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牌局

Molly's Game,茉莉的牌局,决胜女王(台),莫莉游戏(港)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伊德瑞斯·艾尔巴,凯文·科斯特纳,迈克尔·塞拉,杰瑞米·斯特朗,克里斯·奥多德,J·C·麦肯泽,布莱恩·达西·詹姆斯,比尔·坎普,格雷厄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中国大陆,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7

《茉莉牌局》剧照

茉莉牌局 剧照 NO.1茉莉牌局 剧照 NO.2茉莉牌局 剧照 NO.3茉莉牌局 剧照 NO.4茉莉牌局 剧照 NO.5茉莉牌局 剧照 NO.6茉莉牌局 剧照 NO.13茉莉牌局 剧照 NO.14茉莉牌局 剧照 NO.15茉莉牌局 剧照 NO.16茉莉牌局 剧照 NO.17茉莉牌局 剧照 NO.18茉莉牌局 剧照 NO.19茉莉牌局 剧照 NO.20

《茉莉牌局》剧情介绍

茉莉牌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著名编剧艾伦·索金(Aaron Sorkin)即将转行做导演,而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是《茉莉的牌局》(Molly’s Game),该片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讲述了“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Molly Bloom)的故事。 茉莉·布鲁姆(Molly Bloom)年轻时专注滑雪,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前列。然而在奥运会选拔中她不幸名落孙山,之后她决定在读法律学院之前给自己一年的假,于是就跑去洛杉矶当了女招待,结果迷上了开设赌局,凭借自己的聪明头脑,茉莉在八年间通过开设赌局赚了数百万美元。来她赌局的都是一些好莱坞巨星和富豪巨贾,包括本·阿弗莱克、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等。 《茉莉的牌局》将根据茉莉·布鲁姆本人2014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索尼公司将负责制作和发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昨日女孩花季的救赎纪录进行时第一季【我推的孩子】终幕暖阳之下如影随形2016玲珑掌柜俏厨王蔡锷与小凤仙迷失海湾第二季变化的季节面具背后棕兔绣春刀II:修罗战场我不是龙套偶得回响神经兄妹戈德堡一家第一季魔法保姆剑谍朋友38师机动队海云台恋人们情定红海滩特别的她Alternative超级苍蝇创:战纪女儿绝世好Bra每21秒飞虎2

《茉莉牌局》长篇影评

 1 ) 只有我等非正常人类会看第二遍

细致入微地揭示牌局经营之道,只看一遍会懵逼,它叙事全赖密集的台词和独白,估计台词文本三万字以上。

令人窒息的技术电影分两类,一类是《大空头》那样用镜头闪瞎人的眼,另一类是这种用台词把耳膜听出茧。

故事的精神内核是类似《萨利机长》那样的职业精神,不同在于它宣扬“盗亦有道”,哪怕是捞偏门,也要守住职业尊严。

总体是一部不值得看第二遍但第一遍你未必能看懂的电影。

PS.只有我等非正常人类会看第二遍。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2 ) 共鸣

在男性主导的圈子,有过一些相似的心路经历,有被鼓励到。

The game has given me an identity, respect, and a defined place in a world that was inaccessible. And in one irrational heartbeat it was taken away. I was irrelevant and forgotten overnight.Now the humiliation and depression had given way to blinding anger at my powerlessness over the unfair whims of men. It was that there weren't any rules. These power moves weren't framed by right and wrong, just ego and vanity. Selfish whims with no regard for consequence, no fairness, no justice. I couldn't lose to that green-screened little shit and i didn't want a therapist to make me feel okay about it. You know what makes me feel okay about losing? Winning.Winston Churchill defines success as the ability to move from failure to failure with no loss of enthusiamI learned something very encouraging. I'm very hard to kill.

 3 ) 本以为索金大爷一如既往地牛逼哄哄 没想到半路闪了腰

带图版如果说写作这门手艺里天赋占了99%,艾伦·索金无疑是其中天之骄子一般的存在。

恨他骂他的人不在少数,但没人敢说他没才华。

两次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一次获奖一次提名;六次金球奖最佳编剧,两次获奖四次提名;职业生涯最初的三部电影全球收获四亿美金票房;撰写的电视剧第一季就拿了9座艾美奖,他亲自编剧的前4季每一季都被评为当年艾美奖最佳剧集,7季共获87个奖项以及173个提名。

终于,这个好莱坞最受瞩目的金牌编剧之一,改行当导演了。

这部电影叫《茉莉牌局》,IMDB7.6,豆瓣7.2,今年奥斯卡上也收获了一枚提名,还是最佳改编剧本。

本片一如既往地发挥了他对人物传记片匠心独运的长处,挣扎和原谅,玩得手到擒来。

索金还是索金,那个每个细胞都在高喊着理想主义的索金,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草灰蛇线,伏延千里,向来是索金的拿手好菜。

无论是《社交网络》里首尾呼应的机妙讽刺,还是《乔布斯》里那源自一个诺言的父女温情,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章节。

索金是一个擅写结尾的大师,一部分爱看总分总结构的观众应该爱他爱得要死。

在HBO的《新闻编辑室》里,尽管面临着刚刚进入第二季就开始疲软、节奏打乱、调子黑暗等诸多问题,以及第三季在容量缩水近一半的情况下仓促收尾,但依然成功给出了一个漂亮的收尾,将最后一集与第一集无缝接合,硬是凭一己之力让这部毁誉参半的美剧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圆满。

在《茉莉牌局》中,我曾天真地以为,这会是一个《社交网络》加《惊天魔盗团》的故事,只是人文气息更浓郁。

影片开头用了整整五分钟来介绍茉莉年轻时玩花样滑冰并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的经历和背景,然而实际上,这五分钟感觉远远比五分钟要长得多得多。

它充其量又是一段索金的标志性长台词,而且是索金的反对者们最深恶痛绝的那种炫智式表演。

你会误以为自己不小心串台到了隔壁的cctv5频道而且无意中按了1.5倍速播放,同时不停地在怀疑:这跟牌局有什么关系呢?

索金在《新闻编辑室》里用过一个长串的“如果”式造句法。

实际上,他作品里很多元素都是相通的,比如一个永远记不住名字的主人公,一个相爱相杀的律师。

那么,这部《茉莉牌局》实际上按照索金编排故事的逻辑,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茉莉是一个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的姑娘,聪明,坚韧又孤高。

如果不是她意外摔了一跤,就不会失去奥林匹克奖牌;如果不是那么沮丧,她就不会休息一年而是紧接着去上哈佛法学院;如果不是去了拉斯维加斯当女招待,她就不会认识前上司Dean Keith;如果不是被Dean带去牌局,她就不会后来认识那么多名流富豪,更不会想到自己跑出来单干组了自己的牌局;如果她不是生意越做越大,就不会被FBI逮捕……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聚众赌博,吸毒,犯法,但我还是一个好姑娘,一切只不过都怪我十几二十年前在滑雪道上摔了一跤。

而且,滑雪戏并不仅仅出现在前五分钟,而且塞满了大量独白的过场戏,也不仅仅只有滑雪戏这一场。

加上索金剧本里似乎永不休止的爆炸性对白,一部电影看下来脑子都要炸开的感觉。

如果说这是部一不小心写成了话剧的电影,看看隔壁的《杀戮》和《偷心》,似乎也觉得对不起话剧。

我怀疑索金在片场的时候,会不会也时常挠头思考:矮马,怎么才能在这么多台词里面塞几个动作进去呢?

再而且,在两个小时的台词轰炸之后,好像觉得这部片子拍得还不够满,茉莉的父亲——著名心理学教授,在戏里是离婚搬出了家,缺席了她成年之后的全部人生——姗姗来迟重新上场,上来就说要用三分钟来完成对女儿三年的心理治疗。

咋一听,像是鸭子要被赶上架了。

果不其然,父女俩的对话围绕着茉莉的前半生,将那个“如果”的句式又给扩充了一倍(这段可以媲美《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参考答案的戏,长达8分钟)。

如果不是因为三十年前父亲出轨,父亲不会对茉莉一直心怀惭愧并且用严厉来掩饰,茉莉就不会老觉得爸爸疼儿子不疼女儿;如果她不是活在被男性支配和控制的恐惧中,就不会硬要去参加奥运会然后摔一跤,最后跑去开牌局;更不会养成想反过来支配和控制男性权贵的心理,最后跑去开那个只招募男性玩家的牌局……所以我聚众赌博,吸毒,犯法,但我还是一个好姑娘,要怪就怪我爸当年出轨了。

听起来他讲的都好有道理啊,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但是电影是浓缩生活的艺术,又不是解答生活的艺术,如果一切都有那么多完美精准契合的因为所以,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变成宗教不好吗?

爱索金的人都是爱他的长对白的。

爆炸性的高强度对话,充满了苏格拉底式的反诘和马基雅维利式的优越,是索金剧本的一大标志。

在好莱坞,以机关枪般的长台词闻名的并不止他一个,但能在抖机灵的嘴炮中,一边高谈阔论着形而上的问题,一边又能恰到好处地将主人公们拉到地面上来,这样的本领不多见,另一个例子当属伍迪·艾伦。

无论他的反对者们如何反感地斥驳这种“装腔作势”,索金笔下的人终归是一个个真正的人,不是党章文书的复读机,不是编剧歇斯底里的自我外化,更不是只会掐着时间点抖包袱的脱口秀演员。

他的剧本都很难写。

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背景,需要经过一定科研精神的大量资料搜集和调研,才能写什么像什么;其次有煽动性,常常能让人血脉泵张,需要一种演说家的天分(和/或嗑嗨了的兴奋);还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永远和他自己差不多,不论是白宫群英还是硅谷新贵,都能让人看到最精英的博雅教育的影子;最后还要有编剧最纯熟的记忆将这些台词糅成一段无缝对接的、一口气说上三五分钟的机关枪对白。

无可否认,他满身心都是这样的自信和欲望,“因为我做得到”。

只有这样拥有超强大自信的编剧才能写出《茉莉牌局》这样的戏。

这也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大女主戏——虽然这一两年这个“真正”被用得有些滥,但要知道,哪怕在《傲骨贤妻》《傲骨之战》这样的大女主戏标杆里,也是不乏各种男小三男小四、甚至是男朋友女朋友的。

而《茉莉牌局》里,茉莉连个暧昧对象都没有。

并且,一个女性朋友也没有(虽然她整天把“我朋友xxx”挂嘴上,但观众不瞎,这些“朋友”有的连影儿都没出现过)。

绝不跟客人调情。

这是茉莉行走江湖的原则,硬得比钻戒还硬。

(当然,这是电影的处理,据说在茉莉的情史、学历甚至是人品上,都对现实做了美化,这些都无可厚非。

)她的其他原则还有:绝不出卖客户信息。

绝不抽佣金。

绝不用不法手段追债,哪怕她被政府冻结财产,身上只有两块钱连个热狗都买不起的时候,她依然有着两百多万的外债没有去讨要。

因为她吃过黑帮的苦,绝不想跟黑帮扯上关系。

茉莉·布鲁姆,一如既往地,是索金笔下里又一个高度理想化的精英。

照着电影里的演法,恐怕一个普通观众很难想象一个女人坦坦荡荡地开展自己的事业,没有朋友、没有男朋友,甚至没有靠山、没有伙伴(那些出现了几分钟走个过场的棋子,无论从任何角度都难以称得上是伙伴),有的只是敌人、客户和一个帮自己打官司的律师(公事公办地,没有超出情理以外的其他情愫),就这样硬生生撑了140分钟(不骗你,不信你去看试试)。

本文无意探讨真实的原型本人与电影之间的差距,就电影文本本身所提供的而言,我想冒险地下一个结论:撑不起。

这个撑不起,不是说主角一定要有男朋友女朋友,或是跟什么人产生密切接触。

而是,在硬着腰杆撑了120多分钟后,编剧/导演突然间却虚了下来。

无疑,索金在某些方面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他没有用任何乱七八糟的抓马和无关痛痒的闲笔写完了这部戏,而且还是满满当当的140分钟,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如果现在举行一个比赛,不管是反贝克戴尔测试、反性感台灯测试、反森真子测试、反蓝妹妹原则,《茉莉牌局》都可以一口气拿个一百分大满贯。

但是,你要是质疑“女权”,“政治正确”云云,索金又可以马上丢出一大堆例子来打你的脸。

比如女儿穷尽一生依然无法介怀父亲偏心兄弟的事,比如茉莉牌局的前后两人竞争对手同时也是玩家之一Dean和玩家X,都用同样的理由剥夺了她的生计:“你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更不用说沙猪一样的某权力机构和泯灭人心的黑帮打手……她虽然一个人撑起了一部大女主戏,但无论在戏内戏外,都依旧活在男性权威的威逼和恐吓之下。

仔细想想,这其实好像是一个《末路狂花》的故事。

两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好友在结束了对男性的失望透顶后离家出走,一路上不停继续受到男性的压迫和追捕,最终选择了驾车冲出悬崖。

而《茉莉牌局》呢?

如果电影在她大喊着“Catch me(来抓我)!

”的时候结束就好了。

首先她没有经历过失望。

五岁的茉莉对人性的洞察就是深刻而灰暗的,结婚是圈套,社交是笑话,人分好人和坏人。

她的整个人生被编剧建立在了童年目睹父亲出轨这件事上,然而茉莉坚定地说自己不记得,所以鬼知道是不是真的;她在电影里也没有对任何人动过心,有的只有目的和手段,权力和欲望。

但在结尾,律师因为她坚决不肯出卖客户名字而对她展开了一番激烈热血的演说。

一番索金著名的爆发对白戏后,茉莉决定认罪;而在法庭上,又是一段长得不能再长的对白(独白告诉我们总共有87个回答,幸亏我们发明了蒙太奇),法官突然出人意表地决定不让茉莉坐牢,因为“隔壁华尔街那群精英们吃顿午饭的时间犯的罪都比你重,我不明白把你关进监狱里怎么就是正义了。

”我也不是很明白,用这两段戏来为茉莉被释放而加持,怎么就是正义了呢?

茉莉被人称为“扑克公主”。

这个“公主”不是谁都能喊的,是她牌局上那些贵族、富商、黑帮、导演、明星把她捧出来的,她的客户里随随便便就集中了美国欧洲中东俄罗斯的各种权力阶层和神秘富豪,而她从一个酒吧服务员到一个掌控了美国洛杉矶和纽约两地最大赌局的做局人,始终坚称自己是清白的,于是律师法官也都说她是清白的,一前一后慷慨激昂地,急着要给她脱罪。???

反正我是理解不了,渲染了两个小时的“我不相信任何人我只相信自己”,集权力和手段于一身、高智商狠辣干练的女主,是怎么突然间变成了虚弱无助的窦娥。

对,你可以说,是因为以前的对手都是具体的人而这次是国家权力,但害怕就害怕,请不要声嘶力竭地喊着正义和名誉,好吗?

再者,她对客户信息死咬着保密的动机,除了主人公正义凌然说的不愿意让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还有是害怕被报复。

她已经被黑帮揍过一次,一旦进了监狱被教做人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律师劝她供出信息时的怒吼倒是提到了她在监狱里活不下去,但原因才不是因为她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金融犯,而是因为你不看看你的客户他妈都是些什么人啊。

但在影片最后,这些都被隐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爆发式的慷慨陈词,催泪式的直面多年心结,以及故意以玩世不恭的语气想要营造的一个荒诞喜剧的结尾。

看到最后我都迷茫了,编剧眼中的正义,到底是什么?

是有些事做了,有些事没做?

是有些话说了,有些话没说?

是各种打着秘而不宣的擦边球,到最后告诉“愚蠢的观众”“你们只需要知道我是对的”就够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新闻编辑室》最后一集时的那种要飙泪的感动,虽然那部剧真的蛮幼稚的,你以为是坏人的其实那么好,无论跌几次跌多惨到最后都一定能收获拥抱,男男女女都要一个萝卜一个坑地精准配对……但是那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碾压式的破坏、传统精英主义理想主义的诸神黄昏,哪怕虚构得不像话,也着实让人动容。

只有在人物铺垫足够的前提下,索金所热爱的那些标新立异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们,才能将他们著名的长篇大论发挥到最大作用,才会煽动起足够的血脉泵张、激情洋溢。

在白宫办公室里,在新闻编辑室,在哈佛校园,在硅谷,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曾被索金的长篇阔论给震撼过。

但这一次,在法庭上,我感受到的却更多是荒唐。

私下猜想,茉莉·布鲁姆的故事能成为索金导演处女作的原因,必定不仅仅是能牵涉到好莱坞巨星和富豪巨贾,而且还因为她来自一个“爸爸是教授,哥哥是医生,弟弟是奥林匹克选手和模特”的家庭。

索金对精英主义的爱,是他的武器也是软肋。

他对茉莉才下不去手。

茉莉作为一个极端大女主戏的唯一绝对主角,始终充满着浓浓的自视甚高和步步为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大声控诉自己被虎咬。

在影片里,茉莉自己出来吐槽过一次:“你想让我相信你是一个替客户保密的律师,然后你证明自己的方式居然是出卖客户信息?

”就是这样的荒唐。

(利益相关:共和党里的McAvoy)

 4 ) 优秀职场人的失控之路

当下女性关心的两件事:独立,还有搞钱。

茉莉都做到了。

但是,她的经历就像走在悬崖绝壁上,充满粉身碎骨的危险。

危险不仅仅源于她所选择的职业,更因为她在自己所依存的名利场中,从未获得真正的力量。

两次偶然改变了茉莉的人生:第一次是滑雪比赛被树枝绊倒,结局是她永远离开赛场;第二次是在拉斯维加斯给一个开赌局的老板打工,结局是她从规划好的律政生涯,变为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赌场女王。

从小为奥运冠军而战的茉莉,对“赢”的追求刻在骨子里。

她的奋斗之路,也是不断与人掰手腕的过程:与第一任“老板”迪安过招,是优秀职场人反炒老板鱿鱼。

茉莉的优秀在于她能迅速掌握赌场生意的关键:掌握流水把握利润、分析数据了解客户、对外宣传发展新客户。

但她能成功反击的关键,是她找到正确的人结盟:玩家X。

找对合伙人,却难防被合伙人反炒。

玩家X是个“不喜欢玩牌,喜欢摧毁别人生活”的恶魔,而茉莉却是个试图通过公平透明不违法来小心翼翼掌控赌局的“好人”。

可惜,游走法律边缘,赢的筹码便不是源于优质服务,而是对人性之恶的洞察与把握。

作为合伙人,玩家X显然比茉莉更具备核心竞争力。

独立门户,招揽大客户却没做背调(其实也做不了)。

盘子做大了,生意也失控了。

钱来得容易,失去也变得同样容易。

在见识过贪婪、虚伪、作弊、欺诈等等一系列名利场中的卑劣之后,茉莉面对了黑社会的铁拳。

一个人,怎样掰得过暴力的手腕呢?

生意做不下去了。

其实,影片中还有一位潜在却贯穿始终的掰手腕对象:茉莉的父亲。

茉莉的父亲是普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可这样的人,却被茉莉看透了。

青春期在饭桌上阴阳老爸的职业偶像,是她在表达对父亲的反抗与蔑视,却也成为她迫切脱离家庭独自谋生的起点。

在旁观牌局,见识了位高权重者的暗面之后,她更是坚定了对男人、亦即掌权者们的鄙视。

可是,当她再次面对父亲,她仍然是气弱的那个人。

父亲出轨,却培养了三个优秀孩子;茉莉桀骜不驯,却坐上审判席给家庭带来危机。

着急的独立,的确带来了一阵风光,却没有达到它本来的目的。

即使看透了强者的强大来源何处,茉莉仍没有资格去鄙视他们,也不能在他们伤害她之后,狠狠反击。

更重要的是,她一直没有获得真正的尊严。

着急的独立,加上名利场的熏染,似乎让茉莉产生机会主义倾向,与内心深处的善良守正拉扯不停。

安兰德认为,人“需要对于存在的整体认知才能整合价值、明确目标、规划未来,使他的人生得以维系,而不至于成为一盘散沙。

”失败,大概也是令茉莉认识到自己本质、还有她所处世界的本质的契机。

希望这一回,她将脱离父亲的规划还有名利的裹挟,规划自己的人生。

 5 ) 其实这是一部研究亲子关系的电影

茉莉的刺激牌局,导演完美的节奏感,劳模姐的绝美造型,都不是我想安利这部电影的原因,要说玩金融法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普普通通,在一众经典电影里完全算不上出彩,倒是有着浮夸的感觉。

我想安利他的原因是因为亲子关系。

因为茉莉和父亲的关系像极了我和我父亲,也恐怕和不少观众的亲子关系相同。

茉莉的父亲严苛,威严,不允许别人破坏他的权威,不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观点,但越是这样越是容易激发青春期孩子的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父亲也不是一直正确,为什么我不能维护我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我要被你控制。

争吵的最后就是孩子被父亲的一句你靠我养彻底打败,然后就是屈辱,想尽办法证明自己不靠任何人都能活着。

我回望我的青春时代,总是幻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人,证明自己的优秀,就是想他们能认可我,能赞同我一回,但是从来没有,所以我一直在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而幻想。

父母越优秀,我做的幻想就越多,现在想来就是一场无谓的长征。

因为如果真的长大了,便不再需要像别人证明,我用一整个青春去弥补我童年缺失的认可。

茉莉因为一根赛场上的树枝,失去了奖牌,然后又陷入童年时期的状态,陷入了不被认可的漩涡,她的兄弟都很优秀,她觉得父亲不重视她,不爱她,于是她花了十二年的时间去重新寻找自己的存在感,用错误的方式。

直到最后父亲找到了她,茉莉才明白,父亲一直很爱她,也很认可她,她失控的心态才终于回到了正轨。

磕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想要被认同,想要有控制感才是茉莉组织牌局的原因。

但是她没有想到,她一直拥有着父亲比宇宙还宽广的爱,为了她可以不顾一切。

或许我不用再幻想在父母面前如何寻求认同了,其实我一直被认同着,只是我不知道。

 6 ) 《社交网络》VS《茉莉牌局》

看了一遍,不自觉跟社交网络做对比,同样的以诉讼为主线,不断的通过闪回补全故事全貌。

社交网络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停不下来。

茉莉牌局是耐着性子看完的。

同样的人物传记片,同样的总分总结构,为什么后者看着不爽?

茉莉和小扎几乎有同样的语速和反应能力,连珠炮式的对白,高强度的信息量传递,这在茉莉牌局里显得突兀和费解,在《社交网络》里就和剪辑节奏相得益彰,甚至有一种看悬疑片的感觉。

索金想要表现茉莉人性中“坚持”的魅力,一个努力挣扎着想要证明自己的女性,一个囿于原生家庭之伤而选择自我放逐的女性,最终在挣扎中收获成长,并与父亲达成和解。

这条人物的成长线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没有带给我一种释放的感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

作者设置给茉莉的“want”是自我证明,证明自己不比男人差,甚至可以掌控男人。

所以在“创业”过程中她受到男人的压迫越大,就越能刺激她独当一面开拓新局。

在“组织赌博”的事业上她混的顺丰顺水,甚至非常有职业操守。

甚至在被FBI抓捕后,她也拒绝透露客户信息,拒绝转卖账务。

她始终表现出了“坚持”的魅力,坚守尊严,拒绝和FBI做交易。

以上种种,为什么还是不太打动人?

或许,主角缺少一点“人物弧光”,缺少转变。

茉莉自始至终还是那个滑雪的小女孩。

她滑雪练习累了,父亲非要她承认自己“软弱”才肯带她回家,但她偏偏要硬撑着再划一次。

长大后炒掉老板单干,和赌客与黑社会周旋,与FBI周旋,她始终是那个不愿意认输的小女孩。

即便是最终和父亲达成和解,也是父亲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展开一番解释。

茉莉始终是被动的,被引导的。

人物的复杂性较弱,茉莉始终是“只为证明自己”而奋斗,似乎她不爱钱没有性欲也对控制或攀附权贵毫无兴趣。

而《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格,就更真实而有趣一些,他有自私的一面,也有无视权贵奋勇抗争的一面。

但最后,他主动向前女友发出邀请,意味着经过种种事情,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打开心结,变得更加成熟,即所谓“人物弧光”。

最后,再对比一下两部电影的相同点。

索金似乎非常想要给观众一个解释,一个主角所有行为动机的解释。

小扎内心深处想要报复前女友,也嫉妒朋友能加入顶尖兄弟会。

但《社交网络》里的表达相对隐晦,判断权留给了观众。

而《茉莉牌局》里作者直接给了定论,还多次通过人物对白解释,尤其是父女最后的和解对话,直白到可以当做心理分析文章来看。

以上,是我在对比两部影片中得到的观点,希望有其他伙伴可以留言讨论。

 7 ) 长短评,关于索金的风格

(5.0)以前我只能说不怎么喜欢索金参与电影里的编剧,现在我可以说连导演都不喜欢了。

特有的对白支撑了一会儿就败下阵来,精彩的言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索然无味。

导演的工作本应是中和编剧的偏激,或者说是为偏激的编剧寻找一个合理的影像呈现手段。

索金却陷在自己的擅长中无法自拔,缺乏经验最终令故事失控以致自己的擅长最后没有了价值。

有一些摄影转行做导演的人幸运地因为不懂剧本而选择一个稳重老成的故事再加上对于影像的理解反而更容易成功。

相较于当代的索金他们,黄金年代或更早时期那些高强度的对白(尤以各种喜剧为代表)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手段,它们在机智的影片中塑造了有趣的角色,并且更为重要的,这些角色承担了相应的道德责任。

而现在,此种特征还是工具,却更像是炫技的工具。

几处笑料抖得游离于整体基调之外,在这笑料之外带来的则是令人琢磨不透角色定位。

索金的代表人物,扎克伯格、乔布斯、茉莉·布鲁姆常以社会精英著称而吸引观众,我觉得“人类社会的兴风作浪者”这个标签更为贴切,因为这些角色完全剥离了道德责任。

激荡而无目的的人生也许是真实的,但不应是“电影”所止步的,她寻找的是意义和确定性,即便这个确定性叫“人生无常”。

或许是因为这些角色太当代太没有定论了?

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精英”离我们的距离比钢铁侠、蜘蛛侠这种幻想英雄还要远得多,甚至比施耐德的超人还要远一点。

还是给索金配个好导演吧,那个模式的能量我们都见识过。

 8 ) 电影的两处败笔

毫无疑问Aaron Sorkin是个很strong的编剧,虽然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他的对话太过密集太过自作聪明,在很多他编剧其他人指导的电影里反而自成一种风格。

但这些缺点在他导演的这部电影里被放大了。

overpowering narration是让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很多剧情可以用视觉语言来表达,或者并不需要narration来支持观众对故事的理解,但还是伴有Jessica Chastain非常distant,接近于whisper的声音,到最后甚至让我难以忍受。

Aaron Sorkin还是要更加探索什么时候需要narration,需要多少narration,用narration时要如何用视觉语言来辅助。

此外,全程作为观众我该对Molly有什么态度也非常模糊,一些时候导演好像引导观众崇拜她,一些时候又像是批判她,到最后突然把她所有问题归结到家庭上,任何她的greed都变成了儿时创伤的后果,最终落脚在她是一个善良正直、永不言败的女性,不知道是如何从她操纵牌局强行联系到这儿的,真的非常令人迷惑,看完我并不觉得Molly is someone I look up to,尽管导演好像极力想让我这么认为。

总之,有一些小的剧情还是很吸引我的,但整体是个非常失败的尝试。

 9 ) 我懂了,男人也爱“浪子”

我希望,这是一部以女儿视角讲述父女间心路历程的励志片。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始终是这个画风就妥了。

开篇是严父当道,中间女儿误入歧途,结尾是慈父呈现,外加一条副线——辩护律师和自己的女儿。

末了,两对父女双双温情继续人间正途。

多美好的故事主题啊!

但都21世纪了,这种片子不能抓人眼球啊,更不能上某红薯的推荐榜啊!

一定要离奇,要热血,要恶人有恶报!

最好还是个美艳大女主!

误入歧途的女主一定要有前后人设的鲜明对比。

曾经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别人家的孩子”,后来是叱咤地下赌场的“大姐头”,至于是否为事业献身过,人家一直否认,咱们也吃不到这块瓜了。

如此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女主,天天过得是啥日子?保镖、律师、下属,随时待命,酒店、豪车、奢侈品,触手可得。

关键人家身材还贼好,穿衣风格还是纯欲风。

工作时离不开黑框眼镜,让我想起了2021年的美剧《虚构安娜》。

剧里的俄罗斯名媛不会是从Molly姐身上获得的穿衣灵感吧!

其实以上情节已经满足了商业片的诸多元素,再加上一些父女情愫,金盆洗手的煽情不就好了么!

要是想拔高一下主题就说说怎么帮FBI特工抓坏蛋不就得了么!

不行,这部电影是奔着叫好又叫座去的。

真人真事改编,还得慢条斯理的把故事讲完,所以有一天隐退两年的女主要请律师为自己辩护,但她没钱。

好巧不巧的,律师的女儿和老婆是女主的粉丝。

嗯,通过小报头条和女主的半吊子自传发展出来的女性粉丝们。

聊着聊着,年入百万的大律师突然着迷于女主的职业操守,决定不收定金为她辩护。

啊?

画风不对了吧。

为啥不出一天就答应给她辩护?

还一口咬死她没为事业献身?

律师不都是看证据么,这么容易陷入情怀啊!

就因为你俩都是为客户守口如瓶的老实人,惺惺相惜?

至于律师到底怎么研究的女主自传和电脑硬盘,电影里也没细说。

辩护词只是强调她隐退的两年内很安分,当“大姐头”的时候也纳税了!

于是在法庭上,大法官把女主与华尔街金融罪犯相比(那群不纳税的),减低了刑罚,一点也没给特工机构面子。

突然好顺利啊!

前面律师叽叽歪歪说减刑很难的时候,都在干嘛?

刻意拖时长搞反转吗?

还有牌桌上的诈骗犯、黑帮兄弟稀里糊涂的就结案了,殴打女主的混混也在扫黑行动中被清理了。

最后一个镜头是两对父女餐桌上觥筹交错,这……你爸把律师费结清了?

总之,电影里想表达的内容好繁杂,父女情、子女教育、打工难、赌场生意、扑克技巧、蒙冤、暗恋、法律公正……其实我想看的还是我开头说的那种煽情一些的励志片。

因为在好莱坞的片子里,父子、母女、爷孙煽情很多,专门讲父女的不多。

我也不想看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

现在是法治社会,犯罪记录不可消灭,助纣为虐就是大恶。

而不是女主孱弱的自白:赌场的工作氛围太颓废了,自己天天熬夜嗑药,身体和精神在双重消耗。

你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一直在试探法律底线么?

不是应该愧对毁掉别人的生活么?

不,咱要说本来可以八面玲珑、绯闻缠身的美艳女子一反常理,破产了都要为客户保守秘密。

咱还要重点强调本来就不容易挣大钱干大事的小镇女孩,在操持灰色产业时也要给政府纳税,还特别多。

再者说,这么多年她都守身如玉,这也太难得了!

真是应了电影中诈骗犯说的那句话了:Molly,你是我梦想中的女人!

女主回答:对,但不是你们梦想中会娶回家的女人!

因为要娶回家的女人是身世干净、品行端正的,而男人们梦想中的女人是为他守身如玉、保守秘密,智商高,会挣钱,爱穿低熊紧身衣,还是离家出走的。

这么一想,男人也爱“浪子”啊。

娶不娶的,先放一边,一定要对准熊拍,还要没完没了的提示“她回头了,她还能当畅销书作家”。

还有一个点,电影的破碎剪辑没有交代太清,女主为啥会走上“浪子”之路?

我推测是,虚荣心。

本来老爸引她的走的是荣誉之路,但过程太辛苦。

后来他老爸问她是为了掌握控制权吗?

她否定了,她要是真想掌权就能让FBI掌握更多信息了,就得秘密审讯了。

女主在回忆时反复说,就想留住牌局,就想跟这些纸醉金迷的大佬social,不甘心做小透明。

律师跟她讨论管教孩子严不严,她说要多给女孩零花钱,不然会被别人包养!

律师问她为啥不接受交换条件,她说眼下只剩自己的名誉了,要保住,要钱何用?

我来透露一下律师的心声:你律师费都没付呢,装啥装?

你那算名誉,替一帮子赌徒守口如瓶?

不就是想在道上少点仇家,在大佬圈留点颜面么!

大佬们会重新启用你?

你又被自己的虚荣心蒙蔽了。

行吧,既然我是你的辩护律师,我就换个词,扣个“职业操守”的帽子。

说不准以后能从你的硬盘里换点客户资源……so,“浪子”是真撩人,也真是娶不回家。

 10 ) 治愈

“你是我的父亲,你严格要求我,你的权威、地位高于我,但你做的事情(欺骗与背叛)根本配不上你的权威与地位。

”一个配不上的人却严格地教育你、管理你,而你不得不遵从,否则你就得“自己赚钱从这个房子里搬出去,吃自己的食物”,这让人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地屈辱。

所以茉莉要反抗、要超越,要将自己的尊严凌驾于别人之上,如此才能获得自尊。

这种成长经历导致:一、她会向往凌驾于权力与地位之上;二、茉莉会以非常高的成就标准、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在运营牌局的过程中她体验到了凌驾于权利与地位之上的感觉,这种感觉让她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扭曲的自尊需求就像无底洞,会让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朋友、游走在法律边缘、毒品、危险的人际关系等。

即便能控制好自己,避免那些危险的东西,也会让人非常非常的累。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在于满足扭曲的自尊需求,而是要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解开造成扭曲的自尊需求的问题。

毫无疑问,茉莉的父亲是爱茉莉的,也是勇敢的,他勇敢的自我揭发、承认自己的错误、向茉莉表达歉意,让茉莉这个二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在结局的饭桌上,茉莉轻松的笑容意味着她不会再为了满足扭曲的自尊需求而让自己疲惫不堪。

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线,此外,我发现电影里还有一条很有意思的支线剧情, 职业赌徒哈伦对待赌博一向谨慎稳健,当他意外被一个绝对菜鸟击败时,产生了自我怀疑,并且自尊心受辱,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自己破产。

这让我想起了马特达蒙在《 赌王之王》里说的一句话:“It's just about money.”博弈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只有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你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在博弈中选择策略时有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每个参与者在选择策略时都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

如果有人故意想输,在你没看出来之前,你的策略会失效。

哈伦的策略之所以会失效,就是因为那个绝对菜鸟根本没有以赢为目的。

毫无疑问,哈伦没有意识到这点。

除此之外,在博弈中,除了均衡解之外,每一个解都有能够击败它的另一个解。

(在公平的零和博弈中,均衡解的结果为零)所以,在博弈中进攻时,最稳妥的机会是在看出对手所使用的策略的破绽之后。

在一个博弈模型中,脱离纳什均衡主动进攻的一方一定会露出破绽,而一个人对这个博弈模型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能否看到破绽从而counter对方。

在一个博弈模型中,假设大家都能进行理智决策,那么你对所有对手可能使用的策略与逻辑知道的越多,你能够得到的机会就越多。

所以在投机中,应当专注于某一个博弈模型,不断地去了解其他参与者在这个模型下的策略与逻辑。

当对手为了寻求更大收益使用某种策略时,总会留下破绽,如果你了解他的策略,看出了他的破绽,你便有机会counter对方。

如果是多回合博弈,你需要在出手前,知道你counter对手所使用的策略的反制策略是什么,也就是说你需要知道这次出手的风险是什么。

有些博弈是多回合多方博弈,在这种博弈中,了解自己策略的反制策略更加重要。

当你没办法去了解所有的博弈策略与逻辑时,未知的因素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当风险发生时,你意识不到,不能及时止损;二是当风险发生时,你不知道为什么,你可能会怀疑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中,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

所以,当所有参与者都了解了所有的策略与逻辑,并且都能做到理性思考时,这个博弈模型最终会回归均衡解。

换一个角度思考,可以看出,在零和博弈中,你在寻求更大收益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一是来自于其他参与者对策略与博弈逻辑的不完全的了解,二是来自于受消极情绪影响不能理性思考做出理性决策的参与者。

一般情况下第二者很少,大部分情况下你的收益来自于第一者。

人与人博弈与生活中做事情的区别就是:生活中做事情,90%的了解程度是很大的把握,是值得尝试的机会,虽然仍然存在10%的未知因素,并且这些未知因素可能给你带来失败的风险,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是不会故意利用你这10%的未知因素来击败你的,而你博弈中的对手可能会。

不过,投机其实就是赚取别人创造的价值,这并不值得提倡,这也就是我们的教科书中从来不写这些的原因,生活中我们应该合作去创造共同价值。

但生活中总有一些投机者存在,那怎么办呢?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参与投机,使用均衡解就好了。

因为使用均衡解,没有任何人、任何策略能赚取得了你创造的价值。

《茉莉牌局》短评

看完后不免产生一个问题,所以呢?

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8.0/10 分。140 分钟,接近2个半小时,一口气看完,一点都不沉闷。。。我在网上也玩德州扑克,不赌钱的那种,有次赢了一局后,最后和我对赌的那个完后要加我,我想都没想就同意了,结果他是输了来骂人的,这素质。。。

11分钟前
  • Lonely
  • 推荐

如果我知道这是部全篇充斥着旁白的畅销书改编传记电影,我就直接去听有声书了。索金在导演方面毫无才华,电影像是一次对社交网络和华尔街之狼的拙劣模仿而索金作品里的那种精英主义装逼气质才是最令人反感的。劳模姐这两年真的是在演同一个角色,别忙着当progressive feminist了该反思下自己的戏路了。

12分钟前
  • 水英俊
  • 较差

無論是閃回或者多線剪輯的重構也好,都是為了挖掘Molly的獨特性,證明了反而這人物是不夠獨特的,於是sorkin最擅長的套路就施展不開了

17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我十分需要看 Jessica Chastain 和 Idris Elba 的床戏,nc17那种。立刻,马上。

19分钟前
  • 子酉
  • 还行

C/ 牌局、好莱坞、华尔街,血色将至一般的对位,到头来又是部反主旋律的主旋律。艾伦索金依然带来了高密度(但不见得完全高质量)的剧本,观影中完全被台词牵着走放弃思索,直到最后有些崩坏的三十分钟走回了好莱坞老路。对劳模姐的演技开始麻木,感觉相比《斯隆女士》并没有太多变化。

2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索金非常执着地在所有作品里展示对上世纪六十年代“女的不管多聪明独立没个把中老年男引路还是活不下去”迷思的喜爱

28分钟前
  • .
  • 还行

女神这部新作无聊了,嘟嘟囔囔两个多小时,这说点,那说点,又快又跳又绕,却并没有太吸睛的看点。这个人物本身就没啥意义,无聊无聊实在无聊。比《斯隆女士》差太多,无论导演还是表演。

33分钟前
  • 温存Weather
  • 较差

「I just gotta get back to even.→That should b the second line of every gambler's obit. Mr. X died while trying to get back to even.」「U know what makes me feel ok about losing? Winning.」「Nobody gives a shit about ur name.→I do. Bcuz it's all I have left.」「She'll b back.」

38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以为会像战争之王那般精彩,呵呵,有些部分看得一头雾水,看来还是我太无知了,那么无知的我,就打两星好了

42分钟前
  • 清浊
  • 较差

越来越烦Aaron Sorkin这种“重说”型作品,纯靠各种说,里头不是MC就是Rapper。也就开篇滑雪比赛的闪回还可以,怎么讲,那段儿拍的挺有flow。

46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本以为这会是像后羿弃兵一样精彩的大女主故事,没想到却拍得这么窝囊。

48分钟前
  • 鹏庸
  • 较差

a let down

49分钟前
  • TimberNord
  • 较差

索金的编剧依旧是神经而密集的,但前半段有几处有些断片,对一些逻辑交代也不够清晰,需要暂停理解一下,而实际上剧情并没有多复杂,这就是索金的导演的锅了。另外希望杰西卡查斯坦不要定格成这种不睡觉的工作狂女强人形象

53分钟前
  • 肥嘟嘟左卫门
  • 还行

索金的问题在于所有主要角色都会变成金句大王

55分钟前
  • 摩托喇嘛
  • 推荐

给合格完全是索金的剧本非常工整,然而视觉想象基本没有,完全不信任演员的表演,内心戏全靠说,那为什么不弄广播剧,不信你直接听他们的对话,故事不会有任何遗漏;elba的角色比劳模姐的角色更加吸引人,可能真的是因为没有把他的内心戏说出来,反而有了悬念张力

58分钟前
  • Dirtydung
  • 还行

有点厌烦类似的传记题材了,劳模姐这表演和《斯隆女士》有啥区别?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

洗的可真够白的,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唠唠叨叨一堆废话。。。这片主要看查斯坦的胸

1小时前
  • 琧婯
  • 还行

人生就是牌局,衹要不斷下注,就能翻身

1小时前
  • 还行

人物貌似深不可测,牌局也让人目眩神迷,但内核其实是个蛮无聊的“童年心理阴影日后如何愈合”的故事。这种台词量,对话加旁白双重轰炸,艾伦索金当导演以后主演都应该要求双倍酬劳吧?

1小时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