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年11月24日19:30地点:Scotia Bank影院事件:《澳大利亚》福克斯公司试映场由于本周末是美国感恩节假期,新片都提前到周三上画;自然,试映场也相应提前到周一举行。。。
从片名到导演再到男女主演,这部电影当真是如假包换的“名副其实”。
片中一号花旦妮可基曼近年接片颇烂,上一次值得称道的演出恐怕还得追溯到5年前的那部《冷山》。
巧得很,这部《澳大利亚》很有些《冷山》大手笔的味道,而她本次的表演又让人不由得想起她在《小岛惊魂》、《时时刻刻》等佳作的一些旧身影。
只可惜她想凭借这部电影翻身,前景并不很看好。
问题是,尽管有将近三小时的片长,可我们还是会觉得她的思想历程和感情转变总有些突兀。
同样的疑问也可以用在“金刚狼”休杰克曼的角色身上,我们姑且可以原谅他在影片一再地用粗犷不羁的扮相来耍酷或者借用温文尔雅的套装来扮帅,可在赢得笔者身前身后母性动物阵阵啧啧声之后,总得腾点时间把他的柔肠千转的脉络好好梳理一番吧。
巴兹‧鲁曼看来还只是舞台上的顶尖高手,导演一出凄艳无比的《红磨坊》或者是妖冶异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现代激情篇》都是其拿手好戏。
一旦移师到苍茫大地之上,就有些水土不服。
尽管,还是在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总结陈词:影片长度方面有些冗长,导和演都有些小矫揉造作,而剧情则更是有些不出人所料,但气势磅礴的澳洲风光和浑然大气的配乐都能让人荡气回肠。
值得关注的还有那个扮演土著的小演员,演技朴实可爱,前途一片明亮。
一个天真可爱的土著小男孩,一个优雅高贵的英国贵妇,一个桀骜不驯的牛仔。
原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三个人生,因为这片土地,他们的命运才有了交集。
纵使我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不甚了解,但站在二战的背景中,也能端详一二。
这片土地有太多的故事,关于种族,关于掠夺,血腥的普遍。
战争的残酷,以及比战争更残酷的利欲熏心的人心。
她远从英国赶来,来到粗糙原始的这片土地。
她的丈夫在这里经营农场。
她搭上他的车,那个粗犷而不知礼节的牛仔。
从她坐上往远地农场的车时,她的一切便注定开始改变。
她刚到农场,便发现自己的丈夫被杀害。
而后发现那个土著小男孩。
他既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
他是一个混血儿,他不属于他们中的任何一方。
他总是东躲西藏。
他有一个土著的外公,教他唱歌,用歌捕鱼,用原始的音符与大自然沟通。
他初见她的时候,作着特别的手势,似乎含着某种魔力似的。
他对她说:这里被诅咒了,但你拥有魔力。
你的美,会使这片土地恢复平静。
对我来说,你是个神奇的人。
他一直在想:他应该和她在一起的。
她不知道他的丈夫为什么会留在这片土地。
但她最终却也留了下来。
也许是爱的驱使,也许是如郝斯嘉般本性里对土地的热爱。
踏上这片土地,注入了感情,便注定无法自拔。
农场里的牛被人偷偷赶往另一个农场,等待她的任务很艰巨。
好在,那个牛仔最终愿意留下来帮助他。
他们区区不到十个人,穿越了荒凉,驱赶着1500头牛长途跋涉到达了达文港。
人为的破坏战胜不了坚定的信念。
他和她,理所当然的患难之中见了真情。
他们在一起生活,用心经营农场。
雨季的农场生机勃勃,草肥水美,完全有别于之前,已是宛若人间仙境。
只是牛仔,始终是牛仔。
他还是要离开,去做牛仔该做的事。
即便她连狠话也撂下了。
也许,她毕竟是不够懂他。
也许,是他也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方向。
土著小男孩也不告而别,作为一个土著人,他要奔赴他的寻根之旅。
不经历就不会有故事,不会成长,这是土著人的习俗。
我们都爱看终成眷属,大团圆的结局。
每每看到中途聚散分离,恨不得快快把他们又踹在一起。
殊不知,某些分离,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在一起。
现实中可能错失的机缘在电影中总能轻而易举地成就。
二战硝烟四起,战火弥漫,铺天盖地而来的是死亡和无助。
他,她,他,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否还活着。
但他们都抱着坚定的信念,相信他们一定能团聚。
在完全撤退的前几分钟,他们终于能够相见。
我知道,你会来。
那一刻,连我也满足地笑起来。
人生,真的很美妙。
绝境,也可逢生。
明明感觉是失败了,它却远比你臆想中来的游刃有余。
你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又何尝没有柳暗花明?
故事的结局,有人罪有应得地进了地狱,有人幸福美满地继续生活,有人归于灵魂的召唤。。。
土地生生不息,人也因此繁衍不息,一切又恢复如昔。
就象小男孩的土著外公说的,草会绿,雨会下,一切会重现生机!
当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道理。
最重要的莫过于永远珍惜对方。
那个土著的老人,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语,比手划脚的样子,象在暗示着什么人类真理。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原始,比我们更接近自然,更接近世界的本质。
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大概才是真正的智慧,是人类能够倚靠他一直生存下去的宝藏。
他们似乎比我们懂得坚守,去坚守一份净土,坚守自己的家园。
把这部电影《AUSTRALIA》译为《澳洲乱世情》,我觉得非常恰当。
当然,不能把这个情局限于爱情。
这个情,是有关人间大爱的,可以是爱情,亲情,甚至也是对土地的热爱。
我们跟这个世界本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联系就是情感。
我们是通过情感跟这个世界有关的。
所以只有爱才是我们永久活在世上的武器。
有人把这部电影和《乱世佳人》作比,那当然是不如的,甚至也不如类似的《走出非洲》。
也许它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而稍显凌乱拖沓。
但它仍然不失为一部好的影片。
当我用第二个二个半小时来看它的时候,我更是这么以为。
爱心与野心,战争与爱情,背离与信任,或许是有些老套,但真正的情感和爱恋,并不需要新颖和别出心裁。
加之,电影画面美之极,更是增色不少。
无论是唯美的荒漠落日,还是陡峭深邃的峡谷,壮阔迷人的溪流,都让你眼前一亮,怦然心动。
长镜头的推进,将那片土地之美展现地淋漓尽致,飞奔的牛群,一望无垠的荒漠,尘土飞扬的平原,漫天繁星的夜空。。。
当看到飞奔的袋鼠,我亦如影片中的她一样连连惊呼起来。
BEAUTIFUL.是澳大利亚之美,也是该片之美。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本来我对《澳大利亚》的观影是不具备多少进入阐释所需的知识,幸好 风间隼 的评论提供了一个微型的百科全书,让我尝试从某些入口进入这部显然是在建构所谓“澳大利亚性”鸿篇巨制:http://www.douban.com/review/1668676/1,drover 和其他,drover是影片叙事中最重要的行动发出者,或者说hero:他是将女人和黑人带入酒馆(象征传统殖民统治秩序)的发出者,而这一情节对于从种族主义到多元主义的隐喻,风间隼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第一个段落中,萨拉为了完成亡夫的意志行动,而真正能完成这个行动的还是drover,赶着1500头牛穿过风景壮丽的北领地到达达尔文。
亡夫的不在场,和后来drover对亡夫位置的替代,使得drover从一个桀骜不驯,“不为任何人工作”的赶牛人,在电影中进化为一个澳大利亚性所需的标准父亲。
第二个段落则更加明显,drover的营救行动,土著哥们作为“帮手”的牺牲。
所以,全片真正的行动主体是drover,从历史出发,一种当下需要的澳大利亚性是怎样在他身上建构出来的,成为我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在我看来,一个最重要的安排,就是drover与fletcher的拆分和对立。
有趣的是,影片的英雄和反派都是“澳仔”,他们是逃犯和早期移民的后代,在澳洲这个白人女性稀缺的土地上与土著交媾,生下混血,争夺权力和土地,建立国家。
影片将drover和fletcher从这个“澳仔”历史中生成出来,把恶的部分结晶成f,善的部分结晶成d,用它们的自我分裂,f的失败和d的胜利,使得我们所需的那部分从暧昧不清的历史中被提炼了出来。
d是对自己死去的黑人妻子深爱有加f虐待自己的妻子,试图杀死自己的海子d是一个忠诚的赶牛人f居心叵测 不择手段d有情有义f无情无义于是,作为“黑暗历史”的f被乔治王的飞矛秒杀,作为标准父亲的d在重构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
2,莎拉作为母亲乔治王说,莎拉是“彩虹大蛇”(澳洲土著的神),她的到来会让这片土地重获生机。
女性来到这个大陆和女性的行动,似乎就隐喻了这块大陆历史的转变,从父权统治的殖民地到和解的多元文化之地。
一种父权的统治方式,被母性所替代,而这种母性并非来源于土著女性(在影片中,土著女性只是意味着牺牲和服从),而是白人女性的包容和善良。
影片的最后,莎拉对混血孩子的放归,正是隐喻了一种文化和权力上的让步和和解,这是澳大利亚性中母性的一面。
3,土著被偷者的一代作为讲述者,好像当下的澳大利亚人在讲述“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
如果说,“混血儿的被救”仅仅是在表征片头对“被偷走的一代”的道歉,仅仅是对先前种族政策的否定。
那么,“混血儿的远行”则往前更推进了一步,表征了当下澳大利亚性中更深层的文化身份,我认为这才是澳大利亚性独特于西方性的一个核心。
混血儿被交还给乔治王,似乎传达了土著文化不再是被看做他者,而成了澳大利亚性中的主体成分。
而远行,成为了一个更具有隐喻性的意象,从远行中成长,习得属于澳洲自己的独特的古老文化和技能,而不是去西式的学校接受所谓现代性的教育。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的“澳大利亚人”的身份在“远行”这个意象中被呼唤出来,从这里,澳洲的历史不再被书写为止于库克船长登岸的殖民史,而成了直接源于大陆古老身份和新移民融合而成的更“悠久”的独特文明。
4,瞎扯还是回到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全面扩张,使得现代西方失去了自己身份的独特性。
身份焦虑带来了新的身份边界的重构运动,怎么样在一个现代性全面扩散的世界重新标识“自我”,甚至是重新标识一种“领先的”和“厚重的”的身份,成了这一身份运动的直接目的。
在戴锦华看来,一方面是从历史中重新发现西方,发现欧洲作为西方的真正文化源头,美国代表西方的时代,正在被“中世纪”欧洲所取代,指环王和哈利波特近年来的热映,正是从历史中唤醒西方,从魔力和“非科学”中唤醒西方,唤醒那个在现代性话语中被贬斥为“黑暗”的中世纪。
而,澳大利亚,在我看来代表这这种身份运动的另一种思路,欧美以外的西方世界通过“多元”这一话语来构筑一种新的现代性模式和文明模式来标识“新西方”的独特性。
(这个其实也就是澳洲和加拿大),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将这种努力制度化,在这个运动中,原本处于“西方边缘”的地区反而获得了一种比现代性模式更先进的“文化自信”(张旭东语),进而同构为一种“国民自信”。
在世界“其他地方”开始自己的现代性狂飙突进,追赶“西方人的幸福生活”时(以我朝为代表。。。
),自身的原发文化正在被现代性摧毁。
而这时西方反而掉过头来“拯救”这些被自己的逻辑摧毁的“知识”,以反思现代性的姿态,从这些知识中为自己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为自己的身份构筑新的边界。
联系到西方对西藏文化的关注,这么说似乎是靠谱的。
在拉萨时,一个藏族学者对我说,藏传佛教的研究中心在欧洲,在维也纳,美国众多大学都会邀请喇嘛去讲学和作为客座教授,在哈佛有个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喇嘛高僧对话”活动,在那里,诺奖得主的知识并没有比喇嘛“高明”。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统治和魔力(或者说自然力)的崇拜被收编在了一起。
这样看来,跟澳大利亚比,我们不仅仅是不会拍国民电影,我们不会的东西远比这严重,我们的自信正在被自己杀死。
(这个文写的非常意识流,请以诗歌方式阅读。。。。
)
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电影,跳过了介绍剧透影评等等一切繁琐的过程,直接奔赴电影院豪爽地掏钱买票。
所以意外于它的冗长。
前半段,我只想说说阿什莉。
阿什莉是个可爱的女人,初来乍到满眼尘土的澳大利亚自视甚高,带着格调一致精巧的蓝色银边行李箱,装满了她散发香气的内衣,一惊一咋,看到袋鼠欢呼不已激动得眼眶里几乎能泛出泪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撑着黑色的遮阳伞戴着白色花边帽。
啊哈,这样一个贵族女子,和这荒蛮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犷的牛仔毫不匹配。
然而,自从她踏上了这片土地,就注定她不再是端坐于厅堂品茶赏花和别家小姐谈笑欢声,或者执着于胭脂水粉梳妆打扮的夫人。
阿什莉不像个娇滴滴的娘们,她挥伞张开双臂将那些弱小拦截在身后,不计后果的坚定,她骄傲地抬起下颚吩咐牵来自己的马匹,鼻尖上闪耀着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场风尘滚滚的旅途战争。
她又如此真实,微微吐下舌头,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讲故事,不自然地唱着歌神经质地胡乱挥舞双手,噗,真是可爱。
然后她骑着马灰头土脸出现,帅气的白衬衫马裤,头发凌乱略显疲态,像个男人一样喝酒。
惹人喜爱的女人。
那场大雨来临,那只舞,那场狂欢,我以为影片就该结束了。
后半段,对于一个坐在vip厅软绵绵的沙发里昏昏欲睡的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冗长了。
即使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在后半部分,依然长得能够将热情一股股浇灭。
总觉得,前后像是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只有土著小孩勉勉强强牵连在其中,说前半段是铺垫也好,那铺垫也实在做得太过充分和详细,让后半段稍显逊色。
影片其实有很多煽情点,不过转折得有些快或者生硬(?
)调动不起情绪。
其实我知道影片的宗旨不在于我所说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不过,我的感想也只停留于此,浅见而已。
序幕:观影结束后的思考《澳洲乱世情》已经看完,心中思绪万千。
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将其与美版《乱世佳人》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澳版的乱世佳人。
开始:相似与差异的探讨不可否认,二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相似之处。
然而,这部影片终究没有《乱世佳人》那种史诗感和浑厚底蕴。
《乱世佳人》长达 4 个小时,观影后却让人觉得故事仍在延续,而《澳洲乱世情》则缺乏这种感觉。
它更像是一部商业化气息浓厚的作品,有着标准的反派与好人,以及大圆满的结局。
过程:观影中的诸多疑惑在观看《澳洲乱世情》时,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那个老法师,我不明白他存在的意义,为何从头至尾贯穿始终,也不理解小孩最后离开的缘由,影片的镜头语言没能让我明白这些。
还有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时而离开时而回来,桥段处理得生硬,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位,导致我在观影过程中有很强的抽离感。
高潮:对影片内涵的质疑此外,影片开头也让我觉得有些嘲讽意味。
这明明是讲述澳大利亚故事的影片,但里面却似乎充斥着某种优劣之分。
它在嘲讽一些东西,而澳大利亚竟让它制作完成并上映了,这着实有趣且让人感觉怪异。
结束:整体评价与感受总的来说,《澳洲乱世情》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它或许在商业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从深度和内涵来看,与经典之作仍有较大差距。
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更多的是思考与疑惑,以及对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探究渴望。
“战火已经烧到澳大利亚。
昨天,也就是1942年2月19日,日本海军和空军空袭了北部边区的首府,达尔文港······” 虽然澳大利亚在二战其间并没有受到大规模的侵略,但是空袭还是有的,这使得澳大利亚自发现一来平静祥和的生活被打破。
澳大利亚人最难忘的也许是对北部边区首府,也是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线最重要港口达尔文的空袭了。
在整个战争其间,达尔文港从1942年到1943年大约遭受了大约100次来自海上和陆上日本飞机的攻击,其中以1942年2月19日的空袭所造成的损伤最为严重,那一次也是达尔文港遭受的第一次空袭,也许也是澳大利亚本土自发现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攻击。
战后有不少人把这一次对达尔文港的空袭比作是澳大利亚的珍珠港。
关于这场空袭所带来的损失,至今仍没有定论。
官方的数字是约243人死亡和大约350人受伤或失踪。
1942年2月20日的《布里斯班邮报》关于日本人对达尔文港的猛烈攻击的报道中说:“财产损失非常大,有不少人员伤亡,但具体数字无法统计。
”这场空袭给澳大利亚人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澳大利亚危在旦夕,这同时也激发了澳大利亚人对于战争的热情和斗志。
背景 澳大利亚政府在战前极力避免战争爆发,积极拥护英国的绥静政策,柯廷的工党政府在战争爆发之后,仍然没有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因为当时的战场远离澳大利亚,但是澳大利亚的军人们仍然远赴北非和英国进行战斗,而且澳新军团一向都是英联邦军里的精锐部队。
澳大利亚在日本开战时本土沿海只有4个正在训练的步兵师,其漫长的海岸线几乎无法防守。
当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战争已不在遥远时,他们开始关心东南亚的战况,尤其是新加坡的得失,澳大利亚政府希望战争尽可能不要接近澳大利亚本土,但是希望落空了,澳大利亚面临着入侵威胁。
日本军队在袭击珍珠港之后,迅速开始攻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吕宋岛和文莱。
同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正陷入苦战,日本急需取得来自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资源补给。
所以日本希望能尽快占领东印度群岛,并迫使当地的荷兰军队投降。
到1942年2月时,他们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打拉根岛(Tarakan,位于西里伯斯海,现在属于东加里曼丹省。
)、婆罗洲、西里伯斯岛、安纹岛,巴里岛和苏门答腊的南半部。
而同盟国军队则被分割在菲律宾、新加坡、苏门答腊和爪哇进行顽抗,其中整个东印度群岛的政治经济中心正是在爪哇岛上。
为了更好地防御日本人,1942年1月,同盟国成立了美、英、荷、澳战区(ABDA),司令部指挥整个东南亚战场,司令是英国的韦维尔。
在ABDA刚开始运作的时候,ABDA司令部已经把达尔文港当作最主要的补给基地,几乎所有盟军的补给品的输送,都要通过达尔文港运往新加坡、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的棉兰老岛。
同时达尔文港也是对爪哇岛的盟国空军的增援的最重要的中转基地,虽然盟军轰炸机可以中途不停站到达爪哇岛,但是盟军战斗机就不可以了,他们必须转好几个站才能到达爪哇岛,从达尔文港出发,先后经过帝纹岛和巴里岛才能到达爪哇。
如果没有了援军,尤其是这些战斗机,日本空军很快会粉碎爪哇的抵抗同时使整个东印度群岛崩溃。
所以这些援军对于爪哇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们的基地正是达尔文港的机场。
日本人很快发现了达尔港的重要性,他们计划占领帝纹岛,从而切断爪哇岛的空中援军,同时能在2月20日为他们提供一个距离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只有约965公里(600英里)的空军基地。
为了掩盖侵入的企图,同时也破坏盟军的补给运输,日本人计划在2月19日对达尔文发动大规模空袭。
当时达尔文港人口在战前为约5000人,不过在日本人逼近的同时撤走了不少人,在2月份剩下大约2000人。
同时作为盟军一个重要的战略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大约有15000名盟军士兵在这个区域服役。
日军的攻击力量 在2月15日的黄昏,一支强大的航母特混舰队,也就是日本的第一航空舰队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离开了帕劳群岛,他手下的力量包括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和第二航空战队(“飞龙”号和“苍龙”号)。
虽然第5航空战队(“翔鹤”号和“瑞鹤”号)在1月之后回了日本,但是由于第5航空战队的训练质素与第1、2航空战队的差距比较大,所以南云的力量实际上与攻击珍珠港时比较并没有差太远。
“赤城”号和“加贺”号刚刚从特鲁克整修回来,而“飞龙”号和“加贺”号在此前为入侵安纹岛的日军提供支援。
南云的部队还拥有第1/3战列舰战队(“雾岛”号和“比睿”号),第8巡洋舰战队(重巡“利根”号和“筑摩”号),第1驱逐舰战队(轻巡洋舰“阿武隈”号,第17驱逐舰编队(Destroyer Division)(“谷风”号、“矶风”号、“浜风”号、“浦风”号),第18驱逐舰编队(“霰”号、“霞”号、“阳炎”号、“不知火”号)和驱逐舰“秋云”号)。
南云在2月8日接到命令后,在17日进入了肯达里岛(Kendari)附近海域,在17日晚上,南云的舰队高速通过了班达海,并在18日出现在帝纹海。
他们的舰载机将构成第一波空袭。
早在2月10日,来自安纹岛基地的日本第三航空队的一架三菱G5M侦察机在达尔文港上空盘旋侦察,它发现了达尔文港内有27艘船,大约有30架飞机在达尔文市民用机场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机场上。
部署在肯达里岛的第三航空队第23战队的27架三菱G4M轰炸机(盟军编号“贝蒂”)和27架部署在安纹岛的三菱G3M轰炸机(盟军编号“尼尔”)将构成第二波空袭,他们使用的基地都是原来荷兰空军的基地。
防御 当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所有战斗机中队都部署在欧洲、北非和中东。
在达尔文港的空军力量只有少量正在训练的澳大利亚空军巡逻机(基本上已经无法起飞了)和弗洛伊德·佩尔少校(Major Floyd Pell)的美国第33截击机中队的10架P-40,再加上掉队的两架属于第3截击机中队的P-40。
佩尔的战斗机中队本来是计划由运输船运往爪哇的。
当他们到达达尔文港之后,原来计划运载他们的美国海军运输船“休斯顿”号已经离开了,此时他们奉命去为“休斯顿”号提供空中掩护,但“休斯顿”号最终未能到达爪哇,与2月18日返回达尔文港。
第3截击机中队的一架P-40在这次行动中被击落,佩尔只剩下了11架飞机。
当时部署在达尔文的防空部队有澳大利亚皇家炮兵的第2和第14防空炮连,他们的高炮部署在达尔文市区,芬尼湾(Fannie Bay)和达尔文市的其他重要战略地点。
澳大利亚陆军第19轻骑兵机械化团的一些防空单位(主要装备对空机枪)部署在海港附近的油库。
部署在达尔文港周边的探照灯站也利用自己的防空机枪参与了战斗。
$dI]5JDv 在达尔文还部署有一具正在检测的雷达,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开启。
第一波攻击2月19日拂晓,南云从他恐怖的舰队中起飞了188架飞机组成第一波攻击部队,其中包括36架A6M2“零”式战斗机,71架D3A俯冲轰炸机(盟军编号“伏尔”)和81架B5N鱼雷轰炸机(盟军编号“凯特”,装炸弹没装鱼雷)。
第一波攻击部队由渊田美津雄中佐指挥,渊田在袭击珍珠港同样是指挥第一波攻击群。
日军的空军编队来势汹汹地扑向达尔文港,在飞行至巴瑟斯特岛(Bathurst Island)北端,日军机群发现了一架美国海军的PBY“卡特利娜”水上飞机。
这架水上飞机属于美国海军第22巡逻中队,该机当时是由海军上尉托马斯·摩尔指挥的。
摩尔的飞机当时正在达尔文附近执行巡航任务。
9架零式战斗机从日军编队中脱离,开始攻击可怜的摩尔和他的飞机,在第一次攻击之后,摩尔的飞机几乎所有发动机都开始着火,火势非常大,日本飞机见到火焰掩盖了“卡特利娜”之后就离开了,但是飞机并没有爆炸,摩尔艰难地驾驶飞机在水上迫降,机上居然没人死亡,但是所有人都受了伤。
一艘菲律宾货船“佛罗仑萨D”号营救了他们。
但是由于攻击太快,摩尔的无线电员根本就没有时间通报达尔文港,达尔文港仍然不知情。
当日本机群通过梅尔维尔岛时,澳大利亚预备役海军上尉约翰·格里布尔在他的观察站发现了这些飞机,他立即通知了位于库纳瓦拉海军基地的澳大利亚海军联络站,但是这些飞机被值班人员判别为佩尔的10架P-40,当天佩尔的空军中队计划尝试转移到帝纹岛。
但是如果美军和澳军更为协调的话,这个错误就不会发生了,因为佩尔中队的航线是在梅尔维尔岛以北。
这时是早上的9点15分。
第二次警告仅仅是在22分钟后,巴瑟斯特岛上的约翰·马克格拉夫神父发现了这个不明机群,并用无线电通知了达尔文区域联合司令部。
当他正在发布这条无线电信息时,6架日本战斗机正在扫射神父附近的军用机场,并摧毁了一架属于第22运输中队的C-53。
达尔文沿海通信站于9点37分收到了这一警告,并递交到位于达尔文空军机场的联合司令部,但这个信息最终还是没能传递到有决策权利的指挥官手里。
这使得日军的袭击与珍珠港十分类似,可以达到奇袭的效果。
由于一股热带气旋于2月2日到10日横扫了帝纹海,不少商船拥入达尔文港避风,又由于达尔文港的搬运工人刚刚进行完一场罢工,导致了港内卸货工作缓慢。
此时的达尔文港挤满了商船,而且毫无防备。
日军机群越过了位于达尔文以东的海岸线,然后转向西北向达尔文港飞来,这场奇袭于早上9点58分展开。
达尔文港内停泊约有46艘船。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辅助扫雷艇“特奥尔加”号(Tolga)、“特卡”号(terka)和“刚巴尔”号(Gunbar),巡逻艇“库恩古拉”号(Coongoola),补给船“鸭嘴兽”号,还有第24扫雷编队的扫雷艇“德洛雷因”号(Deloraine)、“卡通巴”号和“利特高”号(Lithgow),医疗船“曼奴达”号(Mannuda)。
美国海军驱逐舰“皮里”号(Peary)等等,美国海军水上飞机运输舰“威廉·B·普雷斯顿”号(William B. Preston)正准备沿海岸往南航行,英国油轮“不列颠汽车手”号(British Motorist)正满载新型航空汽油准备卸货,与它一样的还有4艘满载200吨货物准备卸货的澳大利亚货轮,在港口内还有6艘澳大利亚商船,2艘试验汽船,2艘属于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炮舰,4艘美国海军的运输船等等船只。
在达尔文的军用机场上,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2,第13空军中队的9架“亨德森”轰炸机,此外还有若干属于美国陆军的飞机,主要是佩尔的战斗机中队和一些B-24。
在达尔文的民用机场上有属于第12空军中队的5架无法起飞的“维勒威”(Wirraway)式旧式战斗机。
该中队另外9架“维勒威”式部署在位于达尔文市郊外巴特切勒野战机。
还有8架“亨德森”部署在离达尔文不远的戴利·沃特斯简易机场。
还有不少民用飞机停在这些军用飞机的周围,所有这些空军基地都只有少量的防空炮。
早上9点15分,佩尔少校的10架P-40起飞前往帝纹岛,但由于雾的原因他们返航,而第3截击机中队的一架P-40E则由于故障而没有起飞,停在了达尔文的一个简易机场。
佩尔少校的飞机回到达尔文之后,他和另外4架P-40决定回到达尔文进行补给,而其余5架则继续在空中执行巡航任务。
此时一架刚才由于攻击“卡特利娜”而掉队的日本零式在达尔文上空出现,驾驶该机的飞行员是一级飞行兵曹长滨芳和,这应该是第一架到达目标的日本飞机。
这长滨芳和的零式战斗机由高空侵入,发现了下面的5架P-40,正准备俯冲攻击。
此时在空中执行巡航任务的5架P-40是由陆军中尉奥斯特雷切尔(Ostreicher)指挥,他立即扔掉了自己的副油箱并命令自己的僚机准备战斗。
但是长滨芳和攻击的速度太快了,陆军中尉杰克·皮尔斯(Jack Peres)和埃尔顿·佩里(Elton Perry)的飞机还没作出反应就被击落,两架飞机拖着烟雾坠落到大洋里。
然后击落了马克斯·威克斯中尉(Max Wiecks)的飞机,当威克斯的飞机正在往海里坠落时,长滨芳和又重创了威廉·沃尔克(William Walker)的飞机,沃尔克受了重伤,同时把他的飞机在达尔文郊外迫降。
当奥斯特雷切尔的飞机与的零式周旋时,日军的主机群到达了达尔文上空。
奥斯特雷切尔对其中的两个编队进行了攻击,第一个编队是来自“飞龙”号的18架B5N,奥斯特雷切尔击伤了其中4架,第二个编队是18架D3A,他击落了1架飞机同时也击伤了一架,奥斯特雷切尔的P-40也被日本轰炸机的防御火力击伤,但是最终安全在达尔文港降落。
他击伤的那一架D3A挣扎到港外才坠落到海里,一艘日本驱逐舰救走了飞行员。
日本主机群到达之后,其战斗机开始攻击防空炮位和其他目标,日本飞行员的第一个目标是整在通过港口的辅助扫雷艇“刚巴尔”号,“刚巴尔”号受到了重创,一人死亡,8人受伤。
该船是达尔文港第一艘受到攻击的船。
在达尔文军用机场补给的佩尔少校的5架P-40尝试起飞迎敌。
佩尔少校第一个起飞,当他努力把飞机飞至约30米高时,一群来自“苍龙”号零式战斗机立即扑了上来,把佩尔的飞机打得起火坠落,佩尔由于跳伞高度过低而摔死。
第二个起飞的是查尔斯·休根斯中尉(Charles Hughes)的飞机,他还没来得及拉起就被打死在座舱里,他的飞机滑出了跑道。
罗伯特·麦克马洪中尉(Robert McMahon)的P-40成功起飞,并成功接近到日本主机群,当他正在瞄准一架D3A时,几架零式战斗机从他的后面偷袭了他,他的飞机严重损毁,他被迫在海湾内跳伞,坠海后被美国海军第10巡逻中队的人救起来,但是他们正在撤走在海湾中燃烧的“卡特利娜”水上飞机基地的人。
本特·怀斯中尉(Burt Rice)的飞机同样也在空中被击落,他也在海湾内跳伞,但是他在红树林里折腾了整整一夜,在第二天才被获救。
伯特·格洛弗尔(John Glover)的飞机刚刚起飞就盘旋下坠,他被迫在达尔文空军机场迫降,他自己受了轻伤,当他被就救出不久后,就亲眼看着他的飞机被零式战斗机扫射摧毁。
只有奥斯特雷切尔的P-40成功袭击了日本机群。
9点57分,日军的水平轰炸机在14000英尺的高度进入达尔文港,此时达尔文市的防空警报才开始鸣响。
日本B5N鱼雷轰炸机在9点58分开始进行水平轰炸,从码头开始,摧毁了供水系统、油管和码头的大部分,然后轰炸开始袭击达尔文市的行政区域,医院、邮局和警察局都遭受了轰炸,造成了不少工人伤亡。
由于供水系统被炸,由于空袭所造成的火灾无法扑救,火灾开始在达尔文市蔓延开来。
在大量B5N鱼雷轰炸机过后,71架D3A俯冲轰炸机开始分几批出现在达尔文港的上空。
其中27架D3A分成1架至3架一组,对港口内的船只开始俯冲攻击。
当时澳大利亚海军的两艘炮舰“天鹅”号和“沃里戈”号(Warrego),美国海军的驱逐舰“皮里”号和水上飞机运输舰“威廉·B·普雷斯顿”号正在港内航行,成为了日本飞机最明显的目标。
“皮里”号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两枚击中船艉的航空炸弹破坏了该船的推进系统,折断了推进锣旋浆,操舵室严重进水,第三枚炸弹击中了厨房并在里面爆炸,紧接着的第四枚航空炸弹击穿了主甲板并引爆了前甲板下的弹药库,第五枚炸弹击中了的轮机房,“皮里”号很快就发生了大爆炸,其爆炸声响切了整个达尔文市。
91人在“皮里”号上丧生,包括它的船长约翰·伯明翰海军少校(John Bermingham)和他的大部分军官,只有大约40名水兵在这场灾难中存活,唯一生存的军官是海军上尉W·J·卡特兰特(W.J. Catlett),空袭发生的时候他正在岸上的医院里。
医疗船“曼奴达”号迅速派出救生艇去营救落水者,此时“威廉·B·普雷斯顿”号高速航行试图驶离港口,由于过于慌张,致使其差点撞上了“曼奴达”号的船艏。
虽然“曼奴达”号有明显的白色底的红十字标志,但其仍然遭到了日军多次未遂的攻击,中了不少近失弹,战后日本人声称这是由于不可避免的误差造成的,但是谁知道当时日本的飞行员在想什么呢?
在整场空袭中,“曼奴达”号经受了四次可以致命的攻击,船体上有76个弹孔和超过100处伤痕,其中一枚航空炸弹直接击中了船艉并把船艉的船桥炸得粉碎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七处火灾。
尽管如此,“曼奴达”号仍然停在港内继续救助伤员,并最终度过了空袭。
在整场空袭中“曼奴达”号的水手和医疗人员中有12人死亡,48人受伤,其中18人重伤。
在同一时间,炮舰“天鹅”号被一枚近失弹重创。
油轮“不列颠汽车手”号也受到了猛烈攻击,船艏开始下沉,船员们纷纷弃船逃生。
美国运输船“莫那洛瓦”号(Mauna Loa)被一枚炸弹直接击中船的后半部并开始下沉。
澳大利亚海军的补给船“鸭嘴兽”号的防空炮火奋力开火想打退攻击者们,但是几枚近失弹仍然使它严重损坏,其中“鸭嘴兽”号的轮机房严重损坏,使其动弹不得。
停泊在旁的驳船“雨果”号(Mavie)则比“鸭嘴兽”号更糟糕,一枚航空炸弹直接命中了它并击沉了它。
停泊在干船坞的扫雷艇“卡通巴”号虽然无法行动,但其防空火炮猛烈开火并迫使日军放弃了多次攻击的企图。
澳大利亚货船“西兰迪亚”号(Zealandia)的3号舱门被一枚炸弹命中,结果引发了爆炸,在船上炸开了一个大洞,该船很快就陷入了火焰之中。
“西兰迪亚”号的船长把他的船员们集中在船头和船艉并决定弃船,巡逻艇“特奥尔加”号,“特卡”号和其他小型船只迅速前往救援,“西兰迪亚”号虽然被烧毁,但是其船员在整个空袭其间只有3人受伤。
那些小船同时还救起了“不列颠汽车手”号的生还者。
在码头卸货的两艘澳大利亚货船“海王星”号(Neptuna)和“布诺萨”号(Barossa)同样受到了攻击,两艘船都受到了损伤而且无法移动,此时码头燃烧的油管的火势越来越大,并慢慢开始波及到两艘货船,使得两艘货船剧烈燃烧。
此时一艘海军拖船“瓦图”号(Wato)勇敢地进入火场把已经成了一艘火船的“海王星”号拖走,然后在回到码头把“布诺萨”号拖到岸边安全的地方,使得“布诺萨”号的船员们能安全在船被烧沉前离开船只。
但是“海王星”号火势较大,在加上本身受到的攻击又比较猛烈,其伤亡人数在停泊在港内的船只中排第二,共有45人死亡。
“瓦图”号由于它本身的木制船体也发生了火灾。
货船“图拉吉”号(Tulagi)同样受到了猛烈攻击,但是由于其停泊地的水位较浅,所以没有沉没。
在空袭过后不久,猛烈燃烧的“海王星”号上的弹药货物发生了爆炸,毁灭了整个码头的左半部和城镇的大部分地区。
虽然“海王星”号的船艉和主体很快消失,但是其船艏在爆炸之后仍在海上漂浮。
美国海军第10巡逻中队在达尔文港的水上飞机基地也受到了攻击,3架“卡特利娜”在基地里被击毁。
达尔文的其他空军基地也受到了猛烈的攻击,零式战斗机和D3A俯冲轰炸机对机场上的飞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10架零式战斗机在民用机场疯狂扫射,一架私人客机被击毁,第13,12中队的飞机棚、仓库和指挥部都遭到了射击,其中第12中队的飞机棚被直接命中,一架无法起飞的“维勒威”式战斗机也被击毁。
日军也扫射了达尔文军用机场和戴利·沃特斯简易机场,6架在地面上的“亨德森”被摧毁,一架在飞机棚里的“亨德森”也被击毁,此外还有1架美国的B-24在军用机场被击毁,还有那一架掉队的美国陆军第3截击机中队的那一架P-40和格洛弗尔的那一架P-40,整个达尔文港就只有奥斯特雷切尔的P-40在空袭存活。
澳大利亚人像美国人在遭受突袭之后一样,开始醒悟过来。
士兵们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对空进行射击,甚至是英式的一战步枪。
日军遭受的防空炮火渐趋猛烈,他们被迫放弃了对一些目标的轰炸,一架D3A被澳大利亚陆军的探照灯站的防空机枪击落,这一架飞机是二战其间第一架在澳大利亚本土被地面炮火击落的敌机。
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最终在11点前离开了,第一波空袭结束。
日军飞机在返航途中,“加贺”号的俯冲轰炸机驾驶员报告说发现了一艘巡洋舰。
很快,“飞龙”号和“苍龙”号起飞了9架D3A,在一小时后,这些飞机找到了那艘所谓的巡洋舰,其实是排水量3200吨的商船“唐·伊西多尔”号(Don Isidore),这艘船为美国海军服务,负责从达尔文港运载物资并偷过日本海军的封锁线,把补给运往菲律宾。
日军飞机当然不会放过眼前的猎物,“唐·伊西多尔”号被5枚炸弹命中,受到了重创。
其船长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在30英里以南,救起飞行员的“佛罗伦萨D”号接到了求救信号,它的船长立即决定高速前往救援。
但在此时,从南云舰队的战列舰或者是巡洋舰起飞的一架爱知E13A1水上飞机跟在了他们的后面。
当“佛罗伦萨D”号多次尝试摆脱跟踪失败之后,他的船长决定碰一下运气,他们命令他的船员们都隐蔽起来,并抛锚停下不动。
日本水上飞机在盘旋了几圈之后投下了2枚100磅炸弹,但由于日本飞行员的瞄准技术太差,炸弹都在离船很远的地方爆炸,在进行了几次扫射之后,日本水上飞机朝西飞走了。
当日本飞机消失之后,“佛罗伦萨D”号继续航行,并在大约90分钟后发现了失去控制向岸边漂去的“唐·伊西多尔”号。
由于“唐·伊西多尔”号已经失去控制,所以“佛罗伦萨D”号无法进行救援。
“唐·伊西多尔”号最终在巴瑟斯特岛的北端搁浅,它的船员在第二天由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华南埠”号(Warrnambool)救走。
此时“佛罗仑萨D”号的船长认为这个海域过于危险并决定返回达尔文港。
但是这个决定太迟了,9架来自“飞龙”号的D3A再次出现,“佛罗伦萨D”号被命中了两枚炸弹,引爆了其运载的弹药,最后在几分钟内沉没。
摩尔和其他人最后挣扎回到了澳大利亚北海岸,他们在23日同样被轻巡洋舰“华南埠”号救走。
第二波空袭 在渊田的机群正在接近达尔文港的时候,位于肯达里岛和安纹岛的54架来自日本第3航空队第23战队的水平轰炸机已经起飞,他们的目标是达尔文的机场。
11点58分,轰炸机群到达了达尔文港。
此时,达尔文上空没有任何一方的战斗机,奥斯特雷切尔的P-40已经降落了。
日本机群直接扑向达尔文港,包括奥斯特雷切尔和沃尔克迫降的两架飞机都被摧毁了,日本机群还摧毁了机场宿舍和许多其他民用设施,包括医院和邮局。
在扔下所有炸弹之后,日本机群离开了,达尔文空袭告一段落。
后记 日本人成功地进行了这一次空袭,损失只有仅仅5架飞机,而他们击沉了达尔文港46艘船中的29艘船,更重要的是他们严重损坏了达尔文港的港口设施。
达尔文港由于港口设施严重被破坏,在东印度群岛战役接下来的阶段中已经无法作为补给基地而进行运作。
日本军队在没有遭到盟国空中力量的阻挠的情况下轻松占领帝纹岛。
盟军在爪哇的空中支援也中断了,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不久后就陷落了。
这次空袭又一次证明了航母的威力,这也是日本海军初期运用航母对港口进行攻击的成功战例之一。
达尔文港的伤亡数字现在还在争论,但是伤亡人数远没有官方公布的少,因为当时澳大利亚军方并没有及时进行伤亡统计,澳大利亚政府为了避免发生动乱,他们一开始只公布说只有76人伤亡。
达尔文港之所以遭到严重的损失,与其本身的战备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重要的盟军战略基地居然只有如此弱小的空防力量,日本人获得巨大成功是很正常的。
这次空袭对澳大利亚人的震撼很大,不少人认为这是入侵的前哨,澳大利亚不再是战争以外的世外桃源了,战火已经烧到了澳大利亚。
虽然日本人认为这次空袭打击了澳大利亚人的士气,但是他们却想错了,澳大利亚从此之后完全进入了战争状态,柯廷政府不再因为澳大利亚军队的使用问题与邱吉尔争论了,澳大利亚人开始摆脱孤立主义的思想,无数的澳大利亚青年踊跃参军,在整场战争中,澳大利亚向外派遣了近100万军人。
不仅从军事的角度来说空袭达尔文港是澳大利亚的珍珠港事件,从其对澳大利亚人精神的影响来说,也是如此。
转自:http://www.cww2.net/bbs/作者:米洛舍维奇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
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
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
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
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
简述如下: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
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
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
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
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
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
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
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
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
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
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
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
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
观众是愚蠢的。
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
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
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
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
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
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
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
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
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
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
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
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
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
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
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
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
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
此致敬礼!
太多年,看到的爱情故事都是一个套路。
虽然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两个也陷在里头。
但至少,有袋鼠!
真的是跳比跑还快的袋鼠!
而且,有蓝天!
从来没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这么蓝的天!
并且,有不令人讨厌的小孩!
我的娘啊~我是第一次说看见了不令人讨厌的小孩!
况且,有如此神奇的歌!
真的是让我翻箱倒柜的找原声带。
还有,有个叫“宋醒”的中国人!
竟然还会弹不知道是什么琴的琴!
另外,真的是大团圆的结局啊!
重点是,两个人虽然不怎么文艺,但是那种美,还是得承认啊!
电影一开始,就简单明了地吧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交代清楚。
导演的功力了得。
短短的十来分钟,国际上的二战背景,澳大利亚本土的种族矛盾,牧场之间的经济冲突,女主人的家庭矛盾,导演寥寥数笔,就完成了布局。
前天在CCTV6佳片有约看的这部电影,影评说是史诗片,就个人理解,这个定位太高了。
妮可·基德曼无懈可击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
矫揉的英国贵妇、无助的牧场新寡妇、与土著混杂一起的牛仔、主流社会的叛逆者、战争期间军队服务者等等各个层面上的表演,各个方面都很好地塑造了“老板夫人”这个角色。
开局设置的矛盾,在电影后面展开中挖掘深度还嫌不够,“外公”这个角色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就是一例,因此诗史谈不上。
战争与爱情的结合是个永恒的主题,这类电影通常都是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交织融入到整段历史事件中,以惊鸿一瞥折射历史的车轮,并加以导演自己的思考.最经典的例子是乱世佳人和英国病人.这类题材及易出彩,成为经典,但是也极易沦为炮灰.没有多少人的观点能总揽全局,这也就很容易造成片面的陈述,所以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再者,这类的电影实在很多,大多都是一个角度,歌颂真善美,爱情力量的伟大等等,角度的单一也是无人待见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时而战争时而爱情的叙述很容易造成故事的脱节,事倍功半.近年来的这类影片也就冷山和去年的赎罪能称得上成功.所以澳大利亚,顶着澳洲版乱世佳人头衔的电影,有很大的压力.当然这压力也有1.5亿美元的投资.感谢verycd..感谢shooter..终于让我看上了这部史诗..170分钟的片长确实很骇人..但是这一阵子经历了本杰明巴顿奇事,调包婴儿,米克传等长片的狂轰滥炸之后,这也不算什么了..澳洲大陆很美丽,澳洲人民也很热情,秋冬万物息声,广袤的土地一望无际,雨水一来,风景美不胜收,看过之后很想身临其境..嗯,澳大利亚给该片投资的5000万算是没白投,活脱的澳大利亚宣传片,该片全球上映之后的影响力应该不亚于当年的悉尼奥运会..影片很长,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讲述一个英国贵妇莎拉如何从一个家庭主妇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农场主人的心路历程,这里包容了很多元素,文化冲突,种族冲突,白人与土著的对立,男人与女人的对立,科技与自然的对立,现代与传统乃至西方现代文明与澳洲古老文明的对立,莎拉成长的过程也包括了对陌生土地由抵触,到接触,相容,最后深爱的过程.第二部分,人物交代清楚之后当然乱世中的重头戏 战争就要登场了,1942年日本袭击达尔文港,剧中的一家三口由于使命,身份的不同各奔东西,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历经磨难,恶有恶报,真爱战胜一切的大团圆结局.这是一部爱情史诗,注定要客观的刻画历史,但是我喜欢里面有一些魔幻色彩的设置.小奶油和他的爷爷是土著人的代表,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会为自己要保护的人唱歌,他们可以"通灵",他们喜欢流浪,他们坚信成长需要开口的视野.影片中有几处细节,如小奶油让1500头牛停止奔跑,还有处处冥冥之中的保护,让这种魔幻色彩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不是自圆其说,这也不是搞怪,这个信仰是澳洲土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让澳洲大陆充满神秘色彩的源泉.影片之中充满了各色人种.莎拉是典型的欧洲贵妇,牛老是澳洲本土人,但不是土著,他是白人,小奶油的妈妈,爷爷还有一个阿姨,是土著人,莎拉家的厨子是亚裔(由元华饰演),(特别要说的是其实小奶油就代表着他们即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他们有白人的血统,所以白人把他们集中到教会管理,不愿让他们在黑人家庭中长大.),澳洲本事土族人的家园,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生存了上千年,但是最后土著的文明还是敌不过侵略者的武器.澳洲也是各个人种移民的天堂,所有人都被这片神秘的大陆深深吸引.各色人种的交织本来就是很有戏的,种种爱恨交织构成了本片故事发展的基础.随着故事的发展,莎拉与牛仔之间产生真爱,莎拉与小奶油之间产生了深深的亲情,莎拉接受了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莎拉也体会到这片土地的魅力.莎拉证明了一个女人也可以做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莎拉演绎了一个独立女性依靠自己的聪明勇敢,善良,充满的爱的本质度过了一段艰辛岁月的故事.妮可基德曼的表演应该说是很成功,可以说光芒四射,所有人,包括饰演牛仔的休杰克曼都沦为了配角..弱弱地说一句..huge就像个大花瓶嘛..可以听出妮可努力说了一口英国口音,她的骑术也应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训练,总总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在荧屏上看到一个鲜活的,活泼的,有血有肉的英国成功女性莎拉..还有就是..她也换了太多衣服了吧..简单数数也有10套..而且都是雍容华贵,甚至还有两件旗袍..这再大多数时间都在做赶牛人的戏里是不是有点点夸张..呵呵..不过这确实是初澳洲风光外的另一大视觉享受...当然..对于女生来说huge绝对也是个看点...我说了..大花瓶嘛..画面很美,每个镜头都有油画的效果,每个镜头的处理也都极其讲究,很工整..这也让澳大利亚的风光尽收眼底..山脉,河流,大海,森林,草原..美不胜收..特别是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一组万物复苏的镜头剪辑...像是再电影中插播了澳洲旅游广告片..很美很讲究..个人觉得电影有些故事线索很无力,像坏男人的老婆(想不起名字了..)那个上尉,还有坏男人的老爸人物的刻画就让人抓不住头脑..既然没有那么多戏,为什么还总是让他们出场呢..还总有一些貌似要延续下去的线索,,所以这些时间不如省下来,还有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部分也没有必要出现..所以拍成170分钟应该是导演的失误,再缩短了半小时控制在120130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总的感觉他没有超过冷山与赎罪,男女主角的爱在众多叙述中显得苍白无力,战争部分也没有控制得很出色..比珍珠港,没有那么宏大的轰炸场面,比赎罪,没有那么有技术含量的长镜头..只能说中规中距,没有突破.但是看过之后有立刻想冲去澳大利亚的冲动,这部电影的目的就达到了吧..整部电影都在对你说Welcome to Australia.
大气磅礴,略显沉闷。澳大利亚版乱世佳人?
太长。无法超越梅姨的《走出非洲》。妮可基德曼魅力透支。战争戏太假,剧本有些刻板,反派最后倒让人同情。
Nicole真的漂亮到不行,但是却还是成为了票房毒药。
实在看不下去了,不会讲故事!!!
不伦不类,叙事混乱
画面完全的巴兹风格~小那拉灵了
严肃点,煽情呢
挺像《飘》的 男主角很帅 总体来说 没事看看还是不错的
很不喜欢
对不起,因为缺失的上半部
还是Fletcher最帅 - - 只是电影太。。。。。长了啊
为了美人美景吧…
投资1亿3还跟我用绿幕,还做得那么假?某些场景更是不堪入目~妮可你还记得什么是演戏吗?真该给你一座金酸梅....又长又臭,小里小气的史诗电影....
Nicole依然那么漂亮,Hugh Jackman太他妈性感了!当他把衣服脱下,露出肌肉偾张的身体时,我几乎屏住了呼吸,电影院里一阵微不可见的骚动,肉欲!太有肉欲了!烂俗片加搞笑片,那个金鸡独立的老黑人,每次都能让我笑场,太无厘头了!
即使作为风光片来看也只是一般般。。。
2.5星。支線太多。各方面都不盡如人意啊。= =b 看了也沒有想去旅游的沖動。
导演属于典型的想说太多啥都没讲好,没有一处剧情不可预见,有几处我都看笑了。最神奇的是:他是如何做到把休叔和妮可的演技都导没了的?男神女神时常出现PPT既视感。少许优点:澳大利亚风景挺美+尝试讲了被偷走的一代、彩虹蛇和梦时代。
又臭又长~又长又臭~Nicole Kidman的表演也掩盖不了情节的拖沓无采。电影的结尾简直就像打不死的星矢,你以为“就要结束了”,人家狗尾续貂地一直又演了四十分钟才结束。天~这电影结束的时候,我都长出了一口气,“终于结束了,我还以为是Never Ending Story呢“
只推荐看前1个小时,赶马很精彩,但后面彻底沦为烂俗剧,男主超帅,女主最美,尤其是穿着骑马的衣服和那身红衣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