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剧透。
我只是觉得很多人对迪克有误解。
基本搜索的结论普遍都是嗑药嗑药我自己其实也喜欢找一些廉价的兴奋剂,因为老是注意力不集中,但其实我并没有多动症。
常见的红牛等等各种,还有维生素片,等等。
红茶,绿茶,各种咖啡。
一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维生素片也有兴奋作用,吃了之后有唠叨的习惯。
然后感觉也变强了。
但是后来,效果就很微弱。
我真没实验过大剂量服用,,绿茶也是,一开始特别提神。
后来也没感觉了。
--其实这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真的 相信这个世界其实是根据我们自己的主观意念产生的。
我见过一些事情,前后大概不到一天,从想法到现实出现。
建议大家看看 一个小说‘致命接触“那是不是个梦呢,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个世界?
我无法给出答案。
但真的我发誓,如果你见过我见过的,经历过那一瞬间,你肯定也会对真实世界产生怀疑
原文链接:人生如梦,唯心者的爱情梦幻世界 本文仅针对剧中展现的内容做评论,不涉及原著小说,且存在剧透,建议看过本集后再读哈先说主要感想吧,我觉得理解本集的关键词就是——梦(Dream),片中有很多剧情和细节都反映了这一主题。
比如,男女主角互相梦见过彼此(相反地男主与女友却没有);片中的旅游公司名叫Astral Dreams(主要靠视觉特效为旅客提供梦幻景象);房间外面墙上的宣传语是“Life is a dream”;剧中的飞船名叫Dreamweaver 9;梦境里的红色自行车上也出现了Dreamweaver的文字。
如果引申一下的话,梦也代表着人的内心世界。
而Gordon太太说人的内心永远都是神秘的,那里有我们未曾到过的地方。
这句话想必也是在提醒观众,要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本片中内心的力量。
整部剧就是两人共同的梦境一步步“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Brian的人生梦幻化的过程。
对于男主角Brian来说,这个过程是逐渐被外界诱导发生的,同时也是被自己内心的潜意识驱动的,整个过程在剧中是逐渐发展的。
因为工作调动问题不愿回家的Brian,当听到敲门声时,潜意识似乎希望会发生一些别的事情,便提出由自己去开门。
开门见到Gordon太太第一眼,Brian脑中便闪过奇怪的画面,由此对这位老妇人产生了一些好奇。
(Gordon太太也将Brian与自己的梦联系了起来)
(这位气质老太的扮演者是卓别林的女儿,Geraldine Chaplin。
)浑噩无意义的生活、充满危机的感情、对老妇人的好奇心加上同事的怂恿,驱使着他决定一起开始地球之旅。
第一次在Gordon太太房间里聊天时,Brian脑中又闪过奇怪的画面(这次多了一对男女)。
而在出门后Brian看到墙上的宣传语“Life is a dream”,梦境的真实感与现实的虚幻感慢慢似乎融合。
(Gordon太太的提问触碰到Brian的内心深处,他没有为自己想要的去做什么)
与Andrews聊天,Brian谈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想法,此时的Brian从思想上已经有了转变,他不再想过自己不想要的无意义的生活。
(与Gordon太太的谈话产生了影响)
第二次在Gordon太太房间里聊天,Brian对于两人互相梦到过彼此而感到惊讶不已,整个人处于巨大的震惊之中。
(他需要在梦境与现实之中做出选择)
紧接着,Brian找女友对话,谈到两人有没有梦到过彼此的问题,在激动时竟然看到屏幕上出现了自己与Gordon太太接吻的画面。
我认为,此刻的Brian已经选择了梦境,人生就是一场梦。
(在梦的世界里,现实问题当然不会在意)
在Brian不顾Andrews的反对,决定要降落在这颗星球上时,Gordon太太呼唤Brian为Bill。
此时,Brian已经彻底进入梦境世界:Gordon就是Laura(她的祖母),Brian就是Bill(她的祖父),两人注定在卡罗莱纳麋鹿河瀑布下的水潭相会。
最后,两人在星球上行走,梦境的体验逐渐化为眼前的现实,他们成功了。
(也可以说Gordon太太的祖父祖母成功了)。
设想当年的情景:当Laura与Bill在水潭相会的时候,Laura对Bill说: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如梦的一刻,不论这是在谁的梦里,我们都能在此相见,而我就会在这里等你,我知道我们一定可以。
由此,祖母的故事变成了Gordon的梦境,而这个梦也与Brian联系在了一起。
网上有很多朋友讨论这颗星球到底是不是地球,如果按照上面的大逻辑来看的话,是与否都可以。
(况且片中也交代了地球本身的环境也已变得不适宜生物生存)
但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值得思考,我的观点是这里不是地球,仍然是Andrews选择的那颗名叫Emphor3的替代星球。
我的分析如下:最开始飞船设定的目标肯定是替代星球,这点是没问题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机器人管家RB29在发现目的地不是地球后,到底有没有改动导航呢?
这涉及到我对RB29行为逻辑的判断。
作为管家机器人,我认为它的基本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判断事情对主人有利还是有害,有利就去做,有害就不做;判断他人对主人有利还是有害,有利就帮助,有害就反对,判断方法参考第1条。
片中的RB29正是按照这个行为逻辑来指导自身行为,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细节看出。
可以肯定的是,在办公室门口时RB29就已经得知地球无法前往这一消息。
但Andrews还是收了所有钱,并且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出发后它还发现船员的配置不对,在询问Brian后,得到的答案显然无法逻辑自洽。
为何地球无法前往这两个人类还答应前往呢?
它想自己找到答案,于是深夜进入驾驶室查看。
当看到飞船导航的目的地时它已经明白,而它也要按照以上的行为逻辑来判断如何行动。
考虑到主人已非常年老,且只有两个月的生命,如果说出真相的话对她的身体会有危害(心脏有问题因此不能太刺激),所以它选择不阻止,而选择与其他人一起维持谎言(或者说维持梦境)。
所以他们的目的地仍然是替代星球。
有朋友说片中显示器上的地球与编号都是没错的啊,肯定是地球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那个页面其实类似我们坐飞机时看到的示意图,与真正的导航图是不同的。
至于它眼睛亮起来的这一幕,我更愿意理解为它自己正在分析和评估,此外还可以增加影片的悬念感和惊悚感。
(第二次亮眼睛也是如此)结合我给出的基本逻辑,这里顺便说说我认为RB29对Andrews和Brian两人的判断:对Andrews,有害,程度80%。
“你第一次见面就叫我奇怪的小东西,在目的地上做了手脚,还拿了所有的钱,当然我要利用你把飞船开到目的地,但你休想离开那里。
因为,你才是混蛋!
”
对Brian,有利,程度20%。
“大厅里你主动问我是否需要什么,对我比较尊重,询问的问题也都是给予正面回答(虽然让我困惑),当我再次跟你确认目的地时,从你的眼里我觉得你很坚定的认为目的地是地球,我知道这样说对主人是有益的,况且主人喜欢你,所以,由你陪着她我是放心的。
”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在Brian第二次赶到Gordon太太房间的时候,在进门前她应该与RB29发生过争执。
这里开个脑洞,争执仅仅因为RB29无法给自己穿裙子吗?
(当然以它的灵活性本来应该也不行)但我觉得可能的一个场景是:Gordon太太对它说自己想穿着这件衣服到地面上去,RB29表示不可以并试图阻止,所以Gordon比较恼怒便叫来了Gordon。
(大家可以脑补机器人不断在说星球各项环境指标对人体的危害BlaBla……)最后,谁不想离开这痛苦的现实而活在美好的梦里呢?
但你又怎么知道现实不是一场真实的梦呢?
关于各位与我讨论!
系列文章: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一
第九集human is真实的人类残酷无情,企图剥夺其他生物的星球为自己提供资源。
真正的将军对自己妻子漠不关心,不放过任何侮辱嘲讽她的机会。
但是被外星生物附身后的人类,却变得有情有义,会为自己所爱之人去死,哪怕放弃自己与同胞拼死争来的活命权。
所以人性究竟是什么?
奥林将军说,外星生物是残忍凶暴的,它们无情的杀害生命。
可是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让将军的妻子反证了自己丈夫的“人性”。
事实上所有生物都有善恶之分可是人类却常常打着冠冕堂皇的借口做些残忍至极的事情。
即使马修斯被发现了身份,但是也是因为他在梦中用自己星球的语言喊出:不要伤害我的同伴。
如果不是因为人类的恶,又怎会激发起外星生物的反抗?
被人类所看不起的外星人,却比人类更讲道德,比人类更团结更善良更有所谓的“人性”。
到最后宣判了将军的无罪,其实也体现了人类的自大。
因为不愿意承认人也有残忍的一面,不愿意承认外星生物也有和善的一面,所以他们不得不放过他。
补充两集:第四集real life让我感同身受,梦境与现实常常分不清。
可是如果现实太完美了,反而让我们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么想来,庆幸我的梦并不是太完美,只是偶尔过于真实,让我回到现实后会有点恍惚。
为了这集我还特意去百度了deja vu。
发现deja vu经常存在于青少年时期和老年时期,而且想象力丰富的人更容易经历。
第六集kill all others没有太明白,难道说我们都是异己吗,不要让当权者和时代的趋势夺走我们的独立思想…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其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而消费所依赖的符号-物带来了现实的虚空,消费被符号操控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Autofac的隐喻:生产和消费优先于人的存在《Autofac》(自动工厂)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英剧《电子梦》中的一集,描述了类似于消费社会终极形态的人类未来,并且明显借用了鲍德里亚的诸多哲学概念。
故事讲述了核战争爆发之后,一小撮人类活了下来,这些人依靠着Autofac这样一个全自动工厂源源不断给他们送来物资而生活,但是其中一个镇上的人觉得不对劲,他们感觉到自动工厂通过无人机运来的物资并不是他们需要的,而且他们好不容易培养种植了一些植物也因为自动工厂不断排泄出的生产副产品——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污染物而无法存活。
所以他们就策划了一起反抗自动工厂的行动,直到来到自动工厂内部,一切谜底揭开:原来他们都是承载了原来工厂制造者和管理者意识的赛博格[1],人类早已灭绝,但是自动工厂是永生的,为了合法化自动工厂的存在,它就把人再生产出来。
——美其名曰,人类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Autofac就接管了这项指责。
首先,这些赛博格作为人的拟像身份是令人疑惑的,故事的假设是这些赛博格具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因为他们违背了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无止尽的消费或者说为自动工厂生产的东西买单。
在此,程序就是很像一种消费编码,而赛博格似乎就与现实的人没有差别了。
其次,故事是对未来智慧城市(即控制论城市)的预言:基于效率和秩序的智慧城市把一切都包办了,生活看似很美好,劳动生产都不必要了,却牢牢地把人放置和固定在消费者的位置上,而这看似最高的位置其实也是全然没有自主性的。
最后,控制论可能失败,体现了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一旦消费被去合法化之后,革命就开始了。
这部剧非常好的把握到了鲍德里亚概念里的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自我合法性和消费的无意识。
「消费」的问题作为全球消费主义中心,美国人不止消费今天的今天的钱,还通过疯狂的信贷来消费未来——导致信用卡数量的暴增。
2017年,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是中国的8.5倍。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2]。
部分美国人甚至把消费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小布什就曾鼓励人们多去购物,以刺激经济,这里几乎有一种消费即正义的理念。
信贷消费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大部分美国人处于“贫穷”状态。
根据美国银行利率咨询机构最近统计显示:69%的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低于1000美元,34%的美国人银行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
有些美国人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有超过43%的调查者表示,他们过去一年经历了不少财政困难,包括缺少食品、不能按时交房租,或者付不起医疗费。
[3]美国的消费带来的问题是很现实的: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却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如果人人皆如美国人一样消费,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可想而知。
一方面,消费是正义的、或起码正当的,是个人权利,是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费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费使生产合理化、也就是最终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不可恢复性的破坏……消费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本质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些现象都来自于一个归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潜在的无限生产力与所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技术结构的层次上不断突破原有的限制和有没有这种需求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体制必须不仅控制生产机器而且控制消费需求,即生产决定需求;不仅控制价格而且控制这一价值所要求的东西,即生产决定「符号-物」。
[1]在其理论中:消费从属于生产,消费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是消费的前提,「符号-物」是消费的对象。
在他看来,「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而不是“需求是生产的结果”。
消费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秩序-技术体系和生产力-流通体系-有购买力劳动力-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强调某种结构性。
反过来,消费使生产合理化——需求体系通过普遍的消费变成现实,需求体系的实在化也就是生产的合理化。
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即具有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意向。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符号编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
“需求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在个人层面上生产力合理体系的先进形式。
‘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
”“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
”消费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的根据」消费在今天社会层面毫无疑问已经获得了不容怀疑的合法性,这从国家经济即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就可以看出: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对应内需,出口对应外需。
而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又没有其他制度平衡,结果很容易想见,就是经济崩溃。
另一个角度是需求,这又可对应某种生命政治,体现在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愈趋明显,人口增长前景不佳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大众而言,消费可以带来一种「平等的神话」: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即消除了不平等的社会状况。
由此,又进一步引出「增长的合法性」:因为要实现这种平等,就必然需要不断发展、使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结构性匮乏和结构性过剩——始终存在”,他否定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的神话」的虚假性。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合法性其实是一种「共谋的产物」:即垄断性生产——对物质、关系、差异——也就是对符号的生产定义过程,和消费的个性化结构。
共谋在这里明显是贬义,借此鲍德里亚明确了他的批判立场。
需求:需求决定权、消费「强迫症」借由城市化和通讯,鲍德里亚看到现代人的需求是不由自主的——“当整个社会都已城市化,当通讯无处不在,需求将根据一条垂直的渐近线而增长——它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出于竞争。
”那么这种不是出于喜好的需求还算不算需求?
比方说我们通常把消费划分为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必要支出和其他非必要支出,今天的非必要支出已大大超越前者。
现代都市正是由一群消费「强迫症」组成的,“现代人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实在感。
”这种消费的需求其实来源是可疑地,“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果是,要么通过先于生产行为本身的手段(民意测验、市场研究),要么通过后续手段(广告、市场营销、包装),“从购物者(在此能逃避任何控制)那里剥夺决定权并将它转让给企业。
它可以在企业那里得到控制”。
广而言之,个体对市场行为适应以及总的社会态度对生产者的需求和对技术结构目标的适应,就是体制的自然特征(最好说逻辑特征)。
其重要性会随着工业体系的发展而增加”。
——这就是与“传统序列”相对立的、被加尔布雷思称做“颠倒了的序列”那么真实的需求或动机到底有没有?
可能还是有的——“必定有一种需求,而这一需求是社会流动性的功能。
”可能超越阶级、超越当下的生存境遇才是人们消费的真正动机。
当然需求除了内在的动机之外,还可以由外部手段来操纵。
创造需求——爆米花实验和现代广告技术1957年,市场研究人员詹姆士·维克瑞宣布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潜意识刺激能够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维克瑞宣称,新泽西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偷偷地灌输了两种潜意识信息:"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
维克瑞自己设计了一台高速投影仪,让这些信息在电影屏幕上一闪而过,信息每次停留的时间仅为三千分之一秒。
虽然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但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分别上升了18%和58%。
[3]当然这种广告投放方式是野蛮甚至是不合法的,今天它以更软性及可见的方式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比如《复联2》中的各种商业广告植入,从汽车到内裤,从银行到保险公司,Samsung,Audi,哈雷,Under Armor,Beats,Addidas……各式品牌电影里出现的植入广告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比电影的总成本(2.2亿美元)的一半还要多。
在此值得质疑的是一部广告电影是否还有必要收费?
如今作为捕获消费者手段的文化产业借助于广告、电影影视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创造时尚、符号和文化意义、对大众实现了全面的需求控制、进而消费控制,这点通过广告公司的核心创意部门和广告以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形象出现获得说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谷歌、淘宝、亚马逊、阿里巴巴。
而且不仅仅是内容曝光上,实际上有一种接近消费行为控制的工程学——比如通过算法即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建模:在消费决策的各个环节上设置监测点、再通过人群画像、标签分组、行为监测和分析,从而捕获特定或易于有某类消费倾向的人群。
这也是为什么大数据对消费社会的具有特殊重要性。
消费:物还是符码?
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
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
”消费过程既是作为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是一种交流体系,也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也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于是它就成了战略分析的对象,在法定的价值分配中,决定着其特殊的分量,这些价值涉及到其他社会含义,如知识、权力、文化等。
正是在价值分配的语境下,诞生了「符号-物」,一种超越传统物的存在。
符号-物:带来了物的价值重估作为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可以是没有限制的。
虽然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
甚至可以说,符号是人的需求增长的必然对应物。
对于新的消费社会中的「符号-物」,产生了这样一些与传统物不同的社会现象:1)第一位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受符号支配,因此一切都是可替换的;2)拜物教其实是一种符号拜物教、对能指的拜物教,也就是对对可能性、潜在意义的迷恋;3)符号价值实际上是能指超越所指,也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功能大于物的功能即其使用价值;4)符号-物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5)形成了一种「物-人」的新关系,这种关系与物的去魅有关:人比物长久、物沦为暂时性的消费对象,于是不管是一个圣杯还是一座教堂、博物馆里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人与物只建立短暂联系,这样人在一生当中也就可能拥有过无数的东西;6)物就有昭示「整个类别/物的系列」的功能:通过符合和象征意义物品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系——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汽车对应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包、名表、豪车则对应于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建立了需求体系的对应物,「符号-物」迥异于基于物的用途和功能而被需要的传统物。
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物的自杀、死亡加速和破坏,这里发生转变的是物的价值根据——消费就是消耗,因为被使用的对象需要持存性和耐用性,而符号需要交换需要更替,这项消耗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
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
其惟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比如汽车例子,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出行方式、且道路安全事故频发,对「物与生命」如仪式般规定的破坏,为自己提供了物质过于丰盛的证明。
鲍德里亚故而预言:“「破坏」都注定要成为后工业社会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在破坏中超越、变化。
”符号-物的意义符号-物对人的意义在于差异化,“工业需要无差别的人作为劳动力,无差别的人再次要找回他的区别性”。
正如「消费的脉络」也提到过的需求体系是作为生产体系的后果而产生的。
消费的结果是使消费领域成为了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因为消费的结构性和阶级性也体现了流动的可能性。
因而,「符号-物」也就在社会区分原则或逻辑下的应运而生。
消费还体现为一种渗透:“消费领域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清一色的领域(至多有少许的收人和“文化上的”差异)……需求和满足会向下渗透。
”反过来说,人会在这样的等级社会中自动向上归并、靠拢,这或许正是今天被大力提倡的消费升级。
总之一句话:一切消费都是为了社会地位。
「物的合法性」也就是:通过物而拯救的等级逻辑。
符号-物与现实的关系然而「符号-物」的到底能盖几分真实?
鲍德里亚持一种怀疑态度:“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
我们并没有介入其中,大众传媒并没有让我们去参照外界,它只是把作为符号的符号让我们消费,不过它得到了真象担保的证明。
这里,人们可以给消费生产力下个定义。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心的关系。
根据这种简图,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此已经明确的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
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也就是说,符号-物越是发达,真相越不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符号-物」是消费社会中具有自我意义的结构,它与现实的脱离,这个结构的形成逻辑是:首先,由于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那么消费本身成了一种意义领域;接着,这个意义领域成为吸引着人们消费的“黑洞”;从而,符号化的消费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和内向生长的环境,具有自组织的性质;最后当物品过渡到「符号-物」之后,一切物品都可以相互替代了,而虚空的符号之下可以是任何物品,因为占有关系要比物本身更重要。
最后鲍德里亚的结论是:消费被符号所操控, 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另一种支配与控制, 即大众通过主动地进入到消费社会中, 通过对身分的差异追求无意识地认同了消费体系以及相应的符号-物体系。
现代社会因此体现为一种由大众消费而非劳动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消费力比劳动力更重要的今天,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资本的行动逻辑。
[1] 赛博格:英语cyborg[2] 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7[3] 2016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课程论文——读书笔记一篇@2019.9
(科普:菲利普·狄克的电子梦 / Philip K. Dick’s Electric Dreams一部英国科幻电视故事选系列剧,改编自菲利普·狄克的作品。
本剧于2017年9月17日在英国第四台上首播。
本剧由十个基于菲利普·狄克作品的独立集数所组成。
在美国,于亚马逊影片上播放。
)
(上图出现在每一集中间部分,十分喜欢,想做成墙体灯带)可以说是更加赛博化的黑镜。
不论是黑镜还是电子梦,都是为我们现实存在的困惑构架了一个具相的未来世界,所有的科幻最后都会回到人的问题上。
技术大爆炸可能会带来第N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腾飞,但是人的minds是不会改变的,脆弱,恐惧,贪婪,会被无限放大。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解读,想要挖掘创作者的内在表达,但是也要避免过度解读,这是我的观剧原则(每集编剧最后都会点题也是可爱)。
谈不上是影评,只能说是观后感。
(这个剧很奇怪的一点是每集的排序在不同的视频观看渠道上的排列不尽相同,所以豆瓣每集下面的点评五花八门,好多人搞不清状况,跳集,错乱。
这也充分表明了这部剧不像是黑镜那么热闹)e1 《The Hood Maker》U can read minds,but u can’t read my heart.爱情是怎么产生的,只有看不懂对方才能产生爱情。
对于政府而言,谁能控制人民的隐私,谁就能控制人民的自由。
感情戏码,Teep读心者和hood maker的矛盾对立两条主线推着故事往前走。
(赛博)e2 《Impossible Planet》第一星球的设定很像《北京折叠》,未来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星际环游。
女主年轻时候美得像是天使,她脱掉衣服去裸泳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真的美。
小伙子和老太太用死亡完成了亚当和夏娃的梦想,来到了不存在的星球—地球。
(赛博)e3 通勤者《The Commuter》生活就是重复无聊的工作,并且夹杂着痛苦和boring。
乌托邦“Macon Heights”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现实痛苦只能在现实中去解决去承受。
“Macon heights”可以是任何让人沉溺的东西,他们加速时间流逝,让人暂时忘却烦恼。
这个故事好像中国的聊斋啊,无知书生被狐媚仙女带去安乐乡。
每次坐交通工具如果是傍晚或者晚上的话,就希望他一直开,不舍得下车。
e4 《Crazy Diamond》男主梦想自己是航海家,去发现自己的黄金国,这是他要寻找的diamond。
量子意识是人造人和黑市追寻的diamond。
Diamonds make guys crazy.e5 《Real Life》虚拟与现实就像是梦与现实,真真假假。
黑人大佬和女同警察的记忆共享。
真实世界充满痛苦和恐惧,太过完美的注定是梦境。
西方讲原罪,东方讲人世皆苦,信仰的力量到底是推着我们前行呢还是拉着我们下坠。
(赛博)e6 《Human Is》如果牺牲,善良和爱都不是检验某人是否为人的终极测试,那什么才是。
男女主在婚姻关系中的尴尬和无趣,为了繁衍而结合,都是对计划婚姻的反讽。
食色性也,想起一句话,中年女性只需要两样东西,性高潮和钱。
e7 《Kill All Others》墨美加,超级大国,哈哈哈。
红色恐怖,只有一个候选人的选举,人们互相监督检举,这好像在指东方某大国吧,这简直就是“class struggle”的再演绎。
对政治敏感的人最后都会被当成others吊起来处刑,色调很像第九集的糖果色系。
编剧告诉我们不要操着卖毒品的的心挣着卖白菜的钱。
e8 自动工厂 《Autofac》这集还是蛮有意思的,好多hook在里面,算是剧情比较精彩的一集。
女人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毁灭世界。
当人工真的智能了,我们又怎么能分清自己是不是真的自己呢。
e9 安然无恙 《Safe & Sound》所有以恐怖袭击为借口推行的政府新政都是bullshit,让你更安全的最后会让你更不自由。
本集向我们展示了控制一个人到底有多么简单,尤其是一个不经世事的少女。
从选角的雀斑女孩到借恐怖主义来推行新政的政府,完全在影射美国啊,和当局者作对的代价是什么,比如郭。
本集糖果色系。
e10 《 The Father Thing》报告老师,外星人吃了我爸爸的脑子,和第六集结尾变形虫伪装成人类类似。
相对来讲还是蛮小儿科的剧情,里面抖了几个英式幽默的小包袱。
外星人来进攻地球的部分让我想到了《三体》,编剧老哥结尾又点题了。
电子梦总体来讲还是很有意思的,通过人造人,虚拟现实,人这三者的关系来组合出无数种未来世界的框架和方方面面,借此来探讨政府存在的价值,无政府主义存在的可能性,人要怎么实现自由和民主,个人隐私在未来的解决办法等等。
四颗星,电影是让我们的minds去到未来的最快渠道,希望能够梦到菲利普的电子羊,梦里见。
第二集其实还蛮好看的,唯一的逻辑问题是男女主的人物关系有些怪异。
女主要去地球,是因为自己的奶奶描述了美好的地球生活,也就是说,女主和奶奶是共同生活过的,那么,女主就不应该是奶奶的转世or克隆。
男主在看到女主的第一眼就闪现了地球记忆,包括女主拿出爷爷的照片和男主长相一样,暗示观众,男主是爷爷的转世or拥有基因记忆。
逻辑分析,男主应该是女主奶奶的前世恋人,但剧情从一开始走向就是按时男女主有前世情缘,也是为女主这个从未在地球上生活过,却非去一趟地球的,另一种逻辑自洽…说说对结局的理解,因为我前面所说的,男女主强行恋人关系了,所以强行迫降了这颗有毒的星球,强行下去走一圈送人头,其实节奏不算差,各种强行之后,还是能看下去~关于这颗疑似地球的星球到底是不是地球,看了几个热门解析,都觉得他们歪打正着抵达了地球,但我觉得不是。
首先,剧中设定是地球已经毁灭了,而且是一个常识,女主是已知地球已经毁灭了,还是非得看看对这颗从未生活过的星球是不是原本的模样…(就挺强行)况且历史也不久远,女主的奶奶都在地球上生活过,女主本人三百多岁,满打满算不超过一千年历史,加之人的寿命变长,才不超过三代人。
作为专业的太空驾驶员是可以轻易定位地球的位置的,男二为了省事找的那颗类地星球,不太可能是原本真正的地球,就是一个像地球的星球而已。
至于机器人察觉了目标星球是假的,所以篡改航线,这个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一个是时间,如果篡改坐标,肯定会对抵达时间有影响,但剧里时间是对的上的,而且导演没有任何机器人篡改坐标的明示or暗示,而且从剧情需求而言,也没有必要。
机器人亲自说出,“这颗星球对我来说不是地球,但是对戈登女士…”,然后男二补刀“这颗星球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地球!
有毒,寸草不生,光是着陆都令我恶心”。
首先明确了不是地球,其次,有毒有害无法生存。
那男女主在星球“旅游”的时候,为什么有鸟叫和水声?
是幻觉,一开始我也在犹疑,科幻剧嘛,一切皆有可能啊,但在女主说“你难道没有听到吗(鸟叫)”,这一刻现实降临了,没有任何听觉的女主,产生了幻听。
直接锤到底的就是,男二一直呼唤他们回飞船,一开始男主是有回答的,后来毫无应答,这个已经不是暗示了,是明示。
最终他们登上了心中的地球,极乐世界,如同夏娃和亚当,赤裸随心。
把逻辑抽离出来,是一对刚认识就莫名其妙赴死的男女…但放在科幻背景下,较为舒适的节奏感下就好看了很多。
虽说浪漫不需要理性,但请再多点自洽的逻辑吧,会更好看的。
可能很多追求科幻逻辑的同好们对第二集的混乱的角色动机和经不起逻辑推敲的剧情可能会十分不喜,但作为偏喜软科幻的文科生,我太喜欢第二集了。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在原著里,其实他们去的星球就是地球,只不过因为核和污染变成了一个死星,在这里有可能是机器人早已经知道或者说查阅过相关的资料库才能在女主疑惑时给出解答,而这解答是正确的,所以机器人才会支持男主和胖子自以为的“造梦计划”接下来说说我爱的点吧,抛开科幻的一些因素,其实第二集是个我看来很有意思的爱情电影。
男主和女主年龄的差异和价值观的相同都很有意思,向往着相同的生活,最后死之前的幻觉差点没把我看哭,“我想和你在湖里裸泳,我知道我们会做到的”里面其实有些对话很值得推敲的,男女主向往的在地球简单的生活和在飞行船观看人为的星球美景对比;从充满冒险的未知的探索欲到一个个插上已知旗子的转变,是啊,宇宙真的很大,可是只要有边界,它始终会被探索完(即使要极其漫长的时间)可是人类心中的情感才是更值得人去认真对待的东西。
就像片尾,和你在湖里裸泳胜过宇宙的一切银河。
本篇包含剧透第二集机器人抛开双眼放光这一雷点不提,这里提一个个人的猜想大家理性讨论。
虽然最后结局大家都摸不着头脑,在我个人理解,这四人(三人+机器人)的飞船小队很可能都在那颗星球(可能地球)丧生了。
而且很可能是机器人最终造成了这个结局,在我看来这集虽然情节中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但是从可能的角度推测,还是有能够说得通的完整故事版本的,当然和原著一致性就另说了。
我们从机器人的角度出发,尽量还原这个故事,观众可能小看机器人在剧情推动的作用。
我们从结局倒着往前面推,结局老太太摘下面罩出现的场景很可能是在有毒和缺氧环境下,老太太出现的临死幻觉,男主此时已经投入为老太太圆梦的愿景中生死不顾(这里情节的合理性另议),有可能也摘下面罩,但是区别都不大,在缺氧有毒没有生命的星球下,这两人很可能在缺氧之后不久就已经死亡。
这边舱内我和大家一样不理解为什么机器人没有和老太太一起出舱而是在和Andrew耍嘴皮子?
很有可能的原因,我猜想根据机器人最后的话,它很可能是为了在舱里杀死骗钱的Andrew,最后一行四人死在这里,只是Andrew最后还是没有明白。
我们倒回去看看最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最后飞船的温度控制出了问题?
为什么Andrew人在舱内却头疼难受?
为什么机器人一定要留在舱里?
为什么Andrew问他是不是知道了真相?
机器人那个时候的回复是还“没有人知道真相”?
很可能的原因,在结局的舱内,机器人掌控了飞船,Andrew带钱逃跑的计划不可能实现,机器人调控了温度和飞船的一切杀死了Andrew,它自己最后能不能逃走已经不重要,这个结局非常可能,最少能找出几处地方佐证:1.机器人趁Andrew睡觉中止了自动驾驶模式并且自由出入驾驶舱说明它本事就具备操控飞船的能力,整个计划很可能在那晚就想好,在某个飞行的晚上偷偷修改过。
2.结局飞船的温度已经不受控,Andrew表示头疼难受,机器人说Andrew是骗子,是混蛋,偷了老太太的钱,它有足够的动机。
很多人可能会说温度不受控是着陆对飞船的损害,但是在那个星际旅行家常便饭的时代,着陆一艘飞船造成这么大损坏是不太现实的。
这里我感觉编剧是在暗示飞船已经被机器人操控了。
3.机器人在剧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为老太太实现“地球梦”,为什么“圆梦”的那一刻却不下舱?
首先其一是机器人此时非常清楚,老太太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她的旅程已经基本结束;原因之二就是他了解Andrew有可能会携款逃走,这点在老太太被刚见面被拒绝,机器人提出巨款游资时机器人就很清楚,在它眼里对方最看重的是钱。
而老太太很可能已经“圆梦”,不管圆满不圆满,当下之急是不能让Andrew这种bastard逃走。
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个时间点还没有人知道真相,因为知道真相的只有机器人一人而已。
我们把时间再倒回去看能发现什么呢?
老太太第一次对“火星”表示质疑,机器人甚至在男主之前就拿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说辞,这套说辞让男主挑不出任何毛病只需要顺着话说就可以化解危机,这有可能是临时现编的助攻一下两位船员的么?
很可能不是,这一套说辞很可能是在机器人发现去的不是地球那个夜晚之后就已经想好了,它知道这个计划迟早会漏出马脚,但是他没有选择告诉老太太真相而是助攻两位舱员,为什么?
一个现实的原因是钱在人家手上,飞船此时在人家手上,路已经走了大半,正面冲突不能确保收益;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即便去的真的是地球,又怎么能确保经过核战争或者天体灾难之后的地球不和去的这颗星球一样是废墟呢?
一个更可能的原因,是机器人知道老太太真材实料“圆梦”的可能性本身就不高,只要能让老太太开开心心哄骗着圆梦就行。
因此,机器人在计划遭受质疑的时候第一个拿出“模板”答案化解,很可能是因为在它心中这个计划为老太太圆梦的几率比告知真相大的多,换句话说,它支持的是这个计划并不是这两个船员本身,这与它知道真相后很可能对这两个舱员动杀心并不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未必想杀男主,这也是为什么男主拿出宇航服要出舱时机器人反复问他知不知道在做什么,因为机器人的最大愿望是帮助老太太圆梦,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贡献最大,当他发现男主冒着生命危险也和老太太圆梦时,它唯一的任务就是阻止Andrew逃跑了。
如果把事情再往前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前面或多或少已经提到了,机器人在出发不久就悄悄发现了去的很可能不是地球,却到了最后也没有告诉老太太真相,它很有可能在那个夜晚就已经制定了完整的计划:首要任务是让老太太圆梦,哪怕需要骗骗老太太,其次任务是不会让这两个人携款逃走,因为他们是可耻的骗子。
所以在之后男主被质疑时机器人解围,让大家坚持原计划,在老太太圆梦之后不能一起出舱要监视Andrew,它很可能在飞行的晚上偷偷修改了指令,以方便自己最后获得飞船的控制权,这个脑洞能解决这集中机器人部分的大部分问题,为大家提供个思路,也可能是po主本人脑洞过大。
一些其它:1.关于男主生死置之度外的自杀行为,我任务多少有些提示的,男主本人并不想要调任,却因为女友的想法前后申请了五次调任,我认为这个角色就是那种对自己人生没什么定义,总是为了别人的想法而活的人,他从事这个工作仅仅因为前景不错,说不上喜欢,他最关心的调任不过是别人想要的,因此被老太太感动想要为她圆梦做种种努力也说得通,因为男主从来就没有做过自己,最后的疯狂行为也许是?
我只是感觉和男主人设冲突不大2.演Andrew的演员演技极好,将这种他自称为“trash”的人渣演的尺度刚刚好,虽然总是容易想到马可波罗里的大帝形象哈哈3.看这集之前没有看过原著,也许是因为这个冲突并没有原著党大,非常感谢原著党的科普,真是个好题材,期待后续。
原文链接:放飞潜意识的vacation多半是危险的 大家好!
这集剧情简单来说,就是女主被虚拟现实设备带来的虚拟人生所迷惑,觉得真实的人生并非真实,最终选择留在虚拟世界的故事。
女主最终选择留在虚拟人生我想直接说出我对本集剧情的一个疑问:为什么那套设备要以用户的潜意识为基础?
而这是个致命的bug!
从剧情我们可以知道,女主长期以来一直因为一场伤亡事件而内疚和自责,无论是搭档还是女伴的安慰似乎都无济于事。
她似乎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一年多了她仍然无法释怀在这种情况下,女主的女伴带来了尚处于测试阶段的这款产品,寄希望可以给她带来一场vacation,谁料却使同伴走上一条不归路。
基于女主的潜意识而构建出的虚拟人生,其实是可以看出她的内心的。
在那里她是一位成功男性企业家,财力雄厚,但妻子被歹徒残忍杀害,自己会如蝙蝠侠般行侠仗义。
如果一个人有强大的能力,但他也没能保护住自己最爱的人,那他的心里会是多么的内疚。
由此可见,在虚拟人生中,女主虽然期望拥有强大的能力,但仍然藏着深深的自责。
虚拟人生中的自责感转变为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女主把自己拥有的都自认为合理地解释为另一个人的幻想。
更糟糕的是,一旦她如此想问题,这些想法又会反过来作用于潜意识,进而体现在自己构建的虚拟人生之中。
潜意识在强烈地对抗着现实人生最终,女主仍然选择服从了自己的潜意识。
从产品的角度,我想说,这款产品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潜意识带来的消极甚至黑暗的一面,单纯放任用户自身的潜意识,并将其作为构建世界的基础是不可行的。
如果产品的目的是给用户带来一场vacation,那么完全可以设定好虚拟情节的基本走向,并将与用户潜意识的互动也完全被设定为积极取向即可。
毕竟,潜意识里的东西,当事人也说不清。
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关注公众号并分享,谢谢支持!
系列文章: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一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二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三
原文链接:何以为人关于这一集的故事关键梗概,IMDb上的介绍是这样的。
A woman suffering in a loveless marriage, finds that upon his return from battle, her emotionally abusive husband suddenly appears to be a different man - in more ways than one.说的是片中的丈夫在一场战斗返回之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剧集背景设定在未来,2520年,地球已由Earth改称为Terra。
那时大气环境恶劣,可供呼吸的空气非常浑浊,也经常会面临消耗殆尽的危机,需要人类去Rexor IV星球掠夺氢资源来净化空气。
而Rexor IV星球上存在某种智慧生物,丈夫率舰队与其发生对抗却难以招架,他与另一名士兵在最后时刻得以幸免,返航后便发生了性格上的改变。
片中提到,这种外星生命可以完全融入人类的身体并控制其思想,于是便有了一场关于他是外星人还是人类的测试,或者说审判。
看完本片的第一印象,大家肯定很容易就会了解到编导探讨了何以为人的要素:牺牲,善良和爱。
(即使它是外星人又如何)
但除此之外,大家肯定也会奇怪这个附体的外星人(片尾已经很明确地说明丈夫被外星生命控制),它为什么来到人类之中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而且有些表现确实比较奇怪,尤其是对妻子。
这就可以开好多脑洞了,我自己想到了几种可能性,在这跟大家分享。
第一种可能,外星生命控制丈夫以后,面对四周的人类,首先要做的,肯定就是表达善意,以求得到群体的接纳。
于是,它在面对人类妻子的时候态度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得知飞船黑匣子的数据还存在,自己的身份有可能被认出的时候,也主动激情献身,目的也是来表达善意。
只不过阴差阳错地,这位上校原来的性格与此完全相反,这导致了妻子最开始的惊讶和怀疑,却似乎也让她有了多年未曾有过的被爱的感受,而过往冷冰冰的日子影响太深,她内心渴望着“被解放”。
第二种可能,外星人很意外地对人类妻子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没准儿这位外星人本就是个善良、温和且爱好和平的个体,遇到美人,情不自禁而已。
片中有个细节,将军提到上校在得到急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回家。
这会不会是这位外星人的想法呢?
第三种可能,一切都是将军的阴谋,目的就是为了除掉上校,关于变形虫的说法当然就是将军自己杜撰的了。
(但将军并不知道其实是真实存在的)剧中有几处情节好像能够让人往这种说法上联想。
片子一开始上校就感到将军对自己的蔑视,两人似乎存在政治争斗的可能,将军有可能试图利用这次任务除掉上校,在发现对方生还后,便捏造了变形虫的存在。
至于列兵的审讯录像,对于位高权重的将军来说应该是很容易造假的;另外,在审判过程中,那位医生的表现似乎也有被威逼的嫌疑;最后上校被释放,如果真的存在变形虫的话,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就结案,毕竟监控显示确实还有一个外星人进入了飞船,除非监控录像有鬼有人不想被查。
最后我想说,不管根据哪一种可能去延伸,剧情继续发展下去其实都会很有看头的,如果大家有什么精彩的脑洞,欢迎与我交流哈系列文章: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一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二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三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四剧集【菲利普·K·狄克的电子梦】观后感系列之五
有几集过于无趣和混乱 最喜欢的应该是Human Is, Real Life, The Commuter & Kill All Others.
第一集太情感支配了,失望。第二集的伦理观仿佛弱智。//11.17 难看
和 黑镜蛮像的一部剧,技术和人性的博弈。
除了第八集还可以,其他的完全比不上爱死机和环形物语
第一集还挺无聊的、第二集也挺无聊的、第三集???...不想看了,真的很无聊。
制作很棒,但故事良莠不齐,太可惜。喜欢最后一集,You are not unique, you are broken.
科幻也要讲点道理好伐
特别喜欢第3话,虽然有动摇,但是仍然选择面对现实面对责任。这才是最深的父爱。第6话的老白好温柔啊。第7集相当好看啊,悬疑的氛围刚刚好,我以为孩子会误会了,但是结果确实很悲哀。Greg Kinnear演技也在线,从一开始的慈父到后来冷冰冰的外星人,转变还是有的。虽然喜欢他让我自动加滤镜。后几集编剧都很优秀,引人入胜。第8集真的不错,被生产的人类。第9集的妈妈,她的专横和对女儿的忽视,最后完成了难以挽回的结果。如果她多听女儿说一句话,结局会不同。但我觉得这些性格和她自由的天性也是密不可分的。最后一集,自己认为的the others,隐喻也很强,只要你敢说话,就会被杀鸡儆猴。
原来是黑镜类似的每集一个寓言故事。
太老的东西,简直不能算科幻了,第四集庄子都想要找你要稿费
E01读心人读不了感情E02地球梦梦不到地球E03忘忧城忘不了烦忧E04疯钻石疯了的一集E05庄生晓梦迷蝴蝶
不好看
无论从深刻性还是精彩度来说比黑镜都差了一个档次
冗长且缺乏深刻讲述的镜头,内核让人轻易把握的剧缺乏张力。
三星半吧,这部剧的口味有点怪。
设定都很有趣,但是有些故事缺乏基本的逻辑让人摸不着头脑……打算看了原著再说
就是很没劲很无趣很老套看完没什么感觉的一个片子
这剧做得很粗糙,创意不错,有些地方特别像精神病人的癔想。EP8特别好评,EP9也算照进现实了,其他集非常一般
看了几集实在一般
喜欢3,5,8。第三集还挺深刻的,虚幻的乌托邦,最后主角还是要求重新拥有自己孩子有点感动。第五集应该是最好看的一集,是可以改成电影的那种剧本,略套路但好看,想到了了一个老科幻片,也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不清的设定,世界真亦真假亦假,主角最后关掉了现实的世界活在了虚拟世界让人唏嘘。剧整体质量还行但还需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