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影出来后的第8个年头,我才想起去看。
不为别的,完全是奔着Adrien Brody,好友暖暖懿爱了5年的AB。
在得知我前两天看完《钢琴家》之后,她又极力推荐《金刚》。
本来我对这种什么大猩猩,大巨人,大恐龙的电影一点都不感冒的,但是在《钢琴家》后对AB印象颇深,于是开始了这次尝试。
Adrien Brody 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儒雅内敛的剧作家Jack,在船上与Ann一见钟情。
在爱情火花刚刚擦亮还没来得及燃烧的时候,他们进入了骷髅岛,遇到了一系列的危险与挫折。
在整部影片中,Jack的地位十分微妙。
是的,片名叫《金刚》,意味着这只大猩猩抢尽了所有的风头,观片后我看到的影评也鲜有提到Jack的付出。
为什么大家都忘了Jack?
当船在礁石间颠簸的时候,Jack一直在护着Ann;当大家沉浸在成功使船脱离险境的喜悦中,是Jack第一个发现Ann被土著掳走,并要求大家去解救她;当大家累垮了,嚷嚷着要休息,是Jack要求继续前行;当大家都准备放弃的时候,是Jack一人不弃的寻找,最终找到了Ann。
在金刚大肆破坏纽约建筑的时候,是Jack驾驶着小黄出租车,引开金刚;甚至在最后,他爬上了那幢高楼的顶端,第一时间出现在Ann的面前。
Jack是一位冷静而勇敢的人。
站在人类的角度想一想,当心爱的女人被怪物掳走,谁能做到不顾一切的去寻找她?
金刚有拔山之力,恐龙都可以被他搞定,而Jack不过是一个凡人,随便就可以被一个什么生物踩死。
他为了爱,完全忘记了危险,只为寻找到爱人。
很多影评在讨论金刚与Ann的爱情,而我觉得,他们之间的感情主要是衬托之后Carl的变化,人类的贪婪;而Jack与Ann的爱情也不失为影片中的一道风景。
虽然没有同看日出,在冰上玩耍的浪漫,但Jack的爱却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暗线。
影片的结尾,历经各种磨难的两人在帝国大厦的顶端相拥,也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或许是出于自己对Adrien Brody的偏好,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于是希望大家在看完这部影片后,不要忘了Jack。
PS:最喜欢的桥段是金刚PK霸王龙···PSS: 觉得Adrien Brody在影片里有点像大陆演员马跃
有的时候会很怕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承受别人的非议甚至漫骂,是非常难过的事。
有的时候我想,在《无极》的问题上,陈凯歌一定是有其独到想法的,因为一个知名导演,耗资几亿,历时几年,只为了拍一个烂片糊弄观众吗?
这是不可能的。
可是问题是,他的想法,不能被广泛接受,因而造成现在这种万夫指向的尴尬局面。
如果我的想法不够独到,我就可以受到更多的赞同和支持,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之心,这样该多好。
而我却偏偏不能苟同多数人的想法,因此写成那篇《〈艺伎回忆录〉观后》的时候,在发与不发之间痛苦抉择。
而此时,想要批评《金刚》的难度,远远超过称赞《艺伎回忆录》。
从豆瓣的评价汇总可以看到:对《艺伎回忆录》的评价是:力荐 26推荐 146还行 303较差 87很差 11 对《金刚》的评价是:力荐 479推荐 447还行 278较差 46很差 11 虽然对《艺伎回忆录》和章子仪的批评很多,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电影的评价在“还行”以上。
而对金刚的评价,有一半认为是可以推荐甚至力荐的好电影。
风闻看过电影的女生用金刚的标准来衡量男友;风闻电影播放时,演至金刚击落飞机引起全场欢呼;风闻有男生为心爱的女生写下“我愿变成,《金刚》里,你爱的那个猩猩”;风闻有人“买了张碟,还是枪版的,以为这样效果差,可以忍着不哭”……评说“不喜欢《金刚》”是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是需要胆儿肥的。
我不喜欢《金刚》,因为我认为它的剧情太过简单。
由疯狂导演组织的探险小队,到地图上没有标记的无名岛上拍摄电影。
遭遇土著人的袭击,女主角被劫持并当作祭品献给了万物之王金刚。
探险小队立即组织救援,危险重重,杰克只身前往营救心爱的安。
金刚不肯放弃安,紧追至海边,被一早埋伏在那里的人用麻醉剂迷到,带回到大都市。
探险队擒获了巨大的生物使整个世界沸腾了,无数的人慕名而来。
谁料,金刚挣脱了铁链的桎梏,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寻觅安的踪影。
在杰克引导下,安和金刚相与。
为了躲避地面部队的袭击,金刚带着安爬上了楼顶,不多时战斗机紧随在后。
金刚为保护安,把她留在安全的地方,自己却暴露在枪口之下,最后被杀死。
这就是《金刚》的全部剧情,而如此少的剧情竟然拖沓了将近3个小时。
如果时间不是用来开展情节,那它到底是被浪费在哪里?
整部电影被特技效果充斥,探险小队与土著人的争斗、金刚与恐龙的争斗、营救小组与未知动物的争斗、探险小组捉拿金刚的争斗、金刚在都市街头寻找安、金刚在楼顶与飞机争斗……整部电影就是在展现打斗场面,眩目的特级制作,让人感觉徒有形式缺少内容。
且不说《金刚》的故事情节是不是不合逻辑,因为有人质疑“一个大猩猩真的真的能从一群金发美女中分辨出安吗”。
我也会疑惑,作为一个生物种类,我实在接受不了只有雄性金刚,没有雌性金刚这一事实。
但我在《神话》观后中曾这样写过“对爱情片讨论合理不合理,现实不现实的问题简直是滑天下之稽,要知道看爱情电影不是在做工程做项目,不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目的只有一个:在情感冰原中找寻一点温存,融化心中的冷漠,给自己一个抱有希望的理由”。
既然《金刚》是一部爱情电影,那我就不应该在合不合逻辑这方面对它过分责难。
可是,我同样不能认同《金刚》中所体现出的所谓“爱情”。
我不喜欢金刚对安的爱情,如果这种爱确实存在的话,那也是一种自私的爱,死死抓住,哪怕伤害到无辜的人也在所不惜;也不喜欢安对金刚的爱情,如果这种爱确实存在的话,她究竟更爱金刚还是杰克,也许金刚的死去对她来说不过是从困难抉择中获得解脱的机会而已。
如果非要说《金刚》中还有些让人感动的爱情,那就是杰克对安的爱情了。
我不喜欢《金刚》,就这样。
电影讲述1933年的美国,一名勇于冒险的企业家及电影制作者,率领摄制队伍到荒岛拍摄,其中包括女主角安及编剧杰克,他们遇到恐龙及当地土著的袭击,安发出的尖叫声换来金刚的回应。
这只巨大无比的猩猩,连凶悍的恐龙也惧怕它几分,偏偏它却钟情于安。
安其后将金刚由荒岛带回纽约,但却是它悲剧命运的开始。
后来金刚被抓到了城市。
为保护爱人同军队战斗,金刚为了带安再看一次她曾说过美丽的日出,爬上了帝国大厦,使自己陷入困境,与人类的飞机展开了最后决战。
最后它摔下了帝国大厦,为自己的爱人谱写了最后的悲歌看到他们坐在帝国大厦上当金刚学着安的样子表达“太漂亮”了的时候,我哭得稀里哗啦的,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朝阳了 当他千疮百孔倒下,最后爱怜的看着安,然后从帝国大厦顶楼仰天坠下,我已泣不成声,是人类的贪婪害死了他
想说的太多缩不进短评,于是直接扩了个小长评出来。
于是选了个全片最爱的一段作封面彼得·杰克逊和他执导的《金刚》,应该就是好莱坞序列最好的作者导演/怪兽片了。
时隔十个月重看,不得不说年少不知情感好,如今只剩两行泪(虽然吧没哭出来)。
但比这更令人动容的,还是彼得·杰克逊那强大的创作功力和调度力。
有着丰富的类型写作、极具幽默的戏剧张弛、打通危机意识/情绪共振的视听语言、无懈可击的美术设计和视觉奇观,以及文本与人性的终级呈现:对卡尔的塑造和刻画实在惊人,繁华城市下他所代表的金钱/荣誉至上理念实在是太显眼了,虚伪的表演与谎言不断化为扼住受害者的囚笼(无论是宿命走向和剧作张力都远胜《恐惧的代价》所呈现的笨拙)。
任由趣味与恐惧的同等发展丰富角色,并将危机(骷髅岛)激活:暴风雨下与船触礁后大伙所表现的慌张与紧迫感,面对野人族后的压迫与重创,在慢镜头的渲染下大大加强了观影情绪的起伏,时刻注意着紧迫危机与戏剧性所凝聚的高潮。
最绝的还是野人召唤金刚的视听表现,主客观镜头与浓郁的声音宛如魔咒般要将安压垮,外加场景与色调的铺垫,金刚正式出场所表现的野性一览无余。
随后正式进入骷髅岛的探索与逃亡。
而彼得·杰克逊对CG世界的描绘实在精密。
尽管仍然受限于时代和技术的不足,生物所呈现的CG感和角色与背景的割裂感清晰可见。
但当镜头时刻绑定于危机场面与物质冲击的展现,不断让自然奇观与各种生物去真正接触角色的感知与情绪,CG特效所呈现的真实性与生命力才真正做到可信。
同时添加一些恰当的冒犯性和冲突,来将金刚与安的关系融洽起来。
而当金刚的情感体系被真正打通(尤其是恐龙大战),作为怪兽的它(按人的眼光来看)终于有了甚于人类的纯真(依靠反派衬托),笨拙的傲娇情绪成为了真切可信的情感体现。
当然了,最不满的依然是好莱坞剧本。
我昨天对《环太平洋》就这么批评过,角色转变的起承转合不够饱满有力,全部都是板着一套刻板语气/形象完成自己的改变/弧光。
在《金刚》这里,一些不合时宜的转变(卡尔脱险后突然转变捕捉金刚的想法,其实按合理的逻辑上是不算败笔)、刻意又生硬的冲突与表演还是看得很出戏(但是迎合卡尔的幸存者们就真的草率了,难道不应该为生存保全大局吗,这部分实在欠缺说服力)。
但彼得·杰克逊的抗争也同样激烈,金刚与安的反抗与煽情、吉米违抗卡尔的举动,以及对卡尔[恶]这方面的进一步深化,这些设计真正促成了刻意表演与人性呈现的融洽,这反而令我无比触动。
只可惜还是留了杰克这个无力花瓶当收尾(包括卡尔正经语气的总结也过于赘笔,因为群众的举动和讽刺已经能证明一切了),第一次看就狠狠吐槽了这个设计,现在再看仍然认为相当难绷,要我说的话可能劲一过还要稍扣点分。
不过嘛,也只是暇不掩喻了。
PS:真没想到霍华德·肖居然出演了本作,指环王配乐师,好说。
PPS:杰克大概是阿德里安·布洛迪演过最没劲的角色了……
第一次看《金刚》还是在《捉鬼敢死队》的时代里,距离火星叔马丁,马丁.奥哈拉定居地球不久。
回忆那个时代的黑白片,总觉得那时候的人善于在美好里拍出邪恶来。
就拿《捉鬼敢死队》来说,最恐怖的鬼怪不是摄魂怪那样的麻布衣服飞人,而是一个面带微笑的超级棉花糖娃娃。
当时觉得它连笑容都那么邪恶可怕,只有很多年后看《鬼娃新娘》时,发觉玩偶也惊心。
黑白片时代的《金刚》动作僵硬,特技粗糙。
但是,有一种独特的无厘头喜感。
当金刚爬上帝国大厦时,每看见个女郎就伸手进去抓出来,凑近了看看,不是,然后就漫不经心地松手扔掉。
那些女孩子尖叫着从摩天大楼掉下来的时候,我笑得不能自已。
太他妈邪恶了,邪恶到恶搞的程度。
有一种喜感是建筑在对生命的极端漠视之上,以达到荒谬的程度。
类似的有《大话西游》里灭至尊宝裆里的火苗一场,又有如《舞龙》里包租公在儿子背上刺错了字,打个叉,然后拉个箭头修正的那一幕。
我想男女看这一幕的时候,心理活动绝对不同。
男人会为这种绝对的生杀予夺,为这种狗熊掰玉米式的草菅人命而大笑不已,满足的是那种权力欲,意思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包括扔活人。
而女性会觉得这一幕很恐惧吧?
想到从楼下掉下来摔死很惨,摔烂了脸那就更悲惨了,更可惜了那一身裙子诸如此类的事情。
然后会觉得感动,因为金刚的表现非常专一执着。
不是它要找的人,它只是看看就扔掉,无论裙子下面的腿型多么性感。
慢慢地,开始觉得人不如猩,只有猩猩知我心的深刻道理。
那时候没有网络,否则一定会看见女网友写文章,标题就是《论交个男朋友不如养头金刚的三十八条理由》。
这比不上科学家恼人,新版《金刚》才一上市,科学家就跳出来说:这不符合科学常识!
在孤岛上的物种只会越长越矮!
叭啦叭啦,哗啦啦啦。
你妈呀,你个死唐僧!
知道什么叫焚琴煮鹤,花间喝道吗?
那叫煞风景。
谁脑子里有水了会相信有那么一头50英尺高的猩猩?
天天口服盖中盖也保证不了它被自身重量压碎了腿骨啊。
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意义来,只能说《金刚》这样的片子反映的是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本身。
世界那么大,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角落,存在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生物,而且一准对我们是威胁。
尼斯湖怪、大脚怪、雪人永远高烧不退,所以《金刚》总有足够的理由重拍。
而《金刚》最终变成人兽不伦之恋,则是人类不可救药的浪漫病发作,总觉得这世界上不放点爱情就和没了盐一样难捱。
如此,有了惊险+爱情的绝杀拍档,不愁票房不好。
选择彼得现在看来绝对是上上之选,炒冷饭要炒到人人都叫好,首要的条件当然是要隔夜饭。
但是厨子也很重要,得是个作料多多的家伙,才能“作”出一碗好的炒饭来。
彼得当年弄得出《群尸玩过界》,去前年又能弄得出《魔戒》来,当真是上上之选。
在新《金刚》里,蛮族夜袭轮船一幕:月黑风高,风高浪急。
就看见几条黑色的影子,使用撑杆跳的方法从礁石间跃过,几个鹘起鹘落,就摸到了船边。
我当时就想,彼得估计接下来会被请去拍《007》,那片子要能得了他,估计追杀场面设计又能“填补007类影片的N项空白”。
全片188分钟,合三小时零八分。
一般听到这种片长,两个字可以当场喷出,而且绝对不至于误伤:冗长。
当年《珍珠港》就是被这两个字给宣判的死刑,还不准上诉。
但是新版《金刚》绝对不会给人这种感觉,188分钟绝对值回票钱。
影片分为三段,由一连串小冲突大冲突串联而成,实在没有抓人的事了,那就上一段笑料,放松一下然后继续。
音乐和景色设计得相当出色,完全阻断观众的理性思维,让他们忙于接收源源不断的影像和声音。
从一个惊叹滑向另外一个惊叹,根本没有时间去想:操,这事真他妈扯!
在抒情的地方,比如带上爱猩一起看夕阳,又是美伦美焕,让你觉得要是老子/娘在那里一起看就爽毙了!
别忙,正因为这种美,在厮杀和生死之间的宁静之美,等会在帝国大厦上重现时,你的小心肝就要因此寸断了。
好莱坞式标准煽,真他妈卑鄙!
卑鄙就卑鄙在,你明明知道这东西假得厉害,但是一不留神就被感动了。
据说,如果要携带女朋友去看的话,一般推荐携带小手绢。
双方还未确定关系的话,出电影院们哥们顺手掀翻一辆微面(侧翻),然后捶胸仰天长号,那姑娘一准全完,爱得死去活来的。
太安全感了,会和霸王龙摔角的男猩。。。。。。
今年的大片我就推荐《哈里波特和火焰杯》和《金刚》了,没别的,值票钱。
年末的时候,被《无极》、《情癫大圣》折腾得上吐下泻,这商业片啊,还得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拍的。
别人真是为钱拍的,而且真是尊重每一分钱。
最后,附赠壁纸一张:http://www.elbakin.net/plume/xmedia/film/news/king-kong/kong_iup2.jpg
我昨天晚上一个人看了一场专场,天山电影院4号厅,也是挺大的一个厅,音效也不错,就我一名观众,九点的一场,50块钱,一直看到12点.我感觉这片子的细节特别丰富,真是用心.有些细节,可能只有专业人士才能明白.举个例子,导演第一次一个人目睹了金刚掠走了女主角后,决定带人马与摄影机进山寻找,摄影师问道:"要带6厘米的镜头吗?"导演答道:"不用了,带个广角镜头就行',然后画面上给摄影机换镜头一晃而过.这里面传达出的意思,如果你不记得与镜头相关的光学物理知识的话,就领会不了.首先,我们要先弄明白,6厘米的镜头是个什么镜头?对于大家熟知的35mm胶卷的民用相机来说,其标准镜头焦距一般是50mm和58mm两种,这种镜头的视角接近于人的眼睛的视角,,所以有人会以为,60mm焦距的镜头也就几乎是个标准镜头.不过对于拍电影来说,同样是35mm胶片,由于电影胶片是竖着走的,不象相机里面胶卷是横着走,所以每一格电影画面的尺寸要比相片小不少.几乎只有一半(56%),所以,60mm的镜头对于35mm电影摄影机来说,算得上是中长焦了,大概相当于35mm相机的80或100的头了.但是有没有人注意到这一个细节,他们出发上船前,摄影师问了导演一句:"我们是带16mm的摄影机吗?""对!"就是说,他们带的是16mm胶片的机了,这样一来,60mm的镜头就相当于至少35mm相机的200或300的长焦头了.导演已经看到过金刚的体型有多大了,而且他下决心要接近金刚近距离拍摄,所以,他才斩钉截铁地说:不带长焦,只带广角!这就是观影的乐趣啊,朋友,你注意到了吗?不过,他们的摄影机摔坏后,胶片全散落出来,心血全白花了,导演看着那堆曝露在外面的未冲洗的胶片欲哭无泪,我看着那堆胶片可就乐了,看那尺寸与齿孔的比例,好象分明是35mm的啊!?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 Jan Erik Olsson与Clark 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
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本案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所有的被害者在事后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多所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的态度,事后,更有进者,被绑架的人质中有一名女职员克丽斯蕬汀(Christian)竟然爱上欧陆森并与他订婚。
(以上摘自wiki)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有如下特征:1.患者多为女性,小孩等弱势群体。
(naomi watts是女人。
)2.有足够的相处时间,并在此期间威胁受俘者的生命。
(这个我觉得不用解释了吧,无法理解的人去上海动物园看看金刚馆好了。
)3.罪犯偶尔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细节我都不太记得了,但是金刚大战三暴牙我是印象深刻的,那一战打得激烈阿,直从山上打到了山下。
这么握着女主角打两头霸王龙,还有边单手挂悬崖,边搏斗的场景。
貌似用章鱼代替金刚才能解释得通。
女主角不细看是芭比,细想也该是芭比,橡胶做得吧,这么牢固。
还有这么个原始森林食物貌似很丰富。
霸王龙1号本来也正晚餐得高兴。
干嘛为了这么个塞牙缝都不够看着就没什么肉的小白鼠大动干戈阿。
2号,3号的加入更是莫名其妙。
暴龙灭绝了我是没见过。
老虎狮子动物世界上多得是。
只见过狮子合逮大象时才见过合同协作的,没见过为只老鼠这么执着连命也不要的。
这个原始森林是有o.k卖是不是,大家都一致被培养出了对金发美女的偏好。
)4.受害者通常得不到外界信息,被罪犯与外界隔离。
(这片子,这剧情,这环境,这简直就是个斯德哥尔摩制造基地阿。
)
文:十一月的雨 小时候,看过一部叫做《失落的世界》(《被时间遗忘的土地》)的电影,讲一艘在南极迷失方向的潜水艇突破一片迷雾之后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史前岛屿,岛上满是侏罗纪时代才有的爬行动物。
当时被这个故事深深的吸引了,儿时爱幻想的思维随着它跳动了好长一段时光。
小时候,第一次看《侏罗纪公园》,被来回奔跑宛如现实的恐龙完全震惊了。
恐龙曾是儿时的我认为最神奇的动物,没想到班驳的光影竟能把那份纯真的梦想还原在这方寸大小的荧屏上。
小时候,彼特·杰克逊看了一部叫做《金刚》的电影,然后这只大猩猩的故事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时的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上电影这条梦幻之路了。
小时候的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会是我们长大以后缅怀的对象,为那种单纯的看世界的眼光,为那种天真的倔强和坚持。
小时候的我们都爱幻想,不带丝毫的世俗色彩,所以那时候眼中的世界,都是最本质的形态。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不自觉的慢慢被社会的潜规则影响,这也就代表了你无法再像孩子一样看待属于孩子的世界。
这不是悲哀,这是正常的过程,大多数人都在经历这样的洗礼。
所以长大后仍旧能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孩子的那份天真性灵的人就弥足珍贵了。
彼特·杰克逊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那份孩子的执着缔造的神话已经不只一次了。
在决心投入电影事业中以后,他想了任何拍摄的方法。
由于缺乏资金缺少演员缺少道具,彼特·杰克逊白天上班赚钱晚上拍片,演员全是自己的亲戚朋友,道具全是自己改装制造。
为了节约资金他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恐怖片。
如果你看过他的《坏品位》和《群尸玩过界》的话,你可能会惊诧这出自美伦美奂的《指环王》导演的手笔。
正是这一系列充满稀奇古怪念头血腥疯狂的B级恐怖片为他打开了美国市场,为他赢得了很多观众的拥蹙。
最重要的是,为他赢得了《指环王》系列的执导权。
《指环王》系列是彼特·杰克逊缔造的第一个神话。
这部魔幻巨制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下才能飞得如此之高,如果换做任何一人,绝对没有我们这帮影迷现在的幸运。
所以当0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指环王》第三部《王者归来》大获全胜的时候,彼特·杰克逊高举小金人的时候,真有种君临天下的气概。
《金刚》是属于彼特·杰克逊的第二个神话。
能够在三个小时之后走出电影院的人应该不会怀疑我的这个说法。
可我相信很多人并没有读懂这部电影。
看着漫天飞的关于"人兽恋",关于"新版美女与野兽"的说法,我不禁觉得有点讽刺。
既然大家对大岛渚的那部描述人爱上猩猩的《马克斯我的爱》表示非议,又为何在这里乐此不疲的谈论金刚和安的"人兽爱情"?
难道就是因为后者套上的是科幻童话的外衣?
这部影片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并不能体现它最动人的内核,世俗的眼光在这甚至显得浅薄和卑微。
所以,我们要去回忆儿时的感觉,用一个单纯的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它。
因为彼特·杰克逊把他孩童时看金刚的感动保持了整整三十年!
这是一次感情积蓄的爆发。
他的金刚,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他儿时的自己。
记得第一次,安为了博得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好感,玩起了马戏团的杂耍。
而金刚则喜欢一次次的用手指把安拨倒,然后看她一次次的爬起来,兴奋的拍着胸口大笑。
当安觉得自己像玩物一样受到屈辱而大叫停止的时候,金刚突然爆怒,扔巨石,大声吼叫,用力显示给面前的这个小人儿他粗暴的强势。
可安却不为所动,这时候,金刚突然之间安静了下来,脸上写满了落寞。
而我呢,还在为他前面孩子气的发作的笑容突然的就停在了那里,我突然感到了金刚在孤岛上的那种孤独,那种渴望交流的眼神,同时也感染了安。
记得第二次,金刚为了保护安,和三只霸王龙殊死搏斗。
惊心动魄,伤痕累累,当他把最后一只嚣张的霸王龙打败之后,拍着胸脯大声嚎叫,叫声震撼着整个原始森林。
他在显示自己的强大,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他就是霸主,这种惟我独尊的气势是任何敌人也无法压制的。
然后,金刚到安的面前,孩子气的背对着她,昂着头,不说一句话。
这个孩子在赌气,对他保护的人。
记得还有好多次,在悬崖边,金刚用自己的大手托着安一起看日落;在楼顶上,跟着安喃喃的话语学着说"beautiful";在夜里,轻轻的照顾她入睡。
当安被抓走后他发疯一样的追赶,当他被麻醉之后倒下之前看着安的无辜的眼神,当他抱着安在雪花中忘情的滑冰。
这些时候,我们难道还不明白吗?
金刚就是一个孩子。
尽管他庞大的身躯和天生的神力让当地的土著敬奉其为神灵,让企图挑战他的所有动物都望而生畏。
可在弱肉强食的史前孤岛上这是他生存的法则。
在维持生存之外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孩子。
他有着孩子特有的天真性灵,也有着孩子一样的坚持倔强。
他的眼神,清澈如斯。
所以他对安的感情不会是我们单纯意义上的爱情,这不会是两情相悦的火花的碰撞。
这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对美好的追求,那是小孩子心里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向往。
在这个孤岛上,对金刚来说,安的出现无疑是天使的降临。
她打破了一直横亘在他心头原始的孤独,终于不必在每日与强敌激战后独自看夕阳了!
这才应该是彼特·杰克逊想要流露的真实感情,孩子的触动不会让我们感觉到任何的幼稚,相反,三十年梦想的积淀,让这种质朴的感情更加真实的升华了,我们甚至都开始相信,这个在屏幕上耀武扬威的大个子,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说原始孤岛相当于家庭的襁褓的话,那么脱离这个唯一归属地的金刚就必然会受到人类社会无情的侵蚀。
因此从他一开始被运出孤岛开始,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
他为什么要爬上帝国大厦?
常人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他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可就在这方寸之地上,金刚把所有围攻的飞机都砸烂,锤着胸口再次怒吼的时候,镜头环绕着他转了整整一周,那一刻的震撼似曾相识。
对,打败霸王龙的时候他用同样的动作证明了自己的地位。
他是要证明,站在地面上的最高点,不管在何处,他都是霸主!
King Of The World!
安注视着奄奄一息的金刚,注视着直到他松开手,慢慢的坠了下去,金刚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痛苦的表情,他被三只恐龙弄的伤痕累累都没流露出一丝惧色,可此刻子弹打在他身上时,他明白自己要永远的离开安了,这个此刻泣不成声的小人儿,他心中最美好的天使。
见过孩子失望的表情吗?
听过孩子梦想破碎的声音吗?
当听到金刚轰然坠地后的那声沉闷之后,伟大悲剧所特有的那份凝重深深的笼罩在了心头。
这种感觉丝毫不亚于莎翁的《罗密欧和茱丽叶》。
金刚死了,他死在了自己的梦想前面,那个伸手可及的金发美人儿。
可彼特·杰克逊圆梦了,他带着三十年的坚持为自己的梦想划了一个完整的圆。
某种程度上来说,金刚和彼特·杰克逊都是孩子。
这是一个孩子拍的关于另一个孩子的故事。
2006.1.27
说实话看完金刚,对金刚感觉不太深,反而对电影里面那一票人的重情重义感动了。
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女乘客,全船船员毫不犹豫上岛去救人。
即使是见识到了岛上生物的可怕,即使已经死得七七八八了,依然毫不退缩。
还有男主,在别人已经实在撑不下去了的时候还坚持自己去找女主。
面对恐怖的金刚,虽然吓得腿软但完全没想过放弃。
还有船员之间的深厚情感... 反倒是最后被救出来了的女主一直“不不不别别别”的,让人难受。
我当时要是男主早尴尬癌了。
md一群人被岛上生物杀得差不多了就是为了把你救出来,你还在那喊别杀掉金刚?
大概是我的人类沙文主义思想比较顽固吧。
喜欢上女主角的金刚被好大喜功的导演利用,从被人遗忘的原始森林带到了大城市。
成了观赏品。
在一次参观中,因为见不到喜欢的女主角,金刚挣脱枷锁。
逃出了大剧院,最后为了保护女主角,被讨伐的人类打死,看到这里,人类对未知生物的恐惧导致无理由的讨杀让我感到无语, 很震撼的影片,虽说金刚喜欢上女主角,有点接受不了。
但是,金刚为了保护女主所做的一切,也是影片高潮与催泪所在,很感动,有时动物比人类更懂感情。
真太可爱了哈哈!
6.8/7.7
影片的好处是由角色和细节赋予的,特效微表情的金刚和突破旧版尖叫女王模式的安,甚至名利熏心一路行骗的导演都有着洞悉人性深处的那一面:对编剧说不跳船说明你并不真爱剧院;对船长说你之前就狂热于捕捉动物。而影片的缺陷也是由角色和细节所导致的,就像讨论区里引起热议之一:船员为什么要上岛?上岛丢安之后为什么要舍命营救?他们的死为何来?……应该说虽然此片长达三个小时,但很多关键性角色动机依然没有交代清楚,或许这个故事本身就存在彼得杰克逊无力扭转的难以做大做细的结构问题。三星半。
给力
向来部喜欢这种片子,我看她是和自己喜欢了五年的男生一起看的,旁边还有好多人,可是那时觉得电影和身边的那个人都是垃圾!
我没搞清楚,到底是金刚是炮灰呢,还是艾德里安是炮灰。
为了心爱的人在高楼大厦间打飞机
我不喜欢人兽拉拉恋~
so damn long...
观众确实能吃粗粮!!!
彼得杰克逊真厉害,多逼真的大怪兽,让一群演员在蓝幕下对着道具演戏真难为人家了。
结局催泪。
果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一直纳闷大象怎么会爱上蚂蚁,毕竟连它长什么样都看不清。
难得囧哥又当主角。。
一开始以为是探险片~后来发现是恐怖片~最后才明白是爱情片~
加长版201分钟
很早前在姑姑家看的好像。对此类型亦无感。除了大摩天轮就没记住别的。
太失败
轰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