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可以跟马上要上映了的那部白鹿原对比着看。
智慧使人冷静。
偏执和教条就是引向愤怒和绝境。
那都不是现实的情况。
现实里要做事绝对不是这样的一个态度。
愤青误国。
偷梁换柱。
太绝对了。
我现在最厌恶的就是批判这个词了,尤其是什么国民性批判什么的。
有个伟人说过: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去打击敌人,斗争是要讲策略的。
狗子发现乡村的水如此之深之后,就应该去上级领导那里去汇报情况,更不应该轻易相信一个所谓同样当过兵的人,何况发现没水没电了第一次买点可乐救一下急还能说的过去,干嘛不直接去找组织反应情况的同时顺便在城里批发一点矿泉水带回家?
还有什么闲工夫写信和自己去打井。
自己的日常生活活都保障不了了,还谈什么保护森林,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两年时间。
如果领导真的重视森林保护就应该马上解决他的最起码生活困难,而不是像影片中那样扔给当地政府就听电话汇报了,再说主人公一天木有这些物资难道就一直傻傻的等,不会直接去上面领导那里问个情况?
还有可笑的是说水井被三个恶霸承包了,就乖乖的不反击了,让自己的老婆孩子干成那样,怎么不问问是谁批准的?
承包费给谁了,怎么木有分?
明明知道针对自己好说话还这样故意刁难,老东西不开门,还不一脚踢过去,水不就有了,还不如他老婆直接跑到村长家那样有个性。
面对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危险,难道一点警惕性都没有?
刀和枪除了睡觉还能离身么?
这还是当过兵的英雄么?
明明知道每次都宰他的小卖部还每次都去消费,自己一次从城里直接批发一些生活用品很难么?
如果说进城有困难,那么那个老板他的货怎么进的,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一次多买点带回家有什么关系?
当然这些费用都要有发票,让领导报销。
谁傻到用自己的有限的一点工资因为政府的事让自己白白的掏腰包!
一句话,自己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之前不要谈什么护林工作。
不要跟我扯什么大公无私不怕困难不谈条件忘我之类的狗屁价值观,这些要求不是提条件讲享受,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天狗》和《盲山》《盲井》系列,是中国的“黑暗之心”,我们民族作为内陆文明所特有的劣根性,那些道德上丑恶、审美上低劣的方面,都在拉斯·冯·提尔式的镜头下得到记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桩“事先张扬”、普通村民作为看客和帮凶的谋杀案,相比而言,李少红根据马尔克斯小说《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改编的《血色清晨》 (1992),虽然戏剧性更高,却缺乏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
在这种现实面前,任何艺术加工都是虚妄,我们需要的仅仅是记录正在发生的事。
尽管这部电影本身也作为“小说改编”,作为虚构的艺术形式,对某些民族性格进行了隐喻式的“提纯”,但是它跟我们小农社会的现实逻辑距离更近(近些年则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呈现另一番特征)。
“狗子”具有作为“当兵的”被塑造出的身份自豪和对于上级任命的天真的执行力,在传统的乡村社会面前,他感到格格不入,那里纠结着乡村基层权力政治的势利、平只顾眼前利益的国民性弱点和恶霸/黑社会的仗势欺人,几乎没有一个人“正直”的空间。
“护林”这一前两届政府大力推广的生态保护话语,在村镇一级遭遇到“发展”这一利益诉求的漠视和误解,实际上也象征着一种普遍的自上而下的法规政策与底层伦理的遭遇形式。
“狗子”在电影中绝非一个正面人物,他在名义上是不服软的“外来者”,但是在穿着打扮、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在行为能力、观念意识方面,很大程度上同构于他所要面对的“刁民”。
在这方面,他完全不是一个“启蒙者”,自身也没有能力担负这样的任务。
从鲁迅、沈从文到莫言、张贤亮笔下的村民,无论是“愚昧”、“天真”或是“血性”、“淳朴”,都没有使读者/观众如此彻底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祥林嫂毕竟是一个受害者,因此我们对她会有“同情”。
而《天狗》和《盲山》《盲井》,真正使人看到传统社会杀人于无形的过程,这时候我们看到加害者的在场,我们看完最大的感受,除了震惊,其实是“不适”。
交通工具的不便在这几部电影中都是叙事情节的基本支撑,村民与外界通信只能通过邮递的方式,而邮递员本身也并未职业化,在小恩小惠、村民人际之间往往作出卡脖子的动作,这就成为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因为通讯的不发达,这些村落往往自有其运转逻辑,有内部巨大的向心力和排斥力,外在的事物“水滴不进”,这样的独立王国在几十年前的中国乡村仍然不可胜数。
在电影美学上,故事于是成为封闭的圆形叙事,开头是一个外来者的到来,结尾则是他/她被吸收、分化、吞没,最后村落恢复到没有外来者的风平浪静。
而《天狗》中,外来的干预“县长”则使权力的平衡发生逆转,但是这种处理既不常见也不符合实际生活,因为在舞台和银幕之外,我们并非天天都能“机械降神”。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的改变确实在中国的乡村已经发生了,尤其是上层政策通过利益引导改变了农民的日常行为,他们通过打工、经济作物的种植、乡镇企业的建设,已经部分地摆脱了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共同体”也在一代人之类被瓦解和以新的形式重组。
这反而从一个侧面证明,任何外来事物,只有以经济逻辑(或者是以权力等能换算成经济逻辑的方式)才能发挥作用。
不过,像《天狗》这样的作品仍然不是拍来给它的拍摄对象看的,底层观众就像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迪斯 ,往往不情愿导演(这位哈姆雷特)给他们提供他们自己犯下罪行的罪证。
很多时候希望发生战争,激发起中国人就快被遗忘的英雄主义,如果人类只能共患难,那就不要有富贵好了。
但毕竟只能是天真的幻想,在梦中都很少出现的。
在电影《卧虎》里,吴镇宇跟曾志伟说到他们以前打劫都是劫富,现在这帮年轻人,就会欺负弱小。
见义勇为者,七八十年代表彰,90年代呼唤,到了21世纪,被称为傻瓜。
如果有英雄,也只能孤独至死。
如果有良知若我者,也只在心里鄙视一下那些冷漠围观一个女子被众歹徒拳打脚踢到半死。
这虽是一句自嘲的话,可事实不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围观者中的一员,我们会挺身而出吗?
说实话,我不敢保证。
说了这么多,有些愤世嫉俗、痛心疾首了,这种激动的情绪可不适合影评啊、书评啊之类理性的东西,然而我又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因为刚刚看了电影《天狗》。
军人李天狗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瘸了一条腿,出于对他伤残的考虑,退伍后他被派到泮源村做护林员。
这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这片树林也是他们曾用生命换回来的。
刚到村子,全村上下热烈欢迎他们,给他全家——妻子桃花还有儿子——上了三碗水,这是泮源村对客人最高的尊敬,随后还给他们送了各种礼物。
然而当李天狗巡逻看到树木被人砍伐后,又把这些礼物都还了回去。
村上还有孔氏三兄弟,他们靠着林木成了一方富豪,老大甚至要竞选县长。
李天狗在他们设立的鸿门宴上拒绝了合作的要求。
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从此,全村人民在孔氏兄弟的带头下,一致孤立李天狗,甚至不让他们在全村唯一的井里打水。
没有水喝,他只能把积存的几百块钱积蓄拿出来买可乐解渴、做饭、洗脸,而这可乐,也是以高于其他人购买的价格才拿到的。
就连曾得到他帮助的一户村民,也不曾给他们一口水喝。
妻子带着儿子走了。
我感到松了一口气,至少他们安全了。
孔家兄弟带着一帮人蓄意挑起争端,要置狗子于死地,镜头重新回到了影片开始的画面。
狗子被村民团团围住,被打得浑身是血,趴在山坡上,脑中闪过的是当时村民欢迎他们的情景。
欢迎与棒打都是那么自然,都是为了那片林子。
最具戏剧性的,是村长听到孔老三不治而亡立刻变了口气的嘴脸,乡长和村民听到这个消息连尿都舒畅了。
地方恶霸上管政府下欺百姓,谁都不敢吭声反抗,不但不反抗,还作了帮凶。
英雄李天狗只能一个人战斗,令人窒息的孤独,欲哭无泪的痛苦。
最后以暴制暴,用那杆汉阳造射杀了孔家兄弟,村民们愚昧地醒来了。
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年代,没有了英雄,便只剩下一具具空壳,还有让空壳更加可憎的“小”。
改编自小说《凶犯》。
作品原型是发生在吕梁山的真实事件,中国1990年代中期农村滥砍林木、村霸统治乡镇的残酷现实。
一个残废的军人转业后做起了护林员,在一天夜里打死几个恶霸,最终被判定为“凶犯”,在医院冤屈而悲凉地死去……(现实中更悲惨,这名护林员被判处死刑)
这电影里女主朱媛媛和男主富大龙斗嘴真有味道,比如“可乐,乐你娘个腿”,笑死了。
还有其他有意思的点,比如男主把林子比喻成军营,和砍伐的人作对就是打仗。
也不会拍得太矫情,还是很不错的。
里面的坏人对男主说要不要换个活法,但是什么样的活法是好的呢?
大富大贵或者清贫安分,大富大贵听起来真的很诱惑人,网络上很多人愿望就是暴富或者我要是有钱就怎么怎么样,我也会这么想,如果有钱就能做很多的事情,不用再当社畜让自己不开心。
但是电影里面的男主就不一样了,经历过战争,知道这片土地是无数战友牺牲得来的,来之不易,怎能轻易破坏?
男主获得了一种不可动摇的使命感。
所以,有一种使命感很重要,大富大贵又如何?
我心中自有丰碑。
让我想到现在也一样,如果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相信也能拒绝不少的诱惑。
让我想想,我愿望写东西,还是应该要竭力避免周边的诱惑,全身心投入,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给自己加油吧,活成心中的自己。
引子: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
弗献。
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
又求其宝剑。
叔曰:"是无厌也。
无厌,将及我。
"遂伐虞公。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人性至善,源心而生,意在顺势而行,人性至恶,源境而生,意在逆势而道,逆势而道者,异类也,异类,公敌也,故群起而诛之。
天狗是无辜的,他只是守护了他该守护的东西,也无心与他人作对,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只因他“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错在环境,罪在人心。
相比于片子中反映出的时代问题和政治的腐败问题,这都不是最可怕的,那种成为人民公敌的现象才最恐怖,他们远比那些小人,罪犯,贪官令人厌恶。
村长与村支书:对于整个村子的治理,村长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两头的人那一边也不敢得罪,一直在充当着“老好人”其实就是墙头草,故事开始当村民都给天狗家送过礼,村长也顺势给了天狗家一个大红包,当全村的人都做了这件事了,即使是村长也不能逆道而行吧,只要是表面上平安无事就行。
再回头看村支书,这一人物始终是没有出现,村长说,上个月到省城他男娃家看病去了,二十年的老哮喘了”。
至于村长他也不在,去了闺女家了,这可真是太巧了,上个月正是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没出事还好,出了事咱也不怕,事情与我无关,我有不在场证明,这明哲保身还真是聪明啊。
当确认了孔家三兄弟无一幸免后,这给他委屈的啊,什么都不怕了,连声音都大了起来,完全没了一点干部的形象,然后干脆一头倒,把罪全都归结给孔家三兄弟,就是他们祸害了全村,最后还不忘夸一下组织,还好你们派来了天狗,给我们大家除害,他是英雄。
这村长真是演了出好戏。
村民: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这群人真是又气又恨,看看这一群人畜无害的脸,有淳朴,有无知,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在背后捅刀子,明明所做到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可他们却一刀刀往你心里扎。
看守水井的老头,“我与你远日无怨,近日无仇,我挣的就是是这份钱,”这话说的,难道为了一口饭,你就完全可以做任何事吗。
虽说表面上你是被迫无奈,但认真想一下,你难道真的就没的选择了吗,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成为帮凶。
被训斥的孩童,这孩子就因为调皮,却被孔家人如此训斥,作为家人,教训孩子还得看别人的脸色,真是让人同情,但话又说回来,每个人都是因为如此软弱,可能才会使得孔家兄弟如此猖狂。
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又是这么一群人,每个人就这么看着,没有一个人做点什么,每个人都是这么冷漠,这么木讷,这么淡然,淡然的就像私底下都商量好的一样。
假如说孔老三没死的话,事情只会有一种情况,大家一起捏造事实,事情不了了之,大家皆大欢喜。
所谓贪婪是每个人的人性,成为贪婪的官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民造成的,身处在那个环境里,你想不收礼恐怕很难,像天狗这样的人恐怕只有影片中才会出现,这样的官员是你们一点点喂起来的,之后又去评价他们贪得无厌,最后他们倒台了,拍手称快的还是你们,你们永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因为你们是受害者,但在这场戏里面,他们是受害者,同样也是罪魁祸首。
孔家三兄弟:这三兄弟无疑是片中的反派,在村里只手遮天,就因为小孩调皮就能扯到风水问题,颠倒黑白,官商勾结,欺压百姓。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钱,老大说,男人要有所作为,所以要换个活法,换句话说,他们都和大家一样都是贫穷的农民,靠山吃山,要换个活法,除非做一些常人不敢的事,如果不这样做,那他们之后的日子跟村民无异,错的是人的贪婪。
在当时的年代,他们代表的是先富起来的那群人,虽然可恶,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价值,他们发展好了,到县里,到市里,能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只是利益熏心,不往正路走。
李天狗:他是正义的,是光明的,身处这样的泥潭还能保持自己的初衷不变,实在是我们的好榜样,现如今像这样的人还能有多少。
他曾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为了国家能献出一切,但愚昧无知的村民啊,仅仅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将他推向自己的对立面,真为他感到憋屈。
在与孔家三兄弟吃饭一场戏中,“我只抽过红塔山,那还是师长进攻前发的,对面的山头是我们的,是国家的,”在看现在,我们拼了老命为你们守护的东西,你们却如寄生虫一般,在慢慢腐蚀它,看到这,实在是为天狗感到不公。
再看村民们的做法,都说军民如水,可他们倒好,非但不帮我,反而想法设法的置我死地,先断水,再断电,而天狗却一直的委屈求全,小羊的死,彻底让他心灰意冷,为了自己的职责,为了国家的利益,他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回首整片,片子想告诉我们的不单单只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就算孔三兄弟没了,说不定还会有张三兄弟,李四兄弟,这样又会回归到最初的那样,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它意在给我们敲响警钟,要想避免这样的事发生,得靠我们大家的努力,绝不是靠某个人的英雄主义就能改变的,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基于大家的共同付出,社会才能少一些黑暗,多一些光明。
END
《天狗》这部电影,如同一部沉重而深邃的史诗,缓缓铺陈在观众面前,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碰撞的叙事,更是一次对人性复杂多面性的深刻挖掘。
影片以其独特的情节构建、鲜明的主题与基调、精湛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以及卓越的视听语言,共同编织了一幅震撼心灵的画卷。
情节与主题《天狗》的情节围绕着一位退役军人李天狗(虚构角色名,根据影片实际调整)在偏远山村的遭遇展开。
他带着荣誉与伤痛归来,本欲在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却意外卷入了与当地恶势力的冲突中。
影片通过这一主线,深刻探讨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个人力量与社会规则的碰撞,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主题鲜明而深刻,直击人心,让人不禁反思:在现实的洪流中,我们如何坚守内心的原则与信念?
基调与感受整部电影的基调沉重而压抑,却又在绝望中透露出不屈的光芒。
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考验的世界。
我最为触动的是,当李天狗面对重重困难与不公时,他眼中那份坚定与不屈,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仍要报之以歌。
这种对人性光辉的颂扬,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表演与角色演员们的表演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主演对李天狗这一角色的诠释入木三分,将他的坚韧、正直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配角们也同样出彩,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生态。
每个角色都鲜活而立体,让人印象深刻。
视听语言影片的方向、配乐、电影摄影、制作设计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导演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将山村的宁静与暗流涌动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配乐则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时而低沉压抑,时而激昂奋进,与情节发展紧密相连。
电影摄影则捕捉了山村的美丽与荒凉,为影片增添了几分诗意与哲理。
特效、剪辑与节奏虽然《天狗》并非一部依赖特效的电影,但其在剪辑和节奏控制上的功力却不容小觑。
影片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将复杂的情节线索梳理得清晰明了,同时保持了紧凑的节奏感。
这种节奏感不仅让观众能够紧跟剧情发展,更在无形中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客观批评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天狗》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情节转折略显突兀,未能给予观众足够的心理铺垫;部分角色的塑造略显单薄,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层次感。
但这些问题并未掩盖影片的整体光芒,它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
李天狗作为一名伤残军人和护林员,坚守自己的职责和良知,拒绝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哪怕面对村民们的误解、妻子的受辱和生命的威胁。
在复杂而残酷的现实面前,个人的坚持和正义是否还有意义?
李天狗的选择是明确的,他坚持守护国家的山林,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坚持不仅是对自己职责的坚守,更是对社会正义的捍卫。
影片通过李天狗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同时也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黑暗与不公。
它让观众思考:在现实的洪流中,我们是否应该像李天狗一样坚守原则,哪怕世界“这么乱”?
《天狗》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力量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也传递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这种坚持或许在现实中有其艰难,但它提醒我们,正义和良知永远值得坚守。
“天狗”是剧中人名,也有叛逆之寓。
2006年的片子,用手机看的。
看完之后,自己感慨半天人物命运,又迫不及待去反复跟人讲这个故事,才发现,这是真走心了。
讲一个叫李天狗的战斗英雄,瘸了一条腿,退伍后被照顾去当护林员。
当地干旱,住窑洞,惟有一片山林长着参天大树。
护林员一家刚进村,全村人都来欢迎,唱歌的、以水代酒相敬的,送的礼物更是堆了满屋。
李天狗的老婆总嫌他窝囊,这下眉开眼笑,直说怎么不早来当这个护林员。
但没过两天问题就来了。
原来村里的人都在吃这个林子。
尤其是最有钱的那三兄弟,靠着偷伐树木发了财,欺负乡里,称霸一方,村长也为虎作伥。
三兄弟请李天狗一家吃饭,直接跟他谈卖树分成的比例。
李天狗用板车把村民送的礼放到村口,写了个大字报说自己受部队教育多年,不会收礼,大家也不要去砍树。
村民们开始害他。
先是断电,后是断水,李天狗去买水买蜡烛,人家又开高价,直至侮辱他老婆、恐吓他儿子,把母子两个逼走。
那三兄弟安排了一场全村参与的械斗,全村男人合力来打他,三兄弟里老三还上前捅了他一刀。
李天狗肋骨断了几根,肚子上还被捅一刀,没人救他,他自己从受伤的地方爬回了家。
他有一杆汉阳造,很重,平时常拿出来摆弄。
这天他爬回去取了枪,等在三兄弟看中的那棵老树旁边。
然后,一人一枪,不多费一颗子弹,老大老二都没了,老三送到医院抢救。
接到报案的警察是根据李天狗身上血染的一本日记,得知之前发生的一切,开始进行调查。
“肠子都出来了,狗子活不成了”,影片从这里开始讲,然后倒叙。
李天狗不是没有向上级反映过情况,但是他寄出的信都被邮递员扣下了,那个邮递员受制于三兄弟,村里所有的信,都要给老二过目,邮递员也是退伍兵,念及这一点,他没把信给老二,但也没敢寄出。
李天狗那天在三兄弟家吃饭喝酒,说自己原来也喝过茅台、抽过红塔山,是攻山头之前连长请的,连长说,那山,是国家的,那地,是国家的,大家冲上去,哪怕只有最后一个人,也要站到山顶上去。
这一段,像男人的醉后吹牛,却是李天狗生命的意义,他哭了,说那天一百二十多人冲锋,牺牲了五十二人,还说如果当时死了,倒也痛快。
他丢了一条腿,捡回一条命,当了英模,跟领导照相的时候坐正中间,三兄弟的老大站最边上。
这张照片,老大挂在堂屋里,但现在,老大取笑他活得窝囊。
所以他硬扛着不服软,直到最后用最适合他的方式翻转,动机便显得格外强大。
情况基本调查清楚,故事在这里还安排了一个小小的戏剧转折:村长还在说狗子和三兄弟不过是些鸡毛蒜皮的矛盾,突然得知老三没抢救过来,于是当即变脸,说他们一个是罪有应得,一个是忍无可忍,如竹筒倒豆,把三兄弟的恶行全盘托出。
从人物塑造,到人性凸显,赋予角色充分的行为动力,英雄卸了光环,却更有力量。
李天狗没死,但也没能醒过来,余生他都躺在病床上。
为了规避法律问题,也为了给观众一个虚空的安慰,结尾很俗套地让他的儿子来病房报告参军的消息,并照例让病人流下了一行清泪。
影片叙述紧凑,人物略带夸张的脸谱化,但是能把正邪较量铺垫出如此丰厚激烈的人性驱动,而不是让人物像被设定程序一样莫名行动,《天狗》算是做得很出色的了。
整个故事的剧情经不起丝毫推敲,为卖惨而惨,而且电影的表现技法陈旧,更像是在演绎昔日“解放区”的白毛女传奇与翻身农奴把歌唱。沉浸在意识形态的说教之中,是本片最令人失望的地方。
富大龙就是汤姆哈迪+小田切让啊!电影在叙事性和抒情性之间摇摆,不敢塑造孤胆英雄,又不忍心落俗为爱岗敬业的公务员,靠着富大龙的纯真和执拗,有如神力般创造出一种蛮荒的正义感。
恶劣
很主旋律也很悲壮,组织各种有才,派一个残疾人保护一座林,真他妈人干事
本来可以很好的电影,现在看完只剩白眼…
LM介绍的一部戏,切到实际的悲剧。
故事应该是个好故事,但是这颠三倒四的剪辑叙述,硬是把故事拆得七零八落的,演员的表演、声音也很不自然!
三星半 星星全给富大龙吧
正义
结局太妥协
恶劣不堪的分镜和剪辑,歌颂苦难的主旋律还是那么让人不适
我们对这国产影片的关注实在是太少了,以致我震惊于此片的深刻,
这个故事本可以拍出很好的影片,却被政治意识形态毁掉了。导演在表现农民阶层的愚昧无知,软弱等特点时,往往显得太过生硬。一些人物的特写和快切镜头看似为一大特色,实则反而加剧了人物的标签化。归根结底还是导演对农民阶层的把握不够,只停留在表面,这一故意营造的风格有可能是学习了《鬼子来了》。镜头和叙事结构同样存在太多刻意的痕迹,在表现人物的英雄气魄时,配以升镜头,交叉叙事也只是多余,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
还是体制
别tm恶心我,给爷爪巴
金鸡百花之夏
富大龙挺帅的但他演的所有东西我都看不下去
被可乐和面窘到。
恩,看过之后就会更狠日本人!
洗脑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