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美好,充满绿色的大自然疗愈,但你站在黑暗中,你就是黑暗的一部分,你的恐惧支配着黑暗加重吞噬你的动作。
好像所有男人都长得一样,因为你对待事物的恐惧都一个样,躲避没有用,因为躲避像是欲拒还迎的flirt。
恣意妄为和恐惧胆怯,为扭曲和邪恶搭建了天然舒适的通道,近而得以源源不断地进行如此这般的重复。
而改变这些,切断通道的唯一方法,只有把恐惧落到实处,化作武器。
直面威胁,才能不再无处躲藏,才能不再重蹈覆辙。
就很尼采,就很《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片名翻译成《人》没毛病,男人女人互为对方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同时也都是自己向内的加害者与受害者。
这是关于所有人的故事。
加兰的《men》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男片。
它拍出了男性给女人带来的恐慌和不安。
其实,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加兰只是用恐怖元素包装了一下。
他的包装挺厉害,能把人带入女性视角,感受到她们的恐惧。
想要看懂这部电影并不难,只需要理解下面几点就行了。
温馨提示,本文不做剧情复述,建议看完电影后再来阅读。
本文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有不同理解,欢迎交流。
1.女主的行踪女主离开城市,去乡村疗伤,然而她始终无法逃离男人的凝视。
在乡村,女主一共去了三个地方,森林、教堂、酒吧。
这些地点的面积越来越小,说明女主能自由活动的地点越来越小。
她遇见的男人越来越多,她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
最后,女主被逼无奈,回到住的地方。
她在外面遇见的男人,以让人恐惧的男性形象闯入她的房间,打扰她的安宁。
女主想要彻底摆脱男人,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要反杀,让男人彻底消失。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影片开头,女主对前夫说,以后我们再也不要见面。
前夫自杀后,依旧以恐怖形象出现在女主的生活中。
只有女主拿起斧头,亲手杀死前夫,她才获得最终的平静。
2.牧师的天鹅在片中,女主问牧师,“what the f··k are you",牧师回答,“A swan”。
字幕组的直译是“天鹅”,有些莫名其妙。
从之前的对话,我们就能明白牧师不是前言不搭后语的糊涂人。
然而,此处他的答案让人迷惑。
如果让我翻译,我会译成“男人”。
swan就是mans的变形,其中w和m就像6和9的关系,swan对应的词汇就是men。
在西方文化中,swan是圣洁的象征,然而在片中,牧师用swan自喻,极可能是加兰用天鹅来内涵男性,看似圣洁的swan,其实是丑陋的mans——man的复数形式就是men,呼应了影片片名men。
牧师和女主的对话让人窒息,是他作为牧师的形象和女主交流,他不能理解女主的生存困境。
牧师问女主,“前夫打了你之后,你有没有给他道歉的机会?
”女主非常困惑。
牧师的观点是女主没有宽恕前夫,导致了前夫的死亡。
牧师的话不是他的个人理解,而是宽恕教义的必然。
这让女主非常愤怒,因为她发现,宗教不能给她安全感。
此后,女主去酒吧喝酒解愁,她发现跟踪她的裸男已经被警方释放。
这让女主非常害怕。
这意味着无论是宗教还是政府,都不能给她安全感。
这也为这些男性闯入女主房间提供了可能。
3.被凝视的女性身体教堂中有男性和女性的雕像,男性雕像呈现的是面孔,而女性雕像突出的是性器官。
在这里,女性是引诱者。
她是主动吃禁果的人——女主来到乡村,看到一棵结满果子的树,主动摘下来吃掉。
我在前文也分析了,牧师也是男性形象的代表,是一个将女主性客体化的男人。
女主离开后,他会用手抚摸女主坐过的椅子。
这个动作有明显的性意味。
他在垂涎女主的身体。
后来,牧师闯入女主的房间,不停说下流话,并且试图插入女主。
这是女主命运的分水岭,她是被插入的被动者,还是主动插入男主的主动者,决定了女主是受害者还是拯救者。
女主最终用刀子插入了牧师的身体,获得了救赎。
4.男人生男人这是影片最恐(e)怖(xin)的镜头。
裸男生出儿童,儿童生出牧师,牧师生出房东,房东生出前夫。
影片还有个细节暗示,裸男是前夫的变形。
前夫自杀后,他的脚摔断了,裸男也有断脚的细节。
男人生男人是男人形象的自我复制,代表着不同男人拥有一样的精神图谱。
为什么这些男人会千人一面?
影片的结尾给出了答案,他们对爱的理解让女性害怕。
女主问她要挣脱的前夫,“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他说,“你的爱”。
这段对话的可怕之处是,男性和女性对爱的理解完全不同。
女性寻求的爱是关系,男性追求的爱是占有。
如果女性爱上一个男人,她会嫁给他,积极缔造夫妻关系。
当女主要解除婚姻关系后,男主却要用自杀来要挟女主。
他要用自己的死亡使女主愧疚,从而剥夺她寻求幸福的可能。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女主身体的占有。
如果我们知道女性和男性对爱的定义不同,就会明白很多常见的情感现象。
比如说,当年的一线明星某波出轨,某波的妻子发文指责小三,始终维系某波的受害者形象。
正宫娘娘斗小三的事件有个情感逻辑就是, 正宫娘娘认为丈夫出轨的根源是小三,而非丈夫本身——男性扮演的是一个被小三诱惑的形象。
只要将小三污名化,就能洗白丈夫,这也是维护夫妻关系的关键。
如果女性出轨,男性对女性的常规态度就是离婚,家暴,甚至毁灭,杀害。
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男性认为妻子是自己的占有物。
结语:本片属于R级,17岁以下人群需要由父母陪伴才能观看。
它是一部站在女性视角审视男人的电影,势必也会引起某些男性的不满。
我觉得《men》值得观看,它把女性对男性恐惧的沉浸感,做得特别好。
女主去户外散步时,始终有大量的背影镜头,这些镜头营造了一种背后有人的恐怖感。
我觉得《men》出现的意义就是,它拍出了女人的不安,也让男人明白女性为何不安。
我在上学时,有个刚刚分手的女同学和我诉苦,说她和男友提出分手后,男友说他不会放过她。
她的男友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他是性格温厚之人。
我当时觉得她小题大做,就安慰她不用担心,这只是玩笑话。
后来 ,我才觉察到,对那位女同学来说,她是真的恐慌。
在这几年,我才逐渐意识到女性在男性面前很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有一次,我在深夜看完电影回家,按电梯时发现还有位女生,就随口问她住几楼,我想的是随手帮她按了。
女生愣了一下,说她自己来按吧。
然而,直到我出去,她也没有按电梯。
那一夜,我突然意识到,在那一刻,她猜测我居心叵测。
在某山的烧烤店事件发生后,胡锡进胡总写了雄文,号召我们男人要保护女性,得到很多喝彩声。
其实,很多时候,女性需要的不是男性保护,她们更需要男性管好自己。
看到友人评价这部“男的看了都厌男”,就立刻去看了哈哈。
昨晚刚看完,趁热简评一下三个印象深刻的情节:1⃣️女性对男性体型上的恐惧女主在丈夫自杀后来到一个小乡村疗伤,在森林中乱逛时发现一处隧道,在其中唱歌的回声效果让她觉得有趣,正自己玩着呢,却突然看到隧道对面一个男人怪叫着向自己冲过来…这段真的起鸡皮。
看到有影评解读,应该是男人将女主的歌声视为了求偶讯号。
“在很多男性眼里,女性任何一点点稍显友好的行为,都会被解读为对自己的倾慕。
甚至明确的拒绝,也能被理解为故作矜持。
其本质便是男性生理性上过度旺盛的性欲,迫不及待想要和每一个有机会的异性发生关系。
而一旦求欢被拒,他们便会转换角色,搬出社会道德,来对女性进行荡妇羞辱。
”这也对应了之后的情节。
2⃣️女性对男性精神上的恐惧女主在乡村小教堂中遇到一个看似公正慈爱实则虚伪下流的神父。
在言辞拒绝了他对自己的精神洗脑和爹味说教后,他居然在深夜闯入女主房间,一边自说自话念着诗,一边将自己对她的淫欲反过来投射在女主身上,为自己开脱的同时试图性侵女主。
3⃣️恐男恐到最后不恐了,因为发现不过如此结尾十几分钟“男生男生男生男”的场面既血腥又震撼。
我大胆猜测这段男的看了可能只会视觉不适,但我真的感到下体幻痛… 不过比较幽默的是,女主刚开始看到男生男还会震惊,看了几次后脸上居然出现了厌烦的表情,这就是所谓的经历多了就麻了吗?
反正就男的呗,还能有啥怪样。
结尾最后女主的女性好友(还怀有身孕)开车赶到她身边,看到她后女主终于露出疲惫的微笑。
这段挺温馨,也有点启发性。
行走在男人的世界,女的要时刻握紧手中的刀枪斧,毕竟目前还没找到更好的办法。
不过也不必过于担心,就男的呗,还能有啥怪样。
这些变态男人,真是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
房间也很美,女主就更美了。
看到裸男,要是我就直接退房跑路了。
英国警察还是挺给力的。
但是也不行,含男量太高就是个悲剧一个女人只要还活着,她遇到的所有男人都是不安全因素,不管老少白瞎了这么好的风景女主是这么美好,blingbling,先被前夫伤害毁坏,再被其他男人觊觎不要靠近男人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男导演以女性视角来阐释男人甚至表达女权思想,难免有些刻板,以女性为主观受体,借助根植于女性意识中普遍化的符号与标签,以奇幻且略重口的分娩形式幻化出男人的不同本性,隐喻男人对女人的各种诉求。
丈夫的占有欲,对性与爱无止境的索取;房东的产权观念、责任意识,以及对房客的保护欲;流浪汉的窥视、跟踪,以及无边界的野蛮闯入;顽童的游戏心理;神父的教化与规训;警察的例行公事,无关痛痒的关心……而那所古老的乡间别墅则隐喻着男人对女人施加迫害的牢笼——婚姻。
它是一个魔咒,即使早已破碎,依然能死死锁住女人。
因离婚而自杀的丈夫为这个女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她最终靠一把斧头走了出来……当然如果仅就这些思想,远不足以给五星,激发我冲动的是摄影,画面太美,叹为观止。
你也许收藏了很多能随手拿来做屏保的图片,但你无法让那些风景流动起来,讲出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一个丈夫在婚时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妻子的自由和价值,认为妻子对他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当妻子说要离婚时,丈夫哭着喊着说她不能这么做,并且以自杀来要挟,把妻子立于道德两难的境地。
一次妻子在手机中抱怨丈夫的恐怖,丈夫竟然身体袭击了妻子。
一气之下妻子赶他出了家门。
结果丈夫忍不住跳楼自杀,妻子却要在惊恐中又要承受一个自私的丈夫的自杀的愧疚。
这就是这个电影故事的起因。
接着妻子,也就是女主角,为了平复自己的心情来到了郊外村庄的别墅修养。
结果即便在最美丽、最天然的自然环境,女主也不能避免男性强权的骚扰。
野外的裸男、表面斯文但是内里暴力的房东、性压抑和偏向男权的神父、抓了裸男又放了的男警察、蔑视女性的男学生,这几个角色电影都用了同一幅面孔表现,他们都代表着男权在社会上压迫女性的方方面面。
这些角色都是实实在在会遇见存在的人,他们长着同一幅面孔,就像在说他们不可摆脱的象征着的同一样东西——男权。
女主角想要离开这个村庄,却遭到了男性们的阻拦,在别墅经历一系列血腥暴力的追逐之后,女主角最终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她的恐惧的来源。
她问她的丈夫,到底要从她身上获得什么,犹如冤魂般的丈夫弱弱的说了一句your love。
此时女主角露出了理所当然的微笑。
当初丈夫为了不让妻子离开,做了多少违背道德常理的事情,甚至动手打了妻子。
然后在妻子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公平的赔偿之前,丈夫竟然自私地自杀。
在极度惊恐悲愤的情况下,妻子却还要背上丈夫死去的愧疚。
但是当她又再次见到丈夫时,她似乎明白到这一切不公平的对待和精神的扭曲,是来源于丈夫的懦弱。
丈夫无力、草率地自我辩护。
男人愚蠢地一直只看到自己,却没有看到别人。
以爱之名做出各种荒唐、无耻的行为。
经历了一晚上惊心动魄,同一面孔的各个男人的追杀看似并非真实发生过。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撞过的车辆和地上的血迹确实存在。
不仅让人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女主角独自坐在花园,对女性的歧视或者不公平并没有停止,但是此时她坚信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已经没有必要为丈夫的死背上更多的感情负担。
绿色男人不是鬼,他是古神的化身,一位凯尔特人的古老神祗。
片尾跳出的片名,男人。
这恐怕是哈珀顿悟之后的由衷感叹吧。
一如果更容易让人看懂的话,《男人》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
关于片名是《人》还是《男人》,我认为是《男人》。
电影《男人》引发了两性之间的争论,甚至是争吵。
我的观点是,这电影里面讲的男女之间这点事,都是大实话。
女性观众看过电影没必要觉得解气,因为电影里讲的这些事情对女性来说很无奈、很心酸。
男性观众看了这电影也没必要觉得受到伤害,权当是良药苦口吧,咽下这碗药汤子,不说包治百病吧,至少能多活十几年。
二电影的故事很容易被误解。
观众很有可能理解为,一个男的绿色鬼,他作怪残害女主角。
然而,电影里面的绿色男人不是鬼,他是古神的化身,一位凯尔特人的古老神祗。
这个绿色人接触女主的目的,既不是强暴女主,也不是吃了女主,反而是回应女主的召唤,帮助女主打开心结。
只不过这位神,祂活跃的时代,人类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因此祂帮助人类的方式有点过于原生态,原生态到现代人接受起来有些不适。
女主角哈珀心结的根源是西方宗教里面的一个概念,原罪。
哈珀刚踏进别墅花园,便摘了一颗苹果吃。
这苹果就是原罪。
亚当堕落都怪夏娃摘了一颗禁果给他吃。
詹姆斯自杀都怪哈珀没有原谅他。
这就是外国人的宗教强加给女性的原罪。
三我们不是外国人,也不信基督教,那么我们能不能安心吃瓜放心看热闹呢?
这瓜我们恐怕是吃不上,因为我们虽然没有原罪的概念,但是我们有人尽皆知的,红颜祸水。
我们甚至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具有极强迷惑性的说法,其本质上是捧杀。
我们是这样教育后代的,我们的父母同样如此教育我们。
即将成年的孩子,总是被告诫,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詹姆斯自杀,是他自己的行为,怪不着哈珀。
商纣王昏庸无道,是他自己的决定,怪不得苏妲己。
即便如此,外国人相信原罪,我们相信红颜祸水。
我们都接受过成年人应该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教育,却又自相矛盾一般的相信原罪或者红颜祸水。
这是因为这些概念都已经被时间深深的蚀刻在人类的潜意识里面。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的话每天有人在你耳边不停重复,一念就是几千年,即便你不相信,也会被洗脑。
即便是铜皮铁骨的孙悟空,也被紧箍咒给拿下了。
这就是哈珀的问题所在。
她表面上不承认詹姆斯的死错在自己,但是她的潜意识却责怪自己。
哈珀自相矛盾的原因,导演把它解释为,原罪概念的影响。
当然,导演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只看到西方宗教里的原罪,其实,他探讨的是一个涉及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
这样一来,电影的目标就很明确了。
电影打算让哈珀的潜意识,否定原罪的概念,不接受害死詹姆斯的指控。
四哈珀的潜意识不原谅自己,这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事。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于是乎,电影给哈珀开出的药方是,两位古神的神迹。
有这么一个场景,哈珀进到村子里的教堂,教堂的神坛前摆着一个诡异的石头容器。
这个容器正面的浮雕,是古神“green man”,而容器的背面是另一位古神“Sheela Na Gig”。
这两位神,他们的名字很难准确翻译成为中文,因为这两位古神虽然是外国人的神,但是就连外国人自己如今也无法考证他们的真名。
Green man还好说,这两个单词我们可以直译,把祂称作绿人。
Green man至少还能有一个现代英语的名字。
至于Sheela Na Gig,在发现这位神明的地方,在当地古语中也无法找到解释这个名字含义的单词。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个名字,很无奈,都是外国学者通过研究之后,斩钉截铁的表示就叫这么个名字吧。
于是乎,其他学者反正也没有证据反驳,干脆就这么叫吧。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二位,要是非得让外国人翻译成的英语单词,还要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五Green man是一位森林之神,祂的象征之一是春天。
春天的权能包含周而复始,和生育,进一步将周而复始和生育的权能相累加,就会派生出一个高级技能,那就是重生。
我们在片尾,看到已经自杀的詹姆斯重新出现在哈珀面前,这便是Green man的重生神迹。
我们看到为女主做笔录的女警官,她说过,女主初遇变态男的地方叫“科特森”森林,女警判断变态男就住在这个森林里。
这是因为传说中古神Green man的家就是森林。
Green man和Sheela Na Gig这二位古神,在基督教里毫无疑问是异教神明。
那么,他们怎么会出现在教堂里面呢。
Green man能出现在教堂里,正是因为他掌管重生的权能。
教堂里供奉的那位神,不正是被罗马人杀害之后又重生的吗?
Sheela Na Gig的形象经常和Green man一起出现在英国的教堂里面。
有人认为这只是巧合。
也有人认为,这两位神是一体两面。
Green man是男性形态,Sheela Na Gig则是女性形态。
六至于Sheela Na Gig的象征和权能,已经无从考证,如今祂主要被英国人当做避邪的符号。
原因是当地人相信邪灵害怕这位女神自己用手指敞开的器官。
他们经常把Sheela Na Gig的浮雕刻在高高的塔楼顶端,这用法就和我们的照妖镜差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这部电影的采访中,导演兼编剧亚历克斯·加兰,他提到过,许多年前英国也搞过反堕胎法案,就和这两天的美国一样。
结果自然也是引起了广大英国女性的抗议。
当时的艺术家们把Sheela Na Gig画得到处都是,女权的守护神成了这位女神被现代人赋予的新权能。
不过,使用女神形象的艺术家则坚持称,传说中Sheela Na Gig本来就是守护女性的古神。
换句话说,女性有了困难的时候,这位女神将会替大伙出头。
七我们看到绿人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哈珀的时候,哈珀吸入蒲公英,画面闪回了一些我们前面没有见过的镜头。
这组镜头的时间点应该是哈珀逃离隧道。
电影开头,哈珀跑出隧道之后,她发现路的两边是高达6米以上的陡坡。
哈珀只得沿这条路继续往前跑,直到她跑到另一条隧道的入口处。
然而哈珀发现的第二条隧道是条死胡同,隧道的入口被砌块砌死,砌筑的墙体上还装有一扇紧锁的生锈铁门。
电影的正片里面,哈珀眼见隧道被堵死,果断选择攀爬陡坡逃生。
可是在闪回镜头里,哈珀则是用力敲打铁门呼救。
哈珀在隧道里的咏唱,她逃跑时候卷起的蒲公英,她敲击铁门的求救声,这些动作组成了一次召唤,她的召唤惊扰了森林里的古神Green man。
哈珀来到森林边缘的时候,看到的男人是没穿衣服的,这是因为他刚刚化作人形,不可能穿着衣服。
正因为他是从森林化身而来,所以他满身都是青苔。
不过,这时候哈珀的召唤仪式只做了半套,神响应了她的呼唤而来,可是哈珀却没有许愿就逃跑了。
我们看到绿人站在森林的边缘并没有马上追上去。
这是因为,此刻神也很无奈,本来是一单送修的生意,现在搞成了上门服务。
八有的观众认为,隧道里追哈珀的那个人就是小绿人。
我们仔细看一看那一组镜头,隧道另一端跑过来的男人,身体两边衣襟摆动,这人是穿着衣服的,小绿人是光着身子的。
这个男人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当地人,他或许是以为哈珀需要帮助,或许是想跑过来阻止哈珀进入森林深处,当然不能排除他想要攻击哈珀的可能。
我们看到哈珀逃跑的路途中并没有岔路,以那个男人奔跑的速度却没有追上哈珀,要么他是放弃了,要么他真的是Green man 化身,引导哈珀开始仪式。
这些我只能猜测,无从考证了。
关于村子里的男人为什么都长着同一张脸?
这是因为哈珀来到村子之后,只看见房东。
随后她触发了Green man的仪式,因此她看到的Green man化身是以房东的形象出现。
因为哈珀已经陷入仪式的影响,因此她看见村里的男人,都顶着房东的脸。
哈珀最先看到的除了房东之外的男人,是响应她报警,前来出警的警察。
这时候,男警官还没有显示出侵略性。
这是因为仪式还未完全开始。
哈珀进入教堂之后,她情绪失控,对着刻有两位古神的石头容器尖叫。
我们看到容器背面Sheela Na Gig的浮雕响应了哈珀的祈祷,浮雕上的光影开始流动,至于向女神祈祷的方式,则是尖叫。
哈珀看见詹姆斯坠落的时候,她在尖叫;哈珀把自己浸泡在浴缸中冲淡袭来的痛苦回忆时,她在尖叫;哈珀捶打森林中的铁门时,她在尖叫。
九这些镜头都出现在Green man朝着哈珀吹出蒲公英种子时那一组闪回里面。
Sheela Na Gig回应了哈珀的尖叫,祂要替这位尖叫的女性出头了,但是祂身上的光影很快暗淡下去,反而是Green man浮雕上面的光线明亮起来。
与此同时,我们看见,哈珀在林间小路上夺命狂奔搅动起的蒲公英,落入了森林草地上一头死鹿空洞的眼窝。
哈珀愿望已经收到,祭品已经就位,Green man出现在一个长满地衣的小房间里,这个房间屋顶的形状,和教堂门窗尖顶的形状是相同的。
Green man在哈珀完成祈祷的地方教堂的某个塔楼上再次从地衣和青苔中现身。
我们可以看到,Green man撕开一块额头上的皮肤,把一片叶子埋进皮肤里。
直到Green man分娩时,他的脸已经变成了浮雕上Green man的完整形态。
从Green man分娩时候的姿态判断,在导演的心中,Green man就是Sheela Na Gig,他们是一体两面的同一位神。
只不过,哈珀的这一单任务,需要神以男性的形象来了结。
十我们前面讨论过,现代人总是教导快成年的孩子,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些孩子里面可不光是有男孩,同样也有女孩。
成年男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成年女人同样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不是说,坏人伤害了女性,因此女性要为自己的穿着打扮负责呢?
当然不是,这绝对是偷换概念。
伤害他人,是坏人的行为,受害的女性又如何为他人的行为负责?
詹姆斯死亡这件事,还有他的死伤害到哈珀这件事,是詹姆斯的行为造成的,詹姆斯负责的方式,应该是死的透透的,赶快投胎转世,不要再来骚扰哈珀。
然而,选择嫁给詹姆斯,是哈珀自己的决定,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至于她负起责任的方式,那就是,果断的、不留情面的、不带丝毫怜悯的切断与这个男人的所有关系。
这不光适用于夫妻之见,也同样适用于闺蜜之间,或者基友之间。
交友不慎是自己的责任,自己负责的方式就是不要藕断丝连,彻底斩断和无良之人的所有瓜葛。
十一电影的导演对于古神是如何解开哈珀心结这样的细节,他三缄其口,他的答复是,让观众自己发挥想象。
不过演员却透露了很关键的信息。
这部电影里面除了詹姆斯之外的男性角色,都是由演员罗里·金尼尔扮演的。
罗里·金尼尔提到他扮演的每一位角色都象征着男人身上的一种元素,当然不是什么优秀品质,而是一些不讨人喜欢的元素,特别是不讨女性喜欢。
Green man具现出男人每一种不讨人喜欢的样子,下了血本惊吓哈珀,他的终极目标是掐断哈珀对男人最后一丝同情心。
在Green man这一顿折腾之后,哈珀最初看见Green man分娩时,还惊恐万状。
等到她眼看着村里的男人一个接着一个出生,此时哈珀的内心已经毫无波澜,转身便朝着房子走回去了,折腾了一晚上,累了。
无论男人们如何尾随哈珀,翻着花式分娩,她都无动于衷。
詹姆斯临死前威胁哈珀,如果他自杀这都是哈珀的错误。
哈珀的反应是否定詹姆斯,制止詹姆斯继续说。
哈珀阻止詹姆斯,是因为她知道詹姆斯如果真的死了,她真的会责怪自己。
假如哈珀真心认为詹姆斯的威胁纯属无稽之谈,她的反应会是耻笑,会是冷慕。
就像电影结尾时,复活的詹姆斯满身是血瘫坐在沙发上,哈珀问詹姆斯你想要我做什么?
詹姆斯的回答是,你的爱。
哈珀并没有和詹姆斯争执。
这是因为,她对詹姆斯毫无新意的要求表示冷漠。
哈珀反而饶有兴致地玩弄着斧子刃,这是因为詹姆斯幼稚的推卸责任,在哈珀看来无聊至极,还不如一把毫无乐趣可言的斧头有趣。
最后,詹姆斯的话实在是太过于无聊,无聊到哈珀觉得他很可笑,因此哈珀牵动嘴角以干巴巴的冷笑回应詹姆斯的幼稚,并且漫不经心的回答了一句,是哈。
随后跳出片名,男人。
这恐怕是哈珀顿悟之后的由衷感叹吧。
(完)文/逐年追影(逐年追影一个研究电影的公众号)
年度厌男电影从《机械姬》到《湮灭》到现在的《人》,加兰的电影核心永远在讨论着矛盾,人与人工智能,生命与存在主义,到现在关于女性与男凝社会。
他给出矛盾的困局,并试图找出答案。
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一直困在男性凝视的包围圈中,被不同的男人中伤,被谴责,被伤害,被威胁, 被肢体骚扰,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女性的困局。
女主人公居住的别院其实也可以是女主人公当下处于的社会,被周边的窒息感筑造成的社会氛围一路压迫着女主人公屈服于男性社会中。
片中的男性极度嫉妒女性的生殖能力并追逐新生命,加兰巧妙通过蒲公英意指男性渴望新生命,却只愿肆意主观利用女性身体创造生命的畸形的情感。
加兰在作品中也是加入了大量的乡间风景镜头,这些空镜头没有人物没有情节,但是伴着配乐不断摄入不安情绪,前期的铺垫与环境塑造十分出色。
大量的两性符号与宗教隐喻串切在女主人公与小镇中不同男性的冲突,理念相悖的情节中。
但是后期解开隐喻与包袱后反而丧失了前期营造的神秘感与精致感。
简单来说就是变得没那么令人惊喜了。
但是后期分叉手和男性套娃场景绝对是《圣鹿之死》转圈后最让我后怕的情节了,甚至可以载入史册。
中期有种在看拉斯冯提尔《忧郁症》以及《破浪》的感觉。
总而言之,加兰用一整部电影去把男人在现实社会中恶心女人的观点去恶心了一把男人,同时也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个手法太高级了。
忍着焦虑看完了《Men》这部电影。
我很喜欢它,但大概不会再看第二次。
我给这部片子打了10分,只是因为它的皮相足够和我胃口。
但对它想表达的东西依然有诸多不满。
导演很认真地刻画了女性面对的困境和痛苦,手段十分高明。
从房东出现的第一镜就勾起了我浓浓的不适,直到神父出现,反感已经转化成了恨意。
它十分全面地捕捉到了令人厌恶的男性形象典型,并给观众提供了超强的代入感。
但也到此为止。
电影试图提及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议题,但并不想去讨论它,而是大费周章地描述,构建,展示。
最后让女主从原罪之中得到解脱。
我只说让我百感交集的一点:结尾精疲力尽的女主问丈夫:“你到底想要什么?
”“你的爱。
”真的是太好笑了。
有人从这句台词里能读出对女性的嘲讽,发出“看哪还是女性不懂得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声音。
我伤害你,威胁你,追逐你,都只是想要你爱我。
这种观点好像在说男人不是生活在现代文明里,能沟通能尊重理解他者的人,而是一种情感机能低下的动物。
这是对男人赤裸裸的侮辱和嘲讽。
我始终期待更多男性能意识到这点,将自己当作“人”来看待。
而对受尽折磨的女性来说,一个解脱的微笑是远远不够的。
知乎的弱智爽文都开始教读者:要学会像男人一样贪婪,一样心狠,一样不择手段。
把他们试图施加在你身上的暴力原分不动地还回去。
我承认以牙还牙,相互折磨永远没有尽头,但起码得从能站着面对面说话开始。
对一部分男性来说,只有拳头够硬,他们才愿意把女性当作是能够沟通的人而不是符号化的“女”。
也许我宁愿它最后让女主像《Cerdita》一样爆发,展示和宣泄痛苦,沦为一部更低层次的猎奇片子,起码也算是给出了回应。
而不是把反抗和救赎艺术化,符号化,最后停在一声叹息里。
好像无数人无数次重复过的那句【嗨,男人嘛……】
出预告的时候,片名一打出就引起观众心照不宣的大笑,无论男女,人们没说出口的话接近于“男人嘛,你懂的”、“男人嘛,我就说”、“男人嘛,怪不得”。
实际上电影也就是简单地描述了“男人”这个物种,或者说,一种名为“男人”的恐怖现象。
刚刚丧夫的女主角来到英格兰乡村疗养,却碰到了一连串奇怪的男人,个个行事可疑,对她怪话不断,甚至试图伤害她。
从房东到混混、警察、牧师、流浪汉,这些男人拥有同一张脸,也由同一个演员饰演。
为什么一定得是同一张脸?
嘉兰自己给出了两种解答:在女主的眼里,这些男人虽然是不同的个体,但他们是一路货色;或者,女主以为自己结识了不同的男人,但她没意识到他们其实都一样!
整部电影是一个过于直白的明喻,差不多一刻钟之后观众就能明了嘉兰想表达什么,反正“很具冒犯性”——不同的男人给女人带来了风格各异的恐怖,他们本质上都受原始欲望驱动,追根溯源拥有同一个父亲;虽然表现型不同,但都继承并发扬了厌女仇女的代际文化遗产。
这个主题在每一次女主和男人的遭遇中被重复表现,到后来让不少观众心生厌倦:我们已经知道了!
嘉兰你没有别的可说了吗?
你怎么像个复读机!
人类的感情是不相通的。
被爆款机械姬和湮灭吸引而来的观众,并不能理解这种“复读机”操作其实引起了女观众 100% 的共鸣。
重复多次的恐怖事件让人疲惫、让人无语,恐惧会化为愤怒,但终究还是恐惧。
此为女观众的日常,不需要再援引新闻补充。
嘉兰不厌其烦再三重复这些事实、而男观众为此感到厌倦,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仇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怕的事情已经日常化了,反复上演就惹看客烦了,你再多说就是祥林嫂了,到了这个程度怕不是有意挑起性别对立。
幸好嘉兰是个有口皆碑的男导演,他直白表现厌女现实的电影只会被视为“失手”。
如果换做其他(女)人,那就是一整套女拳警告了。
这种厌女传承也体现在多次宗教标志特写上。
在不祥的氛围和瘆人的 BGM 中,嘉兰的镜头聚焦了两个图像,一个是 Green Man,被树叶围绕的男子形象;一个是 Sheela na gig,用手分开下体的女子形象。
这两个标志广泛分布于欧洲教堂,但早在中世纪之前就已出现。
前者一般被认为代表重生;后者像石像鬼一样做辟邪之用,有学者认为它丑陋的面容和出现在教堂建筑中这一点,暗示它代表女性欲望的下流和罪恶,也有一种理论认为它是前基督教时代的遗物,描绘的是一位代表丰产的女神/母亲。
嘉兰认为这两个标志很有表现力,可以激发出观者的反应。
而因为没人知道它们曾代表的具体含义,所以他自作主张,将小绿人解释为原始的男性欲望,其不怀好意的凝视千百年来追踪着女性,构成了本片心理惊悚的基础。
而 Sheela na gig,无疑就是这种凝视的客体。
可以说,如果女主潜意识认为她遇到的所有男人都一样,那么在各色男人眼中,她始终、也一直都会是它。
电影里,一名裸体流浪汉还充当了小绿人的具象化。
他对女主的跟踪拉开了乡村惊悚大幕。
然而他又被警方形容为“无害”,看起来也确实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
可正是这个无害无知的家伙成为了万恶之源;正是这原始的“自然”,诞生了层层递进、更加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暴力。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的最后 20 分钟成为了厌女明喻结合恐怖类型片的牺牲品。
嘉兰用血浆和身体恐怖描述男人的厌女传承,给人造成了身心不适。
人们认为没必要表现到这个地步,也认为这景象过于可怖和怪异。
这一连串场景其实受到了《进击的巨人》启发。
嘉兰在 Collider 的访谈中提到,《男人们》的剧本酝酿了 15 年,期间有四五次改动,但他始终想象不出如何表现那个“变异”(mutation)场景,直到他的女儿安利他看巨人。
“巨人是不可思议的动画片,在各个层面都让我大受震撼”。
他认为动画在创造怪异人形方面特别聪明,一方面在逼近荒诞的边界,一方面又让它们显得恐怖和极具威胁性,简单又有效。
“它的想象力是我脑中画面的 20、30、40 倍”,嘉兰说,看到巨人这样优秀的作品,让他不由自主想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和巨人一样,这最后的 20 分钟也是一部纪录片。
原始的男性欲望在文明社会中不断进化、逐渐变得温和隐蔽,直到能够被完全接受。
它最初是强迫女人的自发繁殖欲,然后是将女人视为碧池的明晃晃仇女,接下来是看似悲天悯人实则将奴役教条化的宗教,再进化为看似没毛病其实很可疑的白骑士。
最终是丈夫。
虽然他这样那样,但他要的不过是“你的爱”。
通过一组血淋淋的镜头,嘉兰道出了男人们的起源和本质。
如果他更勇敢一点,可以把结尾拍得不那么语焉不详。
这可能是我对它的最大意见。
当导演拍出开放结局希望剧情由观众自己阐释时,等于是推开了一堆责任,也放弃了一份立场强硬的声明。
p.s. 嘉兰真的很懂。
最后女主问死鬼丈夫“你到底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丈夫回答“你的爱”,结合之前他的一系列表现,“你跟我离婚我就跳楼让你一辈子负罪”,真的十分典型。
你甚至可以说整部电影都在 troll,但这种 troll 就很容易让人破防。
很多男观众以为他是诺兰 2.0,但嘉兰却告诉他们,我这里不是避风港哦。
本文首发于 墨带(ink_ribbon)
一般 不过这个可以和曼迪放一起看:曼迪是疯起来就在现实中杀,杀到宇宙尽头:人是疯到虚实不分,好像到了太空,好像所有男人都是一个人,而且都是人渣。(真是“巧妙”)女主心想:还是做拉拉吧,刚好我闺蜜也怀着孕的。(不过她会生前夫那样的男人吗?.. 人和曼迪应该叫:欧美农村离谱二部曲——没事别一个人去农村晃,遇到裸男就不好了…
加兰太绝了,最后一段实在生猛
英国乡下,风光恬淡幽静,像首老式田园诗。故事装神弄鬼,方法简单粗暴,为说教而说教,刻意到有些令人反胃。
简单粗暴的观点输出,仓促粗糙的半成寓言,全片充斥着生硬直给的隐喻符号和视觉象征,却断然在诱导奇观解读之外回避深入女性主角的创伤深渊去解读与交流。于是电影真正的恐怖诞生竟然是孤立女性对抗裂变增殖无尽绵延的男性共同体父权系统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被以血肉支离声嘶力竭的形式再度扁平化概念化地重申一遍。然而了无任何观点的提出,甚至作为被追猎被迫害的女主直至最后依然只是空心的残缺人格,反射男权暴力自身却无法言语的回音洞穴。男性创作者试图女权表达当然不坏,但这部仿佛加长版短片试验的作品,想要讨好却不愿理解,命题作文又处处偷懒,既浪费演员,也让人对A24的招牌一再失望。
大家要带着艺术的心态去看这部厌男杰作(男导演拍厌男深入骨髓哈哈哈哈)它几乎将现实生活里女性对男性的厌恶、恐惧、憎恶全部以邪典的形式具象化了。男性至死是少年、男性至死爱当爹、男性天生就抱团。
隧道回声,男体生育,女人心中的呐喊,男人噩梦般的纠缠,两者都如同被按下无限循环一般在周而复始。后面的恐怖感很高级,到底是A24看中的片子。
看到最后就跟女主角的心情一样,你爱咋咋吧。
捕捉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察觉、但又无孔不入的来自男性的恶意,化作“千人一面”的男性恐怖形象,却辅以明媚的田园风光与亮丽的镜头色彩,营造出异常的不安氛围。第三幕更是献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身体变异与自体繁殖的奇观场面。当然,典型慢热的A24风格、没有太多情节起伏的剧情、大量需要费脑解读的符号意象,以及导演身为男性创作者对女性困境的局限理解,都有可能为电影带来一些负面评价。但不可否认它依旧能够轻易引起许多观众共鸣,精准踩在大家的恐惧点上,除了归功于加兰对男性心理与行为的精准洞察和大胆讽刺,也是在社会新闻和现实状况的映射下,一次相当真实的、对于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写照。
不爱文艺不爱隐喻,结果这片两者结合了……
挺有潜力的一个大设定怎么拍的这么潦草呢
这个社会上 当女性是受害者,全体女性都是受害者。当女性是施暴者时,她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而当男性是受害者时,根本没有受害者,男性是施暴者时,全体男性都是施暴者。
男性专属版套娃套餐
拍了一百分钟,可本质上和各个平台泛滥着的靠挑起性别对立收割流量的短视频们没什么区别。就很偷懒。
新类型出现了,女性主义恐怖片!个人觉得挺适合女性观影的,先忽略评论,自己感受。点点滴滴的日常厌男瞬间被高度浓缩,不少片段都让我共情。配乐诡异,开头的高饱和度森林也是如此刺激神经,最后的套娃名垂cult史(接下来是过度解读以及胡言乱语)所有的寓言式电影似乎都会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考空间。整部电影似乎都是女主离异后对男性的思考,从害怕,需要,到厌恶。离婚也是女性和父权社会的离异,男人威胁,暴力,所有方法用尽后,女人毅然决然离开,开始思考。门,洞穴都代指yd,所有的绿都代指生殖,性欲让男性对女性的价值分成两半,母亲与娼妓,厌女又觊觎女人。但女人不是被凝视的存在,而是她自己啊……love?plz be honest, what u want is fckin uterus
求求大家别看
emm,想说的确陌生的男人大多在我的记忆里面都长得一样。连环生那段有点意思
A24总是能把娱乐性拉高,老题材新视听,真是,越看到后面越开心。影片直接把隐喻一口血喷到观众脸上,想不理解也难
故弄玄虚
最后分娩的五个男人分别象征着繁衍、教育、宗教、伪善、暴力,都在不同程度的迫害着女性。无论换作是谁,最后出现的丈夫应该都只想一斧头劈死吧,哦,忘了,他已经自己作死了,good 4 everybody
树林山洞那里拍得好好的,后面那是在干嘛啊yue...男主拍这片牺牲可比黑镜里首相x猪大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