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很好,小说改编本身就有很好的基础在。
情节不温不火,恰到好处。
即使爱情的片段也是刚刚好的那种,少一点不够多一点过火,玛格丽特的形象很坚毅,再加上恰到好处的出场,是在战争中让人眼前一亮的人。
没有过多的英雄主义的歌颂。
对于人物的照顾适可而止。
在流畅性上表现的是作为一个记录者的叙述。
其中穿插纪录片,有真实性,也算是对观众的一种交代。
冲着弗兰科去看的,刚开始还以为是美国版团体战狼,前半部分剧情还算紧凑,但高潮部分最关键的营救部分显得太急促,让人觉得不够过瘾。
前中期铺垫了那么久,暴露了日本有多么残忍,烧杀抢掠,后面几个火箭炮就解决,我们要的大场面也没有看到,7000万资金可能花在上海了😂。
不过可以看出导演希望把人性刻画的更加深入些,但关于日本军人的描写看来和国内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塑造还不够深入,她完好无损从日军出来了,感觉有些牵强,可以更加展示一下小日本的凶残,人你抓都抓了,吊了一会儿又给放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
不能说很好。
以二战为素材的电影,个人觉得还是《兵临城下》《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给人的感觉较为深刻。
《大偷袭》这部电影是以拯救被日军俘虏下的美军为背景,里面夹杂了美国与菲律宾对抗日本的情报地下工作之间的战争(主要递送急需物资给集中营的美军俘虏),还有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
不过,看到因一位战俘企图逃走而殃及到的其他十人遭到枪决的时候,内心还是挺受震动的,我想那个没有看守住逃跑者的人日后一定会为此事而终身不安的。
前一多半拍的无比之循序渐进,又要铺垫爱情,又要讲述人道信念,真急死人!
直到快五十分钟的时候,才显露了作为美军史上最成功的救援奇迹的气质,看得煞是过瘾。
看,怎么样的导演也毁不了一个好故事。
一个真实的二战期间美军特种新兵部队偷袭菲律宾日军营地营救美军战俘的故事,故事讲得层层递进,前期的铺垫,战俘、日军、菲律宾地下武装、美军特种部队的视角交代得有条不紊,视野很立体,是个很经典的事件全视角叙事范本。
最后40分钟战斗的计划周密、实施的紧张严谨,战斗过程都非常有条理,代入感很强。
视角宏大,面面俱到,只不过还是非常传统的好莱坞的套路,人物大多扁平标签化,人物的鲜活性非常不够,强行杜撰了战俘少校与女地下组织头领的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恋情,与主干无关,也并没有起到对战争苦难的审视效果。
反倒显得轻浮.拯救大兵雷恩,最后的结论是,汉克斯对雷恩说,好好活着,做个好人。
也就是对这个拯救行动的意义总结。
这个片子结尾也有类似的,让那些以为国家放弃了他们的大兵重生希望。
这个点有点薄,这个结论就有点强给国家主义上价值。
毕竟还有更多的战俘未获解救,难道他们就该失望吗?
拯救本身就是意义,多救一个就是伟大。
而不是为了什么什么。
辛德勒名单里,饮用犹太圣经的话说,拯救1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这个点就很有概括性,而不是强行为国家意识形态镀金。
片子里的几个主角,在当时都是分量很重的演员。
三角洲冒的少校,名为领队,其实完全是上尉做的计划和全盘指挥,影片里还铺垫了一些2人之间的龃龉和冲突,似乎也模棱两可,一头雾水。
好像又交代这种近乎父子师生的情谊之间的某种传承关系。
但也就是点到为止。
不知所云。
还不如不扯这些。
倒是上尉烂脚的细节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战地实况感受,不过也未能在后文有什么交代。
战俘营里,上校到死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组织,以及对士气的鼓舞整顿,在最后时刻,只是还惦记着地下组织为啥还不把奎宁送进来,还在惦记着给玛格丽特写一封不明所以的情书,也不知道这三年俩人都咋过的,还刻骨铭心的。
对战俘营面对即将被集体屠杀的命运,以及有可能的近在咫尺的美军登录部队拯救行动毫无洞察判断和组织应对。
这个领导有什么作为?
当然可能要是我们拍这样的题材,正面典型肯定不会这么碌碌无为,一味沉溺于情爱和自己的病情。
好莱坞这是故意用的极致个人主义精神来解构传统的牺牲小我式的英雄标榜?
也就是天大的事,没有个人幸福和真爱重要?
上尉这条线也是重头戏,只不过好像一上来就战神在线了,没有成长的弧线,唯一的交代是,当年他因为拉肚子没赶上去菲律宾,不然他也是战俘之一,而今他带有赎罪心理。
所以精神抖擞,战无不胜。
至于他和帅哥少校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知所云。
留白不是这么留的。
从事件描述角度,这是一部全视角叙事典范。
但从文本的文学性,人物塑造以及剧情冲突具体描述上,则显得浮皮潦草。
描述了大量日本占领军破获菲律宾地下组织的情节,其实和主线营救毫无关系,自始至终,他们都不知道美军要来实施的战俘营救。
而且还莫名其妙地释放了玛格丽特,说是跟踪,除了杀了教堂的老外显示其穷凶极恶外,和主线矛盾毫无交集,且最后也没有交代这群城里的日军和反派,最后是咋地了,全程他们也没有参与到 反营救的过程中。
从故事的矛盾构成来说,这些枝枝蔓蔓就显得节外生枝。
在经典战争影片的序列,本片还是有一定地位,主要还是因为基于真实案例的还原,虽然并不是大热影片。
从豆瓣的人数和评论数量都能看出来。
排名第一的上校其实戏份并没有那么多,人物也是含含糊糊的,在整个行动中,好像是为了故意带新人,完全把指挥权交给了年轻的上尉。
因为是从真实事件而来,一次代价极小,战损比极大的完美的营救。
整个团队都是未上过战场的新兵,或许这点才更让国家精英主义者傲娇。
连唯一老练的领导,几乎也未参与到决策制定中。
扮演者,本杰明.布拉特,记不得我小时候看过他参演的什么电影,但对他印象特别深,混血帅哥,太酷了。
很像C罗。
可惜我看了半天他参演的电影目录,也想不起看的是什么片子。
好像看过好几部,他在里边一出来,就好像阳光万道一下子洒进来。
另一个战俘营的上校,约瑟夫.费因斯,影片里因为是患了疟疾,总是打摆子。
演员名单里居然把他遗漏了,他扮演的《兵临城下》里的左翼政委和宣传家,还有《莎翁情史》里的男主角。
他长得特别典型的欧洲纯种雅利安人的样子,绅士,傲娇,彬彬有礼,拒人千里。
拯救片风潮中的一份子。
美国最近出的战争片大多属于拯救类,大概是拯救世界的观念毒害太深,字里行间不小心就带出来了,不过全世界观众不买帐,每见必骂:美国人又在手淫!!
于是就想了个辙,拯救世界的任务让科幻片去完成,科幻片反正是幻想嘛,想想不行吗?
意淫罪总比手淫轻吧?
至于战争片呢,还是拯救,不过转为拯救自己,这样你们就不叫唤了吧?
拯救自己不妨碍你们吧?
《大兵雷恩》是拯救个战友,《风语者》是拯救个战友,《大偷袭》是要拯救500多个战友,看,人家总得拯救个什么东西。
不过《大偷袭》是真实事件,号称美军历史上最完美的拯救,120人的一个连,杀进10000多日军环伺的地带,从250多日本兵看守的战俘营里救出了511名美军战俘,只付出了一死一伤的轻微代价,故事的根基还是不错的。
片中主角全是确有其人,连长是小帅James Franco扮演的,就是《蜘蛛侠》里那个少爷,团长是Benjamin Bratt,还有Connie Nielsen,《角斗士》里有她。
看这片子学会一个词:死亡步操。
很残忍,学到一个经验:以后打仗绝对不能向两个国家投降,一是德国,一是日本,怎么死都比给他们当战俘强。
想想《桂河大桥》,那是著名的新加坡降军,他们肯定后悔没战死算了。
片子的前面一直压抑着,所以当拯救行动开始的时候连我都觉得过瘾,杀杀杀!
杀他们丫日本小鬼子!
重温了小时候看《渡江侦察记》的小激动~~尘埃落定:关于奥斯卡的新闻插播咱们也别瞎猜了,啥啥都定了~~最佳导演最佳配乐最佳剧本是《断背山》,请参看我下面的评论,最佳电影终究是没拿到吧?
呵呵。
不过《Crash》也没那么好看,李安输了不冤,输给它就比较冤。
另外《金刚》的赢面其实也不小了,技术奖拿了个遍啊~~
作为经典战例,《大营救》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的作战所必不可少的各个环节:充分的侦察及敌方情报,完美的作战计划及指挥,优秀的作战人员,良好的友军配合及后勤……拍的很好的一部片子,有点像《黑鹰坠落》,想看军事的人可以学到作战,想看战争的人可以看到枪炮,想看爱情的人可以看到感情(这点比黑鹰强:-),想看大片的人可以看到爆炸 :-D
2022.05.08
一九四四年随着美军在菲律宾大反攻,节节败退的日军开始屠杀战俘营里的美军战俘。
美军第六军克鲁格将军属下亨利·穆希中校奉命带领第六突击营突入敌战区,抢先一步解救关押在卡巴那图安战俘营的美军战俘。
行进途中,他们遇到了去战俘营接管的日军宪兵部队,还发现了有条不紊撤退的日军部队的车队,让美军士兵震惊的是被日军开着坦克屠村后的惨状。
日军撤退了,没人看管的战俘们打开日军的仓库,发现堆积如山的罐头等食品,洗劫一空。
很快日军宪兵部队接管了战俘营,他们更加残酷的虐待战俘。
战俘营里美军战俘指挥官丹尼尔少校和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应该是“还没有捅开那层窗户纸”的恋人关系,玛格丽特一直和地下组织在马尼拉积极组织救助,可是丹尼尔已经得了恶性疟疾,奄奄一息。
日军在菲律宾的统治异常严酷,溃败前的日军在马尼拉更是展开最后的疯狂,到处肆虐,大开杀戒。
在马尼拉医院工作的玛格丽特亲眼目睹凶残的日军带着人来指认地下组织成员,当场枪毙,连个审讯都没有,更别说一个公平的审判了。
平民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俘营里的战俘,玛格丽特精神几近崩溃。
日军指挥官永井是个人面兽心的家伙,他明明是来执行屠杀战俘任务的,却还假惺惺的和丹尼尔保证只要没有战俘逃跑,各自相安无事。
永井试图策反丹尼尔“我给你的是一个未来”,对于他的承诺丹尼尔嗤之以鼻,“你无法控制我的未来”,一个即将投降的败寇给的承诺一分钱都不值。
这边日军焚烧战俘营的燃料都准备好了,就等东京的命令。
那边美军却因各种原因无奈退迟了一天行动。
情况紧急,危在旦夕,偏偏就在这延迟的一天,战俘营里发生了战俘试图逃跑事件,永井摘下了虚伪的面具,亲自冷酷的挑选了十名战俘,结果十一名战俘死在了获救的前一天,十分惋惜和遗憾,看着战友死在黎明前,丹尼尔痛心疾首。
营救行动的关键是战俘营以东800米处的卡布桥,炸毁那座桥才能阻断日军的增援部队通过,保证营救行动成功。
战俘营有250名日本兵,河边有1千人,附近的日军加起来有一万人,而美军只有120人,这个行动凶多吉少,只能祈求上帝保佑,奇迹出现,保佑美军全身而退。
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照射着战俘营前730米宽的开阔地,一百多美军士兵匍匐前进,场面十分绚丽壮观。
预先约好的美军飞机及时出现,干扰了日军的注意力,让美军更加接近战俘营。
天完全黑了下来,7点半钟,预订的时间到了,偏偏这个时刻,负责打响第一枪的莱利少尉来了慎重劲,一定要再检查一下士兵们是否全部就位。
结果多此一举,士兵们十分钟前就到位了,前后耽搁了十几分钟,把穆希中校急的火冒三丈,(看到这里,想起一句俗话:不怕蹦蹦跳,就怕软毡帽,真想干事的还是性子急点的好)终于莱利少尉打响了第一枪。
拥有自动武器的美军火力强大,把完全没有防备的日军给堵在屋里吊打。
火箭筒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坦克、汽车和摧毁房屋不费吹灰之力,不是用火箭筒及时炸毁了日军的坦克,麻烦可就大了。
反观日军的单发步枪在黑灯瞎火的盲打中命中率不高。
迫击炮,打出去的三发炮弹没有一发命中目标,只是把撤退的美军吓得不轻,不过歪打正着,乱飞的弹片还是把医生给炸伤了。
武器的代差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头回见日本鬼子的机关枪能上刺刀,不过样式让人感觉怪怪的,查资料才知这是日本在没有购买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山寨的捷克式机关枪,给捷克式机关枪加上了刺刀,这个改进堪称捷克造系列里最失败的一个设计。
连枪带刀十几公斤重,实在无法想象矮小的日本士兵抱着这么大的枪拼刺刀。
估计真拼起刺刀来,受沉重的机关枪拖累,鬼子兵胜算的机率不大。
不过慌乱间永井还真用它扎到了一个美军上士,也算是没有白设计这么个怪物吧。
1945年1月30日,在经历三年的囚禁后,511名战俘被救出卡巴那图安战俘营,在这次行动中,两名美军丧生,21名菲律宾游击队员阵亡,一名战俘在获救后身亡。
亨利·穆希中校和罗伯特·普林斯上尉获颁陆军杰出服役十字勋章,杜鲁门总统给玛格丽特·乌特斯基颁发了自由勋章,表扬她的杰出勇气和毅力。
卡巴那图安突袭行动至今仍是美国史上最成功的救援行动,没有之一。
玛格丽特终于没能见到活着的丹尼尔,面对丹尼尔的遗体痛不欲生。
丹尼尔留给玛格丽特的绝笔信字里行间充满诀别的伤感和绝望,看了让人心如绞痛,潸然泪下。
玛格丽特手捧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丹尼尔写给她的遗书失声痛哭。
有人说这次行动对整个战局并无多大意义,这是短视之见,这次行动对美军士兵的鼓舞和影响是巨大的,对美国人民的信仰和国家凝聚力是深远不可估量的。
整个片子拍的扎实而又稳重情节缓缓的推进,一点点展现出人性的光辉战斗场面剪辑的漂亮,就是黑夜有点看不大真楚更重要的是,营救战俘这一行为的意义
看到有人说前半段不好,我因此差点没去看。
看完了,最后的营救固然精彩,我重点要说的是,我很喜欢前半段:第一天的铺垫和第二天的推进。
是不是更喜欢刺激的战斗?
在那种场面中,少不了英雄主义的俗套。
一对一的单挑,大快人心的对日侵者的扫射。
可是这些都不及前边“冗长”的铺垫的功力深厚,捕捉细腻。
菲律宾的闷热气候下,胜利近在眼前,却没有得知这种巨大的喜讯的喜悦和解脱感。
每个人都是低声,除了日本侵略者嚣张而败坏的吼叫。
音乐始终是克制的小号,直到结尾的记录片时间才昂扬起来。
在这暴雨之前的第一天,影片很好地把握了事件的氛围。
美国人,日本人,本来都不是菲律宾土地上的人。
如今这里的战争就要结束,他们传达出来的情绪也不一样:被关了三年的战俘:他们(麦克阿瑟)这回又要晒晒日光浴然后返回澳大利亚去吧。
美军:就要胜利了,但还有兄弟被俘虏着;而且这不是我们的土地。
日军:我军必胜!
影片是咖啡色的,弥漫着即将战败者的绝望,和即将战胜者的哀愁。
有比胜利更重要的东西,这也是影片的主题。
所以,这种氛围的塑造非常准确。
跋涉营救指挥者的脚疾,战俘营军官高大而虚弱的形象,女护士,奎宁,传达了疾病和需要救治的印象。
这里坚持着控制和坚忍,导演很好地克制了英雄主义宏大叙事的欲望,使这个电影成为一个别开生面的战争营救片。
在生命面前,那些宏大的主题反而渺小。
为什么他们会取得如此殊荣?
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获得荣誉。
”
可以看。真人真事。。前面可能过于拖沓了,不过那是为了后面铺垫的。
漂亮的夜袭
剧情节奏慢
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的近乎完美。
很好的伪纪录片。可惜正摊上王宝强那个呆子大卖的年代,结果在这里落了个三星半的结果。
儿女情长那段把片子搞得有点啰嗦了
我一定会回来
尽管对战局来讲没什么影响,但这是美国精神的传递。没有一个人被遗忘。
美军历史上最成功的营救
太主旋律,中规中矩。
给三星比较困难吧
营救场面很不错
印象不是很深刻了,粗略回看了一下,还是美国人的英雄大片。。。。
几乎前一个半小时都是为了等待最后半小时的激动人心 再一次验证了红太阳一方惨绝人寰 与人道主义丝毫沾不上边 深深鄙视 当看到他们的小背影冲上去营救时 内心又幻化柔软
原型事件有 但是女人满大街跑这事怎么可能有 过分美化
这类战争题材的电影召唤的正是久违了的爱国精神,战争中忠贞的爱情、坚实的友谊、奇迹般的战术策略以及无所畏惧的勇气都由深挚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
电影跟东南亚的天气一样闷
二战类的影片总是让我着迷。。只是不清楚日军怎么一下子就被打没了。。。
二战特种作战教科书,后四十分钟非常过瘾,长途奔袭寻找敌军防御空隙,穿插直接潜入战俘营,请求当地游击队协同配合把守外围,炸毁桥梁阻挡援军重装甲,守住桥口以双机关枪交叉火力阻挡援军步兵,同时美军特种部队对战俘营实行强攻、第一时间进行火力压制,发起冲锋,以一死一伤的代价几乎营救所有战俘
根据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重现二战结束前夕著名的“巴坦死亡行军”——美国军事史上最为成功的营救行动。对日军的残忍有比较真实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