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陪长根去取票,看到他是到阜阳的票,突然想起以前收藏的这部片子。
有幸,在《小时代》在中国银幕上狂风作浪鲸吞票房的时候,我在自己的电脑上看了这样一个同样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片中的角色几乎都是安徽人。
秦海璐饰演了一个从深圳回上海打工的打工妹,她哥弄到一辆大客车,于是她联系在上海的安徽老乡一起买车票回家过年,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了。
导演从一个点出发,勾勒了这群在上海底层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们,风格朴实,镜头语言也是十分严肃冷峻,十分配合故事发生在冬天的时间设置。
虽然有的地方显出导演的稚嫩,比如太过刻意的煽情和结尾配乐的失败,但是把这部电影放在当代中国电影环境来对比,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的。
尽管秦海璐算是中国文艺电影界的女王级演员,她自己的演技也十分优秀,可是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与她同租的母亲的上海演员唐群却实实在在地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片中她饰演一位单身中老年母亲,与女儿在上海,为了女儿能有个好人家好将来操碎了心。
她自己做着保姆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翻过大半个浦东去客人家里做饭,还惦记着给在洗发店里学洗发的女儿送小馄饨;回到家里还要和前夫家里的人大吵大闹,因为她到上海时曾经和一个上海人有过短暂的婚姻,后来才知道那人是为了她的一个住房补贴,离婚后上海人的家人在她楼下找到她,几个人一起逼她签字,一个中年妇女独自对抗着几个人的逼迫而不愿给女儿讲,怕女儿担心。
这样一个母亲的角色是电影里被塑造的最丰满最可信的一个角色,甚至比秦海璐这个女主角还打动观众。
但是最后,当这个母亲来到一个新的需要保姆的豪宅时,却看到开门的是穿着睡衣的女儿。
唐群不用一句台词,只是用面部表情表现了心里各种复杂的心情:震惊,诧异,失望,心疼,难过还有绝望。
表达情感极为准确,不愧是上海歌剧院的副教授级别的演员啊!
凭借这部电影,唐群击败了《让子弹飞》中的刘嘉玲,《倩女幽魂》中的惠英红和《最爱》里的蒋雯丽三位影后,一举夺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同样是在上海,郭敬明把镜头对准了高层社会的奢华浮夸,而《到阜阳六百里》的导演邓勇星却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易。
但是观众显然更喜欢去影院享受两个小时的白日梦时间,而像是《钢的琴》《万箭穿心》以及今天的《六百里到阜阳》确是无人问津。
这真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病态,社会缺乏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的引导,就算中国电影票房再高,只凭贾樟柯蔡明亮侯孝贤这些艺术片导演再努力,中国电影艺术还是差着欧洲甚至美国一个世纪。
影片里那些安徽老乡们回到了家,不知道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摒弃浮华回到上个世纪那种淳朴的创作环境。
关于《到阜阳六百里》短评说得很到位,有的电影真的不忍心说它的问题。
借由九子和狗组织了一趟回乡的黑车赚钱,展开了这群到上海打工的阜阳人的生活。
p1的这群人,以发传单的九子、在夜总会的狗子、中年妇女谢琴、小月,还有不想回家乡的曹俐为代表,都在上海艰难度日,成为了上海的新底层。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因为就有这么一群进城打工的人,想要赚钱,想要留下来。
而故乡和故乡的家人是他们拼命的支柱,也是他们的软肋,到春节的时候,他们想家了,他们感到委屈了,疲惫了,小月和谢琴都对这座看似充满金钱和机遇的大都市失望了,疲惫地回到了家乡,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和幻想。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上海不是充满了机遇的大都市吗?
怎么还是没有他们一处落脚?
怎么还是要生活的如此艰辛?
活不下去了,忍受不了了,没意思了。
他们曾经满怀希望,但最后却灰溜溜地离开。
电影最后的秦海璐一个人站在出租房里,她虽然赚了一千多块钱,可是好像却更灰心了。
缺点:最后的歌居然有字,还有最后的字幕,让本来的沉重瞬间变得幼稚,电影像拉低了一个档次。
此外,描写群像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怎样将“群像”融合起来,我觉得可能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有点碎了。
1.阜阳到上海是六百多公里,如果片名是按照距离的话应该少了一个“公”字。
2.看完全片最熟悉的是修车师傅的口音。
里面小月说的是合肥话。
3.我零几年过年坐长途汽车,车上绝对是严重超载。
春节时不论是回阜阳还是从阜阳走(因为有些在外务工的人回不去会让孩子去外地一起过年)。
现在回想那时真是混乱不堪。
有为避免检在从高速下去换乘小车,在下一个点再换回来的。
有到休息点必须全部下车吃饭的,东西巨贵,不忿打起来。
也有像电影中被人举报另外坐车离开的。
4.不知是否有人坐卧铺大巴的经验,那味叫一个正。
不过现在卧铺基本都淘汰了。
零几年坐大巴还会上摆渡船,后面就再也没有这种经历了。
5.阜阳人口过千万,是劳动资源大市。
每年有几百万劳动力在外务工。
所以每年阜阳的春运也是阜阳人不变的话题,同时春运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这部电影我看的挺有感觉的,特别是最后秦海璐在房间里呆坐很感伤。
最后,说一声谢谢。
一年多后,再来补充几条观感。
6.毕业了,在魔都实习、工作......7.三塔镇上原来的大巴车老板去年因为工作碰到了。
现在车卖了改行当建筑拆除工人。
他跑大巴车也十几年了,在上一辈里很有知名度。
过年饭桌上说起,全都不相信。
聊过之后才知道,原来跑大巴车的都卖车改行了。
8.阜阳高铁也在去年正式开通了,高铁站很气派、很规范。
现在回去都是首选高铁了,连火车站都不知道春运是什么情况了。
阜阳机场也改名西关机场了,要扩建了。
阜师范也终于摘帽叫阜大了。
城南在疯狂扩建,还听说在规划地铁。
家乡变化太大了。
有时也在很认真的考虑逃离上海回阜阳。
到阜阳六百里——尊重每一个努力的人片子偏文艺和苦情,结局亦不甚乐观,应不属于多数人的口味,但贵在写实,贵在生动,怀疑其中不少角色都是原型出演,因着剧中很多情境的语言动作表情有种难以言表的真实,这种真实源于行为人长期实践而沁入骨髓的习惯,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很难演绎出那种最朴质的天然感。
导演的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剧情张弛有道,虽无大波折,但情感的释放却如顺势而下的小溪,缓缓流淌。
短短一个多小时,所展示的内容颇为丰富,却毫不显拖沓臃肿,有春运回家之艰辛困难,有父母与子女间因代沟和社会变迁所导致难以言述的情感纠葛,有外出务工人员的性需要,有不甘平庸打工妹的努力奋斗……90年代,是打工潮和学习无用论初步开始蔓延的年代,内地不少农民离乡背井去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很多外出人员的收入远比内地公职人员高,但凡努力点,在工厂做工每月收入近千元是常态,而当时普通公职人员作死做活一个月也就300多块,差距很是悬殊,不少年轻人初中读完一具备领取身份证的年龄(当时的要求似乎是15岁才可以领身份证)就肄业打工去了。
印象中有几个表兄不知道什么门路混进北京火车站在站台卖货(现在由于管理严格站台已不给了,但2010年前后还是很普遍),每天的利润可达数百元,让当时的我惊羡不已。
因着这种倒挂,当年也的确有不少公职人员停薪留职下海冲浪,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以失败的居多。
家乡位于祖国的中间地带,距离阜阳不远,相对北广深,上海距离我们更近,所以也有不少亲戚是在江浙上海一带打工,作为虽未真正在乡村成长但却与其有着天然联系的我,于剧中的很多角色也基本上都能看到一些影子。
中国的农民,有着单纯的一面,但是为着生存,又有着极其狡猾的一面。
这种狡猾有时候看起来是很有些矛盾的,他可能前期会对你的到来热情不已,但在后续的不断相处中也可能会因不起眼的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甚至反目成仇。
他可能在自己长期生活的圈子异常豪爽,但对同属较低阶层的外部人群不乏坑蒙拐骗。
很多行为在外人看起来是异常难以理解,但就其自身特性而言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他们在城市打工,渴望融入,但又无法摆脱固有烙印,而这种与生俱来的与城市所格格不入的习性,使得很多人不容易被城市所接纳。
但犹如潘多拉的盒子般,人的欲望一旦被打开,就很难简单平复,而进入城市,见惯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和繁华热闹,也很难再甘于农村的平静、单调和乏味,有些人为了改变原有际遇,不可避免的通过旁门偏路,这种路径超越被传统社会普遍认可的常规价值观念,其带来的可能是家人和朋友的背弃鄙夷后的未必如己所愿。
只有极少数具备坚韧不拔意志者,具备饱满的激情,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遇到恰逢其时的机会,才能真正上岸。
影片中的曹俐,是一个奋斗者,其第一段感情并不顺利,剧情中虽未真正展开介绍,但种种细节显示这段情感从未得到家人祝福,因着情感的挫败和对孩子的责任,其希冀努力获得更好人生,她一度有过自己的小事业,但不幸的是,由于整体经济大势的不好,自己在广东开办的制衣小作坊关张了,为着生活和寻找机会,她去到上海投奔同村乡党,但其并不甘堕落,在做着最底层清洁工的同时还为着自己再次启航积累资本。
片中的结局很有点荒诞喜剧感,但依旧是现实的,这种非闭合式的结局,确又给了人无限遐想,生活虽不乏苦难但依旧充满希望。
我一直认为,所谓命好,不是天上白白掉大馅饼给你,而是你的付出和努力不会白白浪费。
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如愿以偿!
PS:秦海璐的演技真好!!!
<
托电影节的福,看了这部《到阜阳六百里》,我想这一定是自己近年在影院看到最好的电影。
如果要打分,我打满分。
我知道题材怎样与影片的好坏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你见到有人如此真诚地描述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你也很难不被打动。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依靠出卖信仰得生存的魔都。
狗哥在此地锤炼多年,修得一身的痞气常能助他蒙混过关;谢琴的女儿试着卖力气讨生活,但最终也找到捷径;最可悲的是谢琴老阿姨,让女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是她仅存的信仰,为此她可以忍受各种艰辛和屈辱,而现实无比残酷,当她发现自己以命相维持的东西已经消失的时候,信仰瞬间崩塌。
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这部电影是积极的,因为至少证明有人还在关注这部分群体。
必须承认在对待外地打工者的问题上,上海人正表现出一种无知,以为假如他们不来,那双方的生活环境都会好很多。
更可悲的是这种毫无理智的声音控制着发言权,隔离了基本的尊重,更不谈尝试性的关注或思考。
而这一切竟被一个台湾人看在眼里。
台湾导演向大家介绍,整个电影源自一幅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
他把它放在最后一个镜头里。
一辆破旧不堪的老式公交车,满载着等待重整旗鼓或就此偃旗息鼓的斗士,在城市繁忙的车流里,往六百里外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艰难前行。
至于片尾的字幕,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反正不用去看,每个人都能为它写上自己心里的结尾,这并不难。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移动电视在放一个叫做《上海协奏曲》的MV,郎朗在琴键上忘情地挥洒,画面中不时能看到机场,磁悬浮,外滩陆家嘴,F1,还有光鲜的白领和欢乐的小学生,而我脑海中所浮现的却从未出现,恍然两座城市。
或者说,这些已经是协奏曲的全部音符,而那些,则如同台下的交头接耳、咳嗽声以及手机铃响一般,属于杂音。
到阜阳六百里,是回不去的故乡,是拒绝与过去讲和的倔强。
我非常喜爱大巴车开上路后,秦海璐穿着白色羽绒服拿着麻绳的一幕,就算她外表与都市人无异,但她手心里始终牵着与故土的羁绊,而这种羁绊便是乡愁。
乡愁大概是人类的一大叙事母题,心念故乡而难以跨越归途的有家归不得更是最典型的一种疏离状态的乡愁。
《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
电影从众多在上海谋生的阜阳人为多线索展开叙事,有偷废弃公交车改造成长途大巴的哑巴九儿和狗儿,有被雇主太太诬蔑勾引雇主的钟点工小月,有靠做多份钟点工抚养女儿最终发现女儿成为别人情妇的大姐谢琴,最主要的线索则是秦海璐饰演的曹俐的故事:她在为混混生了孩子并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系逃离故乡,南下到深圳做生意失败后又投奔上海。
大部分线索单独剥离开来都是一个狗血的故事,而电影难得的是把这些个故事组合在一起,没有去着重它的戏剧性,侧重的则是几个主要角色在回家还是留守之间的内心冲突。
谢琴大姐原本并没有回家的打算,她与亡夫的家人为了拆迁补偿款而大闹,情人还偷走了室友曹俐的手机和钱,致命一击则是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最后成为了别人的情妇。
几重打击之下,她回到家,呆坐在床上,在曹俐回家后木木地让曹俐给她留一个座。
谢琴当初是为了成为一个新上海人而嫁给了一户上海人家,也能学来一口活灵活现的“谢谢侬”的上海腔调,但她终究是不能再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了。
她的女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年轻和美貌而在上海立足,而她却没有。
她连在这个城市立足的动力都没有了。
而这时候她才顿悟她与故乡的精神联系,这是一种割不断的流淌于血液的联系。
她选择了回家。
而在卖票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她的生活中,曹俐都一直试图割断自己与故乡的联系。
她打扮光鲜,她离家多年,恐怕早就忘记了家乡的模样。
她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甚至可以预言她回到故乡后反而难以融入故乡的生活。
她的立场是暧昧的,她对故土的态度正如她对父亲的态度,曾经决裂,但决不肯低头表示后悔。
她听到自己的父亲害怕自己认不得家乡新建的公路和改道的道路而一日一夜待在卢库等待自己时哭得泣不成声;在卖票过程中她反复被众老乡的乡情而感动,但她最终还是没有上那辆大巴车。
她拿着在故乡用来捆麦子的麻绳,朝大巴挥挥手。
故乡的羁绊始终是难以割裂的。
我喜爱这种并不撕心裂肺的想念,而是慈悲又温柔的乡愁,就像电影里大巴临开时递上车的那樽骨灰盒。
“摆在那个土上...”每个灵魂最终都要归于故土。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
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
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
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的小偷。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
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
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
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大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
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
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
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的地方。
当我们在外面遭遇到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的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的暖意。
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
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
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和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当狗哥劝曹莉回家的时候,总是在说当年深圳太远,现在上海离阜阳不过六百里,转眼就到了。
可是回家的路哪里是这样的计算,这段路程从你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跑表了。
离家时间越长,路途就越发遥远,家渐渐成了一个符号,而距离却再也无法计量。
那辆非法改装的中巴就像一个关于归途的载体,带着所有人不同的念想开往回家的路。
而曹莉始终没有上车,她拿着老乡塞给她的麻绳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着。
片尾曲响起:当我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
而镜头中那辆巴士踉踉跄跄驶出上海市区的场景是作为曾在上海呆了四年的外乡人看来那是上海滩最柔美的画面。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看到排的长长的等号队伍,心中不由一暖。
想起我经常横跨一个北京城去吃的赣菜馆。
乡愁是味觉是一切和你心里那个符号有关的事物。
每一次靠近它,都是为了让自己离家的距离再近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家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忙。
PS:想起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贴”,我只想说,当你们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你可以回到家大哭一场,而我们在电话里还是只能说,我很好,不用担心。
所以,都彼此宽容一点吧。
独立电影有四个最显著的特点得到了很多电影人的推崇,突破现有的模式化,不以票房为最终目的,表达个性思想,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而这几个特点正是时下电影中最缺乏的元素。
说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背道而驰一点也不为过,恰恰是这种背道而驰让全世界的独立电影都面临生存的问题,就连欧美等电影工业强国也不例外。
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港台的独立电影环境比较好,而大陆的独立电影面临着很多阻碍,资金,创作以及宣发等等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独立人。
虽然有一些独立电影的公司在不断的挖掘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整个电影体系来看,独立电影想要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说起中国独立电影很多人就喜欢和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在最近几年的独立电影中,不难看出这种传统的延续。
可以说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中国式的现实主义,而且这一风格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从第一代到现代的第六代,再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独立电影导演都受到了这样的影响。
第五代导演奠定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基础,而第六代似乎一直在追求一种反璞归真的创作模式。
张元,娄烨,王小帅,贾樟柯等等导演,在早期的作品凭借着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双重直觉,疏远了主流意识形态,摒弃了市场的需求,以一种更加民间和真实的姿态进行创作。
然而,随着导演的成长,很多导演体验到了商业电影带来的丰厚利润,在独立电影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第六代导演抵挡不住商业诱惑的时候,有一部倔强而又自甘寂寞的电影人开始默默的灌溉自己的电影人生。
邓勇星的《到阜阳六百里》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独立电影,这部电影必然是上乘之作,由于没有充满视觉张力的镜头以及精彩刺激的情节,这部电影在商业市场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但是,这部电影的出现,让很多影迷看见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张元:张元对于影迷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可以说是张元开启了中国独立电影的先河,他的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游走在社会的边缘,弱智,单亲,同性恋等等,这些充满禁忌的人物以及和主流格格不入的设定注定了张元的寂寞和无望。
即便是他得到了影迷的认可,但是未必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邓勇星:邓勇星是台湾资深的广告导演,他的电影虽然不多,但是人情味十足,而且这和他的创作理念分不开。
邓勇星不管是拍摄广告还是拍摄电影总是把人情放在第一位。
可以说,邓勇星的电影是完完全全的人本主义电影。
在《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电影的主体,不同的人构成了社会的缩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宿命感。
章明:章明同样属于第六代导演,但是他的知名度明显没有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人高,在导演的十二部电影中,除了《巫山云雨》之外,其他的片子对观众来说还是比较陌生。
章明的电影关注的是城市的边缘化,而且电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刘浩:关于电影,刘浩有一句话我一直非常欣赏,“如果这是我的电影生涯经过的一个驿站,那么,我就在等待中捕捉风情。
”刘浩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的电影从未进入过电影院和观众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正是由于被市场和观众以往,才让刘浩具有了一种“流浪者”的气质。
范立欣:范立欣的电影很想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他关注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对比。
他的电影大多数关于人物命运的记录,通过个人命运来反衬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范立欣的《归途列车》让他在国外获得了很高的褒奖,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范立欣是继李安之后第二位闯入美国导演工会奖评选的华人导演。
从《到阜阳六百里》这部电影中说到这几位独立电影导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相似性以及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情绪。
他们的电影可以说很少能够在电影院中和观众进行亲切的会晤,但是自身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和生命力。
不仅是独立电影,还有很多地下电影也面临这样的困境,而这种状态不仅仅是中国才出现的状态,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的独立电影都存在或者曾经存在过这样的问题。
电影海报对这部电影的注解是:“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我倒是觉得英文说的更明确一些:“The moment of leaving wa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of returning”,翻译成“离家是回家的起点”。
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更是认同这么一点,有多少人远赴他乡就是为了金榜题名时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从这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很功利,更愿意为了那荣华富贵忍受思念的痛苦,去成就所谓的功名。
当然这些与此片无关,所以我倒是觉得影片海报的这个注解有些多余了,虽然说的是个事实。
影片主要讲述了四个人,因与混混交往怀孕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后在深圳做生意失败的曹莉,嫁到浦东的以为能成为新上海人的谢琴,玩世不恭的狗儿,哑巴九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是在沪务工阜阳人。
九儿的弟弟考上大学,靠街上发传单生活的他自然无法负担,他寄希望于狗儿帮忙,只不过狗儿可不是活雷锋。
对于哑巴而言上帝关了一扇窗户给他,又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的眼睛善于发现。
他们竟然把一辆废旧公交车从废旧车场弄了出来让人去维修。
这时候脑子活泛的狗儿自然有了想法,过年回家捎一车回阜阳的老乡那岂不是赚了。
于是找做过生意的曹莉帮忙做卖票工作,虽然没有票,虽然宣称是豪华大巴。
主题是过年回家,和《人在囧途》一样,只不过这个片子只是在出发前,而不在途中。
虽然说衣锦还乡很好,但更多的人只是外出谋生,对他们而言,离开也是回家的起点,挣完钱总是要回家的。
有这么一辆回家的车,当然再好不过了,车票销售工作进展顺利。
狗儿希望曹莉过年也能回家,于是讲曹莉的父亲,每到过年时守在村口,从早到晚,为的是怕女儿回来不认路。
那是曹莉的眼泪如线一般涌出,没有哭声。
谢琴本来也不会回家的,可是一方面过世丈夫一家为了分拆迁补偿款和她闹,情人竟然偷走了曹莉的手机和钱,女儿成为别人的情妇,三重打击之下,谢琴没有哭,拼命的蹬着自行车回家,呆呆的坐在床上,等曹莉回来告诉她让给她留一个座,她也要回家。
阿姨们大包小包的翘首企盼,虽然不是豪华大巴但也总算是一辆回家的车,慢慢悠悠的驶出上海。
曹莉目送那辆回家的车远去,回到租住的家,手里拿着买票得来的提成和一位老乡送给她的绳子,打开窗户,透透空气,影片戛然而止。
短短的九十分钟实在不过瘾。
这里面有曹莉对孩子的思念,对父亲的理解还有对家乡的怕;有狗儿的市侩,九儿的憨直;还有谢琴大姐的苦命,丈夫早逝,为了拉扯女儿成人做多份小时工,换来的并不是好结果,情人不道德,受到丈夫家人的欺负,以及自己孩子的堕落。
还有不太记得孩子长相的小保姆,也有捎骨灰回家的大嫂,家,故乡永远在他们心中留有重要地位。
那个送给曹莉的绳子,看过某网友的评论之后想到,回家就解脱了,而没有回家的曹莉仍然有绳索的束缚。
片中小幽默不断,很自然的小市民的幽默,有点张大民的感觉。
就不剧透了,还是有机会看看吧。
不拔高这部电影,但确实是值得看的一部电影,如果你能为《山楂树之恋》这种粗制滥造的片子走进影院看,那这部片子就更值得了且超值了,金马奖的最佳编剧这个奖项不是乱评的。
这是我去影院看电影以来第一次所有观众看完所有字幕才退场的,而且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有多少都是群众演员的本色演出。
百老汇电影中心虽然交通有点不便利,但是室外室内环境俱佳,如果有机会,还会去看一些小众电影,如《碧罗雪山》,不过近期不会有这个计划了,一个人看电影总归有些不像样子,要等着带媳妇一起去看。
离开家是回家的起点,最近的一次回家和离家更能让我理解这句话。
我想家,想家里的一切!
我来评价下这部电影。
说实话没有看完,感觉一般。
首先这部电影描述的在上海阜阳打工仔回家的故事,上海到阜阳是500多公里,接近600公里,不是600里。
其次,这部电影里的阜阳人你可以说普通话,可以说上海话,但是你为啥说芜湖话,说合肥话呢?
阜阳是中原官话,合肥是江淮官话。
至于芜湖,那更是吴语了。
在这些安徽人一看就完全不能理解的细节上导演没有把握好,那可能也只有对安徽完全不理解的文艺小清新会说这部片子好看了。
反正我作为一个阜阳人,听到影片里的阜阳人都用带有浓重合肥味、芜湖味的普通话交流感觉实在别扭,更感觉导演没有诚意。
1、可以拍得更好;2、略显散乱,应该focus在回家的大巴上;3、方言运用得不协调,几个主要演员说话都没有徽味,让人容易出戏;4、尽管唐群拿了金马最佳女配,我还是觉得她不象安徽保姆;5、春节和春运都是中国人心口上的伤;6、期待纪录片。
三星半。金马最佳剧本的评选标准略低了吧,这剧情稍显浮夸,对话极其直白,演员不知专业与否,表演太舞台效果了点。音乐和摄像不错。好吧,秦海璐的确不错。
总有动人心扉的力量
以为会是部公路电影,结果汽车刚刚上路就结束了。秦海璐的安静表演简直可以写进教科书了,这个关于漂泊和回家的故事与08年的那部《一年到头》有相同的意境,只是本片片尾曲《回家》不及后者的《蓝莲花》具有冲击力,当年是泪如泉涌,今天只是有点小湿。太具冷静的纪录片写实风格根本不像是部台湾电影。
唐群阿姨好棒,但其它的演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其他很好,配乐很烂〜
由体制外的人拍体制内的事,有些问题非常敏锐,比如农村人在大城市里的身份认同,底层人的生活艰辛,春运,年轻人与老辈的对立,但都不深刻,最后的主题还是回归到台湾电影一贯的悲情乡愁上。最后因为违法运营客车被警察拦下的结局太倒胃口,大概又是“总菊”的杰作吧。
很一般,湾湾是拍不出那种腔调滴〜
白开水一样的电影
一群不会演戏的演员 充满了刻意 不是所有反映底层人生活的电影都是好片
冲着候孝贤监制去看的,实在忍着才看完。这个片子还在金马奖拿到了奖?一群台湾人班㡳弄的戏,说明台湾人不了解改革开放的大陆,更说明内地编导们太缺少思考力,对中国城市与农村人的挖掘过于概念化。只能打2星。秦海璐的表演尚好。片子一再强调小人物乡愁、温暖,我们看到的只是“愁”钱、愁没融入城市的家与房子,内心深处巴不得远离“乡”下的一切。首先,中国沒钱上大学问题早不存在了!编导沒生活、不要臆测人生的困境。急速发展的中国现实从来都是极复杂的,写春运也好,农民工、保姆月嫂也好,请不要简单标签和脸谱化的堆砌。编剧可以没想象力,但不能没有思考力。主题不明人物扁平、根基不牢的主线,何谈纪录生活?而且镜头质量也差。
7.2/10需要这样有诚意的国产电影
秦海璐的年轻外来妹和唐群的中年阿姨应该算是双女主设定,可惜唐群在金马拿的只是女配。“近乡情怯”和“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话只能骗骗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能回去的家乡。台湾班底对上海的解读当然还是片面的停留在抢房子啊户口的疼痛点上,难免剧本粗糙了些。然而大陆演员是需要这样表演机会的
太过抑郁,有抑郁症的,请谨慎观看。
淡淡忧愁、乡愁、不堪言说的失落爱情、无处寻找的未来、一样默默挣扎的朋友。。。所有看似不着痕迹的忧郁,必须按捺的压抑,都必须依靠扎实的本子,而不是小聪明和看表面或许有点噱头的情节。看表面,就是这个片子最大的伤。结尾竟然还加进去托人把骨灰罐带回家的情节,请问这是赶回去过春节的人愿意做
我真不知道这种小电影存在的意义,尽管态度很严肃,编导的功力也就摆在那里了,只打磨剧本的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行吧,咱夸人家的优点吧,秦海璐一人演的还不至于让人出戏,偶尔编剧写几句人生大道理挺对,还是多亏了配乐够用力,才免得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优点吗?挺有勇气的。★★☆
同是离家打拼,与周围因各种原因最终回家的人分别的心情特别可以理解。★★☆
这片子很好,但我却一点感悟都没有。生活,对某些人来说,只是生存。
故事只叙述了四分之一……虽然开头和结尾确实不好处理,但这不应该是讲不好故事的理由。
没事儿吧给高分的这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