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雪的笔,很不错哟,同款笔芯❤
2.安利的书棋王、象棋的故事、契诃夫小说选、月亮和六便士、罗亭、包法利夫人、白痴、罪与罚……
3.我以为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过上自由的生活。
其实本质是一个办事拖拉、胆小怯弱、还喜欢胡思乱想的人。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人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痛苦和麻烦。
很多人不是想着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逃避。
逃避最简单那些成天只知道抱怨,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其实是最没用的。
舅公:事了拂衣去舅公是粟一柯成长中的关键人物。
他对粟一柯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阅读兴趣:舅公让粟一柯帮忙读书,使粟一柯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
(2)培养写作能力:舅公发现粟一柯的写作才华后,鼓励他坚持写作,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思考人生:舅公通过与粟一柯的交流,引导他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让他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4)树立榜样:舅公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以及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都对粟一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5)改变生活态度:在舅公的影响下,粟一柯逐渐摆脱了迷茫和消极的生活态度,变得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
“你笔下那个人物还是很真实的,办事拖拉,胆小怯懦,喜欢胡思乱想,写出了很多年轻人的通病。
”“我写的是一个打破禁锢,向往自由的人。
你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呢?
背上包,一走了之,四处流浪?
你知道人为什么都喜欢沉浸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吗?
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和麻烦,很多人不是想着去解决问题,而选择了逃避。
”
影片名字叫《睡沙发的人》,一开始,我还以为睡沙发的是舅公。
看到舅公搬进粟一柯的房间,而粟一柯只能睡沙发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主角终究是主角,接下来主角的改变,才是重头戏。
影片拍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不单单是靠几个静止在家具、电线杆的空镜,最重要的,是“细节”。
导演是深刻知道细节塑造故事和人物的重要性的,从影片里男主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强调“细节”,也能一窥导演对这一写作理论的理解。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由生活细节造就出来的冷幽默。
比如,粟一柯把花瓶摔了,反手就抽出一个酱油瓶,倒掉酱油,刷掉标签,新花瓶get。
小学生找他指导作文,他说没空,小学生拿出十块钱,粟一柯甚至还问他有没有别的作业要写……笑料都是生活小事,不是捧腹大笑的辣油火锅,但是令人莞尔一笑的清汤小粥,却别有一番风味。
看完片子,很想重拾丢下很久的书,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下去,不愁生计,不忧未来,只想单纯享受文学的乐趣。
虽然很难。
以前自己也是可以一天读完一本书的文青,那时候全身心投入在文学世界里,即使兜里没几块钱,但是因为尚在象牙塔里,不知生活艰辛,所以心无旁鹭。
后来要自己去讨生活,左右彷徨,如履薄冰,高企的房价让人看不到希望,为了一个未来“安稳的生活”,每做一步选择都在考虑性价比、回报率,至于书,是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了。
看见粟一柯,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甚是感慨。
但是粟一柯是幸运而勇敢的,他还有时间,还有梦想去追求,而我,早已在琐碎生活中丢掉了初心。
谢谢这部电影,让我回忆起曾经的自己。
原来我一直过的不快乐,是因为把自己的心弄丢了,逼迫自己变成一个为“生存”而奔波的工具。
而工具,又怎么会快乐呢?
最后,用舅公的话来结束本文吧,谨以此文,记录我开始找回自己的第一天。
愿你我,都不再是“只会沉浸在幻想中,而不行动的人。
”
这部电影的有趣性从标题就可以体现出来。
睡沙发的人,为什么说以睡沙发的人为标题呢?
睡沙发既是粟一柯的睡觉的方式,也是粟一柯的一种人生态度——悠闲。
就像舅公说的那样,年轻人就是这样,不知道往哪里去,在原地徘徊,然后又爱抱怨。
但这样的生活也有其张力,这种悠闲的生活中,我们仍然会做出抉择。
粟一柯踏出的那一步,不是因为他改变了,而是因为他决定了。
我们的态度就是couch。
年轻人会下定决心,但是我们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过分认真的对待一切。
这是一个消费的世代,也是一个娱乐的世代。
当我们处在这个世代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就是这样的环境之中的一个代表,一个标志。
粟一柯喜欢女星,喜欢jojo,喜欢玩电脑,玩手机,然后他喜欢上了文学。
他不是没有艺术的细胞,从家里的摆设就可以看出来,他本身是喜欢艺术,并且是有艺术品位的。
(而且喜欢jojo的人,大概品位都还可以?
)他的人生的轨迹并没有跳出之前的藩篱。
我们享受着一切,却又在一切中沉浮。
但是我们并不是无助的。
我们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做出了选择,其他人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
老少的对话很有深意。
但是最终成就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自己。
粟一柯能出头,能下复读的决心,更多的是像米三儿说的那样,他最有出息。
我们一起couch,一起欢笑,最后我们也能决定什么时候走出房间。
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本以为是喜剧电影。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觉着没什么意思。
但是坚,看到后面越来越好看。
想一直看下去,电影的结尾给人很多自由想象的空间,使用了开放式的结尾。
以上其余想说的。
都在图里了电影是我喜欢的类型 ,安静却引人深思。
很容易的人就把人给带入的影片中。
比较适合安安静静的看。
它带给我的感受是十分惊喜的。
我比较喜欢抓电影的结尾,这个结尾真的真的棒。
一小时十七分钟,这部小成本电影的魅力被无限放大,不拖沓,又很平实。
主人公房间的装修风格颇为文艺,与破败的楼梯、繁华的都市反差强烈,《睡沙发的人》,却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自由文艺的天地。
故事结构紧凑却不是为了缩短时长,开头主人公把当代大部分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正因为处在这种环境下,才能让他潜移默化地勾勒出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后来通过舅公的口将主题鲜明阐述出来,美中不足倒也是这里,讲得太透彻,可能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受众。
最终没有交代一柯是否考上了以及舅公的生活状态,不过也好,生活便是如此,你说他考不上,那他便考不上。
好评
人类无知的边界是你对无知的毫无所知。
在一句很难理解的开头语中,我想展开我对于一个国内小众电影的热议。
它真的很平凡,生活琐事,带动着青春无病呻吟地无望,让我们想到了一个18岁,刚刚走入成人的那个每个人心中都曾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18岁时,经历了幻想中的痛苦。
那么灿烂而无望,我们嘲笑自己长得丑陋,我们对社会畏惧,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任。
我们在成人与未成人之间,带着自惭形秽的自我践踏,和对生活的无望,一日日毫无意义地度过。
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如果没有书籍,也许我们会在那个阶段,找不到出口。
还记得,每个暑假,我都在各种书籍中度过,看得眼冒金星,甚至曾经在厕所差点晕倒。
对于现实生活的毫无兴趣,让书籍成为唯一可以避难的天堂。
还没醒来也许就听到了,妈妈打扫房间的声音,有时是爸爸特意为了叫我起床放的流行歌曲。
然后他们各干各的,各有各的乐趣,在家务和电视,或者不知名的沉思中度过了每个周末。
而被忽视,是惯常的,而到了18岁那年,我才习惯了那个忽视,觉得被忽视,让自己藏在角落,也许是个很好的事情。
在我37岁的一个晚上,回忆那个青春时,我还是心有余悸,那每个没有意义的下午,我在荒漠中孤寂地遨游。
还好一本本书籍,让我在空洞中找到了抓手。
不论是基督山伯爵还是简爱,亦或是白鲸,那冒险的或是青春的岁月,让世界在空洞中被扎开了一个缝隙,让我闻到了自由的味道。
这可能就是《睡沙发的人》想要表达的。
青春的痛苦,无意义,却又现实地如此坚固。
我很喜欢《睡沙发的人》的调子,连音乐都普通的无法评说,而就在那最后的一句,痛苦是创作的土壤——那个优秀的字体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被触动了。
那是回忆交织着愧疚的心理活动。
每日的生活,如果有了表达的需要,才从无意义的黑洞中嗅到自由的味道。
在即将溺毙在黑暗中的我,像是被输了氧气,又拿起书本,拿起思想的表达利剑,重新活了过来。
《睡沙发的人》这个电影名,看着很难想象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
粟一柯就是那个睡沙发的人,高考落榜混混沌沌,幸亏有舅公点拨,加上粟一柯对文学的热爱,让他对读书又充满了信心。
最后遗憾的是舅公选择了去养老院,我觉得舅公如果能一直待在粟一柯身边,会产生更多的文学火花。
值得欣慰的是,粟一柯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决定再次高考。
最后舅公留给粟一柯的那句话: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意味深长呀。
论在迷茫混沌的时候能遇到一个伯乐指点迷津该是如此幸运的事情。
这部电影蛮不错,值得一看。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努力的人生自带光芒。
我觉得很棒,不讨论小众或大众,我也不懂拍摄手法或演员演技,我只觉得整部影片的情感真实且丰富。
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导演注入了很多自己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中国新一代导演能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拍出这样的影片我很开心。
几位演员更是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灵魂,普通的故事就要用普通演员来演绎, 这样的故事才更有生命力,更具魅力。
在此说明一下,我不认为“普通”是个贬义词,在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快,追求普遍高的社会语境下,"普通"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普通人,普通的一生都在诠释着一种品格——真实,足够真实才足够快乐,而快乐,很珍贵。
此外,影片也让我产生了共情,我同样也是片中的那位少年,同样的年纪,同样的迷茫,不同的是我到现在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高考很顺利,读的是最具工科特征的专业——机械,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想拿枪反抗,却无奈连靶子都找不到。
去年看别人考研我也考,选专业的时候考虑过跨专业读文学,我很喜欢文字,更喜欢书籍,文字带给我很多力量,书籍作为文字的载体,则是最美的艺术品。
但坦白讲我也不讨厌本专业,实体工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撑,我仍然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在这个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在面临各国的“卡脖子”威胁时,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真的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高尚,这确实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前几天刚收到一志愿的拟录取通知,没有当初预想的那样高兴,反而不知何去何从。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胆小,谨慎,保守。
如果勇敢点去读文学,那以后能做什么呢?
当作家?
收入会稳定吗?
作为农村走出来的独生子女的我,能否实现在养活自己家庭的同时侍奉父母呢?
继续读本专业呢?
仅凭着为国家作贡献或者收入稳定的想法,又总觉得缺乏热爱。
当初读研是为了逃避生活,现在才发现,生活避无可避。
抉择的时刻终究要来临。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东西,我深知自己的文字很烂,表达也没有逻辑感,不敢用影评二字,一是因为不喜欢评论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事物,二是没资格。
只是想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牢骚和小情绪,并周期性地对自己抛出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来思考。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我之所以会用1小时17分钟去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得奖或出类拔萃,而是因为我尊敬的老师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
所以我这篇短影评也许会有偏颇,望其他看官切勿较真。
这几年来有一个趋势,就是小成本电影越来越收到瞩目。
《Lady Bird不得鸟小姐》《Boyhood少年时代》《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块广告牌》《Manchester By The Sea 曼切斯特的海边》等等。
这几部电影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提名和若干奖项。
理论上来说这几片其实并不讨巧,制作方并没有按照奥斯卡的评委的口味去创作的。
1.它们没有太多政治正确的因素。
(《为奴十二载》、《至暗时刻 》,《华盛顿邮报》)2.它们不塑造英雄式的人物。
(《逃离德黑兰》《模仿游戏》、《血战钢锯岭》,《万物理论》)3.不讨论刺激的伦理问题。
(《水形物语》、《月光男孩》《她》)所以小成本电影的魅力在于人物的刻画和贴近生活的真实。
(基于第二个因素我需要申明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不在我讨论范畴之内。
)这几部奥斯卡提名级别的小成本电影,把每一个平庸平凡的屌丝男、屌丝女、屌丝妈、屌丝警察、屌丝父亲内心最深处的焦躁表现了出来,并且诱导荧幕前的观众发出内心最迫切的无声呐喊。
好了,这是作品的目的。
《睡沙发的人》这点没有问题,也把男主角的青春期困惑表达了出来。
完成了这点,这个片子只能说勉强及格。
60分关键在如何表现青春期的情绪和蜕变,演员和编剧需要怎么做才能完美的呈现这种内敛的情绪。
电影艺术和小说最最忌讳的就是角色直接硬塞给你中心思想。
如果这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
这里点名批评某部以飙车为题材的第七部电影。
光头男主角反复重复了一句话: "你是我的家人。
(来表达这些飙车兄弟间的友情,同时也炒作一把那位逝去的演员)。
” 我个老天爷,这种直接和观众做露骨直白的概念传输等同于编剧的在告诉观众:我真没艺术天赋,你们将就着看吧。
简而言之,就是并没有“诱导”观众做出内心迫切的呼喊(即是共鸣)。
我们回头看看《睡沙发的人》是怎么做的。
1. intertextuality 中文叫互文性 。
书本和哲学贯穿了整部电影。
屌丝男主每一次的蜕变都是通过阅读新的文本获得新的灵感,在朋友的对话中抛出一句哲学名言来传达自己的心灵困窘和找寻解脱的方式。
这种表达形式不装逼也不突兀。
因为青春期的人做的最自然的事情就是把刚学的东西用上装逼。
2. 和家人的摩擦。
观众不难看出舅公在故事里是一个伯乐的角色。
看似木那的舅公,每一次都把屌丝男主的文章进行仔细的学究式的修改。
男主从一开始的别扭到后来主动“投稿”给舅公。
男主的青春期成长与转变也从这里得以体现。
3.加一些小细节,如男主不开锁了。
青春期要自由便离家出走了。
懂得表达真实的情感了(教导小朋友写真实的作文)。
这些都是一些编剧刻意安排的桥段来表达青春期的蜕变。
所以我再加20分,目前80分。
我总评85分,最后的5分是老梗的笑点不突兀,叙事节奏不拖拉(至少我没有快进),玛丽莲梦露(舅公的报复)画龙点睛。
剩下的15分扣在,某些群主演员说实话有些出戏。
剧情有点老套,看到一半基本上能猜到未来会怎么发展。
四舍五入 90分!
(开心)
丧外表下的相信
有趣的想法和故事,以及有趣的表达。但显然导演本人掌控这一切的能力都不太够,抑或是成本太小。
FIRST出来也难怪,这么刻意,男主角长了一张中年人的脸却还要干着高中生的事难免出戏
接地气。
太过于写实以至于舅公最后走了
这小男孩莫不是张一山和黄轩的私生子?
其实拍得可以,但很多细节让人讨厌。
感觉故事没讲完……而且节奏掌握的不是太好,其实是个不错的故事,但刚要开始的时候居然就结束了……
高三这么老气,“打飞机”“什么时候高潮过”这可不像妈妈会对十八、九的儿子说的话
严重怀疑这个评分都是刷的
平庸
好久没看过这么朴质真诚的国产小品了,有点像《不求上进的玉子》,都是废材的日常。电影感有点弱,但是情感是真挚的。
有不少有意思的小片段,可是有点单薄,而且摄影太一般
很清淡,好的也是很清淡
怎么会有这么苍白的剧本,这么扁平的表演,这么空洞的内容,这么拖沓的节奏,和这么矛盾的情节。
普通
有意思吗??
痛苦是创作的土壤,哈哈哈~
2.5。非常非常一般。
好看!!可惜接触的文学男大多数过于自恋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