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演技:两大女主飙戏,看的酣畅淋漓。
安妮海瑟薇眼神的转换,鼻孔的抽气,笑容的演绎,真真假假,太具有欺骗性;再说剧情:剧情不新鲜,从兔子出现就有感觉了,但到底谁焦虑谁病态,引发了对于善恶的思考,善恶交织,似是而非的话、表情、语气,设计了谁的愧疚和善良,恶念引发了人心最大的黑暗面;拍摄和妆造:服装、发型、饰品、家居都具有年代感,珍珠项链贯穿整部戏;导演不愧是摄影师出身,视角和镜头的转换都很有审美。
#安妮海瑟薇劳模姐撕起来了##电影母亲的直觉#
整部影片,色彩明亮,演员足够漂亮和帅气,美式风情和优雅十足。
打动我的是无论你当下看起来如何光鲜靓丽,成就斐然,穿衣如何考究,你永远躲不开的是黑暗来袭面对最真实的你自己。
你所经历过的,塑造了你。
当这两个妈妈彼此怀疑时,因为内心过去的创伤选择相信他者。
可如何抉择,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能看出来影片向希区柯克的致敬,结尾处Alice上楼梯的场景,真的非常非常Hitch。
故事很简单,没有强行设置反转,希胖式悬疑片的核心也从来不再反转上。
不过,即便是有意为之,两位母亲的形象也过于typical了,Alice的一头标志性金发加上神经质般的脆弱感,妥妥的完美受害者;Celine过瘦的身材换上黑衣服配上膨胀的黑短发,就差把我是psycho *itch写脸上了。
当然,这是剧本的不足,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
说回剧情,既然不在反转上发力,那留白就至关重要了。
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的表现还是合格的。
前半段,Max出意外后,两个母亲之间本能与直觉的“过招”刻画得恰到好处。
后半段,叙事转换成Celine视角后,导演没有画蛇添足地回头解释Celine的心理动机和变化过程,而是维持了Alice的有限视角,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在看完影片之后,我想用心的观众会不断地追问Celine的动机是否“充分”,她对Alice的恨意是否“正当”。
正因为导演没有公布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给出自己的回答。
悬疑从来不在反转上,人心的脆弱、执拗与神秘才是真正令人悚然的东西。
心理惊悚大师希区柯克式的再现,对人性的窥探,对内心的刺探,叠加在母亲这个角色上, 如暖阳里的烈火、如柔情里的利刃故事后半段,当celine决意复仇时,来自她视角的镜头突然消失,主要从alice的视角推进剧情。
一方面塑造了celine此时的距离感和隐秘的压迫感,另一方让观众跟随alice在猜忌的迷宫里打转,节奏和紧张气氛都烘托的很到位最大的问题:犯罪剧情经不起推销喝一碗心灵鸡汤/麻药:平衡一旦破坏,就是全面崩盘。
母亲的隐忍和牺牲,维持着家庭的体面和和谐,一旦母亲失去唯一的精神寄托,人性的对立面就会一触即发,讲整个家庭甚至身边人拖向深渊。
说到平衡,顺便一说。。
女性穿搭色彩和家具色调,和绝望主妇里太像了,精致和谐到一颗耳环或者裙边的颜色不对, 就会从美到惊艳到土的俗套,因为平衡一旦破坏就是全面崩盘。。
求问环节:影片前面部分Celine的耳环基本都是非金属色非珍珠式的(看不出到底啥材质),颜色和当时出场的服饰、鞋子一致,但在结尾celine收养alice的儿子,两人在海滩散步的适合,celine的耳环变成了alice的款式。。。
求问大发现这个点了吗是我看错了想多了嘛
第一次直觉:席琳故意让西奥在阳台上,爱丽丝怀疑席琳在测试她能不能及时赶到制止。
席琳的做法也在刺痛和激怒爱丽丝。
第二次直觉:简奶奶突然去世,席琳善自作主张要求尸检,结果证明血液里没有药,爱丽丝怀疑席琳换了药,并在花园找到了药盒,藏在抽屉里。
找到药盒的举动被席琳看到,席琳半夜去偷了药盒。
爱丽丝半夜惊慌失措的行为被丈夫认为她疑神疑鬼。
第三次直觉:西奥在席琳厨房吃了含花生的饼干,爱丽丝怀疑席琳要杀死西奥,在医院失态,并说出简奶奶的事,丈夫更加确认她旧病重犯。
其实席琳没想杀西奥,只是为了激怒她,让她看起来不正常,让她的话不可信。
第四次直觉:在席琳家看到药箱钥匙,打开药箱验证她的猜想,发现麻醉药。
她以为席琳的目标是西奥,其实席琳的目标是她和丈夫。
西琳失去儿子后痛苦万分,把感情寄托在西奥身上,西奥在席琳这里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席琳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们互相依存。
简奶奶阻止席琳见西奥,席琳杀死了简奶奶,席琳丈夫阻止西琳见西奥,席琳杀死了丈夫,爱丽丝准备搬家,席琳杀死他们俩,最后只剩下她和西奥,她顺利领养了西奥,没人再能阻止她见西奥。
1.Granny Jane到底是怎么被Celine无声无息杀死的,本来影片中间这里是一个小高潮,但是很遗憾它没有更好地铺垫下去2.Alice不断发疯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来继续深化的,结果到后面泄气了3.最最最最重要的,Celine到底是怎么起了“鸠占鹊巢”抢儿子的动机的,这个反转真的很生硬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席琳要面子又气场十足;而杰西卡饰演的爱丽丝看似柔弱且神经敏感,二人似乎既是邻居又是好友但可能始终都各怀鬼胎。
两位不愧都是得过奥斯卡奖的演员,很符合她们的角色形象。
而片中各自丈夫对他们的妻子都是很缺少关爱的,可以说他们对于最终悲剧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场戏令人印象深刻,爱丽丝潜入席琳家中,想寻找她杀害简奶奶的线索,被其发现后指责席琳,是你杀死了简奶奶,席琳脸上流露出委屈与愤怒,而神经敏感的爱丽丝也深深感受到了。
两位的表演让人感同身受,真的以为她是被冤枉的。
片中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一幕,席琳杀人时的淡定与从容,她很可能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事情。
如何阻拦悲剧的发生?
就像片中所说,人总有自己的方式去应对悲伤。
自己面对不了要及时寻求他人帮助,在能力有限时,不要跳到深渊里去拯救别人,不要心软,逃得越远越好。
另外不要瞧不起女人的直觉,在关键时刻这很有可能会救你一命。
片子最后以完美犯罪为结尾,不知道是否会有续集?
#鲁豫观影团
《母亲的直觉》:英文片名是mothers’ instinct。
母亲mother用的是复数,而instinct还有本能的意思,提醒观众影片聚焦的是两位母亲的心理,Celine是母亲的本能,Alice则是母亲的直觉,英文名比中文名更容易使观众入戏。
Celine的本能,Alice的直觉,都来自其作为母亲角色的不完全。
Celine失去生育能力,是其最终走向扭曲杀人的母性本能,她必须通过杀掉别人家的孩子或者重新拥有一个孩子来填补不能作母亲的巨大空洞。
重大车祸造成父母双亡,Alice摆脱不了自己没跟父母一同死去而独自活下来的愧疚,她内心有着巨大空洞,是她能洞察Celine扭曲心理的直觉能力来源,她能共情Celine。
影片虽然拍出了本能与直觉的心理,但却没能塑造本能与直觉的荧幕效果,节奏过缓,镜头更聚焦在女人曲线优美与暗藏心机的精致五官表情,忽略了反转节点的视觉效果,拉低了影片的总体观感,也欠缺对本能或直觉的深度挖掘。
有可能是电影成本所限所导致。
电影处理最好的是两位母亲勾心斗角过程中的真真假假,一明一暗,明暗交叠,此起彼伏,虽然从Celine儿子意外摔死起,两人关系的反转变化已经是预料之中,但一波三折,Alice还是占了下风,Celine杀人如烹调,把主角光环坚持到最后。
Celine成为最终赢家的情节,反转效果不但不理想,反而拖慢了节奏。
这电影光让人看了两位大美人的一场荧幕角斗戏,穿着漂亮的60年代服饰的一对一角斗,奖品是没有灵魂象被催眠的Theo。
母亲的本能是要再当母亲,扭曲嫉妒的心理占了上风。
母亲的直觉是要保护孩子,软弱自卑的心理输掉了全部。
虽然大团圆结局难免有过于俗套之嫌,但 Celine对于胜利的心理活动却是一片空白。
这个结尾就显得苍白无力,撑不起全局母亲本能与直觉的份量。
除了两位母亲,其他人物的性格也欠缺饱满。
Celine的丈夫达米安只有一场戏,喊了一句“你离他们母子远点”,然后就简单地被杀掉,在整个电影里是Celine杀Alice的跳板工具,除此之外,是隐身的角色。
原本电影可以利用Celine身边人视角达到加强Celine扭曲心理的悬疑感与惊悚感。
而Alice丈夫也同样,在戏里看不到对故事推动与发展的作用力,人物非常单薄无力,甚至这个丈夫被杀都没有半点挣扎戏份,对于一部标签是犯罪惊悚片的电影来说,这些周边人物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象影子似的,处理无力且敷衍。
奶奶简嫌弃Celine出现在孙子生日聚会上,于是被Celine杀掉。
此处意在推进Alice的直觉,但安排简被杀掉还是显得突然。
对简被杀过程比如换药、吃药、发病等情节没有作到基本的的镜头交代,切换得太快,达不到悬疑效果,观众无法对两位母亲进行价值判断与情感共鸣。
同样的欠缺还发生在对Theo想自杀的情节处理上。
Alice被Celine拦在门口拒不承认Theo在楼上,都这样了,还有后面三人相抱两位母亲表面上冰释前嫌的反转,这个潦草情节无法让Celine的心理性格能在荧幕上良好发展,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可能是出于成本所困,虽然两大女名角加持演技出色,姿容出众,色彩亮丽,但总是差强人意,令人遗憾。
直觉属于心的感应,是天生的能力;母亲专属于女性,是后天的身份;当先天的能力遇上后天的身份,会产生怎样的对撞结果,#电影母亲的直觉# 在两个女人身上做起了实验…爱丽丝、席琳,多年老友加邻居,她们是打发闲暇时间的搭子、是无话不谈的闺蜜,甚至还有点灵魂“伴侣”的味道,席琳鼓励爱丽丝坚定内心所想,打开家庭主妇的桎梏去勇敢追梦;爱丽丝对席琳现有的幸福生活,表示真心的祝福。
但,在一场意外坠楼后,所有的东西都变了,爱丽丝的直觉被唤醒,席琳的母亲身份成为执念的黑洞。
麦克斯离世后,影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故设疑云,试图把观众引入两个女人的心灵迷宫。
爱丽丝因为亲历了麦克斯的死亡,“分泌”出额外的内疚,这份内疚又隐隐的催生出直觉,直觉告诉爱丽丝,是席琳故意将儿子西奥带到麦克斯坠落的阳台以此拷打她的内心,是席琳藏起了琼奶奶的药盒导致后者的死亡,这一切都是曾经的闺蜜对自己的报复。
但,每当爱丽丝与席琳对峙时,我们都能从席琳的眼中读到一个女人的无辜和一位母亲的丧子之痛,特别是当爱丽丝的丈夫从车里拿出药盒的那一刻,现实和虚幻的边界剧烈的晃动,矛头隐隐指向爱丽丝的精神问题,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猜疑就像一颗种子,一旦在内心生了根,就会长出毁灭的芽”,并认为影片的故事不过是一个“有病”女人的癔症所生。
反转来得猝不及防,席琳在得知爱丽丝一家将迁往他处时,先是迷晕自己的丈夫并制造出丈夫因为悲痛而自杀的假象,进而顺利的进入爱丽丝的家,用相同的方式迷晕这一家人,制造出爱丽丝和丈夫因燃气泄露死亡的假象,顺理成章的成为西奥的监护人和继母,到这时,我们才慌乱的发觉,原来,这是一场直觉与母亲身份的对打,最终母亲身份稳稳的翘起了直觉,成为赢家,影片摇身一变成为探讨母亲身份边界和呈现这一身份背面的野心之作。
小男孩西奥是影片的第三主角,他是爱丽丝的生子,但因为爱丽丝一直被“未亡人”(幸存者)这一身份拉扯,令她的母亲身份变得稀薄,与她相反的是席琳,席琳和西奥很处得来,西奥认为“席琳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在麦克斯死后,西奥和席琳相互慰藉、彼此取暖,在外人看来,席琳与西奥反倒更像是一对母子,而席琳也把西奥看作自己母亲身份的延续和证明。
当西奥要随爱丽丝离开,席琳好似经历了第二次丧子之痛,她没能保护好麦克斯,这一次她不会让西奥离开,畸形的母亲身份需求,引导着席琳走向道德的深渊,但对她而言,这或许才是天堂。
影片结尾,席琳和西奥在沙滩上奔跑,镜头剧烈晃动做出跟随的动作但又旋即停下,这种暴露摄影机的行为,如石子般打破了湖面的宁静,是谁在跟随,又是谁在窥视,第四堵墙坍塌,答案留给你们~(#安妮海瑟薇# 和劳模姐都很强,导演摄影讲究,但影片为了戏剧性牺牲了真实性,不免令人遗憾)
挺好看的,孩子是家庭的支柱。
一旦失去就会引起山崩。
看的时候也共情了这两个母亲。
最后安妮通过阴谋,得到了一个儿子。
和他说: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洞,但是我们一起,能够让这个洞越来越小。
到了影片后面的部份,我还阴谋论了一下,如果间接导致max坠亡的鸟窝和Theo有关,那就更有趣了
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智障小孩和智障母亲
这个故事,对于爱丽丝而言,也是一场“坠落的剖析”;对于两位女主人公而言,也是一场“美国内战”。
故事線簡單,節奏合適,一點也不拖沓。
能看,但不怎么样
一个绝望的母亲能干出那么毛骨悚然的事情。一个可怜的认贼做母的小朋友。
一层层揭开母性、人性、友情、亲情,看似惊悚实则真实😶
女人/母亲们的深邃、复杂、亲密、割裂、温柔、狠戾、敏感、怀疑、善妒、嫉恨、不甘、恶意与脆弱易碎又坚韧强悍的神经质,被诠释得丝丝入扣细腻惊人。
呃,绝对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结局,不是一个好的女性行为示范,不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满足~一开始我甚至在想,这应该是女版演绎的“智子疑邻”故事,结果为了迎合暗黑和动作戏,剧情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女性的直觉(往往)是准的,但是叠加上护子心切(或者其他闹心)的buff,很有可能会表现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症状,如果另一半缺乏理解与包容,一味责难或是放任自流,多半会酿成悲剧。故事设定是年代戏,从服装和家居装饰可以看出更多细节,婚后想复出的女人和关心国家大事的男人们,环境的建造还是不错的。说多了会剧透,最好自己去看~
西奥是个冷血智障儿 over
有點小聰明,但是不多,仍然沒能跳脫出同類懸疑片的套路,第一幕已經把懸念底牌猜乾淨了,才不是要報復,而是要搶兒子。用了偽敘事詭計卻並沒有用到極致,如果以多視角打開故事或許還能夠帶來些許新鮮感,並且第三幕的鳩佔鵲巢手段有點太粗暴了,喪失了高潮戲該有的爽感。Anne Hathaway、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算是給電影上了強度,愧疚、怨恨、猜疑、嫉妒、混沌、崩潰,心理層次豐滿又不緊繃,但是好遺憾,也並非兩個人的最佳表演狀態,角色難度對她們來說還是太輕鬆好駕馭了。
6.8/ 特别神奇的片,这剧情的展开真的又奇怪又引人入胜,直到最后我发出连环问号???Why would Celine do that? Whywould Alice do that? 心理刨析是没有的,任何过度是没有的,导演在干嘛我不知道,但真的有一说一,劳模和安海真的演出了疯批母亲的细节,光看两位大美女票价就值回来了,阿钟请多引进这类片🙏🏻🙏🏻🙏🏻加一星
三星半,两个女人间的暗流涌动多半是“家庭主妇”这个赋闲在家的身份带来的,但凡爱丽丝继续从事报社工作,就不会目睹悲剧发生,不会神经兮兮地对阳台和高楼产生应激反应,但凡男性在家庭生活中不是缺位的,达米安就没有资格对席琳的疏忽冷眼相加...结局很惊悚,两个女人固然不会再重修旧好、心心相印,但是一方将另一方置于死地,通过认养对方的儿子来填补丧子的空虚和沉痛,亦或是完成被中伤被误解的复仇,都是心理被戕害被蹂躏到无以复加的表现。母亲的直觉是竭力护孩子的周全,而这种直觉和本能有时候会剥离掉文明和体面,袒露出猜疑、占有欲、妒忌和疯狂等阴暗面。
不懂这部片的翻拍意义在什么地方,原版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时候人们就是无法改变命运,明知道有危险又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无法逃脱。
故事讲得也是漏洞百出,勉强撑了90分钟。
我的妈呀,真的看完一脸懵逼,这不就是高配低能的悬疑垃圾嘛,不能因为是个好莱坞就拿高分吧,还不如某些6分国产悬疑电影呢!包装再好看,内核平庸也是白搭,幸好没去电影院浪费钱!
非常震撼,观看体验是一直在提心吊胆,对西奥的担心简直是贯穿影片始终,母亲的直觉确实非常准,面对自己的幼崽爆发出一种超自然的敏锐,可惜爱丽丝想错了方向。celine失去的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在崩溃中她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到了theo身上,也许一开始她只是不想独自一人,可是丈夫的反感以及alice的防备让她最终决定痛下杀手,alice可能以为孩子已死,没有挣扎就接受了死亡,没想到celine可怕的预谋。心疼全篇唯一的小可怜theo😭两位女主角的演技真的很好,细微的表情,细节的动作,就能直接把我带入那种氛围中,两位真的美得不可方物,安妮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感觉非常贴,比那个姐弟恋的片好看太多了。人类真的如此脆弱,面对死亡和分离简直像瓷娃娃一样易碎,人看着还很好的活着,但是精神早已经被摧毁了。
很无聊…主打的双影后吧,能看出来有实力但只是有实力;主打心理悬疑吧,剧本平平,可以预判所有的预判,全部都在意料之中,来影院看的话属实浪费时间
就这相邻俩屋子连死三四轮人后,警方依旧坚持not my business,只是大家不幸运而已。所以这应该是一部抨击欧美警察制度的讽刺电影。
片名说明了一切...好可怕...
故事不够好,杀人动机对闺蜜孩子的觊觎心理不理解。但两位女演员演技很膜拜,尤其安妮海瑟薇。其实有点想看后续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