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竟然把剧情片看完了,因为我对剧情片向来不太感兴趣,经常睡着,随着剧情深入,此片吸引了我。
片中新老间谍相互较量,有几分精彩,更何况是根据真实改编。
片中有几处我想不通的地方:那么聪明的老间谍真的不会发觉发生在他身边的一切么?
作为助手而言,仅凭几句话就能将如此老练的间谍劝回车上?
当然我很佩服最终完成任务的他。
他在监视过程中也受到了感情的考验,面对自己被扰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爱人,虽然达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但他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最后做出了选择。
无论特工也好,间谍也罢,我想正常人是无法胜任的。
没有坚韧的性格过人的承受力,还有许多无法想象的压力,需要牺牲的太多太多。。
借用片中一句话,印象是这么说的“进入了调查局人就都变得奇怪了”回想,片中作为助手的他内心斗争相当非常激烈,给我的感觉:一个人要想得到什么,相对应他注定必须要失去些什么。。。
如果他继续特工生涯,我想有一天他一定会崩溃!
90年代初期,由于前苏联一夜之间瓦解,克格勃也随之解体,俄罗斯对外情报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这期间,艾姆斯间谍案的曝光差一点连带出了汉森,然而,由于汉森在联邦调查局里实在是太让人信任了,所以最后还是没有被任何人怀疑,不过,汉森也因此蛰伏了好几年没有活动。
1995年,汉森被调派到美国国务院外国任务办公室工作,仍不时能接触到敏感和保密的情报。
于是,当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重新恢复与汉森接头时,汉森毫不犹豫地披挂上阵,直到被捕当天还在为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
《双面特工》。
8分。
比利·雷编剧、导演,克里斯·库珀、瑞安·菲利普主演作品。
在所有的特工片里,这一部最不烧脑,最不复杂,既无火爆的场面,也无激烈的打斗,但它十分耐看,尤其是双男主的表演,给这个相对平静的故事,增色不少。
瑞安·菲利普饰演的FBI初级特工艾瑞克一心想升级为探员,但遗憾的是上级派给他的紧急任务竟然是调查克里斯·库珀饰演的信息安全部主管罗伯特,给他的身份是罗伯特的助理。
罗伯特非常冷峻,为人严谨,与苏联特工周旋二十余年屡有建功,但高层发现,罗伯特可能是双面特工,他不仅向苏联出卖情报,也至少供出过几十位线人的线索。
艾瑞克的苦恼在于一方面在于罗伯特相处的过程中他没发现过他什么缺点,甚至罗伯特还是一位十分虔诚的天主教徒;另一方面的苦恼在于他因为这份高度神秘的工作导致他和女友之间出现几乎难以修复的裂缝。
艾瑞克虽然稚嫩,但他足够聪明,也相对沉稳,甚至非常善于观察情绪反向制造矛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终于把罗伯特逼向了毁灭之路。
他俩在电梯里最后相遇的那一刻,罗伯特问艾瑞克:请你为我祷告。
《双面特工》是改编自真实故事的一部电影。
各式各样的电影里面,包含着各式各样的匪夷所思的情节,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对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总会造成一种很现实的感觉。
FBI高级反间谍官员罗伯特•汉森是一个情报界的老手,多年来从事对苏联情报的分析,但是自己也陷了进去,成了双面特工。
汉森二十五年的情报界经历,也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
本片中,有几处都显示了其惊人的记忆能力,即使物品只被稍稍动过后恢复原样,也会被一眼识破。
而且,汉森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而也有着苛刻的生活准则,甚至不能容忍穿长裤的女人(“世界上只有一个希拉里•克林顿就够了”)。
当然,在苛刻的准则约束下,欲望无法发泄,必然挤压出极端的另一面——变态色情的行为。
影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黑人男影星丹尼斯•海斯伯特(Dennis Haysbert)。
他在本片中的戏份并不多,但仍然感受到那种果敢的魅力(一如他在《反恐24小时》和《秘密行动组》的表演)。
很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提到了中国。
这两年,在欧美的电影中经常提到中国,有好有坏,这多多少少体现出中国的影响力在扩大,国力增强的体现。
这一次,被指责的是中国菜,台词大概是说“即使中国人也不会天天吃中国菜”,呵呵,太荒谬了,难道吃西餐吗?
影片中,并没有点明汉森叛变的原因。
被拘捕的时候,面对影星“丹尼斯•海斯伯特”的逼问,他只是说了两个假设。
我觉得,这两个假设就是在指向了汉森的心灵深处。
汉森,在二十五年的情报生涯中,厌倦了官僚,厌倦了僵化的体制,在冷战结束后,才能渐渐被束之高阁。
他要寻求刺激的生活,寻求与能力相称的挑战,而FBI正是他要挑战的目标。
而另一方面,他也恨透了这个桎梏的体制,要突破它,就要给他致命一击,暴露他的缺点。
或者,他以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的道德感。
总之,两种心态的混合就是他叛国的原因。
片尾,埃里克•奥尼尔向上司请示是否可以拿走汉森喜爱的自动笔,上司只是说“You deserve it.”轻轻的一句活,饱含了深重的情谊,毕竟他揪出了最厉害的间谍!
当他离开总部的时候,先走过摆在走廊里面的新电脑(正是汉森让他不必填表格等待,直接动手拿新电脑,这是他为汉森做的第一件事),然后又在电梯里面见到了汉森。
这一个细节,很耐人寻味。
http://silenteer.com/2007/06/breach.html
一个联邦调查局的资深情报专家为什么会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为苏联(俄罗斯)充当间谍?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要远比犯间谍部门是如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个内鬼挖掘出来的故事更为重要。
电影当中当然不缺乏挖鼹鼠过程中的悬念和刺激,老奸巨猾的汉森和沉着机智的年轻探员O'neill之间的几场对手戏都相当出彩。
影片的一些细节非常考究,比如O'neill和Juliana的那段温馨的床上戏,让观众完全能理解影片结尾时O'neill为什么能在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和自己的梦想如此接近的时候选择退出;再比如,O'neill在最困难的时候去找父亲交流那一段,不仅诠释了一个特工内心所承受的事业压力与感情冲突的痛苦煎熬,而且在不经意间透露了O'neill的背景与汉森的相似之处(O'neill的父亲希望儿子参加海军,而汉森的父亲恰是一位海军军官),再联想到汉森要求O'neill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上“二人同舟”那幅画,真忍不住要拍案叫绝了。
不过影片真正能抓住我的还不是这些。
我认为结尾才是真正出彩的地方。
当汉森被抓住之后,面对dean提出的“为什么要当内奸”的问题,他顾左右而言他,大言不惭地推测起先前被抓获的内奸的变节动机:或许为了钱、或许为了愚弄反间谍部门的人而带来的快感、甚至或许为了指出国家安全存在的隐患。
在这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其聪明的玩世不恭者。
还记得么,汉森看上去是一个多么虔诚的天主教徒。
他不能容忍女士不穿裙子而穿裤子,他看到电视中鼓吹同性恋婚姻的节目而勃然大怒,他把苏联的解体归因于这个国家不信仰上帝,当他预感到自己可能会败露的时候他在教堂中忏悔。
很难说这一切全都是伪装,我宁愿相信,汉森至少曾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是当他做了内奸之后,他便被自己身上邪恶一面的逐渐俘虏了。
他自大、贪婪、耽于色情,他完全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
一个邪恶的人已经十分可怕了,一个有着精确理性算计的邪恶的人简直是一个魔鬼。
汉森说“为什么(变节)的问题没有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对的。
有信仰的人在生活中去寻求意义,没有信仰的人不相信意义。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汉森在变节的22年中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我只能用深渊来形容。
当影片结尾O'neill在打开电梯恰好看到被押解的汉森时,汉森向他提出的最后一个请求是“为我祈祷吧。
”那一刻,汉森的心中有上帝么?
这点让我有点想不通呢……间谍本身就是十分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初出茅庐的菜鸟想要骗过他的话,难于上青天吧。
本身故事而言么,算是还好,打了个4星。
这片子最讽刺的是刚开始双面间谍教小间谍美国胜利的原因是因为有宗教信仰,可是最后拯救美国免于更多伤害的却是拥有一颗正直的爱国心但是却属于地地道道的非虔诚信教者。
双面间谍在影片中被刻画成一个聪明到已不屑于和一帮平庸的同事为伍,只能另谋出路展现其聪明才智,而在这过程中,以藐视他人取得心理满足的一个形象;此外他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天主教徒,对宗教的虔诚和热情足以感动身边所有人。
他儿孙满堂、夫妻生活美满、到周日去教堂做弥撒、饭前必要祷告,这种种都让小间谍一开始就直接此而倾倒并且动摇自己的信念,甚至不惜放弃他的特工梦想去抵抗这一卑鄙可耻的监视任务!
冲这一点,我只想说,天使与恶魔并存的这种存在是上帝给世人开的最大玩笑。
但凡看过几部类似片子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感想,那就是美国的上层人物莫不具有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有强迫症似的被害妄想症。
爱国主义无可厚非,但是被害妄想症过度的话就变成一种自高自大了!
在我看来,一个国家的特工和特殊机构人员大概都是经过严格的筛选的,政治清白,信仰坚定至少也要被改造和洗脑的足够坚定才能胜任,所以一个能够成为优秀特工的人才能同时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这才是不悖常理合乎常规的!
而这一点是小间谍所无法做到的,他是一个适合过普通生活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后他也忠实于自己的选择。
然而这又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美国化处理方式,这样一个有天赋又有过往经验的初级特工,是不大容易逃脱这个圈子的,要不是事实也是如此,我真的非常怀疑,难道真的存在美国梦:让所有人去准寻他的梦想,并给他的梦想创造最好的条件?
说远了,让我再次回到这个影片吧。
主线应该是通过展现这个聪明绝顶的老间谍如何通过与小间谍的互动,逐渐放下心理防备,直至通过了他独有的检测技术而采取行动然后被抓这一过程。
其中既有在小间谍在面对一个普通老人在个人感情方面的动摇,也有小间谍和老间谍的心理攻防战,以及小间谍如何善于抓住对方弱点进行攻击而不动声色的天赋。
然而剧情的这种设计在我看来不仅都常规的套路,并且确实前后矛盾。
尤其全片最为揪心的那几分钟,我是极度怀疑能够隐瞒过去的,而小间谍拷贝的资料也是匆匆处理,再没下文;另外塞车那里,常人都会选择走10分钟的路程,结果老间谍果真如愿再次回到了车上,这与他一贯的风格不符,甚至与常理也不符,所以对于观者而言就有点糊弄的味道;而最后小间谍那么肯定地断定当晚老间谍就会采取行动,也无不充满戏剧的味道。
可能这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变的坏处吧?
因为我所在的角度是局外人的角度,而所有事实是基于人的弱点和事实并非完美无缺进行的,你所认为的太过草率和众多不可行就演化成了事实,而戏剧化了的精密设计和逻辑或许才是把事实粉饰了的戏剧脸谱!
我不介意在这里再说一次:实在是很差的片子,间谍片不是情感片,看点就是逻辑,但此片中破绽百出,汉森有无数个轻而易举就能识破埃里克的机会。
除了把观众当弱智之外,我不知道导演还干了些什么。
如果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话,美国活该完蛋了。
实在是烂片中的极品。
毫不犹豫地,我给了最低的评级。
警察在排查犯罪嫌疑人时,动机是一个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老特工在局里干了一辈子,薪水应该很高;膝下孙儿满堂;57岁还与妻子保持房事;还虔诚的信仰天主教。
都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他为什么还要冒险变节呢?
难道真是只为了钱吗?
我想看了电影的朋友可能也遇到了和我一样的困惑和不解。
直到老特工最终被抓住后对同事说了一个词human ego后,我才明白。
你能想象你周围的同事,局里的每个人都想找出内鬼,但这个内鬼正是你,这种满足的滋味不赖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五个境界,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老特工变节不为名不为利而是为了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他很享受当间谍带给他的刺激与快感。
联想到那些连环变态杀人犯,这才是最可怕的吧!
要不是因為《Breach》(雙面特工)這部剛猛的情報片,我也沒有把握能不能在情人節把Steven約出來 囧不過還好是和他去看了,因為這實在是適合男人們一起觀賞的電影啊。
《Breach》敘述了FBI如何將美國情報史上最大的洩密者Robert Hanssen繩之以法的真實故事。
奧斯卡得主Chris Cooper飾演Hanssen,《Crash》裡的Ryan Phillippe飾演小兵立大功的Eric O'Neill。
其他的演員還包括了實力女將Laura Linney和在《24》飾演President Palmer的Dennis Haysbert。
導演是以編劇出身的Billy Ray。
這是Ray第二部執導的電影,但是他的執導功力卻相當成熟。
《Breach》在一開始就告訴觀眾壞人是誰還有他的下場,電影也沒有一般情報片的槍火動作,而以慢火燉湯,卻依然精彩,一點都沒有浪得驚悚片的虛名。
這部電影有點類似男人版的《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因為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占滿了影片的絕大部分,可是影片裡卻處處埋伏了凶機,讓人又是期待又是擔心平淡海洋中會突然出現的洶湧波濤。
Chris Cooper是這部電影的靈魂,他精湛的演技充滿了整個螢幕,讓觀眾就像影片中的菜鳥探員一樣,不得不緊盯著他不放。
O'Neil是個剛剛加入FBI的新人,Hassen則是即將退休的高級官員。
FBI雖然知道Hanssen在過去十五年不斷的將國家機密販賣給蘇聯,卻一直掌握不到相關證據。
於是FBI將O'Neil安排在Hanssen的旗下工作,希望這隻菜鳥能夠逮到老鳥的破綻。
藉著過人的勇氣與機智,O'Neil成功的讓Hanssen露出了幾乎不可能露出的破綻。
如果《Breach》有任何教育意味的話,那麼這部電影教了我三件事:一是不要做出對不起老祖宗的事(像是出賣國家機密,但是私底下議論朋友之間的八卦倒是還好)、二是不要小看看起來憨憨的新人,因為,三,憨憨的真能吃三碗公啊。
四个字,昏昏欲睡。
中规中矩的间谍片 每个人都有弱点 老狐狸也不例外 推荐这部电影的同事完全误导了我 我以为之后还有什么惊天大反转
跟色戒同一年,却平庸乏味到…
两点:两位主角的对手戏以及“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可能是因为刚出完壮丁的原因。这部片子的无聊在我这被急速放大了。
PRAY FOR ME
特工电影很少没有打斗场面,枪战这些元素。只要你完整的看完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非常精彩
故事不夠演技來湊。
这么幼稚的剧本真是对不起cooper那张脸
就像一锅温吞水
so so. 逻辑情节普普,多从人性角度去理解还能加点儿分。
没有留下太深刻的映像
人人都表现精彩,演员、编导摄、剧组无一不尽力。phillippe跟cooper互飚演技居然不落下风,laura linney则有不温不火的气场。
整体三星,多一星给忧伤。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Chris Cooper演技赞
信任与背叛,真实与伪装,为了曾经的梦想。这一切真的值得吗?不如回归平淡。
感觉男主啥事没干
略无聊
节奏很慢
间谍片子 更注重心理刻画 画面干净 可能有人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