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二季 Season 2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热门推荐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剧照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2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4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5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6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7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8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19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剧照 NO.20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统计了一下三季以来所有文物的朝代和所在博物馆!

https://mp.weixin.qq.com/s/_HOWxXFYR4ZawWEzMzUNCw《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是我在选修课里利用率最高的两档节目,我做统计是为了能快速检索我需要的朝代或是博物馆馆藏。

比如我上周要讲陕历博的文物,我就可以在我做的表里检索“陕历博”,然后把相关视频下下来给他们边看我边讲。

这周讲唐代文物,就可以在表里检索“唐”,就有唐代的各类文物出来。

虽然做表挺辛苦,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而且这也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吧。

《如果国宝会说话》网上有一部分统计了👇但还是没有我在今日二推里那样的附加朝代,所以还是要自己整一遍。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三季:

 2 ) 央视爸爸皮起来,10分优秀。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第十放映室”) 从年轻人占据新时代的文化导向开始,不胜枚举的文化节目纷纷推陈出新。

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篇新奇有趣匠心独运,让故宫成为很多年轻人精神与理想的朝拜圣地。

2017年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把“戏精的诞生”和各大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融合,请一代明星演绎千秋故事。

古今中外的精彩碰撞,让节目爆红。

2018年1月1日,一部萌系跳脱历史科教记录片又让“老古董”重新活了过来。

这部片的名字叫——《如果国宝会说话》

该片摒弃了老一套长篇累牍的术语轰炸,以普适的民众语言通俗易懂的解构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那些历经千年岁月洗蚀但最终得以保留至今的、美轮美奂之器物。

请允许我先来吹一波官方海报——叮 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语音信息请配合弹幕品尝)

好像一开始画风就有点不对,戏精观众一呼百应,纷纷表示已查收。

咦?

“头上长犄角”?

“C位”?

“奥特曼”?

“美瞳”?

这奇怪的反差萌是怎么回事?

看到这里是不是满脸的黑人问号?

文物的忽然拟人,打了我一个无声而响亮的耳光!

(哪里不对,无声而响亮???

)……

一定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文物也能用这种表现手法了吗?

没错,该片破除历史科教节目的固有手法,不再严肃正经,不再故作深沉。

而是深入浅出,幽默机智的去解构和讲述历史。

就拿第一季中的“陶鹰鼎:陶,醉了六千年”来说,这一集介绍了一只鹰造型的陶制鼎,它是中国远古陶器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

因为这一器物的迷之造型,导致专家们迷惑不解,搞不清它用作何途。

本以为接下来要登场的会是一介白发老朽架个金丝眼镜再配个放大镜左瞧瞧又看看,结果旁白配音粉墨登场:这是一只胖胖的鹰……胖胖的……鹰……

“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气,又显示出一种现代气息,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

鹰:等等,我吃你家大米了???

用新奇有趣的网络语言置换枯燥乏味的书面语言,没有任何违和感,并且给穿越千年有着浓郁文化沉淀的器物,带来活着的气息,有趣。

怪不得该片的广大拥趸一致呼吁:文案逆天,国宝美哭!

前不久该片的第二季正式开播。

不管是B站播放量,还是豆瓣评分全都高到飞起。

较之第一部,第二部的特效和动画都更胜一筹,官方卖萌也卖的情真意切愈加销魂。

比如第一集中介绍的战国器物“鹰顶金冠饰”:

低调磁性的旁白悠然而起:这是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的贵金属工艺品,代表草原的荣光……伴随这种深沉滞重的解说,自然而然的想到一段严肃历史。

草原人民的豪放洒脱杀伐决断如影像般在脑海中轰鸣……

然而……这BGM到底是tm什么设定啊!!!

《动物世界》主题曲是什么鬼啊!!!

分分钟出戏啊好不好!!!

皮,太皮了!

再往下看,讲述到草原战士的骁勇善战和南下掠夺。

大概是摄制组经费不足(不,我不信,我觉得他又要皮)?

草原战士竟然用黏土代替?

好的,你赢了。

农耕民族面对草原男儿萌萌的攻势溃不成军。

直到秦汉统一,才以举国之力抵御草原民族的进犯。

为此他们练就了一套保家卫国的绝世神功,秘诀是简达凝练的四字真言:你!

过!

来!

啊!!!

???

What the hell???

卷帘门终极神功竟然被央视爸爸玩梗???

沈腾:……

第三集的“曾侯乙编钟”是一场声音的饕餮盛宴,毋需华美辞藻过分修饰,只轻轻一击,便百转千回,催人泪下。

这一集声形俱在,用不着文案去收收放放。

高音低音的此起彼伏曼妙无限,余音绕梁。

这是洞穿历史的轰鸣,穿越千年时间抵达心底的巨响。

第四集一以贯之的文案骚操作又出现了新的打开方式,除了卖萌,开始睁眼说瞎话。

介绍“木雕双头镇墓兽”时,它是这样解说其中一只的——

“它拨开云雾,露出婴儿的微笑……”

????

弹幕群众瞬间绷不住,纷纷表示“神tm婴儿的微笑”。

透过屏幕我已经脑补出他们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了。

第十集介绍“南越汉玉”,提到南越王赵佗,解说表示这是历史上“待机时间最长的王”。

介绍玉时,它表示中国人给它赋予了无穷的意义。

既可以象征美好品德,也可以炫富……额……炫富……

往下看到这款玉质杯子时,说它寓意食品安全,是最早现世的无公害杯。

当然央视节目组还是不忘极尽吐槽之能事,实力嘲讽杯子的古怪造型:杯子的主人酒量一定很好。

毕竟这只杯子不能直立,倒进去的酒如果不立刻喝光,那就得等着洒出来。

但其实这里这只杯子寓意王权,代表权倾朝野。

第19集的“狸猫纹漆食盘:漆盼上的喵星人”则是以温暖写实的当代“小确幸”风格铺陈开来。

这只汉朝的“狸猫纹漆食盘”上,只有三个字:君幸食。

其实是“吃好喝好”的意思。

它的主人之一辛追夫人,一生坎坷。

青年丧夫,晚年丧子,罹患重疾。

这只纹有狸猫花纹的食盘,或仅用“君幸食”三个字抚慰了孤独的辛追夫人,给她渐渐萎靡的生命带来一丝温暖的寄托。

但调皮的央视节目组,依然没有忘记在故事的缓慢铺陈中用五毛特效秀出它的骚操作。

漆盘上的喵星人是真的皮,不但能当社会喵。

还是个目露凶光的狠角色。

当然该片还有其他打开方式,节目组的文案认真起来,文采飞扬秀到飞起。

放眼望去,完全是满分作文的节奏:

该片介绍文物进展飞快,每一个器物都在5分钟内完成精细有趣的解构和分析,中华上下五千年,被节目以时间线为节点由前向后压缩。

为普及中国文化,节目组准备出四季节目。

已经开播的前两季:第一季是新石器时代到战国。

第二季是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

未开播的后两季:第三季是唐五代宋辽金夏第四季是元明清看完前两季的朋友们都已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等着后两季闪亮登场了。

节目组只挑选了历史上最为特别最为珍贵的文物来展开讲述,经过大幅度压缩后,我们看到的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文物是历史的余温,蕴藏着几千年之久的风土人情和审美哲学。

它们历经漫长岁月,到达这里,带着斑驳的锈迹,和生命消逝后的回响。

以器物之名,让我们得以一窥时间的浩荡和文明的源远流长。

天下美器之繁多,又何止君王用器。

被重创过的那些,破碎了的,我们只能徒增遗憾。

但留下的这些我们应当,认识它们,倾听它们。

虽然该片表面上看似卖萌皮中带秀,实则进行了非常严肃厚重的历史知识普及。

以网络语言作为理解和展开的辅料,既增加趣味又不显枯燥,规避了纪录片动辄一个小时以上味同嚼蜡的叙述方式。

这对中国文化的全民渗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央视节目组近几年的进步不容忽视,它抹平了庙堂与江湖的鸿沟,将镜头对准皇权后的劳苦大众,以草根的视角拉近了古今的距离。

看多了皇家锦绣骄奢淫逸,谁不想了解了解自己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怎样过日子的呢?

如今,央视爸爸已经为我们打破壁垒,国宝也已不再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那么还在等什么,走啊,去看看啊!

 3 ) 既然国宝要说话,那就听它好好说

个人整理的第一季及第二季 完整文案、图片和相关史记资料见: https://www.douban.com/note/841574930格式如下:1 鹰顶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馆)你好,我的对手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

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

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

那时候,草原上没有文字,历史则由他们的对手书写。

在中原文明的记录中,匈奴被称为“猃狁”[xiǎn yǔn],“猃”即长嘴狗的意思。

他们贪婪残暴,经常南下掠夺。

然而从草原之王的视角来看,世界很可能更中原的记录不大相同。

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

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

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世间一切弱肉强食。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一场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的对决,由此开始。

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

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

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么?

长城两侧,且战且和。

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你好,我的对手!

2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四川博物馆)...

 4 ) 萌出血!这次想给央视爸爸打满分

作者:爱上洛杉矶你印象中的文物纪录片是怎样的?

严肃认真?

晦涩难懂?

但如果你看过这部高分纪录片的话,我相信一定会刷新你曾经对它们的认识。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已经完结了,介绍了战国到秦汉时期的25件国宝,以“超级连接,超越想象”为主题,向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户。

文化底蕴是它严格遵守的核心,精简干练是它的风格,幽默内涵更是它的特色。

第一季播出后,立即受到无数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

豆瓣上近八千网友打出了9.5分的高分。

时隔半年推出的第二季,豆瓣评分比第一季还高,目前9.6分,一星、二星更是罕见的0%。

每集开场的都有一句旁白“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满屏的响应弹幕“已查收”,可见观众有多喜欢这部纪录片。

国宝,以千姿百态的方式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印记与多样文化。

但它们很多都默默陈列在各大博物馆里,少人问津。

对于文物的态度不仅反应我们对于美的向往,更象征着我们对于传承文明的认知。

摄制组为了向大众普及国宝文化,用妙趣横生的形式让文物们亲自“开口”说话。

第二季的海报延续了第一季的“反差萌”风格。

长信宫灯的“照着你”

跪射俑的“放低自己”

曾侯乙编钟的“Duang”

四神纹玉雕铺首的“确认过眼神”

各种日常用语和网络热词,配合着文物一同出现在海报上,简直是萌死人不偿命。

想给这文案拼命加鸡腿!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文物选取范围更为广泛,文物类型更加丰富,不仅仅以陶器、玉器、青铜器、石刻等文物展现汉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更新增了漆器、石刻、简牍、织锦等文物类型,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同时也将视角对准了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百姓的生活,如一升量天下的商鞅方升,古代身份证里耶秦简,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人的生活。

节目组与文博单位的合作也更加紧密,第二季全片共有来自全国的50多家博物馆参与支持拍摄。

而高精三维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表面微痕提取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更体现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

每集5分钟,共25集的精简方式让人看完意犹未尽。

第一集介绍的鹰顶金冠饰就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一整季。

“鹰顶金冠饰”是战国时期北方草原民族的贵金属工艺品,代表草原的无上荣光!

在讲述草原牧民狂野奔放的性格时,BGM竟然选择了《动物世界》,可以说很有新意了。

再之后,到了草原之王的视角看世界,突然画风突变,可爱呆萌的风格猝不及防。

“秦汉统一,农耕民族才得以举国之力,抵御北国进犯,而且他们还有一套终极防守大法。

”这时,只听背景音乐中突然传来一句:“你过来啊!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沈腾的声音。

弹幕纷纷表示要笑死了。

沈腾的梗被玩进文物纪录片中,可见“央视爸爸”有多皮。

第三集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令我们真正感受到古代乐器的震撼。

这集片子首次采用了1986年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唱片总公司联合采录的“曾侯乙编钟原声” 。

音域横跨五个八度,令人惊叹。

曾侯乙编钟的声音不仅是古代音乐文化的体现和发掘,更是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明之声、民族之魂。

一段来自中国唱片总公司于1986年3月29日凌晨两点开始录制的音频充满了本集,当战国时期的宫徽羽商角在耳畔响起,只有尽情陶醉其中,久久回味。

在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的2018年,我们与古人隔空应和。

不借助华丽的特效、煽情的文案,仅一曲《茉莉花》就深深打动我们内心。

请放大音量,尽情感受音乐的魅力。

第九集的里耶秦简,用三万七千四百余片秦简20多万字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认知结构。

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

可以说是最早的居民身份证了。

我们可以通过秦简阅读,想象秦时平民与小吏的生存时光。

复活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失。

它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

还有三片最早的九九乘法口诀表。

第二十二集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更是让我吃到了千年仍未过期的狗粮。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这件文物出土自大云山汉墓,是江都王刘非送给自己的嫔妃淳于婴儿的定情信物。

带钩,就是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兼具实用和装饰价值。

对男性来说有点像皮带扣,女性则是用来给衣服上的带子打个结,是必不可少的贴身之物。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钩体为龙首形,钩身错金,图案为流畅的圆涡形云气纹。

它像兵符一样,自中间一分为二。

两个半扇的内壁,分别以阴阳文刻有“长毋相忘”四字。

画面上文物和“长勿相忘”四个字相得益彰。

仿佛在诉说无尽相思,倾诉藏在银带钩里的千年情话。

“淳于婴儿”将藏着动人情话的银带钩带入坟墓,足以看出她对这件爱情信物的珍视,“长毋相忘”的誓言也成为一段隐秘而深情的爱情佳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拍摄组前后历时两年,所选文物跨越上千年,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宋元明清。

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

在此,必须向幕后团队深深致敬,感谢他们用这种平易近人的方式让我们去了解华夏文明。

他们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而是用诙谐幽默却又能充分展现文物内涵以及历史背景的方式带动传统与年轻的交流沟通。

繁多的文物不仅是君王的用器,更多时候,文物蕴含着各个历史时期百姓的生活与当时的审美与文化。

满覆斑驳的印记却蕴含华夏文明的传承以及时代消亡后的余温。

了解它们,爱护它们,听它们倾诉故事,便也是了解我们自己。

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

 5 ) 严肃文案整理Ⅱ

综合个人喜好和需要整理,更新完毕。

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1.0指路——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129872/第1集 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

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

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不仅是守卫边疆的堡垒,当西汉国力强盛的时候,这里又成为反击匈奴的前哨。

但连绵的长城真的可以阻断人们的交往吗?

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

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第2集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战国春秋春秋战国,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思想飞扬的年代。

几百年间,群雄并起,战乱频繁。

而这之前的西周一直处于礼乐文明的社会中。

战争时,弓箭是杀伤敌人的武器;和平时,则是社交生活的用具。

早在周代,射箭便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育六艺之一,射礼则是重要的社交礼仪。

中国是丝的故乡,采桑也进入了礼制,演化为后来的亲蚕礼。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

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3集 曾侯乙编钟:中国之声曾侯乙墓发掘于1978年,墓主人名“乙”,是战国时代曾国国君,曾国也就是史书上所记载的“随国”,在今天的湖北省随州市范围内。

第4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天地一角楚,意为树丛、荆棘,楚人生活在沼泽地区,他们制作的艺术品带来浓厚的自然气息,像风,像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态,是中国人血液中最自由的部分。

如今楚人的形象,定格在一张窄窄的木片,定格在天地之间的角落。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与星辰同行。

第5集 人物御龙帛图:天上见死生为昼夜。

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他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

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

事死如事生,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

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

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第6集 跪射俑:帝国的镜像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

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第7集 战国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更为惨烈。

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如何能在变法中后发先至?

商鞅认为,首先要取信于民。

商鞅使新法获得了民众的信任,统一度量衡的进程也正式开启。

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

在当时,各国之间的度量衡各不相同,即使在一国之内各地的度量衡也差别很大。

商鞅明确规定1升的大小,并制作出1升的标准器。

如此一来同样的一升米便不会出现各地多少不一的情况,同样的一亩土地产量的计算就不会再有差异,国家征税纳粮有了保证,源源不断的税收支撑起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

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

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8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图谋远方生命若走进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

也许制作一辆精美绝世的车马,才能驶向梦想的远方。

拥有这辆车,是否意味着不朽?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

自称始皇帝的嬴政意图制造完美的国家制度,设置由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修筑通达天下的道路。

秦朝高速公路、直道和驰道很快诞生,车轨距离的国家标准也随之出现。

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

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

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第9集 里耶秦简:秦朝县城那些事儿大量的木简一枚便完整地记录了一件事,一个时代浓缩于一个县,一个县浓缩于一片木简。

三万七千多枚木简就像是一部秦朝县城生活的百科全书,写满了当时的各个方面,有通邮,有行政建置,有买卖、算术和记事等,全景式展现了郡县制下一个秦朝县城的管理和运行。

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

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和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第10集 南越汉玉:有玉而安生者佩玉,以比其德。

亡者敛玉,以慰其灵。

南越国,秦汉帝国的南土。

这里的玉承袭了中原玉文化的正统,也融合了海外异域的风情。

玉,石之美。

玉,比王字多一点,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湮没。

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量。

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第11集 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匈奴是西汉前期在北方草原上兴起的游牧民族,他们控制着西域,强悍的骑兵屡次进犯汉边界,这是令人畏惧的对手。

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

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瀚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

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

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它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12集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大地的经纬纵横交叠,标识出山川和城市。

坐标连接,足迹踏成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

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与文字,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

丝绸像强劲的东风出塞远行,与此同时,毛、棉织物则像西风,与东风相逢在路途。

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

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13集 四神纹玉铺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天地相应。

人们把四神投影到地上,需要区分东西南北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

它们是离每个人最近的神,守护着人们的四方。

这是灵动的四方,铺首上的四神纹欢快地跳脱了原本的方位,南北两神右旋后适合地布置在兽面两侧,似在祥云里飞腾翱翔,怒目利齿的兽面眉目间也流露出几分柔情,一切都在艺术的浪漫中被汉人的双手活化。

玉石,大地的精华。

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相。

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之门的铺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

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14集 熹平石经:破碎与重聚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现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制定的教育制度模式沿用至今。

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

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

石头冷硬,字藏深意。

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

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15集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溯源定本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

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16集 长信宫灯:来自汉代的一束光两千余年她未曾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

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

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一件宝器,一位佳人,从此执手,互为你我,艺术家完成了卓越的设计。

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

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17集 素纱单衣:云想衣裳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

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

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

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两千年后的中国人。

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

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18集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天空,低头思量,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

木已腐朽,漆皮残存。

时空仍在满天繁星中延伸,太阳不过这两千亿颗亮点中的一粒。

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

第19集 狸猫纹漆食盘:漆盘上的喵星人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才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造的器物,无不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精神。

第20集 算筹:运筹科技发展,计算工具更新,使得运算的步骤得到了简化。

但无论工具怎么改变,十进制却始终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

第21集 错金铜博山炉:烟云的计算烟云溢出孔隙,慢慢地博山炉被造了境,线条粗硬的动物们因烟云而跃然,金色的云纹因烟云而延伸。

炉中虽无仙人,却显祥瑞。

此时,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卷轴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

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第22集 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闪烁腰间的誓言这伟大的盛世,同时包容过隐秘和张扬。

或许在另一种意义上实现了“未央”和“毋忘”的,是中华民族对汉文明的情感延续。

汉代人的吉祥语也是历朝历代人们共同的企盼,在现代生活中仍然被沿用下来,穿越千年,还透着微光。

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敢说、敢当,就当此生此世是梦一场,忠于内心,活得敞亮。

第23集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万物有灵犀繁复的工艺,恒久的材料,凝固人与自然的默契。

百态丛生的真实动物聚集一堂,揽括生命美好。

久远的时空里,无数生命来过又离去。

而后地球上出现人类,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

人们以各种材质模拟大地生灵,愿与动物共享自然。

犀尊送走了犀牛,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

过客来来往往,相视一笑,万物有灵犀。

第24集 击鼓说唱陶俑:唱响我人生我变成了符号,象征说唱艺术。

我的灵魂从未死去,它成为一个行业,一种思想,一门哲学。

我是活在市井的民族精神,是高贵的隐士。

你看到我开怀大笑,那是因为我很严肃。

第25集 铜奔马:天马行空凿空天险,开通道路,所凭借的不惟人力,更有天马行空的奇想,恰如徒手塑造神驹。

马,是地表的优美的尤物,云端轻灵的使者。

天马傲首行空,一如人类的想象神游万仞,即使没有羽翅,它也能飞驰如光电,平步于天际。

 6 ) 摘抄

生命若走进边界,帝王也无力逾越。

曾经最威严的人家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

陵墓之下,另一组马车,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秦始皇陵铜马车它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

——跪射俑

 7 ) 国宝留言 持续更新(第二季)

文案太赞,继续记录,这些文字与国宝一样熠熠生辉。

第1集 鹰顶金冠饰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与融合中。

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你好,我的对手!

第2集 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壶身静默,却非无声。

壶身可度量,却也无边。

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

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

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第3集 曾侯乙编钟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论语》1978——2018 曾侯乙编钟发掘40周年 向考古工作者致敬!

第4集 木雕双头镇墓兽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

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第5集 人物御龙帛画死生为昼夜。

生死非人力可逆转,可它们又如春来秋往,昼夜更替。

这是大自然冥冥之中的暗示。

楚人对生命奥秘的探寻,幻化在烂漫的图景中,让那时的人们面对死亡时不再恐惧。

因为他们相信,死亡是为人之路的终结,却是成仙之旅的开端,事死如事生。

这样的生死观,影响了中国的后世千年。

生而为人,死后成仙,这才是完整的生命记忆。

而生死之间,应御龙而行。

第6集 跪射俑星辰旋转天穹,山河蔓延大地。

人为重现的镜像拥有扭曲时间的魔力。

镜子之外,肉身已经逝去。

镜子中,士兵却被赋予恒久的人格和生命。

他们抵御住时间腐朽万物的力量,屹立在今人眼前。

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

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第7集 战国商鞅方升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

生活在辽阔土地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

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第8集 秦始皇陵铜车马曾经最威严的人间仪仗,化作驶入陵墓的悲壮行伍。

陵墓之下,另一组车马整装待发,静候主人的魂灵。

帝国沉埋,青铜剥蚀。

从未启程的座驾,是否真的能够疾驰,到达远方。

第9集 里耶秦简在正史当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

而里耶秦简用近20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三万七千多个从前,就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第10集 南越汉玉玉,石之美。

玉比王字多一点。

即使身为王,也会在时间里湮没。

有了玉,便多了一点能与时间并肩的力量。

有玉而安,身体因此安住,大地因此安住。

安住在对永恒的祈愿与向往中。

第11集 霍去病墓石刻石雕无声,荒野长吟。

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

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

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

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他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12集 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制至今。

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13集 四神纹玉铺首玉石,大地的精华。

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象。

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之门的铺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

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

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上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14集 熹平石经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

石头冷硬,自藏深意。

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

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8000多个熹平石经文字。

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15集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至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

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

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

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16集 长信宫灯看见这盏灯,仿佛能够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

一位西汉宫廷女子眉眼细长、脸型圆润,头上佩戴巾帼,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

两千余年,她未曾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

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

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阴长短如灯火明灭。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

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

时间似光,生命如烛。

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17集 素纱单衣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

礼仪之大,称之夏。

章服之美,谓之华。

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在影响着两千年后的中国人。

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

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18集 二十八宿圆盘圭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星空,低头思量。

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

第19集 狸猫纹漆石盘君幸食第20集 算筹

 8 ) 国宝说了什么

1.鹰顶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院) 战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饰品往往以动物为主题。

由于没有文字其历史一直是由中原民族书写的,草原之王的饰品为历史提供了新视角,不同文明的最终融合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强大包容性。

2.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四川博物院) 一边是战争,一边是宴乐。

最冲突的交织才是最真实的历史。

3.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随州市境内的随国/曾国国君乙墓中出土,首批禁止出境展出文物。

4.木雕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 楚人的艺术品多体现自然,是深沉文化中最自由的那个部分。

5.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 目前发现最早的帛画,与西汉著名的“T型帛画”同为引魂幡,代表了楚人的生死观念。

“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影响了后世千年。

6.跪射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们形态逼真、目光如炬。

7.战国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 测量粮食的器具,也是容量单位,统一了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也统一了万民的国家归属感。

8.秦始皇陵铜马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陵一号铜车马,1:2完美复刻,展现了秦朝高超的铸造与组装工艺。

9.里耶秦简(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 郡县制下,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政府公文记录,3万多枚木简、20多万字记录了大秦帝国一个普通县的方方面面。

10.南越汉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南越国是秦汉帝国的南土;南越汉玉展现了玉器巅峰水准,生者佩玉以比其德,亡者敛玉以慰其灵。

11.霍去病墓石刻(咸阳市兴平市茂陵博物馆) 英雄少年。

12.五星出东方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 精绝古城出土的中院织锦,展现了当时最高超的丝绸制造工艺,经线纬线叠加,极难复制。

13.四神纹玉铺首(咸阳市兴平市茂陵博物馆) 蓝田玉,铺首衔环常用作大门上的门环,四神为青龙(东)、白虎(西)、玄武(北)、朱雀(南)。

14.熹平石经(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现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

石经原本共46块、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共20多万字;石经也是汉隶顶峰之作,在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15.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山东博物馆) 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椁上的石刻艺术品,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的常见题材。

16.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 唯一已发现的人型釭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高科技”。

17.素纱单衣(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墓)中出土,整件衣服只有49g。

现代的蚕吐不出那么细的丝咯。

18.二十八宿圆盘圭表(阜阳市博物馆) 固定的角度,天体的坐标,记录行星位置,舒建宁积累数据、改进工具。

以天文定历法,二十四节气,月亮历法19年7闰。

19.狸猫纹漆食盘(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汉墓出土,盘上写着“君幸食”(吃好喝好),超级萌!。

20.象牙算筹(陕西历史博物馆) 纵5,横1,多大的数字都可以用算筹表示出来,计算出来,张良运“筹”帷幄之中。

虽逐渐被算盘等工具代替,十进制却一直成为我们计算事物的方式。

21.错金铜博山炉(河北博物院) 博山炉代指山形的香炉。

中山靖王的心爱之物,宛如立体山峦一般。

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南京博物院) 带钩起源于春秋,用来系腰带的日常挂钩;藏于带钩内的爱情誓言令人感叹。

23.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中国国家博物馆) 尊是酒壶,错金银工艺在铜器表面镶嵌金银再打磨。

24.击鼓说唱俑(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时期四川盆地的说唱艺人。

25.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马超龙雀”,中国旅游标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

 9 ) 国宝档案

1.鹰顶金冠饰(内蒙古博物院;战国)你好 我的对手游牧的草原相对于农耕的中原有着完全不同的生存意识。

草原民族的饰物上,动物是永恒的主题。

它们在匍匐觅食、在互相咬斗、在伺机而动,而鹰顶金冠饰更是以草原之王的威严,俯视着一切弱肉强食。

今天,当我们看着鹰顶金冠饰,是否能想起当年那些风一般来去的影子。

正是从战国时代开始,在与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的对峙和融合中,在经历一次又一次蜕变之后,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逐渐被唤醒。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

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

2.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四川博物院;战国)战国春秋此刻,壶中一滴酒也没有,却盛满了一个令人迷醉的时代。

征战的厮杀与欢宴的音乐都隐匿不见,桑叶还在无声地生长。

两千年的时光是一片沧海,壶身上的桑田茂密如初。

3.曾侯乙编钟(湖北省博物馆;战国)中国之声

4.木雕双头镇墓兽(荆州博物馆;战国)天地一角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楚人的自由气质。

它轻快地存在过,存在于略显沉重的文明之中。

在古典时代,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所以,我们才可以在楚人的艺术中,看到丰富的自然形象。

一呼一吸间,镇墓兽已存在两千年,以木头和动物的角质,对抗时间的销蚀,依然完好,与天空并肩,和星辰同行。

5.人物御龙帛画(湖南省博物馆;战国)天上见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帛画

~~~~~【秦代】~~~~~6.跪射俑(秦始皇陵博物院;秦)帝国的镜像地面上的秦朝已经画上句号,大地之下的时间,在坑穴的隧道中自我延伸,这里的帝国没有终点,战士们等待着帝王的号令,随时准备重返战场。

7.战国商鞅方升(上海博物馆;战国、秦)一升量天下度,用来计算长短;量,用来测定容积大小;衡,则是测量物体轻重。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始皇帝的诏书与商鞅变法时刻下的文字距离不超过两厘米,时间却相隔123年,意味着方升从一国的标准转变为天下的标准。

在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一个农民可以不识字、没有车,却不能不纳粮。

统一的方升,意味着统一的法度。

生活在辽阔土地上的华夏先民,才会对一个泱泱大国有了统一的认识。

一个国家的升,开始有了天下的度量。

8.秦始皇陵铜车马(秦始皇陵博物院;秦)图谋远方9.里耶秦简(里耶秦简博物馆;秦)秦朝县城那些事儿在正史之中,对秦朝行政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记载不足千字,而里耶秦简用近二十万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个三万七千多个从前。

这如同复活了秦朝的一个细胞,继而复活了一个时代的生命气息。

那时的小吏与平民,仍存于尺牍,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可以想象,可以在尺牍之间看到那些被秦时明月照耀过的生命与时光。

~~~~~【汉代】~~~~~10.南越汉玉(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西汉)有玉而安龙凤纹重环玉佩

11.霍去病墓石刻(茂陵博物馆;西汉)磐石之志马踏匈奴12.五星出东方锦护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织至今。

13.四神纹玉铺首(茂陵博物馆;西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14.熹平石经·易经残石(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破碎与重聚现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等人奏请校订儒家经典文字,刻一套范本立于太学,以供勘误订伪,此举轰动全国,读书人纷纷前来捶制拓片作范本,不仅校对内容,亦学书写。

熹平石经全文以当时官方正体字写就,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堪称鸿篇巨制。

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

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

石头冷硬,字藏深意。

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

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八千多个熹平石经文字,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15.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山东博物馆;东汉)溯源定本16.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西汉)来自汉代的一束光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型釭灯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

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

17.素纱单衣(湖南省博物馆;西汉)云想衣裳18.二十八宿圆盘 圭表(阜阳市博物馆;西汉)周而复始 如期而至19.狸猫纹漆食盘(湖南省博物馆;西汉)漆盘上的喵星人君幸食20.象牙算筹(陕西历史博物馆;西汉)运筹张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21.错金铜博山炉(河北博物院;西汉)烟云的计算在六朝以后的诗文里,人们习惯将山形的熏炉成为博山炉。

博山炉不再是香炉,而是视觉与气味共同塑造的微缩的海上仙山。

在山水意象通过绘画给人们带来想象之前,汉代的无名工匠们已将山的神秘,借以3D思维表达。

他们通过一柱青烟,连接两千年后的观者。

时间精密地计算着生命起灭的轨迹,烟云计算着万物呈现的声、色、形,计算着从这头到那头一念的距离。

22.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南京博物院;西汉)闪烁腰间的誓言

23.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国家博物馆;西汉)万物有灵犀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约和人类文明同样久远。

比血管更古老的河流流淌在比国家更古老的土地。

24.击鼓说唱陶俑(国家博物馆;东汉)唱响我人生

25.铜奔马(甘肃省博物馆;东汉)天马行空

 10 ) 观后

1. 第二季,时间来到秦汉,文物精致程度飞跃。

同时看得出来,应该预算也多了,后期给力,特效值钱。

2.文案仍是最大亮点。

稳中带皮,皮中带泪。

一言以蔽之,顶级。

3.表现手法越发灵活。

编钟一集甚至没加解说,只是放了一遍多年前的录音实况,就足以把人听哭。

时间、文化的力量,远胜千言万语。

4.这片子应该拍1万集。

5.如果说2000年前的东西和现在我的工作有啥联系.....汉代的青铜器上的错金工艺,还有个名字。

叫大马士革法。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短评

从时间线分布来看第一季从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第二季从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至东汉时期。文案一如既往的华丽,划过千年时空延续着文明的发展,但过于煽情文案难免有些做作与主观臆断,这一季运用了较多影视的展现手法,有些脱离纪录片的真实性。

7分钟前
  • 纪实日记
  • 还行

第二季依然很好看,截了很多图,想去的地方又多了几个,发现了几个本省的小博物馆,竟然没去过,准备好好逛一圈,对镇墓兽印象很深刻,对楚人楚文化感到好奇神秘,特别吸引人,鹿角特别优美

8分钟前
  • 空空如也
  • 力荐

央视的纪录片真的是神级制作 没得黑 每一件国宝都是一段历史

13分钟前
  • 只为你而来
  • 力荐

不错,还可以

15分钟前
  • 忆往昔
  • 还行

好无聊。。。不喜勿喷,个人感想。超枯燥。

16分钟前
  • Wendy
  • 较差

影像一流,解说做作~

18分钟前
  • 王多卡
  • 推荐

跑步继续,从春秋战国已经到了秦汉~

19分钟前
  • 狂野文艺小仙女
  • 还行

曾侯乙编钟长毋相忘铭合符银带钩

20分钟前
  • 小萌萌
  • 还行

1-5看完弃

23分钟前
  • 冥王星(Ojas)
  • 力荐

三星半,短小精悍,很适合碎片时间观看,但是干货偏少,个别片段演绎得有点尬(煽情过头?)。希望可以多介绍点文物的来龙去脉等。

28分钟前
  • 还行

文案满分、声优满分、制作满分,时间再加长3分钟就更圆满了。

32分钟前
  • 局外人
  • 力荐

煽情比之第一季有过之而无不及,文案写得像抒情散文也不是件好事。

34分钟前
  • Nefer
  • 还行

中国之声的声音,一直没注意竟然就是编钟~国宝个个都好高大上,尤其是兵马俑那一集

38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流于形式....

4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央视牛逼!!

48分钟前
  • 小熊YES
  • 力荐

什么鬼配乐,一会rap都要上来了....台词也尴尬,鸡汤且重样

52分钟前
  • 耳垂
  • 还行

还不错

56分钟前
  • 水瓶座♒
  • 还行

已查收√

57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力荐

第一集节奏有点怪,后面就还是熟悉的味道了~~·

58分钟前
  • Lilit
  • 推荐

百看不厌!我的智商看一遍根本就记不住什么,嗷~

60分钟前
  • jus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