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
Vlny,Waves,布拉格自由之音(港)
导演:伊里·马德尔
主演:沃伊捷赫·福多兹芝基,Ondrej Stupka,塔蒂阿娜·保霍福娃,Stanislav Majer,沃依特赫·科特克,玛丽卡·索波斯卡,佩德罗·林涅尼奇卡,马丁·霍夫曼,Petr Halícek,马提
类型:电影地区:斯洛伐克,捷克语言:捷克语年份:2024
简介:Czech actor-turned-director Jiří Mádl has wrapped shooting on his third fiction feature, Waves, which centres on the turbulent period of the Warsaw Pact inva..详细 >
“他们进来了。我们不得不停止广播。”国歌声响起……
自由
算好看,但是电影节奏有些奇怪,像是三个小时的电影因为市场问题硬剪成两个小时一样。还有很多情节太过随意,像是受众只针对熟知捷克斯洛伐克历史的人一样。关于言论自由的部分我很喜欢,对于言论/思想控制的刻画会让人联想。敬一直保持希望的少数人,敬自由
HKIFF49有人走 有人留只是我還能等到那一天嗎
5
#EFF25 同样是历史动荡的前夕,同样发生在东欧国家,同样是现实影像与虚构创作交织,很难不与也在今年欧洲影展放映的罗马尼亚电影《紧急出口》进行对照——一个是1990年那个在新闻播报室里没有到来的新年,旧秩序的根基土崩瓦解,人们舞动着旗帜,庆祝着一个国家的新生;一个是1968年活跃在电台中短暂存在过的春天,变革的希望在萌芽,直到坦克的履带碾过了布拉格的街头,人们舞动着旗帜,试图让世界听到他们的声音。作为捷克的时代剧,叙事框架上难免会落入窠臼,但那些为自由奔走呼号的电台记者们,大多确有其人其事。我觉得真正出彩的是结尾,是啊,国家都这个样子了,哪里还看得到出路?主角兄弟本可以离去,但Tomáš拒绝了,即便是已获得政治庇护的Pavel,也决绝地返回了这个简陋的家——带着信念坚守,终究会看到希望。
平庸之作
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详细了解了“布拉格之春”的这段历史,特别是从捷克人自己阐述的角度,具有相当的真实性。电影无可挑剔,很多细节都非常到位,最后苏军入侵后同仇敌忾,将真相通过电台向大众传播,让人钦佩。没给满分的原因是,看看充分拥抱西方德谟克拉西制度后的捷克斯洛伐克,被分裂成两个国家,经济长期处于欧盟底部,布拉格则沦落成为有名的春都,这难道就是捷克人民追求的?
hkiff49人物没有很立体。也许是现实比电影更加残酷,没有那么多大学生听音乐跳舞。
布拉格自由之音,因是今年HKIFF49观众票选十佳电影之一,令我比较想看这套电影,整体衔接比较紧张与紧凑,配乐很舒服,与电影适配度是很搭的,还有画面做的也不错,但是后半段前苏联入侵布拉格用了太多过往影像,有些令我出戏,但个人不了解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历史,有些地方导致我也是似懂非懂,电影以男主人公哈利克斯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广播电台而一点点铺设开,其实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保护自己的弟弟免受其害,陷入政治立场打擦边球,分了两段进行讲述,一段是布拉格之春的戒严时期,一段是华沙条约组织入侵布拉格,当时的广播电台崇尚自由,认为西方国家倡导言论自由,在国内说错一句话就得立马被调查,但是当总统下台之后,允许自由之声种子传播开来,到后半段,这些广播电台记者与国家共存亡,看的很感动,致敬记者这份职业,着实不易,很棒
一部有温度的电影,在强权政治底下,人应该怎么活?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最能敏感到自己无望的前途,因此年轻人反对强权是逻辑必然的结果。看着挥舞大棒的经查,我在想如果有一个绝对优势力量的邪恶顽强存活到末,它的结果是不是把所有新生萌芽全部扼杀殆尽之后的自然毁灭。所以我已经受够了跟那些丑恶嘴脸的争论,它们要么同样变成伟大,要么自然毁灭吧。阿门。
从片子本身来讲,叙事冗长繁琐,结构不清晰,缩减30分钟的话能好一些。从故事来说,这类故事挺符合某类自以为清醒的人口味。
节奏感太差了,剧情推进和紧张的音乐完全不在一条线上,故事情节以及历史背景应该是个很好的电影,但导演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布拉格之春。那个中央通讯局局长 也演得 太局长了吧。
1.0作品总是那么纯粹、感动和燃啊。#HKIFF49
政治电影也是一种反俄电影,最近类似的电影越来越多,只是一味的反俄,没有再见列宁一样的深思。
自由不该是奢侈品。
能说会道,人之权利
一部正合时宜的电影。欧洲再硬不起来,历史可能要重演。电影期间倒是没哭,被结束时观众久久不停的掌声搞哭
好喜欢,在影院看得热泪盈眶的!越了解捷克的历史,才能越懂得捷克民族性格的形成:对自由、公正、正义和爱的不断追求,在一代又一代中繁衍生息。没有斗争就没有自由。尽管文化的不同,那些流淌在人类血液里的美好品质,总能让在荧幕前不同国家的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