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2021)有两大看点:一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2,2003)导演彼得(Peter Jackson,1961- )的剪辑。
二是前所未见的靓画质,因为它采用的素材是电影胶片,而不是视频档案。
看这台机器:
观影史 211129——披头士乐队:回归
窥探最伟大乐队,四个人性格鲜明,一直比较喜欢的Harrison展现出和乐队主线(基友Paul和John主导布鲁斯感)不太一样成熟的更多元独立化音乐审美取向,加上Yoko给John带来性格上的转变
Ringo还是呆萌稳定的鼓手,但团队靠Paul一人还是独木难支,毕竟从开始就不是leader,乐队是时候分开了,但四人每一次共聚仍然是美好回忆,第一集感觉尤为明显,略显生涩的见面被演奏起音乐后的快乐和默契瞬间带走。
John对Yoko的爱溢出屏幕,尽管如此没有对音乐不上心,对乐队不耐烦,活跃气氛,为乐队做贡献,看得出披头士在他心中地位。
成员(可能除了Ringo?
)都多少明白乐队的前景迷茫,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依然享受每分每秒带着怀念不舍尽力让与老友相处的时光和Beatles这个名字变得更加多彩,感受到这种情绪让人更喜欢这支乐队,都是有情有义的好人+音乐天才。
以及虽然主角是披头士但是彼得杰克逊特色的电影工业作品,技术流加自己的热爱,全球目前仅此一家。
Ringo和泡的女儿,幸福的一段
part1 为了录制电视节目,The Beatles将花费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开始时George和Paul总是会意见相左,有时候说的有点让Paul生气,会直接吵起来,(看着太让人难过了),John看起来一直很认真听,但是很少说话,感觉是被小野洋子影响了,Ringo镜头还是一样很少感觉还没有Yoko多,结尾午饭时George突然说要离开乐队。
印象深刻的还有get back 是因为John迟到,Paul吐槽他创作出来的,之后之后GetBack还被改成了批判白人民族主义的内容。
p2开头讲了乔离开的原因是:合体之后做音乐总是充满妥协,而且会被Paul要求这里这样弹奏,那里怎样弹奏。
不过好在其他三个三顾茅庐(真的找了George三次哈哈),之后搬到新工作室和比利加入之后,所有音乐的创作和排练进入正轨,lennon和Paul一起唱two of us好有爱,一如既往的配合默契,四目相对也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It's like you and me are lovers","Yes"。
Part3开头Paul带Linda和女儿来录音室。
她在地上爬来爬去,也会对着麦克风乱叫哈哈太可爱了吧 lennon和Paul在控制室跳舞,paul有事出去,其它人继续排练。
Paul回来之后又发生了争吵,明天就要去天台演出,但是Paul想排练好14首歌再去。
午饭时George向Lennon讲自己的歌足够唱十年了,但他只是想以后出自己的专辑。
我突然意识到乐队的解散己经不可避免了。
直到最后的屋顶演唱会,看的人又开心又难过,虽然这次表演已经看过十几遍,但是前几次看完全没有难过的感觉,完全没有想过这次表演之后就会解散,而且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合体了。
之前只感觉他们的现场演出在各方面都像是神话,之前看let it be感觉戛然而止,没想到之后还有一天的录制。
第二天录制最后几首歌时lennon和Paul互相说"Good night",随后开始唱Two of us,三分镜定格在泡的特写和侬的特写,随后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
最后唱Let it be,还是和之前一样,录到中间就突然搞怪,直到最后一遍paul盯着镜头唱Let it be,Lennon坐在地上模仿,感觉像是唱双簧,却是最好的一次。
我意识到他们所有伟大完美的歌都是在这种搞怪轻松的氛围中创作并录制成功。
最后穿插着警察和路人采访的两分镜三分镜和四分镜贯彻到了片尾,直到第二天的录歌,直到电影落幕。
S01正如PJ本人所说,很惊讶在他们这段时间的footage里看到很大部分依然是温暖友爱的瞬间。
四个老朋友互道早安,乔说泡的胡子很适合他,一起嘲笑杂志中对他们的描写“真蠢”,侬哥一会儿安安静静一会儿又做鬼脸耍宝,果子说他能坐在这看泡弹一整天钢琴,泡在钢琴上创作let it be的同时洋子和Linda在一旁聊天。
Linda太漂亮太有气质了。
镜头前的他们意见分歧的时候没有抬高语调,乔出走也是平平静静的。
恰恰是这样,所有人都能看出他们的疲惫。
乐队开玩笑说该离婚了,侬问“那孩子归谁”?
从他们唱Two of us开始,我又悲又喜精神分裂。
他们对彼此关怀,但是小心翼翼,生怕触碰了这两年生出的隔阂。
每当侬和泡一起唱他们的老歌,配合默契观察对方,目光相遇时总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媒体写这段时间的他们总会提到,他们只要在一起玩音乐,状态就永远是最初那两个心灵相通的利物浦少年。
他们对待歌词永远是那么随性那么酷。
歌迷看见他俩在69年面对面弹吉他或共用一麦或相视一笑怎能不感叹那如梦般的老时光呢?
在难得玩音乐玩嗨的时候,他们俩又蹦又跳,仿佛两只猴子互相跳舞。
泡曾在采访里说他们其实不识谱,但谁会相信披头士竟然不识谱呢?
可他们就这样拨弄着一个个和旋,音乐就产生了。
泡的创作力依然震惊老粉,那些旋律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泡那时候的嗓子就是神仙。
S02第二集开头就是暴击。
谈及解散时,摄像长时间对准泡的特写镜头,我仿佛看见他心底的悲伤就要溢出眼眶。
泡:“五十年后人们谈论起披头士的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了音响上”。
哄堂大笑。
泡对侬说,我们老了以后也许就能互相理解,然后就能一起唱歌。
次日早上果和泡一起弹钢琴,果子操作摄影机对准弹钢琴的泡,泡边唱边对果子/摄影机笑。
乔回录音室后,大家看到报纸上写他们上个星期对对方拳打脚踢,侬跳起来假装给乔几拳。
泡还全文朗读了这篇关于乐队堕落的报道。
侬的废话真是太好笑了。
他也是最不爱洗头不爱换衣服的那个。
回到录音室后录制进展顺利,那天侬泡乔都穿了绿色衣服,画面极其和谐。
I can watch them rehearsing all day!排练嗨了,侬泡乔站起来弹吉他,开始唱Help和Please Please Me,他们回忆旧时光的时候好开心啊。
唱Two of us侬泡一直看着对方。
当泡说这几首歌能串成一个故事,侬说"It's like you and me are lovers","Yes"。
他们默契欢快地唱着最早的老歌,我们感叹美好的同时又感到心碎!
泡回忆印度时光的时候是多么不舍得解散啊。
这一集没有心,在那么多他们唱two of us和老歌的甜蜜里,穿插着即将解散的提示。
S03泡带Linda和Heather来录音室。
Heather模仿Yoko的怪叫,在地上爬来爬去,泡把Heather扔起来我都怕H的头撞到天花板。
侬泡突然唱起Twist and shout,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看着大家加了句"you done left me",泡拉着侬在控制室跳舞,泡独自唱草莓地的时候镜头切给侬和洋子的恋爱报道(导演你没有心)。
真的看到了屋顶演唱会,止不住的悲伤,止不住的眼泪。
他们的现场演出是那么的鲜活!
不知道为什么,看见路人采访都在夸这只乐队,我已止不住流泪。
侬泡唱歌时的眼神交换和会心笑容一刀一刀切割着歌迷们脆弱的心。
看到警察出现在屋顶的泡兴奋地吼着“Whoo!”(泡一直期待着和警察局的交锋哈哈),听见对面屋顶粉丝高呼"Rock and roll"的侬回应一声“Yes!”。
真的看见了侬在结束时说“Hope we pass the audition”,我的眼泪爆发,一直哭到彻底黑屏为止。
出字幕后的三首歌是导演真正杀歌迷的高潮。
侬和泡互相温柔地说"Good night",随后开始唱Two of us,画面定格在泡的特写和侬的特写,这是属于他们俩的故事。
随后泡唱Long and winding road显得格外凄凉。
最后泡盯着镜头唱Let it be,侬坐在地上做着鬼脸。
可惜披头士乐队已经兜不住四个人顶尖的才华,也圈不住大家的心了。
几年后,列侬在纽约接受采访时说,“我现在可以为保罗做任何事情,我相信他也会为我这么做的”。
94年的纪录片里集齐了泡果乔,片子最后果子对大家说“我真的很喜欢跟你们待在一起”。
令人心碎
误打误撞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最近一轮下来还是天台演唱会好看。
(个人看法) let it be 每一首歌都格外好听,可以挑任何一首歌作为买黑胶的冲动。
过于生活化,原来越后面越是经典。
越有分离的前兆,每一首歌都超级好听。
(已疯) 怎么说,再伟大的乐队也逃不过背道相驰,后期和前期创作蜜月期是差别太大。
保罗努力维稳这个团队,掌握控制权。
且不被理解,认为控制欲过多列侬破罐子破摔,有些段落我真的没懂什么意思,和洋子你侬我侬。
乔治确实需要一个发挥空间,被泡侬觉得歌一般般,(I,me,mine真的好听)可是只要一拿起乐器,好似争吵就消失了!
前十分钟还在吵架进度 歌曲调没定,后就三个人像小鸡啄米围坐一圈弹出这首歌,另一个人回来无缝加入。
天台演唱会真的经典中的经典,感谢大大高清4k彩色版,这画质说上个礼拜都不为过。
和警察上门对质过于好笑了吧!
太戏剧性。
这纪录片感受到了什么叫活久见!说今年还有虫团最后一张专辑50年后恩怨也分不清,爱恨也无关了,只是想着这个人。
如果他在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在奥运会齐声歌唱,会不会一起在回天台唱到警察上门?
A great event which you‘ve already got the answer like the Titanic.预想会是一个充满悲伤与情怀的《史诗巨制:指环王版LET IT BE 》(bushi),边哭边痴汉面对他们的高清帅脸“好想回到他们的年代”是内心的呐喊,但是也要感谢21世纪的科技不是?
8h纪录片用了一周时间看下来,对泡更理解了很多(sorry Paul!),平衡各个成员和制作人的个性,他有才但也很努力。
这周在豆瓣也看到很多大佬扒得Beatles 的历史和八卦,看到了更立体更多面甚至有黑暗面的他们,但是今后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纪录片依然会热泪盈眶,他们依然有着我想活出的态度和学习的地方。
乔说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许多人这辈子追求的(物质层面),于是他更专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深度(Martin Scorsese, 2011)。
在与他相仿的年龄(应该比他年轻几岁的),会不会与他有同样的对生活对自我认知的迷茫?
(尽管我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天赋)如果乔没有创作能力,他在队里会更舒服开心吧。
心疼乔TAT下面是花痴时间乔的发型也太可爱了吧,简直是美丽的洋娃娃^ ^
浓密的大波浪,圆圆的眼睛,微笑露出的虎牙^ ^
呜呜第一集结束
You are the best!他在角落里低头拨弄吉他任时光流逝,岁月静好^ ^ 排练的时候自己默默玩“哇音”像对玩具爱不释手的小朋友^ ^ 超爱吐司三明治小饼干红茶还会调酒^ ^ 想要蝴蝶结领带的精致boy^ ^
请参观乔老板的衣柜衬衫4件(绿,红,蓝,白)高领针织打底2件(粉红,姜黄)灯芯绒裤子4件(墨绿,红棕,棕,黑)丝巾2条(花,黑)
粉色高领针织+红棕色灯芯绒裤子
高领针织2
草绿色衬衫+丝巾
草绿色衬衫+墨绿色灯芯绒裤+帆布鞋
红色衬衫+水蓝色牛仔裤
深牛仔蓝色衬衫+水蓝色牛仔裤+工装靴 (红白条纹袜子cute)
雾蓝色针织开衫+丝巾
红色衬衫+棕色灯芯绒裤子+帆布鞋
水绿色衬衫+墨绿色灯芯绒裤子
白色衬衫+黑色丝巾+黑皮鞋
这个大花棉鞋很fashion哦
紫色翻花衬衫+粉紫竖条纹西服套装(突然变风格了)
粉色衬衫+黑色马甲+红棕色灯芯绒裤子+棕色皮鞋
白色圆领针织+水蓝色牛仔裤+白袜子
红色衬衫+翠绿色休闲裤+帆布鞋(好家伙去天台为什么混搭不按suit穿了)(图片均截自b站,视频链接 披头士乐队:回归 The Beatles: Get Back (2021) 第1-3集 中英字幕_哔哩哔哩_bilibili )
开幕歌曲,采石人乐队第一首b面单曲in spite of all the danger。
56年利物浦,列侬组建采石人乐队,paul 14岁,乔治13,2年后改名披头士,汉堡演出后林戈加入,加上经纪人爱泼斯坦,完工。
64英伦入侵。
标语猫王已死。
卡尔艾伦。
奖65年help。
女粉真多。
黄色潜水艇mv。
马尼拉机场是指菲律宾1966年下半年,披头士走到了乐队命运的岔路口。
无止境的全球巡演不仅给乐队带来了身心俱疲,还为他们蒙上了各种心理阴影。
在意外错过当时菲律宾的独裁总统马科斯夫妇的早宴后,乐队被菲律宾驱逐,踉跄地撤离。
同时列侬关于乐队比耶稣更流行的一句戏言,使他们遭到抵制,特别是在美国的“圣经带”(美国的基督教福音派在社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地区)被强烈抵制,当地人不仅聚集焚毁披头士的唱片和其他产品,乐队还收到了3K党的死亡威胁。
半个世纪过去了。
可是,披头士却是永远的。
他们曾经风靡全世界,如今依然在全世界流行。
无数的歌迷们始终如一的追随着这四个唱歌的英国小男孩,即使他们再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解散,但他们的痕迹却永远存在着。
一首Yesterday,被全世界一遍一遍地传唱着;一首Hey Jude,成为永不过时的翻唱经典;一首Let it be,用最平静的温暖释怀一切,却又让歌迷们暗暗地沮丧。
因为这首Let It Be是The Beatles乐队的最后一支单曲,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句号,是一首绝唱。
不过,在看完流媒体Disney+制作的披头士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后,那种平静的温暖蔓延开来,照亮了所有的灰暗。
《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
共3集《披头士乐队:回归》,记录的就是披头士如何录制出经典名曲&专辑《Let It Be》。
基于一份拍摄于1969年1月2日-31日,长达55小时从未曝光过的录像素材,包括披头士在录音室中制作的少见画面,以及150小时从未公开的音档,由《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一手打造,也取得了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和去世成员家属的合作,包括约翰·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乔治·哈里森的遗孀Olivia Harrison,苹果唱片公司参与制作,才最后有了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
只有3集,每集长度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诚意满满,剪的实实在在。
仅仅是沉没了半个世纪的素材再次出现这一条原因,就足够让人泪目。
《Let It Be》那段时间经常被看成乐队的动荡时期。
在1970年,导演迈克尔·林赛-霍格制作的电影《随他去吧 Let It Be》,就呈现出了乐队在那段时光的灰暗面,成员之间已经有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John Lennon坠入爱情的漩涡,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搞起各种新鲜事儿,对乐队似乎不那么上心了。
鼓手Ringo Starr也受不了自己老被使唤来使唤去,离开了又被劝回来。
吉他手George Harrison不想再做小弟;只有Paul McCartney,拼尽全力的希望The Beatles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天不随人愿,所有歌迷的力量聚在一起也无法力挽狂澜。
1970年,披头士解散了。
这是有些歌迷至今心中都无法填补的遗憾。
不过,彼得·杰克逊的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它的基调和氛围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虽然有各种分歧的预示出现,但是,仍然是积极的。
观众就好像亲身处摄影棚,近距离接触四个大男孩,看着他们四处嬉闹,有争执,有爱,都是些漫长的、琐碎的、珍贵的点滴,有些长,又觉得不够长。
就是那些琐碎,极大的满足了歌迷们,抚平了那些破碎的心。
也正是因此,《披头士乐队:回归》在豆瓣上拿到了9.6分,是我们一如既往的永远的神。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七个小时的真情流露远胜于所有二手传记的千言万语,七个多小时的时长门槛意味着这个作品是一个十足粉丝向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制作人还是观众而言。
2014-2021,听披头士已经七年,现在不会每天都听,听也最多听1965之后的作品,但每一首都能跟着唱完,想一想对披头士的热爱远没有狂热,但足够深爱。
粉丝滤镜放大了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情感捕捉,迷茫,苦恼,埋怨,关怀,愉悦,兴奋,又归于平淡,1969的披头士已经走到尽头,但四个人的人生似乎才刚刚起飞——如果继续作为披头士只能为自己带来苦恼,那么让自己的才华彻底释放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敢想象如果四个人继续妥协,会不会就听不到乔治的《All things must pass》了。
Rooftop Concert看了无数遍,这次前面六个多小时的铺垫让这次的演出带来难以言说的情感宣泄:披头士等这一场演出实在是太久了,录音室里的版本已经足够好了,但气氛始终沉闷,天台上的演出条件不能算好,但他们四个人都无比享受这次演出,想来保罗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演出是把四个人联系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时间时光交错,变了很多,但有些不变的东西留下来了,披头士还是披头士。
在披头士的最后时光,他们还是抢了同时代乐队摇滚人所有的风头,无论是空前绝后的Rooftop Concert,还是芳华绝代的《Abbey Road》。
不知道下一次这四个名字一起出现是什么时候
第一部分以George离队作为结尾。
纪录片的对话中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时代的人与事,以及太多太多有趣的梗,比如他们在排练室里重复当年在《一夜狂欢》中的台词。
一下子回忆不起来所有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仅仅想分享一下几位人物给我的感觉,只是自己的感觉。
George Martin是个非常稳重、务实且真诚的人。
Sgt. Pepper之后的Paul的确很强势(不至于粗鲁也不至于独裁),但他的确也很强大,是中流砥柱。
Paul在这头七天基本上就已经创作成形了Let It Be中最重要的几首歌(甚至Abbey Road里的组曲),且不是从储备歌曲中改编的。
第一部分中Paul与Northern Songs最大股份持有人Dick James的互动非常微妙,能看出在当时Paul就已经察觉出端倪并且很不待见他了。
John的确不再像早期那样领导乐队了。
在第一部分中,除了Don’t Let Me Down以外他参与创作的全部是乐队不完善的储备曲目,但也很大方的贡献出了自己的Across the Universe。
也许是因为他如今多出来的艺术家身份令他分心,比起曾经的clever beatle如今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funny beatle。
George在性格上是一只猫,非常典型的猫。
他创作的歌在当时的排练室中的确表现力不强,他自己也说了都是些慢歌,且不便用于演出。
但是从多年后的结果看来,只有真正照着他自己的意思来才能把其长处放大。
也就是说,他的音乐有多好,在录制出来之前可能真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George与其他成员的争论中可以感觉到,他貌似是整个披头士中最不披头士的一员,因为他的很多尝试都是与披头士所定义的摇滚乐背道而驰的。
事实也恰恰证明,绝大多数外民族的文化元素和音乐元素——甚至各色各样的人,都是通过George进入披头士的世界里。
我认为George可能是一个自身才华大于自身能力的人,不过我当然没有资格这么说啦!
Ringo真的很真诚、很幽默、很大方也很欣赏另外三只beatles。
可能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一次离队史,此时的他心态更成熟,他很认真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创作能力上稍较逊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显得处境尴尬,反而,仔细观察的话可以感受到:没有他的话这支伟大的乐队貌似更容易分崩离析。
期待PART 2!!!!!!!!!!!!!!!!!!
看不下去,粉得还不够吧……
时隔多年追完,英伦风,永远我爱…能体会到阿Sam,大AL这些港乐开山祖对他们的崇拜之情。
一步步的看着Don't let me down和get back逐渐成品的过程 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小野洋子那张苍白冷漠的脸,像幽灵一样阴魂不散黏在整个纪录片里,煞风景。
信手拈来的last night‘s song 距离传奇前所未有的清晰 与前所未有的近 All the girls come on then dancing! Harrison‘s fisherwife and dwarves and bunchbacks!
津津有味的看完两个半小时 没看够下一集哪天出!
喂奶时的精神食粮🤍
BEATLES HEAVEN
PJ弄的离谱AI算法补出来的失真画面简直无法入眼,最后靠着换用手机小屏看才舒服点,这次处理再次显示AI在画面“修复”上的极其不靠谱之处,但AI这次倒是给声音修复以及处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说实话听多了有点烦,同样Bob Marley的歌在Spotify连放了俩礼拜也不腻
啊啊啊啊啊啊我虫团!!!!!
7个多小时超长素材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传奇就此谢幕
disney+的播放器简直反人类,视频不能缓存,字幕只能一种没法双语,位置不能调就在底下再偏上挡着画面贼难受,还有画质根据网络情况实时你不能自己调,甚至不能看自己现在是什么画质,逼得我正版看了一半去找盗版资源看,哦对了还有一截屏屏幕直接黑掉,我tm👿👿👿
素材剪辑的像有脚本拍的一样
小野洋子是不是自己没有家呀
先是六部中土,现在是七个多小时乐队纪录片,PJ告诉你什么是顶级粉丝
两位警察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幸福的人
第一集就太难过了。看着镜头聚焦打打闹闹自得其乐的列侬和保罗,然后转到话筒后面完全被无视仿佛局外人的落寞的乔治。''排练到午餐时间,离开披头士,回家。''
We are all losing Beatles words by words, sentence by sentence and frame by frame.
上保罗激情,天才,创作核心;列侬冷静,癫狂;乔治理智,淡漠;果子全程吉祥物atmp没收入专辑真是太可惜了get back的诞生太天才了乔治离开那段,有点好笑,有点复杂小野洋子咿呀乱叫那段给我整笑了中搬到新录音室明显气氛好了很多比利的加入太棒了很遗憾这一集我又听到了小野洋子的鬼叫列侬多次cue滚石乐队乔治老精打细算了,经常提钱从他们对比利的讨论可以看出几个人的大区别了pattie惊鸿一瞥,好漂亮下泡女儿好可爱,跟她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果儿性格太好了。泡女儿跟洋子学鬼叫给我整笑了音效太好了,听哭了。果儿给洋子的是,绿箭?哈里森的几首神作这时候就写好了完整版的天台太棒了,太棒了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我打小喜欢披头士,但这片子我看不下去一点儿,可能还是不够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