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编剧法则来看,《好雨时节》并不太合格,前半段明显拖沓,戏剧冲突来的太晚又走得太急,可正是这种刻意的去叙事化处理,赋予了这部以城市为主题的电影特有的风味。
许秦豪是我很喜欢的韩国导演,从《八月照相馆》、《春逝》到《外出》,他的“恋爱未满”唯美纯情风格风靡整个亚洲。
《好雨时节》可以看作一部疗伤之作,导演的开放式结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出口,不再是遗憾或者成长,他用他谙熟的爱情法则为我们开出一剂抚平悲伤的良方。
“成都我爱你”这个系列,仿效“巴黎我爱你”和“纽约我爱你”的成功经验,邀请著名导演来为成都这座中国最舒适的城市“著书立传”,选择这座城市,也与5.12震后成都人表现出中国特有的“市民精神”有关。
《好雨时节》是该系列的上半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故事就发生在成都的春天,也是从杜甫草堂那片竹林开始的。
如同林克雷特在《日落之前》里带给我们的浪漫表达一样,两个曾经的爱人于异地重逢,无外乎走走停停,聊起共同经历的往事,拆穿曾经一厢情愿的幻想,不断考察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然后冷不丁的抛出“我给你的信怎么这么久都没有回我”这样的暧昧机心,彻底敞开心扉,你侬我侬起来。
只是故事中加入了地震这条隐线,把这座城曾经经历的苦难与主人公个人的苦难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心防的警戒线,加大了这出浪漫爱情的难度等级,也凸现了爱情伤湿止痛膏的神奇疗效。
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描画,导演并没有用唯美的笔法一以贯之,大量镜头都是写实拍摄的,甚至也有“横穿马路没人管”这样的不和谐因素出现,但这只是作为一种特质的保留,绝无讽贬之意。
不论是夜幕下还是春雨中,镜头中的成都是如此的清新自然,更动人的是成都人由来已久的闲适与热情。
剧中可爱的光头哥讲爱情是有国界的,诚然如此,只是这浅浅的国界如同东河对于肥肠粉的不习惯,may对于脚踏车的恐惧一般,并不构成爱情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可谓,你吃我的肥肠粉吃出想念的味道,我骑你的脚踏车走出人生的低潮,爱情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五月的成都被潮湿的空气侵泡在暖暖春意当中,韩国来东河(郑宇成饰)来四川出差,在杜甫草堂碰见了当年的大学同学吴月(高圆圆饰),这个时侯正是四川地震后1年,两个人在成都这个城市发生一段淡淡的感情,情感的变化仿佛流露出成都震后所留下的伤痕,吴月的丈夫在地震中逝世,那种失去的伤感只有经历过才有体会,吴月经历过,变得不敢再爱,但最后的镜头给的很巧,看上去没完,但我们不难想象,那时的吴月已经可以重新学会骑了自行车,从悲痛中走了出来,相信她准备好了迎接新的生活。
吴月,英文名May,5月,不正好是那个让人悲痛并且铭记一生的日子么!
相信四川会有一天走出伤痛,同时祝愿现在的玉树,加油!
那么好的题材,只不过电影太多失败的地方,杯具了。
作为《成都,我爱你》三部曲其中之一的《好雨时节》,我觉得就是以成都地震为主题的电影,讲述了震后的爱情。
可能考虑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片方请了韩国导演许秦豪,因为之前看过他的《春逝》,所以还是比较看好他,结果看完整部片子才发现许导原来水土不服,这经是念不下去了。
整部电影首先节奏很慢,慢的都让我觉得跟岩井俊二有一拼。
再加上我是晚上半夜看的,几次都是想睡的时候镜头知趣的出现成都熟悉的街道,让我再一次回过神来。
许秦豪这次太细了,细腻是好事,但细腻过度,就成了做作。
韩国这个国家生活节奏其实是很快的,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反差效果,很多导演都在影视作品上故意放慢了节奏,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以前我妈看韩剧的时候我在旁边就注意到,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讲几十分钟,一家人吃个饭都能吃出1集来,情何以堪啊!
这点至少对于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在节奏的控制上来说,真要从棒子中选个比较好的话,我看只有罗宏镇了。
其实高圆圆我一直觉得是镜头下美得很舒服的女生,这次虽然不少人炮轰她的演技还有雷人的英文发音,但我都觉得可以忽略,这种貌似状况外的演出,反而符合了片中"吴月"这个角色的心境,一个地震中失去丈夫的女人的眼神的游离是可以理解的,这次的高圆圆仿佛回到了《十七岁的单车》那个阶段,虽然有点感觉青涩,但也不失可爱,至于那英文发音,哎,原谅她吧,毕竟她也是专科出身。
电影还有一个败笔就是大熊猫那段,熊猫是够可爱,但那几组镜头感觉莫名其妙,一下子脱离电影本身,直接成了成都宣传片,就差俩主角一句:成都欢迎你。
总之,一句话:剧情生硬!
节奏太慢!
导演有洁癖!
真的可惜了这个题材了。
为此,我给出4星评价(5星满),别着急,其中一星给高圆圆的短发,一星给成都,一星给片尾和那段配乐,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心把这部片子和同档期的《三枪》《刺陵》放在一个档次。
影片开始就是一片绿意,风中的竹叶摇摆仿佛是季节的响应,是春天吧,应该是春末的情景,那花瓣也在纷纷自落,落在人们的肩上发梢,在杜甫草堂的意境里兀自诗意漫漫。
五月和东河的相遇一如当初校园里的纯粹,还是青春气息,带着植物的芬芳。
就是这样的明媚这样的简洁。
镜头里的人物表情和动作也是那么的自然美好,尤其喜欢结尾处,阳光淡淡洒来,明明灭灭之间是五月的轻柔笑意,而等待亦不是等待,它有着更为清朗的遇见。
这是一部对于美好的期望,无论是如何的创伤深重,都无法抹灭人们心中的爱,曾经的痛苦伤悲也会在美好的面前慢慢释怀。
不是遗忘,而是沉淀了,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心胸。
南京的这几日也在下雨,看电影时,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
2008年,在北京上学;那一天,在图书馆二层的电脑区备考GRE;那一刻,头有点晕,我以为自己学太累,直到大家涌出图书馆。
再后来,不时遇到来自四川的同胞们,听听他们诉说故事,听他们平静地讲讲当时,讲讲后来,以及后来的后来。
已经15年过去了。
当时爱过的男生现在在纽约成家立业。
后来爱过的男生去了波士顿立业,再后来我们在北京见了一面,临别时也只能互道一声珍重。
爱有国界。
就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缓缓地缓缓地叙事,缓缓地缓缓地时光流淌。
再见面是欣喜的,分别后经历过的困难没必要提。
只是如果不曾坦然接受经历过的困境,它就总有一刻会挡住自己接收可能到来的新境遇。
这一点上,高圆圆演出了温柔的坚强,我体会到了。
电影里很多的场景都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好像曾经细腻的心思被懂得了。
弹幕吐槽厨师叼着烟炒菜,而那就是我曾见过的市井。
我想,那些惨烈的场景让它留在纪录片里吧。
我想,生活里,像影片这样,就这样缓缓地静静地淀在心底,没必要总是翻涌起来。
不想不是忘却,是不执。
重新骑上自行车,向前出发吧。
从关注这部电影到最后看到过去很长时间,最早是因为拿到朋友送的电影宣传画册,就立即被清新温暖的画面所完全俘获,于是默默告诉自己电影公映时一定要去看。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今天赶在公映当天奔向了影院,本以为是周末人会很多,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偌大的一个厅,居然只有我一个观众,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突然间让我疯狂着迷却同时又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无端情绪之中,尽管影片进行中陆续有几对情侣进来,但这100分钟里,还是能体会到大多数人没有兴趣花钱来看一部国产文艺片。
这种感觉让人沉醉,也让人想逃。
故事其实很简单,两个喜欢过彼此当初却没有能够真正在一起的人,若干年后在另一个地方相遇,生活的经历让彼此更明白不应该第二次失去。
比起一见钟情的邂逅,我更喜欢这种历久弥新的重逢,再加上高圆圆和郑宇成的气质又非常符合这个清新淡雅却不缺乏高潮的故事,让人很快忽略了剧情本身的单薄。
故事涉及的人物不多,因此影片从始到终的每一个场景几乎都是男女主人公的独白和对白,这很让容易让人想起那两部跨越十年的经典之作Before the sunrise/sunset,当然从深度上无法同后者相提并论,但片子却将东方情愫拿捏的恰到好处,包括那唯一一场激情戏也只是点到为止。
如果你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发生在中国的韩剧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剧中有一段对话将片子的层次提升了一截。
男女主人公在屋檐下避雨,女主人公问道:你为什么不写诗了,你以前写的很浪漫。
男主人公说,我本以为现在只是一个过渡,可是当我拿到第一份工资后,当我被不断提升后,我发现责任越来越重了,辞职也越来越难了,潜台词是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了,但是从他来到中国买的第一样东西就是杜甫诗集和女主人公送给他同一本书来看,这显然为最后的结尾做了不用猜测的铺垫。
幸运的是,男主人公最终还是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在那么多年忙碌的生活过后,依然决心去追随曾经那个被扼杀的梦。
或许这就是电影和生活的区别,当我们早已被现实磨平棱角,当我们被无奈的一次次告知理想的距离从来都是一个可笑的空谈时,谁还有勇气放弃安逸,谁还有勇气结束痛苦。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天的故事,赶在这个时候上映或许正是时候,在南方想必已经可以看到朦朦的绿色了吧?
从未见过南方的春天,实际上从未见过春天。
北方的春天太短暂,在还没有听到她的脚步时,往往已经被沙尘暴和大风吹向了记忆的末梢。
我从未看过春天的绿。
看完电影后,一个人走回家,他们都不明白我为何总是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我也不明白,或许是品味孤独中的喧嚣,喧嚣中的孤独?
这个春天迟迟不肯来,收音机里说明后天将迎来新一轮的雪天,海的那一边地震过后的人们此刻在做些什么?
这个春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不是更加的艰难。
我走着,风比刚才更大一些。
如果你是好雨,下次请知道时节。
一直觉得韩国电影都有洁癖,画面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哪怕战争片黑帮片也照样拍出浪漫唯美来的一个韩国导演,他的每一部影片都以唯美的影像风格著称。
但他的影片也决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而以,作为一个亚洲的文艺片导演,他继承了婉约、细腻、内敛的东方美学,无论对情感的把握还是对生命的思考,他都试图在波澜不惊的情节中寻找细微的表达。
伤感是许秦豪影片的另一个特质,他的影片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惋的情绪,他习惯将一个个哀伤的故事放在特定的季节里,而这些爱情的期限往往跟季节的更迭一样短暂,季节的变更和雨、雪等极富感染力的物象,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质感。
导演也希望以此来表达对人生中必将逝去之物的伤感态度,比如生命、比如感情。
高圆圆、郝蕾、徐静蕾并称为娱乐圈的几位著名文艺女青年,徐静蕾怎么看都带着几分俗气,郝蕾则在禁片《颐和园》里和郭晓冬坦诚相见,二人挥汗肉搏的场景让人至今难忘。
我一直比较喜欢高圆圆,至少她看起来比较干净。
《好雨时节》这部片子刚开始让人感觉很好,成都悠然的气质渗透在每个镜头中,杜甫草堂里的竹林萧萧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部成都的宣传片。
但是随着影片的继续,我越来越失望。
郑宇成和高圆圆蹩脚的英语和二人同学的背景让我顿时想起了最近被恶搞的李雷和韩梅梅的故事。
他们总是在怀旧,导演似乎希望他们的感情来得更加顺理成章,却做作得像是伪装成处女的小姐。
“你当年如果不是那么爱吃泡菜……”“你当年想当诗人……”“你记得我向你表白的时候吗?
”……诸如此类,我仿佛回到了毕业后的同学会。
在夜晚的成都街道,郑宇成扮演的朴东河就像一个从韩国远道而来的嫖客,使尽浑身解数勾引着欲拒还迎、欲说还休的女导游吴月(高圆圆饰),二人一唱一和,擦出性欲的火花。
两位老同学共同来到宾馆开房,正当我以为二人干柴烈火,即将发生一些少儿不宜的情节时,导演开始制造矛盾冲突了,欲火焚身的朴东河尽管成功的把吴月带到了宾馆房间,但吴月拒绝了他,用一句“I’m starving.”气得他七窍生烟。
朴东河不敢翻脸,只好采用缓兵之计,打算带导游姑娘出去玩一天,玩累了再寻机会,可怜的他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居然被告知对方已经结婚了。
导演想打一把温情牌,最后抖出的包袱是,吴月的丈夫在五一二大地震中不幸身故,吴月暂时不打算找男人。
电影《2046》中有句台词:“爱情这东西,时间很关键,认识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主题,朴东河显然来得不是时候,这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吗?
然后我就不明白了,既然不想这么快寻觅新欢,亲爱的高圆圆同学为何又要自然得不能再自然地和郑宇成调情呢?
真是想不让人误会都难那。
故弄玄虚的韩国导演,让人实在无语。
不自觉地想起那首雷人的歌《李雷和韩梅梅》,那些一起长大的小暧昧,他们要是不再遇见该多好。
纯粹冲着《成都,我爱你》的标题看这片子,高圆圆的英语听得瘆人。
从头到尾的成都看得很过瘾:1、双流机场2、肥肠粉3、锦里4、杜甫草堂,卖纪念品处果然都是外国人的生意5、小酒馆旧址,第一次去小酒馆看演出时就跑错去了旧馆6、郫县!
这个不得不提...7、宽窄巷子,老头老太太跳舞8、二环立交桥9、熊猫基地都是一些基本场景,游客必到之处。
片子拍得平稳略冗长,成都基本只是贡献了场景,味很淡。
■入评理由:中韩合作的爱情甜品,丝丝入微却少了点成都的市井气息。
■片名:《好雨时节》 ■导演:许秦豪 ■演员:高圆圆、郑雨盛 ■上映日期:2009年1月8日(中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爱情的感觉变化就跟季节更迭一样,这一回许秦豪的爱情依然不完美。
拍了十年爱情片的许秦豪,一直没有走出心灵的迷区。
他总在重复悲剧,即便等来了释然和点滴微笑,但也是笑中带泪的那种。
就跟以前说过的,《八月照相馆》的韩石圭有绝症,《春逝》的李英爱有伤痛,《外出》的两位是不伦,《幸福》的主角索性是病人,谈一场恋爱,许秦豪就让主人公生一场大病,好比《情书》里的女藤井树,有着看似治不好的重症感冒。
因而许秦豪的爱情故事少有完美,总有一方负心薄情另一方又大惑不解。
《好雨时节》亦不例外,一对留学时认识的老同学,再次邂逅时,女方有难言之隐。
她避谈过去的一些美好记忆,这是何故?
后来,许秦豪直接把她送进了医院,为的还是说明爱情落下的重病不好医治,很难痊愈。
《好雨时节》里的成都是潮湿的,几场春雨应了季节,带来湿漉漉的感觉,有如催发情欲一般,就连人物开口说话都会有时滞效应。
这种黏稠感好似男主角的不舍,他居然重遇旧日美好,宁可选择推迟当天班机。
它也包含了女主角的迷恋,过去总归是美好的,雨季来临也意味着旧情重燃。
电影要寻找的感觉其实就在杜甫的古诗里,说的是雨、讲的是从夜到锦官城的环境,可无一处不是在说诗人的欢喜心情。
这自然万物,总能用以去化解留在内心深处的爱情伤痕。
回看许秦豪前作,找到这样的共同点并不会太难。
影片原是《成都,我爱你》的三段之一,这些以城市为题的致意系列,无论原创还是山寨,大多采用了异国人的眼光。
所以《好雨时节》的韩国男子会意外降临到这座城市,而不是杜甫草堂里的讲解员盼到了情郎。
电影第一视点来自男方,他的语言障碍,一路上拥堵的交通,饮食的不习惯,躲在酒店里无聊寂寞打发时间,这些都是外来人物的最好写照。
这部电影把成都过分美化了,即便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它都干净得太不像样了。
从空旷广场到路边小店,路人彬彬有礼,没有了耳边嘈杂的川音和市井气息的热量。
这简直是天造地设的场景,适合给男女双方用来谈情说爱的。
然而这段昔日情愫静如止水,导演依然怕影片太过平淡乏味,就加了一个韩国中年谢顶男进来搅局,制造一些笑料反差。
可即便如此,《好雨时节》还是太过于恬静了,冗长拖沓。
影片空有杜甫草堂这样的人文景点,许秦豪恨不得再现当年竹林戏的柔情,可惜只能徒劳的复制。
《好雨时节》的致命缺陷在于两个主人公没有过去,他们的过去只有照片,现实中有所关联的人物更是少之又少,多半是服务型的角色。
于是乎,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人难以入戏,这种重逢虽有普遍代表性,可发展下来也不是这样客气的,没有丝毫惊喜。
再有高圆圆拿捏女主角内心始终有所欠缺,更不提她那口英文发音。
至于讨好中国人的天灾节点,未免处理得过于草率了。
从重庆到成都,这两座城市经《疯狂的石头》到《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的表现,借由银幕制造出独特的巴蜀文化,然而里头好坏参半。
《好雨时节》加了韩国人进来,可这辣白菜跟四川人的麻辣终究不是一个味儿。
太多的想当然,太多的甜言蜜语,反倒容易产生虚情假意镜花水月的幻觉。
我在观看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起了城市宣传片,多了精心设计,少了自然美感。
两个异乡人在成都进退两难(高圆圆明显不是川妹子),那城市背景说到底还不是一个花架子,爱的是成都?
其实是人。
巴尔扎克说:坦白的爱情自有它的预感,知道爱能生爱。
这《好雨时节》就是想由简单的爱而生出另一种爱,完成从男主角到女主角身上的情感转化,再有体现出对那场灾难的大爱。
有一点是不会错的,不管是爱情来了还是人来了,来了,就真的不想离开。
【北京青年报】
透明干净,成熟圆润。
一些镜头很用心,也很唯美。
故事结构挺简单,难得导演填补了不少细节,比如那个思乡的韩国同事和烧酒,比如那个老部长磕磕绊绊说出秘密那段,还加了个"她很坚强“~~,给这个略显单薄的故事加了不少真实有趣的细节。
还有一些细节要看后想想才理解。
比如开始就出现的明信片,从后面的对话里可以知道,是May寄给东河的,东河去杜甫草堂是刻意的,而非他说的 "bump in"。
这个看起来似乎憨憨,其实不少小狡猾的男主角,不显平面,反而有了喜感。
而且这个细节说明,其实,两个人不但有过去,而且都没有忘却,只是有些被岁月冲淡的模糊和淡忘。
就像东河说的,一次次领薪水,升职,放弃的不仅仅是写诗吧,也有爱情。
不然May不会问起为啥不回明信片,东河不会带着明信片来杜甫草堂。
所以对话里面,有真有假,有试探有记忆,有狡猾也有伤心。
当年应该是东河失去联络,伤了May的心,所以May结婚了,然后~~还有May接到的那个电话,对方应该是她的婆婆,所以当时接到,震动不小。
总得来说,May演得不算太差,只可惜如果她演技再好一点,会把这个故事表达得更完美些。
女主角应该百转千回,很复杂的一个心态,给她演得有点儿破碎断裂。
导演很成熟,郑雨盛的表演也很成熟,成熟自然从容,如他在剧中的形象。
因为成熟,所以这道普通的菜,在大家努力下也能不过不失,还有些小亮点。
真的够唯美,把成都拍的好漂亮~美女呀帅哥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结局有点让人意外 画面很唯美
水土不服吗?英语太别扭了
你就是吃定我
高圆圆真美···可是真烂
冲着郑宇成多给颗星,实在太差!
高圆圆这个老花屏
幸亏当时没去电影院看。
继续淡淡滴···幸福~~~
没头没尾的。台词不连贯,好突兀啊。
许秦豪的力度没了
装失忆的目的是?铭记 or 忘记?话说,如果真的爱,手牵手逛两天动物园,也好过一夜情躺在宾馆……
怎么看怎么像<<迷失东京>>.怎么看怎么别扭.
等着下部。不改许氏风格。
故事太牵强了。本来以为会有美感。除了那个肥肠面。
带有城市特色的爱情小清新,俊男郑雨盛加上美女高圆圆,养眼的组合。
俊男靓女加美景,剧情俗不可耐,15分钟的片子硬拽了90分钟,高圆圆的英语简直不堪入耳
这段爱情没有过去,这段爱情更与成都无关,仅仅给个包袱给地震这样的剧情太狗血了!
棒子
觉得韩国男主角的英语缩滴比高圆圆好点儿...不多(跳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