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男人
A Different Man,与众不同的男人,非常男人(台)
导演:亚伦·施密伯格
主演:塞巴斯蒂安·斯坦,雷娜特·赖因斯夫,亚当·皮尔森,迈尔斯·G·杰克森,王沛智,尼尔·戴维森,杰德·拉普福格尔,马克·盖勒,小詹姆斯·福斯特,JJ·麦克格隆,塞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脸上生了巨瘤的爱德华怀抱着演员梦,却因外貌感到自卑,即使爱慕美丽的邻居英格丽,也只敢暗藏在心内。直到一场实验手术让他脱胎换骨获得俊俏脸庞,爱德华决定改名换姓展开新生。没想到一出以昔日自己为主角的戏剧正在排练,编导竟是英格丽。他戴上面具争取这场非他莫属的演出,好不容易迎来女神一亲芳泽,登台秀却杀出程咬金,原以为的梦..详细 >
/SFF
故事好拉,非常过时。
容貌焦虑撞上审丑潮流,商业化社会的“审美”之谜。
带着戏谑意味却没有深入细致的刻画,变化前后的大同小异显得平淡,整部电影以"面具"入题却又被"面具"牵着走甚至占据了大篇幅;难以感受到人物和故事的魅力,演员的表演也不如预期般精彩。两星半。
颇为讽刺也颇为理念化的一场讨论,涉及到个人形象的自认与他认,以及不同的“身份资本”可以成就和遗失的事物。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永远被偷走了什么东西,当自己夺回心念之物后,又难免对原有的眼红。殊不知一切都是源于自己的选择,起落与变化到头来原来是一场一脉相承的命运之戏。
国泰航空香港飞上海的飞机上看完的,看完也是一脸懵逼。冬兵还是肥嘟嘟的,想捏。
3.5 可能还是觉得前作Chained for Life更有趣味一些,这里后半程的“反转”有点挑衅观众(因此不太好connect),有点泄气,有点one note
容貌?命运?可悲!
有点难评。和《某种物质》不做类比,因为终究不是一类故事。从情绪上来说《某》更癫,这部相对闷骚很多。前半段有点柯南堡的视感,后半段则变成了类似奥斯特伦德的、充满北欧视角的讽刺篇章。细品的话应该能挖掘出不少社会及心理议题。但最近不想再看苦闷片了so
三颗星给男主最佳,没想到真的有一位长成那样的男人,看过介绍才知道的。容貌焦虑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探讨的不深,导演讲道理的能力一般。
心理恐惧变成了无法体会的隔靴搔痒,改变后的虚荣更是让人无法理解,最终的对照走向了愈来愈虚假的极端,到底是关怀还是猎奇,都变得分不清楚了。跟《完美物质》对照着看真的是今年两种不同方式的身体奇观。
4/10
很不喜欢这种刻意又虚伪的走向,最主要是女主的设定,一如既往的降智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比起来,女版的皮囊之作“某种物质”强百倍。
8分,一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现代性寓言,当人想要努力打造完美的自己,殊不知过去的自己竟然是一直以来想要的生活。在带上面具的那一刻,原先应当真实的脸庞变得虚假,oswald的出现,充当了过去的自己,而在这美貌与丑陋、身体与灵魂、爱情与仇恨、虚假与真实,过去与现在的二元对立中,不断产生一种自反性,并且在元电影原本自反性机制的加持下,构建出了一种双重自反性的文本结构,使得片子在演绎中更加有看头起来。更加讽刺的是,当爱华德带上面具(承认过去的自己)殴打oswald(过去的替代品)时,不幸全身瘫痪,只有帅气的脸庞完好无损的那一刻(主观镜头看向三人热情交谈,爱华德似乎成了第四面墙,与三人隔绝),无比讽刺了爱华德于事无补的举措。遗憾不足的便是最后爱德华杀人之后的结尾转向,与整个片子的格调稍微不合。
心理恐怖片,特别对于i人而言。自卑于丑陋的缺陷,即使幸运得到改变的机遇,也逃脱不了堕落更加平庸的深渊。失去存在意义的深刻焦虑,失去认同价值的人格危机。旁观昔日厌弃的同类一步步踏上青云,而自己仍然原地踌躇,没有比这更触动的人生痛处了。
同样是纽约孩子的Super 16mm比funny pages差太多,反复讨论的外貌与新生中始终缺少一份切身感。Anthology一闪而过,亲切。
2.5 这部电影设置“喜剧”的tag除了在报名金球奖的时候能多点竞争力,除此之外我想不到任何这个词与这部电影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与《艾米莉亚佩雷斯》相近,都是在探讨一些平常被忽略的群体和问题,这个出发点确实够好,但是两部最终又都同样把问题从特殊人群落回到普通人,把特殊群体似乎当成了一种噱头,这是我不喜欢的。此外,把这部电影中患有脸部神经纤维瘤的主角用药物奇迹般治愈,在一定程度上与《某种物质》类似,但是这部涉及真实不治之症的影片又用一种不现实的科幻色彩的设定来实现,这是十分冒犯的。导演很懂自嘲,的确就是一个“美女与野兽”的故事。我当然知道想表达的是俗套的,一个人的内心自卑与自信在不同面貌中也都散发相同的效果,灵魂比皮囊更重要,但是这样的设定虽然增色但并没有增色太多,只是为了取巧而已。
?是我降智了吗
#Berlinale24# 唯一不解的是结尾Ingrid与Oswald为何还能那样“正常”地将Edward视作朋友?抑或这恰恰是导演意图讽刺的某种表演出来的虚伪的善良?至少Oswald似乎的确热衷此道;他自出场起便从未停止(或许是下意识的)表演。他真的如他自己所说那样喜欢过Edward/Guy吗?
前半段类柯南堡的视觉概念是成立的,明确的剧作任务也决定了它势必会按照观众可预想的情节模式展开,但在中后段那个显而易见的叙事节点之后还是发生了滑坡。塞巴斯蒂安斯坦的表演能力不足以胜任此角色,这需要过硬的心理技术,而当“假面”被撕去,“真身”彻底暴露在外时,不仅是一个纯视听形象的消失,在表演上甚至不再有遮丑的工具了。讨论元表演之前还是请先选对正确的演员吧。@Berlinale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