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短短11集就能打动我的动画真的很少见,乒乓是其中一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乒乓不算是竞技类动画。
它的故事的确是围绕着少年们的成长展开的,但是真正关于乒乓的戏份少得可怜。
我在看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于“成长”的热爱,而非对于乒乓这项运动的狂热。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和体育竞技扯上关系的动画,总是特别能打动我,因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利都非常珍贵。
最初开始看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部围绕着“才能”展开的、揭示了世界残忍事实的故事。
但是看到最后,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那么有才能的笑爷(我喜欢这个狂炫酷霸拽的翻译)最后不也没有成为职业球员吗?
而那些没有才能的人这一路走来也并非毫无收获,比赛失利之后到处旅游的XX君,最后不也回到了他梦想结束的地方,然后哭着说希望从头开始嘛。
动画的确带着宿命论的色彩,但是也绝对没有在说“没有才能的人就活不下去”这样的话。
从乒乓中看“没有才能就注定失败”的人还真是挺可悲的。
Peco才不是空有才能没有爱的人!
虽然作者对乒乓大概没啥爱,但是Peco对乒乓的爱不可否认——他打球的时候是闪闪发亮的。
动画对于他的塑造真的很棒,当他拿着球拍站在场上时,他也是我的hero。
最后,身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孔爷被打败心情有点复杂,不过我觉得动画对孔爷相当偏爱啊,给了他很多温情的戏份,冲着这个给监督点赞。
这个作品不是简单的励志,也不是简单的探讨天赋和努力,他传递了更深的价值观。
先跑个题西方有一个社会观念:一个优秀的人,他的体育一定是很棒的。
之前不太能够理解这个观念,健身之后才渐渐体会到这个观念蕴含的思想。
一方面体育精神里面的韧性和坚持,是做一切事情成功的必备要素。
另一方面,在体育这个领域能更加的直面竞争,容不得弄虚作假。
别的我不清楚,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到处都是不学无术的上层人物用资历和地位耍学术流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却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这个现状,学术标准难订立,学术造假太容易。
而在体育这个领域却没有办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再厉害的运动员也得服老,过了巅峰期后走下坡路大家都看在眼里,到了职业生涯尾期被他人吊打更是常事。
敢下海口敢吹牛的人很快就会成为世人的笑料。
所以体育是一个最能体现“用实力说话”的领域。
扯的有点远,一般体育竞技题材的作品让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就是天赋与努力之间的博弈。
现在这两种观念已经成为了共识:一个是爱迪生的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如果没有那1%的天赋,汗水再多也没有用,体现了天赋的差距是无法用汗水所弥补的。
另一个则是湿乎名言,以我们目前的努力程度,还远远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
这两个认知我也认可,在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体现,不过这个作品所透露出来的价值观,可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作品里的每个人,他们都是为了什么目的而打球?
每个人拿起来球拍的机缘也许差不多,但是在情绪、利益、名声、荣誉、尊严、美色等外包装下,为什么而握着球拍其实各不一样。
所以当这一切外在的因素全部剥离时,当失败狠狠击中握着球拍的人时。
他们才能明白"原来我只是想打球"&“其实我并不喜欢打球”。
所以有的人放下了球拍,有的人重新拿起了球拍。
所以结局很棒,我一点也不为月本没去打职业而惋惜。
结局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每个人走了多少弯路,做了多少思想斗争,最终的结局都是和最初的目的紧紧相扣的。
而且当你热切的追求某个事物,而它又让你感到深深的疲惫与痛苦时,那一定是走错了路。
如果一个人路选错了,天赋和努力真的没什么好谈的。
月本打球是为了快乐和得到认可,所以当他能够不依靠打球而快乐时(结局一个简单的事情也让月本快怀大笑),他就离开了球拍。
风间打球是为了家族的荣耀,所以当家族在商业上最需要他时,他选择了经商(恶魔和风间在洗手间的对话时,风间撒谎说打球是为了个人,恶魔欲言又止,后来风间回到场地后说了真心话,打球是为了团队)。
恶魔打球是为了胜利,当他无法再往前进时,他选择了追求生活。
相比之下,孔爷和星野只是想打球,所以他们能在乒乓球的路上走的更远。
再说说天赋与努力的情况,从片中简单的来看,无疑天赋从高到低是星月大于风孔大于恶魔。
个人感觉星比月略高,风的天赋高于孔,星月远高于风孔。
可是当看到孔前期在国内被淘汰到日本后,接连被月本和风间吊打后,在结局中却取得了高于风间的成就。
在天赋被甩在背后之后想用努力去弥补这条路其实很艰辛,远远超过想象。
可以预见最终孔爷也不会再国际赛场上取得什么成就,更不会超过星野。
但是像孔爷这样,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达到自己天赋的上限就足够了。
罗兰·巴特说,文学艺术的天职就是要打破人们对于作品中各种符号的固化理解(proairetic code)。
的确,在欣赏很多大众传媒产品时,我们可以相对简单地看出其中的一些模式。
例如韩剧中的灰姑娘女主、傲娇男主和痴情男二号等情节模式,以及和它们相辅相成的在表达、镜头语言方面的种种套路。
这些模式可以帮助观众快速理解剧情,其中的冲突性和娱乐性也对人有天然的吸引力,可以使作品更加受欢迎。
但如果一部作品只是已有模式的不断堆砌的话,观影体验就会如果嚼吃剩的甘蔗渣那样令人不适。
这是因为,在熟悉一种叙事模式之后,人类的大脑就需要新的更有力的刺激,就需要作品来打破已有的叙事结构。
所以说,艺术性就是用非约定的符号(叙事手法、画面等等)来增强感染力、表现力的特性。
这也是艺术区别于大众传媒作品的最重要特点。
《乒乓》相比于一般的番剧无疑是更具有艺术性的。
事实上在我看来,乒乓是一部在纯艺术影视作品的晦涩与套路化叙事的大众动画中达到精妙平衡的作品。
它没有故作玄虚地完全采用各种令人不明所以的符号,动漫中的人物、情节、以及各种意象的元素在剧情的大框架下都有某种相对固定的含义,并不会如纯艺术片中的意象那样,因为可解读的意义太过丰富而几乎无法进行有效的情节梳理。
但同时,汤浅政明的这部作品又是反套路的。
本文就将简单谈谈乒乓的叙事是如何突破常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的。
形式特点首先简单谈谈这部动画的形式特点,也就是画面等表现手法。
乒乓比赛是全篇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关键所在。
一段出彩的刻画在最后一集12分钟处,用汤浅典型的夸张扭曲的动作以及跳跃的视角体现了最终之战的动感与激情。
但如果整部动漫的对战刻画这样,用白描和动态视角,一帧一帧画出来的话,虽然关于乒乓球的硬细节很足,但成本将会非常高(笔者对动漫的制作也不是特别了解,是按照常理的推测)。
并且对于一般的动漫爱好者(比如我)来说,这样通过干巴巴的比赛实况来判断双方的优势劣势甚至心理斗争等等还是挺困难的。
最终之战中动态镜头下的动作白描,每一帧都得纯手画,而且有不低的技术要求因此,出于成本考虑,也同时为了作品的生动性与接受度,汤浅政明大量采用漫画式的分镜手法。
例如对于关键动作以及其影响的精细描摹,伴随人物内心以及旁人的评论。
当然,这种手法其实在番剧中挺常见的,也就不赘述了。
我觉得《乒乓》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将动漫中的明喻变为暗喻。
当作者明确说明我这是譬喻时,他使用的是明喻。
而暗喻则指的是作者润物无声地将比喻代入叙述中,需要读者自行分辨。
最先映入我脑海的一个例子是孔文革的飞机。
飞机之于孔文革有着特殊的意义。
作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孔文革一直希望能制霸日本乒乓界然后坐飞机凯旋回国,回到他梦想的乒乓国度。
飞机也象征了支撑孔文革打球的一种执念。
而在体现这一点时,作者不会先让他进入一段回忆,通过旁白,在白光里说乒乓正是我回国的机票,而是使用暗喻:直接把球画作飞机,粗暴地不加解释。
当然,乒乓中这个暗喻的使用也是有明确的回忆作为铺垫的,但这种大胆的叙事手法还是令我耳目一新。
孔打出的球
球直接变为飞机这只是一个典型例子,动漫中还有无数这样的现实与想象相融合的镜头。
当然,这种手法也只有加在汤浅政明本身就很超现实的画风上才不感到违和。
汤浅的作品本身就大量运用超广角镜头、剧烈动作下的人物变形,并且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主义画风。
观众本身就会用一种看待隐喻的分析眼光看待这些画面。
如果在一般的写实动漫里直接加入此类镜头,只怕是会令人费解。
另一处隐喻式镜头情节与内容的反套路在平庸的文化作品中,角色的在情节结构中的位置总是固定的。
比如热血漫中常有的主角一开始是废柴,然后发现自己的天才等等。
叙事也有很多套路很多时候当主角陷入回忆,BGM开始变的抒情,我们就知道主角将会从重要的人那里获取力量,并且战胜强大的对手。
这种情节与音乐、画面相结合,形成一些特定的模式。
但正如前文所说的,《乒乓》用它自己的方式,在严肃艺术完全自由的符号语言与大众文化里死气沉沉的象征体系中找到了平衡。
在某种程度上,乒乓仍旧是有套路的。
我们可以看到动漫中经典的冷角色形象:月本诚拥有强大实力,但永远死气沉沉,一脸冷漠。
以及常出现的一阴一阳双主角设置:星野裕的激情四射与月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可以预想,这两个主角之间也有深深的羁绊。
(我们似乎看到了火影忍者中鸣人与佐助的再现)特别是在第二次神奈川县预选赛之前,当了解到老一辈人的往事之后(月本的教练为了照顾海王中学的董事长的膝盖,故意输掉了比赛。
而后者则一路平步青云),又看到在月本和星野的对战前星野受伤的膝盖时,我就基本认定了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两个主角会有一场宿命之战,而最后冲突和催泪的关键点将会是机器人月本被星野所感动,让他获胜,而自己也获得新生的相关情节——相关套路已经见得太多了。
而在动漫中,的确,二者一路过关斩将,星野甚至战胜了看似不可能的风间龙一,顺利获得与月本在总决赛对战的资格。
正当我准备开始快进时,情节顿时急转至一个反高潮。
对最终之战进行寥寥数笔的刻画后,汤浅突然将画面转到了一群小朋友初学乒乓球的镜头混剪:他们是在动漫中出现的所有主要球手。
伴随着“我们大家都生存着,因为活着才能感受到快乐”的儿歌声,庸俗的宿命伙伴的故事变成了大家一起通过乒乓发现了真实的生活。
这个反高潮可以说是非常棒了,打破了我原先根据各种观影经历所建立的期待,而又显得非常合情合理。
情节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真实。
整部动漫丝毫不掩盖天赋导致的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差距。
对于普通人来说,主角们永远在另一个世界里。
那些想挑战这个规则的人(比如佐久间学),虽然他们有比主角们强得多的执念、付出了多得多的努力,但绝对的天赋与实力差距下,他们仍然会被无情的碾压。
这无疑让看惯模式化热血番的观众感到不适,但汤浅真正想揭示并不是天赋带来的差距,而是真实生活的复杂性。
最后,那些表面上的失败者,从乒乓球里看到了自己的局限,走上了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佐久间学走出了幻灭与失败,有了三个孩子。
而那些站在球坛顶端的选手的结局也并没有那么光鲜,如月本只成为了小学生的乒乓老师;但同样的,我们不应该认为前者才是成功的。
月本通过乒乓打破了机器人的外壳,感受到人心之美好。
而佐久间学与他女友的隔膜也让我们怀疑他的生活是否真的美满。
汤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对每个人的生活进行鲜明的褒贬,只是展现他们与乒乓的种种羁绊。
也许,动漫想揭示的只是日本高中乒乓体系里的高中生真实生活的一种面貌吧。
作者解构了我们对乒乓冠军、成功人生的种种刻板印象,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折射出有关梦想、才能、竞争这类命题。
总结当然,如果仔细分析,这部作品还是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叙事里还是有浓厚的经典热血漫的色彩,有时候会让我感到些许厌倦。
又比如两个主角之间的童年纠葛和超人情节就有点套路化与违和。
这个在最后浓墨重彩的元素在前几集也缺乏铺垫。
的不过瑕不掩瑜,作为一个非资深动漫爱好者,我看到这样一部有自己想法的作品还是感到十分惊喜。
完结了。
有种很怅然的感觉。
感觉一瞬间也说不清楚关于高中生阿扁和笑爷的故事中是哪里感动了我,而我从小到大说实话既没有练体育的经历,也没有青梅竹马的好朋友,甚至于连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也没有。
所以真不能说感同身受。
不会像阿扁这么骄傲,做自己和别人世界中的大英雄,只要出现,身上就带着光芒。
不会像笑爷这么冷静,心中认定的东西高于一切,打乒乓什么的无所谓,只要有阿扁在就好。
没有小泉老师,这么温情的教练和朋友。
会说出“我只是想让你看看,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的风景”这样的话,会讲着带各种奇葩口音的英文,会一直怀着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没有田村,这么酷的老太婆,心中满满的对孩子们的爱,却常常一副冷淡到极点的表情。
没有孔文革,永远带着中国人的那种独特的幽默与骄傲,各种调侃抱怨,却又不失希望地努力着。
小小的一个故事,有大大的野心,盛满了温暖和希望。
所有的这些不会有,又由他们的存在带给我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体育精神,梦想与激情,友情,爱情。
青春。
他们在最好的年纪里,做着最好的自己。
把生活本身具体化,会受打击而痛哭流涕,会苦闷无助而放纵自己,会纠结会思索,也会超脱,会自由,就这么一天天,踏踏实实地练习,比赛,无形中把快乐当成了信仰,一直在为快乐而奋斗。
激励着现实中的我,也热血沸腾起来,觉得单纯为做一件事情而流汗、流血、流泪,是那么美好。
两天刷完了,看到最后非常感动,仿佛自己也有重新尝试一些品质的勇气,中间的分镜让人印象深刻,能在把战况紧急之处展现得一览无余的同时也把信息以另一种方式点出呢。
看似粗糙的画风与夸张的肢体语言,却给了每一场比赛足够多的戏剧感,仿佛能量已经从小小的球本身扩大到了整个体育场。
在球桌面前,人生的种种选择也逐一得到展现,似乎再往前跨一步,永远不是什么坏选择。
牛尾的音乐也发挥了与原作紧密贴合的一贯优势,去年在《利兹与青鸟》中的环境音采样和〉言语如苏打般涌现》的类似xylophone般的声音已经让我耳前一亮,这一次最后把多个乒乓球台上球撞击的声音当作打击乐与钢琴相叠做steve reich式的相位变换,更是让我惊艳了。
说来之前第一次mark好像是因为supercar有一首歌做插曲,但没想到看番太投入居然没有注意到(补充:原来我记错啦。。。
supercar供曲的是真人版)——突然想起差不多一年前,我好像也是在外面熬夜一口气看完了9集强风吹拂(当时就被安利这部啦),本以为才八月初没想到也都11号了,时间的流逝也实在让人感叹啊(希望今年也跟去年一样圆满完成一些事情,时间得好好抓紧嘞)() 去再往前一步吧!
peko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不能太过懒惰,而又不被压力裹挟,这样既充满热情又全情投入其中的放松状态,是值得我们一直追求的呢。
致亲爱的佐久间: 你从小就在星野的光环下训练比赛,大家忙于追逐天才的步伐都没怎么留意你,甚至于刚到道场的月本还成为星野最在意的朋友。
虽然年轻的你喜欢帅气的飞机头,为了更高的目标去了只能留光头的海王队,那里聚集着强者。
而你从来畏惧与松懈。
如果提起努力的人,佐久间你肯定能上榜,训练目标是十遍的话,你会做到百遍。
在县预赛当上海王队先锋就是你努力训练的成果。
即便队长并不看好你,你也憋着一股气。
其实你也知道月本不是普通人,而你有着年轻人的一股不畏惧的劲头,凭借会被退部的觉悟要跟他比一比。
虽然结局惨败,又因冲动打人被退部了。
可当你站在逃避的星野面前,承认自己的普通无才能说“也有不会飞的鸟”,指出星野的强大,他可以飞到更高处时,觉得你帅呆了。
当你从海里捞起星野,那一刻你才是英雄。
在第二年比赛前夕你对着昔日害你退部的队长,问他“为了什么而打球”,唤醒了他一直逃避的现实。
你躲起来哭的那一刻,觉得你帅呆了。
佐久间,你知道吗,没有你星野不会重返巅峰,没有你风间队长不能参透打球最单纯的快乐。
高中过得很快,五年后大家还被乒乓牵引着,不知道过得算好还是不算好时,你已经是人生赢家了有着三个孩子了。
佐久间,在高手如云的乒乓球手中,你不是主角,你从来没有得到第一名,从来没有人夸你有才能,你在目标明确时努力,在得知自己无法登上巅峰时适时放弃了,你才是我们普通人的英雄,你才是我们普通人应该学习的对象,你已经超越天才主角给来的感动。
佐久间,还没有哪个教练对你说过“我爱你”吧,那么就由我来说这一句。
爱你的普通人粉丝
时隔两年再来补这部出品于2014年的倒A档四月番,看着豆瓣上9.3的超高评分和海报上狂野清奇的画风,内心是怀疑的。
毕竟,它实在太像小学思想品德书的封面了。
人设图也穿的土土的,不起眼的眼镜哥和西瓜头。
以及,鉴于乒乓与其他的棒球、篮球、排球番相比,作为一项重视个人表现而非团体协作的运动,能热血到哪种程度实在非常好奇。
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了第一集。
啊,又是一个发生在神奈川的故事,这个被画了无数次也巡礼过的镰仓高校车站勾起了一些好感。
不过,这不帅不美的画风果然需要适应一下。
内山冷感的声线倒是很为这位毫不起眼的眼镜少年加分(同样是眼镜少年,小排球里的月岛几乎是颜值担当)。
冷淡孤僻、兴趣寥寥的样子,跟内山的风格很是相配。
另一方面,海报上画的最大的西瓜头像个玩家,不可一世,无情调戏着一个一看就是路人的胖子,声音也好像也不熟悉。
然后中国人孔文革(这名字???
)出现了,天吶这迷之译制腔是怎么回事。
先看完这一集再说吧。
谁曾想慢慢看到最后一集时,毫无预警地哭成傻逼,每一次都。
(是的最后一集我看了好几遍)这样的画风都能哭得稀里哗啦,在我心目中,这大概就是神番了。
它究竟好看在哪里?
与长达几十集甚至几百集的运动番相比(并不是说这种长的番不好,我也很爱已经出到第三季的《排球少年》),《乒乓》显得言简意赅。
通常运动番里,比赛会成为叙述的重点,一场比赛打上十几集的情况并不少见。
然而这部番用更多的笔墨去讲场下的故事,甚至最后一场压轴战的结果都只是淡淡地存在在一张陈年老照片里。
《乒乓》并不只讲眼前的故事,它的格局比通常我们理解的运动番会更大一些。
《乒乓》确实一直在讲乒乓的事情,练习,比赛,竞争,输赢,周而复始。
但几乎又没有在讲“纯粹”的乒乓。
球拍和球场,都只是一个载体。
常胜将军的战战兢兢,天赋异禀者的快意玩乐、孤独者的救赎、铁血的味道、英雄的定义,都浓缩在这颗轻飘飘的小白球里。
乒乓对于这部片子的任何一个人物,都是个独特的命题,以不一样的方式,占据他们一部分的人生。
人们参与到这项运动里的方式各不相同——乒乓或者仅仅是一段无忧童年时光,或者是值得赌上全部人生的理想。
每个角色都是一出人生侧写,超越了运动本身的意义,比赛的输赢却并不那么重要了,这是这部动画片最厉害的地方。
对于主角之一、眼镜少年月本诚来说,乒乓是拯救他于灰暗童年的一道光,过去是,现在也是。
乒乓每一次提醒着他只有生而为人才能体会到的快乐和热血上涌。
冰山人设在动画里并不新鲜,寡言冷漠、独来独往,脸上几乎没有任何表情——所以月本如此讽刺地被称作“笑爷(smile)”,就是因为他像机器人一样,从来也不会笑,当然也不会哭。
他机械地做每一件事,不夸耀自己的天分,也无视体育系社团分明的等级制度,因为打球只是“死之前打发时间的消遣”。
尽管他的球技超过学校社团的大部分队友,但他本人并不受欢迎。
缺乏人情味的机器人,自然也无意卷入他人的生活里去。
笑爷的成长轨迹在《乒乓》里很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
童年时代的懦弱胆小,被同龄人欺凌被关禁闭也无法反抗的屈辱,只能躲在狭小的安全地带逃避令人恐惧的现实。
中学时代笑爷不再惧怕他人不怀好意的言语,但习惯性地封闭内心,我行我素,对人这种生物没有热情,反而对额外的关照感到困扰。
在最后一集中,成年后的笑爷变得温和风趣,会关心他人的生活,会开朗地聊天,会大方地笑。
每一次笑爷的变化,自然都离不开乒乓和它所牵连的伙伴们。
阿扁是第一个带着乒乓走进笑爷生活的人。
他天然不羁、才华横溢,在他身上展现的是非常纯粹的自由,这是笑爷心目中英雄的模样。
“想笑的时候就放声笑,想哭的时候大声哭。
”阿扁是这部动画片里性格最鲜明的人物之一,他将笑爷从漆黑的柜子里拯救出来,并告诉他“你的血里也有铁的味道”。
“英雄会超越道理,英雄会打破常识,赶走黑暗,比任何东西都单纯、明亮、快乐,闪闪发光。
”和阿扁在球场的对决,是笑爷最珍贵的时光。
第2话中的笑爷,因为加入高中的体育社团,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乒乓”感到疲倦。
他喜爱打球只是因为这能带来一些快乐,与胜负与否毫无关联。
他的球技不错,但缺乏好胜心,这对于一个要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来说,显然不合格。
学校的小泉教练登场,这是第二个带着乒乓来改变笑爷生活的人。
这位年过耄耋的老教练在笑爷身上看到了无限的潜力,并很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坚持。
在小泉教练追着笑爷“倒贴”的温和表面下,是强硬的风格。
他想告诉笑爷,乒乓不仅仅只有趣味,你无法抹杀它竞技运动的本质。
在球场上打着怠慢的乒乓,就等于浪费自己的才能。
毫无求胜心,所以放弃的如此干脆。
这份干脆太过天真,年轻人还根本不懂败北与挫折、丧失与悲叹、孤立与混乱、苦恼与绝望的滋味。
放过对手的慈悲,在赛场上并不需要。
小泉教练激发出笑爷机器人般冷血的强大,这是另一个极端,也是笑爷的又一次觉醒。
最后的一场比赛则是这两个极端的完美结合。
好胜心和竞争的快乐并不矛盾,它们是竞技体育最吸引人的两个方面,笑爷在最后与阿扁的比赛中,终于明白了这件事。
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看似接不到的球,笑着又哭着打完了比赛。
原本因为打球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笑着,他才被称作“笑爷”。
小泉教练自己的故事很令人唏嘘。
作为最有潜力成为职业选手的种子,面对膝盖有伤却坚持比赛的旧友,他故意输给了对方,两个人之后的命运就此分岔,大不相同。
“你能打出断送好友职业生涯的球吗?
”如果重来一次,可能还是一样。
小泉教练选择了体育精神,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在比赛结果上争个你死我活。
而阿扁自身,则是一个天才跌下神坛,又重新爬起来的故事。
乒乓从幼年时代便是他才能的证明,他把同龄伙伴的球技远远甩在身后。
“努力是没有才能的人才会做的事情。
”阿扁对自己的乒乓有绝对的自信,也毫不吝啬地消耗自己的天赋。
身怀玩乐之心和天赋异禀的优越感,毫不费力生活得自由自在。
可是这一切被一场比赛全数推翻,阿扁最引以为豪的东西如今似乎也根本算不上什么,他觉得自己“沦为了全世界的笑柄,要是没有出生就好了。
”这个打击成为了阿扁成长的转折点。
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消沉的时光,毫无作为,浑浑噩噩。
惊觉自己原来一直在吃老本,这种滋味很不好受。
乒乓不仅是上天送给阿扁的财富,也教他做人。
只靠才能也能逞强一时,但在真正的强者面前会顷刻崩塌。
阿扁重新回到自己乒乓的起点,找到最初教自己打球的教练,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做起。
因为被本不如自己的人打败过,所以对对手比以前多了一分敬畏。
目标依然没有变,但这个阿扁已经带着他的乒乓升级换代了。
让阿扁重振旗鼓的他的对手,恶魔佐久间,乒乓对他来说是最残酷的。
从小到大十几年的坚持并没有带来奇迹,尽管他已经尽百倍全力,把全部青春献给乒乓,但没有天赋,依然赢不了天才。
乒乓告诉他世界上存在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目标,无论怎么付出也战胜不了的对手。
而更残酷的是,“接受自己无能的事实,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
”乒乓对佐久间来说可能是绕了一条远路,也是一场梦。
但是天才会把他叫醒,睁开眼睛看到的现实还是属于那些真正强大的人。
不过,佐久间在最后一集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谁又能说他不幸福呢?
佐久间一直崇拜的人是自己学校的前辈、常胜将军风间。
风间有着超越普通高中生的冷静成熟和大将风范,追求绝对胜利的同时也对此充满怀疑。
初登场时风间是典型的完美人设,他的乒乓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所有队友的、学校的、家族的。
风间是几位主角里背负的担子最重的一个,以至于他每次大赛之前都会把自己关在厕所的小隔间里,舒缓自己的恐惧,寻求片刻平静。
每个人都在谈论他连胜几十场的完美战绩,每个人都认为他是最稳定的选手。
这是无上的荣耀但也如同走在钢丝上一样艰难,一点差池就会破坏这个正在缔造的传奇。
风间代表着不顾一切把人生全部赌上的那种类型,得到众人的仰望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
一旦成功便是顶点,输了就要承担失去所有的风险,就像王者在众人无法企及的顶端要承受的压力和孤独。
从中国来到日本的孔文革又是另一个典型。
毕竟我国高手太多,他的乒乓在国内显得技不如人。
像落魄之虎一样不情不愿来岛国后,乒乓又让他被众人仰慕。
孔文革最初的心态基本等同于凤凰的尾巴换了个地方,做了鸡头,既不满意周围降低的水准,同时又享受优越的地位。
乒乓让孔文革没办法像一般的小孩一样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为了学打球他远离家乡,与家庭的联系仅仅是母亲送来的一箱又一箱的食物。
类似孔文革的现实的确存在着,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总有一些壮志未酬的人们,将自己放逐到陌生的地方,也许会生活得更好一些。
《乒乓》当然也不仅仅关于这几位热血少年,配角也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海王学园的理事长是胜利的信仰者,他以为胜利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却离家人越来越远。
乒乓对百合枝来说,是爱慕风间的理由,乒乓让人看起来专注有神,心无旁骛,魅力大增。
但乒乓也是百合枝无法接近风间的一道高墙,毕竟他的心里除了乒乓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
乒乓对孔文革的母亲来说,是把他越送越远,但也能让他飞得更高的矛盾载体。
乒乓对大多数天赋平庸的球员来说,又是遥远又耀眼的憧憬。
但不管怎样,乒乓也是青春。
最后一集里,昔日的老对手老伙伴重新聚首,“来打乒乓吧!
”一秒泪目。
这部番的作画,过滤(吓跑)了相当一批观众。
松本大洋创作漫画的时候才1996年,极度风格化的表现方式在如今一堆帅哥美女云集的动画片里显得特别刺眼。
不过,看完之后才觉得,如果不是这样的画风,可能就会丢失掉一半的韵味。
人物比例偶尔夸张的不协调并不会影响什么,因为这部番的构思实在太过精彩。
能遇到《乒乓》真是太好了。
大人一枚 まだ飛べるのだ
个人很喜欢松本大洋和汤浅政明,所以看到松本大洋原作,汤浅政明导演的ping-pong预告片的时候,也是兴奋了一把。
现在就动画版的第一集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些杂感。
1.第一集开头阿扁扮成英雄的风格很汤浅政明,特别是阿扁腰中间那个轮转起来的时候, 看了《兽爪》的朋友们应该很熟悉这种风格。
2.在人设方面,也很遵从原作,特别是松本大洋的“眼睛”“脸”还有“嘴唇(只是阿扁的脸好像在去十堂看孔文革的电车那段里真的有点扁)3.整体上感觉月本对阿扁没有漫画里那样的有那么点冷淡 比如说阿扁在吃炼奶的时候 漫画里这里还有个月本侧眼特写+小心得糖尿病4.在打乒乓时采用了原作漫画的多图并置,把乒乓球手的反应速度以及乒乓球这过程本身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表示看到这一点很兴奋5.场景也很松本大洋,配色跟松本大洋还有一部漫画《sunny》的场景很像,比如电车要过来时候亮起来的警示灯之类的。
但是也有一部分汤浅政明的风格-真实或者写实与动画的结合,主要体现在月本去田村桌球社找阿扁的时候,等车的背景,还有车窗外的背景。
6.在构图方面也跟原著很像,比如新生被罚跑之后一段,小泉跟Mr.大田说让他们也知道一下中国不光只有拉面和饺子这一段,有一个大景小人的长镜头(原作这里是不光只有熊猫和拉面) 因为这样也保住了原作特有的气氛。
7.还有就是月本和阿扁在打球的时候视角从月本和阿扁移到孔文革那一个长镜头(有风) 在漫画中是没有风和视角用长镜头转换的 这也是导演个人的一些东西 恩8.还有就是声优,其他人的声音都跟我想象的差不多,就是阿扁在我的感觉中应该再稚嫩点,但是毕竟高中生也是合理的吧,小泉的英文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不错,动画里有比较重的日式口音,而且速度也比较慢 要是英文的速度能再快点就好了,特别是 “山外有人”那一段。
文革的声优很让人惊讶,找了个中国人,我原本还在想孔文革说蹩脚的中国话的样子 结果出来的 诶哟 这口音也算惊喜了。
对pingpong第一集大致也就这么点杂感吧,跟大家分享一下,在bilibili吧也发过一篇同样,楼下还有人说当心喷子开婊,想想豆瓣环境还相对不错,所以再这里再发一次
1.剧情。
剧情太老套了,先是在第一次参加高中联赛预赛失败,一蹶不振,接着因为各种契机振作起来。
然后在第二次参加高中联赛预赛,遭遇强敌,想起和朋友的羁绊,领悟为何而战,最后英雄登场,逆转大局。
2.配乐。
为啥能这么高分啊,配乐也不算很优秀。
本来有首很不错的插曲night crusing,很有在绝望中看见希望的感觉,结果用得那么随便,和画面内容不怎么搭边。
属实是糟蹋了好东西。
3.吐槽。
半决赛,带伤的星野VS风间,第一局被11:0,第二局被11:1,第三局刚开始也被打了个5:0,结果回忆了一下和月本的过往,觉得自己化身英雄,直接就翻盘了,就赢了世界冠军风间。
要知道一年前星野对战文革时连一颗球都赢不了,而文革被风间零封。
倒不是说这样的剧情不好,只是神作中出现这样的老套、离谱剧情确实拉低档次。
4.感慨。
看完此片我不得不感慨大师的号召力,松本大洋和汤浅政明往那一站,只要是个找不出大问题的动漫,都能落得个神作的名号。
其实也没什么太多要说的,只是觉得简评肯定写不下,就写个评论吧,没什么认真的。
好动画,画工赞。
衣褶什么的有点描照片的感觉,动作很真实,怀疑可能是逐帧描视频的方法,千万别喷我,我也不了解动画工业,当然日本动漫对于高速运动规律的研究到达这种程度也是有可能的,令人惊叹。
日本还真是了不起,乒乓作为中国国球,竟然让日本拍了这种热血动画,不过也不新鲜,阿奎罗球衣上不也还是写的kun(大空翼)么,阿根廷的足球比日本还是强了不少。
没有民族主义的意思,很喜欢孔文革这个人物。
而且不仅仅是动画,乒乓球运动装备日本也是世界上绝对前列,蝴蝶的拍子,美津浓的鞋。
每次提起蝴蝶拍就会想起04年除夕得知姑姑给我买了蝴蝶马祖诺夫板以后激动跳起来头磕门框缝了三针的事情。。
不过毕竟日本乒乓水平有限,这动画里提到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太少了,激发起青少年打乒乓球热忱不仅仅是叫三声英雄参上那么简单嘛,现实里会被被嘲笑为中二的,虽然动画里很燃,这里减了一星。
动画里阿扁使用了直拍横打的技术,弹幕里说时代背景是九十年代,粗略查了一下松本大洋乒乓漫画好像是两千年前后的吧,那也并不冲突,(说不认真写也是假)又查了一下直拍横打的诞生,80年代就存在了,95年刘国梁在国际大赛上开始使用,小时候看乒乓球还不懂这些。
直拍横打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感谢王皓,初中的时候跟小伙伴看着电视上乒乓比赛直播打电话研究王皓的动作,在学校或者小区小公园付诸实战,逐渐摸索成熟。
另外探索高调前冲侧拐三种弧圈球,长胶正胶的削球,发球接发球对搓,这般回忆滋味挺甜,如果动漫能激发起我们这一代人关于这些的共鸣就好了。
笑爷的削中带攻有点朱世赫的意思,阿扁像不会直拍横打的柳承敏?
风间那种力量变态让我想起以前希腊的格林卡。
当然这些人物的原型并不是我说的这三个人这一代的球手了,不过动画中人物还是以性格为主导界定的而不是技术特点,比如佐久间,有点网球王子里做苦瓜汁那位,博学非天赋型,那他打球的特点呢,好像有点模糊。
如果做成像施拉格那种有妖气的逆向旋转呢,马琳这种老妖精也很有特色啊,设计成很强很怪的酱油反派也行,还有孔文革,总觉得有点像王励勤,技术全面性格偏软?
说来说去还是在乒乓球本身技术上说的比较少,(不过看弹幕也是醉了,有人正胶反胶还没分清楚呢)人物的突飞猛进是靠体能训练?
是靠精神上的顿悟?
在现实中不太现实。
这动漫要是能晚些年出来就好了,小球变大球,发球抛球16厘米无遮挡这种规则的诞生想必也改变了不少球手的命运吧。
我的乒乓时代到高中就基本结束了,中国一家独大看着也没啥意思了,慢慢就淡出不关注了,看部动画唤起一点曾经的乒乓梦也挺好的。
⒈中國省隊的實力相當於其他國家的國家對水平啦!→孔文革的配音真驚喜,聽著像童自榮爺爺的聲線,查了下,果然是中國人文晔星配的!那些中文台词也写得挺棒,不晓得是不是也是中国人翻译的?⒉虽然运用特写、慢镜、分屏、奇幻场面等等来手法表现赛事的精彩,但个人觉得奥运会国家队的真实赛事更好看。
很有汤浅政明的特点,但还是爱不起来。
好几个微信公众号推,看后觉得也就如此,而且画得很粗糙算优点么?
执着输赢(或所谓“制霸”,“最强”之类)是少年漫的事,乒乓描写的是五个少年如何面对人生,早就从输赢中超脱了。虽然觉得如果能多加一集婆婆训练星野会更好,但能看到汤浅+大平晋也+松本大洋的组合已无遗憾。
英雄参上!英雄参上!英雄参上!
分镜很强,但职业体育不是一句“我很喜欢,我有天赋”就可以导出最后结果的事情。我觉得导演无法理解一颗冠军的心要在多少痛苦中涅槃。本来角色都是高中生,可以不这么苛刻,但偏偏安排了风间和孔文革两个刻画得很厚重的角色,衬托得主角peko 和月本更加苍白和幼稚。
四星敬孔爷。撇开牛逼的分镜和画风,跟其他热血番也并没什么不同。原创情节莫名其妙,11集用来描述少年成长也略显不够
像《乒乓》或者《SD》这种运动漫画并不一味去开发各种奇怪的技能,对于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是点到为止,和同类型的漫画立马高下立判,相对于《SD》纯粹的青春热血梦想,《乒乓》则更关注几位主人公的成长,包括那个一开始被笑爷打爆然后出去流浪的酱酒角色,每一步都不是多余,汤浅真乃大神。
(求保佑啦)我是汤浅粉!然而这部转折真不够干脆,许多人物刻画突兀没那么好。三星半!开头看出欺凌就觉得有戏。看到CV表星野在第一位就觉得不会这么简单。中间圣诞节转折开始明了。星野才是英雄呢。结局塔奇库玛歌我的天!才能友情爱
邪道的王道漫啊,汤浅政明的风格真是强烈到你无法直视。闪回太多的同时剧情又跑得太快,但是那种一生牵绊什么的还真是燃得很呐!
这世间一切的竞技都是围绕天赋和残酷展开的,而人类偏偏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温柔生物,所以才没有永恒的胜利。对于我来说,这个世界上最性感的东西是男人的眼泪,而只有体育才能承载这些融化了无限梦想和情感的水滴。
我天~笑爷的声音和arata简直有一拼!
所以peco是月本的英雄吗没有特别惊喜的观念对决赢的人重量反而没有离开的人重,那个去看海上山准备出远门的人,那个一直靠模仿和努力追赶别人脚步的人,那个为了重返祖国见到母亲而孤独却终于有了团队观念的人,更有意思。这样显得男主真的尤为空洞喜欢结局 一切都归于平静 人生还有很长
最终话加一星,土鳖分屏扣四星,汤老师算是完了。
这把年纪了还看下这么一部动画真是不容易,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呢,只是这种一想起什么就开挂的套路套不住我了。
在跟友人聊天时,我经常喜欢提到“40%”理论,即如果大众的平均鉴赏水平满分100分有40分的话,优秀的内容创作者应该努力创作45分左右的作品,慢慢提高大众的审美,而非做出那些毫无审美价值的快销品;但至于《乒乓》,那就是另一个场景,一个会欣赏好动漫的人看完后会扣紧脚趾感叹“怎么能这么好看”,但转瞬又会为这样的好动漫在这个时代大概率是无法出圈的而感到惋惜,的场景。看之前,你以为这只是另一部叫好不叫座的体育番,但看完你才会发现拿别的传统体育番和它比,根本就是相当于用通俗文学去对碰严肃文学,完全不是一个level。当那些传统的体育番还在反复歌颂青春、汗水和羁绊时,《乒乓》所讲的东西已经完全超脱了这项运动本身,用短短的11集把关注点完全上升到了生活和人的层面,看完后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觉得,用它来当我的脱宅作,挺好。
日本套路式男主,说真的看的烦了
不喜欢
想到了EVA,中文配音很赞。既然有天赋,即使自己不想做,也会有人push着实现自己的天赋。电影《心灵捕手》也是如此。
冲着汤浅政明看的 制作精良没的说 但是这个剧情真的无力吐槽 想热血换个其他的题材不好么 第一次看运动番 以后应该不会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