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怀揣着少许惴惴不安,些许的不屑一顾和那么一点点正襟危坐,靠在椅背上,并不知道放的是怎么样的一部主旋律电影,但当灯光全部暗下来,屏幕上出现了古城墙的画面和那里生活的人们,那熟悉的场景,顿时让我目瞪口呆,那衣装,那平房,街上的小吃和人们走路的样子,神情,立刻把我拉到了那些早年已被埋没的记忆的沟壑里。
这是皖北的一座小县城,和我老家的县城相距甚近,连里面人们听起来蹩脚的方言在我看来都是那么亲切。
诚然,我承认开始吸引我的真的就是那种类似家乡气氛的环境,但是接下来吸引我的却是电影里那朴实,真实,甚至是触手可摸的那种厚重的质感,那种质感会让很多不了解皖北的人相信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离城市遥远的那些令人新鲜,质朴,真是而感人的事情。
说实话,以我通常的关于主旋律电影的情感模式,我真的很难再次将他归于主旋律的类别里。
因为多数主旋律在弘扬真善美时候,将正面人物烘托得高高至上,并不惜任何手段将反面人物五马分尸,将其人性彻底粉碎,恨不得打入十八层地狱才解恨,殊不知,这种伎俩恰恰使制片的人的人性阴暗面的马脚暴露无遗,这也许就是我们在看那类电影的同时所产生的怪怪的感觉的原因吧。
片中的主人公是个小人物,在公务员的最底层辛辛苦苦,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多少年,就是没能升个一官半职。
这个开头便给以现实制度,环境当头一棒。
这样的人代表了一个群体,有千千万万个同样的主人公正在,以后还要,轴在自己的岗位上,社会没有给这些人以肯定,现在的状况确实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样的一个轴人,舍家弃业,一心怀揣着振兴一方的单纯并美好的愿望,走上自己的路。
对于片中的场景,我真的很难刻意的抽出几个来反映主人公的形象。
也许是主人公太平凡了,就像那种掉入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唯独不同的是他有颗更加滚烫的心,滚烫化为一种力量支撑着他,所以看起来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主人公对家人的歉意,使他始终处于一种内疚中,但他的事业又不得不使他处于这种内疚中,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于是更加感到质感。
另外,片中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入细入微,让人感觉这些人就是从哪个村里临时拽出来的一样。
片中没什么大场面,但是确实有好几处让人感动的想哭的地方,记不清有几次了,只记得最后主人公和村里人吃年夜饭的时候,人们挨个给嫂子打电话,着实让人感动了一把,只是当时,主人公已经醉的躺在了五奶奶的床上,镜头拉高,满屋,满院子,满屋顶,满路上的人,桌子,和年夜饭。。。
故事的结尾没有刻意的安排主人公倒下的画面,只是平淡的叙述主人公得了心脏病去世了,这一手确实高,毫无做作,又让人深陷其中。
只是在他女儿的钢琴声中,平静的结束了。。。
作为一部弘扬我党优秀事迹的电影,片中没有撼人的场面,而只是以感情为主线,在平淡的流淌中,渐渐的将故事从平凡拉向了不平凡,让人从嬉笑怒骂的生活中渐渐如到那个感动的画面里。
让人感动,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唯一杀器。
因为真实,所以我们相信,因为平淡,所以感觉很近。
最后的感动其实都是在真实与平淡中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的。
没有光彩炫目,没有宏伟画面,就如中开头画面中的城墙,敦实而安静,如路边的田野,灿烂而具有生命力。。。
礼拜一单位组织看,旁边是个小妹妹,她哭着问我,为什么非得等人死了,才宣传他.我答不好这样的问题,我对她说,不死可能没人知道吧本片中的书记,是一个在省机关不得志的干部,得不到升值,男人的事业心严重受挫.于是拼命想抓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抛家弃母也在所不惜.去之前他应该也是有所盘算的,当村官三年,这叫体验生活,回来自然会生官家爵,这连村民都知道,叫镀金.可是他去了,却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个价值叫他更顾不上亲情与爱情,男人总是在成功中实现自我的,这位书记在小岗村获得了成功,他的村民不愿意他走,因为碰到这样的书记实属不易,他应该也不想走,好不容易作出的事业,他想做的更大.再干三年,他终于决心走了,小岗村是个名村,靠着名气与这位书记的领导有方,亲历亲为,小岗村发展的很好了,甚至有的地方都阔气的不像一个村子了,可是命运却不让他走,不让他回省城享受他受之无愧的荣誉和官位,不让他与母亲妻子孩子共享天伦.他死去了,不是因为当年的焦裕禄劳累而死,却也与劳累肯定脱不了干系,45岁,心脏病.他为什么被宣传.为什么全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所有的党员团员和群众都要来看这个片子?是因为他是英雄麽?他自己选择挂职锻炼,自己在那个岗位上所作所为,都是任何一个书记应该作的,他没有开创世纪也没有改变命运,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书记,中国每个村子,不是都应该有这样的书记麽,就好像每一个学生都要写完作业,每个工作者都要完成工作任务一样.这是他应该作的,工人在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不算英雄,书记也不能算,他不是英雄.他却被宣传,被演绎,也肯定要被学习,为什么?难道我们泱泱大国,这样按时完成作业的书记已经屈指可数,需要被广而告之了麽?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孩子,中国有很多乡村,也有很多像小岗村这么穷困的村子,它们没有小岗的名气,所以也很难得到一个好的村长或者书记,更别说财政的拨款,铁路系统都为你停留.我也知道我们的县城,领导都是换届的,3年4年的任期,他们都不会是本县人,各人有各人的爱好,一来都是三把火,修修路,修修河,弄弄公园,建设总是如火如荼的搞,据说这样当官的能捞着油水,所以县里三四年三四年的总是修路,修河修楼门面,新新的路与桥,也有理由拆了从修,县城通向省城的路上,貌美的路灯彻夜通明,我家就在县城里面,晚上却总是黑黢黢的,从来没有人在这里安过路灯,问爸爸,爸爸说,这里安了路灯外人看不见,所以没人给按.我也知道很多干部下去挂职锻炼,为的只是回来之后有理由晋级,电影中这样的书记,还真真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沈浩很不幸,功成名就的时候去世了,如果电影不再最后加了一个煽情的尾巴,大家可能不会在电影院哭,这确实是一个好书记,好干部,但是我们不应该为他哭,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的干部就值得如此宣传和学习了,就算优秀,为什么非得连命搭上才是好书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片名叫第一书记,片尾歌名却是做人,本来应是教人怎样做官,片尾曲里却唱的是如何做人,片子如此避重就轻,实在是让人很遗憾。
更何况,沈浩其实只是会做官,并不会做人,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是如何恪尽职守鞠躬尽瘁,而不是他不近人情抛家弃子,沈浩又是一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的牺牲品,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忠孝两全,现做人,再为官,不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作为一个人类学票友,用费老写的这四个字当做标题,一确实这四个字儿对我来说感情特别深厚,再一个,确实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么一个这片土地上永恒不变的话题。
但写这四个字之前呢,还是想说一个不算题外的题外话:如何拍好主旋律。
主旋律电影,这是一个被生造且在如今的网络语境当中已经被异化的名词。
主旋律电影这个几个字没有丝毫贬义,甚至连类型片都算不上,只不过是通过电影去描述传达一些政府或者说约定俗成的政治正确样板戏。
电影强如美国(独立日,与狼共舞等,甚至姜戈)苏联者(雁南飞,解放等),边缘如澳洲者(澳大利亚,钢琴课等),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影响,是电影艺术和人类文明共有的符号。
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斯特劳斯也曾经说过,文化之间会有差异,但人类的思维结构是相同的。
所以有电影的地方就有主旋律,甚至可以说主旋律是检验一个导演的试金石,当今我朝很多自谓刚强独立的导演对此电影不屑一顾,认为自己高尚无暇,不愿意当专制政府帮凶。
但回过头看看大多数这类反主流的片子很大的结果是他们自己都不能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说什么,即使是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
说老舍写不好命题作文,这不逗吗?
为何观众会喜欢电影?
因为人是感情动物,都会移情到电影中的角色,寻找那些与自己相似,或者说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通俗一点就是电影需要接地气,无论是表达一种个人的品格,还是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亦或者是真实事件的改编,观众都希望在里面发现点什么,即便在我个人来看许多烂俗的影片例如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能让一些人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是接了地气。
但是手撕鬼子,或者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电影,能产生什么共鸣?
一般人类或多或少能够承认自己某些时候笨,但是不能承受自己智商低下,面对这种影视作品,观众无法找到审美和智商上的认同。
主旋律的影片如果能简单的做到接地气三个字儿,那么离成功就不是很遥远了。
说回本片。
“文化是之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只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的那部分生活方式。
” Ralph Linton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甚至说全部中国人都有着对农村的记忆,无论来自自己的田野体验还是家人的遗传记忆,那份骨子里从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很难抹去。
费老在《乡土中国》里描述的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每一个人都曾体会过,那种原始的熟人社会形态。
从沈书记修路,解决挖掘机,重竖村里的精神图腾,祖坟问题和最后的年夜饭,无处不透露着工业时代把农业时代消亡前农村普通人的思想情态和一个”接地气“的共产党官员,导演并不是刻意去体现,而是细致观察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却合乎所有的理论,这是field work的力量,也是诚意的力量。
甚至连工业取代传统经济的命题都有出现过,不得不说这种写实的主旋律片抽取主旋律这三个字它依旧是一部好电影。
年夜饭那段,正是全片,甚至是整个农业文明和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无意去质疑小岗村这个改革开放图腾的真实性,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个图腾,都会有一个象征符号,造福一切社会需要前进的理论制高点。
p.s. 沈家小姑娘真是萌死了。
p.s.2 欢迎来学影视人类学
《十八个手印》之后的凤阳小岗村,原型沈浩,04年省里选派到村里任职,09年鞠躬尽瘁,10年电影。
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什么意思。
不就以前那些下派干部讲的嘛帮他们过上好日子不比提拔重要!
很多人都能做,但没做,我做了。
当初你来小岗的时候,是把你想俗了,想浅了,没想你把小岗当成了事业一开始,我被吸引来的只是小岗俩字,它是个舞台,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几年下来,跟老老少少相处长了,像家人似的,做事的心情就不一样了。
也是小岗人爱村,想发展,团结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家家户户当前难题,拓源解决经济问题(凤阳贡米,香猪等原来的特色产业)很多实事啊,铺路,修房,就业,当地经济多样性(不单单靠农业种地),让该段铁路线停车四十五分钟铁路上架桥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再到美国企业落户小岗村,红色旅游等等推动。
两边架桥墩直到中间架好互相跑来庆贺的一刻,书记带头和村里干部一起给吴奶奶披麻戴孝谢擅自迁坟之罪的一刻,过年村里人不仅争相与书记年夜饭齐齐吃还给书记媳妇逐一电话拜年的一刻,真的感动,一个外乡人为了帮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唯有敬意。
一撇一捺写成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
书记家里人的牺牲也是很多,为了小岗,家庭都没照顾的来,电影也不是讴歌,基本都是陈述加点艺术化加工,精神道尽不难,难的是精神化为动力前行。
因为上级的指示,以及单位的安排,所以今天下午在单位集体观看了这部影片。
可能还是源于从众的抵触,刚刚观看还是没有好好体会。
最终正面的电影还是看出一些负面的效应来:里面有台词讲:当官的未必干事,干事的未必当官。
还有徐帆的台词:原来吧有萝卜没坑,好不容易坑有了,可萝卜又不在。
沈浩的确是真心地为群众干事,他有这个心,可他办成了,别的有的人也肯定有过这个心吧?
为什么没有办成,不知是否和沈浩从财政厅的背景有关?
因为有财政厅的背景,他可以更容易拿到钱,他可以去铁道部见到部长?
当然也联系到我们单位的实际,因为缺钱好多事情都没法办成。
钱和权难道真的比一个想干事的心更重吗?
课堂作业。
《第一书记》的故事原型是家喻户晓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
沈浩同志为小岗村付出了6年心血,最终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这样一部歌功颂德的献礼影片里,我们却看到了贯穿整部影片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份难得的情怀,让这部原本“正襟危坐”的主旋律影片变得情真意切,更易在感性方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一.在工作安排上浪漫情怀促成影片高潮在一开始沈浩赴小岗村任职的情节处理上,电影便从细节上刻画了一个平实却又充满情怀的主人公形象。
在影片里,沈浩在走进领导办公室报名的时候推门而入。
领导笑称:你下回进门能不能先敲门啊。
从该细节上可以看出沈浩的一腔热血。
被问及为何报名选派农村时,沈浩的回答更让观众忍俊不禁:就冲小岗这两个字。
当领导提醒他时间是三年时,沈浩回答:一年我还不去呢。
自此,一个可爱又可敬的“第一书记”的形象便建立起来。
沈浩在任职书记期间的种种事迹,使其个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得到充分展现。
这些情节的重叠渲染,让这样一个40多岁的书记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第一书记》在电影结构的编排上,对人文关怀的表达更重于对个人业绩的宣扬,这一点在当今电影市场上的主旋律电影之中是难能可贵的。
沈浩是感性之人,他在带着女儿去一家农户探望时,影片使用舒缓的背景音乐加以渲染,画面柔和缓慢,孩子们吃着橘子,一个农民坐在板凳上给绳子打结以打发时光。
离开后女儿问道:爸你哭了?
沈浩笑答:谁哭了。
体味到百姓的辛苦后,沈浩留下了泪水,足以见得沈浩的确是一个浪漫感性之人。
也为之后沈浩为小刚寻再奉献三年埋下了铺垫。
如此重感情的沈浩在面对乡亲们时隔28年后再次联名按手印的请愿书时,又如何去拒绝?
在为小岗村搭桥的过程中,沈浩的浪漫主义情怀更是展现无遗。
影片为搭桥设置了重重障碍,而沈浩凭着一腔情怀逐层破解,最终成功。
在歌颂成绩的同时,让沈浩的个人形象逐渐充实。
为小岗村搭桥的代价是全国的铁路线路暂停运营40分钟。
不要说这给全国的铁路运输带来多大的时间上的损失,如果40分钟内大桥无法顺利搭建完毕,带来的后果更是不能想象。
面对这种艰难,任何人都会望而却步,而沈浩却抱着一腔报答小岗村民的浪漫热情奔波起来。
铁道部,上海铁路局…沈浩一趟趟的交涉,一趟趟的说明,最终在铁道部长正式通知沈浩可以双向停车45分钟为小岗村架桥时,观众的内心也跟随着剧情而激昂起来。
当乡亲们在架桥成功后欢呼着奔跑相拥时,观众的观影情绪也同时达到了高潮。
试想,如果沈浩是一个过于严谨务实的人,或者说凡事追求踏实稳定的人,不是这样一个骨子里有种浪漫情怀,不服输一根筋的个性的沈浩,那么影片将会缺少多少震撼人心的时刻。
二.在家庭情感处理上更侧重情感的渲染对沈浩家庭的情感处理自然是整部电影最具有浪漫情怀的部分。
影片开始,沈浩在抢救过程中手里紧攒着手机,画面特写到手机的屏幕的一条信息:宝贝女儿,爸爸不舒服。
画外音是沈浩的念短信的声音。
电影将沈浩在影片里的第一句发声安排在和女儿的交流中,使用倒叙的方式来描述沈浩的一生,奠定了全片的情感基调。
沈浩放弃市里的干部工作而自愿被选派去农村当官,妻子和女儿一开始自然不会理解。
沈浩在和妻子交流时,说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嘛。
一个40多岁的男人本应该安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是沈浩却依然像是一个孩童一般想着大有作为。
沈浩仅凭借“小岗”二字便离开家去实现自己的“大作为”梦想,浪漫情怀开始彰显。
在对沈浩的工作环境进行展现时,多次出现沈浩一家的照片特写,包括车子上印有女儿照片的挂坠。
在刻画沈浩爱家的同时,又让沈浩在家庭和小岗村之间选择了后者,这样的矛盾安排让观众一方面感受到沈浩家庭的浓厚感情,另一方面对沈浩产生一份敬畏之情。
在沈浩的妻子和女儿去小岗村探望时,一处细节展现了沈浩妻子对沈浩的爱与宽容。
在沈浩带着女儿去探望农户时,沈浩的妻子在整理完办公室后翻开了沈浩的日记本。
影片在之前就已经多次交代过沈浩有记日记的习惯,将每天工作的心得和对家人的愧疚都付诸于笔端。
妻子在阅读日记的时候镜头逐渐推远,或许妻子会流下泪水。
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情感溢于画面。
浪漫不一定要是海誓山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便足以表达。
而妻子对沈浩的态度转变,从不理解到无声的支持,更是两人感情的最佳体现。
沈浩去世后女儿钢琴考级现场的独白使得全片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的渲染得以最后升华。
在场的小岗村人包括评委都被深深感动。
此处的煽情处理不过不失,所有受沈浩帮助和恩惠的人都在女儿的钢琴声中落下眼泪。
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在此刻得以完美展现。
相信观众也很难不与演员感同身受,为沈浩落泪鼓掌。
《第一书记》的导演陈国星也是个浪漫之人。
他尝试在英模电影里融入美学元素,增添浪漫氛围。
《第一书记》原本设想中的结尾是沈浩去世一周年的那天,冬天飘着雪花,村民们忽然不约而同地向一个方向望去,发现两棵桃树都开花了,引来了蜜蜂,处理得非常浪漫。
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只好剪去。
如果电影能按照导演的意图进行展现,那么这部献礼英模电影的浪漫情怀将会得以更加完美的展现。
英模电影原本就容易给观众留下刻板印象,还希望电影的创作能够拥有更加宽松的环境。
一直在避免“为反对而反对”,一棍子打死主旋律。
而且实事求是地说,对像《开天辟地》、《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这样的电影还留有很好的印象,是历史还是杜撰,多少虚构多少演绎多少矫饰,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影响艺术语言,就像第N代在抱怨审查制度的时候鲜少躬身自省驾驭电影技巧的能力(这一方面,功成名就的老一代导演立即显出圆滑世故,他们往往直言不讳地说低劣的表现是为了迎合老百姓不怎么高的品味)。
所以看完《第一书记》,我要发自肺腑地说:现在拍主旋律真是越来越难了,焦裕禄雷锋的那个疯狂的时代背景不存在了,开天辟地建国大业那样的历史事件毕竟不是谁都能搞的。
太假太空的东西显然吸引不了观众,而真实的能不能拍,怎么个真实法,真实度保持在多少才能兼具喜闻乐见和教化功能……这些,不是事实说了算,不是编剧导演说了算,谁说了算谁心里清楚。
现实题材主旋律电影的困境就是:不说不行,说多也不行。
因此就只好靠大量明星串场来演出一部欢乐而破绽百出矛盾无数的戏码: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必须让小岗村穿越到某个时空,穷愁潦倒地从2004年沈浩挂职开始,重新进入历史,改头换面——矛盾在于,建国55年来宣扬的成就甚至在这个因为红手印大包干而闻名的乡村,都得不到一点点体现?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必须抹黑其他干部的无能无为,当然这一点要极其谨慎,毕竟大家都在职在位,说多了谁也不好,因此很多人都是模棱两可地反面一下,华丽转身,继续伟光正——而这不幸就引发了另一个矛盾,为什么从上到下这么多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干部,老百姓还依然穷苦不堪?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就必须暴露官场的各种积弊,做事不是凭借任何法律规矩规定,而是靠一个字“跑”,跑钱跑项目跑各种条子,最终累死在路上,众口交赞一个鞠躬尽瘁在陋习积弊之中的人时,有没有发现那一层薄薄的遮掩之后,就是真相的可悲?
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就必须设置工作的重重困难,但因为众所周之的原因这困难不能来自上级、不能来自同事、不能来自制度、不能来自那不可说的真相……编剧艰难地打了一阵太极拳后,终于让矛盾半遮半掩,落在了乡里无赖身上,但也不能说太多,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地头蛇,只能说老百姓都是好的,好人打好人,需要一个更好的人来调停。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为了强调沈浩的功绩,就要一遍遍一遍遍强调他的付出,而这付出最大的莫过于家庭,老婆受累了,母亲搬回农村了,女儿成绩下滑了,老婆不理解了,母亲牵挂了,女儿闹别扭了……如副歌反复出现,既令人疲惫又感人,而这是为了还原一个英雄的人性所做的孜孜不倦的努力。
因此全片的主旨,其实是由那个漂亮的小岗村小媳妇儿说出来的一句:“沈书记,我们小岗村对不起你们全家!
”想起以前某人说过的,我国的好干部形象,都抛家舍子,要老百姓明白:“领导这样牺牲都是为了我们”;外国的好领导形象,都爱妻爱家,是要老百姓明白:“不爱自己亲人的人,怎么会爱我们”。
拉到这部片子里来看,还真是观察入微,只是同样这种道理也属于,不说不行,说多了,也不行。
你可以说它处处感人,可稍稍转念,破绽就出来,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中央六刚放的,对沈浩好奇才看了。。。
我想知道,沈浩的女儿就真的那么恶心么???
“爸爸,你要向我保真,只能养他们,不能吃他们。。。
”这是一个中学生说出来的幼稚的话么??
人家小朋友是多残疾啊,需要你汪汪申请款款、含情脉脉的亲手喂橘子啊。。。
喂啊。。
尼玛啊。。
编剧太矫情了吧,太假了吧还有啊,和她爸站在山包上煽情尼玛啊真的很恶心啊他TM假了吧还有啊,故事发展也忒迅速了,,,还没看呢,就来了50万修路啊,,你神通啊,,50万,,南方大旱的时候,洪涝的时候,中央都没见这么给力啊。。。
最后的弹钢琴啊,评委刘仪伟啊,我就笑了。。。
那时个什么比赛啊,感觉太琼瑶阿姨了吧,,评委想想也知道感情分啊。。
叫什么名字不好叫汪汪啊先头那么坚定的支持她爸啊,后来吃饭的时候还给她爸撂脸子啊成绩下降时缺少父爱啊是她夫人比较寂寞吧,这个理由还能好点。。。
晓勤说自己忙得都快撑不住了,沈浩回家的时候她看电视呢啊,爽啊总的来说,沈浩同志是个好同志,是编剧和导演恶心了观众
这是继《老百姓是天》一个月之后的又一主旋律电影,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在党员和全社会中掀起了观影高潮,在各机关团体的支持下,成就了其超高的票房。
今天我本着观星看演技的心态来到了朝阳文化馆,小厅空荡荡,倒也在意料之中。
影片开场画面给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何为“万世根本”?
就像寻宝一样,我跟着影片的思路探索开来。
沈浩,一个在财政厅不如意的小干部,或者说作为一名财政厅每年评定为基本称职的党员来说,他选择去小岗,不排除有“镀金”的初衷。
但是,他依旧是值得尊重的,不管初衷是什么,在村里一待六年,他带领着大家迈过了那二十年没有迈过的富裕坎儿,而最终长眠于此。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理应服务于民,如果不是因为年仅45岁就病逝的话,还会有这样一种效果么,他最后终究体现了一个党员的本质,而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讽刺,一个党员做了党员应作的事儿就能如此宣扬,那现在没有被宣传过的党员,岂不早就是名不副实、名存实亡了么。
两个小时的全明星阵容过去了,似乎找到了开始时的答案,“万事根本”不是包干带头人口中的粮食,不是小岗“改革开放第一村”这块招牌,而是那“一撇一捺写出个人,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红手印摁出个大写的人,万世根本是做人……”
主旋律里拍的算不错的了
一般
我是不太喜欢看这类电影的,但这部还可以。好久之前看的,主角演的挺不错的。
沈浩这样的人值得著书立传,导演故事也讲得很精彩
类型片,这人也挂了,看仨挂仨。好多大牌明星。
中国有很多主旋律的电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这些主旋律电影的主演大都是老戏骨,演技是没得说的。这部第一书记讲的是安徽小岗村的村委书记沈浩的故事,看到结尾把我看的眼泪汪汪的,要不是在飞机上,可能我还真的会哭出来的……
走了《建国大业》的路子,明星客串得有点意思,情节也不是那么高大全了,主旋律都拍成这样,大家都爱看了。
果然主旋律,好多大咖。
虽然是主旋律,但是拍的是真不错,比那些所谓的大片有意思多了
奶奶演的太好了。各种感动啊!
8.12日集体学习,电影结束后集体鼓掌,许多同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为人民做实事,将权力落到实处,吾辈应挺膺担当,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多好的电影呀,那些打低分的人脑子进水了。
党国的洗脑之作,只能一星,不能再多了
我倒觉得这片挺好的 这个沈浩真有能力 能在短短6年做出那么些个大事儿 在我们这个国家里 真的不容易 为他的逝去感到惋惜 也祝福他再天堂一切完美
一生一世才做成个人。是谁没带纸还哭成狗...
用一些简单的手法,骗去观众的感动
既有主旋律也有故事性
教育片
艺术都是现实的升华,不是完全真实的纪录片,较好地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应该是看过的比较好的主旋律电影了。画面拍得很美,情感细腻质朴,演技扎实,不过分煽情,传达出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但现实中的问题要更复杂,并不是单单靠艺术性的电影就能体现和说清的。
我就真不明白了,电影评分标准是什么?我也是经常看国外电影的,国外电影就一定好,主旋律就一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