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还可以了,我看有人不理解很多地方,有一个地方挺好解释的,就是姐姐为什么换内衣,很简单的就能看出来姐姐喜欢弟弟,前面也有地方暗示了,姐姐没有救弟弟的女朋友,姐姐说是他俩长久不了等等。
别喷哈,大家可以相互讨论讨论自己疑问的点。
还有就是为什么弟弟报警不直接说明,我觉得孤儿院的孤儿对家庭的渴望是被我们低估的,他去医院找哥哥,希望哥哥放了他女朋友,他对亲情抱有一丝幻想。
(当然,他哥哥没有骗他,因为确实不是他绑架的他女朋友,最后可以看出来,是刘敏涛饰演的妈妈绑架的) 补充:其实很多人说警察笨或者智商的问题,我觉得电影也有交代,就是那个时候警力也不足,后面的剧情中给了一个镜头就是,警察开始扩招了,老警察说了一句:今年怎么这么多人!
其实,没看电影之前,网上已经是铺天盖地的骂声一片,差点直接放弃,毕竟,现在内地的电影,差不多都自带“烂片”体质。
但是,有宁里,有刘敏涛,有王迅,这片儿,应该值得一看。
看完之后……咋滴,一帮演技派演个电影,让那些流量坐不住了?
说实在的,电影的故事确实不咋滴,凶手是谁也不难猜,但至少比那些流量只会摆pose更专业吧。
故事起源于一起多年前的谋杀,说了,案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照片中,这位直指镜头的人物,有点意思,如果有声音,这家伙会说点啥呢,可以联想。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案子一直没破。
当年的小鞋匠,已经成为大侦探。
此时的宁理,正在忽悠何云伟,你说你一个人现在混得这个惨养,隔壁云字科的哪一个不是风生水起,你就别一个人扛了。
何云伟也耿直,你就别忽悠了,承诺的明信片从来都是白条,别一个不小心,把我这“云”字给搞没了。
宁理在何云伟这边没捞着什么好处,耍嘴皮子这块,宁理大概率是玩不过说相声的。
正好,那边再次案发,给了宁理台阶。
这事儿,是不是段博文做的,故事留了很大的悬疑。
虽然,在一开始就可以怀疑段博文,但至少动机还不是很清楚,直到段博文的身份被揭开。
但是,刘敏涛如果有了一子一女,再想收养一个小孩,这……不符合“规定”啊。
再说,段博文通过杀猪“透露”信息,当年的小孩儿,真的能保存那么多的受害人信息?
他只是目睹了一次凶杀,应该没有能耐拿到那么多的线索。
宁理“家访”时,这一家子都稀奇古怪的,反而是王迅很正常。
这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剩下的,无非是等待故事给出更多的线索。
故事里头的吕晓霖,身份相当的模糊。
在受害之前,她接到一个电话,是段博文打的,后来就遇害了。
凶手应该是段博文。
但有意思的是,在遇害之前,吕晓霖特意打扮了一下,按照宁理的小助手的说法,是“性感”,她和她名义上的弟弟见面,如此打扮是什么用意?
故事里头刘敏涛和王迅的演技绝对可以吊打大部分流量。
可惜的是,角色设定不是很讨好。
这母子俩的悲剧,或许才是最让人不堪直视的真相。
王迅和段博文在医院厕所的一次“较量”,也相当有意思。
在故事里头,王迅并没有直接对段博文怎么样,他“教训”段博文的方式,是“杀鸡儆猴”。
段博文,或许就是我等这样的牛马,被压迫了还得夹着尾巴,否则,必然遭到毒打。
故事里头,段博文已经选择了“逆来顺受”了。
但是,这“该死”的爱情,毁了一切。
底层牛马的爱情,卑微得弱不经风。
即便是宁理,也会下意识的质疑,“下雨天看什么日出”。
案情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确实缺乏新意。
心疼一下宁理,电影里头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宁理抽烟,但,愣是一根烟都没能抽着,这执行“规定”绝对的到位。
其实还可以啦。
片头的配音让人听着有点儿出戏,收音收的太好了,而且是在录音室配的,特别清晰的那种,没有任何环境音,所以特别假。
电影的画面看着不太舒服,光影这块儿,与剧情的贴合度不高,整体是一种网络大电影的水平。
复仇小哥给人一种油乎乎的感觉,这比较符合养猪场长大的人设,结合他的遭遇,小伙儿可以比较帅的底子,但一定要有岁月的痕迹,这个妆造和体型,比较符合。
但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感觉,就是底层的粗粝感。
小伟姐姐这个角色,他和小伟的关系,我一度以为二人有奸情,甚至是姐姐杀害的兽医妹妹,属于情杀。
穿性感内衣那个有点儿故弄玄虚了,主要你穿里边儿,小伟也看不到啊。
可能确实拍了他们的关系,没剪进去。
这样的话,小伟的遭遇就更加悲惨,不止有哥哥的欺凌,还有姐姐在性上的霸凌。
总之,这个跟呈现出来的剧情有些矛盾。
养殖场全家,他们的家庭氛围给人的感觉不像是杀人犯一家,而是鬼上身一家,阴森森的。
但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感觉,杀人的人连鬼都不怕。
这么拍也就是图省事儿,迎合大众口味,其实可以更精细雕琢的。
片子简介里边说有反转,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猜测,杀猪场一家诡异的表情,基本上就埋下了伏笔,再结合电影中段的剧情的导入,看到中后部分就能推断出来结局了,但是,如果这种悬疑电影看的不多,没有被剧透的话,剧情的反转和情节设置,足够能吸引到观众。
总体来说,确实胜在剧情,因为我在看的时候一直在给自己提问题,是被电影引导的在问自己,这就是电影成功的地方,他能吸引观众,也体现了它的核心,悬疑。
全员恶人,恶人互杀,警察从开始主角变成结尾配角的犯罪片。
类型犯罪片上剧情不够极致紧张紧凑快速;文艺犯罪片上故事不够深刻,导演风格化表达不强。
影片夹在犯罪商业类型片与文艺片之间。
故事上有一些问题,张小伟第一次骑摩托逃离警察被捕,放人之前应当交待拘留几天,为什么放;中点处恶人家庭中的母亲和长子有前科有证据被传唤拘捕,没交待拘留几天又给放了;后半程给这家人互杀的剧情有些刻意。
悬疑犯罪片最好把恶人的发现过程留在剧中,恶人的结局或互杀或被捕留在片尾。
中间被捕的设定在观影中有些泄气。
观影感觉反派主角经常在换。
长子设定为反派主角,有精神病的听力障碍者不够疯;母亲是隐藏恶人,悬疑埋得不够深;养子的人物线不太能合理成立,小朋友能自己去野河滩,从福利院收养目击凶案的小朋友,太扯了。
故事情节的逻辑合理性,相比剧作法,对于悬疑犯罪片更重要。
主演演技不错,票房还可以了。
🎬《怒水西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光,最重要的是别让它熄灭。
有时候,善与恶的距离,或许比你想象中的更近。
暴雨夜里的恶鬼,就深藏在人性的褶皱里。
一位兽医、一个养猪场,一家看似正常的嫌疑人,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没有人可以从罪恶里全身而退,因为恶鬼就在身边。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
一段尘封20年的连环惨案,正邪势力终极较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受害者有罪论”的反思。
该受谴责的是施暴者的恶行,而非一味限制受害者的自由;该声讨的是趁虚而入的歹意,而非变相歧视受害者的性别。
穿裙子、独居、走夜路,都是她应有的正常生活权利,绝非成为任何人作恶的借口,更不该沦为罪恶滋生的温床。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原生家庭对于每个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惯子如杀子,最合理的父母之爱应该是爱限兼施。
爱的贫瘠如滚雪球,会滚出最极致的恶。
看见恶、解剖恶、战胜恶,才是对于善最坚实的守护。
怒水西流 (2025)5.02025 / 中国大陆 / 悬疑 犯罪 / 冯勇沁 / 宁理 王迅
:你点了烤肉拌饭,看着黑色塑料勺叹了口气开始吃饭,它的味道完全如你所料一口尝到头吃完你干呕了一下,收拾收拾打算把垃圾丢出去,然后发现饭碗底部有字支持国潮商家,我们的未来无限光明到底是怎么在几乎全员背景板的前提下把主要角色塑造得毫无魅力的,炒菜不放盐就算了辣椒也不放,辣椒不放就算了醋也不放,冲着大鸡腿去了吃到嘴里发现是白菜做的减脂餐线索靠群众推理靠顿悟,唯一一句有用的话(听力障碍)还是女警说的,然后这个看起来是全剧唯一一个具有断案能力的姑娘惨遭0剧情最后被ku一下创飞,可以了可以了这下真不用说话了实在不行给老头脑袋上加个光线特效吧,这样还能致敬一下隔壁的心机之蛙一指摸你肚子但是给镜头语言点个赞,意义非常明确的运镜,精准到开头晚到十分钟进场然后依靠运镜直接猜出九成结局下次拍刑侦片还是把警察拍得脱离凡俗一点吧,剧里的智力水平有点太接地气了最后,点题点得很好,下次不要再点了
省流版: 一坨刚看完本想打一颗星的,回头一看豆瓣分类里面没推理,刑侦之类的,算完误会了,就给两星。
有剧透,请不要随意点开看。
剧情:非常简单,一个简单的连环杀人案,二十年没查清,到现在又有类似案发生,就给破了。
全片没有一处推理,没有一处能体现警察的作用的,案件推进全靠凶手自爆。
镜头:艺术感不强,有些地方看得头晕。
演技:小军还行,其他人都不行吐槽:1.小伟被收养,然后被小军一直欺负,他知道小军是凶手,也知道小军知道他知道他是凶手。
竟然能忍到长大,还能被小军放过活到长大。
长大后竟然还不愿意离开这个家,尤其是知道小军欺负女友,还不跟女友一起离开。
2.女友被小军欺负,还看到小娟见死不救,还看到母亲袒护儿子。
竟然不立马离开,还邀请小伟一起走,然后他不走她也不走。
3.上面刚说小伟对这个凶手之家抱有家庭归属感,后面就大晚上约姐姐小娟出来,小娟精心打扮,欣然赴约。
4.警察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先后拘留小军小伟。
5.警察在拘留他们俩之后,应该非常怀疑他们了,竟然不知道他们母亲是之前案件中的女工。
6.小伟女友失踪后,警察说调查了她背景,结果连她母亲在医院疗养都不知道。
7.警察在小伟女友失踪后,又发现了猪嘴里的耳朵和头发,然后根据遗书判断是自杀。
难道这个时候还不应该做字迹鉴定吗,非要到最后都自爆了才鉴定。
8.女警察有什么用,被撞对情节推进有什么用?
9.最后男警察那个打斗也是离谱,面对两个成年男子,都持有刀。
自己拿着枪,不用枪非要赤手空拳去打。
还对小伟说我能帮你,就是帮他赴死是吧。
抛开这个意外不谈,你作为警察咋帮小伟,小伟也杀了人,现在就想报仇,你能帮上啥。
10.最开始勘察现场,男警察对女警察说,一般这种情况,是非常血腥的。
大概是这么说的,太书面了,一般人很难这么说话吧。
直接说这种情况,很血腥。
11.小黄花出现很多次,结果最后就是在现场看到了,意识到凶手来过。
铺垫这么多次,大材小用。
12.小军母亲给他装人工耳蜗的钱哪来的,我还以为是杀人抢劫得来的,结果杀人只是为了洗清儿子嫌疑。
13.人工耳蜗通过绕过内耳(耳蜗)的损伤部分,直接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刺激听神经,从而让人听到。
一般情况下,听神经损伤是不能通过人工耳蜗听到声音。
(非专业人员可能认知有误,自行辨别)14.小伟知道女友被小军抓了,结果只是跪下求他。
完全没有想过报警吗,还自以为是的扔两头死猪,让警察发现去查。
这和直接报警有啥区别,搞这么麻烦。
怕被发现,匿名报警也行啊,求助别人报警也行啊。
王迅的嫌疑从出场就很明显了:看起来神神叨叨的像个傻子,警察一问,果然是小时候被他爹打傻了,还打残了一只耳朵。
这不妥妥的变态杀人犯画像吗?
所以,没事就安排他妈刘敏涛和弟弟张小伟出来打掩护,真的没必要!
从人设上来说,刘敏涛这个角色问题最严重。
就作为一个母亲来说,你说她慈爱善良吧,她可以为了养儿子狠心杀害同事,后来甚至还想杀查案的女警察。
但是要说她狠辣恶毒,她居然收养了目睹她儿子杀人的孤儿,还试图给差点被儿子QJ的陈都灵洗脑,并最终放了嘟嘟回家,只不过嘟嘟还是被疯批王迅给绑走并杀掉(这里我觉得有可能是刘敏涛后悔了自己去绑的,因为感觉王迅没这个脑子,还伪造自杀)正常来说,她可以先假装收养那个孩子,养个两三年,等躲过福利院的回访,再制造意外让张小伟消失,这不就能永绝后患了!
结果这姐不仅给孩子养大了,还杀了人女朋友,最终被养子反杀全家。
还有她那个女儿,这个人物也是纯属多余。
知道自己哥哥有病,看到于娜被伤害也无动于衷,还对自己的养弟意图不轨,最后被养弟干掉,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会只是为了凸显这个家庭的畸形才放进来的吧?
还有这个案子里面的警察,到底是为什么要让他们出来?
一开始梳理案件线索的时候,就漏洞百出,结果到了后面,突然有如神助般开窍了。
就老冯能做出安排小女警一个人去跟刘敏涛这事儿,我是绝对想不到他能一下子就想到王迅和他弟弟第一次见面的地点在芦苇荡的。
当然,如果是为了告诉大家他们很蠢,那我无话可说。
对于电影来说,导演水平决定生死。
从主线来说,《怒水西流》的原故事应该还是不错的。
母爱和法律的对冲,孤儿对于家庭的渴望与爱情的对冲,被母亲忽视的缺爱女儿心底深处隐藏的渴望和欲望,被父亲打到失聪后又被母亲溺爱的精神折磨,又或者刑警队长十年后再遇陈年积案时对真相的渴望……每个角度都可以深挖出很精彩的人物,进而展开叙事。
可惜,《怒水西流》的导演好像不太懂什么是留白,每个线索和剧情都直白的要命。
导演也不太信任观众的智商,一直用台词讲故事。
案件一开始,宁理带着李春媛到处走,然后李春媛那嘴就没闭上过,一直不停的观众讲解剧情。
当时就感觉这个导演是不是没学会用画面和行动叙事啊。
这个导演让所有角色都带着明晃晃的“标签”演戏,生怕观众看不懂。
搞的整个电影都像是一个带画面的真人演绎版“评书”,所有剧情都流于表面,完全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只是,看到刘敏涛从头到尾一直似笑非笑,生怕观众不知道她有秘密,王迅演变态竟然靠面部肌肉抽搐,吕晓雯全程面无表情,宁里的刑警队长像个傻子,所有线索都靠犯罪一家人提供,动不动就重新整理旧案综和案情,一遍又一遍,让人搞不清楚他这个刑警队长怎么当上的;还有马书良演的那个局长像个工具人随机出现……真有点怀疑这些演员的表演水平是不是被人高估了。
这个导演很明显对于虐杀/虐待场景有些企图。
陈都灵被虐待的镜头根本没必要那么多,用一组镜头表示过程就可以了,导演非要多次展示细节,但是这些细节对角色之间的情感,或者对于破案又没有意义。
完全是废镜头,那就只能说是导演个人癖好。
但是,对于应该给出更多细节,展示角色之间羁绊和冲突的场景,导演又草草了事。
最后一场戏,芦苇荡里大家互相对决。
本来段博文利用王迅耳聋的弱点狙杀王迅,本来可以做的很有戏剧性。
用狙杀的过程展示段博文对王迅的恨意,以及段博文对刘敏涛的母爱的眷恋,以及对于自己没有及时救出陈都灵的悔意。
芦苇荡这个场景也选的不错,可以做的很有视觉冲击,找个好的武指,把王迅和段博文之间的动作戏,好好弄一下,可以做一个复盘二人性格特点的动作大戏。
再加上刘敏涛看着王迅被自己收养的孩子击杀,此时的刘敏涛应该是后悔养大这个孩子,还是后悔纵容王迅,又或者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又或者会觉得自己可以利用抚养的恩情来要求段博文……总之可以做一个高潮戏份。
结果导演,对于段博文和王迅之间的狙杀,草草带过,又让宁里一个人来,还俗套的安排宁里带着枪都不能组织两个只有刀的人。
而刘敏涛只会一个人毫无意义地哭喊……一场大戏就这么收场。
宁里、王迅、刘敏涛、吕晓雯,每个都是很好的演员,但是,在《怒水西流》这个电影里,这些好演员组合在一起,却无法给出一个好电影。
可见演员救不了电影。
纯粹的演员真的很被动。
也难怪黄渤他们这些演员有了一定的资源之后,要自己做导演和监制,自己造饼了。
总的来说,前期宣传的大尺度根本没有,“未满18岁不建议观看”更是噱头,惊悚全靠音效和灯光烘托,悬疑都是没有脑子的给观众挖坑,剪辑全盘乱套,人物动机难以理解,警察被塑造的智商为负…这样的剧本质量真怪不了审查,就算再多给一个小时,让导演把想放的都放进来,也不过是徒增对观众的折磨。
下面简单说几点觉得有问题的细节。
1、电影开头现场勘查就不对劲。
警方发现不明黑色塑料袋,怀疑里面装有尸体,怀疑是多年前的“恶魔案”重出江湖。
不用说如此严重的大案要案,就算是常规命案,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封锁现场,扩出很大的范围拉警戒线,至少勘察现场的时候,不可能允许旁边有围观群众吧!
万一作案凶手藏在其中,去揣摩警方侦办方向呢?
但是电影里旁边围着一堆人看热闹,太不真实了。
2、法医是不是该下岗了?
宁理饰演的冯泰山是老警察了,他带着女徒弟日日在外奔波。
平心而论,宁理对角色把握的很好,生动自然,师徒关系很带感,时而教育、时而爱护,埋怨她不给自己照亮的时候也是真的责怪小孩子没有眼力见儿。
但是你是出外勤的警察,你不是法医啊!
导演应该没在细节上下功夫,就算袋子里是一头猪,也是一头不那么简单的猪吧?
就像冯泰山分析的,病猪埋了就好,沉河也应该加两块石头,这是在干嘛?
这么简单的道理,整个警队就只有他能意识到吗?
结果法医连猪头里藏着的头发和假耳朵都没留意到,现场的痕检是不是也没做啊?
冯泰山到现场的时候,警戒线就只是围着死猪划了那么一小块,这不是在保护现场,反倒像是博物馆里被象征性保护的文物。
3、警察的群像,全员扁平,除了冯泰山。
《怒水西流》差不多是全员坏人的配置,冯泰山代表正义与邪恶抗争,可是不能让正义的一方只有他一个人啊!
其他警察角色太扁平了,包括女徒弟,不但没存在感,而且前面看守所给何沄伟饰演的犯人递烟这个细节,后面完全没有交代,根本就是在给观众挖无效的大坑。
如果说不得已被删了,那前面这场戏也不该留。
还有夏明武饰演的领导,和内部开会上出现的其他民警,连工具人都算不上,完全没有存在感。
4、简单的台词也有bug,在医院里,工作人员带警察去见于娜奶奶的看护,到了地方本该说的是“就是她”,但电影里说的是“就是这里”,不合常理。
群演台词说不对,就不能多拍一条,这样就过了?
5、案件侦破和犯案细节基本都有漏洞、经不住推敲。
电影里警察简直被塑造成智商为负,难怪这么多年都过不了审,这是在黑谁呢?
比如张家养猪场反反复复查了这么多次,竟然直到最后才知道张晓伟是从福利院领养的孩子?
前面那些调查的人是不是太失职了?
重点摸排对象,不说查祖上三辈,至少户口本上的几口人的底细肯定是要摸清楚的。
6、案件侦办的逻辑就是没有逻辑,冯泰山在电影里自己都说了,死猪是故意留下的线索,不然就可以掩埋或加石头沉江,线索直接指向耳朵、猪、屠宰场,全市能有多少所屠宰场?
耳朵有问题的又能有几个?
基本都等于把底透了,结果还是有人枉死。
对了,还有小黄花的线索简直莫名其妙。
仅凭一朵小黄花就兴师动众、现场摸排,断定凶犯来了,看到这里已经如坐针毡,快看不下去了。
7、角色的行为动机都很让人迷惑。
段博文饰演的张晓伟,都等于告诉警方自家养猪场有问题了,还假模假式的报人口失踪,打什么哑谜?
自己最爱的人都危在旦夕,进了警局还不全撂了?
结果反倒上演疯狂逃窜被冯泰山追逐的戏份。
废戏,没有任何意义,给观众挖毫无逻辑的坑。
不符合正常逻辑的包袱,都是低级无效的障眼法。
8、于娜被张晓军骚扰,对方都已经上手、把自己扑倒在床上了,这时候还不跑,是在等着送人头吗?
眼瞅着这一家都不正常,换我马上卷铺盖逃跑,一分钟都不会多待,结果她还在和情人腻腻歪歪。
9、吕晓琳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发挥,是一个 表情木讷的机器人,导演给观众提供的又一个障眼法。
被黑衣人在胡同里追逐,我不懂她为什么不喊,她就这样一直闷头跑,在快到开着门的人家时被后面捂嘴弄死了,她为什么不喊救命?
10、段博文饰演的张晓伟似乎是个聪明人,他计划弄死姐姐,可是却用自己的手机给对方打电话,竟然都不去找个公共电话亭,以及,姐姐去见自己的弟弟为什么要打扮成那样?
《怒水西流》人设、逻辑和细节上的问题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想说,冯勇沁是新导演,作为HB+U计划选出的人才,黄渤需要把关剧本、帮着他把电影拍好,甚至包括电影该怎样选题、有怎样的尺度能顺利上映,压了7年,等于新导演被耽误了七年,一个相反的例子,当年吴君如想把《妖铃铃》拍成传统港产鬼片,被监制陈可辛劝阻,最终改成了“惊喜片”,相比而言,陈可辛和黄渤水平高下立判。
所以说,《怒水西流》质量不过关、漏洞多成筛子,与其让导演背锅,倒不如说是黄渤的一次严重失手,毕竟大家都习惯于把这部说成是黄渤电影。
扶持新导演,把关剧本比什么都重要。
陈都灵死于演过小耳朵
其实这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是可惜所在的市场没办法让这个故事变得更惨烈更窒息更绝望。亦或者导演本身的能力让这个故事没有讲好。其实回回头想来,这个故事的主角不该是警察啊。虽然这几年我对韩影去魅,但是不得不说如果这个故事换成奉俊昊或者其他稍微优秀一点的导演都会拍的更好看。以火车与母亲作为参照对象,这个故事可以改编的方式有很多。说真的这些年我听喜马拉雅包括看豆瓣阅读里面的原创悬疑小说 真的好故事很多。以为影视化会同样优秀,但真的未必。这是个充满很多遗憾的电影。现在国内这类型涉及畸形家庭变态罪犯的主题确实没有好的解题思路。最后都奔着和谐去了。
平庸是最大的槽点
作为一部悬疑片,逻辑能自洽,案情能跟着剧情的发展推进,反派复杂而且变态,整个扭曲的家庭细思极恐,恐怖的氛围营造的也不错,算得上合格的悬疑破案电影,缺点是人物层次没刻画出来,整个影片节奏乱,细节打磨不够。四星电影,看分太低了,拉一星,
中规中矩也不差啊!
冲着宁理来看的,结果不尽人意…破案部分涉及17年后线索,警察才发现;并且杀手只是因为福利院里一个孩子发现了他的作案现场,而被领养了想以此来捂嘴,也不符合逻辑…总的来说,拍摄的内容让人不知所云。
太差了,劇本不行,節奏不行,懸疑氛圍拍的也不行,雖然實力演員不少但也都沒什麼發揮,很難想象在電影院看是種什麼煎熬
今年第一惊是王迅给的,演起恶人又怪异又变态,只一个笑就能让人毛骨悚然
該片以懸疑命案牽出深層黑暗,犯罪線索環環相扣,豬屍藏耳、舊案重現等情節充滿衝擊;角色塑造鮮明,扭曲家庭滋生的罪惡令人震撼;暴力與救贖的主題深刻,將人性陰暗與命運無奈淋漓展現!
莫须有的大尺度,破烂不堪的悬疑感。
以下评价不涉及剧透请放心观看:大概是脑子下意识去猜故事情节,但是完全没猜到,对环境的渲染真的很绝,和音乐搭配有一种日食之后太阳不会再出来了的感觉,比人高的芦苇荡里藏了多少秘密……电影里面的画面没有打码,感觉也没有什么血腥场景,不能再说剧情相关的了,反正我以为的到最后都不是真相。
警察线设计得过于蠢,白瞎宁理。养子复仇原因倒是有点细思极恐的味儿,但前面的行为就很离谱,养子的演员演技也没撑起来最后一场戏。冲刘敏涛王迅加一星吧,挺有反差的。(票价30块以内可看)
后劲挺大的,走夜路被跟踪,被侵犯,被残忍伤害,各种女性被害的现象好真实,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电影能把伤害展示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关注、提高警惕
有一种网大的感觉,能感受到导演的表达,但是完成度比较差。剧情发展有点无厘头,警察徒劳无功一整部戏,靠近一个人就随机掉落线索,故事的逻辑性很差,BGM很差,宁理追段博文那段戏太好笑了。反派一家完成度还不错,吕晓霖裸背实在是不必要,更好笑的是吕晓霖被追击的那场戏。整个电影的质感也不行,更适合作为网大或者电视电影。
尺度算是很大的了,过审8年也是不容易,宁里点了这么多次烟都没点着,难道点烟方式不对?(是不是要反了~)正义的伸张有时候真的很难,这些年破案的片子多,并且都破的太顺,可是悬案疑案还是那么多,命案有时候真的很难破,毕竟逻辑推理也需要很充足的证据和合理的逻辑
其实是很颠的剧情,但是拍成了白开水
CSC/¥32.9/0324/several attendances
给怒水点了,不仅仅呈现了犯罪者的残暴,更是用于娜、女性工友的死,把女性安全的话题再次搬到银幕让更多人关注到,挺好
为什么张小伟要当最后的boss呢?他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啊,还要情绪价值 太蠢了这结局
线索太刻意;往河里扔猪动机不明,报个案就能解决的事,一个搭上性命,一个背上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