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20220421重看 | 校字幕,好像变好看了一点呢。
浅显极端的剧作不过是现实背景下意淫的失败产品,完全放弃人物塑造,毫无雕琢的镜头语言,让本片完全缺少反思的力度和被讨论的价值
#2019欧盟电影展#二星半。达内兄弟选了如此敏感的题材,非常大胆,很多场景让我想到《单车少年》。然而阿迈德为何如此极端,这一点并没有展开,最后突然反转也有些莫名其妙,倒不如直接了当用极端的方式收尾更震撼一些。
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结尾为了“和解”而“和解”,让层层构建的故事犹如倒地的阿迈德——轰然倒塌。
达内式的对世界情态和个体本身复杂的呈现,从来都不是通过摄影机对暧昧世界忠实的捕捉得到的,而是借由一种凝聚在精妙剧本中的人间观察和极度操纵的场面调度实现的。但当这个镜头指向一个达内兄弟系统之外的他者时,《年轻的阿迈德》却空前的避重就轻,原教旨主义者强硬设定以及最后达内时刻“反转”,都像是对一个不可知不理解对象想当然达内式人道主义硬坳,还剩下什么呢?达内再一次模仿达内拍了一部进戛纳主竞赛的新片?
起秋
#72nd Cannes# 最佳导演奖!!!达内兄弟正常发挥的水平,也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达内电影。视听近乎完美,对非职业演员的调教也堪称杰出。出色地将极端穆斯林问题与青春期叛逆、家庭问题(父母离异)、穆斯林社群生存和文化状况(竟然还包括了穆斯林的多样性)、互联网极端思想的传播、阶级背景(有着极端思想的伊玛目的主要职业是经营一家小超市……),乃至少年犯改造的社会机构体系等等融为一炉,讲得相当清晰。视听上则是独步天下的达内式的现实主义手法,精心设计的手持长镜头+自然光效+不用音乐(仅在片尾字幕有音乐),某种意义上视听完成度甚至好于《单车少年》。当然剧作还是有问题,有长评。
额。。掉下屋顶就转变了?? 极端宗教主义就是反人类思想,可怕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拍的是真好,题材直指欧洲的现实,极端分子都有自己一套逻辑,不过对主角的心里刻画实在不够,转变的也不让人感到信服。
各方面都比《告別黑夜》好,也切中了這時代的痛點(當然主要是歐洲,但實在太好延伸了,這也是我們最近常常面對的問題:世界觀是可以改變的嗎?)。電影其實是謙卑的,在現實面前,這是強烈的未知。尤其是青少年,他們為何被收編,他們的軟肋在那裡,他們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改變。這幾個要素構成了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懸念。製造懸念的方法很古典卻有效,又能結合到核心的思辨。心理輔導,性衝動,勞動,親情,運動,大自然皆不能讓他改變,這種不斷集聚的壓力最後只能爆發,看過結局你也會知道,那不過是僥倖,導演選了最合情理但又最有希望的一種結局。而之所以不分析,實際上就是沒法分析,洗腦是很籠統無力的概括,對個體來說它是過時label,只能用來形容自上而下的propaganda,宗教複雜得多,太多變數,給出答案反而是愚蠢和自命不凡
达内还是好,简洁,清晰,高效,一把不动声色却精准划开社会伤口的薄薄尖刀。
把狂热的信教徒盲目的信教,就如同被邪教洗脑了一般,男主的长相很让人觉得20多岁的人(如果不看头部以下的话)
可能心里真的有火的时候 全世界都只能是助燃剂
穆斯林+青少年+教育。imdb影迷评分6.6,metascore 66,信箱3.1,评分不高是因为太激进了么?比利时《Animal》与本片类似,全程跟拍男孩,近距离再现本人经历全过程。本片剧本涉及面广泛,触及可触到的各个层面,《Animal》没有做到这一点。按照本片拍法,这部电影对穆斯林比对非穆斯林的价值更大,因为祸根和解药都在他们手中,不知道穆斯林们对于这种极端宗教教育、人类命运体、责任等问题怎么看。对非穆斯林来说,看完更悲观,我们似乎对极端恐怖主义行为无能为力,人文关怀doesn't work啊。这真的是现实吗?
看了很久还是能想起这个结尾
8分#二刷#苏州资料馆#仍然很达内,无论是镜头调度还是结尾的戛然而止,过于喜欢这种手法了。关于宗教所灌输的ysxt问题,不断地进行尝试瓦解男孩的信仰,却终究抵不过绝对信仰,在母亲、心理医生、律师等一位劝解下,终究无果,而直至女孩的那个吻,爱情的禁果尝试,男孩有了信仰的偏移(祷告听到门声,注意力开始涣散),但最终因女孩不愿信教,男孩的心灵产生震动,开始畏罪,而选择孤注一掷,铲除“异徒”,最终悲剧收尾。
影20103:杀人之矢敲响救命的钟,最后时刻伊内丝老师的脖子处于毫无保护的位置……这是一个隐化的结局。如此遵循规则与教礼,愚化人类的极端真的有毒!
哈哈,再次验证达内兄弟一出手,好片立马有。一如既往的古典叙事方式,只是不再苦愁与怜悯,而是拿起批判的刨刀,狠狠剥削绿教极端主义的愚昧死穴。尤其是片尾,呵呵,几声“妈妈”叫得观众解气又鄙夷。获救之后,接下来怎样?纵观之前一系列伪装,教人不寒而栗。
同样拍闷葫芦,单车少年那么鲜活,阿迈德的内心戏就真的都只憋在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