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文化中心看王颖的《千年善祷》(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王颖亲临电影节,他说他当年和缪骞人结婚,觉得是两个人的事,也不想筵开百席,所以连父母就没有通知。
后来明报周刊把他们的婚讯报导了,父亲飞往美国,在他们家住了下来,却没有谈到他们已结了婚的事。
几天后父亲终于在吃饭发作,说他们竟然户口只有几千元胆敢跑去结婚,原来父亲在这几天在他们屋内大搜查,连银行存摺都看了。
王颖的父亲斥责他们在美国太自由了。
因为有这种经历,他读到华裔作家李翊云写的小说《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很有共鸣,便决定回归美籍华人生活这个题材,把故事拍成电影。
王颖说,近十几年美国华人社会的最大变化,是愈来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中产阶级移民。
最近读余弦栈主的文章,也提到国语渐渐取代广东话,成为华人社会的多数语言,港星到悉尼开演唱会,亦多唱了国语歌。
《千年善祷》的主人公绮兰,正是12年前由北京移居美国,她觉得说着英语的时候,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跟来探望他的父亲很难沟通。
绮兰与当年跟他一起移民的丈夫离了婚,爱上了俄罗斯的有妇之夫。
她跟俄罗斯情人说他们没有夫妻缘份,说了“百世修来共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这句中国谚语。
千世修来,就是书和电影意思─“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
原文刊于: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73
学语言的才更加发现,语言可以是很废的东西。
当语言无法用来表达自己、明白别人,却变成了被“坚定的理想”控制思想和行为的工具的时候——这种局限人感情的东西由其可恶。
YILIAN和她父亲组成的小家是沉默的。
而这沉默是一种压抑,无法表达的压抑,即使他们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
而在户外,MR SHI的语言又变得自由——和一个法国老太太彼此用蹩脚的英文交流,人放松了,情便真了,反而真的处出情分来了。
当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时候,思想和心灵就脱节了。
就变成了自己给自己编造故事的MR SHI————他无法允许自己曾经做过违反“理想”的事,于是要编造谎言给自己,给别人。
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于是就压抑自己,压抑别人,去相信说谎的语言。
我想这不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错误语境,而是整个中国的整体语境——压抑,谎言,伪善。
于是,即使是亲情里,也混杂着太多的阴暗,控制,恐惧。
所以YILIAN离开了同语境中的KEMING,而选择了一个相对真实,但似乎又不会真实得过分的俄国人。
毕竟他也是保守的,如中国男人一样保守,虽然真实些。
所以,YILIAN其实从没有自由。
即使孤单了,她也仍旧压抑着自己,半夜一个人去电影院借电影的激动来体验遗失的感情。
最后一段MR SHI关于YILIAN男朋友的追问简直让我发疯。
如果我是YILIAN,估计不会态度那么好地自己喝冷水将冷笑话压抑自己,我会把事实说出来——拜托你想想自己做过什么好不好?
很想替所有压抑自己的人喊一句:ALL IS BULLSHIT,WHAT THE FUCK。
但是让这种阴云散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将真心话,说出来。
就算不会立刻见效,但已经是黎明的开始了。
=================================最后,在中文语境传说中的“a thousand year of good prayer”才能换来的同床共枕——爱真的有那么难么?
还是因为我们都不敢对对方表达自己,只敢对上天祈求,才让一对恋人有机会相识相知,变成需要千年这么难,这么久的时间?
忘记那个看不到的上天吧,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就站在你对面的人——我想,祈祷千年,不如当下一言。
昨晚《MR.shi》看到一半,接到爸爸的电话。
爸爸说,我们刚从医院回来,表嫂的父亲去世了,你打个电话给表哥慰问一下。
这是半年内爸爸第二次在电话里通知我亲友逝世的消息,表嫂的父亲去年底查出肺癌,离世早是预料中的事,我平静地应答着,说我一会就给表哥打电话。
爸爸也很平静地说,表嫂在医院哭到昏死过去,手脚冰凉,上着氧气袋。
“这没什么必要,人应该看开一点。
”我突然觉得爸爸的声音很遥远,我知道,他这句话是在给未来某个时空的我所说。
區亨利扮演的父亲石先生,从北京去美国探望十二年未见面的女儿石宜兰。
电影开场的色调是机场里那种暖暖的明黄色,石先生满面笑容地走出来,等候在外的女儿,俞飞鸿扮演的一个挽着素髻的中年女子,低低叫了声“爸爸”,父女俩客套地握手、问候,然后如同陌生人般地沉默--整个画面的气氛就此凝结住,这种压抑而低沉的调子逐渐弥漫开去,一直贯穿到整个故事始终。
石先生的职业:石先生在影片中四次给别人介绍自己是一个“火箭专家”:第一次是和飞机上的邻座,那个美国妇女满面春风地和前来接机的友人介绍“这位老先生是一位火箭专家!
”;第二次是在女儿家楼下的游泳池边给一个美国热妞描述自己的工作,女孩子一脸羡艳地表示“您太了不起了!
”,但石先生蹩脚的英语明显让她误会了石先生是一名医生;第三次是在公园里,石先生在美国唯一的朋友,那个伊朗老太太,他们用母语+英语的方式进行着只可意会的沟通;最后一次,石先生坐在独自漫游美国的火车上,从他的手势可以看出,他又在和邻座描述他“火箭专家”的职业经历。
直到女儿宜兰在父亲喋喋不休的盘问之下终于忍无可忍爆发之前,石先生的“火箭专家”身份是无庸质疑的,他可以语焉不详地描述自己的父亲宜兰的爷爷“他是个银行的经理,曾经给英国人做事,后来又去帮过美国人。
解放后,他就什么都没有了。
他后来确实只是一个看门人,做些收发工作。
”而对于他自己的身份,那是象黑字写在白纸上一样清晰明了的。
石先生的感情:宜兰和父亲说,您去参加老年活动中心挺好的,顺带也给自己物色一个老伴。
石先生正色回答:我这一辈子只有你妈一个。
女儿一脸的不置可否。
在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石先生的职业与感情,都在女儿的一顿抢白之下揭盅:你根本不是什么“火箭专家”,你的事情别以为我和妈妈不知道,别人会在背后说会当着我们的面说,一切都是为了那个女人。
父亲的形象轰然坍塌,原来一开始淡然得近似冷漠的女儿,完全有她冷淡父亲的绝对理由: 石先生是一位有过外遇并给家庭带来了极大伤害的父亲。
然而事情并没完结,第二天一早,石先生在卧室里喁喁独语,女儿在客厅收拾上班的行头。
我曾经是一个“火箭专家”,32岁那年被撤职当了一名文员,在这个位置上干了30年,天天看着同事们做着我梦寐以求都想做的事。
撤职的原因是我和一个女同事经常在一起聊天,但没人相信我们在一起只是为了聊天。
领导让我写悔过书承认我的错误,我怎么能写呢?
我什么都没有做过,我要是承认了,你妈妈会怎么想呢?
于是,32岁的石先生,从一个“火箭专家”被降职成了一名文员,原因只是“作风问题”。
王颖电影的观众多是美国人,所以他并没有让这个会让所有美国人不知所云的词汇出现,他借用石先生的一段自白来解释,而作为中国观众,作为了解那一段历史的中国观众,这四个字已经足够解释石先生32岁之后一切莫名的境遇了。
女儿石宜兰:在石先生眼里,女儿石宜兰的生活足以称得上离经叛道:她在美国离了婚,而且是因为她爱上了另外一个俄国已婚男人。
石先生用一个过时多年的词语给她下了定义:你这样做是不守妇道,象你这种离了婚的女人是很容易走错路的,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这句话涵盖的意思可以有很多,很多年前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是说中国人谈恋爱时都不好意思说“我爱你”,而如果把这个意思用英语“I love you”或法语“Je t''aime”来表达,则会容易许多,就象把自己躲在一个面具后面说话,不会感觉难为情。
离家多年以后,我也逐渐发现,有时候,当我要描述一件事或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我的习惯是用普通话而不再是我的母语方言来叙述。
但这两个例子,只是一种浅层的表现,与宜兰所想表达的带着些许悲剧意味的表述,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可以想象,可能出生于70年代初期、自小生活在一个有着沉默寡言父亲的家庭里、一直被父亲有外遇的传言所困扰、对父母的婚姻充满着怀疑的石宜兰,在自己的婚姻中会是如何的寡淡:因为她与她的丈夫都来自有着同样环境的国度,他们同样都没有学会用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她选择了去与另外一个男人,一个俄国男人用英语谈一场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恋爱。
女儿的世界与父亲的世界已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影片的前半段,我看尽女儿对父亲的冷淡,内心对这位父亲充满无尽的同情;后半段,父亲开始对女儿的生活开始进行不合时宜的干涉,用一套过时的观念妄图去改变女儿的价值观,我又对女儿的处境充满无限的理解。
这是一对错位的父女,早年的父亲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疏于与女儿沟通,多年以后,父亲老去,老年的他开始变得絮絮叨叨,而成年的女儿已经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接受自己的父亲,于是这样一对同样沉默寡言的父女,每晚坐在餐桌前,对着父亲做出的一堆中国菜,吃着一桌的压抑。
电影的最后,误会看似冰释,但几十年间积累的陌生与隔阂如何能在一夜之间消融?
石先生独自一人坐上了去周游美国的火车,继续着对旅途中相遇的人介绍:我是一位“火箭专家”······人与父母的缘分是在出生之初便已注定,有的人缘重,有的人缘薄。
如今已人到中年的我,眼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老去,又该往何处去?
早几年看的,今儿再回首补一段影评吧。
以前是看过《喜福会》才开始接触王颖的,后来发现自己很喜欢他拍摄片子的叙述风格。
这部片子就给我一种静水深流、耐人寻味的愉悦感,尤其是影片中最后一帧,看似东方家庭的寡言少语,却有一种一切尽在无言中的岁月静好。
影片寡淡却也处处包含动人的桥段。
比如女儿名字的由来那一段,没有刻意煽情,却无形之中直戳人心。
比如那句古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片中女儿在第二语言里解释道“你需要祈祷300年,才能与一个人同船共渡,需要祈祷3000年才能与一个人同床共枕”。
不懂得用母语来表达自己,只有在第二语言里才懂得如何去爱也正是因了这一个个看似不着痕迹的片段,即便剧情苍白无力,镜头设计平淡无味,也不妨碍它引人深思。
老鱼和老爷子在片子中的表演非常自然,堪称"没有表演的表演"。
这是我最喜欢的老鱼的作品,没有之一。
亨利·欧——《千年敬祈》中的如山父爱亨利欧的眼神超级打动我。
那种眼神像我的爷爷,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莫不关己。
以及看不破说破。
还有,对于一个老人的眼神,那种怜悯与垂爱。
父亲希望给女儿各种生活上的关心,以此来表达这么多年父爱的缺失与疏离。
女儿已经适应美国生活,不能接受父亲的传统思想及生活上的说教。
宜兰这个名字,是父亲路过的车站,觉得很美。
记得去烟台时,我也很喜欢火车路过的城市,叫即墨。
女儿说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自己反而英文可以游刃有余,是的,用英文写日记,通常有不一样的单词蹦出,反应不一样的心境来。
影片从女儿接父亲到美国来,到送父亲回国,场景简单但人物内心丰富,耐人寻味。
语言真是奇妙的东西,说“有”就有了,语言的能力真是大啊。
再次应验了麦克卢汉的话“媒介即讯息”,语言作为一种承载内容的媒介,作为一种两个心灵之间交流的媒介,作为跨越种族、代沟的媒介,它的魅力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当然,电影所讲的是故事,而不是以上理论。
真正的交流障碍不是语言上的, 不是文化上的 ,而是感情上的中国人讲究缘分, 重视感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表达的就是缘分来之不易,要珍惜。
我国四大著名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均是爱情故事 赞颂就是男女间的情感,不离不弃 彼此奉献,而社会制度乃至神仙菩萨都在这里遭到批判 可见中国人价值观在情感观念上的体现和重视。
虽然现在已是21世纪 中国男女的情感生活方式已不可同日而语 白头偕老, 从一而终或许已被劈腿 ,婚外恋等其他情感模式给多元化 但中国人的情感仍旧是内敛,含蓄的, 我们重视情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乃千古不变的事实,这个问题上到父母 中到夫妻 下到子女。
而老外则刚好相反 他们也许没我们那么重视情感 但明显要比我们会表达的多 从这点来说他们EQ要比我们高,他们无论是夫妻,兄弟姐妹,还是子女之间 说句I LOVE YOU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 而中国人则会觉得尴尬 总是回避。
放到这部电影中来 表面上是反映父女间情感交流障碍 实则影射所有中国家庭内的情感交流障碍。
女儿说:如果你的母语没有教会你表达情感,那么你就更习惯于用第二种语言去表达。
我想英语带给她的便利不是语言上的 而是思维方式上的 不一定是获得了新思维 而只是让她摆脱了旧思维 镣铐和禁锢被消除了。
父亲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被误会的‘婚外恋‘被调职给整个家庭和女儿的心理蒙上了阴影 长大后的女儿去了美国,因为一个有妇之夫而离婚 她从一个第三者的受害者变成一个第三者 原则上她不想破坏别人的家庭 所以她和之前的丈夫离婚 这说明她不会像父亲那样欺骗和隐瞒从而给家庭造成伤害 然而她也不会和情人结婚 因为这样会伤害别人的家庭 好比父亲的事情给自己造成的伤害一样 这是个两难的角色 她心里一直清楚父亲的秘密,但是却不点破 就好比中国无数家庭中对于离婚 婚外情等处理方式一样 大家选择沉默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交流所以干脆不交流,但父亲仍旧是父亲 血脉相连 亲情难舍 所以最后父女间的关系就是每天一起吃饭说话但就是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电影高潮 父亲讲出了婚外情的实情 真相大白 最后女儿露出舒心的笑容 提议父亲坐飞机在美国转转, 父亲说:当然做火车咯 坐飞机能看见什么?
看着结尾火车里英语不好的父亲指手画脚的和一个美国女人交流你是否明白了什么?
其实答案电影里一直有穿插 游泳池的美国姑娘 公园里的以色列女人 等等话说电影里’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是这么翻译的it takes three hundreds years of good prayers to cross a river in a boat with someone; it takes three thousands years of good prayers to share a pillow with someone缘分要珍惜 情感更需要表达
片中的女儿和老父亲性格其实很相像,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像女儿房中一层层需要打开的玩偶。
老父亲到美国去看望女儿希望她能找到个好归宿,尝试多次与女儿沟通但却无法与她袒心交谈。
老父亲到了美国之后其实有所改变,试着与人沟通,他学习英文,与邻居交谈,与在老年大学的伊朗老妇人交朋友。
老父亲显然是爱女儿的,为女儿准备丰盛的晚餐, 到她工作的地方探望她,买礼物希望能带给她幸运,深夜等她回家。
可是他不知道女儿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
多年的隔阂不是几天就能改变的,以至于女儿要学习第二语言才不会感到束缚,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老父亲再三的追问下,最终发现女儿失败的婚姻与自己的不善沟通有莫大的关系,多年的误会一直存在女儿的心底,当他最终坦诚说出自己的往事后,女儿终于开始能谅解老父亲。
老父亲最终也起身回国,他明白自己当年承受的痛苦,不想让女儿承受同样的痛苦,所以不再干涉女儿的私事了。
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是巨大的,很多时候难以逆转,多多沟通,分明白对方的意思,培养表达与掌控情感的能力,不要让产生的心结一直存在,不尽快解决对彼此都会产生莫大的伤害。
P.S 俞美人依旧美貌与气质并存。
回味前天飞机上看的电影『千年敬祈』,由美籍华裔导演王颖执导,俞飞鸿和美籍华裔男演员亨利·欧主演,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满载而归。
这样华侨/X籍华裔主题的独立电影已经不为鲜见,但『千年敬祈』显然更加独树一帜。
整部电影节奏顺畅统一,镜头多为固定镜头和慢速移动镜头,景别主要是近景、中景和特写等小景别,一开始就把格局定得很小,可随着剧情深入,在毫无新意的家庭伦理外壳下,竟有政治隐喻的外壳。
俞飞鸿饰演的女主角,大龄未婚,背叛了老实巴交的前夫,与俄罗斯裔情人又没能走到婚姻,劳燕分飞,她似乎象征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中国,而亨利 ·欧饰演的父亲,则是弥留的老一代(解放后改革开放前)的象征。
父女对话中提到的爷爷,则是在解放前拥有极富裕生活的资本家,文革时灰飞烟灭。
所谓的“隔代亲”,似乎也有些特殊的意味。
父亲劝女儿赶快寻找靠山(男人),女儿则要自己一人闯荡,但活得闷闷不乐……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向……我是个变态阴谋论者吧😂😂
I watch the film is because few day ago, I read some interview about Wang Bang, she recommend some writers ,one of them is Yiyun Li, I am interest in what she write,so I search the movie to watch.Yesterday I made a vedio call with my mom, she told me something about the the attitude my boyfriend, a spainish, a man who is older 12 years than me. My mom support me ,one reason is because he can speak Chinese.I always very curious if I unsterdand spaninsh ,weather I will love he or not.This movie also make me think about my future. If I live abroad, I will face the problem because the long distance with my family.
父母对儿女总脱离不了担忧与希望。独立的儿女渴望挣脱,自己解决问题,过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则总想搭一把手,意图让儿女少走弯路,殊不知,弯路不可避免,儿女既不需要帮助,也需要弯路来成长。不是会说语言就会表达情感,情感表达需要语言的深度应用。节奏很慢,有些细节不知想表达什么。
这节奏还能再慢一点儿吗
保罗·奥斯特私心未免太明显……
文化差异 两代人间的隔阂 交流的无力 这些可以看出来 不过还是不太理解敬祈的真正含义。。
这哪里是吃饭啊,是尴尬盛宴啊!曾经空缺的爱难以弥补,前嫌恐怕总难冰释,重新学起的爱的沟通,在有限的人生里,还能管用吗?俞飞鸿演的真好啊。
平淡如此,却已知足。
父女的表演太尴尬了。
没有炒菜触发烟雾报警,不通英文啼笑皆非的“恶俗桥段”,王颖的镜头对准了彼此活得清楚却格外生疏的父女在异国他乡的又一次对话与和解,缓慢的推进和克制的情绪都恰到好处。宜兰说因为无人引导,所以旧有的语言让她沉默,只有新的语言才拥有表达的欲望;父亲不再怯懦,哪怕是最单薄的词汇量也要尽力给每位邂逅的人讲话。有的时候不再只是他们口中的“出去看看”,为你祈祷,对你尊敬,不过是想要重新了解和认识你。
这种亲情隔阂的电影我最承受不住了。
沟通障碍
误会让人们渐行渐远,误会的解除更需要坦诚与耐心。电影中女儿对于父亲的误会始于可畏的人言,始于那个时代的悲哀,然而这样的悲哀,似乎仍存在着,借助着迅捷的网络,任何言论都可能成为敲人的棒槌。。。幸运的是,电影的结尾,误会得以解除,两人释然。
太过于闷了
只能给中国人看的电影 甚至是只能给移民美国或像我这样尝试移民美国失败的中国人看的电影 本来觉得也就三四星 看到女儿对爸爸说无法用中文表达就知道高度上去了 俞飞鸿绝美 对内地女明星的最高评价永远是脱土
好久不见俞飞鸿百世修來共船渡, 千世修來共枕眠
要是世上的人都是先做祖父母,然后再做父母,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
形同陌路;鸡同鸭讲;父女之间的沟通壁垒不是一日建成的
可爱的老爷爷~~~
很像李安早期的三部曲,五颗星好评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看到开头的中国老年大学是学烹饪和木工的地方就差点晕倒,谁会退休后去学干了一辈子的活儿。。。共鸣比较少,不过可能因为现在的中国人已经比十年前爱表达多了~
李翊云好重怨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