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黑白道》忘不了老吴的Dark哥,虽然并没有多少戏份,但吴镇宇对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所呈现给观众的黑老大,真的很打动人,也特别生动。
看完老吴的黑老大,我也是三观毁尽,总想着黑老大不死。
张小三饰演的卧底回归后真的好痛苦,突然从多年的卧底生活回到早已生疏的常人生活,他诸多不适应,内心煎熬饱受折磨,整个过程我像是能感觉到他的心痛一样也跟着揪心 。
一个边缘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他是“边缘人”。
游离在正与邪之间、友情与背叛之间、现实迷惘与道德良知之间。
卧底不好当,最终公布身份于天下的卧底更不好当。
一声枪响结束了小海如陷困境的生命,也就此结束对颠覆卧底生活后光明生活的美好想象。
小海的悲剧,不能说只是他自己造成的,同负责任的,应该还有他的上司、他所处的翻天覆地的环境,以及这个社会赋予他的身份、他矛盾的角色。
边缘人,最痛苦的就是要永不停歇的挣扎。
他做卧底时,挣扎在自己所作的恶行与自我的道德良知之间;他不做卧底了,仍要挣扎在过往的情感和今时的迷惘之间。
他永远要挣扎,因为边缘人永远居无定所,永远漂泊游离。
那一声枪响,宣告一个边缘人的解脱,他终于有了永久的落脚之地:坟墓。
只是为这个落脚地所付出的代价,未免太过悲壮惨烈。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电影是《黑白道》,本片的豆瓣评分只有6.8分。
故事没什么出奇之处,只是本片的选的角度非常独特。
当香港警匪电影衰落之期,一部《无间道》的问世使得所有香港人仿佛看见了香港电影的出路。
于是一大拨以卧底为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本片导演邱礼涛仿佛看到同类型竞争过多,难以突破于是从卧底复职后的心态变化来述说那些卧底回归之后的故事,使人不禁感慨万分。
这部电影中,张家辉的演技确实让人有些无力吐槽,他虽然很想摆脱喜星的帽子,但是不得不说这部戏中他的演技有些力度太过,还是没有达到炉火纯青.而黄秋生在这部戏中也并没有太多出彩.这部戏中唯一一个可圈可点的是吴镇宇,他饰演的大哥,拿捏的恰到好处,跟我喜爱的梁家辉虽然感觉还有些距离,不过他确是这部戏中最出色的地方了.
这部戏,以张家辉饰演的海仔回归后心路变化,这其中他回首八年卧底生涯的片段,以生命为赌注斗智斗勇固然令人后怕,但兄弟间亲如一家的义气和感动、与女友在一起的快乐和幸福却难以忘怀,就算是作为目标人物的Dark哥,对手下的关照和对孩子的保护也令人动容,那些日子除了需要隐藏身份、搜集证据、为虎作伥,何尝不是他想要的感情和生活。
带着假面具,却动了真性情,难道这就是不可饶恕的错?
反观警察的种种行为,打着法律的旗号滋事打人,飞扬跋扈、仗势欺压、心狠手辣、不择手段,对自己人也缺乏最起码的信任,分派别、窝里斗,连监视、跟踪这些对付犯罪分子的手段也用上,怎能不令人心寒。
就拿Dark哥和同事获取消息的方式作比较好了,一个主动支走小孩,动动嘴皮子让对方心甘情愿说出来,另一个则不管三七二十一,用全力打到对方松口为止。
更有意思的是,同样是黑道中人的孩子,对警察的评价也是迥然不同,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黑道比白道更重情义、更有人情味,这大概就是俗称的盗亦有道。
一句话点评:是非善恶只在一念之间!
题记:邱礼涛以影像给了这个世界一些暗示,这需要自觉。
没有人逼你成为谁,处境是自己选择的,最主要的是在任何时间照镜子的时候可以认识你自己。
――――卡夫卡·陆(KavkaLu)http://image2.sina.com.cn/ent/d/2006-08-09/U1584P28T3D1192863F326DT20060809124946.jpg8年了,(1997-2005),真的迷失了!
我是警察我是古惑仔对于卧底而言,这种跳跃就像那只两头不讨好的蝙蝠。
邱礼涛的电影谁都明白,在制度和义气之间就像未庄表述的青洪帮和市井的传奇有着差别。
只有阿海的死亡,可能的死亡是真实的,出卖是“人格”问题,我们必须记忆海生的一个镜头,从卧底回到警局之后,他穿上制服照镜子,导演给了那顶帽子一个近景!
许多年前,同样存在电检香港警匪电影会给伊丽莎白标准像特写以表达政治境遇,现在,作为心灵和生计煎熬的香港导演更需要以智慧表达境遇……《黑白道》的意义在于它讲完了所有的关系,温暖的情份和冰凉的正义之间,人不是因为制度而活,只要有一点暖意,人就会因为感动而惊天动地。
邱礼涛的聪明是对比性的镜头,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的精神超越了《无间道》或其他的黑帮电影精神境界,其实从邱礼涛全部作品来看业报和人性的复杂是他关注的重要部分,只要看过《等待董建华发落》的观众就能明白他剖析现实的能力,在有限表述现实的世界能够为仪式世界仗义执言的导演都是应该赞扬的。
制度总是认为它设计的总是为民的最好方法,它想把世界造就成金光灿灿阳光普照的天堂,就像导演说到的内部调查科,他们也没有错,工作就是怀疑,就像契卡,就像未庄的峥嵘岁月!
社团则不同,老大明白他只有这些弟兄,义气和平衡才是只要的,街坊四邻不是靠你打打杀杀就能服的。
从港式黑帮片来看,本片的故事确实没有多大新意,但是,邱礼涛酒瓶新酒,他搁置了简单的黑白之分,他在中间去思索两边的人性和情谊。
任何导演的选择都能折射他的内心精神抉择,良知的意义是对于现实的镜子效应。
吴镇宇饰演的黑帮老大Dark哥怎样对待手下和对手的海生(张家辉)看见,观众也看见,大正义去看报纸的神迹吧,小民的快乐是没有人借正义的名义暴揍他一顿。
制度给我们的规则是在绝对的条件下的,现实给我们的世界是有着人情温度的,邱礼涛以黑白两道问消息的差异传达了强势(刚性的警方)和弱势(情份的社团)因为境遇而处理方法的不同,小道对于大道而言或者会有强势义愤填膺的正义指责,可,痛是在自己身上的。
对比性的镜头是最能潜移默化进入人心的,而这部电影的年代更是耐人寻味。
作为官兵的生活观众在海生烦躁、压抑的环境里看到,奖状和奖金并不能让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平复伤痕,这个命题曾经作为人性大爱和小爱关系出现在80年代初的一部大陆电影里:这个国家爱你吗?
作为黑道,那个为朋友仗义的狄被对手废了一条手,Dark哥给了他一家店,这样的选择能否拉靠人心?
谁都有自己的判别。
夜店是为谁开的?
夜店是谁撑着的,谁都明白,谁又不明白,存在是薄膜下的清晰,我们习惯说自己毫不知情。
电影重要的是讲述了出卖(无论是否卧底)的后果,只要不是变成机器,谁又能真的熟视无睹数年出生入死的兄弟,海生的问题是每个尚有温度的生命经常会遭遇的,情份和法律,因为任何被设计的制度都存在着欠缺,对于滥用职权的判断是强势为了自己的目的任意伸缩的,那么,海生卧底时遭遇警方暴力的一切自然会让他回归警界后面对同事暴力相向于古惑仔而对比,正如黄秋生扮演的老警所说,那只是看待问题的方向不同,对于制度结果是第一位的。
在当下香港黑帮电影里隐晦时间是创作手法,毕竟投资的目的是上映,所以,在现实的夹缝里邱礼涛能够以现实主义的姿态挖掘人性的真相是可贵地,特别是一个尽力表现人性的导演,他以影像给了这个世界一些暗示,这需要自觉。
没有人逼你成为谁,处境是自己选择的,最主要的是在任何时间照镜子的时候可以认识你自己。
我并不喜欢张家辉出道时期的喜剧电影,但我喜欢他进入黑帮片后的的演技,和那些帮衬的老戏骨飙戏促进了自己的演技,《黑白道》里的海生的一忍再忍他演得得心应手。
读解电影是否过度取决于影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和未庄的习气息息相关的,所以,我的观点是,所有敢于揭露现实的中华导演我们都应该鼓励,至少,他们还是硬气的,比那些在古装里意淫天朝或者所谓借古讽今的导演可贵。
电影,是人的艺术,哪一个人可以远离他的时代?
《黑白道》给了我们一个范本,因果之后的天理和信义,这是技术性社会忽视的,现实不会只有黑白,一念之间承担或者放弃邱礼涛最后的一枪比《无间道》更高明,他回应了义!【附录:影片资料】《黑白道》中华香港2006英文片名《On The Edge》导演: 邱礼涛主演: 张家辉、黄秋生、吴镇宇片长:90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8(2006重要的香港电影)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下午14时09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如果说《门徒》的主题是深刻的话,《黑白道》则把人性的凄楚讲到了入木三分的深度。
如果说吴彦祖在《门徒》里的角色有几分彷徨的话,那《黑白道》里的张家辉就是在边缘上做着痛苦的生死挣扎,是故英文名也就更为贴切——on the edge…… 《门徒》是群像,里面有很多可看的角色。
华仔演的老大;张静初演的吸毒女;古天乐演的坏老公;袁咏仪演的昆哥太太……但是《黑白道》更像是一出独角戏,虽然里面有黄秋生扮演的警察,有吴镇宇饰演的有情有意的老大,但是他们都融入了背景,成了隐形人,所有的光线都打在一个地方,那就是海仔(张家辉)所身处的地方。
自从《无间道》以来,关注卧底的主题越来越多了。
但是这么人性的,这么彷徨的,这么灰暗的却是头一遭。
也许这种挫败英雄的新鲜感让我如此喜欢这部作品吧。
影片的开头是张家辉中弹倒地的画面,很多人在叫,很多人慌乱,而他自己的眼神茫然。
很快,我就在影片的洪流中忘记了这最初的镜头和情节,完全融入到故事当中去了。
始终都记得张家辉所扮演的海仔在穿上警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彷徨。
他先扎上了腰带,却发现衬衣没有拽进裤子里,于是又解开皮带重新穿过。
直到最后他穿好了警服,眼泪也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虽然做了8年的警察,可是却从来没有正式穿过警服,这竟然是头一遭……卧底8年,终于成功抓获了黑社会老大,重归警队的海仔成了英雄,还有荣誉勋章和发奖仪式。
可是这个仪式简陋得让人觉得像地下党的行动一样。
没有几个人观礼,发奖的途中匆匆拍照,连鼓掌的仪式都没有,高官就站起身走人了,甩下海仔独自一人站在那里好像不是英雄反而是个罪犯……虽然抓到了黑社会老大,重归了警队,可是海仔的生活却脱离了轨道。
他不被任何人所接受。
警队的人依旧当他是贼,而在反黑组的他时时刻刻的工作就是面对自己过去出入的场所、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卿卿我我的女友,却完全被当作是叛徒来对待。
海仔的生活崩溃了,尤其是当他听说曾经厚待自己的老大因为自己的缉捕而在狱中自杀之后。
他被人陷害,去找昔日的兄弟却发现下手的竟然是他。
本想救人的海仔,却反而被看成是要把推落楼下的歹徒。
海仔哭了,他喊着,他只是想要做一个正常的普普通通的警察,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呢?
我完全沉迷于剧情中,一直在为海仔而难过、担心,但是我却忘记了开头的那一幕。
在海仔的人质事件解决之后,本以为可以暂时得到平静的他遭到了暗枪的射杀,倒在了血泊之中,眼睁睁迷茫地望着天空……很现实的主题,卧底的人不仅仅是英雄,也是普通人,在完成任务之后,他们面临的是支离破碎的生活,想要过回正常人的生活又谈何容易呢……正如海报上所写的:他赢回了正义,可是却输掉了全世界……
犹疑,失落,迷茫,后悔…………看完整部片子我能想到的就是这几个词。
而且,这几个词都会让人不舒服。
《黑白道》讲得依然是卧底警察的故事,只不过这次卧底的警察终于功成身退恢复警察身份,但接下来却是众叛亲离,最后难逃一死。
我依然固执地看着港片,期待看到一些什么,失望了许久以后这次终于有了些感动,还好,这故事涉及了人性。
最近看的、听的许多故事完全没有性,好像每个出来露一脸的人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根本不讲道义与原则,也许是这社会病态的扭曲了太久,每个人都可能是双重身份,所以人性就变得可有可无。
张家辉很适合演这种一根筋的角色,只是这次很孤独、很挣扎,孤独挣扎到用一根筋很难理解,他怀念过去的生活,所以把自己逼上一条绝路。
吴镇宇终于演了一个正常的老大,不再神经兮兮的,收敛了许多,也人情味了许多,但最后却在狱中自杀,这无论如何也不像一个老大的收场,大概是因为加入了人性所以就要柔性作结。
黄秋生的角色依然是摸不清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深藏不露,无法分清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到底是残忍还是温柔,可以说在这部戏里他并没有亮点。
这部片子大概是对《无间道》的推翻,就如许多人一定要讲公主和王子幸福的结婚了以后的故事,大多没有童话本身美好,甚至不堪。
《无间道》也有如童话一般结尾,卧底的警察到底没有恢复身份,所以之后的日子变是个谜,你可以认为那很美好,因为那是那警察一直想要实现却没有实现的。
于是《黑白道》便讲了这么一个恢复了身份的警察的故事,他被分裂被抛弃了,在他同意做卧底的那一天起,他的价值只是一个可通风报信的古惑仔而不是一个警察。
故事的结尾收得太仓促,好像不知道该如何收于是匆匆的安排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杀手出现,完全不知道这杀手的动机与目的,当然这杀手在之前反复出现,但我依然想不出来他的动机是什么,看起来仅仅是想把这个故事结尾。
或者我没看明白,有一段时间我去了卫生间,另外的时间在一边看书一边看这个故事。
晚上坐在地板上看完了《黑白道》。
放片头字幕的时候,特意还起身关掉了房间的灯。
转场技巧比较生硬、模糊,最要命就是模糊,很多镜头在当下和回忆间切换,我都自语出来了,说这个是在演过去、这段又回到现在了……努力回忆了一下导演的名字,字幕看得匆匆,愣是记不起来。
唯有“吴镇宇”三字留下印象。
港片在著名的《无间道》三部以后,就再也无法走出来。
这一部其实添一个副片名,叫无间道后传,非常合适。
对应人物就是,张家辉饰演的卧底小海相当于梁朝伟的阿仁,小海上面的何姓长官相当于黄秋生的那个角色,小海在黑帮的兄弟B仔就相当于杜汶则那个,只不过,老大Dark依然是倪家老二,都是吴镇宇演来。
卧底的后传,讲述卧底回归警队以后的日子。
八年搭上性命的卧底生涯,换来一纸嘉奖令和周围同事毫不信任的目光,以及廉署自己人的盯梢。
走出去,所有黑道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个阿sir,以他们立场,小海是出卖兄弟的杂碎。
走回警署呢,同事们却看混混一样看小海。
总之,黑白道上,他都不是人了。
作卧底作的人尽皆知,除了张家辉演的这个小海,我立即想到的就是老帅哥谭耀文在《争分夺秒》里的杨sir了。
可见阿仁的殉职比最后归队要美好得多。
黄秋生在片子最后对何长官说,我不跟小海搭档,是同情他,跟着你的卧底有几个回来能干得长的?
不晓得这个意思是不是说,卧底完成任务归队还不如一直卧着。
P.S:顺便说一下李彩桦,她没演技就算了,最遗憾就是并不漂亮。
看她演古惑女,竟然叫人无限怀念应采儿的灵气来。
给三星算是多了情节老套人设牵强说有社会性也不够power情节有bug商业片不像商业片文艺片更不算我猜张家辉和黄秋生演的时候都心里琢磨“我为什么要这样”总的来说开头十分钟就心里难受的紧一直持续到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但想想也算了结局开篇时已经摆出来了嘛——“主角解脱”摄影ok色彩无特色其他因素都及格水平有detail情节但也做的不到位海报还能再敷衍一点吗。。。
白瞎了三个大牌别跟我说这也是当年给张家辉转型用的好吧是我对邱礼涛期待高了一些= =
卧底的故事这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后一部,想出彩很难。
尤其是在《无间道》系列之后。
当然,仍然会有亮点。
首先是演员,我一直不喜欢张家辉,无论是早期与刘德华合作的《赌侠》里的配角,还是王晶执导的《赌X》系列。
以及什么《千年虫化骨龙》一类的烂片。
不过,在杜琪峰的黑社会里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一面,不再搞笑,有血有肉,相当出彩。
这部电影,张家辉是绝对的主角,两大影帝黄秋生、吴镇宇给他配戏,而他完成得相当精彩。
一个演员确实需要磨练,也需要有导演慧眼识珠提供机会。
吴镇宇、黄秋生的演技毋庸置疑非常棒,他们几乎不是在演,而是真的融入焦色,根本看不到一丝造作的痕迹。
不过,也不会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看得多了,已成为习惯。
其次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什么是黑与白,什么是对与错,张家辉对比黄秋生、吴镇宇的所作所为,包括带小孩离开的细节都让自己困惑,大是大非与行为小节孰轻孰重,私人间的亲情与道义上的同事谁对谁错,混绕在一起。
也许是长期的边缘人让自己的立场会情不自禁的潜移默化,自己感同身受的痛苦更深思无论黑道白道都需要的尊严与人性。
同事的误解与怀疑,“旧友”的诬陷与怨恨,注定这是一条不归路。
只是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导演自己没有从黑白判断对与错,只是从人性本身出发展示每个人。
不仅是邱礼涛情绪表达最单一文本表达最浅白,也是黄秋生所饰角色中说教味最重的一部。
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所有对立面汇集的边缘线上,也许你觉得我有幸经历,但我只能告诉你,我什么都不是。
比无间道的故事更真实,也更残酷。
有的时候走了第一步,就回不去了...
好好一个人去当什么卧底。
我觉得说的那意思有点无间道的感觉,只不过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以为小海应该辞职回去做古惑仔,他女朋友这段也没下文了,各种。不过吴镇宇和张家辉还真是我的男神
卧底真TM难做 很现实
我最喜欢的香港铁三角组合(刘青云,黄秋生,吴镇宇)全员出演的电影莫非只有一部《冲锋队怒火街头》?
让我最喜欢的女生剧透了。
好像也是看过的港片之一,又没什么大印象了。
读书时看的
情节完整 但是没什么高潮
一般化
三個算頂尖的香港演技派和一個慘淡的劇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迷城。
不太出名,不过还是很有内涵的
长度很适中,节奏控制得很舒服,选材着眼点很棒,张家辉演技很不错。缺点是黄吴俩影帝基本上没什么发挥空间,以及片名过度山寨,导致观众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给了它不那么客观的评价——其实完全跟无间道不是一回事啦
中规中矩
老吴我一辈子是你的脑残粉!!!!!!
三星半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