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家之人

The Breadwinner,持家小木兰(港),战火下的小花(台),养家的人,一家之主

主演:莎拉·乔德利,索玛·查亚,诺林·古拉姆高斯,拉腊·萨迪克,阿里·巴德沙阿,莎斯塔·拉蒂夫,坎扎·费里斯,卡瓦·阿达,凯恩·马洪,阿里·卡兹米,曼·沃尔克哈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养家之人》剧照

养家之人 剧照 NO.1养家之人 剧照 NO.2养家之人 剧照 NO.3养家之人 剧照 NO.4养家之人 剧照 NO.5养家之人 剧照 NO.6养家之人 剧照 NO.13养家之人 剧照 NO.14养家之人 剧照 NO.15养家之人 剧照 NO.16养家之人 剧照 NO.17养家之人 剧照 NO.18养家之人 剧照 NO.19养家之人 剧照 NO.20

《养家之人》剧情介绍

养家之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塔利班残酷统治下的阿富汗,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过着水深火热犹如地狱一般的生活。倔强的小女孩帕瓦娜(莎拉·乔德利 Saara Chaudry 配音)随父亲(Ali Rizvi Badshah 配音)外出挣钱养家,不仅目睹了父亲被昔日的学生辱骂羞辱,更和家人目击了父亲遭到非法逮捕的一幕。家中有病弱的母亲、成年的姐姐以及嗷嗷待哺的弟弟,年幼的帕瓦娜只能剪去秀发,伪装成男孩走出家门,踏上生死未卜的养家之路。在此过程中,她遇到了同样扮成男孩的昔日伙伴,也与一名沉默魁梧的塔利班分子成为朋友。当战争的阴影再度逼近时,帕瓦娜想方设法要找到下落不明的父亲,将他带回家中…… 本片根据黛博拉·艾里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女子特案组水果硬糖百万年薪快递员真爱无线信号尸体派对爱无所罪日照好人趣味妈妈晚餐自由世界小角色恐怖草原唯一真爱我女朋友的男朋友家族荣誉5:家门的归还看见看不见钢之炼金术师完结篇复仇者斯卡上海王超级查理破门而入校园女大兵黑岩射手戏剧性谋杀OVA断魂小丑2辩护孤胆拯救一千零一夜第2部:凄凉之人翻脸2异形远征队玉响完结篇第二部:响

《养家之人》长篇影评

 1 ) 温柔又有力量,这样的动画片真是太好了

01.《养家之人》是那种极少能在国内院线看到的,既有着深沉的现实主义背景,又具有浪漫的美学价值的动画电影。

阿富汗,塔利班,这样的剧情关键词,可能会让很多人会觉得:“一定是那种又沉重又催泪的电影吧。

”其实,原著小说《养家之人》本就是青少年向的文学读物,文本层面已然带上了一层柔光滤镜。

而电影又是以动画的形式改编呈现,清新的画风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战争和极端宗教所带来的痛感,温柔却也不失力量。

02.2000年前后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已经掌控了全部政治宗教大权,高压推行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策,女性的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阿富汗小女孩帕瓦娜因为父亲被塔利班强行拘押,不得不假扮成男孩,承担起一家生活责任。

最终还依靠好心人的帮助,从塔利班监狱里救出了父亲。

可以说,在面对这个剧本的时候,制作团队几乎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冷静。

并没有为了赢得某些奖项而急于赋予故事更多的政治正确内涵,只是从细节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找上帕瓦娜一家的是两个塔利班。

瘦小而嚣张的那个叫伊德里斯,曾经是帕瓦娜父亲的学生。

师生反目,一个简单的设定,便勾勒出了过去的几年间阿富汗社会的剧变。

后来,假小子帕瓦娜和她的好朋友——同样假扮成男孩子的肖希娅,一起在伊德里斯叔叔的矿上打工,却不巧被伊德里斯识破了身份。

当被气疯了的伊德里斯试图朝着躲进山洞的帕瓦娜开枪时,他愣住了,惊魂未定地向洞内看去,似乎是在查看两个女孩是否真的受伤。

而当他坐上真正前往战场的卡车时,依然是恐慌地喘着粗气。

这时候我们似乎才想起,即便面目可憎,他也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许他自己都还不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就因自己对于权力的盲从和无知,被推向了未知的深渊。

两个塔利班中的另一个,叫拉扎克。

当伊德里斯刁难帕瓦娜父亲的时候,他是极力劝阻、避免事情恶化的一方。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拉扎克高大魁梧,但从形象上来看,他与帕瓦娜的父亲着实有些相似,甚至一度还坐在了帕瓦娜身边——原本父亲所坐的位置上。

最终,也是依靠着他的帮助,帕瓦娜一家才得以团聚。

当坏人也会迷茫和和不安,甚至流露出心底的一丝温情时,那么,把人们逼迫到生活的边缘的幕后真凶究竟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在这个主线故事中,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小细节:当父亲被抓走,当帕瓦娜决定剪去长发假扮成男孩之时,夜空中高悬的是一弯残月。

帕瓦娜逐渐成长,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之时,残月已经变成新月。

最后,当帕瓦娜救出父亲,一家人团圆之时,她的身后,是一轮明亮无比的满月。

伊斯兰文明中的月,本就是光明的象征,从残月到月圆,便是从黑暗走向圆满。

03.相比于处处克制的主线,《养家之人》的副线剧情则是充满了想象力。

不仅采用了色彩和形式上都更为夸张的剪纸动画,甚至还插入了一些令人捧腹的小桥段。

但是,编剧们总是喜欢在观众精神最放松的时候,偷袭观众的笑穴和泪腺——《养家之人》中最沉痛的一刻,也是副线故事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里,勇敢的少年苏莱曼为了战胜邪恶的大象王,替村民们讨回来年播种的种子,一路闯关打怪,最终站在了大象王的面前,得到了珍贵的种子。

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

苏莱曼并没有打败邪恶的怪兽,而是在绝望中讲述了一则故事:“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姐妹们总是在争吵。

有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

它爆炸了。

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那就是故事的结局。

后来,我们知道,苏莱曼,就是帕瓦娜死去的哥哥的名字。

帕瓦娜一家,就生活在这样与死神相伴的国度。

一个孩子看到路边的玩具,仅仅是想把它捡起来把玩,便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所幸的是,帕瓦娜没有成为苏莱曼,却变得像故事中的苏莱曼一样勇敢,一样不惧险恶,去承担起她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责任和重量。

04.肖希娅的男孩名字是“特力华”,她曾骄傲地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勇敢。

帕瓦娜给自己取的男孩名叫“阿狄什”,意思是火。

你看,故事中最关键的两个词,勇气和希望,早就写在两个女孩的姓名之中了。

趁着现在还能在电影院看到,快去吧。

 2 ) 阿富汗 何处是家?

1. 故事中的故事“我的名字叫苏莱曼,我的爸爸是一个教师,我的妈妈是一个作家,我的两个妹妹成天都在吵架,有一天,我在街上捡到了一个玩具,我拿起来,他就爆炸了,我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因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这个故事抚慰了象王暴躁的情绪,但远不是结局。

后来,他有了一个弟弟,叫扎卡,扎卡实在太小,才两岁,但他喜欢听姐姐帕瓦娜讲故事,只有姐姐讲故事时,他才会忘记饥饿和害怕,他沉浸在故事中,忘记了啼哭。

后来,学校停课,他的爸爸失去了工作,因为参加战斗,又失去了右脚,只能在妹妹帕瓦娜陪同下去到街上摆摊,帮人写信,帮人读信,借此谋生。

后来,全面禁书,他的妈妈再不能写作,又因为体弱多病,只能待在家里陪着已成年不能出门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

对他来说,一切在捡起那个玩具时,就结束了,但对于他的家庭,苦难才刚刚开始。

2. 塔利班 喀布尔喀布尔没有树,只有黄砖砌成的一片一片的小屋,连在一起,象此起彼伏的沙堡,没有一丝绿色,也没有一丝生机。

塔利班占领了喀布尔,颁布了严苛的法令,女人不能出门,除非在成年男性陪同下。

街上到处是游走的宗教警察,他们执着皮鞭,专门鞭打那些没有男性陪同出门的女人。

他们从来不手软,向女人挥舞手中的皮鞭,这令小姑娘即使是到门前的水井打水,都小心翼翼,慌里慌张,每次只打了半桶水回去,次次让姐姐相当不满,和她吵架。

抓人不需要理由,随便说你有本禁书就可以把人投入监狱,没有审判,没有刑期,关进荒野中与世隔绝的地狱中,就等着开战时充当战士或苦力成为炮灰。

人与人间的关系坍塌,没有尔虞我诈,只有冰冷的伤害,学生告发老师,亲戚卖掉表妹一家,父亲逼迫未成年女儿挣钱养家,未成年女孩被迫给耄耋老者作妻子…世界灰暗一片,但间或也夹杂着一丝光。

米店老板让小女孩晚点来买米,街坊告诉出门申诉丈夫被捕的母亲走老街避免被抓,被追捕的男孩经过打水的小女孩身边时提醒她快躲起来,塔利班战士拉扎克请求帕瓦娜教他辩认信上触雷身亡妻子的名字并愿意帮助小女孩救她爸爸。

人性并未尽泯,黑暗中摇曳着一星微光,虽然不能照亮道路,但至少保留了一丝希望。

但是阿富汗的大多数人,却象两岁的弟弟扎卡,靠故事抚平心灵,逆来顺受,而塔利班用来抚平成年人躁动心情的故事,就是加入了私货利于统治的极端宗教信仰。

这是一种令人绝望的宗教信仰,在近乎疯狂的虔诚中,监狱守卫甚至都不为金钱贿赂所动,也不会假装看不见战友帮助一个无关紧要的人逃跑而抬高一寸枪口。

哪怕是腐败,都比这种宗教统治的肃杀要好,至少还可以找到撕开铁幕的豁口。

3. 特力华 阿狄什先知穆圣说“女扮男装,男扮女装,这两种情形都应受到诅咒”关于穆斯林的诅咒,沙特公主所受石刑即为其一。

养家糊口这事,多是父母份内责任,要是不幸落在未成年男孩子身上,已然是大大不幸,如果再落在伊斯兰社会必须穿布卡的穆斯林小女孩身上,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食物,是人类的初级目标,也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在没有食物的极限压力下,十一岁的穆斯林小姑娘,被迫女扮男装抛头露脸成为养家之人,在极端宗教禁忌的铁幕上撕开一道小口子,厚土之下,抗争开始萌芽。

当一个家庭没有成年男性时,这个家庭就面临灭顶之灾。

这绝不只是孤例,尤其是在战乱区,男性参加战斗伤亡更是会产生更多这样的家庭。

帕瓦娜在街上就遇到了自己的同学肖希娅也女扮男装在做工,命运相同的两个女孩同病相怜。

肖西娅告诉帕瓦娜 “我改了个名字叫特力华,你也应该改一个,这样就不会在被盘查时惊慌失措”。

在肖西娅的帮助下,帕瓦娜开始挣钱养家。

而肖西娅,则是另一个更为悲惨的故事,同样十一岁的她已经女扮男装风餐露宿的做工养家许多年,当她带着帕瓦娜逃避发现她们女扮男装的塔利班战士钻进石洞时,她感叹现在长大了,已经不容易钻进来了。

承担了养家重任的帕瓦娜每天早上出去,妈妈和姐姐就守在窗口望着那条路,不知道她是否还回得来,而帕瓦娜自己的内心也是恐惧的,这种恐惧,体现在她讲给弟弟的故事里,故事和现实就象镜像,并行着前进,故事中风狂雨急,小男孩披荆斩棘,要战胜象王,必须集齐三种东西,闪光的,有网格的,能抚平心情的。

现实中小女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想活下去,除了努力,还靠运气。

一方面她们是家里的顶梁柱,干活养家,另一方面她们还是天真的小女孩,心中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美好的向往。

两个女扮男装的小姑娘坐在废弃的坦克上,肖西娅拿出果阿的海滩照片给帕瓦娜看,说她以后要去那里,给海边游泳和晒太阳的人卖蓝宝石。

她说,你相信吗,那些人真的什么都不做,就只是在那里晒太阳和游泳。

在战与火中,她们结下友谊,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帕瓦娜家的亲戚答应来接她们全家离开绝境中的喀布尔,她和肖西娅告别,说二十年后,我去海边找你,买你的蓝宝石。

肖西娅认为帕瓦娜上次救爸爸不成功,是因为贿赂士兵的钱太少,她把自己攒的钱给了帕瓦娜。

特力华,代表勇敢,阿狄什,代表火与希望,这是两个女扮男装的小养家人给自己取的男名。

肖西娅相信只有勇敢才能生存,帕瓦娜心怀希望的种子,向往着二十年后在果阿海边重逢她的朋友肖西娅。

4. 生活以绝境示我 我唯以血抗争有人趁人之危,妈妈的表哥没来,却来了一个陌生男人,走投无路下向亲戚的求助,结果表哥把她们母女卖给了人贩子。

有人信守承诺,拉扎克帮帕瓦娜在监狱找到了她的爸爸,但他却在门岗被看守识破,他请求战友说,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残废人你就不可以装着看不见吗?

故事中的小男孩向山上进发,镜子和渔网帮助他收伏了象王的帮凶猛兽,象王咆哮着冲下山来,暴风骤雨中男孩不断大声重复着自己的故事,我叫苏莱曼,我的爸爸是个教师,我的妈妈是个作家,我的两个妹妹成天吵架,有一天我在街上捡到一个玩具,我刚拿起来,它就爆炸了,我也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因为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象王躁动的心终于被抚平,它坐到了苏莱曼身边,把藏在山中的种子还给了他。

面对尖刀,妈妈用最柔软的手抓住最锋利的刀刃,血流下来,淌在那人握刀把的手上,那人悚了,弃刀而逃。

面对枪口,拉扎克迎了上去,他以胸膛承受子弹的代价,换出了被关押的爸爸。

唯有血,才让坏人也害怕。

5. 阿富汗 何处是家妈妈在沙漠中追上了姐姐和弟弟,帕瓦娜用板车推着爸爸,继续着她和爸爸没讲完的那个故事,兴都库什山脉和丝绸之路,每一段历史的缔造,都让这里血流成河,如今这片土地已被称为:帝国坟场。

回首40年前,阿富汗还是中亚瑞士,和平,繁荣,自由,因一场政变,国家从此陷于泥潭,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各色势力,苏联,塔利班,美国,轮番登场表演。

战争不可怕,可怕的是战争状态。

陈兵百万列阵厮杀,炮火过后,生命化为齑粉,当所有的参与人做为一个集体灰飞烟灭时,你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只是一个数字。

但是持续的战争状态,带给个人的就是不一样的感受了,物资短缺,宵禁城禁,生命随时处于不确定的危险中,人的生存处于一种极限压力下,几乎看不见尽头。

阿富汗却长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一直夹在大国利益的缓冲地带,由此也成为大国争夺利益的炮灰,各种势力扶植的代理人战争,几乎摧毁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地方。

千年来这里经历了孔雀王朝,波斯王朝,阿育王,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英国,苏联,美国等等的入侵,经历了内部军阀的不断争战,饱尝战乱之苦的阿富汗人民,从来没有机会休养生息。

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上这里的人民受到外族无休止地肆意屠戮和内部残酷的自相残杀,而女性尤为不幸,随着塔利班将宗教在这里极端化,禁止女性抛头露脸和出门,不仅剥夺了女性的人权,更是直接将女性的命运推上悲惨的断头台。

当然男人的命运也是不确定的,谁都不能保证今天出门了,还能否回得来,即使回来了,仍然会因为随便一个理由被捕投入监狱。

狂热极端的宗教浪潮下,谁都是受害者,谁又都是施害者。

伊德里斯在街头,严格的以宗教警察自居,鞭打出门的女性,告密自己的老师藏禁书,追捕女扮男装的小姑娘,毫不手软心硬似铁,但当他被叔叔要求上车去战斗时,眼神却流露出盲然与胆怯。

总有那么多无知的人,被宗教,被政治,被谎言裹挟,成为暴政的帮凶,我们处于有限的和平时代,也幸运不到哪里去,那些会成为帮凶的人,在我们这边早前有红卫兵,现在有网络五毛,利用乌合之众的力量巩固统治,稍有不慎就会玩火自焚。

他们相信可以制服暴政的那三样东西,人性的光亮,束缚猛兽的蓠网,抚平情绪的信仰,在极端宗教面前却又都是苍白的,无力的,在外強入侵面前就更加苍白无力,只有血,方能克制和威慑敌人。

然而对于阿富汗,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知道敌人是谁,片中反复掠过空中的两架战机,代表苏联和美国吧!

一开始,美国支持着和苏联打,再然后,和美国打,到现在,北部联盟和塔利班打。

这无休止的战争,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呢?

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不为自己掌握!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人民参与不到历史的进程,哪怕讲故事,都没法讲完整,历史只讲到丝绸之路就被打断,公主梦只讲到了戴上花冠,唯一能够断断续续讲完的故事,就是小男孩捡到玩具(地雷)炸死了自己。

在这里,生命不是问题,生活才是问题。

滋养花朵的,从来不是雷暴,而是雨露。

20年后,肖西娅和帕瓦娜,她们能实现今日许下的愿望吗?

一个去到印度北部的果阿海边,另一个象她承诺的那样在那里买下她朋友兜售的蓝宝石!

阿富汗,愿安拉佑你!

 3 ) 符合伊斯兰教法的女性权利

记得在一篇网文里看到过一段话,大意是说现在的网民老喜欢比较这国好还是那国好,这些嘴炮其实都没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脚投票,各国约好同时开放边境,人民自由出入随意定居,过段时间比比顺差逆差就知道谁好谁差了。

前段时间的阿富汗就是这样的情况,塔利班一上台,人民群众就疯狂地要跟着美军逃离,也不管美国是否依然处于日增十几万新冠病例的水深火热模式之中。

塔利班接受采访时曾声称,他们重新执政以后,会尊重阿富汗女性的权利,但是要符合伊斯兰教法(Sharia Law)的规范。

伊斯兰教法的规范是什么呢?

很复杂,要看你怎么解释《古兰经》里有关女性的经文,解释来解释去就形成了各色各样的教法规则。

那么有阿富汗特色的伊斯兰教法是怎样的呢?

电影里,做教师的爸爸给小女孩讲的历史故事里就提到了:We have determined specific dignity for women.Women should not go outside and attract unnecessary attention.If a woman shows herself, she will be cursed by the Islamic Sharia and should never expect to go to heaven.也就是说,女人的尊严是有条件的,她们的容貌必须是某个男人所独占的,是不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私有财产。

基本的操作法则就是:女人想要出门,第一要有男人陪同,第二必须穿戴面罩,第三不许跟陌生男人说话。

因此,所谓“伊斯兰教法下的女性权利”,其实就相当于种族隔离制度下的黑人权利,本质就是把人当奴看。

就在塔利班承诺尊重女性的同一天,他们就枪杀了一个没有穿戴面罩的妇女。

一向知道穆斯林妇女要戴头巾面罩,但没想到面罩的款式也花样繁多,有只需要盖住头发的,有把脸也遮住的,有从头到脚全部罩住连眼睛都不能露出来的。

阿富汗采用的就是最严格最保守的那种,专有名称叫做Burka。

据说塔利班还有个“扬善抑恶部”(Ministr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Virtue and the Prevention of Vice),专门对付不符合伊斯兰核心价值观的法外之徒,说白了就是道德警察。

不过说实话,压根不用什么公权力出手,喀布尔街头到处都潜伏着自发自觉的道德民兵。

影片一开头,街上一个摊贩就被人恶狠狠地责问,为什么要卖东西给女人。

爸爸被抓走以后,妈妈戴上面罩,带着女儿去监狱寻夫,在路上遭到一个陌生男人的堵截,质问她出门为何没有丈夫的陪同,她辩解说丈夫在监狱,但男人仍是不停地命令她回家,更多的争辩只是招来一顿毒打。

出门必须要有丈夫陪同,而不出门又无法找回能陪同自己出门的丈夫,人就是这样被这样奇葩的逻辑逼上绝路的。

影片中更令人心惊的是年轻人对这种意识形态的笃信和狂热。

爸爸以前的那个“好学生”,加入塔利班以后,就认为老师教的知识都毫无价值,他决意要为伊斯兰而战。

如何为伊斯兰而战呢?

他随时随地都在寻找伊斯兰的“敌人”,包括抛头露面的女人、11岁未嫁的女孩、私藏禁书的老师、教女儿读书识字的父亲。

只要一发现敌人的影踪,他们立刻目露凶光,张牙舞爪地扑上前来,不消灭干净誓不罢休。

他们面对妇孺病残可以挥舞皮鞭、晃动枪支,蛮横凶悍势若豺狼,但一听到真正的战争即将到来,却迷茫畏缩,如同被吓傻的羔羊。

相对于这些“伊斯兰小将”而言,阿富汗中老年男性似乎还保有一些良知底线,代表人物就是小女孩的爸爸和让小女孩帮忙读信的大个子。

即便是塔利班的同志,也曾经劝小将“放过这些可怜的孩子”。

江山代有坏人出,各败风气数十年。

但似乎总有一些年代的坏人,要坏得更彻底一些。

理想信念越坚定,他们就越是能坏得肆无忌惮。

不管信什么教、什么派、什么主义,只要走向极端,那就是一种病。

新型冠状病毒或许可以封锁人们一时,伊斯兰极端主义病人却可以封锁女人一世,因为没有疫苗能够攻破他们的脑壳。

有人可能会说,小说是加拿大人写的,电影是爱尔兰人拍的,完全就是西方视角下的阿富汗,是加工过的二手信息,是为了给美军入侵阿富汗寻找正当性。

这样的动机论当然永远无法被证伪,但从这部电影2018年在阿富汗上映后的反响来看,好多观众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因为影片呈现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细节都异常写实。

如果实在不满足的话,可以去看阿富汗人自己拍的真人电影《奥萨马》(Osama),全部由业余演员出演,在Youtube搜Osama 2003就可以看到英文字幕的版本。

同样是女扮男装代父兄出门养家,《奥萨马》更加逼真,更加残酷,你还能看到被水枪冲散的抗议人群、本拉登的童子军训练营、遭石刑的女子、被枪决的记者,结局更是让我这个有女儿的父亲看得毛骨悚然。

如果说《养家之人》还能看到隧道尽头的一点火光,《奥萨马》就是无尽的黑暗与噩梦。

忙着为黑暗辩护的那些人,都在想些什么呢?

 4 ) Not thunder

总觉得跟小时候看的阿凡提画风很像emmm…画面很干净看着简单又有特别逗的地方,故事线小男孩帮老奶奶挤羊奶,直接一个空摔,看得我措手不及。

现实线是在一个女性毫无地位的环境中小女孩勇敢的站了出来,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爱,卖水果的大叔偷偷告诉她可以试试晚点来、让她帮着读信的壮汉问她where is says “Hala”手指轻轻抚摸信上的名字,细腻的感情跟这个身材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还有她的小伙伴偷偷攒钱为了能以后在海边卖点小东西…… 但最让我意外的其实是最后小男孩一直重复的那段话:“My name is SulaymanMy mother is a writerMy father is a teacherAnd my sisters always fight each otherOne day I found a toy on the streetI picked it upIt explodedI don’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after that Because it was the end.”没想到故事里的小男孩是她的哥哥,而他离开的方式……所以那些说自己的愿望是世界和平的人也许是看到了更多的不幸、更多的苦难吧…“Raise your words,not your voice.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not thunder.”

 5 ) 我用以战胜你的武器就是你仅存的良心

《养家的人》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塔利班统治时期的阿富汗的故事,小女孩帕尔瓦娜生活在一个五口之家中,父亲在战火中失去一条腿,倚靠替人读信、写信,同时贩卖家中值钱的物件为生,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待字闺中的姐姐因为女性身份而无法出门,刚出生不久的弟弟尚没有生活能力。

随着父亲的逮捕,这个不堪一击的家庭再次受到重创。

在当时的阿富汗,女性不能拥有工作,不能买卖东西,不能暴露身体,除非有男性陪伴,女性不得独自出门。

在这个毫无道理甚至毫无逻辑的规定下,父亲被逮捕对这个家庭意味着唯一的劳动力的丧失。

于是,小女孩帕尔瓦娜站了出来,她剪去长发,穿起已故的哥哥的旧衣服,假扮男孩去工作赚钱,去打水,去集市上买食物,以此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同时背负上拯救父亲的使命。

在塔利班执政以前,父亲曾经的工作是一名老师,他教帕尔瓦娜读书、写字和讲故事,也鼓励帕尔瓦娜记住那些关于民族和历史的故事。

随着父亲被逮捕,小女孩踏上了养家之路后,她开始像向别人讲述起了一个寓言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兴都库什山脚下有个小村庄,象王抢走了村民们用于播种的种子,一个小男孩苏莱曼站出来要为村民们夺回种子。

尽管受到村民们的嘲笑,他依然踏上了寻找象王的道路。

一个老妪告诉他,战胜象王需要三样东西,一样是能闪光的,一样是能抓捕的,一样是能使人平静的。

接着,男孩苏莱曼依次得到了一面镜子、一个渔网,他镜子看到了追随在自己身后的怪物,一匹又老又瘦的马。

他来到象王所在的兴都库什山上,用镜子和渔网制服了象王的爪牙。

最后他面对象王,讲出了故事,故事让象王平静,把种子还给了村民。

镜子用来认识弱点男孩苏莱曼用镜子照射自己的身后,看到尾随自己的怪物原来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

他与老马和平相处,老马救了他的性命,使他赢得了渔网。

可最后当他需要上山寻找象王时,却把老马安顿在山脚下,独自一人离开。

那匹老马代表的是自我的弱点,它可以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同时也不断拖累着自我前进的脚步。

我们透过镜子看到自我、民族和国家,看到自己的怯懦,看到民族的软弱,看到国家的过失。

每个人的身后是这个衰落的民族试图掩饰内心的胆怯而表现出的张牙舞爪和虚张声势。

我们的所有愤怒、激进都来源于自身的软弱,就像那个举着枪想要射击帕尔瓦娜的男人,最终被自己的枪声吓到了,犹疑着想要确认山洞中的情形,然后还来不及思考,就被送上了去往战场的卡车。

在庞大的时代面前,我们都是胆小而无助的。

渔网用来束缚关系男孩苏莱曼用渔网罩住象王的爪牙,制服了他们。

渔网代表用来制造关系,束缚关系的工具,它可以是家庭、亲情、友谊,也可以是民族的团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在电影中,帕尔瓦娜认识了两个帮助自己的朋友,同样女扮男装的女孩儿德利瓦,和丧失妻子的男人拉扎克。

德利瓦帮助她一起工作养家,而拉扎克帮助她拯救了父亲。

故事用来引发共情面对象王时,苏莱曼讲出了自己的故事,“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妹妹们总在争吵。

有天我在街上发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它爆炸了。

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这就是结局。

”故事破坏了象王身上的盔甲,它把种子还给了苏莱曼。

苏莱曼就是帕尔瓦娜去世的哥哥,这个故事就是哥哥死去的故事。

在故事之外,帕尔瓦娜面临着拯救父亲的危难时刻,她站在墙外,那个能够帮助她的拉扎克站在墙里。

墙外,帕尔瓦娜对着心中的小男孩苏莱曼大喊,“讲出你的故事”。

墙里,好心的男人拉扎克对举着枪的狱卒说,“你可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面这么乱,放走这样一个男人又如何。

”而与此同时,帕尔瓦娜的母亲正在面对试图带走她的女儿和儿子的男人,这男人强壮、凶恶,手里拿着一把刀。

那一刻,那个长着獠牙的大象是那个举着枪的狱卒,也是那个拿着刀的男人。

母亲用手握住刀刃,鲜血直流。

拉扎克替帕尔瓦娜的父亲挡了一枪,肩部受伤。

他们手中没有武器,唯有用身上的鲜血吓退敌人。

我最后的武器是示弱,用我的悲惨遭遇换取你的同情。

如果你的心底残存最后的人性,你会放过我。

而你的一丝犹疑,也许是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这样的主题无疑是悲观的。

就如同那些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的女性,她们弱小无力,没有武器也没有话语权,她们是如此绝望,以至于她们孤注一掷的把希望放在对方身上。

电影的英文名为“The Breadwinner”,即赢得面包之人,意指小女孩帕尔瓦娜。

而寓言中的男孩儿苏莱曼需要赢得的是种子。

就这样,电影和寓言渐次发展,故事在现实和隐喻中一一相照。

寓言中的男孩把故事讲给了长着獠牙的大象,电影中的女孩把故事讲给了屏幕前的观众。

电影里,女孩儿拯救了父亲,母亲拯救了儿子和女儿。

可亲人尚未相遇,战火即将燃起,痛苦并未就此终结。

电影之外,塔利班政权在2001随着美国“911”之后对其打击而撤离阿富汗首都,而这个国家的苦难并未终结,阿富汗政府和塔利班政权之间的矛盾不断,在阿富汗的多个地区依旧频道发生着武装冲突、恐怖袭击等恶性事件,无数平民失去生命。

“从2017年1月至7月,阿富汗境内各类暴力事件就已造成近3000人死亡。

”“2018年的前6个月,美军及其盟友在阿富汗投下2911枚各式炸弹,这几乎是去年同期在阿富汗投下炸弹数量的两倍。

”“2018年前三个季度,阿富汗境内各类简易爆炸装置袭击共造成3634名平民伤亡,创下历史新高。

”“2018年12月24日,首都喀布尔市区发生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32人死亡,超过20人受伤。

”“自阿富汗战争爆发17年来,已有3万多阿富汗无辜平民葬身战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反战思潮和各种呼吁和平的运动高涨。

由于一战期间科技的进步让战争不再遥不可及,通过照片和影像我们能够更真实的接触到鲜血、痛苦和死亡。

而这些战争的残酷影像戳破了狭隘民主主义和战斗英雄的泡沫,让那些原本唯恐天下不乱的好战分子良心隐隐作痛。

人们开始寻找通过更为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所以我们要记住故事,记住的是历史,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不能忘记过去。

因为人类是如此健忘的物种,才会让历史不断重演。

而在不同的时刻里,我们可能是一个弱小的女孩儿,或是那个手持武器的男人。

所以我们要讲述故事,讲述我们犯的错和由此而经历的苦难历史,我们不是残忍,我们只是借此唤醒自己的良心。

 6 ) 我更喜欢德利瓦,或者说肖希娅

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

毕竟去年年初看的预告片没有对话,当时也只是以为有点类似于阿富汗版花木兰那样,有冲突有戏剧的故事。

真正看了正片,有几分意外的惊喜,但更多的是压抑。

“十一岁不算孩子了,可以嫁人了”、“女人不可以读书,不可以单独出门,没有买东西的权利”,哪怕早有心理准备,但开场不到五分钟就被简单粗暴得扯进这样的世界里还是非常不适,直到看完后几个小时,还是感觉有种无法呼吸的绝望感。

生在阿富汗的帕瓦娜很不幸,但拥有一个慈爱博学愿意教她读书识字讲故事的父亲又是极大的幸运,虽然这种幸运在彼时彼地可能一无是处还会起反作用。

仅仅是因为残疾需要女儿帮着搀扶去市场做买卖,父亲就被刚加入塔利班的小混混带走。

下有小弟上有姐姐,母亲受伤体弱父亲生死不明,帕瓦娜毅然女扮男装后初次唯唯诺诺地走在大街上那一幕非常戳我,曾经她围着头巾到处恳求都没人愿意卖东西给她,甚至还没站稳脚就被追打,如今她只是剪短了头发换了个身份,世界对待她的方式已是翻天覆地。

而相比默默挑起全家担子、温柔善良又坚韧的帕瓦娜,我更喜欢她那个同样女扮男装的旧同学肖希娅。

半年前看预告片时我骨子里的理想浪漫主义作祟,曾经还暗暗猜想他是不是阿富汗版花木兰的“李翔 ”。

而没看简介直接看正片的我才发现那只是两个姑娘,不过这曾经的恶搞脑洞当然不会影响我对这个角色的喜爱,改名德利瓦的她在电影里是帕瓦娜相依为伴的伙伴,也是引导她的启明灯。

或许是比帕瓦娜多经历了几年外界的生活,或许是没有太多亲情上的牵挂,德利瓦的观念处事都更圆滑和势利,但她也同样的善良坚韧。

支撑帕瓦娜的是救出父亲一家平安的信念,而对于德利瓦则是那张从父亲箱子底偷来的,南印果阿的风景照。

两个男装之下的小姑娘小心翼翼爬上废弃的坦克上相依而坐,对着照片中果阿的碧蓝海水期望未来的那一幕,真是美得令人心碎。

最终两人分别,因为帕瓦娜要在救出父亲后跟随母亲那边的亲戚离开,那个二十年后在果阿海滩上买卖相遇的约定,伴随着空中轰炸机的鸣声,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个大flag。

不像理想主义的印度电影,有着相比之下更轻松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无论再怎么黑暗和写实,骨子里总还是能感觉的热情与欢乐。

但《养家之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试图挑起或者引导观众的情绪,都更像冷漠地阐述着在阿富汗真实发生的一切,但我知道其实电影里的故事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了。

就像有个短评说的“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 看的过程中想起来几年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恰巧是战争主题的动画电影,当然内核完全不同。

同为女性视角,《伊朗》里面很多的台词就显得力度不足以及更西式,而养家之人则是隔着一层难以代入却浓厚的情绪。

没有任何的煽动情绪,只是冷漠地阐述着在阿富汗真实发生的一切。

战争中的人性总是格外动人,在黑暗的战乱中,最闪耀的也是在混乱与亲情交相衬托下那些微弱的人性之光。

如同电影一直穿插其中的民间故事,勇敢的男孩最后成功地从巨象那要回了村民的种子,其实那个故事合起来是非常散乱和逻辑不通的,但自古激励支撑民族精神灵魂的故事,从来也不是靠科学和逻辑。

“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真的希望她们二十年后能相遇果阿海畔。

理想主义的我得去看部印度电影缓缓了。

ps:看到最后说的那句“raise your word, not your vicoe. 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时我又有点悲观,毕竟还是西方视角下的电影,但在现今社会,任何最终的胜利靠不仅仅是讲道理。

毕竟自由是有代价的,always。

 7 ) 人间世事无常,帕瓦娜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

滋润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 这部电影讲述了苦难,生活在阿富汗地区的人的苦难,主要通过一位女孩的苦难来表达。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无数次逼迫与无数次妥协。

感谢编剧给了妥协到无路可退的一家人圆满结局,但我知道,实际生活的逼迫远不止于此。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这一地区在塔利班的统治下,女人地位低下不被允许单独抛头露面。

女孩帕瓦娜一家失去了唯一的成年男人——瘸腿的父亲,他被非法逮捕,因此帕瓦娜一家面临绝境:失去经济来源,失去外出采买的资格。

为了照顾体弱的妈妈,成年的姐姐,还有尚且年幼的弟弟,帕瓦娜剪去长发,被迫女扮男装。

她遇见了昔日的好友,同样被迫女扮男装,浮萍二人互相取暖。

帕瓦娜一边养家糊口,一边想办法解救父亲。

帕瓦娜的故事是电影的主线,期间还穿插着零碎的故事片段,这些片段是帕瓦娜讲述的一个男孩打败怪兽解救村庄的故事。

两个故事一虚一实相互呼应,我认为这很妙。

故事中的男孩其实是帕瓦娜本人的缩影,男孩勇敢面对传说中战无不胜的怪兽,就像帕瓦娜,因此她赋予他美好的结局,就像导演赋予帕瓦娜美好的结局。

真希望现实生活也能如此美好。

另外故事中的故事还妙在,男孩的名字叫做苏莱曼——帕瓦娜死去的哥哥。

“我叫苏莱曼,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玩具,我把它捡了起来,之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苏莱曼死的如此仓促,生命如此脆弱,更突出了生活在阿富汗的人们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无奈。

电影中还有很对片段侧面烘托了人们生活的举步维艰:爸爸被带走,甚至没有反抗,眼神木然;去参加妹妹的婚礼,可是车子在路上踩到了地雷,因此死亡。

就像妈妈说的: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两个女扮男装的女孩告别时约定,二十年后,在月亮拉起潮水的地方见。

多美好的愿望,可是多苍白呢。

人间世事无常,帕瓦娜,我知道。

世界上的掌权者呀,何不善良一点呢?

 8 ) 也许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有爱与勇气来迎接挑战。

影片是由著名作家黛博拉·艾里斯( Deborah Ellis) 著的加拿大同名获奖畅销小说改编而成的动画片。

画面风格浓郁清晰,影片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小女孩身处战火纷飞的乱世,面临着战乱、贫穷与极端宗教,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支撑了起了整个家庭。

一面女扮男装来抵抗封建势力对女权的压迫,一面代替被塔利班带走的父亲赡养家庭,女孩心中股炽热的能量贯穿了整部动画。

故事表面上是在说小女孩帕瓦娜的坚强,其实是在说整个民族的坚韧。

这个苦难的民族,身处铁蹄来去之中,是战争的旁观者,却也是直接受害者。

在这样的土地上,帕瓦娜们坚强生存着,延续着民族的生命。

观看完电影会好难过,因着想到同情并不能让某些人因此放弃他们的利益,因着都知道这些都是真实,地球上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

当两个男装之下的小姑娘小心翼翼爬上废弃的坦克上相依而坐,对着照片中果阿的碧蓝海水期望未来的那一幕,真是美得令人心碎。

从电影里还学会了一个单词,哈拉(halo)是月亮光晕的意思,用在人名里可真美。

电影最后一句话:话要说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声音,是雨水滋润花朵生长,而不是雷鸣。

也许生活不能尽如人意,但我们还有爱与勇气来迎接挑战。

 9 ) 养家之人

摘自 奇遇电影 壹 | 100%爱尔兰出品鉴于动画的背景特殊,描绘的是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的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

很容易顺拐地把影片定性为阿富汗动画片。

敲黑板,这电影可是说英文的!

仔细一看,《养家之人》的制作班底,几乎全是欧洲血统:剧本来自黛博拉·伊莉丝(Deborah Ellis)的同名原著改编,动画界小有名气的汤姆·摩尔(Tomm Moore)担任制片,导演是同为卡通沙龙动画公司的诺拉·托梅(Nora Twomey)。

同名小说《养家的人》封面当然还有门面担当,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安吉丽娜·朱莉加盟制片。

不过你我都明白她的定位,负责站台的同时,突出人道主义的重要属性。

说白了,这部动画片就是爱尔兰的动画公司卡通沙龙(Cartoon Saloon)出品。

卡通沙龙公司的logo略随意卡通沙龙成立于1999年,属于动画界的「奇葩」,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动画重镇中,异军突起。

我愿意为它亲拟一条宣传语:「卡通沙龙出品,每一帧都是艺术」2009年的作品《凯尔经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手绘画风时而精密繁复,时而灵逸动人,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

那本泥金装饰手抄本《凯尔经》看得人如痴如醉,森林精灵艾丝琳的一曲天外之音听得心底魂牵梦绕。

每一帧都能截图作为壁纸的《凯尔经的秘密》AislingSongChristenMooney-BrendanEtLeSecretDeKells《Alsling Song》 听者会跟着白猫一起灵魂出窍到了2014年《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同样是爱尔兰民间传说,同样是质量上乘的手绘画风,这次多了许多水墨渲染的效果,给整个动画扑上一层海岛边氤氲不散的水汽。

音乐上愈加恣意,爱尔兰民谣铺满全片,配上非工业化流水线的画面,浓浓的都是欧洲文艺气质。

《海洋之歌》瑰丽奇幻的画风,让人过目难忘而今的《养家之人》,鉴于阿富汗塔利班跟灵动沾不到半毛钱关系,动画画风沉稳和写实了不少。

那是否动画片观感大打折扣呢?

毕竟不就是冲着天马行空的画风去看卡通沙龙的么。

倒也不尽然。

《养家之人》自是找到了自己安家立命的法宝。

那便是卡通沙龙必少不了的历史传奇或者民间传说。

在这一部分,画手们纵情发挥,看得你心欠欠欲罢还休。

传说故事采用剪纸贴画的形式展现,非常巧妙

你注意到老婆婆突然出现的第三只手了吗贰 | 想说又没说完的阿富汗那些事不是军事迷或者基地组织控的在座各位,想必还是对阿富汗纷繁的历史有些陌生的。

如不是看了《养家之人》一开头,父亲努鲁拉(Nurullah)对小女儿帕瓦娜(Parvana)绘声绘色地讲解,我也不会对追溯到史前的阿富汗沿革史感兴趣的。

阿富汗,东西方交界处,连接南亚、中亚以及西亚,它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侵略和征服。

相应的,也饱受各种文化冲击。

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创造了古波斯帝国百余年的辉煌,领导了一场摧枯拉朽的远征,到达了中亚。

阿富汗并入了波斯帝国。

(前6世纪中期—前336年)

而后统一希腊全境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荡平波斯帝国,建立了马其顿王国。

(前336年—前325)

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军之后,印度的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孔雀)揭竿而起,建立孔雀王朝。

得名一说他生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庭,另一说他的母亲名字与孔雀谐音。

总之,印度的佛教文明也路过此地。

(前324年—约前187年)

巴克特里亚公主的美丽传说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北)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迪奥多图斯一世宣告独立,自立为王,在中亚草原上建立起希腊化的奴隶制国家,又称「大夏-希腊王国」,张骞在这时候出使了西域。

(约前250年—约前135年)很可能是藏缅语族的月氏族,西迁的部分被称为大月氏(小月氏驻留在甘肃青海一带),征服大夏。

五部之一贵霜,这个游牧民族扩张成了贵霜王国,地守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公元1世纪—3世纪)

大唐的军马

阿拉伯的头巾而后一段时间属于嚈哒人时期,建立过突厥人的王朝,而后突厥又向大唐称臣(659年—751年)。

中间阿拉伯人控制了吐火罗(962年—1151年),此后西域尽皆归于阿拉伯人,这正是伊斯兰化的开始。

1220年,蒙古人在这里建立过蒙古汗国、伊尔汗国等附属的小政权。

异族统治下的阿富汗差不多就此结束了。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建立起杜兰尼王朝,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后经过巴拉克查依王朝(1836年—1973年),二战前在英国和俄国的反复争夺中夹缝生存。

冷战时,无一例外沦为美苏争霸的棋子,苏联先后三度在阿富汗发动政变,又几度入侵阿富汗,号称「支援阶级兄弟」。

阿富汗陷入内战。

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在1994年组成塔利班,几年间横扫全国,建立起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统治,视《古兰经》为法律。

直到2001年,911之后,美国以打击藏匿的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养家之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2001年之前。

阿富汗好像摇摆的天平两端,一边是战乱纷飞改朝换代,各色文明到此一游;另一边是严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塔利班。

当天平最终朝着塔利班倾斜,反现代、反自由、反世俗的高压统治诞生了。

它纵容甚至助长残暴酷刑,抵制武器外的所有现代化,它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

恐怖统治下的阿富汗,高度宗教化,以至于难以寻到曾经各色文明的蛛丝马迹。

阿富汗的手抓饭《养家之人》描绘了这时期阿富汗的社会风情和众生相,不过电影的火力相对集中,这部分现实主义段落所展现的,基本可概括为「阿富汗女性十万个不能做的事」。

她们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参加工作,成年女性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

她们不被允许单独出行,即使在男性陪同下在公众场所出现也不能有任何引起人注意的举止,未成年即可以结婚。

这种自洽的流氓规定,判断者却是任何一个掌权的男性。

这样的社会里,父亲被学生栽赃,母亲被男人打伤。

无助情绪如瘟疫蔓延开来。

影片最后选择的节点恰好是美军发起的阿富汗战争前夕。

有趣的是,电影没有试图正义化美国的反恐战争。

还是男孩就被赶上战场相反,电影部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极权下的人们没有主动选择打破暴政,当然也没因卷入战争而欢欣鼓舞。

导演诺拉表示,动画试图暗示一种「轮回」或者「循环」,阿富汗再次成为刀俎鱼肉,被人觊觎,任人宰割,无可避免地再次陷入战乱,历史重演。

下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叁 | 结尾幸而,小女孩帕瓦娜女扮男装,解决了家里主要的生计问题。

幸而,帕瓦娜成为了说书人,继承了父亲的迷人传说,给不幸的世界带来了些许安慰。

故事里的男孩,原来是早年夭折的哥哥,他的死因终于揭晓,而因此他成功从巨象那要回村民的种子。

故事外的小女孩帕瓦娜,终于救回了监狱中的父亲。

试图被带走的母亲和姐弟也逃脱并相遇。

最后的最后,帕瓦娜拖着受伤的父亲,母亲带着姐姐弟弟,不知是向着家的方向,还是无尽的黑暗前行。

二十年后,她是否在海边与另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相遇?

开放的结局没有提供任何答案。

只是说「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10 ) 顺从?反抗?改变?

是偶然间陪着其他人去电影院看的,开场半个小时看着很不忍心很压抑很难受,虽然结局小女孩见到了他爸爸,但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国家。

要反抗吗?

她的力量太弱;要顺从吗?

她伪装成他,绝处逢生;要改变吗?

相信那颗种子在她的心里已然生根发芽🌱—————————————————————————(以下内容为水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养家之人》短评

故事讲得不是很精致,甚至有点拙,但还是很喜欢,有很打动人的细节。喜欢神话故事跟现实的互文,画风也喜欢,夜里遮过月亮的云,烟尘笼罩的山间升起的太阳,还有时间锈蚀的花。

4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最后看哭了

7分钟前
  • Sh.S.敖登托雅
  • 力荐

还是更喜欢旧大陆的动画,主角没有迪斯尼出品的那种咄咄逼人和多动症,也没有那么多高科技的堆砌,形式质朴,却更能理解宗教氛围的可怕和人性的复杂。故事可以驯服象王,书写可以感动匪帮,虽然天真,老百姓也只能靠这些幻想来纾解自己的悲伤。街头靠遮挡换场,叙事以神话串联,都很棒。

9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故事情节很像03年阿富汗本土电影《奥萨玛》。叙事手法在动画片里别具一格,与《潘神的迷宫》的类似,穿插想象的童话故事和现实世界双线并行,二者互文关系,童话故事是现实的反射与精神的慰藉,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满目疮痍和黑暗压抑,童话里有丰富的色彩和可爱的剪纸风格。两条线在结尾处合二为一,小姑娘像童话里她的哥哥战胜大象王一样勇敢直面了内心的恐惧。不过想象故事的部分非常无趣,有点看不下去,好歹用个接地气的古兰经故事吧。卡通沙龙工作室影响力与日俱增,不变的画风,更广阔的视野,这次视角虽是西方的,关注的话题是真实的,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12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这样的好片子我不敢看第二遍😢

15分钟前
  • 爱丽丝
  • 力荐

作为电影比较一般,人物刻画太浅太薄,矛盾冲突又太生硬,完全就是占了题材的光,但又不够深刻,就题材来说跟《灿烂千阳》差的有点远,作为动画不如《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

17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还行

“讲话要比谁更有道理而不是谁更大声,就像是雨露滋养花朵而非雷鸣。”儿童文学注定有个温暖的结局而过程不需要粉饰太平,帕瓦娜在恐惧的顶点接受了哥哥真实的离去,深陷战火中的孩子顽强的成长,像一朵铿锵玫瑰般开放。

19分钟前
  • decca
  • 力荐

Truth hurts, then we tell stories

23分钟前
  • 水深火熱
  • 还行

本片要表达的很深刻也很露骨,生活在这样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国度着实也是太难太难,但即便如此,不好看的片子不管多有意义它就是不,好,看。

26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较差

也许因为前有《凯尔经的秘密》《海洋之歌》,类似画风已经做到极致了,所以没有太多惊艳。中间穿插寓言画风绚丽容易想起《我在伊朗长大》。爱尔兰的团队

27分钟前
  • Alto
  • 还行

在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些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就已经要拼尽全力了。 很喜欢片尾的那句话“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愿世界和平!

31分钟前
  • Mia
  • 力荐

在飞机上哭成狗,但是冷静下来想想还是缺乏深层内容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隔壁的《斯大林之死》要更优秀。

32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还行

为塔利班说话的人都有罪。

37分钟前
  • whisper
  • 推荐

想象力贫乏,不仅无法将心灵的创伤较好地投射,甚至连叙事本身都处于尴尬的割裂状态。

42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较差

一切恰到好处,用绘本动画呈现,加一星。

44分钟前
  • 哗啦啦
  • 还行

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遮蔽的。对于这个动画而言,恶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单纯的落后宗教?就是那些暴虐的村民吗?难道,就是所谓的“男权”?这些恶只是后果,而它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恰恰是那些文明的享有者!是那些秩序的享有者!现实是残酷的,当以为追求文明就好的时候,却掩耳盗铃了。

49分钟前
  • 空语因明
  • 还行

题材明明很好,但拍得我真不喜欢,人物的行为动机真是奇奇怪怪的……

51分钟前
  • 徐eating
  • 较差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56分钟前
  • 推荐

1/11@华士达徐汇 7+。剪纸+皮影+手绘,伊斯兰世界的残酷童话。几处平行交叉动人。知识分子父母 / 崩坏玩具。尾字看了下基本娘子军,感觉像没有拍完,期待下集吧。

6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对一部动画而言,从审美上欣赏作画没问题,但更需要考虑作画带来的效果是什么,尤其是对这样一部急切表达的作品,其究竟是深化痛苦,延宕绝望还是冲淡了感情,破坏了现实主义色彩。比方说二人坐在战车上畅谈未来那里,后面一幅庄严古战场般的图景显然不合适,战争、女性主义等等,这些对动画来讲太重了。

1小时前
  • 我还很小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