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若从未入迷于比其自身更重大的事业,那就失去了人生登峰造极的经验之一。
只有入迷,他才能自知。
只有入迷,他才能发现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否则将仍然是休眠……——尼克松(1913——1994)在过往的经历中,尼克松的名字对于中国人而言一直是鲜明的,1972年2月的中国之行,使他成为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也从根本上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
然而,1972年6月17日发生水门事件则让这位美国总统的政治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
水门事件的起因源于尼克松总统吩咐查尔斯·科尔森去调查民主党全委会总部主要负责人拉里·奥布赖恩的 情报,但民主党对此早有提防,而中央情报局又自始至终监视着窃听者的行踪。
于是,当6月17日凌晨五个戴着手套,身上装着偷听工具和电子窃听器,出现在华盛顿水门公寓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时,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任何的操作,就被潜伏已久情报局探员抓获。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桩窃听事件会在日后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当时正值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于是这件事情一并牵涉到总统竞选委员会里的官员们,在真相调查的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先后辞职,这其中包括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前白宫办公厅主任霍尔德曼、前内务部总顾问埃利希曼等。
起初,尼克松极力否认窃听事件和自己有任何瓜葛,但是当法庭要求他交出他那些企图逃避调查的录音磁带时,真相不言而明。
1974年7月8日,最高法院以八票对零票通过了对尼克松不利的裁决。
与此同时,报纸社论发出要他辞职的舆论,国会也不停地呼吁,要对他进行弹劾。
1974年8月8日,因水门事件尼克松被迫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为了躲避国会对其滥用职权进行弹劾而辞职的总统。
而历史上关于尼克松的电影几乎都将视角集中在水门事件上,其中以1995年奥利佛·斯通执导的[尼克松]和2008年朗·霍华德掌镜的[对话尼克松]最为著名。
[尼克松]试图从客观的立场出发探讨因水门丑闻而下台的尼克松其政治生涯的成败,斯通用长达三小时的篇幅来还原真实的尼克松,影片中的一个细节有一个女学生当面问总统:“为什么你作为总统制止不了越南战争?
是不是因为这个制度?
”尼克松似有所悟,他对手下人说:“她懂得我花了二十五年时间搞政治才懂得的事情……”[对话尼克松]提供的切入点显然更为具体,在水门事件爆发的数年后,尼克松一直对外界保持缄默,直到1977年夏天,他第一次接受英国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大卫·福斯特的专访,讲述水门事件和他因此被迫下台的始末。
那次采访永远改变了电视采访的历史,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政治,尼克松开口诉说自己总统任期内所发生的一切,中美建交、阿波罗登月、越南停战以及水门事件。
这次采访过程原先被改编成话剧,而后又被朗·霍华德搬上的银幕。
当影片里到达采访的高潮,尼克松承认“我让美国人民失望”和“一旦总统窃听就意味着窃听不再是非法”的时候,这次访谈和电影会是成为解读尼克松政治生涯的最好视角。
自己的一点愚见水门事件虽然被看成是尼克松本人亲自策划的一场可耻的窃听风暴,但是在美国利用国家权威监视公民隐私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常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你是共党你是黑手党,无一例外的你都会受到监视。
但是尼克松却触碰了一条禁忌不是他企图窃取竞选对手的资料,而是他触犯了双方竞选团队的利益领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
纵观起短暂的总统任期,其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
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结束了越南战争。
同年,苏联领导人回访美国,双方宣告冷战结束。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
结束对华、对苏敌对关系,结束越南战争,对世界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然而对于美国的军火商、那些套利者,这简直是一场大灾难。
越南战争是牵制红色中国最好的驻军借口,是军火商最好的武器试验场,倘若侵占越南成功,其舰队就可以轻易获得控制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比其在关岛,马绍尔群岛还近,而且临近印度尼西亚,是南亚油田的主要产区。
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政治利益团体,这一切都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借口,让这个不听话的小丑下台,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文献,解密档案,电视报道,尼克松本人口述作为证据,然而对于当时在冷战期间处于防守的美国,他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亲和的总统吗?
何况他又没有大型家族背景。
他不是肯尼迪家族,不是布希家族,他从政道路纯粹依靠背后的财团和企业,以利润为风向标的企业终于有了水门世界这一借口让其下台,媒体集体炒作引起民众众怒,引起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和大法官的集体反对,拆散其核心团队,最后尼克松也因此下台!
我们怎样去面对历史是一个经就不衰的话题,去年看完《女王》之后我被震惊了。
竟然有这样一批电影人可以以近十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蓝本,以现今依然处于政治高位的一大批政治人物为主角,拍摄一部传记题材却高潮迭起剧情不输于任何一部电影的影片。
历史是讲述的历史,是众家之言,只有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客观观感来冷静地评述才能够不引起争议,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困难。
从话剧本身剧本的着笔点来看,似乎编导力图透过丑闻外衣来窥探当事人真正的内心,从而书写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尼克松。
历史就是历史,是由很多机缘巧合构成的,所以真相到底为何并不是唯一的追求。
编剧也并没有试图将自己主要的精力花费在如何真实地还原历史,摩根在采访中也表示“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而这个人的自然属性又会制约他的社会属性。
尼克松,是个政治家,可是他的消极、内向、多疑的性格就牵制了自己,所以才会有水门事件。
而福斯特却是个天生的和别人交流的高手,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他。
所以,在我看来,他做一个主持人是再合适不过的”。
也正是如此,大银幕版的《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注重点既不是追求历史真相,也不是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境,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深入体会这一历史事件下对话的双方。
其次,从影片本身来看,还是保留了摩根编剧以往的风格与导演霍华德的执导功力。
虽然编剧极力避免,但此片还是不可避免地算入了政治影片的行列,也正是因为此,本片仅仅只在美国地区上映。
拍摄政治电影需要制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会使导演能够更好地发挥。
这一点上霍华德导演做的很好,影片从头到尾紧密地围绕着大卫·福斯特对尼克松进行的那场为期四天的访谈,几乎没有任何的冗余。
再次,因为影片本身的访谈形式以及客观历史的存在,片中所有的台词内容都得照搬当年的对话原文,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编剧的发挥。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编剧的功力,故事的重心在不经意间被移放到了访谈之外,访谈前后对阵双方心里变化的加入与访谈本身相得益彰,从而全然起到了《女王》中行云流水的故事效果。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影片体裁和内容的限定,这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台词、谈话、独白以及人物内心交代,但一如《女王》故事的出彩,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丝毫的沉闷或者是乏味之感。
其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这部影片就已经成功了。
不论是出于对历史的沉迷,还是对影片本身的兴趣,它都值得我们关注。
这其实是一部有点奇特的电影,一部包裹着纪录片外衣的剧情片。
片头一段史料剪辑后紧接着的一组采访把厚重的真实感天衣无缝地带入了影片,而Nixon在最后一个采访日前一晚的电话独白又把戏剧性发挥到了顶点。
必须得说,至少从导演郎•霍华德的角度看来,Frost和Nixon在摄像机前的交锋已经和对于民主或公正的诉求之类的玩意儿扯不上太大的关系了。
两个人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针锋相对。
一边是赌上了自己的家当和前程,渴求荣誉、地位和掌声的脱口秀主持人;另一边是刚刚带着满腹愤懑郁郁不得志地退下高位之余依旧拒绝高尔夫生活的美国前总统。
一边饥渴地追逐着明天的荣耀;另一边还沉浸在往日的荣光之中。
在开机后的第一秒,Frost和Nixon就像听到了铃声的两个拳手一样冲向对方,一个尝试挑战,一个试图捍卫。
就是这样一个成王败寇的游戏,成为胜利者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踩到失败者的脑门上去。
当聚光灯熄灭、大门打开之后,Frost和Nixon才表现出了卸下重负后最真实的一面:前者隔着玻璃带着大获全胜后的复杂表情看着Nixon迈着蹒跚的脚步离开,他使得Nixon说出了他从来没有说出过而又有无数人期待听到的话,通过摧毁一个老人最后一道防线的方式;而Nixon再也不复先前一副任你标语口号横飞,我自招手微笑的政治家派头。
从那一刻起,前总统Nixon终于隐退了,只剩下了一个被免去司法追究后孤单落寞地抚弄着腊肠狗的老头。
无论是Nixon忆及与勃列日涅夫的见面还是酒后在电话中的独白又或是当Frost离别拜访时流露出的角色错位的感慨,似乎都在证明这个永远处在你争我夺、势不两立的残酷世界之下惊人的一致性。
然而不管怎么样,不再去纠结于当事人的动机与初衷究竟如何,重要的是一个曾经是号称为这个星球上最有权势的人,哪怕握有现任总统的特赦保证却依然避不开所有普通民众的拷问,不论是当年投过他一票的还是没投过的。
虽然这个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但民主终于还是小小地获胜了。
一场政治斗争中,政敌总是假人民和信念之名,让你低头,然后把你象鼻涕一样在地上用脚抹。。
错是对人民认的,原因是背叛了先人的政治信念。
难能可贵的是在强大的外部压力和心理压力下,他坚持清晰的信念界定这两者的区别,所以即便这么大的一个错误上他也是斗志和忏悔同在,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喜欢他,因为他高超的斗争技巧、高傲的心。
他是选择了要认错的,从他漫天要价、独自离开访谈中期庆祝会、醉酒之后的电话、感谢助手保护自己来看,他只是在选择一个方式和情景来认错。
一个无关的,也不构成对手的Frost是个合理的选择... 这部电影的其它部分我不喜欢:小人得志的英国人,比较低劣的电影技巧。
有几处安排,总是试图说明这是一场斗争,而Frost是胜方——开始是尼克松看着Frost到来,最后是Frost看尼克松走;开始是尼克松开场前问Frost有没有婚前性行为,后来是Frost开场前问尼克松一个什么问题;最后的那次沟通,纯粹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当然刻画一下尼克松对女人和金钱的兴趣,倒是挺好。
林肯也教育儿子要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卖给给价最高的人,关键是卖脑不卖心。
澳大利亚脱口秀红人福斯特与尼克松的对话分明是一场拳击赛,一方咄咄逼人的攻势让对手无力招架节节败退,另一方饱受欺凌后猛然觉醒奋起反击,比起赛场的肉搏,采访的双方更似两个武林高人在目光唇齿的焦距与口水间的内力比拼。
能把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的扯淡拍的没一分钟冷场与沉闷,可见朗·霍华德深厚的导演功力真不是盖的。
按理说叱咤一时的尼克松怎么会接受一个外国娱乐节目主持人作为对手,而戴维也居然能萌生出这等牛逼想法?
很有意思,因为采访不仅是可以给退位后郁郁寡欢的尼克松提供一个辩解平台,更因为尼克松了解到此计划可以直接赚取50万美金,讽刺于在谈条件的时候尼克松满脸严肃的问及助手:“可不可以加五万?
”戴维注意到尼克松辞职演说时有四亿人在关注此事,想借此为踏脚板,在美洲大陆寻求事业的新突破口。
故事的促发点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也可以看出一个伟人与凡人的相似点、对金钱和名利不停歇的渴望与获取。
然而老虎屁股摸不得,久经沙场的尼克松完全掌控了采访的主动权,整个谈话他避重就轻、剑走偏锋,侃侃而谈、从容叙述,可怜的戴维连发问的时机都没有,几个回合下来就同一个被击打的头破血流的溃败者。
尼克松影片开始也彷佛一个落魄的拳手,和老年的洛奇一样只能在餐厅面对众人讲述着陈年往事,但是通过这次访谈,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戴维却在尼克松的讥讽与蔑视下,被这个在政治场上不择手段的巨人戏耍于手掌,那残存的自信与苦心经营的追求眼看要被捏的粉碎。
二.干酪汉堡与其说最后戴维把尼克松击败了,不如说尼克松自己把自己说服了,一则漫不经心的电话反而召唤起了戴维的小宇宙。
撇开了亲人密友,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推心置腹,尼克松在了解戴维成长经历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人的一生,在卑微中自卑、在高贵时孤寂,电话两头的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深居于自己灵魂把种种人生的感叹糅杂在一起,自白的太过忘我,以至于事后都不记得是自己说的。
戴维谎称不知道尼大爷在说什么,其实如拾真经般恍然大悟,那就是要去了解你的对手就需要站到对方的灵魂深处。
干酪汉堡只是这次对话的引子,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干酪汉堡,只是时过境迁,变质的味道会将其侵蚀,尼克松的这块如他所言就变成了吃起来像塑料的夏威夷汉堡。
最后一场比赛前,尼克松收起笑脸甚至拒绝和戴维握手,渲染气氛的同时也证明了尼克松对对手的认同,尼克松的这种担忧得到的证实,纵使拿“婚前性行为”继续嘲弄戴维,但是比起接下来戴维暴风骤雨般直击对方心窝的发问显得微不足道了。
尼克手足无措、猝不及防起来,结果一句:如果是总统干的就不算非法的事。
让道出此言者自身都觉的荒谬。
高大的身躯再也裹不住尼克松的疲惫,无力摇起自己的手示意人群,不必再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摇旗呐喊,而是走到一位女士身边、抚摸着她怀里的一只小狗,让我想起《卡拉是条狗》的一句对白:也就能在狗身上找到点人样了。
或许不是一种讽刺,是对一种辉煌到冷落的人生状态的关怀,到底是遗憾多一些、还是不甘多一些,这些味道交织起来的确困惑。
一步青云后的福斯特去看望尼克松,并送给他那双他一直嘲笑的鞋子,个人认为尼克松一直是喜欢这款鞋子的,只是出于性情的孤傲不加妥协、拒绝坦诚,就像对待他的人民那样。
那么福斯特是出于洞察出尼克松的喜好呢?
还是小人得志般的回送尼克松一个玩笑呢?
尼克松在“干酪汉堡”中陷入了思索,可能那晚躲在电话后的阐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露,然而对于真诚,人总是那么的健忘。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其实核心是尼克松自己内心的搏击与拷问,福斯特只是在一旁下注的勇敢赌徒。
这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游戏任务是让总统认错,不见硝烟的对战中尽显机智,很好玩。
话剧改变成电影保留戏剧感同时,更好的凸出人物内心的特写。
饰演福斯特的麦克·辛(Michael Sheen)通过勉强的笑脸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更绝的是没有人怀疑弗兰克·兰格拉(Frank Langella)饰演的尼克松就是尼克松,失意、孤独、懊悔、憔悴似乎从来没有在荧幕如此生动过,举手投足间充斥着张力。
朗·霍华德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部影片的精致与大气,在我看来它是轻松愉快的,但同时也对人世间利欲、荣耀、得利者、失意者的各色形态做了深刻的描写与探讨。
由于此片大有挖掘讨论价值,网上网友评论都异常精彩纷呈,我只从一个狭隘的角度窥探,视角短浅,希望大家指正讨论。
熬夜看完了《Frost/Nixon》。
很棒,真的很棒,從很多方面來說出色得都足以作為教科書使用。
而且是一部真正配得上Ron Howard的名聲的電影。
先說說Hans Zimmer的OST吧,其實好幾個月之前很早很早就聽過了,笑。
當時覺得不過是一則平庸之作,然而看完之後不得不說這其實是很棒的OST,和電影配合得那么好。
并不複雜的旋律,或許其實也并沒有真的能夠算上旋律的樂句,只是在微弱的伴奏下一遍遍用不同的樂器的低音區重複著帶著緊張感的幾個音符,卻一步步地伴隨著畫面讓觀眾的心也悄悄地揪緊。
初聽并不一定出色,但是和電影放在一起能夠很好地隨著電影的步伐改變而沒有喧賓奪主,這也是優秀的OST的特點之一吧。
回到電影本身,Langela和Sheen的表演則可以說是令人驚嘆。
他們的表演是那么的準確、流暢、自然和充滿著華麗的氣度,Nixon抑或是Frost,上風抑或是劣勢。
無論是前三場訪談時Nixon的自信和內斂的微微的咄咄逼人,還是此時Frost的失措和強自撐起來的笑臉之下的緊張,都是一種如同噴涌而出的感覺。
深夜的電話是那么的讓人感到不知所措,兩個人的聲音微微地扭曲后來到對方耳畔,依舊帶著那么些微的疲憊,兩個人都是。
最後一場訪談,那最緊張的高潮的一場,Nixon承認了自己對美國人民所犯下的錯誤,此時Langela身上飽含著的是如此充沛的情感,攝像機裡面Nixon的特寫中是那樣一個帶著疲憊和愧疚的老人,完全不復之前自信和強勢,以至結束拍攝走出房間的時候那佝僂的背影突然讓人覺得他又蒼老了許多。
兩個人在訪談中的這些表演是那樣的精準,甚至精準到了過於精緻的程度,然人感到缺乏了真實世界的粗糙。
然而我們并不能對此表示不滿,因為如此出色的表演是那么地讓人沉迷其中呢。
他們不是在模仿Nixon或者Frost,他們是在創造Nixon和Frost。
看完了這部電影,不禁有些期待還放在硬盤裡面沒有來得及看得Doubt呢。
剛開始的時候劇情是不急不緩的徐行,而後在逐漸陷入了困境的訪談中衝突、壓力和緊張逐漸堆積起來,帶領著影片的節奏開始帶有緩慢而不可逆轉地加速,直至在最後一次帶著巨大的震撼地崩塌。
或許有一點點的慢熱,然而過了前四分之一之後便開始有了一些欲罷不能的感覺在裡面,期待著之後兩個人之間會有怎么樣的交錯的機鋒。
整個故事——包括所有的細節——都如同經過了仔細雕琢一般的精美。
插入的一些對當事人的采訪讓電影帶有了一絲紀錄片的味道,讓電影的基調無疑更加靠近歷史的角度。
然而這部電影并不是紀錄片,也沒有在單純地模仿或者重現歷史,而是想要創造歷史。
出色的節奏掌握,精確的鏡頭調度,精緻的表演——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部電影的確成功地創造了歷史,而且非常出色。
尼克松的心声与贫民子弟的无奈 尼克松:你长在遵循宗教的家庭,出身贫寒,然后读了名校,那里尽是有钱的、时髦的人。
尼克松:什么学校来着,牛津?
福斯特:剑桥尼克松:哪里的势利鬼也瞧你不起吧?
当然看不起了,那是我们的悲哀,难道不是吗,福斯特先生?
无论我们爬的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福斯特:我真的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尼克松:不,你知道。
算了吧,无论得了多少奖,有多少专栏文章写了你,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还是不够,我们仍然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尼克松: 大学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要职,出身显贵的人。
那些人享有的尊崇,我们曾孜孜以求,热切渴望。
那不正是我们今日艰苦工作,分毫必争的原因吗?
不正是我们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吗?
让我们坦诚片刻,让我们各自反省片刻,让我们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
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吗?
我们两人?
寻找重回阳光之下,再度成为公众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的方式。
因为我们感觉那一切正渐行渐远,我们,我们两人,正朝着尘埃走去!
势利鬼门总是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
我们会弄得灰头土脸,忍辱负重,艰辛努力越多,受的屈辱就更多。
那就随他妈的去吧,我俩决不能让那发生。
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让他们在我们的屡屡成功中喘不过去来。
头条反复报道我们,我们永享嘉奖,权力和荣耀!
要让那些干他娘的喘不过气来,我说的对吗?
福斯特:对,只不过我们之间只有一个人能赢!
尼克松:是的,而我会成为你最凶狠的对手,我会竭尽所有攻击你。
因为聚光灯只会照耀我们之中一人,对另一个人来说,只剩一片荒芜。
一无所有,孤身一人,但那些声音却留在记忆之中。
这是节选自美国影片《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最精彩的一段,看到这里,我理解了尼克松,理解了一个贫民子弟不断上进过程中的苦闷和懊恼,更加理解前段网络流行的“奋斗二十年,能和你一起喝杯咖啡”的故事,也终于理解了越来越贵的教育是如何堵塞着贫家子弟上升的正常渠道,如何在垮塌国家的基石。
尼克松,可怜的尼克松!
可悲的尼克松!
没有像毛主席那样敢于打破旧的世界,去建设新的世界!
只是成了利益集团鼓掌上的玩偶,成为污浊与屈辱加身的孤独者。
小心剧透。
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那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对话尼克松》顶多只能拿3.5分。
虽然我是朗霍华德的小粉丝,但是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家伙,和他的好朋友卡麦伦比起来,他的电影四平八稳,仿佛从小到大不会抽烟打架的优秀生似的,很闷骚。
比如说,都是讲征服太空的,迈克尔贝的《绝世天劫》可以让布鲁斯威利斯在一万英尺上空边引爆核弹边大声呼唤爱,而霍华德的《阿波罗13》就比任何人都内敛,最HIGH的高潮就是让汤姆汉克斯在太空舱里用袜子制造二氧化碳过滤机。
再比如说,都是讲精神分裂的,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可以让爱德华诺顿彻彻底底炸瘫丑陋虚伪的钢筋水泥森林,而霍华德的《美丽心灵》却让罗素克劳乖乖接受电击休克疗法,没有向任何丑恶势力开过炮。
不过,所谓“闷骚”,就是有闷也有骚,朗霍华德的本领不在于凶狠的爆发力,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点点推动剧情向前进,然后再在某个点小小爆发一下,是谓煽情。
故即使都不惊世骇俗,但票房基本有保证,有时还能碰巧拨动学院的心弦,小小冲奥一把,没事偷着乐。
《对话尼克松》就是这样。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基本上认为这是一部利用话题进行投机取巧的电影:动不动插入完全多余的“彩蛋访谈”——所谓“彩蛋访谈”,是我造出来的词,即《对话尼克松》在讲故事的途中突然打住,插入当事人的事后访谈(当然也都是演戏),说些当时他在想些什么之类的废话,好似DVD中的“彩蛋”花絮。
每当看到这样的访谈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天啊,拙劣!
如果对于故事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话,那么这种创新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而故事也无非是两个团队之间对垒:一个是强弩之末但余威尚存的政客尼克松,一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投机主持人福斯特,他们各自想在电视访谈中掌握主动权,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谁都知道最后是尼克松败北,所以当看到福斯特一度被尼克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能如期激发福斯特的小宇宙,而且能让这个老套而乏味的较量早点结束。
果然,转折点如期而至。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折点竟然是神来之笔,为这部表面空洞的电影来了个高超的画龙点睛。
神来之笔是一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以“我要芝士汉堡”开始,以“晚安,总统先生”结束。
对这通电话,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解释:一个解释是尼克松喝醉了,把自己的心里话吐露了出来;另一个解释是其实根本没有这通电话,是福斯特在重重压力之下自己臆想出来的。
后来,影片有两次通过尼克松的当面疑问,来引导我们去怀疑这通电话的真实性,但对于故事来说,这通电话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漂亮地完成了三个任务:一,推动剧情向关键的高潮发展。
电话给了福斯特以极大的刺激,像巴掌一样打醒了他,促使他认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在最后一次访谈中击败尼克松,不然他就会是新闻界永远的笑柄。
于是福斯特以从未有过的勤奋、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准备最后的对话,为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地转换了影片的主角。
在电话之前,观众跟随的主角是福斯特,尼克松只是福斯特眼中的尼克松。
电话之后,福斯特身上再也没有能引起观众的好奇感和代入感的东西了。
影片的视角开始向尼克松倾斜,转向了他的孤独的落寞,他的矛盾的懊悔。
三,扭转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认知。
电话之前,影片只是让观众看一场你撕我咬的闹剧,一场双方虚张声势的拳击赛;电话之后,尼克松略带醉意的慷慨陈词让观众意识到:接下来发生的,不关乎权利,不关乎利益,只关乎一名垂暮战士所留恋的往日的荣耀,只关乎两位从底层不顾一切往上爬的“芝士汉堡”的惺惺相惜。
看到这里,我觉得《对话尼克松》不再是讲福斯特vs尼克松的故事了,而是在讲我们所有正在看电影的——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是得势的还是失意的——人的必然宿命:被打倒,或者下次被打倒。
而你以前击倒的人,或许才是你真正的知音。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对话尼克松》通过那通莫须有的电话,加上最后尼克松那孤独的背影,其实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朴素而悲凉的道理。
玩游戏《魔兽争霸》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英雄喝无敌药水的时候,往往不是准备冲锋,而是准备逃跑。
顶着无敌光环当然感觉很好,天不怕地不怕,但真正可怕的就是无敌光环消失的那一刹那——那一刹那,太空虚了。
这是闹出水门事件的尼克松的教训,也是对所有得势者、得胜者、得高位者的警示。
我永远也忘不了杰克伦敦写的《最后一块牛排》的结局:老拳手输了最后一场比赛,就像当年他年轻时所打败、所嘲笑、所不屑的老将一样,独自坐在漆黑夜空下的街边长凳上,呜呜哭了起来。
回到影片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编导仅仅是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话,那么不写电话这场戏也无妨,福斯特最后本来就是背水一战,做好充足应对、最终咸鱼翻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看那种电影,还不如看圣斗士五小强勇闯黄道十二宫。
这也证明了:电影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必须要千方百计为人物添加动机。
没有贝吉塔的死亡,孙悟空能变成超级赛亚人吗?
没有十五年的囚禁,吴大秀能变成一个复仇的恶魔吗?
尼克松的这莫须有的电话,如同是炒菜中放的一点盐,看似可有可无,味道可是大不一样呢。
最终,朗霍华德这个温吞水终于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五星大餐,虽然前年的《达芬奇密码》味同嚼蜡,但是却让人对他下一道菜《天使与魔鬼》分外期待呢。
评分:4.5转自SPACE: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018.entry
历史是小姑娘。
我一直坚信这是个真理。
1.水门的真相。。。。
就是现在知道的真相么?
2.演绎纪录片的形式,值得鼓励么,好像最近特流行这个,贾樟柯二十四城也是同样的模式。
3.美国人的价值核心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参考什么?
4.尼克松是一个人的尼克松,还是一个政党的尼克松?
前50分钟的铺垫有点冗长。最后的采访部分十分精彩。
总统~~president~~~要他怎么样呢~~这样的总统已经是很可贵的了
对这类题材不感兴趣。
老头子在奥斯卡颁奖礼上拽的样子,还以为他是尼克松呢。
个人感受不到这中的激情和失落~
政客与政治家的区别?这个问题容留我好好思考思考。。
流畅 自然 行货
尼克松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了,深夜打电话那场戏绝佳
台词很精彩
政治味太浓的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天书,可自己时常看的津津有味。
群众对信仰的愚昧倾注成就了一次无情的落井下石
不喜欢。烂。
最后不是frost让Nixon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Nixon引导着frost燃烧斗志进而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这个故事讲的并不是太出色,但演员都相当出彩,尤其是Nixon的扮演者。
09年2月25日
影片改编自一次真实的电视采访。虽是政治题材,但影片看起来不闷,彰显导演朗·霍华德功力不俗。饰演尼克松的弗兰克·兰格拉表现非常出色,通过一些细节设计和精湛的表演准确地表达出了尼克松的心理变化。
讲了和没讲一样。
上课放,看不下去,这个节奏。
励志片…
只有一人能重返荣光,另一人必永世不得翻身。尼克松的性格与功过永远都不简单,对他的情绪仇恨与怜悯共存是再正常不过的,电影只是再次提醒了我们这一点。80%的精彩应该是属于事件本身以及话剧的,这就是为什么作为电影拿不到五颗星的缘故。
字幕没找到...成了高级听力教程,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