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权聆是在《上海壹周》的专访上,那一期的主题是小说家投身于电影事业,很多都身兼数职当起了导演,当时也没觉得她有什么特别。
直到昨天看完《忘了去懂你》,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得去读她的书。
权导是一个能把细节处理的很好的导演。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没什么色彩,所以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平凡的故事。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是一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得夫妻,他们在没有色彩的环境里生活,每一天重复着相同的事,这样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看完电影就能对号入座。
影片一开始,妻子在吵杂的声音中醒来,随之而来的是潜在小三(小吴)的挑逗,交代了妻子是个很有姿色的女人,而小吴也是很关键的角色,他可能出现在很多有感情危机的夫妻之中,一不小心可能就上了位。
接孩子这场戏中,一方面妻子是生气的,但是她没有摆在脸上,只是对孩子发火,后来丈夫来了之后,她赌气不坐丈夫的车,但是孩子是不懂事的,她不会看脸色,于是一声声地叫着“爸爸”缓和了家庭矛盾。
但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在中间,分开了夫妻两人,这也是夫妻关系紧张的表現。
妻子对丈夫不放心,回家的时候还要闻一闻他的衣服,偷偷翻一翻他的手机;无独有偶,丈夫也偷偷翻着妻子的手机。
这个场景就把夫妻关系袒露在观众面前。
丈夫在网吧上网,写着:下岗男,求包养。
无意中看到很多年前妻子的情史暴跳如雷。
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为什么他还会揪着不放?
我们看到的是这个男人的小气,也是很多男人的小气,他们认为自己可以风流快活,但决不允许他的女人有一点闲言碎语。
后来的妻子遇到别的女人喊他老公,他却振振有词地说都是为了工作。
他花着妻子“老相好”的钱做生意却还怀疑妻子和别人有一腿。
小吴过来挑衅的时候,他也只是扇自己耳光。
我看到的是他的无能与懦弱,作为一个丈夫,他无疑是失败的。
连自己的女人都怀疑,既然怀疑了小三又不敢动手,还坦荡地花着自己女人前男友的钱。
小吴贯穿影片的始终,看不出来他到底爱不爱女主,但是到最后他向男主摊牌,还要带女主角走,作者这样的设定是让妻子无聊的生活泛起一点涟漪。
或者说,他是来拯救她的。
但是她没有跟他走,她享受的是他带来的一点点不一样。
影片的开始,女主角对婆婆说,有什么事就要说出来。
我们看得到她的坦诚,但是在夫妻关系上,她也没做到那么坦诚。
她很苦恼,她苦恼丈夫的不理解,到了后来情愿被误解,所有的痛苦情愿自己一个人承受。
影片的结尾,妻子选择和丈夫离婚,她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丈夫伸手挽留。
妻子夺门而出,丈夫追了出去。
故事的后来,女主角会被挽留住吗?
电影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会吗?
会的。
为了孩子。
丈夫像极了《红玫瑰与白玫瑰》里面的佟振保,后来又想做一个好人。
我不知道为什么他每次伤害妻子之后却又振振有词而又问心无愧。
很多男人都这样,他代表的是一个群体。
妻子倒是让我觉得可惜,总觉得不管走哪一条路都比现在幸福。
她没有跟小吴走,这是现实给她带上的枷锁,一圈一圈地禁锢着她,为了孩子,很多女人甘心被婚姻活埋。
夫妻双方又有着各自的小心思,其实有些事情说开了更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会了拐弯抹角、装模作样,于是误会越来越大,大到不愿意解释,当然对方也不愿意听你解释,所以两个人越走越远。
不是忘记了去懂你,而是忘记了信任和尊重。
怀疑真的是让人寒心。
七年之痒是很多婚姻破裂的因素,有些没有破裂的,也是摇摇欲坠,各自都过得不幸。
但是为了孩子,也是心甘情愿。
那么,对于孩子,是幸福呢?
还是不幸福呢?
看看《忘了去懂你》,作为局外人的你,或许真的能理解故事中的人。
这是一部能够让人反思的电影,或许能帮你止了这七年之痒。
豆瓣我恨你。
刚写了一篇2000字的影评突然就丢掉了,瞬间没了心情,但是既然是槽,就提纲契领的吐一下吧。
简而言之,这部片子的硬伤在于:1. 叙述能力严重不足。
说句不好听的,没有叙事,只有贴吵架。
吵架多好拍啊,那么多可以爆发的矛盾点,那么多可能的起承转合,能把吵架也平平淡淡的贴墙纸一样的贴出来也真不容易。
2. 那些无意义的长镜头。
最讨厌搞些占时间的不引起任何思考的长镜头。
这里再写下去我又要吐槽到贾导处了,暂且打住。
3. 文不对题。
导演无数次宣传描写的是疏离感,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男人和不沟通的夫妻的琐碎日子。
勉强拍拍狗血电视剧做夜晚九点档还可以,硬要贴一个现实主义的标拿到电影节上来溜就过分了。
4. 好吧其实我是来吐槽导演的三观和素质的。
事先声明,没有读过她的任何书,所以评论有强烈的个人偏见色彩。
导演后来居然在答问环节提及她觉得这两个人应该复合,也希望他们复合,但是大导演啊,如果您是陶虹,您会天天和这么一个自卑自负到极度,且暴力倾向十足,没事儿就拿着菜刀逛大街的男人过日子么?
如果您不能,您也不能要求人家陶虹就那么委屈自己不是。
这部片子的导演是作家,上次参加一站到底的某不会写中国字的年轻人也据称是九零后作家领袖,这个事实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梦想。
曾经说自己以后希望写点东西,现在我觉得,要说一不小心被人叫一声作家,那可怎么办。
还能想起每段恋情还没开始同居的日子吗?
每天依依不舍的在女生家门口告别,转身的功夫就开始思念,不在一起的时候格外难熬,见面牵起手就舍不得放开,周末的开房好像场仪式似得重要,翻出最好看的内衣内裤还在上面撒上香水……此时的彼此共同的最大愿望就是可以有一个属于两人的私密空间,尽情缠绵永不分开……终于住在了一起,两人一起搬进了远不及父母家舒服的地方,可是没关系,这时的两人没有人在乎什么物质,这个空间给予的绝对自由已经足够,从此他们开始自己当起一家之主,一起添置家具,一起逛着超市买情侣牙刷和拖鞋,每一件家里的物件都是两人爱情的见证,两人逐渐变得形影不离,女生间想说点秘密,还得先约好不能带男朋友,所有场合都一起出现,偶尔单独遇见朋友,寒暄的话都是”你男/女朋友在哪呢?
“想连续24小时投入饱满的情绪去面对爱的人也许容易,连着几天几个星期呢?
——我需要自己的空间……因为同居的日子长了,需要自我空间的念头就出来了,躺在床上男生想看音乐纪录片,女生想看科幻灾难片,“为什么你想看什么就非得逼我也看?!
”总有一方这么想。
偶尔一个人玩会游戏,另一个一定会不甘寂寞的跑来气冲冲地说”你怎么不理我。
“其实两人并不需要在同一空间里必须一起干同样的事,只是两人早就习惯了”在一起“,我们只能在一起。
想要分开住?
这句话谈何容易说出口,同居又分开这是分手的节奏吧,
如果这是一部电视剧,我会想看看下一集;但它是部电影,不是所有的意外断片和长久留白都会给人一个回味无穷猜想不断的开放式结局。
演员的表演无话可说,问题在于情节安排和拍摄手法。
看这片不由得会想起『万箭穿心』,同样的题材,方芳的戏剧张力要大的多,情节安排也更顺理成章又有头有尾。
雪松这个角色相对于宝莉(『万箭穿心』女角)更隐忍但不够立体,老蔡的窝囊跟自杀的马学武(『万箭穿心』男主)是不同类型的折磨人,出租车司机小吴也会让人联想起健健(『万箭穿心』男二),记得当时『万箭穿心』有篇写得很好的影评叫“不管是万箭穿心还是万丈光芒,总有一个健健愿意为你摇下车窗”。
健健是宝莉苦涩生活的港湾,但显然小吴不是,他青涩有余又担当不够。
所以雪松比宝莉幸运,老公健在孩子爱她(宝莉的老公自杀孩子怨她);她又没有宝莉幸运,她比宝莉更迷茫,游走在离开和留下的边缘,只因为看不到未来可以依托的希望(年轻的小吴和张一白演的房产商显然都不是合适依靠)。
其次,贾樟柯不应该当监制,同样的剧本他当导演说不定会好点。
最后,片名太隐忍,在戏中藏得太深,就像女主恨男主不够懂她,观众看完戏都恨自己忘了片名。
我知道导演想说我们常常因为熟悉而忘了理解,最亲近的人反而被推得更远。
但导演你不能因为观众智商普遍不低而忘了点题啊,这让观众如何去懂你?
~
“忘了去懂你”,影片的故事应该是偏指丈夫忘了去懂妻子。
丈夫在遭遇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磨砺下,只顾自己内心的痛苦,忽视妻子的感受,最终与妻子渐行渐远,造成婚姻破裂的结局。
本文将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来分析影片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
纵向:家庭不幸的原因其一,家人不睦。
影片一开始就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职业与困境,之后向我们展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福的冰山一角。
雪松去学校接孩子,而孩子却被奶奶偷偷摸摸地接走了。
奶奶接走孩子是为了给自己过70岁生日。
雪松找到孩子时,没有上去而是坐在远处观望。
这时婆媳关系已经初见端倪。
后来雪松来到奶奶家把孩子接走,蔡也来了。
本该是关系最近的亲人,却从来都没有一起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影片将雪松和孩子、蔡、奶奶分开表现,从镜头上象征出这个家的破裂。
之后,我们从雪松口中得知了家人不和睦的原因。
其二,妻子的绯闻与丈夫的不信任。
陶虹饰演的雪松在影片中是一个很招男人喜欢的女人。
雪松因为与有钱的房产商杨九诚谈过恋爱,还一度成为小小的白沙镇中的著名人物。
雪松与杨九诚的恋爱史一直让蔡耿耿于怀。
蔡是个耳根子极软的人,只要一有人说闲话,就会在蔡脆弱的心中掀起波澜。
网络上的新闻、摩的师傅的讽刺、妹妹的挑拨都燃起了蔡心中的怒火。
除了有钱的杨九诚,年轻的的哥小吴也像卫星一样定位在雪松左右。
对于脆弱多疑的蔡来说,这还真是雪上加霜。
其实女主角雪松并不是水性杨花的人,影片将她塑造成一个朴素柔弱的女人。
这里从演员的衣着来分析。
雪松在整部影片里基本山峰都穿白色碎花的衣服,她去找杨九诚借钱时,也不过是白衣蓝裙,依然清新素雅。
即使是在她情感起伏较大的时候,即她发现丈夫去了色情场所,以及之后与小吴接吻,她的衣着也不过是深蓝圆点连衣裙,深蓝色大概隐喻她内心的伤痛,但依然朴素简单。
影片还设置了其他女人来衬托她。
作为蔡家不安定因素之一的蔡的妹妹虽然在整个影片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个极重要的人物,她在哥哥和嫂子的婚姻行将终点的进程中又推了最后一把。
就是她跟蔡说媛媛不是蔡的孩子。
蔡的妹妹穿的是一件豹纹上衣,表现了她的强势与威胁性。
雪松去东方保健城找蔡的同时还有一个女人去找林老板(注意这个女人还不是林老板的正妻)。
这个女人穿的是黄色紧身连衣短裙,这更衬托了雪松的朴素与本份。
讽刺的是,东方保健城里的女人个个穿的是花红柳绿,而林和蔡却穿着一向表现正派高尚的白衬衫。
其三,穷。
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来源。
蔡是个下岗工人。
他缺钱又急需钱,而他对杨九诚的恨更甚于小吴,就是因为杨九诚非常有钱。
如果他有钱,或许蔡家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或许他就不会揪着妻子的绯闻不放。
影片通过布景等造型手段来表现蔡家的经济状况。
蔡家的布景以白色与绿色为主,奶奶家也是,非常的破败与老旧,甚至整个白沙镇都呈现出一种颓败之感。
蔡家甚至只有一张床,女儿只能和父母挤在一张床上,没有自己的床,更没有自己的房间,为了更鲜明地显示蔡家的穷困,影片特意随着蔡来到了林老板的公司(或者是家),色调完全不同,金碧辉煌,一派奢华大气的景象。
钱是问题之源,同样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之源。
雪松为了蔡去找杨九诚借钱,钱解决了蔡的燃眉之急,于是蔡与雪松的关系缓和了。
月光下,蔡抚摸着雪松,影片第一次出现了由钢琴演奏的抒情音乐。
之前都是沉重抑郁的弦乐,而第二次出现抒情音乐是在雪松与小吴接吻时。
只可惜他们的婚姻还是毁在了蔡的不信任上,影片最终定格在蔡家的门上,人去楼空之感油然而生。
横向:蔡家的生活影片要揭示蔡婚姻破裂的原因,就要用一系列的故事来“包装”这些原因。
这一系列的故事就组合成了蔡家的生活。
影片中有很多重复,一个是小吴来找雪松换零钱,一个是接媛媛放学。
这些重复的动作表现出生活的单调,而雪松每次在小吴来的时候都会问小吴“有新闻吗?
”也正反映出这种单调与无聊。
此外,虽然同样是接媛媛放学,但是每次都借此反映人物的关系。
第一次反映了奶奶与雪松的关系,第二次是在蔡与雪松强行做爱之后,雪松与蔡陷入了冷战,第三次是蔡带媛媛去做亲子鉴定,这一行为将雪松中最后一点不舍抹杀地消失殆尽。
蔡家的生活主要分两条线,一条是蔡努力把家具厂盘给林老板,为自己谋条生路。
蔡的心病杨九诚也包含在这个故事里。
另一条是雪松与小吴的故事。
第一条线主要是用来反映蔡家的贫穷和他对雪松的不信任。
雪松很明白自己和小吴之间是不会有结果的,但在蔡的不断伤害下,小吴是雪松唯一的慰藉。
蔡与雪松的婚姻终于在这两条线的撕扯下破裂了。
毫不怀疑影片在制作上是精良的:朦胧的影调尽显压抑、色彩的运用贴合人物性格、道具(电话)的选用来反讽人物之间的疏离等等。
导演也有雄心,想要表现贫困的平民的婚姻的不幸,表现现实中的一种现象。
但是根据笔者之见,影片的题材有些平庸,丈夫不信任妻子而导致婚姻破裂的故事在影视剧中显得有些老生常谈。
虽然影片涉及到了很少提及的婚内强奸的现象,但是影片没怎么表现,或者说非常含蓄地表现了这一行为对雪松的伤害,而有着传统女性品质的雪松也只是用沉默与遗忘来对待这一伤害。
所以这一现象的涉及并不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就这样被影片的故事一笔带过了。
影片描述了一对儿夫妻的“七年之痒”,相对而言,更为紧张。
感情生活,事业家庭处处危机,步步惊心式的体验,随着导演营造的环境式表达缓缓揭开。
西南小城的闷热潮湿,人物额头与脖颈时刻都有的汗珠,透着人物内心的不安与焦躁。
生活化的情节直接了当,互相看对方手机,闻对方衣服的味道,甚至把妻子拖到荒郊野外去强暴以示主权,粗砺的风格间接把现代夫妻的不健康情感现状指向原始粗暴式的占有,如同禽兽。
陶虹与郭晓冬所饰演的妻子与丈夫都是现实中最常见的,女人有点儿姿色,跟小伙子玩儿暧昧,与丈夫疏远,婆媳关系紧张,还有点模糊不明的“过去”。
丈夫中年下岗,为生计发愁,窝囊没骨气,小心眼儿,没啥本事脾气还不小。
结局采取了留白的方式,妻子要离婚,夺门而去,丈夫尾随,黑幕升起。
或许在导演心中,家庭仍旧是最后的选择,中国女性本就有着太多的无奈。
提到中年夫妻的婚姻,人们立马会想到一个词:七年之痒!
原本恩爱亲密的两口子,在婚姻的围城里却逐渐走丢了。
要么吵架成瘾,要么彼此客客气气,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陈雪松和蔡伟航则活成了上述两者的“合体”,既热战也冷战。
平淡的日子里充满了鸡飞狗跳,没人知道他们将何去何从……
一、夫人今天要说的电影,是女导演权聆的长片处女作《忘了去懂你》。
据她本人的小说《陌生》改编而成。
影片用89分钟时长揭露了夫妻之间“不堪入目”的诸多丑陋。
故事发生在重庆白沙镇,此地乃城乡结合部。
陈雪松(陶虹 饰)开了家小超市,生意不咸不淡。
她常爬在柜台上睡觉,一幅昏昏沉沉的模样,恰是生活暗淡精神困倦的写照。
雪松自哈尔滨来,算是外地人。
她的容貌、谈吐、气质和身份一样,似乎和小镇的土里土气有些格格不入。
圈子局限在家、超市和学校的范围内,平淡得毫无波澜。
丈夫蔡伟航因家具厂停产下岗,只能四处奔波寻求机会。
曾经他英俊潇洒,如今落魄潦倒,油腻得甚至到了面目可憎的程度。
比如喝酒吹牛,在网吧发布“下岗哥求包养”的帖子,来找点乐子。
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纠缠于彼此的怨言中难以自拔。
两人时不时会拌嘴,为接送小孩上学、亲戚间的闲言碎语等小事。
她们的婚姻就像小镇的生活一样,寡淡乏味。
除了倾吐怨言,就是彼此猜疑,却始终没有深度沟通,更遑论体贴和关心。
感情在琐碎和误会中一点点消磨,婚姻关系的裂痕越来越明显。
举个例子,蔡伟航有次吃饭被女学生误以为是摩的司机。
本性善良的他顺道将其送至码头,可遭到司机们的围攻。
当他狼狈地走进超市,没有得到关心,而是要干仗的架势。
可即便如此,夫妻俩仍习惯性地“耗着”。
或许,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争吵与冷战是常态,何须大惊小怪?
然而,矛盾不会自行消失,它只是在等待爆发的时机!
丈夫之外,陈雪松的生命里,另有两个男人存在。
第一个叫吴彦君(王紫逸 饰),出租车司机。
小吴几乎天天往超市跑,打着买烟的名义,和老板娘套近乎。
他犹如一扇窗户,能给雪松沉闷封闭的生活吹来些新鲜空气。
小吴走过的地方多,口才好,让雪松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柜台内外的你言我语,也暗暗地酝酿出了微妙的情愫。
第二个人是杨九城(张一白 饰),房地产富商。
年轻时陈雪松面容姣好,身材曼妙,在白沙镇也算是个“人物”,追她的人排着长队。
杨九城和她谈过恋爱,不过仅止于前男友。
雪松和丈夫结婚后就和他主动切断了联系。
谁料时隔多年,她俩的传言还在小镇流传。
两位“第三者”的闯入,让本不和谐的夫妻俩愈加别扭。
蔡伟航处在事业低谷,妻子又和别的男人玩“暧昧”,他怎么受得了!
问题是,陈雪松“出轨”了吗?
蔡伟航犯得着小题大做?
二、先说小吴,的确“攻势”很紧,一心想实现姐弟恋的美梦。
相较于丈夫的死板无趣,小吴更懂情趣,会“哄”女人开心。
他出差回来为她带了礼物,即刻在手臂上的精美纹身“一颗雪松”。
在废弃的剧院里,为雪松唱“只给你一个人听”的《传奇》,令其感动得落泪。
而她对他说得最多的是“有什么新闻吗?
”,隐隐中流露出想摆脱对生活无望的渴求。
但是,雪松非常清醒,也很有分寸感、界限感。
她知道自己有家室,对小吴的追求仅停留在好感阶段,并未给过正面回应。
她并不想放弃家庭,心底渴望能和丈夫重归于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只是她和小吴的暧昧,被蔡伟航放大了,猜疑她对自己可能不忠。
不过,真正要命的是杨九城,是他“搅得”雪松夫妻俩不得安宁。
蔡伟航找不到谋生的出路,他联系老同学想做贴牌家具的生意并盘下工厂。
雪松为给丈夫筹钱,才找到多年未往来的老情人杨九城借。
这才让丈夫的事业渐入轨道,一切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谁知因缺乏沟通导致的信任危机,正式让他们的婚姻亮起红灯。
蔡伟航上网时在论坛上刷到妻子和杨九城早年恋爱的照片。
他大开脑洞想象妻子或许为了钱会和他如何如何,还联想到小吴。
蔡伟航根据捕风捉影的种种“蛛丝马迹”,在大脑里将妻子涂抹得一团糟。
此时,杨九城由于偷税漏税被拘捕,雪松因和他有经济往来而被传讯。
蔡伟航对妻子的猜疑因此更滑向不可归的地步,他单方面“认定”妻子不忠,冲突已无可避免。
实际上,统统是他的主观猜测,没有事实依据。
可这些看似寻常的小误会,一点点日渐累积,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它们像潜伏在鞋里的沙粒,虽不起眼,但慢慢会把脚磨得血肉模糊。
蔡伟航将妻子领到杨九城的建筑工地,为报复和给妻子教训,让她知道谁才是她男人,居然强行发生关系。
雪松的内心冰凉到极点,夫妻至此,还有何感情可言?
蔡伟航表面上是因和妻子有瓜葛的两个男人争风吃醋,是对妻子的不信任。
实际上他是借此发挥,以此彰显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是一个落魄中年男人自卑、敏感的必然举动。
根源还是穷,没钱,所以要闹腾,证明给别人看。
他无法接受妻子说他幼稚,在他的价值观里,财富象征着成熟。
当求之不得时,他把对小吴的情绪转向自身,以“自残”来发泄。
这种极端的方式,反证了蔡伟航无法掩饰的深层自卑。
而面对丈夫的无理取闹,雪松顺水推舟,她真上了小吴的出租车。
最终还是冷静下来,自己一个人在酒店反思。
蔡伟航心虚到彻底崩溃,他领女儿去做亲子鉴定。
陈雪松也再无力搭救她们千疮百孔的关系,提出离婚。
三、影片的结尾是开放的,没有交代两人的结局。
但导演的表达意图很明显,希望观众能从中受到启发:好的婚姻需要经营,彼此坦诚和信任是最起码的要求。
陈雪松和蔡伟航从恋爱的美好开始,却在婚姻中迷了路。
琐碎平庸的日子,任由怨言横飞,就是不能坐下来沟通和倾听。
他们偷偷地查看对方的手机,闻衣服上的味道,因为不信任,也因为还相互在乎。
但终因信任危机而玩脱,失去了愈合婚姻裂隙的最佳时机。
蔡伟航的落魄自卑,和寻求尊严的错误努力又加剧了两人感情破裂的步伐。
影片还含蓄地暗示,性的缺失也是夫妻不和谐的因素。
年轻的小吴隐喻着“性”,也象征生命的活力。
雪松家的床狭小破旧,女儿躺中间,夫妻睡两边,也是对无性婚姻的注解。
由此看,她们不是互不相识的陌生,而是太过熟悉之后的不理解,不懂得。
从感情、心灵再到身体,两人少了交集多了疏离,所以只能渐行渐远。
电影就像一面镜子,用别人的故事照见我们的生活。
由于监制贾樟柯的“加持”,影片的拍摄手法非常写实。
虽说剧本改了三十多次,但缺乏很吸引人的戏剧冲突。
印象深的地方恐怕是夫妻互相偷看手机了,确实很“中国式”。
夫人觉得,本片最大的亮点无疑是郭晓冬。
他帅气、舒服的外形,极适合“文艺暖男”的形象。
比如霍建起导演的《暖》中,他饰演的林井和。
在本片中,郭晓东却一反常态,出色得诠释了一个落魄中年男人的“丑”态:蔡伟航自卑又敏感,放不下也拿不起,拧巴得肉眼可见。
他很想努力赚钱养家,从幼稚而变得“长大成熟”,偏偏天不随人愿。
外表老实本分的他,实则自私冷漠。
对妻子无底线地猜疑,需要钱时又默许妻子向前男友开口,何其虚伪。
郭晓冬平常不喝酒,但片中有场丈夫半夜喝醉酒拿着菜刀在街上耍酒疯的戏,为体现人物的真实感,他还真把自己灌醉了。
真诚的表演,让观众对蔡伟航的态度也很复杂: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鄙视和同情的都有。
陶虹有点可惜了,她在片中更多是“静物”般的存在。
从街道、超市、出租车再到家里,换着地儿的发呆。
和同类影片《万箭穿心》里颜丙燕的表演没法相比。
几位主角的京味普通话,与故事所在地重庆很违和,也是个问题。
《忘了去懂你》的优点是真实,如实揭示了婚姻“七年之痒”中难堪的一面。
钱和性像是经营婚姻的双轮,缺一不可,而沟通和信任是夫妻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导演用许多生活细节的铺陈,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日子过得好不好,要看人怎么过,家和才能万事兴!
本片将镜头聚焦于一对经历着丧偶式婚姻的夫妻之间的生活,引得人们关注丧偶式的婚姻家庭。
这对夫妻二人之间似乎仅仅只有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以及两人共同的孩子能将两人捆绑在一起,还能让两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实则这对夫妻之间早就已经是形同陌路、同床异梦了。
夫妻之间充满着各种不信任,不信任对方是否有外遇等等。
这对曾经恩爱的老夫妻见了面就是不停地吵架,为了各种琐碎小事都能吵起来。
终于在一份亲子鉴定报告下使得这个早已支离破碎的家庭彻底崩塌。
不过影片结尾还是给了个相对开放的结局,没有彻底交代这对夫妻二人最终的结局。
但可以预见的是两人的命运都是极其悲催的。
片中郭晓冬和陶虹两位老戏骨把这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形象演绎得极为出彩。
陶虹和郭晓冬是我喜欢的演员,无论演绎什么样的角色都有他们自身独特的印记和骨子里散发出的魅力。
贾樟柯的监制让影片注定是文艺色彩浓重的反映小人物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非商业片。
这种片子的受众总是小众,但是随着在国外电影节提名的增加,这种片子会得到重视。
一个重庆小镇白沙(女性导演加编剧权聆的故乡)一对普通的小夫妻的日常生活。
平淡的生活,微薄的收入,毫无浪漫可言的脏乱环境。
两人因为缺乏沟通和误会导致对对方产生猜疑、怨恨甚至提到离婚。
在这个以金钱为唯一成功标志的浮躁社会下,木讷自卑又有小地方人大男子主义的丈夫心里承受着养家糊口的压力和自己在意的面子。
不可以容忍妻子和其他男人来往自己却在网吧发着求包养的帖子。
男人仿佛只有挣大钱这一条路才可以顶天立地,而疑似戴绿帽子这种事情就是在“没本事”的自卑阴影笼罩下完全不能容忍的。
因为妻子和富商的感情史被曝光就在富商的大广告牌下侮辱妻子,却又可以接受妻子问富商借来的15万元。
有胆把出租车小伙单独约出来对峙,甚至逼问“你信不信我弄死你?!
”,却又因为对方的“你怎么这么幼稚?!
”最终变成哭嚎着打自己脸至倒地的可怜人。
可怜自卑又复杂的人性特点演绎到位。
而妻子,这位小镇的美丽女人,朴素的马尾掩饰不了她姣好的面容,廉价简单的碎花裙掩饰不了她白皙的皮肤和姣好的身材。
这样的女人虽然没有风华绝代,虽然也只是每天趴在自己小超市的柜台上昏昏欲睡度日,却仍然会招来小镇其他男人的追求和议论。
虽然她也偶尔调戏调戏出租车小伙,但是其实她是个渴望被爱的女人,渴望被丈夫懂的女人。
虽然被人追求,但是她懂得那不是爱,她哭着拒绝了,虽然被自己的丈夫怀疑和冷落。
很多时候冲突就那样戛然而止,也许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从热恋变成冷漠的。
影片最后丈夫突然想通不再让女儿做亲子鉴定,回来和妻子和好,妻子带着对丈夫不懂自己的怨气头提出离婚俩字并头也不回地跑掉,丈夫追出去,影片结束,但是观众非常清楚,妻子是带着丈夫最后那一句“让我们忘掉所有不愉快重新开始”这句充满希望的话跑开的,最终两人的生活终于有了新的希望。
希望不是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希望是人心给的。
《忘了去懂你》是导演权聆的银幕处女作。
陈雪松是现代典型的中年女性的代表,总觉得在她身上少了些什么,因为悲哀而迷失了自我。
和蔡伟航的婚姻一直在冷战和热战中盘旋。
当他们的爱情灼热散去,同时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却让时间消磨了他们的感情,却没有磨平他们的棱角。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可丈夫瞒着妻子借钱给朋友,妻子埋怨丈夫没情调,生活的磕绊中,丈夫怀疑妻子与人偷情,又怀疑和年轻的出租车司机勾勾搭搭有了心爱……彼此的猜疑代替了所谓的沟通。
就这样彼此失去了所谓的信任,这一切的在乎又何尝不是因爱而生,就在积累所有的矛盾到了尽头时,他们的婚姻也貌似到了终点。
其实他们是彼此爱着对方的,就算最后到达的地方,没有任何人能分担,谁能永远独自去闯荡,就算将灵魂筑成围墙,也不可能安然无恙。
何不就勇敢走到边疆,何不彼此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爱情里没有谁是自作多情,说出来才是最真的美丽。
彼此两个有多不一样,任性倔强都能原谅,不完美又怎样,痛过疯过 ,再不问然后呢爱情不怕失望 只怕你我少了一份健忘,忘了懂我。
爱情到了半路,不必不孤独。
哪怕遗憾 是一辈子必经的流浪,心还是会发烫。
人生半路, 谁先离场。
从不奢望 幸福能无限延长如果还能 在无怨无悔去爱一场我不留恋 错过的每一个天堂忘了去懂你爱情半路 我不孤独抚平旧创 背起了新的行囊重复回忆 能洗掉生命中的狂妄不对自己说谎人生半路 我不离场尽管命运 总是比爱还嚣张我会守着 一寸一寸握着你的力量等在未来 藏一段最美的时光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诠释着部电影史再完美不过的。
内容来自 大众影评网
故事太单薄
頗有陰暗風格的清新,作為導演處女作,它比近期大賺的韓寒有風格和誠意,也比韓寒有內容和內涵。
小陶虹演得太好了
最低级的Movement-Image。想当然地用文学的情节去建构影像,即便科长的团队都救不了你。
就是一电视剧都略显得直白了。女性幻想的唱《传奇》表白之流的,不觉得较土鳖吗?结尾也很差,没有一丝半点回味的空间。
爱无返程,奋不顾身,忘了去懂你。这些年的小众圈的文艺片的男神不就是那几个人嘛,郭晓冬,秦昊,耿乐,黄觉。
生活化的电影,女性心理的描写很细致。忠诚很多时候建立在宽容之上。 生活就是需要有沟通才能相互信任。
中年婚姻里面的持续猜忌是婚姻致命的杀手,男主表现的确认缺少男子气概,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3-1分,陶虹满分,渣老公看着恶心
小孩都大班了还睡在大人中间,这点不好,难怪夫妻有矛盾
还算工整的文艺片,如果能把情感的黏黏答答和关系中的无法选择表现出来会更好。陶红为啥这么美
第一感觉是这么快就结束了。女导演的细腻与情怀都在特写中展现了。生活化与情感张力是本片最大看点吧,当然还有电影名字,取的多好,就像结尾一样。这就是生活,感觉他们就像是身边的人,活的那么真实而又无奈,欲说还休就是这样,我们都被自己的行为模式捆绑着,束缚着,不能自己。懂只是开始。四星。
每一次你以为要来的高潮却总是因为某份懦弱而继续委屈,是生活
给我一个结束可以不可以~
我还等着看结尾呢,可字幕出现了
演技不错,剧情单薄。
真不好意思说自己坐在电影院里看了这么一部无聊的电影。。。。差评。
全程没有高潮戏份,很多镜头实属多余,人物对话半文半白莫名其妙,浪费了众多演员的好演技
1、男女主都塑造的很成功,被生活强奸的人设;2、出租车司机的设置很巧妙,是女主对这个世界仅有的一丝幻想
生活中的很多摩擦,有时候你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