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戴米安,是个刚毕业的医科学生,打算去伦敦继续深造。
我的家乡爱尔兰是一片热土,这里遍地绿野、风景如画,人民勤劳而质朴,但是却饱受侵略者的蹂躏。
英国军队在这里横行,肆意践踏我们的尊严,侮辱我们为爱尔兰猪,残杀我们的同胞。
镇上有人只是在街上挖泥,就在背后挨了一枪,我邻居的孩子米盖,只有十七岁,因为不肯用英语说出自己名字,就被他们拖到鸡舍中处死。
英军的暴虐逼出了爱尔兰人骨子里的无畏。
太多的流血造成了反抗,有反抗,就有更残酷的镇压。
哥哥泰迪是我们这里的领军人物。
我犹豫过也拒绝过,但是最终我还是认同了:爱尔兰需要医生,但是更需要投身抵抗运动的战士。
于是我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
我们在暗中行动,完成了很多任务,共和军的队伍开始逐渐壮大。
英军对我们怒不可遏而又无可奈何。
但是镇上的乡绅告发了我们,叛徒出现了。
我们被逮捕、刑求,一些人侥幸得救,但还是有三名伙伴被处决了。
我动手枪决了告密的乡绅和当了叛徒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我一路看着他长大。
我对丹说,我学了五年的解剖学,现在却要杀人,希望爱尔兰值得。
终于传来了停战的消息。
英爱条约签署,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条约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英军撤退了,留给爱尔兰人有条件的自由和巨大的内部分歧。
和平来之不易,是妥协还是坚持完整的独立?
泰迪选择了妥协,变成了自由邦的军人。
而我不能接受虚假的自由和平与变相的独立。
曾经并肩对敌的同袍彼此拔剑相向,兄弟阋墙拉开了帷幕。
我原想置身这场战争之外,却还是卷入了;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
一次不成功的行动中,丹死了,我不愿供出共和军武器藏匿的地址,我的亲哥哥泰迪则将要在凌晨对我执行枪决。
我给所爱的人留下一封遗书,其中这样写道:你曾说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尝到自由的滋味,我也祈祷着这一天,但我恐怕它比我们想象得要远。
丹曾说:“知道你要反抗什么很容易,知道为什么要坚持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曾经有一度,我的心都空了。
我想现在我知道了,而它给我勇气。
我仍然害怕死亡,但是一直到死,我都没有放弃坚持。
我希望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孩子不必忍饥挨饿;老人不会被高利贷逼迫得走投无路,也不用再痛心于家园被毁和子女被害;劳工们不再超时工作,受英国资本家的剥削;更不会再有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的同胞,不论持枪的人是侵略者还是自己人。
或许终有一天,这些希望能够成为人们眼中理所当然的现实。
但是此时此刻,这却是我的理想和信仰。
我即将死去,但是我并没有心死。
为了这遥远的希望,我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
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脸上有泪。
回头再听一遍那首与影片同名的爱尔兰民谣:“我心悲伤,不忍对你道出离别的话语;但我更不堪忍受,外族压迫的屈辱。
于是我说,明天一早我要走向山谷,当微风吹动金色的麦浪,我将加入那支勇敢者的队伍。
”悲凉的歌声如雾霭一般,笼罩着爱尔兰的群山,满眼,都是绿色。
有评论说这首歌既滥情又残忍(dreadfully schmaltzy, and also bloodthirsty),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
我不知道这位历史学教授的意思是不是说,当一个十七岁的爱尔兰男孩,因为不会用英文说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的时候,他的同胞应当表现得冷静而克制。
民族主义,极端敏感又复杂的话题。
在这个多元文化激烈冲撞,身份政治日益凸现的时代,强烈的民族认同,往往导致对“非我族类”的深刻敌意甚至暴力行为。
那么,在一场民族独立战争中,暴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当的?
从自卫,到复仇,再到恐怖主义袭击,界限如何划定?
如果暴力所指的对象是本族同胞,那又将如何获取合法性?
农家孩子克里斯在英国农场主的威逼下透露了共和军成员的行踪,上级下令将叛徒处死。
戴米恩把子弹推入枪膛,对丹说,我研究了五年解剖学,现在要把子弹射入我童年伙伴的心脏。
但愿我们为之奋斗的这个爱尔兰,对得起这一切(I hope this Ireland we a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
风吹麦浪,发出簌簌的声响,天空一片灰暗,我预感到还有更大的悲剧要来。
1921年12月,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停战协议。
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但仍宣誓效忠英国王室,在政治上仍不能与大不列颠平起平坐。
戴米恩和他的伙伴们坚信革命尚未成功,尽管国旗换了颜色,贫困中的广大农民却一无所获,真正的自由仍在咫尺之外。
哥哥泰迪则成了拥护自由邦的中坚,新政权无疑是一场军事力量与有产者的合谋,当然少不了天主教会的支持。
兄弟反目,泰迪下令处决了自己的弟弟。
可以想象英国右翼评论家会对本片有怎样激烈的抨击。
布里斯托大学的爱尔兰史专家斯蒂芬•豪认为本片缺乏历史真实性,“尽管片中所述的英军暴行确有发生,但远非普遍现象。
而且爱尔兰共和军也远非片中描述的那样温和。
”“虽然影片大部分事实都有历史依据,但表现手法十分偏颇”。
而导演肯罗奇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感言中则声称,“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
我对爱尔兰的历史所知甚少,看完电影才一通恶补,自然不敢妄下断言。
但是有两点。
历史从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任何叙述都暗含了叙述者的立场。
这个道理很简单,比较一下CNN和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知道了。
其次, 比起《勇敢的心》这样的好莱坞式叙事,我相信《风吹麦浪》是更“真实”也更真诚的叙述。
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华莱士在临刑前拼尽全力喊出“自由”!
怎样简单分明的世界,怎样光辉的英雄主义!
可是丹对戴米恩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未必清楚自己盼望什么。
” 用生命换来自由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爱尔兰才算值得?
故事很复杂,人物也算不少,一般电影牵涉上政治就很难拍(至于有多难拍可以看看东京审判,,,)但导演就这么一路把故事讲过来了,,,又简单又轻松遇到战争场面不渲染,遇到煽情场面不催泪英雄中弹也没有慢动作(啊,啊,啊,啊,,共产主义万岁!!!
)甚至英雄本身是不是真的英雄也让人怀疑(我看到有人在争论那个貌似英雄老大妈的老大妈是真的是英雄老大妈,还是其实是个保守的反动派,,,)我最大的感受整部电影,,,导演仿佛不存在你不知道他赞成什么,不知道他否认什么不知道他在铺垫什么,不知道高潮在哪里勉强发现一个主角,却发现大部分故事却和他关系不大你觉得故事仅仅是在不停的前进而已但是等电影结束了,,,你发觉一切一部好电影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其实导演一直都在好佩服啊,,,所以虽然是电影还是留一笔,,,
特别棒的片子,朴素、直接、冷静,毫无虚饰地张扬和思考民族精神的电影完全没有那些虚弱地吹嘘英雄主义的调调,更没有近来流行的“人性”表演它才是真正赤裸的、残酷的,体现反抗强权态度的历史很难用“公正”来言说,贫弱也未见得代表和能够唤取正义,但没有历史意识的言说,只能是低级地煽情,更不用说商业动机看完真替我们那些弱智大片感到羞耻不过想看大的战争场面的人,会失望仔细想了想,这导演功力确实很高,能把这么一个复杂纠缠的历史时期,通过一对兄弟的遭遇表现出来,稍有失控,就会掉入煽情和立场过于主观的陷阱。
但他与真正顶尖的大师们,应该还是有距离。
从故事构思上说,最后哥哥枪毙弟弟,与前面弟弟枪毙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这两段的对应,是暗喻了爱尔兰内战的“兄弟相煎”。
这个情节安排的痕迹比较重,显得刻意。
和朋友聊这片子,才发现它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在于那种为了内心的原则和信念而勇于牺牲的态度,哪怕这原则在事过境迁之后,变得微不足道甚至可笑荒谬,依然有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与之相比,当下中国人完全不是这样的。
《风吹麦浪》。
爱尔兰青年。
英国侵略者。
一群为祖国而战的勇士。
一片绿。
影片的前半部分,英国人对待爱尔兰人的暴行是战争片里常常出现的那种,冷漠,麻木,直接,血腥,带着些被战争引发出来的神经质,那些人仿佛都不是正常人,而是一部部战争机器,机械、冷血,发狂的笑声。
泰迪和戴米恩是一对爱尔兰亲兄弟。
泰迪为了维护家园不受侵略者迫害,而与其他的朋友一起加入了共和军。
戴米恩却对战争异常悲观,不相信弱小的爱尔兰能战胜不可一世的英帝国。
他只想着快些回到伦敦去念完医学课程,成为一名医生。
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在火车站。
戴米恩预备坐火车返回伦敦,却在车站目睹了一次英国人的暴力。
瞬间,他改变了想法,回到朋友身边,成为一名为爱尔兰独立而战斗的勇士。
兄弟并肩作战,历经生死。
战争的残酷还使得他不得不亲手结束了一个由于背叛组织的队友,同时亦是儿时的好友。
第二个转折点在一次爱尔兰法院的内部审判上。
一个商人对一个农妇放高利贷,法院裁决商人返还农妇利息。
兄弟第一次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
泰迪希望利用商人的财富而为战斗提供物资上的便利,戴米恩却不希望拉拢一个压榨那么多贫苦百姓的商人来资助这场纯粹为正义和独立而发起的战争。
第三个转折点是兄弟的彻底决裂。
和平协议的签订只是一次带着独立外表掩饰下的变相妥协。
爱尔兰依然臣服于英帝国的淫威之下。
坚持爱尔兰独立信仰的戴米恩显然被政府的怯懦与英国的伪善所激怒。
泰迪面对现实的态度却与爱尔兰政府一样软弱,他投靠了英国殖民者控制的自由政府,却永久地告别了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
谁说得清谁更加地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一种荣誉,两人几乎同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风静静吹过麦田的时候,谁听得见那些绿得浓重的麦叶在低声地哭泣。
独立的信仰,自由的信仰,只为守住爱尔兰一抹宁静的信仰,一一都在麦浪中翻涌过。
自尊被践踏的时候,国土被征服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趋向一种战争下狂躁的状态的时候,谁还在愿意默默坚持那一份信仰。
戴米恩临死之前对爱的人倾诉:他曾经最敬爱的哥哥,在慢慢地变成一具行尸走肉。
正是泰迪,亲自下了枪决弟弟的命令。
准备,瞄准,开枪,完毕。
生命的消逝被分为这样四个过程。
泰迪在最后一刻泣不成声。
他背弃了革命理想,理应遭人唾弃。
可是,在他潸然泪下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泰迪这样的叛变者不过是这场战争的必然产生的副产品。
是战争成就了戴米恩的对国家的忠贞,也同样是战争分裂了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二人。
我们以为战争摧毁了家园,摧残了文化与经济。
而战争最持久的影响却是磨灭了人性,使得原本亲密和睦的家庭支离破碎,有时甚至不得不面对背叛与冷酷。
谁能在磨灭人性的残酷中还能一如当初立在麦田里那样守着最初的信仰,谁能在颠倒黑白的混乱中而不沾染上一丝杂色保持着最初的那抹纯净绿色。
风吹过麦田的时候,一同吹来了一份孤独的信仰,而信仰有没有被留下抑或是随风而逝,那便是人性的较量。
“如果我们能够有勇气揭露历史的真相,那就有可能直面现实的真相。
”肯·洛奇这样说。
这部以1920年北爱尔兰抵抗英国统治为背景的电影,被英国媒体评论为:描述了爱尔兰共和军的雏形,也含沙射影地对英国现政府出兵伊拉克进行了谴责。
导演洛奇本人则认为,这样的电影只是为能够让更多的国人去反省大英帝国的强权历史迈出了一小步,他直言不讳地说:“世界上总是在上演军队侵略与人民反抗的悲剧。
现在我无须告诉各位如今英国军队非法侵占了哪个国家,也无须我来告诉你们那里正在发生的伤亡和惨无人道的事件。
” 关于讲述爱尔兰独立战争故事的影片,在洛奇脑中已经酝酿了很久。
在《风吹稻浪》中,一个医学院的学生达米尔和他的兄弟泰迪,以及他们的朋友丹,放弃了已有的生活,加入到反抗英国统治的地下武装斗争中。
达米尔,一个曾经只会在大学里夸夸斯谈,不会开枪不会杀人的医学院学生,在反抗斗争中逐渐走向成熟。
他在怆惶失措中完成的对敌人和叛徒(一个他眼见长大的同伴)的枪决任务,就是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受洗仪式,而对于他来说,反抗斗争就是一条不归路。
要么失败投降,要么反抗到底,没有第三条中间道路。
而和他并肩战斗的哥哥泰迪,一个他曾经视为偶像无限崇敬,无比坚强勇敢的爱尔兰共和军战士,却选择被弃当初的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理想,接受英国给予爱尔兰有限自治的和谈协议(英爱协议),并成为了爱尔兰新政府军的首领。
当哥哥代表新政府来镇压依然要求自由独立的反抗力量时,坚持反抗的达米尔和哥哥之间也就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要么你死,要么我活。
在达米尔看来,所谓的和平协议不过是对革命战争的强奸,他不愿意背叛革命,不愿意背叛那些曾经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生命的人们,他不愿意做一个枪杀了叛徒同伴,而自己却最终沦为叛徒的无耻之人,于是不愿屈服的达米尔死在了哥哥的枪口之下。
要自由要反抗,还是要和平要妥协的兄弟之争,这是天下革命一个永恒的命题。
且看国共两党的兄弟之争,从北伐战争的并肩战斗,到四一二的大屠杀,从抗日战争的一致对外,再到解放战争的你死我活,活生生一部兄弟恩仇。
再看战火纷飞的巴勒斯坦。
巴解组织(法塔赫)已经打够了仗想和以色列和谈,但是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却是不依不饶,非要圣战到底。
法塔赫和哈马斯为了加沙地带也是兄弟自残。
其实达米尔的朋友丹,那个铁路工人,是达米尔真正的精神导师,(丹是真正的工人无产阶级,人说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者,达米尔正是在他的引导下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成为真正的革命者)丹的牺牲更使达米尔对自己的选择义无反顾。
达米尔死了,他死的并不壮烈,可却又是那么壮烈。
临刑前他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恐惧,他甚至没有高呼一句什么“自由万岁”之类的口号,(而我们看到的革命影片中共产党革命党都要习惯性地喊上那样一句,连阿Q死的时候还喊了一句二十年后又一好汉呢)。
而他的这种壮烈却是在无声无息之中感染着你。
临刑前达米尔给爱人写遗书的那一幕催人泪下。
他卷入了一场他不想卷入却又不得不卷入了的战争。
达米尔死了,可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抵抗力量却没有消亡,北爱问题一直是英国政府的一桩心事。
(似乎近几年,北爱尔兰问题已经趋于平静,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军已经彻底停火了)英雄的凯尔特人民的游击战争,是绿色的。
那些穿着格呢西装,或者是帅气的风衣,头上戴着鸭舌帽,而手里却拿着枪的爱尔兰共和军战士,穿梭在绿色田园里反抗英军。
一片宁静气象,于层层麦浪中响起的枪声,也许更加地让人惊心动魄吧。
那里是英国摇滚乐的摇篮,那里出了个U2乐队。
差不多就是同一个时代吧(要稍晚),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也打起了游击战争。
只不过我们印象中的游击战争,都是戴着白羊肚毛巾的农民,挖士壕,挖地道,打鬼子。
我们的游击战争,充满了黄土的味道。
所以,出了黄士高坡,那是中国摇滚乐的摇篮。
说说导演。
我喜欢的左翼立场的导演。
肯·洛奇,他曾公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论点,批评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思想,同情劳动阶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
他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以戏剧化的手段揭露和改变社会政治问题中。
洛奇1966年创作的电视剧《卡西回家》(C a th y C o m e H o m e),以街头流浪汉生活现实和官僚主义对人们家庭生活的影响为切入点,揭示出上世纪60年代后期社会表象上的自满、富裕和后甲壳虫“多姿多彩”文化背后的社会阶层分化以及社会问题迭现的巨大压力。
该节目在当时引起了社会各界、政府议会的极大关注,并最终促使政府推行房屋慈善项目来解决街头流浪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这,也让洛奇充分意识到媒体社会角色的强大。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已经不足于充分表现洛奇的政治观点和理想,他转而拍摄纪录片。
他认为非故事化的纪录片,能够更直接有效地表达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然而,在撒切尔保守党执政的年代里,洛奇这种具有鲜明左翼倾向的政治观点遭到了压制——他的节目被禁。
其中《你站在谁的立场》(W hich Side Are Y ou On?),一部关于对矿工罢工问题社会各界不同反响的纪录片就包括在内。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被禁,使得洛奇从此离开了电视行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洛奇涉足电影界,并继续以他敏锐的政治意识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虽然不是主流电影或商业电影,但是他一贯坚持的反对社会压迫、非人性化和虚伪政治的主题依然吸引着大众。
而他为小人物说话的创作原则,更是赢得广泛的尊重。
1990年获得戛纳评委大奖的影片《隐藏的议程》(Hidden Agenda)反映的是政治题材;《石雨》(Raining Stones)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另一部名为《我叫乔》(My Name Is Joe)的电影,则暴露了英国社会越来越严重的毒品和酗酒问题。
63届戛纳电影节,他的一部新片又神奇般地在最后时刻进入竞赛单元。
一个民族反抗其入侵者,最大的不幸不在于与其抗争时的牺牲,这是必要的。
而在于当达成和约,一份有缺陷、受制于历史现实的和约后的所产生的民族分裂。
《风吹稻浪》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左翼导演Ken Loach用兄弟骨肉之情的分裂描述了一个如此痛心的爱尔兰独立故事,结局远远不是结束。
爱尔兰共和军在已经持续长达700年的爱尔兰独立史上也远远不算结束。
《风吹麦浪》由肯·洛奇导演,基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等一众主演的本片在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映,并摘得当年的金棕榈奖。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本片讲述了一对兄弟在爱尔兰独立战争以及内战当中的经历。
电影的标题“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19世纪爱尔兰作家罗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
这首歌歌唱了一位爱尔兰年轻人参加1798年起义,爱人因此牺牲的故事。
该片也成为了爱尔兰影史上最受欢迎的独立战争题材电影之一。
影片的开始,主角达米安·奥多诺万作为一位医科大学学生,原本要到伦敦行医。
但在离开爱尔兰前夕,他目睹了邻居因为不愿用英语说出自己的姓名而被黑棕军(爱尔兰独立战争期间的特别警察部队)当场枪毙,以及火车站工作人员因为不愿让黑棕军上火车而被打倒在地,这使得他毅然加入哥哥泰迪·奥多诺万所在的爱尔兰共和军旅,参与独立战争。
影片在描述英国人在爱尔兰的暴行、爱尔兰人的英勇抵抗的同时,也重点刻画了爱尔兰革命者当中激进派与温和派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的一次法庭审判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庭审的主角是一位贫穷的妇人和一位富有的商人,商人对妇人放高利贷,但妇人无法偿还,因而双方对簿公堂。
法院给出的判决是妇人胜诉,商人应给予妇人相应地赔偿,但商人并不愿意接受审判结果。
这时,在一边旁听的泰迪突然站起来护送商人离开法庭,并要求自己来赔偿妇人。
这一举动遭到了达米安和丹(那位不愿意让黑棕军上火车的火车司机)的反对。
泰迪认为,这些商人为革命者提供武器、资金,如果失去了他们的支持,革命者的生存都成问题,更别说革命了;达米安则认为,爱尔兰公民有义务尊重新生的爱尔兰共和国的法庭;丹还指出,如果新生的共和国无法保护像老妇这样的穷人的权益,那么人们生活在共和国治理下与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又有何不同。
这处场景在争吵在高潮时刻戛然而止。
这场戏的存在,使得影片成为一部探讨爱尔兰革命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影片,这也是导演创作的初衷。
对于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来说,殖民者并没有义务,也不会有意愿帮助这些地方进行社会革命。
很多时候,殖民者首先都会通过拉拢殖民地、半殖民地原有的统治阶级来获得统治,再在往后的时间里逐步“推恩”,削弱原统治阶级的权益,巩固自身统治。
这导致了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经过民族革命之后,由于缺乏社会革命,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变得更糟。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发生在19世纪初,那时,人民都对新生的国家充满希望。
但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国家几乎都经历过的至少半个世纪的内战,把每个国家国民的美丽梦想都狠狠地摔在地上,支离破碎。
庄园经济、军阀割据、腐败的教会,这些落后事物的存在极大阻碍了拉丁美洲向前发展,以至于拉丁美洲诸国到现在是依然存在大量社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
独立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存在着相似问题。
有时,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还会让民族败类抓住把柄,大肆宣传前宗主国殖民统治的“优越”。
因此,社会革命应当是伴随着民族革命一同进行,并且比民族革命分量更重的。
因为人民才是国家屹立的基础,民生才是国家的最重要的事业。
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签订,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英国同意成立爱尔兰自由邦。
但是,爱尔兰仍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爱尔兰北方六郡作为北爱尔兰仍受英国统治,且爱尔兰议会的议员仍需向国王效忠。
这立即导致了革命者的分裂。
原先的温和派大多成为了条约派,主张维护当前革命成果;激进派则演变为反条约派,要求继续革命,解放全爱尔兰。
1922年6月,爱尔兰内战爆发。
内战中,隶属条约派的哥哥泰迪逮捕了企图盗窃军火的隶属反条约派的弟弟达米安,并亲自下令枪决他。
影片在这样的悲伤的氛围中落幕了。
1923年5月,内战结束,爱尔兰开始国家建设。
原先的条约派和反条约派则演变为爱尔兰统一党与爱尔兰共和党,在议会中存续至今。
1937年12月,《爱尔兰宪法》颁布,爱尔兰共和国成立,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
内战结束后,爱尔兰共和军长期在北爱尔兰斗争,争取国家统一,但他们过激的斗争方式却遭到了不少群众的反对。
1998年,《贝尔法斯特协议》签订,爱尔兰共和国承认北爱尔兰是英国的领土,这一现状持续至今。
影片的最后,达米安在他的遗书中写道“我现在老想着丹对我说过的话。
他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可是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我想,现在我已经知道了,它给了我力量。
”愿被风吹动的大麦有一天能生长在每一寸爱尔兰的土地上。
盛佳蓝光标注
看到这部片子时,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太“意识形态”,难看。
但我想,什么时候人们开始用一种“反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了?
在一个还没有实现去意识形态的时代,人们竟然开始频繁地使用这个“词”去镇压那些曾经逝去的红色幽灵的躁动不安。
而忘记了先驱者们的最初教诲。
就像片尾背叛初心,投身于保皇党派的那些人一样。
是的,你们是胜利了,你们盘踞在国家和民族上讴歌自己过往的英姿,描绘社会图景可对真正被磨灭的火苗只字不提甚至将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招魂幡,牢牢占领自己的胜利高地,又或是将其美化为各种崇高元素,点缀这个斑斓的消费社会这一切皆因为死人不会开口,而活人可以肆意招魂那么,在很多人粗浅看来,这部电影也像是一部招魂电影但其不然如果你认为他只是触及了过往年代的传统议题而贸然将其定义为“招魂”我觉得是太不恰当的富人—贫民,异族—民族,国王—人民,理想—现实,保守—自由……甚至家庭—gm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组组充满阶级色彩的矩阵暗中嵌套在电影之中甚至导演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与主义而在后冷战时代的我们似乎天然地就对这些议题保持着警惕但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警惕”本身那么骂影片宣传意识形态的人不应该反身性地捕捉早已铭刻在自己脑海里的意识形态吗?
议题的古老性总给当代人一种错觉,似乎喻示着议题已经被讨论完毕,在历史中得到了终结。
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直留存至今都没有消失,我们今天依旧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事件背后似曾相识的影子。
我想,导演正是抱着“似曾相识”的感触,截取了这么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存在者事件,并将其重新提上银幕。
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古老记忆的激活,对往昔的招魂,而更像是一次对现实的重新审视片中主角达米安(如果要找一个主角的话)和最后和哥哥的对话值得思考“你一直都这样,太理想主义”“我从来都不理想,我看着现实”一对“现实—理想”的对子似乎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个大叙事衰落的时代,我们的想法总是和哥哥相近,将现实错当成理想,将理想错当成现实“我从来都没有求过人,我求你招供”“我承诺只要我们变强大了,我就撕毁条约”难道将幼稚的空想作为行动纲领的那一方,不正是最理想主义的人吗?
盲目的行动者总是这样,在一次虚假的胜利后完成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倒错后还不自知反观一开始拒接加入共和军的弟弟在亲眼看到血淋淋的现实之后才在心里长出gm的芽,并呵护到死手刃朋友,丢弃战友,忍受恋人的苦难弟弟达米安是一直持续注视着现实的,并靠这些痛苦与矛盾滋养着而成长成一个真正的战士也正是这些现实给予了他向死而生的力量而不是像哥哥那样,和高利贷者勾肩搭背,只想着怎么武装夺权哥哥确实也看着现实,可他的现实只不过是权力者的现实,而不是被抛却的大多数的现实电影通过兄弟两个人的对话将这两种现实的鸿沟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而我还想说的是,电影不只是简单地回返了在这个时代那些被掩盖的议题还着力挖掘着宏大议题下小叙事的普遍张力在真正的意识形态片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情感的细节它们不会多看一眼敌军的尸体,而是将他们看做动物砍杀或化约为数字计算它们也不会认真探讨一个背叛者的母亲,那句“我不想再看到你”的那种爆发中沉默的分量它们不会过多叙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更不可能揭露行动者内部的黑暗与无奈而当今,这些片子竟然一度占据绝大多数人的视野我只能愕然究竟什么才是“意识形态宣传”,什么才是真正的“招魂片”我觉得,如果人们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就无法思考这部电影,乃至于这个时代
讲的是爱尔兰独立运动初期的故事,英国作为老牌殖民帝国的伎俩在这部电影中也是能一窥一二。
电影中最直观也是英国最喜欢用的手段就是内部分裂,弄一群伪军皇协军出来让他们去内耗,往往这个时候也就是被殖民或者被统治一方最艰难黑暗是时刻,这部电影也就拍得是这个时期的情况。
被英国人威逼利诱签了第一轮协议的爱尔兰人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自此开始内讧,也就解放了英国人。
爱尔兰人一直斗争直到二战后才真正意义上的建国,到今天北爱尔兰还在英国人手里。
爱尔兰内部也没停止过分裂,其中一支成了IRA,现在已经被认定是恐怖分子组织了,这一切的混乱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国这根搅屎棍。
主人公一看学医救不了爱尔兰人,直接投身革命运动成了游击队员,这其中的转变拍得有点突兀,这部电影问题之一就是太多转折太突兀,角色的心理描写都不太够,导致形象不太成型。
有个桥段很不错,讲得是不同革命者面对法庭对支持革命商人判罚的态度,这块讨论的不是什么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只是给了一个组织内部分裂的原因之一,简单地讲了一下没有带得太深,度把握得很棒。
电影的结尾,一个我倒下去,千千万万个我站起来,阴霾中坚决前行。
已经不太习惯这样的电影了
哥哥主张见好就收 弟弟要一干到底 最后哥哥代表组织下令枪决弟弟。34’哥哥被拔指甲 够艮 124’出字幕
工整,多面,很早就给同一族群、同一政党、同一团体、同一家庭的内部分化埋了线,像写了一遍标准的革命演化流程。但是依然让我觉得单薄,怕不是因为输出全部靠吼吧。19.1.8 @中国电影资料馆
爱尔兰独立战争电影,需要一定的观影门槛和对事件的兴趣。对于我这种不看电影简介随意观影的观众就很无聊,还有很多两方争执的片段很吵闹。
就算脱开政治看,这也是一流的电影。一流的镜头语言,一流的叙事节奏。
爱尔兰独立战争部分哪哪都好,镜头运动,强势又工整的叙事推进;后面保皇派共和派之争就程式化了,最后遗书那里,我心目中想要的感觉是瞿秋白【多余的话】而非林觉民的【与妻书】。主角应该是瞿秋白式的人物。最差劲的一部肯洛奇。三星半吧。
我知道我要反对什么,但我不知道我该支持什么。
权利是上面人追求的事,他们只要求生存
信仰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为了相同的信仰,却走上了决绝的两条路,为什么!民族、阶级、话语权,人们生来平等很动听,但有些人总是高人一等才是现实,平等的人民为高人一等的权贵买单。
Cillian Murphy长得实在太像精神病人了。。。爱尔兰口音听得我好崩溃
相互成立,又相互背叛。影片前后部分有太多相同的部分,看客只能不胜唏嘘。
幼稚
让我很为难,其实是要高于三星的评价。加深了对爱尔兰历史的了解。1920年代,社会主义还真是一种受欢迎的信仰来的。
风吹过,麦浪起,一帮弟兄并肩作战。苟且的和平条约,家园糟毁满目疮痍,兄弟赫然背道反目,唏嘘慨伤。哥俩都好帅,Padraic Delaney第一眼看像一美!Ken Loach的镜头语言朴实无华,英伦乡野风光绿茵茵。第一次看Ken Loach,实至名归金棕榈。没想到基莲老师让我心心念念的这部片竟然能在家门口的大银幕圆梦!这真的不是《浴血黑帮》里十年前的剃刀党吗?全程出戏,年代、服装、架势、风格全都一致。彼时的基莲老师比起如今变化不大,水嫩英隽,果敢决绝,浑身玉树临风早已毕现,镶嵌蓝绿宝石瞳孔的双眸透出清澈纯挚之气,只是声音真是嫩,惊现“洋葱骑士”。
战争与理想,当经历家园被洗礼被占领,人民得不到自由的时候,人们奋起而战,但最终被现实的环境打败,理想也被搁置。爱尔兰与英国的问题其实真的没有中国的领土问题那么简单,
5 April, 2008, Cultural Center
不知道战争是为了什么~
相比起讲述同一时期海峡另一边故事的电视剧peaky blinder在说服力和戏剧化处理上都逊色太多所谓说教不止有照本宣科一种形式 而是说书人生硬的要你相信他说的故事 甚至你知道一部分是历史也于事无补
幸亏有肯洛奇爷爷做导赏,才快速了解那段历史。故意设定兄弟相残来表现内战。“我再也不想看到你”可能是目睹各种“主义”“目标”带来的牺牲之后最真实的情感。墨菲也算绝世美人了。。。把这么美丽的撕碎给人看,也是故意的。
攻城容易守城难 一起提枪杆守卫领土尊严的兄弟却在胜利后因为政治理念阋墙 诛杀异己比战场杀敌更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