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这几天《我爱你!
》在网络上映了,昨晚我抽了个时间把这部之前一直想去电影院看,但又一直因为别的事情没有落实的口碑佳作看完了。
说实话在之前其实是有点顾虑的,虽然爱情题材不乏佳作,也虽然它目前在豆瓣有超13万人打出7.9的不俗评分,以及被不少影迷视作为“年度爱情电影”。
但你让一群老年人去比心,去说我爱你,这不会是一件极为肉麻和令人不舒服的事情吗?
然而完整看下来后发现是多虑了,这部作品确实特别有意思,特别真实,特别治愈人心,也特别能给观众带来对爱情的力量。
从开场时安排在公园晨练的常为戒(倪大红饰)与收拾破烂的李慧如(惠英红饰)因公共位置争夺的戏剧性相遇,到两人分开后遭遇的各种因家庭问题引发的糟心事,再到后来走到一起时的种种浪漫经历...都特别贴合我们对于普通老年人的认识和匹配他们的精神气。
从本质上来说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群体,他们饱经风霜,也有相当部分人已经经历过亲人的生死别离,他们对世间的物质欲望已经不那么强烈,哪怕是精神维度上,匹配他们的往往也不是追求,而是温存。
于是在剧中主人公们的浪漫经历和所谓的异国风情高级餐厅、所谓的音乐会摇滚乐、所谓的梦想追逐通通没有多少关系。
它们只发生在捡破烂的过程、已经游玩过大几十年的公园,以及那一两句语音的问候上。
区别于轰轰烈烈的年轻爱情,老年人之间的感情会多上不少的日常和平淡。
但注意了,这种平淡不是乏味和无聊,而是懂得在日常所见的事物中找到乐趣。
可以是垃圾堆里的一个万花筒,也可以是公园里的一次晨练,亦或者是一顿相聚在一起的午餐和歇息等等...在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中,他们都总能收获到满满的小确幸。
是的,老年人往往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对世界探索的群体,他们大概率不会再去主动,也不需要去挖掘新的东西,他们只需要在已有的收获中享受就可以了。
所以往往他们都会有一个倾向,希望已有的东西能够流逝得慢一点点,而这个东西可以是家人和好友间的感情,也可以是居住的环境,日常的生活习惯等等等等,对这些东西的保持不仅是老年人的幸福源泉,还往往是他们的尊严保证。
但应该如何,以及期待如何,和“实际如何”又往往存在落差的,而该落差的出现也往往与因为经济地位的缺失而失去了在家庭里的话语权密切相关,这让他们在家庭关系中显得极为被动,乃至无所适从。
如剧中的常为戒在家里就没有多少地位了,他虽然能获得孙女孙子的亲近,但每次帮孙女说话的时候都会遭到儿子的反呛,久而久之他也学会了“闭嘴”。
不过常为戒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真正的凄凉还得体现在谢定山(梁家辉饰)和赵欢欣(叶童饰)组成的家庭里。
对后者来说他们如今也是儿孙满堂的存在,但他们的孩子和孙子几乎就不怎么来往,甚至因为收破烂的职业还遭到相当程度的嫌弃。
还有还有他们为了小女儿的幸福和家庭的完整,还一直在经济和情绪上隐忍着。
《我爱你》拍得好的地方就体现在它能将老年人对生活的追求以及他们面临的困窘通通真实般的呈现出来,同时剧中设定的人物性格也特别有意思,如常为戒和李慧如就是那种性格特别犟的老人,他们不仅会把烦心事记在心里,还会想方设法去报复,再然后便制造出一系列特别可爱的场面。
比如李慧如追了十条街去检举常为戒的酒驾,以及常为戒一锅端了李慧如的垃圾囤放点等等...这对欢喜老顽童也就在一次又一次极为贴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的碰撞中逐渐深入了解彼此,并在最后不能再分离。
是的,《我爱你》的主题终究是“爱情”,真实的社会关系,真实的生活习惯等等都只是为了将爱情主题叙述得漂亮和深刻的铺垫而已。
为了强化“爱情”这一主题,制作人还特地安排了一对“苦命鸳鸯”(即仇老师和陈校长)。
他们在年轻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碍于旧社会的阶级要求他们也就被迫分离,同时陷入了长达大半辈子的相思,最终也在这种沉郁和爱而不得中相继走向了精神上的衰亡。
当然,安排苦命鸳鸯的目的不是为了所谓的凄美,所谓的用悲情来煽情,而是为了给主人公的爱情做对比,反衬出常为戒与李慧如的爱情建立是有多么强大的勇气乃至生命的强韧力在里面的。
我觉得这种对比和衬托是挺好的,包括谢定山和赵欢欣那令人感叹的结局走向也是有着类似且不错的效果,同时他们的“苦命”也在剧情后半段给主人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感情波澜。
在先后遍历了仇老师的爱而不得和谢定山夫妇的死亡之后,李慧如曾一度失去和常为戒在一起的勇气,因为她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们都承受不了失去时的痛苦,所以别让感情继续深化下去,让我们保留下对过去这段美好记忆的回味就可以了。
再接着她就跑回老家一个人住下来了---这个理念和“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是异曲同工的。
注意了,李慧如抛出的忧虑不是所谓的矫情,而是实打实的痛苦,而该痛苦也已经被身边的两段爱情先后佐证了。
哦不对!
应该是四段爱情,包括李慧如和常为戒在早年间的丧偶经历就已经有过切肤的感受了。
那这两位主人公们的爱情难道就只能不了了之了?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我爱你》不是爱情悲剧,而是一部呼吁对爱情相信的有力量的电影,而这股“力量”也在剧末的时候借常为戒的一段勇气发言诠释得淋漓尽致了。
“李慧如有件事情你想错了,陈校长过得没那么舒坦,那木头人是不会生病不会死,但它也不会哭不会笑,它是假的,你再怎么打扮,它也是假的,陈校长冷不丁醒来见不着爱人都那么糟心,我这天天清醒着见不着你,你觉得这难受劲我还能扛几天?
”
你李慧如不是惧怕爱得太深后承受不了离别的痛苦吗?
那就安排常为戒告诉她:不好意思,我现在就已经深爱得不能自拔了,我已经不能和你分开哪怕一秒钟了。
至于以后的事情,管它了!。
“斩断爱情选择和犹豫的退路”,这就是《我爱你》给出的精彩答案。
这是一种纵身一跃的勇气,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对罗曼罗兰说过的“认清生活真相,依然能够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信念的又一次相信了。
所以,希望你们也能够喜欢《我爱你》
过了35岁后,或者说自己恢复单身后,更容易被这种生离死别的感情所触动,可能因为更多的共情到自己,经历了那么多感情不顺后,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情(婚姻)?
片中第一对退休的动物园维修工老常和农村来到城市捡垃圾的慧茹,都是年轻时失去过自己的爱人,如今再次心动后,该怎么勇敢的争取。
慧茹给他写信,说不想面对死亡将至,总会一天会一个人遗憾伤心的留在人世上,所以干脆选择保持适当的距离,守着一段美好的回忆独自生活下去。
第二对是张家辉和叶童饰演的有子女,但实际“老无所依”的,受到病痛折磨的老两口山哥夫妇 。
山哥临终前信中写道,早就知道老婆患了癌症,每天夜里痛的死去活来,同时又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实在不忍身心同时受到折磨,决定一起自杀了断。
这也是最让人动容的同甘共苦携手相伴的承诺。
如果一个人在痛苦中无法自拔,那么身边人的陪伴和支撑就是最大的镇痛剂,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真的不如孑然一身。
你是否想过老去后的我们还能像现在一样深爱着彼此吗?
如今的我们啊,好像看过太多以年轻人为主视角的爱情电影,仿佛爱情这个名词被打上了青春、羞涩、热烈的标签,却很少能看到以迟暮之年那种至死不渝、含蓄的感情为题材的电影。
有幸能参加到韩延导演《我爱你!
》上海电影节的超前点映,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让我度过了两个小时的爱情之旅。
倪大红老师饰演的时髦老头常为戒与惠英红老师饰演的李慧如经历过失去爱人再重获爱情,这一过程让人无比动容,展现出“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恋特质,二人甚至还为老人之爱注入一丝活力!
然而,相比于老常跟如姐的爱情,我还是更想聊聊山哥与欣姐的晚年生活。
山哥经营着一个废品回收站,赌博的女婿,走投无路上门要钱的女儿,因偏心小妹而不与其来往的儿子,重病无法照顾自己日常生活的妻子欣姐……这些境遇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山哥、欣姐生活的窘迫,但是山哥还是用自己佝偻的身体撑起了这个看似支离破碎的家。
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欣姐,平时就像一个小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丧失了照顾自己的能力,甚至连吃饭、穿衣、上厕所都不能做到。
电影里有很多山哥给欣姐喂饭的镜头,恰恰这些日常画面是最打动我的,因为在山哥的眼里,好像只有爱意,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这就不得不夸一夸梁家辉老师的演技,他对情绪的把控是极为细腻的,往往一个眼神,没有任何的台词,就能让银幕前的我们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
坦白讲,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并不认为有多少人能做到山哥这样。
随着剧情的发展,山哥夫妇和常为戒、李慧如这对欢喜冤家成为了朋友。
常为戒这个时髦老头仿佛给他们的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这也许是他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快乐的时光。
尤其是打水仗这场戏,他们开心的在水里蹦蹦跳跳,脸上止不住的笑意也感染了我,让我的嘴角微微上扬。
可命运不会眷顾不幸的人,就像那句谚语所说的:麻绳专挑细处斩,厄运专捡苦命人。
生活仿佛看不惯他们的开心幸福。
欣姐的病恶化了,裤子上流了一滩血。
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到欣姐原来不仅仅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从医院出来后,山哥的强颜欢笑,嘴上说着没什么大事,却希望老常能带他们去动物园玩一次,组织大家庭聚餐,给各个孙子孙女准备礼物……这桩桩件件的反常的举动就像是立了一个个flag,告诉我们欣姐的病情好像并不像他说的这么无足轻重。
原来欣姐还患了肠癌。
在无数个夜晚里,她被病痛折磨得满头大汗,我无法想象是怎样的痛苦才能让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甚至能短暂地清醒过来。
是的,山哥终于被这最后一根稻草击溃了,他不愿意看到欣姐被折磨,决定尊重她的意愿,让她解脱。
只是,他竟然决绝到愿意随她而去。
山哥的结局对我来说是震撼的,在得知他的决定的时候,我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书上,网上,现实中的大家仿佛都无时无刻在告诉我们要朝前看,缅怀前人的同时也要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至死不渝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就像是童话故事一样遥远。
我爷爷是个身患淋巴癌且脾气古怪的老头,他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无数个护工都被他赶走,导致奶奶不得不每天早起买菜做饭给他送到医院,一陪就是一整天。
那个时候的我经常问父亲为什么一定得是奶奶,她太辛苦了,这样下去,奶奶的身体也早晚垮在爷爷的病床前。
那个时候父亲的回答让我非常不能理解:“爷爷没了奶奶就活不下去,奶奶没了爷爷也一样,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果然,爷爷去世后,我印象里胖乎乎的奶奶一下子消瘦下去,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
直到看到山哥夫妇的结局,我突然就能理解了父亲说过的这句话。
他们一辈子没有说过爱,却相爱到不能失去对方。
“是否愿意娶她作为你的妻子?
你是否愿意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都将毫无保留地爱她,对她忠诚直到永远?
”这句话好像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婚礼上,司仪或者牧师都会问的一句话,但是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
片中山哥做到了,我的爷爷奶奶也做到了。
由衷的希望看到这篇影评的大家也能收获这样的感情,一份真挚的、毫无保留的、跨越时间生死的情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产生的疑惑是韩延导演是不是不会用好演员,为什么他不愿意把镜头交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完成情节高潮的演绎,而要加入各种各样的PPTMV,甚至是闪回去完成高潮,然后我翻看了他过往的作品,看到了代表作《动物世界》,《送你一朵小红花》…然后我对他产生了一种悲悯和同情,原来之前他确实没用过……假如给惠英红和倪大红一段公园的正常镜头,她们演绎的爱情会比音乐拼接MV好一百倍。
同样假如不给闪回和片段,使用一整段长镜头倪大红也可以抗住独舞的这一段戏,并且让观众感知到他所有的想法。
梁家辉和叶童就更不用说了,你就把摄像机直接怼在脸上,不需要要有任何的装点,她们也能给你完整的人物塑造。
韩延导演有些时候实在是画蛇添足了。
确实影坛给新锐商业导演的演员着实让他们已经习惯了不靠演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结果这次把真的钻石给他,他也不会用了,他已经习惯使用石头了。
30多年前的《情人》和《新白》里梁家辉和叶童的演技早已登峰造极,如今这个世道,剧圈可能还能上一点新人,影坛早已不再是演员的世界。
几天前和同学吃烧烤无意间提到了电影《苏州河》,话又说回来了,也很久没看过爱情电影了,吃完烧烤回到宿舍就萌生了看爱情电影的想法。
几经寻找也找不到我想看的爱情电影,就近几年这些国产青春爱情电影,我都懒得浪费口舌去抨击,公式化的剧情,俗到我恨不得穿一双鸿星尔克在广场上跳青海摇。
就在无意间我找到了这部《我爱你》,暑假期间有想过去看,不过毕竟一个人跑电影院去看爱情片等于花钱折磨自己,这种念头打消了,虽然是网上资源,不过也算清晰,将就着看吧。
不得不说,新人导演总能在电影的开头抓住观众眼球,一闪一闪的暖色系灯卡点幽默诙谐的音乐,瞬间让人觉得这并不是那种苦情电影,终于有这样一部电影让我有了当时看《瞬息全宇宙》的兴致,不得不说一嘴,倪大红老师真是给人一种老屌丝却不失风趣的感觉,憨睡在床上,哪怕一句话不说,也不禁引得人连连发笑。
这是个很不错的设定,给垂暮之年加入青春活力,给不会操作的手机加入英雄联盟,一个富有青春活力的小老头儿就展现在了观众视野之中,好看吗,好看,最起码这样的快节奏不会像《奇迹,笨小孩》那样无厘头。
可导演依然没能打破这种新鲜感,随着李慧如这个角色的出现,一切的剧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经久不衰的公式中去了,总得来点生活中压根不会出现的矛盾冲突,你丫跟我讲电影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那我也要告诉你生活不是无理取闹,不要讲什么戏剧矛盾冲突的夸张可以加强情感,平淡中的浓情才是他丫生活真谛,这一点已经被龙标彻底泯灭了,毕竟作为观众,没人会喜欢平平淡淡,没人会喜欢真实,所以说,中国电影已死。
娄烨导演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电影,他说他的电影是真实的,因为他的摄影机是最真实的,你拍现实,要么你讲个笑话,要么你就文艺一点,讲讲生,死,性,前者里里外外的散发一股土气,后者又被当代观众叫做装x哲学,那这部韩廷导演的《我爱你》,虽然它带着土,但内在中又探讨了一个中国电影最匮乏的话题——死。
纵观中国电影这几年的主题探讨,除了文艺电影,谁会去探讨这种边缘话题呢,去年的《人生大事》为什么爆火,因为它敢于探讨,对于死,我们总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是么,《我爱你》中的死,不在于为死而活,而在于为何而死,我们穷极一生,到底死图个啥,我想电影已经告诉观众了,那便是“爱”,爱可以是很多人,亲人,朋友,爱人,那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感情,所以,导演选择了切入老年人视角去展现,这种人生末年的爱情有什么好看的,我想,它不仅仅是讲这个。
几年前绍导的一部《爱情神话》横空出世,地道的上海街坊中的人情味儿使人无不动心,没有娇作的剧情,没有跌宕的情节,就像我们的生活,一弯流水,起自爱,终于爱,即使现在我依然觉得《爱情神话》是我心目中最好的国产爱情商业电影,那我为什么要提到这部电影呢,因为《我爱你》也做到了这一点,这不很矛盾,剧情确实土,可,人物的设定已经宏观发展,它就很地道化,一个是废品的和一个老屌丝,他们都有共通点,孤寡老人,准确的来说,影片中的老人皆是如此,这是商业电影很难去涉及的这样一个边缘化人群,这种设定大多都是那些六代导演所去探究的,没有人愿意铺时代道路展现时代,就像没有人会去拍上海破败的一面,可娄烨拍了,所以,韩廷也依然做到了。
孤寡老人,再婚中年人,这是《爱情神话》与《我爱你》最大的共通点,它们将所谓的爱不再去老套的局限在青春之中,反而将关注点放到了当下娱乐至死的社会中最值得关注的人群中,青春的爱情无非就是暗恋与自由,可中年与老年则相反,它们追求的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种精神寄托表层上来看是爱情,可从深层来看不就是余生的生与死,就像姜文《太阳》里的那句话,一代人来了,一代人又去了,我们总是去探讨00后,90后来了的爱情,却从来不去看看60后,70后那些即将去了的爱,只是少了一个情,但它的价值却广义多了。
所以说,就这样的一个题材来说,导演是成功的,没有什么家国情怀,也没有什么儿女情长,多的则是一份暖人心窝的浓情,都说它借鉴了韩国同名电影,嗯,但我还是觉得,这何尝不是中国院线爱情电影的突破。
那些时不时的快切好看吗,好看,土么,土,但谁叫他拍的是老年群体呢。
不喜欢。
中规中矩的拍摄技术,除开头台灯令人眼前一亮外,无其他亮点;选材挺好,普遍存在而易被忽视的“黄昏恋”,归功于原版漫画作者;老戏骨们的演出都非常好,梁家辉和叶童,其表演甚至是超越电影本身的。
那么,根据Holmes的方法,排除完还剩下什么呢?
开头欢喜冤家,中段纯爱mv,结尾强行制造矛盾再表白。
看完很累,影片完全符合预告片产生的预期,只是单纯可视化了一下预想,缺乏真实细腻的情感,用明显的商业片处理模式去拍现实社会题材;导演在努力展示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阴沟里的属于普通人的星空吗?
不是的,他更像在消费这些弱势群体的苦难,对于现实中被对焦的人群来说,甚至能说是不尊重对待,存在潜在风险——造成歪曲和更不被理解。
不是说老年人就不配有这样的罗曼蒂克,而是导演在根本上用青春疼痛的手法曲解了爱情的表达方式,从而导致本片最根本的问题——无比架空悬浮。
导演以为完全不合理的人设和情节,可以被他用“老年爱情的外衣”“时髦的讨好型人格的老头”这样的小聪明掩盖过去,太刻意了,无比拙劣。
后半段开启道德绑架工业片,“这是泪点了快哭啊”式的胁迫感延续至结尾…整部影片都充斥着来自导演的自我感动,拿老年爱情当卖点,很过分。
虚假的外壳噱头,自以为是的编剧,总之归结为,是我欣赏不来吧。
以前老觉得倪大红是面瘫脸,这部戏第一次见他这么多笑容,失敬失敬。
看的是6.17的提前点映。
起初对此片没抱什么期待,因为没有提前查大致内容,开场几十秒后也没什么期待感,总觉得只是都市轻喜剧,说点小故事,乐呵乐呵的一部片子。
但开场几分钟后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就已经暗示了这片子不简单,视角和力度还是比较深入、细致的。
一开始以为是关爱空巢老人的,毕竟迟滞的眼神,独居,习惯性饮酒,子女安装的摄像头,无一不在表明这点。
但随着剧情的延展,你会发现,这是一部以纯爱叙事联系线索的多视角作品,导演编剧想说的很多。
故事线大致应是2022年(因为男主亡妻的墓碑上刻字是2012,男主说亡故十年),话题有空巢老人的孤单,都市人的生活压力,老年人婚恋,南北方文化差异,乡愁,代际沟通不畅,底层人的艰难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历史遗留问题……历史上叙事元素过多的影片往往流于形式,主题得不到突出。
但好在,本片没有妄图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了男主女主的情感发展波动,本片中第一次见倪大红演这种“邪恶”元素很少的角色(都还好我没看过),表情的处理很丰富,也很到位,老年人的爱情可以说刻画的既有极强的故事性、画面感,又颇富趣味性。
这对于时下大陆情感片遍地俊男靓女的生态,带来了一股清爽的风,有种久违的开心。
面对情感力量的驱使,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命运,也都命途多舛,男女主都有几份冲动,往往还口不择言。
男主孙女的感情不被父母看好,到最后仍强行出国找男友汇合。
山哥夫妇自行走向生命的结束,以另一种方式永恒。
最惨的莫过陈校长与仇老师,居然至今仍受着历史遗留问题的伤害,苦命鸳鸯在同一座城市不同地点遭受着类似的痛苦。
故事最后的处理还是挺好的,只是不知道陈仇二人的结果如何,希望他们终能眷属。
不知道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片中有很多动物,但是出现最多的就是小鸟和大象。
这是导演埋的一个隐喻,小鸟象征着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的爱情,大象象征着相濡以沫一同默默赴死的爱情。
看到片尾的“我爱你”片名的时候,真的觉得导演好用心啊,左上角有一只小鸟,右下角是一头大象。
“小鸟”在片中代表了倪大红和惠英红所饰演的常为戒、李慧如。
“大象”则代表了梁家辉、叶童所饰演的谢定山和赵欢欣。
同样是老年人的爱情,他们代表了不同的角度,因为我们知道,“爱”有很多种,而每一种“爱”都需要付出和坚守。
海报描写老年人爱情的故事片不多,这个题材好像总是被忽略,我们有那么多描写年轻人的电影,却唯独缺少对老年人的观察。
难道他们没有爱情吗?
没有生活吗?
难道是因为他们的爱情不够浪漫都是鸡毛蒜皮吗?
难道他们不配好好活着吗?
感谢韩延导演,看到了老年人的辛酸、痛苦和向往,他们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这一次,终于有讲述老年人爱情的电影,将他们搬上大荧幕。
身边不乏有老人的身影,自己的爷爷,外婆,老公的姥姥,每当他们颤颤巍巍走来的时候,我都在想一个问题,当我老了怎么办,我该如何过完我的一生?
因为每当家庭聚会时候,我发现老人,根本没有办法融入小一辈的谈话中,而他们的孩子,唯一和他们的交流,就是“多吃点这个,多吃点那个”。
而在精神层面的交流,几乎为零。
我们从来不知道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想什么,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每当爷爷从养老院出来一起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一言不发,他是一个“很听话”的老人,从不给别人找麻烦,也不发表任何意见,而我的奶奶, 早已离开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爷爷一个人一定很孤独吧,住在养老院里,虽然有人照顾,却无人倾听。
这是老年人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困境,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爱情,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奢侈的。
很多人失去了另一半之后就不会再找,一是怕说闲话,二是怕让小辈难堪。
他们那一辈人呐,总是为别人着想,也更要脸面,还怕引起经济纠纷,毕竟,遗产是要留给孩子的,房子也只有那么一套。
但是,他们的孤独、困苦、寂寞,又有多少人能懂呢?
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家庭,除了逢年过节,基本碰不到面,夜深人静的时候,翻着年轻时候的相册,才能意识到,自己也年轻过。
现在老了,难道就是一只脚跨进坟墓的人,不配享受生活么?
谢定山和赵欢欣《我爱你》这部电影正是聚焦老年人的精神困境,探讨老年人有没有权利爱,如何爱的问题。
倪大红扮演的常为戒是一个中年丧偶的北方男人,日常喜欢去公园打麒麟鞭强身健体,平时帮孙子打游戏,帮孙女拍视频,他自己的生活少之又少,几乎都围绕着下一代忙活。
惠英红饰演的李慧如年轻时候就失去了私奔的爱人,从此未嫁,也没有孩子,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过着捡垃圾的日子,幸好得到粤剧名伶的帮助,在城市里有一个栖身之所。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和叶童饰演的赵欢欣是一对走过45年婚龄的夫妻,年轻的时候曾是陶瓷厂的同事,后来下岗,养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容易,捡垃圾为生,年老了稍微好一点开了个废品收购站。
这四个人,可以说几乎都是社会中的底层,他们相依为命,互相依赖,是四个普通又可爱的老年人。
我一直觉得,老人有老人自己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有自己的朋友圈。
我们一直说养儿防老养儿防老,而真的到老了才知道,真正能陪伴在自己身边的,除了爱人,只有朋友。
常为戒性格开朗大大咧咧,和李慧如不打不相识,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相恋相知,经历了好几个过程。
先是因为捡垃圾结下梁子互相举报,然后是因为李慧如手机摔坏了只能找来了常为戒,常为戒看到了李慧如的不容易,就像李慧如说的“你只看到别人捡垃圾,把垃圾堆在走道上,却没有看到别人为了捡一个空瓶子是多么不容易”。
李慧如的原型让我想到很多在城市里以捡垃圾为生的老太太,以前在北京的时候认识一个,就住在我们家楼上,她把垃圾堆满了好几个楼道,被隔壁邻居报警,而当时只有我们站出来为她说了几句,大意是她也不容易,没必要报警抓她。
后来我们搬家的时候,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拉着我们的手说“以后还有谁像你们那么好呢?
谁都嫌弃我这个老太婆”,现在想起来都好心酸。
只有当我们看到了别人的不容易,才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吧!
人与人的关系大抵如此。
正是常为戒看到了李慧如的不容易,他才开始慢慢的接近她,了解她,从厌恶捡垃圾到主动帮助李慧如捡垃圾,还帮她攒钱,常为戒的心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个阶段当然是喜欢,两人像年轻人一样逛动物园、跳舞,去游乐场玩碰碰车,他们终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热烈的玩耍起来,像年轻时候一样享受生活。
第四个阶段是恐惧,当经历了“喜欢,想在一起”的那个阶段之后,他们看到了谢定山赵欢欣的死亡,这让他们都害怕了,要如何面对另一半的死亡,这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伤痛,不想再经历一遍了。
真正让常为戒痛定思痛,冲破牢笼追寻爱情的反而是另一对爱人,也是片中的第三对爱人,粤剧名伶和她年轻时候的爱人,当时因为阶级观念没有在一起,后悔一辈子,老了只能抱着一个假人度日,在医院中痛苦的呐喊。
常为戒不想做这样的人,他不想后悔一辈子,既然认定了,就要勇敢追求爱,活着就要继续躁,能爱一天是一天。
终于,他冲出医院,开着山哥留下来的那辆破卡车,来到了李慧如的老家,他决定了,要和她在一起,管他什么流言蜚语,什么小一辈的尴尬。
这一次,要为自己而活。
他们是冲破牢笼的小鸟。
鸟在本片中是很重要的隐喻,所以在粤剧名伶的家里,有那么多鸟,而这些鸟,都没有被关在笼子里,因为名伶在年轻的时候没有那么勇敢,所以年老的时候,她也不愿意把小鸟囚禁起来,她希望它们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完成她未完成的梦想,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
倪大红饰演常为戒
惠英红饰演李慧如谢定山和赵欢欣的爱情虽然不是本片的主线,却是点睛之笔,而梁家辉和叶童可谓是贡献了殿堂级别的演技,戏份虽然不多,但是每一次出场都让我眼含热泪。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一看就是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艰辛和不容易,他年轻时候就下岗,经历了贫穷,要养活一大家子一定非常不容易,而妻子很早就患病,肠癌和阿尔兹海默症,他不离不弃,一直伴她左右,保护她爱她,为她遮风挡雨。
两人经历了45年的风雨还能如此相濡以沫,早已超越了爱情,升华到了亲情,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爱”,让人动容。
所以在最后一刻,他们决定共同赴死,才让人如此痛心,忍不住流泪。
他们是奔向森林默默死去的大象。
大象是群居的动物,离开另一半无法活下去。
除了爱情,本片也触及到了老年人的精神困境,非常接地气的描写了老年人的生活,让我们更加关注身边老人的精神世界。
四位演员也贡献了影后影帝级的表演,完全融入角色本身。
总之,《我爱你》是一部绝对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请准备好纸巾,因为这一次,你会为了他们落泪。
好久没看过把老年人的爱情故事讲得如此细腻又动人的电影了。
我和老婆都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好电影无需赘言,妥妥的2023年华语电影十佳遗珠。
就像需要氧气一样,这世上人人都需要爱。
童年时的爱情最简单,一颗糖就够了;少年时也很单纯,一个眼神一个浅笑也就够了;到青年时附加的东西慢慢多了起来,颜值、身材、气质、兴趣、谈吐等等;中年时的直白不说也罢,等到了老年想谈情说爱简直就是奢侈:健康、财富、儿女、柴米油盐、疾病、死亡……哪一座不是横亘难越的大山?
然而,爱真的这么复杂这么难吗?
为什么人越成熟越难得到爱呢?
当太多的理性和算计出现,人就变成了机器,真心变成了机心,爱自然了无踪迹。
其实爱很简单,不需要理性也不需要算计,只需要坦诚和勇气。
勇敢去爱吧,就现在,像光那样纯粹、温暖、明亮!
先说一下,没看过之前的韩国版以及原版漫画,所以改编上的差别着实不太清除。
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和叶童几位老戏骨硬是用无可指摘的演技把这个略显粗暴且拧巴的剧本给撑下来了,为一些短视频化的煽情桥段赋予了些许真实的情感冲击力,多少消除了些廉价感。
但抛开其他的不说,(这篇其实是被戳到了的碎碎念)里面有一场戏的“本土化”可谓相当精准,精准到让人寒心,先别急着撇清干系,我想你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见过甚至亲身体验过这样的家族聚会。
爷爷奶奶那一代人费心尽力地维系着一个看似人丁兴旺的家族,兴许一年也只有一次机会能见到所有他们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以及孙辈们。
但看似热闹的气氛中又总有种微妙的不和谐,年龄尚小的孙辈无法理解,而有多少子女将这样的场合当做一次仪式性的“逢场作戏”?
梁家辉饰演的谢定山在“临行”前组织的最后一次家庭聚餐可谓把一部分中国老人的卑微演绎到了极致,为了避免给孩子们添麻烦,强忍着悲伤也要保持所谓的体面。
而餐桌旁的人,有的依然在应付工作,在电话的间隙中满口抱怨,有的吃了两口便拉着孩子去一旁上网课,甚至舔着脸让老人放低音量,不懂事的孙辈对爷爷精心准备的礼物态度敷衍,离开时连拿都不去拿...即便如此,谢定山还是会将回收废品攒下的钱偷偷塞到女儿手中,而面对女儿嗜赌成性的老公又无可奈何。
在座的除了两个“外人”,竟无一人真正关心自己的父母。
那么这些付出又为了什么呢?
责任?
道德?
之所以强调付出的“无条件”,不就是在为这种可悲的下场制造借口,创造合理性,让深陷其中的倒霉蛋能够自洽然后继续付出吗?
这样的“子孙满堂”有什么意义呢?
(《第三调解室》欢迎您)总有一种声音认为当代部分年轻人选择为自己而活的做法“过于自私”,但也许这才是尽可能减少上一代人以及他们父母悲剧再度重演并继续传递的最好方法。
《我爱你!
》非常理想化的一点就是让身处牢笼中的老人有机会在暮年再一次为自己而活,不再留有任何遗憾,大胆地表达情感。
年迈的常为戒与孙女常小晴最终都走上了自己的道路,远走高飞,所以你看,年龄从来不应该是问题。
至于现实,当然是骨感得多,95后的我也是眼看着身边不少朋友拉扯着孩子走入了老一辈的模板,迅速失去了自我,很纳闷什么时候是个头,可能他们自己也回答不上来。
人各有志,只是希望每个人在做出决定的时候都不要丢掉自我,如果连“讨好自己”都做不到,那才是真的谁也救不了你了。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3.5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0421北影
#BJIFF14 英嘉(🐳💗)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