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吧,新一季的《人间世》,又开播了!
这部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没有彩排,没有演员,没有剧本。
所纪录的只是一些发生在病房里的医患日常,但足够真实,也足够动人。
当然,这部纪录片也很沉重。
沉重到表姐每次看一集,都要缓好几天。
这部最新的纪录片《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将镜头对准了最近几个月影响所有人的关键词——抗疫。
编辑摄制组人员深入武汉抗疫一线,用镜头纪录下了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人员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
刚上线一周,评分9.2——《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编辑0 1作为一部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系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真实。
真实得让人害怕,又真实得让人想哭。
但这不仅仅是它获超高口碑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在真实背后的发人深省。
编辑从来不回避,不美化病房里的一切。
镜头把关于生病与死亡的所有问题,都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编辑时间倒回几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全国。
彼时正值农历新年,这本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突然的疫情却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新闻里每天增加的数字,让我们第一次感觉离死亡这么近。
编辑自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之后,整座城市都陷入了被隔离的状态。
面对凶猛肆虐的疫情,全国各地集体动员纷纷援鄂,大批医护人员迅速赶往武汉支援。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诞生了。
编辑摄制组前历时两个月,辗转沪鄂两地,顶着巨大的风险深入疫情一线。
光是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地区,摄制组就蹲点拍摄了28天,累计拍摄素材时长达三万分钟。
在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重度疫区,摄制组和医护人员一起并肩作战几个月,用镜头纪录下从年初至今仍在持续的那场抗疫战争。
编辑表姐看了三集,也哭了三集。
不夸张地说,它每一集都能让人从头哭到尾!
0 2纪录片的第一集标题名叫:《红区》。
红区,是医院里传染病污染区的别称。
而武汉同济光谷医院的5楼ICU病房,则是重症中的重症,红区中的红区。
编辑因为,这里接收的都是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人们用红区这个名字来警戒这里的危险。
进入红区之前,所有的医务人员都需要经过全副「武装」——手术服、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隔离服、鞋套、手套、面屏……一层层叠加后,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变得臃肿,甚至是无法辨别是谁。
编辑编辑你也许看过这张照片——
编辑在这里工作过的医护人员,很多都经常要一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
等取下穿戴的防护服、口罩时,面部、耳后都是火辣辣的水泡,脸上会留下深深的勒痕。
但在红区,这只是他们每天都要经历的日常。
为了节约来之不易的防护服,医护人员们穿上之后就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编辑每个在红区的人,最直接的冲击,就是闷热和缺氧。
因为整个防护服是密闭的,不透气,所以一天工作下来,里面的衣服经常都是湿透的。
每每热到极点的时候,医护人员也只能把手放在冰块上降温。
编辑他们昼夜奋战所流出的泪与汗,滴落在身上所穿戴的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的背后。
更难的是疫区物资匮乏,每一套防护服都很珍贵。
护士傅晶晶,因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之后身体不舒服,导致出现了呕吐。
编辑结果脱下防护服的她,却只能内疚地一直哭个不停。
因为她觉得自己浪费了一套防护服,觉得自己给大家添麻烦了。
编辑在这个特殊时期,医护人员们是很多病患心中的英雄。
可脱下防护服的他们,其实也不过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的普通人。
编辑0 3来自上海的医生陈澍。
已经从医二十余年,被派往武汉的他,正在经历最难熬的一个春天。
在红区众多重症患者中,有一位81岁的老人家,情况最危急。
编辑长达半个月的治疗后,好不容易让老人体内的病毒有了被抑制的迹象。
这本该是个好消息,可没想到,挺过一关又一关。
虽然病毒得到了控制,但糖尿病却让老人的整个右腿都开始迅速坏疽。
编辑如果不立即截肢,接下来的脓毒血症,会让老人万劫不复。
但是在疫情之下——红区隔离病房根本不具备手术条件。
以病区当时的设备条件,一旦截肢,就有可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编辑病人无法脱离呼吸机,转院过程可能引发感染,很少有医生敢接这样的手术。
而且,即使真得做了手术,成功率也不到一半。
更何况,从光谷病区到具备手术条件的中法病区,距离几十公里,稍微一个差错,都可能导致传染扩散,随行医护人员都要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编辑这让陈澍医生和医护人员们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救不救?
又该怎么救?
医生们为此展开激烈的讨论,现场的气氛却冷静得出奇。
但其实,在场的医生都深知自己的每一次选择,都有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
编辑无法拔管,就无法手术,让老人的治疗陷入了一个「死局」。
眼看着老人的右腿开始明显恶化,就连负责给老人做插管的医生都开始怀疑,自己做的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编辑陈澍医生安慰她说:你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很难,但我们努力过了。
编辑最终,医护人员决定在插管状态和三级防护下,冒险将老人送往能做手术的中法医院。
这段50分钟的车程,简直就是一场和生命的赛跑。
车辆颠簸,血压、血氧、心率,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是快速并致命的。
编辑幸运的是,在上海、武汉两地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老人终于完成了转院。
然而,这场与死神搏斗的抢险才刚刚开始。
编辑负责主刀做手术的来自上海华山医院的马昕医生,他是知名的骨科专家。
可即便经验丰富如他,要想在层层包裹的三级防护和密闭缺氧状态下,做完一场截肢手术,难度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编辑因为防护服密不透风,加上长时间的手术,让他的汗水已经浸透了三层隔离衣。
更麻烦的是,汗水会将口罩间的缝隙给堵住,让他的呼吸变得极为困难。
编辑编辑他只能通过询问旁边的医生,来确认位置。
每当喘不过气的时候,他只能去到外面喘口气,再重新换好衣服回到手术台。
编辑手术做了将近三个小时,8名医生通力合作才让手术顺利完成,创造了医学奇迹。
等到医生们走出手术室脱下防护服的时候,汗水已经浸透了他们里面的衣服。
编辑编辑走出电梯的时候,医生们才终于松了口气:只要能把人救回来,我们回上海就感觉真的没有遗憾了!
编辑0 4在红区,医生救人的初心,一直被现实挑战着。
陈澍医生对着镜头说:有时候你在救治患者,身旁的病人又出情况了,等过去查看的时候,先前的患者可能已经停止了心跳。
做到后来都怕了,一个个看着他们走掉。
编辑身为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病魔,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们的一句话,显得尤为深刻: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编辑病区的患者有不少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很多进入红区后,就丧失了求生的欲望。
这一方面是因为痛苦,另一方面是老人觉得自己的病情,会给家里制造负担。
甚至很多为了不给家人添麻烦,选择绝食等死。
编辑红区2床的一位奶奶,就是如此。
卧病在床,又没有家人的陪伴。
孤独,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医护人员们面对老人这样的情况,不仅要负责日常的治疗,还要唤起他们生的希望。
编辑负责看护的护士为了激发老人的求生欲,只能一遍遍地拨打老人家属电话。
等电话终于接通时,她像个雕塑一样站在床边举着电话,一个姿势整整维持了十分钟,而奶奶也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
编辑视频连线后,儿子在手机的那一头鼓励着老人家,让她终于平复下来。
老奶奶对医生说了一句:我对不起你们。
编辑在红区,等待着医护人员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出现状况。
而他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全心全力的救治患者还有对患者的耐心安慰与劝导。
编辑即使对于经验最丰富的医生而言,这也注定是一场万分艰难的苦战。
红区的医护人员,每一个都令人心疼,他们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
编辑护士徐东亚的故事让人动容——有位病人离世了。
他锁在柜子里的手机,直到第二天,还在响个不停。
家人,还在等待他的回复。
但永远也等不到了。
编辑这些生与死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医院发生着,也在不断的冲击着医护人员们的心理防线。
最让表姐印象深刻的是,护士印正所说的那句话:每一次有病人离开的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去把他们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编辑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个年轻的女护士的眼中闪现着泪光。
这句话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让人感动。
编辑作为医生的他们不是生而勇敢,只是选择无畏。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编辑0 5除了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在纪录片中也展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温暖瞬间。
编辑在红区,柚子成了所有医生和患者们的吉祥物。
寓意是,保佑。
这不是因为迷信,而是灾难下的希望和象征。
医护人员们每天都会在各自的防护服上画画,许下各种愿望。
编辑所有人每天都要合影,摆各种各样的手势。
这些都是他们给自己打气的方式。
编辑护士陈桂林,今年29岁,正打算今年和男朋友结婚,迎接人生的新阶段。
作为一名武汉人,在疫情爆发后,她主动申请来武汉雷神山医院工作。
编辑因为怕父母担心,所以她一直瞒着家里人,不敢让家人知道自己就在武汉。
她说自己从小就想当一名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给病人带去生的希望。
长大后的她虽然没能完全实现梦想,但她仍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
编辑还有负责给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心理创伤的彭代辉医生。
刚来武汉的时候,他常常自我怀疑,自己到底去救人还是被救?
编辑而让他豁然开朗的,是一直为她开车的志愿者杜娟。
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可从大年夜开始至今,一天都没休息过。
编辑不惧危险,也不计回报。
只因为——在威胁人类生命的灾难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束光。
编辑纪录片时长不长,一集只有不到40分钟,可每一分钟都似乎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尤其是当我们亲身经历过的这场灾难之后,回头再看时无疑会更加让人感同身受。
疫情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但却也让我们于黑暗之中见证伟大的人性之光。
编辑《人间世》虽然是部医疗纪录片,但它却以医院为窗口,来展现这个并不完美,却又常常温暖的人间世界。
他们记录下故事,也记录下残章;他们记录生的欢畅,也记录死亡。
编辑摄影机忠实地记录着一段段残酷的故事,也悄悄捕捉着口罩背后隐藏的柔软。
《人间世》的制片人周全曾这样说:人性的光辉是很奇怪的,当你遭遇困境的时候,当生命遭遇悬崖的时候,才会看到生命力的存在。
编辑编辑编辑在这场与病毒的博弈中,我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人间世。
如果,苦难有意义。
一是,教给我们珍惜,二是,教给我们不要忘记。
1、那个妈妈都陷入昏迷了,听到女儿跟她说话还能哭,手指还能动。。
说实话我哭了3、中国人的团结力量好强,抗战、汶川救灾、到这次疫情………Too much………想到书上描写的清朝人的漠不关心的心态,想知道千年以前秦始皇初次建立起的国家观念,是怎么逐步被放弃的。。。
需要鲁迅等通过批判去唤醒。
GCD真神奇!
可能也是教育的作用。
我又突然想到了历史上学的古希腊的城邦文化,那里的人公民意识很强,因为利益相关程度高。
5、想去了解非典8、有个医生(他的眼睛略有点像葛优)的话,impress me a lot.他说:“对于这个病人,我是有信念的”旁边的女医生说:“对,我们是有期待的”他马上回:“不,是信念。
”短短一席话,让我觉得他是个战士,而且是个冷静又坚强的战士。
最后,英雄不该被遗忘,谢谢你们
医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医生会为了一线生机尽最大的努力。
疫情初期,患者的激增、医疗资源的缺少,对医生来说如何权衡救治很重要,一台ECMO两个人都要用,先给病重的用,结果病情稍微轻一点的下午病情急剧恶化,最后遗憾的离开了。
一位老人经过69天的全力救治,最后还是没有能健康的出院,这就是医学的有限。
医生护士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治病救人,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的工作,隔着眼罩看不清他们的脸,所以他们是英雄。
这是他们的个人记忆,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记忆。
第一章第二章 相逢 相逢何必曾相识 远望可以当归每天弯到六渡桥,就为看下那个女同学街巷依旧,只是看风景的人心情不同就想在家里,跟家人在一起近乡情更怯不做太阳,也能做月亮在萍水相逢中,照亮他人,也能温暖自己7床不只是形象模糊的新冠病人,陈桂林也不是机械工作的援鄂护士只道是寻常还有一只皮卡丘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相遇分离,我们就这样经历着彼此的人生我们为何哭泣,惋惜。
因为我们在诉说别人的同时也在诉说自己。
所以我们一定会记住对方,然后真诚地祝福。
在生命短暂的相逢中,我们丰富了彼此的故事。
那些花儿
昨天考完试,终于有时间有心思去做其他的事了,于是找出了自己很早之前就列的清单,开始了自己的看书和观影计划。
今天看的是东方卫视拍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
其实《人间世》纪录片的第一第二季我大学的时候就看了,那时候就感觉这个纪录片做得很好,所以后来在听说有这个系列的抗疫纪录片时就记下来了,至于为何到三年后的今天才找出来看,只能说真的是时间的缘故了。
纪录片一共六集,我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一次性看完了。
前面五集讲的内容我可能有点陌生,因为那时候只是从电视和手机上“听说”这些信息,知道武汉疫情严重了,那里医护人员很辛苦,重症病人很多而且每天都有人在因此死去,但只有看了这些被记录下来的画面我们才能知道最初的时候疫区里真实的状况。
但是看最后一集《防线》的时候我觉得很熟悉,感觉记忆被拉回到22年年底之前。
在22年以后,新冠在我们这边有反复出现了好几次,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扫楼提醒群众做核酸、给群众扫码做核酸检测、打电话核对群众信息和提醒黄码人员做核酸、把守封控路口、因为封控和同事住在单位等等,这些都是亲身经历过的。
关于新冠,现在提起来感觉恍若隔世了,但是实际上距离23年1月8日国家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解除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也才过了一年两个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别经历,新冠应该是我们这代人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了。
感恩那段时期里为抗击疫情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
“很多年后,当我们谈论起,这次疫情的胜利时,应该清楚它来得有多么艰难。
”2024.03.17周日
今天无意间点开,和父母亲一起看了两集,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总能想到在冬天和春天的那个武汉,不知道在这个节日,受伤的人和这座城市是否已经回到正规。
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故事,我们希望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示中国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展示中国医生在面临重重困难时,内心做出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展示在疾病之外,那些人性之光和社会进步的力量,展示那些还不够完美,需要社会凝聚共识,再一起努力改变的地方。
生活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想象的那么糟。
护理人员,医生,出租车司机等等,这些人平凡却伟大。
纪录片记下的不仅仅是真实的场景,还有默默无闻的那些逆行者。
所有的生命都是奇迹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观后感红区的故事武汉,空无一人,静的可怕,而在红区内满是惊心动魄的声音。
“这边第一个心跳停了,那边第二个停了,刹不住车的,就看着他们一个个……” 说这句话的是陈澍,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做到后来都怕了”。
因为这里是红区,红区是禁区,是传染病的污染区,30床病人27个插管,这里的每个医生面对的都是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极限挑战。
12床,一位一条腿完全坏死,罹患新冠肺炎的81岁老人。
有生的希望,但没有手术条件,手术难度又过大,很少有医生敢冒这个风险……该怎么办?
“像人走在十字路口,往左还是往右,也许走错了,这个病人两种完全迥然的状况。
”医生们陷入了两难。
陈澍最后下了决定:“81岁是很大的年龄了,但对医生来说,每个生命,只要有条件,能争取还是尽量争取。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抉择,但作为医生的他很坚定:“我们在做该做的事。
”这位病人在转院接受手术后,暂时脱离了危险。
陈澍在回沪前特意来看望他,陈澍很高兴,表示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澍,及时雨。
陈澍以外,还有很多志愿援鄂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是这场疫情下不可多得的及时雨。
疫情之中,人们称赞医务人员是英雄,但具体到个人,这不过是一种朴素的职业精神“完成手术,救人性命”。
手术服、护目镜、N95口罩、外科口罩、隔离服、鞋套、手套、面屏,一层层叠加之后,医生护士们的个人形象开始模糊,而在这之前他们也是谁的父母,谁的儿女,他们也是普通人。
面对不幸的人,面对无力的现实,该如何自处,这是疫情下每一个医护,每天都要面对的挑战。
外界在不断给他们帮助、传递温暖的同时,他们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勇气。
在防护服上画画,写下自己的名字和那些平日里稀松平常疫情下下却万分可贵的祝福:“一定要平安,一定要幸福”;每天一定要合影,医护人员们穿着蓝白的防护服,即使隔着护目镜互不相认,也相约要摆最温暖的手势;。
喜鹊是好兆头,今天早餐吃了个双黄蛋也要记下来,连柚子也成了吉祥物,因为“柚——保佑”。
这不是迷信,而是灾难下的象征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迫切地想要——喜上梢头。
但疫情还在继续,伤痛还在增加,不止在表面,更在内心。
所以医生很多情况下,不仅需要治疗病痛,还要治愈心灵。
“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医生的常态。
高龄患者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多次出现,躺在病床上的他们心有隐忧,害怕成负担,害怕添麻烦。
病人的家人也在隔离,无法来探望,疫情下的人就这样真的成为一座座“孤岛”。
但医护人员从未停止过努力。
想尽办法联系到病患的家属,就算只能打一个视频电话也要坚持,让老人们知道自己从未被放弃,他们从来都不是“孤岛”,疫情隔离病毒,但绝不隔离爱。
在这样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的付出下,越来越多的病患拔下了呼吸机,走出了病房。
他们有的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谢意,只是不断诉说医护的辛苦,口里重复着:“希望这个疫情能早点过去,你们能够早点回家。
”质朴的话语,传递着最真诚的祝福,“早点回家”给那些在病床上生与死边缘挣扎的勇敢的人们;给那些千里援鄂,大年三十放弃合家团圆的令人敬佩的医生护士们;给那些痛苦过、徘徊过,最终不幸深埋在这个春天的人。
早点回家吧,我们一定,一定,要团圆。
3月30日,同济医院光谷院区5楼ICU病人清零。
武汉,湖北,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回家了。
这些抱在一起哭泣的医护们,他们曾因为逐渐康复、能够自主呼吸的病人而由衷地兴奋,眼冒星光;也曾因为不断有生命的离开而懊恼流泪。
他们在数层防护下艰难地呼吸着,拼搏着,汗水浸透了防护服,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的奇迹的同时,他们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奇迹。
过往连接冬春的是抽芽的嫩叶,早莺的啼鸣;今年连接2019到2020的是上下波动的心电图,焦急前行的步伐,沉重难挨的喘息和绝不能停下来的冲破禁区的希望。
人人都说,这是一个难熬的春天,但我们到底还是熬过来了。
“昨夜梦见不详,写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祥”保佑生命,喜上梢头,吉祥如意,我们靠着东边初生的太阳和心底永恒的月光,熬过来了。
今年武汉的樱花开了吗?
开了,开的很美,在医院里,在病患的心里,在每个英勇的中国人眼里。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自己特别的一些经历,2020年不发生疫情,我们也不会走到一起,也不会有共同的语言去沟通和交流。
陈桂林29岁,6年前,她从武汉独自来到上海打拼,今年正准备和男朋友买房,结婚,新生活的大幕正徐徐开启。
7床72岁,孙辈刚刚诞生,家人正盼他回家共享天伦之乐。
因为一封信,两段人生在此相遇,7床不只是形象模糊的新冠病人,陈桂林也不只是机械工作的援鄂护士。
护士的工作细碎,缺乏光芒,每天进仓工作四小时,给病人翻身、换药。
但陈桂林说:“不能做太阳,但是能做月亮,就是我能尽我自己多大能力,我就尽我自己多大能力。
”在威胁所有人的灾难面前,每个人其实都可以是一束光。
在萍水相逢的交汇中,照亮别人,也会温暖自己。
未知的病毒,突然让人类的生存遭遇威胁,但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本来的力量和勇气。
此刻在武汉的种种经历,正让我们表现出人类最基本的良善和同理心。
人与人之间变得更为纯粹的同时,让我们也开始思考:或许人与人之间本应如此。
疫情之下,我们开始真正懂得那古老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正是这些一个又一个细碎的故事,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正是这些生命短暂又不可思议的相逢,让我们相互成全了彼此的故事。
医护与医护,病人与病人,医护与病人,多少段紧密的关系在此建立,我们都知道,人海茫茫,再次相遇,谈何容易,但我们还是约定好,一定要再见!
我们还是拥抱、哭泣,彼此诉说,彼此祝福,然后记住对方。
在之后的岁月里,关于灾难的记忆可能会慢慢模糊,但灾难中的这段相逢,却深刻地存留在每个人的脑海里,我们都开始重新去审视我们的生活,展望我们的未来。
就像出院的病患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寻找太阳一样,我们也在一次次的灾难之后,再次确认了——太阳照常升起。
2020年3月17日,41支国家医疗队,3675名队员,离汉返程。
“也许我们一生也不会再相见,可是我们知道我们是生死之交”送行的人群中有一只明黄色的皮卡丘玩偶,他是武汉当地市民,特地来表达谢意。
别人问他叫什么,他笑着说他姓螺,叫螺丝钉。
是啊,每个在这次疫情中努力生活的人都是一颗顽强的螺丝钉,他们紧紧扎根自我,为祖国建设咬定青山不放松;他们在这里相遇,灾难下守望相助,然后分离,走向人海,就这样经历了彼此的人生。
生命,人们,相逢,我们把这些称作“奇迹”。
《人间世》是一部记录人世间生死别离,病患与医生共同携手抗击死神的电视纪录片。
《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在疫情期间也不畏困难,记录下抗疫的意义非凡时刻,记录下冰冷的病房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暖相依。
镜头语言能最直观地展现疫情中城市与医院的样貌,最真实的反应了医生与病患互相鼓励相互依偎的状态。
在影片开头,导演采用了航空镜头拍摄疫情期间城市的清冷 并把空荡的街道和与死神斗争的战场穿插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展现了新冠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医院众多病人当中 一位八十多岁右腿坏死的老爷爷成了医生关注的焦点对象,当医生们对他的病情进行探讨时,导演运用了特写镜头拍摄钟表上时针的走动,隐喻着生命的流逝,也暗示着老爷爷情况的危急。
在对12号病床截至问题探讨时,其中一名外科医生说:“医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的。
”此时导演运用了近景镜头,拍摄几位医生沉重的神情,把医生内心的不甘展现在镜头前,这样的镜头运用体现了“医者仁心”的主题,也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最大特点—真实性。
突破众多难关,医生们最终寻找出拯救12床病人的方案,在医生们推着病人走向设施健全的手术楼时,阳光照耀下来,影片色调变得温暖,不同于以往冷清而充满希望,太阳是希望的象征,医生则是传递希望那双手。
声音是纪录片中渲染气氛的强大工具。
沉重压抑的音乐反映着医院中每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在12床转院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不单有以往的压抑,还变得非常急促,这是和死神的斗争,是生命的博弈。
在12床病人安定下来后,五名医生在樱花树下的一张合照,通过背景解说词将“他们彼此不知姓名,也未见过对方的容颜。
”这一信息传达给观众,这是医生的合作,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在疫情中的合作,携手共度难关的伟大团结精神。
“柚子是保佑我们病人的。
”在生命的战场中,医生与病患共度难关,虽有防护服的隔断,但阻拦不住医患彼此相连的心,卢文文医生,隔着手套,牵着昏迷中的12床病人,给予最大的鼓励,12床病人甚至未见过那位为了自己忙前忙后,夜不能寐的主治医生的容颜,但他们的心是贴近的,在冰冷的病床上,仍有温暖的陪伴。
多年以后,当我们和孩子们提起2020年,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词,一定是:新冠肺炎疫情。
如果孩子们问你:为什么这次疫情这么难忘呢?
你或许可以给他们看这部纪录片。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之后,《人间世》拍摄团队,和援助的医护工作者一起,进入了武汉,拍摄下了最珍贵的素材,制作了这4集纪录片。
在国内疫情逐渐平缓的今天,重新回头看这些视频,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有点残忍。
但如果我们要在这场疫情中,记住一些什么的话,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记住什么?
我们必须记住,在遭遇这场疫情时,我们曾面临的困境。
以及面对困境,我们所展示出的勇气与无私的互助精神。
面对未知的病毒,开始时,一切都显得措手不及。
对医生来说,每天都在和死神抢时间,抢人。
想象一下,你是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的医生,但你突然面对的情况是:病人在你面前一个个死去,而你束手无策。
这是一种怎样的惨烈?
这边心跳停了在抢救那边又在叫着第二个病人心跳停了第三个病人心跳又停了做到后来都怕了刹不住车的一个个看着他们(走掉)
这种灾难电影里的情节,就真实地发生在抗疫最前线。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这句关于医生职责的名言,在这场疫情面前,成为了现实的写照。
很多时候只能是安慰但是真正要解决很大的问题这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在新闻通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字。
但在这些医护人员面前,却是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生命的逝去。
一个护士说:那天有位病人去世了但他锁在柜子里的手机却响个不停她没办法去接那个电话
另一个护士哭着对镜头说:每一次有病人离开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我们做的不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去把他们给抢回来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这些医生、护士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很多都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才能从绝望的情绪中走出来。
连见惯了生死的医护工作者,都觉得无力。
更别说,那些被感染的重症病人,他们心里遭受的打击,有多大了。
他们中有很多人,拒绝配合治疗:不吃饭、也不吃药。
尤其是在老人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
为什么?
想象一下,你突然得了一种来源不明的病,不知道自己活下来的机会能有多高。
刚刚从昏迷中醒来,身边围绕着一群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医护工作者。
更不用说,在这之前,你已经听说了自己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还有同病房的病人,一个又一个地离世。
对一个老人来说,要有多强的求生的意志,才能稳定情绪,不精神崩溃,才能在大难不死之后,继续积极地配合治疗?
在这场灾难中,病人们面临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绝望。
在重症病房里他看到很多失败的病人这些病人对他求生的欲望或者说内心的打击很大甚至于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
对于这些被求生欲望薄弱的病人,护士们能做的,是安慰、鼓励。
以及让他们和家人取得联系,获得更多情感的支持。
这位老奶奶,在和儿子视频通话后,终于恢复了信心,开始吃东西,配合治疗。
挂断电话,她说:我对不起你们。
我们知道,她不是故意为难护士,她只是在可怕的病毒面前,不相信自己还能活下去,只想早点离去,不给别人添麻烦。
还有很多时候,连医生们都会开始动摇:自己究竟该不该救他们。
比如说,有一个81岁的老爷爷,重症,医生好不容易把他从鬼门关前拉回来。
但因为并发症,他原有的糖尿病导致右腿坏死。
如果不尽快进行截肢,那么他存活的机会,将会越来越低。
但因为医疗资源紧张,在这个医院,没有条件进行手术。
并且因为高龄,手术成功的概率很低,不到50%,没有医生敢接。
这时候,负责他的医生该怎么办?
让他继续在镇定剂下昏睡,痛苦会减轻,但存活的几率越来越小。
让他苏醒过来,可以尽全力争取一个手术机会,但存活的概率,也非常小。
面临这样两难的选择,连医生都开始动摇:「我觉得让他醒过来好残忍,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做了一件坏事。
」
另一个医生安慰:「你做了该做的事。
」结果如何,医生也没有把握。
但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尽百倍努力,这是医生们的态度。
幸运的是,最后这位老人,转移到另一家医院,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治疗。
手术成功,他活下来了。
还有一些时候,医生们面对的是更难的选择:两个危重病人,救哪一个?
在雷神山医院,有两个危重病人,都需要用一种叫ECMO的机器来进行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生命,为治疗赢取时间。
但因为疫情开始时,物资分配的混乱,雷神山有两台ECMO机器,却只有一件配套设施。
并且因为这种机器十分昂贵,凑到另一件配套设施,还需要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两个病人,只能选择救其中一个:一个病人,情况更好一点,生存几率更大,给他用,活下来的机会更大。
另一个病人,情况更危急,除了新冠肺炎,还患有恶性肿瘤,即使用了ECMO,存活几率也不高。
但不给他用,则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先给第一个人用,活下来的可能性更高。
但第二个病人,很可能「抢」不回来了。
先给第二个用,能延缓他的病情,但两个人都有可能救不活。
怎么办?
这种伦理学的困境,几乎是医生们每一天都要面临的难题。
没有时间再犹豫了,最后,十几个专家讨论之后决定:救希望更大的那个。
而第二个病人,虽然过几天后,也用上了ECMO机器。
但抢救时机已经错过,最后,遗憾地离开了。
这样艰难的选择,相信还只是这场疫情中的冰山一角。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让我们震撼的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面临这场灾难时,我们面对的最真实的困境。
以及在困境之中,人所表现出的挣扎与勇气。
很多人说,这部纪录片提前透支了自己一年的眼泪。
你确实很难看这部纪录片时不流泪。
但如果一部纪录片,仅仅停留在感人,仍然是不够的。
纪录片最重要的特质,是真实。
这个纪录片的slogan也是:以真实致敬生命。
但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的仍然只是局部的真实。
这一方面是由于,疫情开始初期,摄制组还不能进入武汉,所以更早之前,武汉是什么情况,这部纪录片无法呈现。
另一方面,《人间世》拍出了我们面对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所做出的努力。
但这场困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疫情初期,是否有哪些不当的应对措施,加重了疫情的严重程度?
我们在这部纪录片中看不到。
也就是说,它缺少对这场疫情的反思。
不得不说,只有感动,没有反思和追问,这是《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的局限。
但或许我们也无法苛责太多,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拍出一档这么高水平的纪录片,已属不易。
没有一个纪录片可以做到完全的、百分之百的真实。
但作为一个观众,我们能做的,是在给这样的纪录片鼓掌的同时,仍然在心里保留,对更完整的真实的追问,对现实教训的反思。
l 简介《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摄制组,深入红区,拍摄武汉与上海两地病区医护与患者们的鲜活故事和危难之中激发的人性光辉,力求细腻呈现疫情下的动人故事。
3月31日,摄制组随上海援鄂医疗队返沪后,立即开始进行后期制作。
历时两个多月,拍摄的逾三万分钟的素材,最终剪辑成6集共240分钟的纪录片《人间世·抗击疫情特别节目》。
纪录片秉承沉浸式记录,大主题、小切入,分为《红区》《相逢》《脸庞》《雷神山往事》《我要找到你》《我会陪着你》六个主题,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该片从多个角度呈现了上海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抗疫的经历:《红区》揭开ICU病房中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相逢》展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珍贵相遇,《雷神山纪事》讲述上海ECMO分队利用高超技术帮助患者挺过艰难时刻,《脸庞》记录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
《武汉来信》与《防线》则是呈现疫情爆发后,上海公共卫生系统的疫情防控狙击战,记录上海各大医院中医护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动人故事。
《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以真实致敬生命,以纪录致敬医者,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讲述一个个具体而又细微的动人故事,直面最沉重的痛苦,记录最深刻的情感,展现生死面前震撼人心的世间百态。
节目用摄像机忠实地记录着一段段残酷的故事,也悄悄捕捉着口罩背后隐藏的柔软。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未知的病毒和永恒的人性,在此汇入史诗。
该片通过大主题、小切入,用鲜活的叙事语言和画面,展现了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人类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l 笔记第1集「红区」主要讲述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上海华山医院整建制接管的ICU里,上海和武汉的医护人员,是如何协力将新冠肺炎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故事。
第2集「相逢」这一集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医院之外,讲述援鄂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种种相遇。
呈现出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最为纯粹的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3集「雷神山纪事」在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接管的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摄制组跟踪拍摄上海的ECMO分队如何利用高超的技术帮助新冠肺炎患者挺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重获新生。
第4集「脸庞」上海援鄂医疗队有一千六百多名队员,一定有一千六百多个故事。
摄制组在武汉进行了一个“百人采访计划”,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一百位医务人员在武汉的经历和感受,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与记忆。
第5集「武汉来信」在中国的地图上,上海与武汉,被一条长江串联了起来。
850公里,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也是在武汉抗疫的小丽护士和她的母亲杨妈妈之间的距离。
杨妈妈在春节前夕和丈夫一起来上海看望姐姐和姐夫,一家四口却不幸都感染上了新冠肺炎。
身在武汉的护士小丽,在本院救治武汉的新冠病人,而杨妈妈则在上海开始了与病魔漫长的抗争。
第6集「防线」疫情面前,上海的发热门诊、疾控中心、入境检查,一个个机构建成了抵御病毒最坚固的防线;社区工作者、学生志愿者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成为了联结上海抗疫防线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l 短评人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一切浓烈炽热亦或是寡淡青涩的感情,都抵不过生与死的距离。
2020年,庚子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
我国到现在,累积确诊病例八万一千多例,治愈六万七千多例,死亡三千二百多例,这一组令人痛心的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病毒的猖狂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间的温情光辉,祖国的伟大!
大到政府,小到个体,人人时刻关注着疫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关键时刻,我们国人的爱国激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此次疫情中,有许许多多的身影,活跃在抗疫前线,无数为这场疫情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团结一心的群众们,他们在设卡点劝导,在医院做服务,在社区做宣传,用自己所能及的力量为人们提供便利与帮助。
他们和我们一样,肉胎凡体,没有神通广大的本领,只是在平凡中做着不平凡的事!
春天,樱花悄然盛开,好像在向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致敬。
只要春天不死,生命不灭,花儿便年年开放。
历此坎坷后,于樱花烂漫处盛开,那些历经岁月的战士们向着万家灯火走来,那时,应是春风十里,山河无恙。
情绪堆满了非常催泪,直接将最惊心动魄的部分拉到了医疗队支援到达以后,一二月份的乱象真像黑梦
自己放火自己再灭火很感人是不?
跟前两部相比比较平淡
人间世真的是我看的最好的医疗纪录片了。
这部是以细节为重,有很具体的案例来体现疫情。依旧很好哭。虽然但是,还是那句话,天佑中华。
没有前两季好看
刚看了已上线的两集,我要吹爆这个系列。其实最打动我的是第一集一群医生围着开会讨论截不截肢的那个片段。气氛冷静得出奇,“怪话”“丑话”“所谓不吉利的话”一个个说在前头,是活是死是左是右,真正拿主意的时候,该砍就砍,哪又有什么伤春悲秋和“圣母的眼泪”呢。使命和决定交给他们,本就是让他们用来劈波斩棘的呀。优秀的作品总能让人看见真实的惨烈之后带给人们同样真实的希望,厉害的作品在于,这个希望的来源不是画蛇添足的旁白,而是人物正在斗争的本身。是他们自身的蓬勃,而非解说的概括。当然,等这240分钟完全上线的那天,依然有人会说,guo家又来洗脑啦,镜头下的医生们“假装尽力”的样子好厉害。跟废物对线只会降低智商,真实自有千钧之力,历史的原本面貌应该由他们写就,而非像公鸡一样聒噪的文人。
1.三星,给医务人员和所有人,2.断断续续,看完的,3.Lover ,
纪录片
致敬勇敢的逆行者。敬生命。
现在看ep6,简直是把2022年的上海按在地上狂甩耳光。
感情分真的弥补不了拍摄水准
真的感谢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基层工作人员。旁白文案不矫情也依然很感人,几次不由自主地流泪。【9.3】
那些永远留在2020那个春节的人~金山公共中心的医生:最大的感悟是,在这里做了一回 纯粹的医生~
片子内容很扎实,真实的记录和还原了武汉的部分抗疫情况,节奏控制的也很好,不拖沓,信息量相当足啊!不过旁白有点太“纪实”了,片头也有点借鉴美剧真探的感觉啊,但是总体而言相当棒了!佩服节目组的毅力和勇气!
我看不清片子里这些人的脸庞,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不要只盯着黑暗不放,多看看这些善良的故事吧。
无私奉献,大爱无疆,医务工作者们辛苦了!
部分很感人,因为每集导演不一样。有些剧集还是不太行。
没有之前的那么好
感谢无私的医护工作者们。这是上海的纪录片,其实映射的是全国医护和一线工作者,伟大的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