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东北往事”这四个字。
一个地点加上“往事”二字,这是个多么务虚的名字。
既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细微的,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简直什么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
于是孔二狗,也有了他的东北往事系列。
这回讲的不是赵红兵,而是刘海柱的故事。
我从小在东北的厂区里长大,上的是厂子里的子弟小学、子弟中学。
那个年代,一个工厂就是一座城市,五脏俱全。
拥有自己的商店、医院、学校、浴池……还有最重要的精神社区——俱乐部礼堂。
我最初的电影记忆,都来自厂子里的礼堂。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当所有人的现状都差不多,而未来又已经被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了,人们也就安于现状了。
如果形容那时候以及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我想“安排”这个词是最恰当的。
而对于依附于厂子里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被开除。
尤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开除就意味着失去生计,因为在厂子里呆的太久,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直到九十年代的下岗。
所以在电影里,派出所长为了让刘海柱不再打架,就吓唬他可能会被开除。
而张浩然一伙为了报复刘海柱,也要想尽办法把他开除。
因为这的确是最大的惩罚。
影片就发生在1982年我记忆中的工厂里,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正流行朦胧诗,而张浩然一伙还在做着万元户的梦,刘海柱还当着造船厂的工人,暗恋着上海来的姑娘,一段注定无望的初恋。
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异之处,让人动心的是它营造的关于那个年代的气氛。
还有东北冬天的那股子凛冽和粗粝。
电影中有一段戏,刘海柱跟姑娘说上海的冬天很暖和吧,姑娘却说东北的冬天更暖和。
这话耐人寻味,上海的冬天是湿冷,冷得像小刀子,而东北的冬天是干冷,冷得像大砍刀。
但东北有暖气,还有人情味。
对姑娘来说,刘海柱的心就是暖气,忍不住要亲近。
我们知道孔二狗的故事,一贯不会给什么温暖美好的结局,但有这么一瞬间的温暖,就特别感动。
而影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黑道风云,只是看到了一个铁憨憨除暴安良的故事。
刘海柱不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磕巴限制了他那张嘴,失去了东北人能说会道的特质。
但就像看不见的人听力会越好一样,说不出的人拳头就越硬。
但这个硬拳头并不伤人,只有忍无可忍时才不再忍耐。
戴着斗笠的他真的就像是一个大侠,这或许是孔二狗,以及我这样的观众,在记忆中美化了的东北人。
我们把属于东北人的种种优良品种,浓缩在一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刘海柱,还有影片结尾惊鸿一瞥的赵红兵。
或许这是一个并不特别的故事,但是把这故事放到八十年代的东北,它就拥有了独特的气质,一种独属于东北的气质,粗糙的幽默、天真的直率和吹牛不上税的嚣张。
你知道和你不知道这些,看这个影片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而假如你有幸或者不幸曾经生活在这个背景之中,它会给你的一生刻下烙印。
让你抑制不住去回忆,去表达。
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表达,是孔二狗的东北往事,还是宝石老舅的野狼disco,是张猛的《钢的琴》,还是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讲述的都是东北往事。
刘海柱这个名字,似曾相识。
这位人物,看起来也似曾相识。
看了一会儿,才想起来,原来是那部有点意思的小说的番外。
而刘海柱本尊,原来是“胖了一圈”的许君聪。
故事中,刘海柱只是个配角,但却是个“侠客”一样的存在。
在当时的东北,一些事情已经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解决。
于是乎,有一些成为了初具规模的“黑社会”,但也有一些被迫成了“黑社会”。
可以见识一下刘海柱“懵懂”的爱情,其实还是蛮有意思的。
故事中不食人间五谷的刘海柱,当年也是毛头小伙一个,也曾经有过牛叉的爱情。
而这个时不时吟诗一首的文艺青年,因为被“文艺界”打压,最后走上了“黑社会”道路。
不过,他的故事,还要延续很久,虽然在故事里头,也是配角,但绝对是个搞笑担当的存在。
而这位的下场就略微惨了点,当故事的主角上场,这位已经是昔日黄花。
好了,故事主角出场。
这位官二代,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却一步一步“堕落”。
孔二狗的《东北往事》,还是有点意思的,有时间可以看看。
这些流氓不简单,一号流氓懂“阴谋诡计”,二号流氓能“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的戏大概19分的时候,给二号喝彩:“绿衣瘦高丑陋,头硬手黑皮厚,单枪匹马来,十人挡他不够,挨揍挨揍,心里十分难受”。
整体来看情节还是挺有料的,主演们演得也挺好。
电影的中间部分着重展现流氓队伍使出离间计污蔑刘海柱给他泼脏水的一系列恶毒操作,看得人义愤填膺啊!
太损了,太坏了。
当流氓有文化,光靠拳头硬是斗不过了。
不过多解释,这样的顺序看的话,相信你会给个满分的.。
黄胶鞋,七分裤,近战法师刘海柱,刘海柱这个名字或许你听过,但你可能并不了解我柱子哥。
这个电影可以说是柱子哥的前传了。
反正我能给满分,还是希望能再有个后传,虽说和周萌这样有遗憾的结局也很不错,但还是希望柱子哥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后边没啥想说的了,但是不够字数不让发,这段话纯粹是为了凑字数,
这些年以东北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很多,题材也不尽相同,从《闯关东》到《钢的琴》,从《智取威虎山》到《白日焰火》。
镜头里表现的东北主题,往往是不是恢弘就是破败,但实际上,这只是一面。
《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是另一面,有些黑色幽默。
东北往事中的刘海柱是个独特的存在,看起来他的一些行为很像侠客,但实际上,他并不以除暴安良为人生目标,他是凭开车和修车手艺认真生活的平凡人。
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并不热衷暴力。
他有些结巴、不善表达,但一说话就掷地有声、三观极正。
他遇到朦胧的爱情,逐渐发展,却也懂得体谅他人、舍得成全。
在某种意义上,刘海柱既是梁山好汉,又是堂吉诃德。
刘海柱的正义感像梁山好汉,但他极强的原则性,在东北当时的时代和环境里,也像极了堂吉诃德。
这部电影特别之处,就在于独特的东北气质以及背后的内涵。
东北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源于其地缘特点。
从女真福地到东北王张作霖、伪满洲国,再到共和国长子及老工业基地,东北一直都是雄霸一方的肥沃土地。
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这里没有经历残酷统治的剥削,没有连年灾害的洗礼,没有因贫瘠而在苦难中挣扎,没多少高压管制的束缚。
所以东北人多半心胸宽广、诚恳、正义和包容。
东北一向资源丰富、实力很强,有地缘优势,形成相对完整的自循环。
张作霖时期东北经济发达、建设完善,当地有一整套非常完整的政府系统维护辖内地方的运转,甚至有自己的银行和货币,堪称没有国号的王国。
所以东北人一向是很自信的。
刘海柱本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敢单枪匹马闯入废品收购站,为取回厂花周萌被盗的自行车而大战数十名混混,这种底气并不仅仅源于他强健的体魄或搏击能力,也源于他的一身正气和侠义精神。
建国以后的东北很多城镇是以工厂为中心建设,一个工厂就像一座城市,承载了一切,从理发店、食堂到医院学校,五脏俱全。
厂区就像独立的小王国一般,像一个生态系统,可以完美循环。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东北独特的气质,不依赖外部,不惧怕危险,是一种深厚的底气和文化自信,实在与众不同。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
在那个时代的东北,计划经济和传统工厂开始衰落,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体制内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就业,游手好闲的流氓混混开始增多,治安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废品收购站也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小社会。
原本市场经济开始发展是好事,废品收购站手续齐全,但当地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废品可以收购牟利,由于当时一般人都有稳定的工作,废品收购站吸收的“员工”往往都是社会底层的闲散人员,因此废品站的一些盲流还是形成一股力量,通过偷盗自行车等违法乱纪活动进行牟利,这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规则就有了新一轮冲击。
厂花周萌的自行车丢失就是一个契机,把刘海柱跟废品站的混混们连接到了一起,但他们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刘海柱也是力量的代表,但刘海柱没有选择用暴力牟利,而是选择走自己的路,不扭曲不动摇,就像活成了一棵松树。
刘海柱跟周萌的朦胧感情,始于那辆丢失的自行车,发展于录像厅看《庐山恋》,定情于赠送笔记本,结束于周萌返城回上海。
刘海柱的实诚和正义,象征举国体制时期典型的东北大汉,厚重沉稳,值得信赖。
周萌的小资也是一种象征,象征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一切美好。
张浩然和黄鼠狼也是一种代表,象征新旧体制更迭时期的混乱和暴力。
刘海柱被流氓们的疯狂骚扰和迫害,最终失去了船厂的工作,但他并没有像梁山好汉一样落草为寇以暴制暴,而是凭着手艺坚守在自己的“阵地”继续生活。
从这种角度来说,修车手艺也有些像意向的骑士风车,刘海柱依然扎在这片土地上,像一杆红缨枪,枪头挂着鲜艳的旗帜。
刘海柱头戴斗笠、赤裸上身,七分裤,黄胶鞋,飒爽英姿带着十足的英雄侠气。
这斗笠特别有漫画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斗笠也是一种特别的武侠意向。
刘海柱让地痞闻风丧胆,让流氓退避三舍,成为当地一代传奇。
因此,刘海柱既像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汉,也像骑士精神的堂吉诃德。
新时代来了,刘海柱并未被旧时代的洪流裹挟沦落为流氓打手,也未因跟周萌的缘分走向新世界的美好,他选择留在了自己的时代里。
没看过原著,只站电影角度吐槽1.刘海柱得到东子消息,废品站贩卖赃物自行车,为了给周萌拿回自行车,一人捣毁了窝点。
情节到这里还是正常且热血的,结果一转场,刘海柱一个人被铐起来了。
此时心里一万个问号????
警长在干嘛?
人家赃物就在院子里搁着,你在那质问刘海柱问什么在人家合法公司里斗殴?
两伙人斗殴只抓铐刘海柱一个?
这里为了后续剧情推进做这样的设计就是败笔,根本无法跟任何一个角色共情。
2.刘海柱“改邪归正”,开始有礼貌,导演可能为了让气氛幽默起来,设计了“早上好”口吃这个梗,我就想问了,一个日常能基本流利说话的人,“早上好”三个字是有多难吗?
妥妥的多余情节,后续也完全没有利用这个梗做到什么搞笑情节,很僵硬3.老大张浩然带着人来厂子威胁刘海柱,这个情节没问题,但引申出来一个问题。
这厂子谁开的啊?
啥阿猫阿狗都能进来咋呼几下啊?
闹完事了想走就走了?
警察呢?
贩卖赃物偷自行车绑票进厂闹事。。。。
这反派塑造的真牛逼。。。。
这才几十人,有个几百人是不是要占领东北了?
4.电影院刘海柱装傻充愣周萌回上海的问题,不太合乎人情,也有可能编剧想设定刘海柱不想硬留周萌给她选择的机会,但后文没有做出解释,考虑到塑造的人物感情有点呆倒也还能凑活接受5.反派开始诬陷刘海柱,所有人开始了,不进行任何调查,开始刻意制造矛盾了,警察和厂子领导在这段时期没有任何作为,无条件相信反派,很棒。
6.刘海柱想打黄中华,打到主席身上了,进一步刻意制造矛盾,这一拳属于关键性矛盾,很无语也很无脑。
7.本剧中唯一让我想直接点❌的情节警长来找刘海柱质问打主席的一拳,刘海柱一直在解释,反观警察,刘海柱最后一段大约努力解释了30秒左右,警察在这30秒里只有几个字眼“你啥”“你说啥” “你解释啥”,看得我火冒三丈。
一直营造的是关心刘海柱的形象,且作为一个警察,说出的话没有任何一点逻辑性。
没有任何一点作为警察应有的判断力。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编剧手里的提线木偶,就是为了不断推动刘海柱的节奏机器。
8.情节该到尾声了,赶紧直接一个全员大集合开始给刘海柱洗白,就连厂长儿子(喜欢周萌)都开始不遗余力示好。
情节转的是不是有点太过生硬呢,哪怕你中间加一段警长调查的小片段过渡一下都行啊,既能让警长这个角色没那么智障也能让观众有个反应的时间,你这倒方便,直接给整个一个月过后,你干脆后边也别演了,直接大团圆一块吃饺子算了9.后边多少也有点槽点,比如已经有证据了还非要单挑,当然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也还凑活吧。
手枪这个设置还以为有什么特殊情节,结果也是个打酱油,平平无奇的整体来说,能感觉出来原著应该是蛮精彩的画风,电影刻画的太刻意了,整部电影都在刻意制造无脑矛盾来凸现主角的内心矛盾和最后的爆发。
82年的东北,我…岁,这属于我身边的事,能勾起一些记忆。
那时的东北,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到,所有企业都是国营(GCD),轴承厂,机床厂,糖厂,饭店,粮店,副食店。
当然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包括东北的特色混社会(黑社会)的混子(这个是公私合营)。
故事讲述了一个船厂的混子,因为爱情力量的感召,和盗窃团伙火拼并成功拿下。
让一个喜剧演员许君聪来演混子,总是带点“黑”幽默,瞅着喜感,感觉总让人从故事里往出跳。
其实真正东北混社会的可比这生猛多了。
比如田璐扮演的张浩然,有那么几分影子。
虽然电影充斥着许多不能改编(社会要合谐)的情节,虽然现在是打黑的冲刺阶段,但把二狗兄的这部名作改成了这个样子,把里面的精髓,黑社会形成,发展全无展现。
除了借用小说背景及人物角色外,其他可以说改的一塌糊涂。
说实话除了能找回点记忆,当故事看,都觉得有些浪费时间。
处在那个年代,那个地点的人们,可以找找回忆,别的人就散了吧。
4.5分
在那个社会经济还不甚发达,法律还没有健全的时代,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谁狠谁就是王法。
偷车猖獗的团伙成了当地的黑恶势力,而刘海柱就是这黑暗里的那道光,可能方式并不正确,但是他就是用自己的拳头告诉那些黑恶势力,不要太过分,不是没有人收拾你们。
见硬来得不到好,偷车团伙就想着法子阴刘海柱,到处污蔑他,诋毁他,“善良直率”的人们就这么信了,刘海柱成了众矢之的,最后只得在一处修车的地方打发日子。
但是偷车团伙不依不饶,最后刘海柱与团伙头目约定在一处决斗,目的是逼迫团伙头目开枪,让他好多进去蹲几年,当然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结局是一场恶斗,刘海柱制服了头目,警察赶到,把刘海柱和一帮偷车贼全部抓了。
偷车的团伙的头目都被判了刑,而刘海柱也被拘留,没了工作。
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一笔账,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公平正义。
但是这种人们以为的正义与法律往往是相左的,法律的铁面无私会让一些维护人们心中正义的人也受到打击,这常常会让人嘘吁,感叹,但又没有办法。
刘海柱是直男汉子的代表。
他嫉恶如仇,一双铁拳惩戒世间所有的不平,常常路见不平一声吼。
但是面对喜欢的女孩,却不敢直面,羞羞答答,连说话都磕磕碰碰,铁汉柔情,让人动容。
但是不解风情,不懂得女孩的暗示,结局就是爱的热烈却没有结果,最后女孩离他而去。
在风中消逝的爱恋可能只会留下思念、记忆、还有泛黄的日记本……一直不明白热血江湖对决里什么元素都不缺,为什么总没什么劲,后来才发现是没有脏话,没有什么鲜血淋漓的场面,这些都是因为要过审,这样的江湖片少了很多力度和真实。
还会让情节脱节,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就像刘海柱的最后一句骂人的话竟然被莫名其妙剪断了,真是替刘大侠不值……可悲的电影审核制度,让敏感题材影片全都没有了魂,被压抑的电影文化衍生出的就是这样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让人扼腕!
一个斗笠,一件棉大衣,灰灰土土的脸,一脸的蔑视和不屑,这就是人们心中的东北大侠“刘海柱”。
还是之前那个问题,对所有网大公司都是致命的癌症问题!
气质!
一个网大公司的气质怎么能拍出正儿八经的电影来??!
不管奇树有鱼还是淘梦,还是什么项氏兄弟,都在面临这个瓶颈的问题!
怎么拍就是垃圾网大的范,给你钱都不会用!
他们就疑惑了,为啥除了导演其他的技术主创都是电影级的啊、、!
我告诉你们得了,因为你们这帮二货在把控题材啊,你们就是坨粑粑,还能让其他人弄出个慕斯蛋糕啊!?
好啦!
别生气,举个影片的问题吧!
煞笔刘海柱(演员真没有演黑色会的气质,就是他们一个小弟,还是那种煞笔小弟的级别!
看看人家教父电影,什么叫黑涩会)去找暗恋女孩的自行车,贼窝里一眼就发现了,女孩的自行车!
难道就是因为手把套和座套是红毛线织的?
我还说那是我相好丢的自行车呢?
前面关于这个女孩的自行车信息没有任何的交代!
你他妈的想找到就找到!
这就是细节!
电影里观众最care的画面,你们却最不care!
你们最care 爱p,最care海报,最care热度第一播放第一好评第一,这些虚无缥缈的假数据!
是的你们养活了海报公司,就像郭德纲养活了门口的花店一样!
煞笔刘海柱去贼窝找自行车啊,这是他最原始的动机,为啥整场戏就是1人打20人了?
为啥炫耀刘海柱多么的能打?
其实就是个煞笔!
垃圾吧倒吧!
写了那么也改变不了,你们网大公司的气质!
改编自孔二狗小说东北往事系列前传《黑道悲情》的网络电影《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已经在爱奇艺上线了,无论是喜欢原著小说的粉丝,喜欢打架情结和怀旧题材的情怀粉,还是有空没空随便翻翻的随缘粉,这都绝对是一部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佳作。
说起这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刘海柱,且先不说“单挑王”这个名头是怎么来的,也暂且撂下胶鞋、斗笠、大板子的修车大师三件套,以及这个瘦高个怎么就成了全套小说里最具偶像色彩的狠人,先来说说东北人为什么热衷打架和单挑。
从前,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语言、饮食、娱乐方式乃至文化形式都大不相同,后来有了电视,才渐渐相互了解,更得益于一部剧和一本书的卖力推广,东北文化在大江南北都为人所喜闻乐见,一个是把东北人本就不多的喜剧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乡村爱情,另一个就是把东北人的彪悍好斗写得入木三分的东北往事。
如果是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就会知道,东北人的笑点和怒点同样低,一个特别无聊的笑话,都很可以迅速传播到十里八乡,同样,东北人喜欢打架也到了家常便饭的程度,一个不顺眼就抡拳开打,特别是赵红兵刘海柱走的年代,没抄过砖头单挑的男孩都羞于见人。
关于东北人为什么如此冲动暴躁,并没有什么科学的解释。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东北人很多时候动手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路见不平一声吼,像剧情表现的那样,刘海柱为了周萌工友的自行车出头,在张浩然的废品站一个打翻五十个,凭的并不仅单纯是狠劲,更多的是身经百战之后的敏锐和冷静,还有一股子正义必胜的信念。
刘海柱从来都不是一个崇尚暴力的人,小说和电影里都说得明白,他小时候就长得瘦,没什么潜力,一开始肯定总挨揍,只是不想被人欺负,却在经历了无数次挨打之后,变成了全市闻名的单挑王。
《我叫刘海柱》的最大优点就是并没有单纯的讲刘海柱怎么彪悍能打,而是通过一系列事件,讲述了他的成长与转变,如何从莽撞好斗到打击奸恶保护弱小,变成一个大智大勇的侠者。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演员,许君聪再次出演刘海柱,已经不是演技高下所能形容,而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由外至内,从瘦削的外表到刚武的正气,完全成为刘海柱的化身,在追求周萌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硬汉外表下的柔情,坦荡、爱慕与羞涩的交织,在他与朋友的交往,帮工友修自行车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粗犷之中的细腻,对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
再从与刘浩然、黄鼠狼一伙的斗法,从拳打脚踢到为了工厂忍气吞声,再到最后放手一搏,看到了从小勇到大勇的进阶。
国产影视剧中很少出现刘海柱这样的形象,以往的印象里,凡能打善战者,基本上都是非军即警,或者《硬汉》里面老三这样的退役军人,而刘海柱作为纯粹的市井人物,挥出正义之拳的举动,正是契合了当下对见义勇为的提倡。
可以看出孔二狗及创作团队,有意把小说中原有的暴力美学进行转化,为现实输送更多的正能量。
所以说看《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真的是特别提气,虽然故事发生在父辈成长的时期,但是凭着鲜活的剧情和人物,当下的年轻人并没有理解障碍,看完之后足以感同身受,热血沸腾。
前50分钟真的非常好,演员都很出彩,各种小包袱抖的很有意思,但是50分钟后面的戏突然好硬,各种强行转折,好多地方都接不上,人物线都乱了,为了过审么?好遗憾啊,真的很可惜。
失真
梦幻联动,所有黑道风云会有第二部吗?
挺好的
一部令烂片都蒙羞的空洞大片
像大聪这种好演员能得到一次机会不容易。但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烂了,这一星给大聪。
“所有人全都逼我动手,今天我就动手了,怎么地!”一个字面意义上的好人爆发的瞬间,是无数人作恶的结果。无数人作恶的背后,还明目张胆打着“正义”的旗号,最后被千夫所指的反倒是好人。真有意思。真讽刺
觉得评分偏低。坏人一号像姜文(且配音经常对不上口型),坏人二号像冯小刚,也是有点意思。男主演得很好。让观众看了都着急的口吃木讷,与最后铁轨上远去的潇洒背影,恰成比对。砸自行车那一幕是有点搞笑了,不过本来这也是演义吧,能接受夸张点的写法。
东北的缩影,令人心酸又气愤。后半段反转得过于生硬,其余还好。
居然觉得还不错的网大,捡图钉的戏也是用心了。赵红兵的彩蛋还有些小期待
剧情虽平庸,但场景道具都很有年代感,总得来说是很用心的网大了,90后导演继续加油💪
第2520。不赢房子不赢地,就打架,估计好多人不理解。我的想法是那个小头目找刘海柱麻烦,只为了博回面子,就因为曾经被海柱砸过场子,不然跟他的人也不会服他,不会怕他。如果所有人都怕他,他就有威慑力,他就能聚齐一些人干点事,别人不敢反抗。就像当年的乔四,帮着拆迁,巧取豪夺慢慢积累钱财就。当然,哪天他被人打败了,威慑力就消失了。
还行,剧情没硬伤,看得下去
是真缺
什么玩意儿。。。2倍速浪费40分钟
结尾赵红兵闪现瞬间感觉头皮发麻
男主的表演可圈可点而且范比较正
除了表现了一下法师能演别的,没啥可看的。。奇诺喜欢看电视里的打架场面。
故事正题框架其实还可以,但是整个叙述过程出现严重割裂,衔接的莫名其妙,比如说被我冤枉,比如受重伤,比如厂里人的意识醒悟认清刘海柱是好人,这些介绍都太生硬了。在一场可以拍的血气方刚,意气盎然的电影,结果变得莫名其妙,而那打油诗貌似却又成了全片最大的笑点,无误!
除了东北乡音和怀旧的情感之外,其他也没啥可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