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其中2分给空战题材和情怀来一点皮夹克,情怀徽章,高科技原型机,机车,大兵斗嘴,飞机狗斗,后燃器,亲友爱,生老病死,插一段肉弹狗斗,最后再来一段F14老兵不死,新一代征兵宣传片就做好了。
制造冲突生硬,比如任务设定,阿汤哥被撤职去教学生,学生吵架的理由,比如耍个帅被老板认同说只有你能带任务,比如弹射座椅失效。
感情内核快餐且生硬。
拼凑了友情,爱情,重逢,离别,过往的羁绊及和解,传承,个人主义和团队精神,等等一大堆要素,但就像近几年盛行的政治正确拼合一样,缺乏关联和节奏安排,像是混合几杯白开水。
似乎事和人是分裂的,角色之间的互动和感情变化缺乏联系。
不过好在导演也没有因着重调动观众情绪使情节显得刻意。
拼凑同样体验在镜头语言和配乐上。
整个电影像是在情感戏的“三分法长焦特写+反乌托邦性冷淡配乐”和空战戏的“高速切镜+80年代摇滚乐”中反复横跳,导演大概希望以此对比过去的飘渺和未来的迷离,但两种风格在本片中呈现极强的割裂感,而导演明显没找到好的方法进行过渡和衔接。
听到这些反乌托邦性冷淡风配乐的时候我感到很出戏,比穿帮和情感小剧场更出戏。
情怀是本片的一大卖点。
Charlie,Rooster,Iceman,Topgun学院,沙滩橄榄球,P51野马,更不用说各种年代感细节。
最后两人飞F14的那段属实感动到。
和前作一样,导演很清楚剧情薄弱,因此也没有着重描写。
但前作上映于1986年,彼时不论是片中的自然风光还是空战场景都有决定性的视觉冲击力,而2022年的本作在失去了视觉上的横向优势后则很难找到其他发力点。
(所以一定要看IMAX)分析下其他评论中本片的几个吹点1. 任务设计精彩峡谷偷袭是《皇牌空战》(Ace Combat)系列保留任务,从1997年的AC2开始每作都有。
本片的雷达高度限制、计时峡谷速攻、防空导弹、空军基地设定在AC系列峡谷关中都很典型。
毋庸置疑AC系列也受到了初代壮志凌云的全方位影响,从配乐风格到台词再到分镜,但这是另一个故事。
2. 空战场面好看确实好看。
但是相对各路特效大片甚至30多年前的前作并无亮点。
3. Hans Zimmer配乐好不认同,配乐和镜头语言共同造成了本片的割裂感。
一些考证/穿帮Darkstar试飞到大概5倍音速的时候,控制中心里流场图的激波形状只相当于刚刚超音速(飞机和任务本身槽点太多暂且不论)FA18狗斗全程带副油箱(机腹下面的那个纺锤筒,副油箱会大幅影响机动性,一般来说开始进行高过载机动都会提前丢弃副油箱)阿汤哥独闯演练区域的时候攻击目标用的是空对空格斗弹,这类导弹对于非热源的地面目标是无法锁定的。
(这里再次证明导演缺乏空战常识并且大量参考《皇牌空战》,因为在AC系列里为了游戏性格斗弹可锁定一切目标,相当于MOBA游戏里的平A)Rooster看到F14的机械仪表板后吐槽老旧。
按照年龄估算他应该是80后,必然经历过漫长的机械仪表飞行训练。
之后Rooster对可变后掠翼表示吃惊,表现得更像是一个对航空史没有任何了解的人。
第三架迎头的Su57发射的是R77,属于中距导弹,不会用于狗斗,在电影中的距离上可能都来不及开机点火。
这段战斗本身槽点无数。
一些植入广告-洛克希德马丁(开场Darkstar地勤衣服,操纵杆)-福特(Expedition,老皮卡)-IWC-川崎整体讲这些穿帮和植入广告极其不明显,是近几年战争片里观感很好的。
看「Top.Gun....rick」,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4b4134TeJ5:/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pan.quark.cn「Top.Gun....rick」,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4b4134TeJ5:/链接:https://pan.quark.cn/s/e44429cc6abd
【概览:文艺复兴还是僵尸世代】经过两年的重整,2022年的好莱坞似乎找到了(发行的)“新常态”:五大传统制片公司都有了专门的流媒体平台,新剧集百花齐放,疫情前积压的老大难们也都重新有了院线窗口。
乍看上去,一台骤然停止的工业机器正在缓缓重启, 基本盘也在稳中向好。
正如日渐高涨的社会矛盾,托建于美国社会的好莱坞对自身估值依然期望过高。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小成本的人物传记和文学改编又重新流行(限定剧尤甚),却无济于市;商业大片里,质量过硬者屈指可数,缺斤少两者不计其数。
更有不少政治倾向明显,自作聪明的“社会评论”和敌托邦“讽刺”戏,每一帧都写满了受迫害妄想症患者的疯狂呓语。
而随着特朗普主义和COVID疫情的持续流行,好莱坞电影在票房方面也出现了萎缩和结构性调整:2020年之前,票房收入的头部电影之中,美国本土票房占比通常为国际票房的三分之一;而这一比例在近两年已经爬升到了40-50%。
在怀旧之风盛行的大背景下,强调更加鲜明和独特的美国本土文化特征,是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动员观众入场的主要手段。
怀旧自然是创造力流失的表现——这一趋势可以追溯到2007-2008年的编剧协会大罢工。
2008-2009年的“系列电影”中,《终结者4》与前部相隔6年,《木乃伊3》7年,《星际迷航》15年,《夺宝奇兵4》和《糊涂侦探》19年,《第一滴血4》20年,《地球停转日》和《我是传奇》则是50年代的重拍。
又一个十年之后,市场上依然有《月光光心慌慌》,TV版《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和《眼镜蛇》,更多的《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以及气活牛顿的《速度与激情》。
其中有多少是打满鸡血重获新生,又有多少是僵尸和化石在苟延残喘,相比各人心中自有论断。
但美国人正在不停怀念的80年代,那个处于冷战末期,充斥着保护主义沙文主义的年代,在精神层面上其实并不遥远。
在简单直接的个人英雄主义背后,是老白直男们的天鹅挽歌。
80年代的经典电影是美国当今流行文化的重要根基,而最80年代的80年代电影,莫过于征兵广告《壮志凌云》。
(R.I.P.的)托尼·斯科特一战成名,乳臭派两大代表人物瓦尔·基尔默和汤姆·克鲁斯的裸身沙排也没有LGBT+的叨扰。
美国人的自大臭屁,在演化成毒害男子气概之前,被《壮志凌云》包装成了一种不能再in的潮流——每个男人都荒谬地认为自己是带着雷朋的马华力,每个男人也都以为“每个女人都会希望自己的男人是带着雷朋的马华力”。
老白直男们看着《星球大战》和《小子难缠》长大,但老白直男们并不是卢克·天行者和丹尼尔·拉鲁索;他们理所当然地是汤姆·克鲁斯。
80年代电影是他们的世代,但《壮志凌云》是一个触手可及和不可复制的年少春梦——那个炎热夏天,不谙世事的姑娘们的柔软小手和强硬如铁的teenage boner。
而30多年之后,嗑着蓝色小药丸的老白直男们看着汤姆·克鲁斯一次又一次地旋转跳跃不闭着眼,在异域风情画里大谈美国卓异主义,和年龄只有一半的热辣女性们谈感情,简直没有什么比这更加“美国梦”和“Hell Yeah”了。
为了这样的美国梦,查理·辛的《反斗神鹰3》,是不是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制作:Here we go again. Again.】身为好莱坞旧世代的最后巨星,汤姆·克鲁斯电影的票房表现却并不与之相称。
这与电影质量——制作价值和专业态度——没什么关系,而往往是在错误的时间遇上了错误的观众。
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代观众有着更短的注意时间,其情绪也更易被银幕之外所影响。
在这个十年里,汤姆·克鲁斯有着稳定的,和对他个人风格非常熟悉的合作者,道格·里曼和克里斯托弗·麦考利。
这确保了其个人风格的一致性,也同时意味着难以吸引新的观众群体。
但汤姆·克鲁斯需要破圈吗?
编剧大罢工时期,汤姆·克鲁斯在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几次合作之后就遇到过不短的瓶颈期,期间有玩票玩成cult的《热带惊雷》,也有罕见的人物传记(《瓦尔基里》)。
从《危情谍战》开始,才又回到了现代动作惊悚的类型上,并成为了这个十年的主旋律。
观众对演员的主观定位往往更加无情。
汤姆·克鲁斯并不是真的不要命,而是市场需要汤姆·克鲁斯玩命——没有汤姆·克鲁斯,自然会有连姆·尼森,布拉德·皮特和基努·李维斯顶上来。
扎实的创作是好电影的必需基础,但成就银幕英雄的永远是时与势。
随着美国本土保守主义的再度强势,劲头不减的MAGA运动与80年代里根政府的相辅相成,正撞阵亡将士纪念日的《壮志凌云2》打破个人票房记录也自然是意料之中的。
与现时的主流制作相比,《壮志凌云2》令人惊讶地“老旧”:一方面,电影和其他汤姆·克鲁斯制作有着一脉相承的买点,有着极其有限的特效镜头(数百小时的实拍素材);另一方面,则是与社会正义绝缘,又和前作几乎如出一辙的情节设定。
前者自然是汤姆·克鲁斯(和克里斯托弗·麦考利)的杀手锏,而能将后者拍得不落俗套的最大功臣,就是导演约瑟夫·柯金斯基。
约瑟夫·柯金斯基的处女作《创:战纪》本身即是28年后的“僵尸回魂”,不仅全方位地展现了他在视觉艺术上的高超造诣,也让大家看到不去迎合的社会议题,不伤筋动骨的古早故事,依然有着吸引新一代观众群体的可能性。
两部《电子世界争霸战》的蓝本,与《阿凡达》一样脱胎于后殖民主义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但由于视觉要素杂揉了未来主义和赛博朋克,从而将更加具有侵略性的母题成功隐藏在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故事之中。
而若干年后,他又以同样的手法处理了《壮志凌云2》。
不仅开场的航母蒙太奇与《壮志凌云》几乎完全相同,小叙事的情节大纲也高度一致,只是将汤姆·克鲁斯从学员换到了导师一方。
与过度复杂和散乱的现代电影相反,《壮志凌云2》的结构简单而又优雅,但由于各个环节目标明确,并不会给叙事节奏带来太大压力。
这正是《壮志凌云2》最宝贵之处:它不仅仅是对原作修修补补,而是尽量完整复制了当年成为文化现象的观影体验。
【表现:Riding to the Danger Zone】由于疫情期间好莱坞产业变化和重整,近两年推出的大片有不少存在完整度不足的问题——《黑客帝国4》《神奇动物3》《迷失之城》都在剧构框架上有明显缺失,而以往这只在Netflix出品上出现(《明日之战》《亚当计划》《红色通缉令》)。
而得益于汤姆·克鲁斯对个人品牌的重视和掌控力,《壮志凌云2》幸运地与这一问题无缘。
如前所述,《壮志凌云2》理所当然地在各个方面都比30多年前的前作有所改进。
故事更巧妙也扣人心弦,台词更犀利有趣,人物关系更丰富(尤其是与詹妮弗·康纳利的感情戏,有着罕见的自省和meta)。
情节上,《壮志凌云》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终极目标——毕竟是穿制服的80年代校园青春片——而在续集中,故事和角色承担的风险更高,有更明确的目的和危险性,对抗也更有实质意义,这立刻保证了其作为现代电影的节奏和观感(反面代表即是2022年全网meme“神作”《莫比亚斯》)。
就汤姆·克鲁斯本人而言,这一角色比他的惯常表演要更有人性和深度。
柯金斯基、麦奎因和他自己显然已经找到如何让马华力作为一个真正成长过的,面临年龄和死亡挑战的人,而不仅仅是之前形象的直接延续(《绝地战警3》)。
即使在前作上映的1986年,狗斗也已经过时了,在今天更是面临着无人机战斗的挑战。
这意味着马华力始终是孤独的,他是自己世代最后的守门人。
而《壮志凌云2》为汤姆·克鲁斯提供了一个将自身状态投射出去的完美目标。
当然,真正吸引观众入场的是独此一家的动作戏。
已故的托尼·斯科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动作片导演之一,但《壮志凌云》受到时代限制,只能通过后期剪辑将演员坐在驾驶舱里的镜头和战斗机训练素材重新拼接。
而《壮志凌云2》的Money Shot将演员直接扔到了战斗机上,成功捕捉到了无与伦比的纯粹真实感。
因此,《壮志凌云2》的第三幕战斗场景就显得格外有趣,因为它几乎就是对《星球大战》卢克击毁死星段落的戏仿,从而引入了《碟中谍》式的高娱乐性和放飞自我——两个敌军飞行员如入无人之境,赤手空拳偷走战机开回家,简直不能再荒唐了。
这种荒谬感,就是观众记忆中的《壮志凌云》,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在脑海里打磨,直到最后只剩下模糊而又清晰的荷尔蒙气味。
【总结:Not the moviewe deserve, but the blockbuster we need】《壮志凌云2》是大片时代的回归吗?
显然不太可能。
马华力和汤姆·克鲁斯有着一种天然的悲壮,试图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同时,能够保持尊严。
它拥抱了自己的傲慢和自大,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存在本身。
良好平衡的叙事,绝佳的视觉效果和配乐,《壮志凌云2》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视听体验,更是一种感受。
《壮志凌云2》依然有着浓重的意识形态特征,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汤姆·克鲁斯近期最好的电影,并重新将天才导演约瑟夫·柯金斯基带回主流视野的杰出作品。
【月度回顾】电影《瞬息全宇宙》剧集《巴里第三季》《夜空》【月度预览】电影《光年正传》剧集《The Old Man》
可能人类就是会偶尔需要复古一下,回头去看看那些老掉牙了的故事。
我看预告片的时候真的被老套故事劝退。
结果今天一看影评分这么高行吧就买票了。
隔了三十年,阿汤哥突然想起来拍个续集,我都替他悬着一颗心,生怕毁了经典。
但一开场,我心里第一句,妈的这男的真的不会老吗!
怎么还是这!
么!
帅!
顶级战斗机飞行员,这种光是听就觉得闪闪发亮的角色,被他穿在身上,就,好的我又get到了。
今年应该六十岁的……嗯,阿汤哥(爷?
),身材简直了这体脂率这肌肉……可能属于另外一个人种吧(摸着我的小肚子)。
只有在他难过的瞬间你会发现年龄爬上了他的皮肤,除此之外……我觉得他今年42顶天了。
(还是根据他朋友儿子的年龄逆推的不然我想说他35)故事线是,牛掰飞行员犯错被调回学校教一群刺头开飞机做任务,其中一个大刺头是他牺牲的副手的儿子。
后面的我不用讲你们也可以自己把故事讲完偏差不了多少。
但这个电影的重点不是故事。
当然重点一是阿汤哥上面讲了,重点二就是飞机!
开飞机!
哇塞我居然全程没看表也没有晕机,超爽感。
几乎是第一视角的飞行员视角加上各种飞机上看到的绝美景色。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我觉得这个电影会失色不少。
故事节奏超紧凑,除了女朋友角色,某种意义上还是没法……啊好老套幸好着墨不多。
女飞行员凤凰好帅气啊。
和书呆子bob一起有一种喜感。
(虽然这对其实可以写写冲突但也没着墨很多(话说戴眼镜真的还可以当战斗机飞行员???
)另外就是兄弟情真的有touch到我。
那种互相交付后背的感觉,流泪了!
总之,非常爽文男主系列的作品,轻松看轻松爽。
飞行员励志英雄故事,还要讲什么呢。
题外话:贴片预告非常心机贴了明年的碟中谍…这个男人!
行吧加入片单。
我很少对此类电影有超过300字的感想,但这部电影确实勾起了我的码字欲,要用长评好好抒发一下我的激情。
英雄无疑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英雄人物,如果故事背景再多涉及一些民族主义的背景,那么绝对可以当作一部美国版”战狼“来观看。
可是好莱坞式的主旋律片,有那么一大撮是讲人道主义精神的,这个英雄更多是为了”战友情“,为了生命本身的至高性在创造奇迹,所以英雄的情感更能与观众串联,当他背负着害死战友的内疚感时,当他为救战友儿子义无反顾牺牲自己时,当他努力让内疚感let it go时,观众经历了他所有的心路历程,这一点,拉近了英雄与观众的距离,甚至有那么一两秒中,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英雄,就是主角。
这种”英雄“人物模式的剧本,就是好莱坞的一个标准剧本,在很多教你写剧本的书里面,经常会读到的成功案例——一个看起来”悲剧“的英雄人物,在导师的引领下,同伴的陪伴下,反派的阻挠下,寻求一个目标,完成一次冒险,从而得到自我改变或者自我救赎的故事。
这个剧本毫无疑问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所以它的好看是早就可以预见的(当然这里很多人肯定要反驳说这就是俗套)。
可是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个人却依然觉得它超越了其他标准剧本的”好看“,为什么呢?
我认为一大半原因可以寻源到阿汤哥本尊,一个”英雄“一样的演员。
你很难想象一个60岁的老头儿,依然保持着40岁的面容和30岁的身体以及20岁的神态和心态。
我当然不清楚阿汤哥为了维持这些,究竟花了多少医美和健身房的钱,也不知道如今的科技能把他在荧幕上P得多符合观众的期待。
至少我知道的是,很多的危险动作他都亲自上阵完成,且他确实至今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自己的身材。
光是这些,已经足够让他成为大众的偶像,甚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了。
更让人艳羡的是女主角,52岁的詹尼佛康纳利,从十几岁开始就美,如今还依旧那么迷人,真让人感叹”岁月不败美人“。
这些老戏骨好像真的就在用他们自己”英雄“般的存在方式为大众创造着一种奇迹,一种跟岁月、生活抗争的奇迹!
奇迹说到奇迹,电影讲述的也是一个好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在观影过程中,已经完全能猜到结局,可是这种类型的影片本身就是即便知道结果,也吸引你观看过程的。
本来需要4分钟的任务,在2分30秒就奇迹般完成了;本来只能到9的事情,英雄硬是能做到10。
人类太喜欢奇迹了,暂且不谈那种超越常人的,猎奇式的奇迹,比如20天不睡觉,30天不吃饭。
在正常范围内,通过探究个人极限,达到常人难以到达程度的那种奇迹,才显得更加迷人。
好像是那个徒手攀登高峰得男人,还有一辈子生活在船上的1900。
可是,我们爱的只是那个被创造的奇迹吗?
抑或那个创造奇迹的英雄吗?
不是的,我们真正迷恋的,是那个过程,是英雄在创造奇迹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全过程。
因为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是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人,我们迷恋一次次重温他们成为英雄的那个过程,因为我们迷恋在那个过程中,他们对抗平庸所做的所有抗争,以及当他们创造了奇迹时,那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追根究底,我们每个人心底都幻想成为一个英雄。
可是,到此为止,你我依旧如此平凡,平凡的在周中某一个中午,带上一杯可乐,买一桶爆米花,走进一间影院,观看一部电影。
还好,这120分钟并没有白白逝去,它让你我又一次体验了成为英雄,创造奇迹的快感。
如果幸运,也许它可以是一剂探寻我们自身”英雄基因“的肾上腺素;如果不能,它依旧是我们平庸路上的一根针,偶尔扎破一下包裹着我们的那些个彩色的舒适泡泡,然后几天之后,甚至几小时后,等那些泡泡重新包裹起来,我们就又可以在平庸的路上飘起来啦!
九马赫十马赫都是随口一说的,少将的目的就是裁掉这个项目,给无人驾驶飞机让路。
所以哪怕你开到十一马赫,也不会让领导刮目相看,那只是天生反骨,不好管束罢了。
开头虽然激动人心,但还是让人有迟暮之感,Ed Harris说,你们被淘汰是迟早的事。
这是无法反驳的。
即便最倔强的回答也只能是,“但不是现在。
”而已。
电影的设置其实很简单,一个凭空出现的任务,一条规划好了的路径,完全按图索骥,时间、方法都告诉你,只是看你做不做得到。
这种感觉就像是站着不动的阿喀琉斯,无论他是多么厉害,但就是要留出一道细小的缝隙通向自己的脚踝。
这么长的山谷,但凡在任一个地方建起一个大坝,阻断交通,让飞机必须升到山谷上方才能通过,就一定会触发飞弹。
可是就不,就要留下一个虽困难但可行的机会,让强者们向往,渴求,追寻,趋之若鹜。
伟大航路虽难,但为了One Piece啊。
Maverick为了保住项目违令进行测试,为了鼓励学员违令演示攻击全过程,Rooster为了救Pete违令返回,包括Hangman也疑似违令来支援他们。
是的,所有激动人心的时刻都是靠不守纪律得来的。
所谓经验总结都是大概率事件,也就是常规操作后得到的普适结果。
但概率就是这么一个东西,3σ之外并不是0。
成功的概率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并不代表不可能。
而是要求你成为千中选一,万中选一的那一个人罢了。
1.Tony当年打的样有多跨越时空的经典呢?
从片头字体,到结尾演员出credit,统统超高清复刻,导演和制作组属于TOP GUN十级学者才能搞出这么一部续作来,上一次看到这么骨灰级影迷复刻续集还是CREED。
2.电吉他一响,真是脊梁骨蹿电流,汉子寂寞配乐要做的就是给经典TOP GUN main theme加管风琴和弦。
同样唱空战主旋律大片主题曲,Lady Gaga还是跟鼎盛时期的Faith Hill唱There You’ll Be有差距。
3.三十年过去,阿汤拿美貌换演技,终于不像第一部里哭不出来了。
不管是对Goose的执念还是和Ice的拥抱和对视,能让人对角色过去的三十年浮想联翩(同人女之魂熊熊燃烧🔥)。
4.看到Goose的崽叫Rooster,笑裂了,爷俩的call sign居然都是家禽系的。
Miles Teller小胡子一蓄,服了选角导演了!
身高、脸形、颧骨、下巴以及大溜肩,让Goose的演员自己生都生不出这么像的崽。
Teller终于重回主流视线了,在Spotify又听了一次他唱 Great Balls of Fire,当年Lala Land首选他当男主真的有道理,奈何他自己不争气。
5. 阿汤不再是30年前连心眉+门牙有点歪的蓝眼睛小鹿斑比了,动完喉癌手术的方基默也不再是三十年前沙滩甩汗的基佬的天菜Ice Man。
上一部看的方.基默电影还是前几年烂得让我咬牙切齿的《雪人》(傻逼北欧导演拿着豪华卡司不干人事),复习完TOP GUN第一部,只想把the doors翻出来再看一次。
Pacific司令今犹在,不见当年风流Ice。
6.皮夹克的背部纪念章,估计是大陆彻底上映不了,不用再担心过审或者天朝特供,所以留下了第一部里带青天白日满地红的63-64远东巡弋纪念章,没有采用修改后的85-86的印度洋巡弋纪念章。
壮志凌云2终于上映了 ,阿汤哥也老了。
全片剧情方面没什么好说的,作为一个伪军迷,我只想吐槽一下导演编剧们的想像力和唯我独尊的美式思维模式,一架F14干掉两架苏57?
太不科学了吧。
是为了怀旧还是经费严重不足,你好歹也整个F35C出来啊。
其它的槽点也太多了,究其原因可能是推迟了2年上映,完全跟不上现在的形势。
© Paramount Pictures历经数年的漫长等待,数千公里的舟车劳顿,终于坐到了大银幕前体验高G飞行的魅力。
我一直有个观点,电影和飞机是人类这百年来最伟大的两个发明,前者拓宽了人类的精神界限,后者突破了人类的物理界限。
其实二者交织在一起已有很长的历史,不要忘了,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铁翼雄风》(1927)就是一部空战片,而《壮志凌云2:独行侠》便是迄今为止这段历史的最佳传承者。
同时,本片也为前作上演了精彩而深刻的传承。
01 | 即将无“牛”可骑的战斗机牛仔们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当同时持有私人和商业飞行执照的汤姆·克鲁斯,兄弟是美国海军特战军人的克里斯托弗·麦奎里(本片编剧),和有着未竟的航空工程师梦的约瑟夫·科辛斯基(本片导演)凑在一起,我就知道,本片的确会如克鲁斯在2019年圣迭戈漫展上公布首部预告时所说的——“《壮志凌云2》是一封献给飞行的情书”,一封笔力劲健的情书。
相较于聚焦划时代飞行和空战视听语言的《壮志凌云1》,《壮志凌云2》更进一步地在文本上捕捉到了飞行情怀的本质。
电影开场仅数分钟,剧本便设计了10马赫的“人操火箭”——“暗星”高超声速战略侦察机项目(将被取消),与艾德·哈里斯饰演的绰号“无人机牛仔”的美国海军少将切斯特·“铁锤”·凯恩的“天地”对决。
在凯恩的眼中,诸如“独行侠”之类的战斗机牛仔们,需要吃喝拉撒睡,会犯错,更可能违抗军令,被冰冷和高效的军用无人机取代是迟早的事。
我想用题外的内容来直观形容这一对决。
影院散场后,一对情侣戴上头盔,坐上摩托车,迅速地消失在午夜的澳门街头。
好友打趣地说,摩托车是“撩妹利器”,而我却突然领悟到,骑车和开战斗机只有高度和速度的区别,无数的飞行先驱并不是为了缩短通勤时间才去卖命地尝试飞起来,他们的情感很质朴——对空间乃至世界的掌控,也是大航海时代,或者说人类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的传承。
因此,本片就是对这一对决的放大,呈现了有人飞行与无人飞行观点间的猛烈碰撞。
尽管“暗星”最终达成了军方的10马赫目标,但仍因事故如流星般解体和下坠。
事后,“独行侠”却躲过一劫,因为已晋升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冰人”将其调回了前作的原点——海军战斗机武器学校(简称NFWS),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
02 | 决定一切的不是飞机,是人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接下来的剧情,揭示了凯恩疑惑“独行侠”为什么不晋升将官或者当一名参议员,以及他为什么成为试飞员的原因,或许“独行侠”这个呼号本身就是答案。
续作透露,“独行侠”在NFWS仅授课了两个月(实际上绝大部分NFWS的学员毕业后,也会回到舰队单位去传播在NFWS所学到的知识),因为正如其台词——“飞行是我的天性”,他是一名骑士,没有心思去考虑孤独地驾驶飞机以外的事情,这更是前作“野鹅”之死的诱因。
但戏剧性的是,攻克这项特殊任务的难点,只能凭借“独行侠”的丰富经验。
不得不提麦奎里的剧本创作非常的扎实,尤其是矛盾冲突的设计,有力、有节奏地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我猜麦奎里是写《碟中谍》剧本“写多了”,围绕这项特殊任务展开的一系列剧情完全称得上空战版《碟中谍》,甚至沿用了“流氓国家”这一反派称呼(若合并世界观可能就是另一版《幽灵行动》或《细胞分裂》与《鹰击长空》组成的汤姆·克兰西宇宙了)。
尽管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说过,《壮志凌云》的反派都是背景板,不会过多着墨,观众更应聚焦战斗机飞行员群体的竞争与友谊,但麦奎里为这一任务设计了丰富的细节,与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这一特殊任务是,美国国防部令美国海军去摧毁“流氓国家”的一座即将运行的地下铀浓缩工厂,但对方设置了严不透风的地对空导弹网,并且由于工厂地处峡谷深处,剧本设定无人机或F-35C等美军第五代战斗机无法借助隐身和无人优势实施打击,一是因为GPS制导的精确弹药会受到干扰(至于为什么不使用抗干扰能力更强的惯性制导精确弹药,或EA-18G电子战机提供反辐射协助等偏硬的军事设定问题,暂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内),只能使用上一代的F/A-18E/F战斗攻击机实施基于激光制导精确弹药的打击;二是峡谷超低空突防和最后的高G脱离是无人机无法做到的。
此外,敌方还有最新式的第五代战斗机Su-57和老旧的F-14等额外的防空力量 [如果不是雪域高原(剧组人员透露是地理位置设定是东欧),很难不想到反派原型是伊朗] 。
按照续作剧本设定,后来参加过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独行侠”,作为美国海军空战战绩最高者和最有经验的F/A-18飞行员,只有他能为一批已从NFWS毕业的精英飞行员进行特训。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不管是任务简报和分析,还是“独行侠”率领学员进行专项训练(峡谷超低空突防),还是最终的实际作战,麦奎里的剧本逻辑相当清晰,为不理解航空兵技战术的普通大众勾勒出了简单易懂、严肃合理和扣人心弦的任务框架(但不得不承认,的确很《皇牌空战》和《战区88》),这一点其实与《碟中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角色处理上,尤其是性格上,麦奎里也有让观众记忆更深即让角色非工具人化的“名片化”设计。
如“凤凰”的武器系统官 “鲍勃”,一名一脸稚气、毫无存在感的海军空勤,呼号也“人畜无害”,其他战斗机飞行员嘲讽其是开F-35C的。
因为在有人飞行与无人飞行之间,还存在着隐身飞机与非隐身飞机的“鄙视链”。
剧本中有不少类似的“埋梗”设计,对于专业爱好者来说会十分有趣。
当然,现实中武器系统官才是任务专家,甚至是打击任务的指挥中枢。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在整个特训过程中,几乎都是围绕“独行侠”的那句台词——“飞机不重要,人重要”而展开。
学员对“独行侠”提出的2至3分钟的任务时间要求叫苦不迭、内讧频起,尤其是“独行侠”与“野鹅”的事故被公开后,师生信任感下滑到冰点。
在违反“如重力般不可改变”的作训条令以及发生训练事故后,上级更是一度让“独行侠”停飞、停课,如果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他的海军飞行生涯将就此划上句号。
但最终,不太会教书的“独行侠”在“众目睽睽”之下,冒着上军事法庭的风险,独自驾机成功实现了自己提出的设想,践行了首堂课上向学员传递的“敌人知道我们飞机的极限,但不知道我们飞行员的极限”的理念。
麦奎里对剧本第二幕与第三幕的衔接处理得相当老练。
当然,这一举动意味“独行侠”要重新面临生死抉择,他不只是授课,还要率队出征,更关乎其与“野鹅”之子“公鸡”间的矛盾冲突。
03 | 成年人的放手与释怀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壮志凌云2》开画后,有一个数据耐人寻味,据信过半观众的平均年龄超过了35岁。
不难发现,这些观众都是前作的“忠粉”,《壮志凌云1》是陪着他们长大的(包括本片的军方顾问也是受前作影响成为海军战斗机飞行员)。
所以,《壮志凌云2》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壮志凌云》系列成年蜕变的过程。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本片拍摄前,导演科辛斯基就提出把重心放在“独行侠”的成长上,麦奎里的剧本实现了这一点,其在不让“独行侠”退变为任性男孩,与保持青春活力并能进一步成长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
开画后稳定的超高口碑均源于此,强调本片与前作的联系之紧密,以至于形容本片是极少数成功的电影续作。
而要谈到“独行侠”的成长,则不得不提新引入的“公鸡”。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野鹅”之死是“独行侠”的梦靥,本片可以明显感知到“独行侠”的对前作事故做出的深刻反思,甚至极端到他不能再看到战友丧命的情况出现。
有几个情节着重刻画了这一点:一是“独行侠”严肃地驳斥学员为训练失误找原因,这时候不停找原因,最终只能在战友的葬礼上给葬礼家人解视;二是上级命令“独行侠”要把学员教会到成功执行任务,但“独行侠”坚定补充说,“是要把他们带回家”;三是按照剧本设定,“独行侠”应“野鹅”遗孀的请求,有意拖延了“公鸡”成为战斗机飞行员的过程,且不愿意“公鸡”去执行这项几乎是送死的任务,这也是成为除父亲之死外,“公鸡”与“独行侠”间新的矛盾冲突。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令观众遗憾的是,“冰人”在续作中因癌症逝世,但临走之前,他告诉“独行侠”,要学会放手,所有年轻气盛的新生代战斗机飞行员,都会经历“独行侠”的心路历程,“You can be my wingman”的接力棒,是时候交出去了(其实本片格伦·鲍威尔饰演的独断专行的“行刑者”就是“独行侠”的年轻版,其与“公鸡”之间的对峙与隔阂化解,就是“冰人与“独行侠”的翻版)。
另一方面,“公鸡”因父亲之死,以及对“独行侠”的反思,导致他的飞行与作战思维偏保守,总是想顾全大局,但“独行侠”告诉他,在天上多思考一秒就是死,危机时刻要凭借本能做出决断,当年的事故,换做“野鹅”同样如此。
麦奎里在再次用漂亮的剧本处理让亦师徒、亦父子的双角色拉出了共同的成长主题人物弧光的同时,也让电影再度扣回了“决定一切的不是飞机,是人”的核心命题。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成功实施对铀浓缩工厂的打击后 [1架E-2预警机(有不少外部和舱内等空情交换镜头)与4架F/A-18E/F战斗攻击机(2架制空的E,2架打击的F)组成的典型打击任务编组,但现实中是双编组,另有EA-18G电子战机协同] ,在“公鸡”热焰弹耗尽的情况下,“独行侠”驾机舍身为“公鸡”挡下了地对空导弹。
海军试图放弃针对“独行侠”的战斗搜救(果然是海军专属电影,因为现实中,在类似的打击作战任务前,海军会与空军等其他军种规划和协调联合战斗搜救的资源),但“公鸡”明白了“独行侠”本质上并非置战友性命而不顾的飞行员,在弹射跳伞后的“独行侠”被敌军Mi-24攻击直升机追击之际调转机头及时赶到,后双双陷入敌军地面追击之际,坐进父亲当年坐过的F-14战斗机雷达截击官后座,与“独行侠”一起突破多架Su-57的拦截,仅靠寥寥导弹和航炮逃出生天。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麦奎里在剧本第三幕的处理上相当工整,干练地用冰释前嫌的桥段解决了关键角色的矛盾冲突与任务本身的矛盾冲突,所以专业影评人一直称赞本片的剧本“坚如磐石”,尽管本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甚至主打卖点是实拍空战,但在纷繁的动作序列间拉出清晰的叙事脉络,已是视效大片中少见的。
© Scott Garfield / People Mag.我们总是怀念和对标9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其实我们并非是守旧,而是怀恋那种在酣畅淋漓中寻得的工整感与平衡感。
我不愿像一些媒体所说那样,称《壮志凌云2》是末代原创大片,我相信,它既是上一个时代的传承者,也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启者。
04 | 亮点细节●致敬。
建议观看前温习《壮志凌云1》,本片视觉和文本都有大量致敬,尤其是经典的航母起降作业开场。
●实拍。
实拍带来最大优势有三点:一是空战序列连贯性更强,战斗机机动戏和舱内演员驾机戏的衔接是自然的(演员均在F/A-18F后座上完成的拍摄),序列、镜头间逻辑清晰;二是武器挂架、机身外部摄影机能够捕捉到超低空飞行时掀起的颗粒物与凝结的水气,提供了罕见的极限视角;三是重力反应,机动造成的失重和过载直接在演员身上表现出来,为观众带来了临场感极强的另类4D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F-14与Su-57的大战,座舱戏都是升空实拍,后期用特效替换座舱。
●视听设计。
导演科辛斯基的视觉审美一流,即使是难度系数超高的飞行序列,仍然有极富冲击力的经典摄影构图。
地面戏份,除了基于“飞机造型语言”设计的独有的以飞机为主体的优美分镜,以人物为主体的光影把控也是标准大片规格。
●“飞不起来的飞机”的特效。
“暗星”(由电影美术团队携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设计和制造)、Su-57和F-14等三款无法升空实拍的飞机的特效质感相当不错,不管是在地面滑跑还是在飞行中,其动态基本是可信的,尤其是Su-57与F-14的空战过程中,对水气凝结、弹舱开启、舵面运动和地景融合等细节的处理。
●Su-57为什么要与F-14格斗。
前2架Su-57陷入与F-14格斗是因为前者抵近确认F-14究竟是否是己方飞行员驾机升空,“独行侠”则当机立断开启了格斗。
更多有关军事设定的内容,后续再进行探讨(更新)。
如果有机会,请一定在影院观看《壮志凌云2》。
他们要10马赫,我们就给他们10马赫。
“我不喜欢你这种表情。
”“我只有这一种表情。
”“你知道这么做得承担什么后果。
”“我只知道不这么做的话,其他人的下场会是怎样。
”他是世上最快的人。
“我在哪?
”“地球。
”他是40年来唯一击落三架敌机的人。
迟早有一天,军队不再需要飞行员。
我们每次的结局都一样,这次就别重蹈覆辙了。
在本酒吧冒犯女士或海军,或是把手机放在吧台上,就得请一轮酒。
“他是开隐形战斗机的。
”“他确实很没存在感。
”“他们叫你什么?
”“鲍勃。
”“我是说你的外号。
”“也是鲍勃。
”我帅到不真实。
敌人不知道的是你们的极限。
“你想俯冲到多低?
”“比你的底线更低。
”“每项任务都有风险,这些飞行员都能接受。
”“我不接受他们牺牲。
”时间是最大的敌人。
说个他的家人在葬礼上能接受的理由。
我是不当教官的料,我是战斗机驾驶员,海军飞行员。
那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人生。
如果我派他参加这项任务,他可能有去无回。
若不派他去,他绝不会原谅我。
不管怎样,我都将永远失去他。
海军需要独行侠,那孩子需要独行侠,所以我才极力为你争取,所以你才能继续留在海军。
我得给孩子当个好榜样,不能第一次约会就带男人回家。
引擎起火时别启动。
“我从未失去过僚机。
”“只要飞得足够久,就会发生那种事。
”飞行时多想就会完蛋的。
对上敌机至少还有机会存活,撞上山壁存活的机率是多少?
你觉得我替你挡那枚导弹是为了让你也被打下来陪我?
“我年轻时开F-14战斗机击落过三架米格战斗机。
”“但现在那老古董能不能飞起来还是个问题。
”关键不在飞机,而在飞行员。
下午好,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你们的大救星。
请系好安全带,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
“别告诉我引擎坏了一个。
”“那我就不说。
”“谢谢你救了我的命。
”“我爸也会这么做的。
”
飞行戏五星,其余2星。
不太看得下去这种充满美式恶趣味和英雄主义的电影了,也理解为什么红脖们心中它才应该是2022奥斯卡最佳影片。
丑国 主旋律 呵呵
3.5。这系列权当是看情怀了,三十多年前那股子意气风发、张狂不羁的美式精神输出依旧浓厚。主旋律诚然老土但要能拍得好看还是相当考验主创水平,起码该片各方面都做到了及格线以上,在传统叙事架构上注入了新时代气韵与丰富类型元素,不老男神阿汤哥继续在荧幕上书写屹立不倒的肉身传奇。几场空战拍得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影院看imax应该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Goose: 别让我talk了快被你们烦死了!!!
美国主旋律,豆瓣er又集体滑跪,8分?无语。以前美国在电影里搞“军事特别行动”,都还编点表面正义的理由,现在直接不编了。你搞核武器就是你不对,我作为世界警察就要侵犯你领空,炸你的军事机场,炸你深山里的基地,顺便再干掉你的战斗机。故事俗套,典型好莱坞商业片三段式。在爱美国主义大价值观下,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并存。阿汤哥一定要骑重机耍帅,一定要配大美女,一定要谈一段MV式的恋爱。60岁的阿汤哥,身材保持真好,内娱男星都学学。几段战斗机场面惊险刺激,好莱坞电影技术牛b。
非常不负众望的续作。在这个年代居然还可以看到这么老派的电影,积淀了三十多年,归来还是当初那个无畏的青年。对梦想的坚守,对自己的和解,1986年的狂欢与激情,好像能够再次与之重逢,可以说是送给所有成长于七八年代美国人的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礼物。煽情但并不滥情,爱却不要求长厮守,种种经典好莱坞留下的痕迹,也要求当下的电影回过头来审视自身。
这玩意只配一星。
电影院现场摆摊招兵难绷
Odeon Swiss Cottage IMAX,片子非常好看,非常饱满非常走心,汉斯季默的配乐全片败笔!
3.5。一种相当顺拐但十分简洁古典的类型范式,属于减法的胜利。科辛斯基足够实诚,不玩花活不搞虚的不摆架子不装x,非常明确自己想拍的和观众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同时这种明确本身又并未流露出世故的谄媚之颜,而是作者在熟谙一切陈规俗套并加以抉择后自觉对俗套所施予的一次拥抱。空战戏码处理相当干净漂亮,战斗机机身与驾驶舱内部固定机位的架设与飞行员瞄准仪主观视点的选择首先即是一种战略上的正确,特定情境下的视角局限与主体近距特写的有机配合无疑是一种短时间强化角色认同与情绪代入感最精确有效的手段,IMAX加持下几度有如VR般沉浸式绝妙的临场体验。在基本可预判所有弧光走向的大前提下仍然做到打动人心是不可思议的。它当然够俗套,但这也一定是当下你所能看到最具诚意的俗套。P.S.OST很加分。
于我而言,只能当做是爱国主义教育片+女凝片。小伙子和老伙子们身材真好。非常传统的善有善报,你爹的理想,我们帮你全家圆梦。
Nothing at stake. Really boring.
足够简单,明晰的人物动机和目标将内心投射向高空,在这片广阔之域受缚但探索着。情节如童话般循序铺排,投入其中才能够相信是由人物自内推动运转,最终驶向背离现实的浪漫——奔赴极限实现一场彻底的let go。
老古董击落2架第5代战机,创造奇迹是吧?美国军事行动永远正义是吧?
一部快40年前的电影,还能用原班人马拍续集,这才是真正的炒冷饭。而且我不想看一部把敌人设定成化名的军事电影,尽管那件夹克确实很硬气。
飞机持续向上攀升堪堪擦着导弹脱险这种镜头,看多少次也是觉得心惊肉跳,阿汤哥的角色跟小一辈的羁绊拍得也很好,Hangman和Rooster活脱脱就是Iceman跟Maverick年轻的时候,最后那个华彩片段还是留给了Hangman,这种情怀的致敬才足够动人。恋爱剧情依旧很多余,帆船那段就当是提醒大家这是海军,海军,是Navy哦。
充满着直男审美与荷尔蒙刺激的冗长特技片,无穷无尽象征着男权的独裁与无趣。
就算是典型美国梦套路型好莱坞商业大片,也是100分的delivery,不得不服
驾驶老苏式战机1v2双杀5代机,阿汤哥,我的美国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