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A Stranger in Shanghai

主演:松田龙平,冈部敬史,中村友理,奈绪,金世佳,任洛敏,邱必昌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9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剧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3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4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5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6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7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8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19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剧照 NO.20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长篇影评

 1 ) 叶公好龙还是幻想破灭?《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的观后感,夹杂旅游感想。

夜晚让人情绪敏感,因为黎明前的露水会打湿记忆的蜘蛛网吧。

通宵看完了NHK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表情在泫然欲泣和五味陈杂的哈哈苦笑之间反复横跳,中华和东瀛文化真是惺惺相惜而又心存芥蒂。

第一次去日本时,夜雨里登机出发,又在漆黑的晨雨里告别。

在京都盘桓的三个星期,记忆里那些晴朗的日子所剩无几,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天地之间都是白茫茫的,脚下始终充满了咯吱咯吱的踏雪声。

大概这就是京都吧,静谧又是个热闹的城市,古老又不如天朝古老,奈良的鹿仿佛都比这些佛龛真实。

那金阁寺上的金箔是火灾之后重新贴上去的——是不是贴上去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无非是会动的尸体来看望已经发僵、冰冷、在雪光里闪闪发光的尸体罢了。

朱雀大道并不存在,或许存在过,就像那些依然存在的艺伎小姐姐一样,她们还在伴着三味线翩翩起舞,那笑容仿佛烟雾缭绕,又像是极其精致精美的刺绣,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可惜她们的牙齿已经不再漆黑?

而且因为年轻有为,反而丝毫不见浮世绘上那种丰腴的体态,更不要说固定月余之久的发髻了,不真实,遥远,就像是现实和梦幻一样遥远。

于是就前往东京,二次元世界的中心与原点——秋叶原。

我好像还是在叶公好龙——我是说,虽然在秋叶原时浑身充满了狂喜、几近癫狂的兴奋之情,但我甚至没怎么好好感受它——好吧,说实话,我害怕感受它,害怕它和京都一样,与我想象之中的样子相去甚远。

大阪又有什么好玩的呢?

虽然我知道它就是那样一个城市,但这时反而期待它能稍微和我想象的不同了——很遗憾,大阪比我预计的还要大阪的多,kirakira的睫毛,可爱的口罩与发型,冬天里肉感十足的大腿,此起彼伏、语种丰富的吆喝声,和街边垃圾堆在寒冷冬日依然散发出的淡淡气味,唉,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却在饭桌上看到了糙面饼吧。

大概我只是叶公好龙吧。

我和舍友如此感慨道,我努力地用英语让他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英语里实在找不到这个词的翻译,我甚至不确定他是否真的听懂了,毕竟他只是笑笑说,伙计,你们亚洲人的文化太复杂了,开心点享受就好啦。

——————————————————大概看电影数量太少也是原因之一,但NHK的《Stranger上海の芥川龙之介》绝对可以排我个人喜爱的电影前三了,尽管我只看了它一遍。

在巴斯德之后,芥川龙之介俨然是我的最大的偶像,这也对电影好评有所影响吧。

我知道他去过上海,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一回事,亏我还常常推崇“看作家的作品,要结合作家本人经历来看” 的说法。

日本文化,实在是饱受中华影响。

虽然历史书之类常说“日本学习了德国等西方的文明”,但与中华文化对其的影响相比,真是不值一提,止增笑耳。

这里的影响是土壤、阳光、微风细雨方面的影响,而不是园艺工人层面的影响。

这样一个从小饱读中华经典的作家,一个年轻的朝圣者,俨然是抱着圣地巡礼般极高的期待与期望来到中国,可是他心中想象的老大国,现实中却是一片混乱而颓落的萧索。

就像是一位旅者,越洋跨海,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美女美杜莎时,她那漆黑的秀发已经变成了毒蛇,樱唇贝齿化为野猪的獠牙,纤纤玉手蜕变为青铜利爪,背上还有一双丑陋的翅膀——又何须被魔女瞪视呢,他都在上海游记里怒斥这一切了。

那个买花的老奶奶,第一段镜头何其可怜,芥川是让人喜爱的,他替观众们给了弱者些许安慰,又在我感到悲哀的时候,替观众接受了嘲笑——拜托你全买了吧,你是个好人。

虽然也有心怀感激的人,但小时候在集市上,我看过垂泪的老人,看过为了几毛钱争执不休的小贩,看过放声辱骂的年轻人,在贫穷落后的时候,文明确实是,至少看起来是滑稽可笑的存在。

算命这段想来应该是原创的,我不记得原著里有这段。

饱受爱恋的折磨的人,即使在异乡也不会得到慰藉。

“艺术应该远离政治”,不错,唯艺术至上论始终是芥川的信条,幻灭而死,如此而已。

不同于川瑞康成或者村上春树,芥川的唯美主义是现实的唯美主义,因此大概没法用“中华如此,果然一切都是虚幻的啊”之类的话语来安慰自己吧。

但是他心里大概依然很倾慕,敬仰中华的文明吧?

或许,谁知道呢?

歃血为盟的文化,西方大概还没进化出来就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了,我们爱过的人会以血的形式活在我们身体里,知道我们一一死去。

他应该是很羡慕的,松田龙平演的真好,前一秒还在小心翼翼又暗藏开心地说“我给他拿了好多书!

”——下一秒,他其实打算送书,却称“贷书予君”的年轻人,已经倒在血泊中死去多时了。

日本人真是傲娇而多脑补,抑或这只是文人酸腐多心的虚无幻想?

真是好矛盾。

在女子学院的日本铅笔,在章太炎家的桃太郎,我确实记得好像有一篇,但却没多少印象了。

反战呵!

他并没能活到那个时候,他死的很快,因为对种种,种种都幻灭了吗?

确实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至少在旅游时确实如此。

看到那个乞丐在河边撒尿时,忍不住哈哈大笑——至少拍这电影的日本人和中国指导者十分了解,曾经,究竟是什么样子。

但是这样子真是让人不忍卒读,“乞丐是浪漫的符号”,这只是浪漫的幻想而已,现实里乞丐就是乞丐,铁拐李如今也只剩下遗迹残垣,他大概也不屑于大显神通护佑身后之事吧。

京剧听到最后一次才听出来是霸王别姬,当然,最后一次太明显了,虽然之前就被剧透演员会擦鼻涕,可是看的时候,还是像是看到显示器突然擦鼻涕一般,同芥川一起,惊讶失笑。

——————————————————————————所以并不是叶公好龙,只是幻灭而已。

大正浪漫早已过去,昭和之风与我等乃血海深仇,国耻不可忘。

但这几次去日本旅行,却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悲伤,大概诸如物哀、侘寂,无论源头起源天朝,禅宗,还是东瀛,都已经很难在东京热闹的街头看到了。

即使在京都那家自称每届统领也去拜访的国宝级茶道馆,游学学生们除了一开始的几分钟对刷刷声感到新奇,接下来几十分钟精神只会集中在因为跪坐而酸痛双腿上罢了。

书道、太鼓皆是如此,游戏而已,文化何其艰深,与我们这些浅尝辄止的观光学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何况到后来几次只是观光游览,故地重游都少有,东京晴空塔上的阳光,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古代或传统的阴霾了。

常念神风、广岛、乳法云云,与桃太郎又有什么区别?

听到自己国家的军人,自己国家的人作为“强者”去剥削弱者,作为人难道不应该感到可耻、可鄙吗?

此时才稍微觉得自己了解了一点文化大作业“intercultural”的含义,实在不是初学者所能写出来的,看来当初的高分是老师心肠好随手给的吧。

写到这里想起来那份作业的参考视频是《拉面女孩》,东亚人眼里那就是个纯粹的搞笑片啊。

第一次用豆瓣影评,知乎上也写了这个自娱自乐……依然是原创吧?

 2 ) 寻觅桃花源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讲述1921年芥川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的身份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松田龙平饰演芥川龙之介,除了日本演员还有中国演员参演;而剧方对上海民俗、历史的考证,还原度到了惊人的地步。

于是你能听到京剧秦腔的铿锵和婉转、看到在鸦片烟雾中横七竖八躺在街边的游民、看到乞丐、妓女、政治家、新青年,好一副民国初年的众生画卷。

金世佳扮演的李人杰是共产党一大发起人之一,他留过学,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看到希望的火种却又迷茫未来。

向来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在此之前从未想过他喜爱的国度已是这般模样。

他不知道这时的中国已经陷入怎样的泥潭,他对中国的未来还抱有盲目的乐观。

李人杰说,学习的书和杂志根本不够用。

芥川想当然的回应道:“你去写不就行了吗?

对,你应该马上着手创作。

”李的声音立刻颤抖起来,满是压抑不住的忿恨和迷茫:“火种已经握在手上了!

…然而,我的力量能否战胜困难,我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我都不清楚。

”芥川想给识字的男妓“露露”带些书,露露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他想鼓励他,你这么年轻,多学点东西,不要碰鸦片,他说你这样的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可芥川带来了书却看不见他了,那个男孩子死在集会的乱棒之下,他的血染红了街道又爬上玉兰的酥饼。

露露死去后他又去听绿牡丹的戏,这次唱的是《霸王别姬》,喧闹的鼓声和唱段让他暂时忘却了迷茫和痛苦,他大声叫好,买下一整篮花送给绿牡丹。

绿牡丹向他道谢,谈笑间一口响亮的痰吐在地上。

刚刚抚慰过芥川的“美”,就像流光溢彩的泡泡啪的一声碎了。

露露和绿牡丹更像是一正一反两个象征,颠沛流离的良善之人刚试图斗争就流尽了血,随波追流的梨园弟子却在舞台前后受人追捧。

芥川终于发现,这个中国,不是他的理想中的桃花源。

“道路还很漫长啊。

”好在最终走过来了。

 3 ) 观影记录(写给自己看的,字数超了不让我写短评)

从没想过日本拍中国会有这个视角,我完全相信这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样子。

前半部分来自日本的芥川龙之介跟一众中国人竟然相处融洽,未有受挫,这使我很难相信,毕竟在那一个年代中日之间也称不上友好。

但当影片到了芥川龙之介参观湖南女校时,芥川问学生为什么都不用铅笔而是用毛笔,翻译停住,露出一个复杂的眼神,芥川疑惑翻译为什么不翻译,翻译连忙跑过来说“因为铅笔是日本造的呀!

”,此时带领他们参观的老师已经初现一种愤懑之情;后芥川又请他带他们去参观宿舍,老师转过身,以一种极其愤怒的姿势拒绝了,而拒绝的原因是前几天刚有几个日本兵闯进宿舍把几个女学生玷污了。

这两个场景完全把和乐表面下的暗涌表现了出来。

我认为这是出彩的。

这部影片的文学性念白处理得尤为出彩,最后那句“血同时染红了柏油路和饼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芥川的前后对比。

他刚到中国时,村田请他看戏,他对中国戏院的嘈杂感到难以理解和不喜;而到后来,露露死后,他见到太多太多悲剧后,他说他开始喜欢上戏院的热闹,感到在众声喧哗中存在着,这多少也反映了在当时的中国神经纤细的人是难以清醒地存活的。

绿牡丹最后那下单手擤鼻涕也打破了那种文人画的滤镜,整个世界重构、鲜活,也给戏剧添了一份滑稽悲凉的底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和画面。

配乐给我的感觉跟之前看过的日本战争剧《在这世界的角落》的配乐有点像,私以为是比较日本的配乐?

画面或许是还原上世纪的风格,暗沉高饱和,浓郁而绮丽,也贴合芥川龙之介的文人身份。

总之值得一看。

 4 ) “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的凝视:民国上海的异乡人

(其实是《面纱》的影评作业,没有深挖但两边都写了,也更喜欢这一部,就放在这里好了)对所谓1920年代有着近似思乡的怀旧之情并阅过相当多“黄金时代”背景影片的笔者来说,《面纱》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带有西方凝视的电影。

观影变成一种“主客颠倒”,一直以来作为旁观客体和看客、突然变成被观察的主体,感觉到外来者的目光如同体内的异物,时刻引起刺痛。

恰好,一前一后地看了《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也涉猎一些中日近代文坛的往来,一衣带水的邻国的视角和大洋彼岸西方的视角,正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互文。

下文就浅尝辄止地分析从上述两部影篇中窥见的1920年代“东方主义”或“支那趣味”——其缘起、表现和异同。

20世纪20年代被称为“爵士时代”或者“喧闹的二十年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代表的喧闹的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方式——复杂的生活,包括烈性酒、香烟、昂贵的汽车、爱情、新舞蹈、新爵士乐,以放射状、几何图形和线条感为主要特征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大行其道。

新风尚之外,渴望获得新生活的年轻人开始不满足对古老文明的想象,用棕榈叶、土耳其挂毯、和服和屏风去创造一种“异国风情”、“东方风情”,或亲自去游历几个世纪笼罩在迷雾中的神秘帝国,而交通工具的革新无疑为这些探险家提供了便利。

毛姆曾经在1919年游历上海、北京、香港和奉天,期间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几乎强制性而事无巨细的西化后,随资本主义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也在经历东西冲突的缓慢蜕变。

与易于模仿的洋服、机车和牛肉不同,思想层面的大正人还在以中国的文字和语法作为正式的语言载体,精通汉学、汉诗可以说是文人的基本素养。

日本近代文坛作家如佐藤春夫、谷崎润一郎都多次游历中国,结交文人,创作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幻想小说,魔都一词就是出自村松梢风1923年的同名中国游记。

毛姆的上海抑或芥川的上海中,京剧名角一样的凤冠霞帔,江南水乡一样的恬静悠远,属于上流社会的舞厅灯火辉煌,街头游行的工人们横尸在场……无论是身患疾病却愚昧迷信的湄潭府人,还是说着“只有奇迹才能拯救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都表现出无法自救的绝望和脆弱,需要他人、外界的力量来扶持……这就是古老而腐坏的庞大帝国在面纱下的影子。

但毛姆的笔下更多的是傲慢自大,芥川则在他机警的幽默下展现出悲悯、担忧和绝望,这固然和二人性格有关,但东西方的立场和视角也是面纱的一部分。

毛姆文中出现的角色:细菌学家瓦尔特不顾艰难险阻,为解决霍乱尽心尽力,封闭感染源、指导百姓掩埋尸体而不是放置家中守灵、破坏“风水”去开凿洁净水源,最后却死于这种疾病。

修道院长,法国女人,收留了贫民的孩子,修道院成为风雨中的小小庇护所。

女主凯蒂的“高光时刻”是她在修道院为孩子们奏响的钢琴乐音……而中国人的形象,是愚昧迷信而患病死去的老百姓,是清楚女主人偷情而麻木沉默的仆人,是蠢笨而肥胖的军阀,是围堵外国妇女的愤青……一些相对正面的形象都是男女主身边的人。

“理性”、“科学”、“善良”的西方人来拯救“非理性”、“迷信”、“堕落”的中国人,这种悲悯之中,是否含有西方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自我陶醉?

“一向不关心政治”的芥川来中国,不为拯救,只来采风。

对于日本文学家来说,东方主题永远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更是通向根源美学的路径。

他带着怀古之情和拜师之心虔诚地拜访……遗憾的是,中国让他失望了:鸦片蚕食年轻人的灵肉,肮脏的街头乞丐腐坏致死(他同时称赞乞丐身后端庄的方块字),当局严酷镇压罢工者和底层人民,政治家却退居一隅、期待一个虚无的奇迹、或英雄降临……终于,他向留日青年李人杰发出了质问。

“不只是政治,还有学问、经济、艺术,全部在走向堕落,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巨大的混沌状态。

应该如何应对?

““种子就在手中。

”对方说。

他和革命党人的妻子香兰、街头游行横死的年轻人一起,那些反抗的星火和希望,被芥川事无巨细地写入游记里。

作为“人间观察者”的他,自然也没有试图改变人间,短暂地游历了中国后不久自杀,这就是后话了。

西方对东方的想象——马可波罗的黄金之城、伏尔泰的“哲人王”——被马戛尔尼矫枉过正后,神话被摧毁,华美而羸弱的中国,神秘古老的处女地,投射出他们建立在优越感上的欲望和猎奇趣味,是把西方人从颓废的世纪病中捞出来的回春药。

日本对中国的想象亦是如此,文人自幼熟知的典籍诗行中的伟大国度和无限智慧的师尊,却变得衰败得反向日本学习了——政治、经济上如此,但文化还是一衣带水、藕断丝连的,用袖子拭去手上油渍翻开《新青年》的芥川的心情,想必是不能被瓦尔特们所了解的。

而坐于银幕前却成为凝视客体的中国观众们,重游一百年前的国土,想必自心底升腾的是眷恋,以及切肤之痛……

 5 ) 上海,日本人,中国人

非常了不起的好电影,不仅是艺术上的杰作,而且是中日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生活在这两个国家的人甚至曾经可以一起阅读同一种文字,而现在却在仇恨和警醒下,渐行渐远。

与充斥着主旋律的主旋律的革命电影不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就像是一个异乡人游历民国的上海,穿梭在华灯和喧闹的街头,散步在烟雨中的江南小巷,去拜访各色的革命家 诗人 ,也探寻烟花柳巷,窥探市井和烟火。

被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阴霾和革命的暗流所笼罩的中国上海,通过一个日本旅人的眼睛,去揭开社会的面纱。

电影的美术精致,镜头大气,上海味道匠气,让人感觉不像是日本大河的历史剧。

但在细微之中,随着故事的铺垫,那种随着温柔的对白而缓缓升起的情绪才让人惶然:原来自己看的仍是一部情感细腻的日本电影!

在芥川先生拜访了各路"伟人" 之后他对我们中国的革命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国家在动乱的危机之中,经济 政治 艺术 都濒临崩溃,老一代革命人都去等待奇迹,你们要怎么办?

尝试去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也就是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拼死去做的事情。

而芥川先生坐在市井中央,啃着油条,手里碰着一本 新青年 的时候,我便心里默想:那一代人中总有人始终没有放弃。

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这部电影是现实和艺术交融的典范,日后再细细来看。

 6 ) 上海游記 芥川龍之介

https://www.aozora.gr.jp/cards/000879/files/51215_56381.html-目次-+一 海上+二 第一瞥(上)+三 第一瞥(中)+四 第一瞥(下)+五 病院+六 城内(上)+七 城内(中)+八 城内(下)+九 戯台(上)+十 戯台(下)+十一 章炳麟氏+十二 西洋+十三 鄭孝胥氏+十四 罪悪+十五 南国の美人(上)+十六 南国の美人(中)+十七 南国の美人(下)+十八 李人傑氏+十九 日本人+二十 徐家匯+二十一 最後の一瞥

 7 ) 回溯过往的万花筒

开篇还读不懂这句话,现在来看,暂且理解为作者想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是身为一个特派记者,只是一杆笔,真实记录了当时混乱的上海,不存在道德使然。

在写实的基础上难免加一些作家独有的浪漫,看待事物带有幻想的神秘色彩,以至有些江湖武侠,鬼神玄幻的场景,又穿插些寻常市井,有趣。

最近在看《觉醒年代》,这两部影视作品是如此的不同,但共通点就是都希望中国变得更好,龙之介想带《新青年》给露露,也正是从《新青年》中看到了中国崛起的希望吧。

旁白平淡的叙述,让我觉得仿佛真的只是在听一个别人的故事。

但现实是我所在的国家当初经历了长久的挣扎才有我们如今安全且丰富的生活,我们学习政治,学问,经济,艺术,不害怕它们处在崩溃的边缘。

芥川先生回日本六年后服安眠药自杀,我不知道是否和这段经历有关,但电影中的确有伏笔,睡不着觉,问同行翻译要更多的安眠药。

“没有感情”的旁观者尚且如此痛苦,遑论那些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心的先辈们呢?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勇创未来。

 8 ) 异乡人之梦

每次想着不要开弹幕,但是忍不住想看看别人的看法,随即感到非常后悔,因为只剩下反驳和轻视别人的情绪。

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捻着玉兰花坐在水边,旁白说他六年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而自杀,弹幕里有人感慨真是病态的人生。

让人不解的是,每每看到日剧日影里出现这样的“日本人变态论”,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自己局外者的傲慢,对于电视剧作品本身想传达的,对于芥川本人真正的经历和思想,没有丝毫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无疑这部剧为我们呈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部分真实。

当时中国最先进却也最堕落的城市,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一样。

烟火气的大上海,有来自各国的人,戴眼镜的舞女,纸醉金迷、觥筹交错、吴侬软语……门口卖玫瑰花的女人、写得一手好字的铁拐李似的乞丐,早餐桌子不远处撒尿的人……上海的夜晚、白天都是芥川头脑中的一幅幅剪影,作家的想象力通过镜头表现得很好。

梦境里深陷烛火通明的密室、高高坐在太师椅上的小女孩、绰号“林黛玉”的不相衬的老鸨、阴柔的男孩露露,穿着黄袍的芥川被吵醒了,才渐渐触及到梦境之外的真实。

他穿过充斥鸦片瘾者的小巷,劝诫露露多读书、勿食鸦片;他去拜访当时有声望的贤者,却只感受到他们寒冷的绝望情绪;他去寻访革命浪潮汹涌的湖南,看似温婉的湖南女人玉兰曾啖下浸润情人鲜血的桃酥,学校不愿使用日本人造的铅笔……诚实的青楼青年露露在运动中被乱棒打死,先行革命者却退出了革命,芥川先生所见的上海,如鲁迅先生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有齐啖亲者血的那般愤怒,又还缺乏开明和团结的意识。

单从第一集看,NHK拍这部剧是需要些正视历史的勇气的,部分好看的日剧免不了美化日本侵略事实的嫌疑,比如《多谢款待》《天皇的御厨》,但是《异乡人》客观地再现了芥川的所见和文章观点。

微讽了舞女拉客时说的话“对于日本男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提出对桃太郎的质疑:高举桃之旗,率领着三匹动物去讨伐别的岛屿,难道不是侵略吗?

别的岛屿上居住的一定是魔鬼吗?

期待有朝一日能见到国内制作这样高水准的影视作品——精美精致,如梦似幻,体现“物哀”的日本传统文化语境和作家本人的作品语言,同时尊重历史和文化。

 9 ) stranger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该剧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改编。

影片讲述100多年前,作为《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

大作家就是大作家,这是日本版本的论建党伟业之必要性,觉醒年代,人血饼干比鲁迅的人血馒头更加唯美凄惨入骨,我独爱最后一幕,异乡人芥川龙之介独坐在水乡古镇的美人靠上,村山寥寥几句说了李达,旁白说了芥川龙之介的归路,一气呵成,人生大抵如此。

一个深受中国四大名著影响,看到中国乞丐会想到武侠小说里的丐帮大佬的花样男子,人生于他,就是一场灿烂辉煌的游历和盛宴,走一遭看一路,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恰如樱花盛开转瞬即逝辗转为泥。

很魔幻也入地的一个游记,视角独特,好片[玫瑰][胜利]

 10 ) 松田龙平的演技是个谜

龙平这次演绎乱世文豪,真的是非常合适。

每次他一演这种看似天然呆,实则像只猫一样是一只心中有数,你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做什么的旁观者的角色,我就觉得真牛逼只有他能演出来。

NHK拍摄手法太棒了,认认真真还原了芥川笔下1921年混乱、糟糕、绝望的旧中国。

在当下激情澎湃的爱国主旋律已经无法打动丧文化流行的当代青年之时,这部剧真的挑动了我的神经。

百年以前的中国竟然是这副模样,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得来太不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还必须努力保持不能退步。

这里面大文豪和男妓露露用纸笔对话那一段,真是别样的浪漫,不是怜悯也不是可惜,文豪就那样做了他会去做的事而已—唤醒一个、拯救一个还没有完全堕落的会写字的年轻人,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驱动着他做了这样的事吧。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短评

松田龙平好像在哪部剧都和女人没有cp感 最有cp感的居然是和露露……将中国之绝望和芥川龙之介最后的死作串联,很感性了

6分钟前
  • 麦子麦子酱
  • 推荐

上海话不对

9分钟前
  • AlZ
  • 很差

露露这个角色设置得倒是不错,新人演员也可以期待,金世佳短短的出场竟有风骨。陷落的上海,沾着血咀嚼入口的时代,有可期的理想也在浩浩荡荡地重复业障,芥川龙之介的见闻缝合了奇妙的两端。穿着中国布料缝制的浴衣,不紧不慢奔赴死亡

14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果然我还是更适应文字而非画面。松田龙平饰演的芥川龙之介有点生硬。SY

17分钟前
  • Soo Yung
  • 还行

尽量旁观者视角的1921来自一百年之后的视角

22分钟前
  • 孤狼
  • 推荐

视角比较小。可能是因为芥川龙之介比较敏感,大量试图描写本人和对象内心活动,非常纠结。不太感兴趣

26分钟前
  • 大盆和他女朋友
  • 很差

温和了,其实芥川来到中国,面对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差距,是要更加幻灭的。

27分钟前
  • 修二的轮舞
  • 还行

日本的改编小品做得真的很好 虚实相交既是笔端又是所见 芥川对细节的执迷经常让人措手不及 绿牡丹娴熟的吐痰 中国女人的耳朵 吃油条在衣袖上揩等等。如何去深入理解一个有文化隔阂的地方和那里的人 又以何种欲望驱使 如何在任何一个看似他异的世界里寻到值得学习的东西 真正的自我认识与对他人的认识建立在一种真正的“比较”视野之中。这也是日本让人非常敬佩的地方,很多中国人就是过于自傲以至到了一种可笑和让人鄙夷的地步。

32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以一个日本记者的视角来解读旧中国,一面是锣鼓喧天的奢华一面贫穷交织破旧惨淡,现实而又魔幻。

37分钟前
  • 果果
  • 力荐

为历史观加一星。

41分钟前
  • sorry打搅
  • 力荐

【2020-07-03 想看 2024-09-11 看过】比以前看过任何民国影视都更让我愿意相信那是真实的1921年的上海 黎明前似有微光 到最后都分不清是对龙平的喜爱还是对芥川产生感情了

45分钟前
  • Veran
  • 力荐

满目疮痍的中国,芥川也仿佛成了左派文人,忧国忧民,留恋风月中关心中国之未来。这可能不是贴近原著的改编,但是可以接受的改编。

47分钟前
  • sweetbear
  • 还行

了解外国人眼里的旧社会

50分钟前
  • 男主啊
  • 较差

真的十分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就算是为了内容也无法多给出一些好的评判来。首尾呼应、衔接,波澜起伏却错落有致,种种暗喻巧妙有深意。

54分钟前
  • ……
  • 较差

20200209,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日本人眼中的上海,不知哪里拍摄的上海外景,里面是 15 分钟左右的一段段的章节,前面有标题;水乡的几个镜头、上海街面都非常漂亮,6 分

59分钟前
  • 至尊活宝
  • 还行

意外的有腔调,虽说根本上意义不大,但看这么一小则也算消遣。

60分钟前
  • 纯Jun
  • 还行

”政治、学问、经济、艺术,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如今的中国到处都是鲜血。鲜血同时浸染了柏油路和饼干。然而终有一天,这个泱泱大国,一定会再度崛起吧”。如此同情1921年中国人命运的芥川龙之介,如果活到现在,恐怕会对今天崛起的中国失望吧。

1小时前
  • 落地麦子
  • 推荐

没有想象中的好,想讲深刻的东西但流于表面了。

1小时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还行

三星:人血饼干....

1小时前
  • 罗西基
  • 还行

非常喜欢龙平可是我感觉他不太适合演芥川龙之介

1小时前
  • jecy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