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之森》的电影语言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纯物观看,这意味着电影没有自我欲望的表达,这种物观只描述不分析,没有意象与符号性的表达,更不至于走向煽情的尴尬处境。
我想,导演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纯粹的“物观”:一、凝视自然的长镜头;二、模仿人眼的镜头。
凝视自然的长镜头
在影片中,当人与自然同框时,山水自然永远是主角,占据了大幅画面,人显得十分渺小,人与自然形成一种“山坡是主,人是客”的微妙关系,此为影片的第一层“物化”,对观众来说就是一种物观。
模仿人眼的镜头 对人像不自然的特写,不停微微晃动的镜头,以及群戏中对声音的特殊处理(增强了背景声音),其实都是为了模仿人的观看行为,从而使得观众达到一种“超我“(上帝视角)的观影状态,此为物观的第二种方式。
我们其实同样可以从很多其他艺术门类中找到物观的方式,如巴赫的音乐,中国古代山水画等。
通过物观,时间被抽离,观看于是变成一种空间体验。
这是可怕的影片,我被郁闷坏了,除了女主角脱衣服给大叔取暖的时候,来了点精神,然后一直是闷到要死,其实我很努力了,一直在努力的想进入剧情,但没办法,实在不是我的菜,没办法欣赏,只能说抱歉了。
对于本片的选择,还是给没看过的人提个醒,慎重,很可能没办法欣赏。
森林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的中心的时候,森林就是活的。
当人走到森林里头,就会丢掉平日里作为人的高傲和蔑视一切,重试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里学习什么是生命。
茂树是一个智障老人,在奈良乡间的一个智障服务中心生活了33年,33年前他失去了妻子真子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
他的时间像是停下来了,为什么我还活着,什么是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真千子的时间也停下来了,自从她年少的儿子过世之后。
面对丈夫的悲痛乃至于对命运的愤怒不公,她都陷入一种漠然。
她什么反应都做不出来,也完全没办法回到现实中来。
就像是整个人逃避到这个躯壳里面,为了逃避她没办法面对的死亡。
因此她到乡间,到这个服务中心帮忙,认识了茂树。
在森林里,茂树起初是打定主意自杀的。
真千子发现这点之后苦苦哀求他不要往那边走,当她没办法挡下他的时候,无力感和绝望席卷而来,整个把她笼罩住了,在森林里再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让她逃避,她无法承受,陷入疯狂的哀嚎之中,彻彻底底的痛哭。
她的痛哭唤醒茂树,这是活着的感觉。
能吃饭,就是活着。
能摸到别人,感受到别人的体温,就是活着。
能有人为自己痛哭,就是活着。
面对所爱死亡的痛苦是一件不可说的事。
有段时间我用“parent dead”搜索视频,看下面每一条留言,他们一句句说明自己的故事和情况,但是谁都没办法说明痛苦。
痛苦是没办法说明的。
看下去需要一点儿耐心和勇气。
不以剧情取胜,但情节的线性走向,有相当的控制力,起承转合尽在掌握(装有日记簿的书包,即是一个妥帖的细节安排)。
生命的意义?
浅层的活着,还是灵魂之舞,在一场“放下”的祭奠过程中得到诠释。
略显沉闷的格调,却有一段生动的华彩,即真千子与茂树在矮树丛的嬉戏追逐,并搭配了一段肖斯塔科维奇式的钢琴圆舞曲,音乐由简单的音阶稍作发展变化,沉郁之感淋漓尽致。
故事的大背景,是一个深度的老年社会。
随着我们逐渐步入老年化,观感相信亦会有感同身受的效果。
智障老人叫茂树,饰演者叫宇田茂树,怀疑是智障老人真人出演,果真,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吧。
——却又发现,真千子的饰演者也叫尾野千真子,释然。
不过茂树的表演确实绘声绘色,台词不多,肢体语言十分逼真,吐舌头时竟有点儿像小泽征尔的神态,木讷还有点儿狡猾,给人印象深刻。
又,开头冗长的葬礼,不知是否与女主人公真千子有关(看剧情介绍,她的幼子夭折了),虽然环境与整个故事是一体的……
天涯登陆不上去,只好在这里写评论拉最近我不知得罪了哪方闷神(拱手),买了一大堆有包装有方盒的片,居然都是大闷片。
先是看了个《我,恋爱了》,清新的闷,接着又看了个《殡之森》,诡异的闷。
更可怕的是,买的时候我还是看了包装盒后面的介绍,在明知道它们将是一部大闷片的情况下买下来的。
这说明1、我无可救药地哈日了。
2、我可能爱上了某个闷人。
其实《殡》的剧情简介真的满吸引我。
两个失去了至亲的人,因为偶然事件流落在森林里,最后和生死达成了谅解。
嗯,反正我是这么理解的。
我一直在寻找治愈系的片子,上次找《阿根廷婆婆》来看也是一样,虽然最后还是失望了的说。
不过《殡》更让我失望。
闷,不怕,怕的是没有情怀。
这里面我简直找不到一个让人怦然心动的细节。
唯一有点张力的地方是下大雨的时候河水决堤而下,如同命运之流,面对涉足河中的老人,女人在雷声和大雨下惊恐地大叫,放声痛哭,不能自抑。
不过这实在太不足一提了,艺术片嘛,理当给人一点超乎寻常的思考和想象的。
除了闷,我还一直觉得这对老少配很让人难受。
极度诡异。
痴呆的老头显得很猥琐,还像是装傻的,那义工女孩追着他抱着他最后还脱光衣服蹭来蹭去5555555真是把我恶心坏啦。
但最恶心的还是两人在一顿狂奔后往对方嘴里互塞大西瓜的桥段。
多汁,鲜红,令人哽住的大西瓜……油……隐喻太明显了,我当场就忍不住去厕所吐了。
片子里的人都是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点都没有理性生物的情感张力。
最后女人在老人的尸体旁向天空举起八音盒呵呵傻笑,我忽然意识到,这片森林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富士树海!!!!!!
(http://i.mop.com/Dcat/blog/2006/12/13/2676042.html)将女人设定为三十多岁可能是想表示轮回和救赎的意思吧——老人的妻子死去的时候也是这个年纪,长得也像。
虽然身边的护士可能是妻子的化身,老人却仍旧执着于去追赶自己的那一条轮回。
可是这是电影,不是哲学著作,不能只有象征啊!
总之导演没有显示出任何智商——电影的丰富度甚至不如它的简介+我的想象。
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奈良县东的农村。
真美啊,茶林,树林,电影海报真美,让人忍不住就要掏钱买,我一定要想办法去日本自助游。
所以,作为一部哲理片它极度空洞失败,作为一部日本古都风光片,还是赏心悦目的。
雖然有著康城影展評委會大獎的光環,但看日本女導新星河瀨直美的《殯之森》,絕對稱不上是一次很好的觀影經驗——不知是坐在電影院第一行的關係,還是電影本身就沉鬱得叫人不欲正視。
鏡頭下的奈良北部,那古拙的鄉間、蒼翠的原野,本應叫人心曠神怡。
但故事中的兩位主角的背景,卻為電影定下了哀傷的基調。
一個是喪妻三十多年,痴呆而深情的老男人,另一個是背負喪子包袱的年輕護士。
老男人要在森林中尋找亡妻的墳,護士沿路跟著。
看著他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縱然是明顯的淒淒慘慘戚戚,但男人的情深卻因故事有欠細緻而顯得「出師無名」。
得承認,電影末段男人將幾十年的日記攤放於亡妻墳前,自己伏於泥土上的一幕很能叫人動容。
但故事內容若能豐富一點,此幕更能讓觀眾為之心折而流淚。
不過,電影散發出來那種抑鬱的氣氛,大概是每個生者憶起故人都會有的感受。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留下來的每個音容笑貌,不幸地都成為了揮之不去的心頭迷霧,直到彼此於某一天在某一處相會為止。
http://www.yauyeah.com/?p=40
“气氛做作”、“不知所云”,这是短评区大多数的心声。
我老婆的表妹今年车祸去世了……家族成员们至今没走出来也肯定走不出来吧。
评论中关于一切“不知所云”、“场景刻意”等的评论,现在看来,都是最简单的由衷之语和自然行为。
如果这片子我在去年看可能还真的get不到一些点。
茶田那段对女主来和男主来说就是潜意识的幸福回忆。
溪流涨潮那段,女主崩溃是被找回了失去孩子的感觉。
八音盒那段女主看着男主了却心愿挖了坟,为男主亲人放了音乐,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希望。
人都有一个终点,男女主是反差很大的一对设定,但在森林中,仿佛是第三个人来引导他们的森林中。
他们有了交集,有了共同面对死亡的交集。
这大概是导演想表达的人人面对死亡的无力,却又使劲让自己过得去的样子吧……还有一些评论如:男女主干嘛不做爱……没看懂请也别瞎讲啊,很丢脸呢。
影片结尾处解释道 关于“殡”它是指对死者哀悼的时间 追忆曾经的挚爱。
它有表示哀悼的场所。
影片从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开始,慢慢的出现出殡的场景。
整个影片的基调像片中风吹稻田那样安静,自然。
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真千子的女人无法从孩子夭折的悲伤中走出 来到了乡间,成为智障中心的一名服务人员 在里面有一位名叫茂树的老人 几十年来始终沉浸在对妻子往事的追忆中。
真千子陪茂树一起踏上为她妻子扫墓的故事 影片中茂树老人很少有笑脸 一处是在茶园里跟真千字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此刻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在茶园肆意的笑着,镜头从空中拍摄,非常美的一幅画。
一处是茂树老人偷摘了一颗西瓜两个人互相喂西瓜的场景。
两个人开始是敌视,真千字一次在他房间收拾垃圾的时候碰到一个包,茂树老人迅速抢过来,把他推了出去。
在路程中一次真前子问他,这个包真重要吗,他说是,比你重要吗,说“ 是。
两个人也在路程的慢慢了解中,真千字很自然的帮他背起那个包。
在路途中茂树执意要过湍急的小溪,真千字像个发疯了似的叫喊着,茂树返回来摸着她的脸似乎知道她的儿子去世的情况说着动容的话。
这条河的水,奔流不息,永远不会回到它的源头,永远。
影片路途过程拍摄使用了很多的晃动的镜头,似乎给人感觉很逼真,又似乎有人在观察他们似的,在清晨丛林中茂树梦游般的跟着她前妻跳舞。
最后他们来到了墓前,茂树挖着坑,要把包里面的30年来对妻子思恋的日记埋进去。
趴在地上,似乎在呼唤妻子。
真千字抬起头望着,视乎也慢慢明白了生命。
甚麼叫做存活?
一是物理證明你存在,二是你還感到自己活著。
甚麼叫做殯?
那進行喪葬禮儀式的過程,大概稱為殯。
但活著卻像是死亡,活得行屍走肉,也是殯。
導演探討的都是後者,心理與靈性層面的。
故事的對白不多,節奏一貫地慢。
觀眾需要頗多的耐性,投入她設置的環境。
要不悶得發慌,要不就能感同心受。
沒有浩瀚的場面,但卻能震撼心靈。
觸動,大約兩人互相扶持的無力感太深。
人還活生生的,卻像處於死亡般。
當伯伯躺於泥上時,更甚。
嗅到死亡的意味,但偏偏還是活著。
山洪暴發的一幕,看得人心酸又激動。
大部分的畫面如詩化影像般,配上灰暗的調子。
你又領略到甚麼?
你是存活還是已死?
对不起吧,可能我真的是没啥欣赏能力,这部电影太令我失望了。
文艺剧情片我是看出来了,可是我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就止步在这里了。。。
开头冗长,中间拖沓,结局迷糊,剧情,背景,地点,几乎所有都是靠自己的猜测,我简直就是一头雾水啊。
全靠后来自己找影评才知道他究竟说了啥,这样的电影也是没谁了。
“大闷片”不是浪得虚名的,像我这样平时不喜欢快进的人,也忍不住跳了一次又一次。
我发现我没什么评价想说的,因为我觉得我找不到引起我兴趣的地方。
老头丧妻女丧子,爱人墓上埋日记。亡妻之阴挥不去,原木之森无人归。
说实话,看着这个片吃安徽板面是不用过水的,自带洗涤功效。
略有失望,不如空间—影像所说之精彩。通过屋中暴力和撇出的花朵创造张力暗示反面,老师之口讲出生死问题。主要是生死穿越玩得其实很一般,倒不是说需要华丽,只是所有的元素汇集起来没行程太大的冲击。不过可能根本不希望冲击,要的就是淡淡的感觉;不过这样看来感觉也不够。不知道怎么提升,因为手持摄影机森林跟拍这种手段,又要展示淡淡的平静。说不定更超现实一点?另,最后由特写切长焦,挺打乱情绪的。或许找个更好的点,特写的焦距一拉长,直接就是背景的广袤林子?拍摄手法的限制实在有点大。
悶悶的 文藝空鏡難懂 生活是感受組成的
1:08彻底囧了
文艺个毛! 假的一P!智障老人和年轻漂亮的大美女丛林冒险? 瞎编也不能这样写啊... 现在越来越觉得日系风格脑残了
两人很有必要再做做爱的嘛!真无语了...
两个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痛苦的人,一首森林里寻求生之意义的散文诗。故事太淡,有些刻意。
被喂了一口没有洗净土甚至没有烹饪的原生态蔬菜。真tm健康!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是没什么抵御力的。
生硬乏味
真千子演的真好!某些時候覺得劇情有點勉強,但攝影機運動好美,音樂使用的對照也很棒。河瀨直美很會抓住畫面中的靈氣。葬禮的開場,大霧。
每次看河濑的电影,总觉得像去陵园旅行,她不展示华美盛世,也没有血肉模糊的挣扎,她展示生命力的方式是给你看赤裸的死亡,在你透不过气时,就转身,于是还能看到死亡上出生的绿,和远远近近的风。所以,有人爱她的电影爱到窒息;有人也觉得闷,就把它当绿屏看,保护视力~~
xzd
无法言说的情节,也许在这里情节不是个最重要的事。满眼的绿,目不暇接。
特写特写 远 特写特写 远 拉近拉远 就像生死一样 忽远忽近 若即若离 慢慢感受吧
从生到死,缓慢的过程,其实不过几十年。能安心的死去,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原以为必须要发生些什么,才能走出内心的创痛,但实际上心理伤口愈合的过程,更多的需要来自自身的力量。在森林里迷路,类比内心世界的迷失,死亡终究是无可挽回的现实,接受现实这一步的艰难程度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此类题材表现手法的代入感如何,直接决定了影片的成败。
像深山野外生存记录片,缺少故事语境的传达。
森林的意象联想到阿彼察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