / 米兰达·贝利 / D·C·安德森类型: 剧情 / 惊悚制片国家/地区: 以色列 / 美国语言: 英语 / 希伯来语上映日期: 2016-09-03(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17-03-09(以色列) / 2017-04-14(美国)片长: 117分钟又名: 奥本海默的策略 / Oppenheimer StrategiesIMDb链接: tt4191702剧情简介:年老的诺曼喜欢结交朋友,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他人的成功中分一杯羹。
而偶然结识的一个年轻政客,竟在3年后成了以色列总理,这让他的生活也大起大落。
|本文一共1303字,对着呢如果你作为一个销售人员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会发出很大的感叹的。
因为里面的很多细节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一点来说很多销售初始人员应该学习一下的。
诺曼在本片的前半部分将一个优秀的销售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们一方面对于她的扮演者理查·基尔所具备的演技所感叹,另一方面也对于他在本片中让主人公诺曼具备的专业素质所折服。
一个孤独的老者妄图在人生的末尾处结交一些权贵,以至于让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分一杯羹。
这一点很多人都会想到,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却是在少数,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遇见一个人或者说看到这个人一点一点走向成功是需要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的。
而时间虽然会告诉给我们一切,但是事实上并不会在意开始就给予我们很明确的指示说那个人今后会具备什么样的成就。
因此诺曼在一开始遇见迈克的时候他独到的运气更是为本片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喜剧成分。
本想着自己可以通过资源的调配来产生很多对于大家都有利的事情,但是一开始却遭到了冷遇。
几乎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让诺曼以这样的一种让人并不喜欢的身份走进自己的生活的。
因此在一开始诺曼一直都在碰壁。
但是现实的冷遇却没有消磨掉这样的一个老者的信心。
等待虽然是漫长的,但是结果却会出乎意料的喜人。
没人会预料将来发生什么事情,只有等到将来真的到爱的时候,事实才会摆在眼前。
事实证明当年的诺曼的是多么的独具慧眼。
迈克在三年之后成功的当选了以色列总理。
这个结局是出乎诺曼的意料的。
因此自己也不知不觉的卷入到了政治中去。
众所周知,政治无疑都是丑陋的。
表面的光鲜亮丽并不能掩盖其真实的龌龊。
就如同迈克的妻子所说的一样,迈克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迈克了,对于诺曼,迈克只不过是在利用罢了。
而过于逼真的阐述使得迈克自己说服自己承认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即使迈克的妻子道出了真相,迈克依旧是选择逃避试听不愿意相信事实。
但是结果却是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
没有谁会拒绝这样的结果,因为事件在时间中不断的扭转着,发酵着。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了。
慢慢的在有了冲突之后,迈克的真实本性就显露无遗了,诺曼对于这样的结果依旧是抱着天真的幻想。
而此时他面对的迈克已经远远不能和当年的那个在服装店买不起一身衣服的落魄政客了。
风光无二的迈克和屡次被利用的诺曼之间到底有着多少友谊,相信只有主人公自己知道,但是诺曼依旧是不愿意放弃。
迈克说过一个摩天轮理论。
当一个人上去,再下来的时候往往就会接受不了当时在下面时候的感觉。
迈克这个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
而诺曼依旧是在苦苦的支撑着,这一个破碎的谎言。
他可能已经知道幕后的一切了,但是依据是不愿意对于现实让自己的理想妥协。
影片的末尾处,真相大白后的诺曼依旧是利用自己现有的关系,做了一件大家都得利的事情。
然后选择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光辉而又暗淡的一生。
坐在长椅上的诺曼看着同样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信息中介不知道心里会想些什么。
本片用老年人来阐述这个故事可能是为了唤起大众对于这个老龄化社会的一点点的关注,扎实的演技以及略带幽默的故事都是在为本片加分,或许我们不曾参与这样的一个故事,或许我们还有更多的可能。
谁知道呢,辉煌过后的失落又有几个人能懂。
没错,现实中有很多类似诺曼的这类所谓“顾问”,而且并不惹人喜欢。
因为总是在利用各种关系,谋求一些利益。
这些人不属于实干家,而更像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
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诺曼有很多值得肯定的一面。
第一、诺曼对待任何一些人都很热情,即使对方并不十分待见他。
尤其,对那该死的法务官,也热情地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尽管对方是不怀好意地在利用他的热情,来实现她的“成就“。
第二、诺曼对自己的朋友保持忠诚,不出卖朋友,为朋友竭尽所能。
他用生命维护了自己总理朋友的地位和荣誉,到临死之前也为教堂拉来了赞助。
但是教堂的拉比对他如何?
认为他不值得相信,要他写书面承诺,追问捐助者。
第三、在影片中,诺曼并没有利用这些内幕消息而为自己赚钱。
他把1400万(或者700万)巨款用于所谓“好友”的教堂收购款上。
当然,诺曼也说过很多小谎话,不断地攀龙附凤,不过在关键时刻可以舍弃自身,保护朋友,这是令他最值得尊重的一面。
我觉得电影并不是要给观众一个彻头彻尾拙劣的捐客形象,而是描画一个有些惹人厌但又值得同情的诺曼。
老戏骨的一笑一颦皆是戏,尤其买鞋赠鞋一幕,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只是剧情上忽略(过度弱化)诺曼的“动机”显得有些不清不楚,甚至诺曼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形象”更是放大了这种疑问——动机?!
WHY?影片的高潮(也是诺曼的人生高潮)只是通过剪辑手法来表现,亦真亦幻。
正如部长所说的“摩天轮”效应,转到最低处,诺曼选择了“下车”,亦如小丑谢幕。
街边的长椅,滑入下水道的针药,微笑着掏出那包致命的花生。
结尾的献身甚至有些宗教的意味了。
或许政治电影就是如此吧,隐晦+忌讳。
这是出让人大气不敢喘的戏,它精彩绝伦,是故事的魅力,演员诺曼的魅力,还有小人物共鸣带来的魅力。
政治丑闻远比娱乐丑闻来得迫切和猛烈得多,因为政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影响,一位代表和平的总理倒台,那么他所主张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参考特朗普对美国医改的做法,这就是两个不同党派产生的互相分歧和敌视。
却带给了生活的波澜和故事的延续,试想,一项政策的颁布会引申出背后多少利益的牵扯,有多少人会涉入其中,这就像蝴蝶效应,蝴蝶的翅膀一记煽动,带起了沙漠中的尘暴。
大的决策离不开诺曼这样的中间人,他们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分享这块蛋糕,更是对多方利益的一次合理利用和共赢的基础。
没有合作就无法利尽其用。
非常精彩。
不愧是谋士,就是靠着脑子,快人一步的消息,永远掌握着主动权,可是导演把这样的人物塑造成了“扫地僧”,如果真有这样厉害的角色,怕是不会那么落魄。
但显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片中他所诉说的压对了宝,可能只是他一生贩卖消息的最大一次成功。
诺曼真心对待的总理从一开始对他只是敷衍和利用,谈何真感情。
借用一句调皮话,西方政治家撒起谎来,怕是连他自己都不信他说过的话,显然这已经是职业习惯。
颠倒黑白,且毫无底线。
人们不希望这样的人来领导国家,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一群骗子(诺曼也是骗子),才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使更多人享受到共赢带来的福利。
那么,我们在道德上抨击的毫无底线之人以及顽劣的做派何以来解释这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硬着头皮才看完,对政治实在无感。
还算是很高级的黑色喜剧,导演花了四幕阐述了一个理论。
剧本真是厉害,表演真是厉害,花花世界,嘴炮无限,最后还是只有自己值得信任。
诺曼职业化攀附官场,具体目的是什么?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理由,一个你不需要懂得但自己会心安的理由。
人生悲喜剧
因为现实中认识这种人所以看得格外认真。淹死的都是自诩“会游泳”的。
真的有点闷,然而整体主题不错。
掮客的四章
看过
切记不要得意忘形。
还行
太蠢了完全看不懂。
很有意思的一部小品式政治黑色幽默电影,可惜掮客和总理间关系没有描述到位,使得讽刺差了一口气。
尬聊场景让我忍不住移开视线…人生的大起大落来得真快 稍微不小心就绕进去了 看完了以后走在街上满脑子都是他在街上走的景象
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理查基尔演的真好,什么类型的角色都是手到擒来啊。
黑色幽默。游走在各种大人物中的小角色,有时候也是很无奈的。但是这种小强性格的人,不可能会自杀。所以我坚信,他最后那一幕是在庆祝胜利。
黑色喜剧一枚,对人性阴暗面讽刺的政治小品。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loser,这厢阿谀奉承的主儿未必是最后的赢家,而你曾经看不起的人也许有一天会让你刮目相看,为什么你做不了大事,那是因为你智商多余而情商过低。所以到底是长袖善舞还是捉襟见肘?p.s.电影的配乐很精妙,可是电影节奏稍有拖沓
你到底是为什么来过这个世上。也有意也无意,他人的喜乐,自己的了却余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Norman是掮客我觉得又不像,生活中的确是有动机不明但却又十分善良热诚的人,这种人有时候的确是会让人感到有些许尴尬,但事实上所有人都受益于他,不过可能放在政治角力中就会变成被牺牲的棋子了,理查基尔和利奥尔演的真好,然后这位导演的剪辑还是一如既往的有风格,没想到还能看到夏洛特甘斯布,配角们都很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