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片子要怎么说呢?
本来因为是孩子溺水救援后发现跟来以相亲为名来的伊丽失踪了,大家开始是猜测伊丽可能是救孩子溺水了,那种不安焦头烂额,然后慢慢一点点放出关于伊丽的信息,这种渐进的信息量是选择性的把握非常好,然后大家心态开始变化,每个人都是尽量的逃避责任寻求内心的解脱,最后这个信息量全部出来后,大家那种状态就完全是推卸责任,高高挂起的感觉,其实每个人知道内心惧怕的是宗教,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畏惧作用这是必然的,离谱的是人人几乎都是为了寻求躲在宗教的庇护下,而把伊丽的下落干脆就淡化了,这是荒唐可笑的。
导演这片子有指宗教对人的束缚,不过《古兰经》的这种强大是肯定不能动摇的,这是保护更多的是从族群出发的,以现代的西方价值观相较肯定那就没自由没民主可言了,可一旦古兰经崩溃,国家政体无论什么样,就像今天的中国一样,没信仰是可怕的,政体都在其次,中国历朝历代虽没国教上升到全民信仰的地步,可普世的价值观里是有伦理道德存在的,与法律形成互补再加以一些宗教的敬畏精神,保障人民这种精神世界的信仰,今天的中国最大的问题正是把这个破坏掉了,各种人格底线被打破,才是现今问题的渊源。
伊朗有些法律尤其是对女性的法律看上去没有人权,不过宗教在至少还能还原真相,像这部,最后还是大家把知道的都摆开了说出来了,像《一次别离》也是最后怕惩罚在孩子身上,不敢接受赔偿,是愚昧也好,良心也好,说出真相还于清白这也是宗教的一些积极因素,至少我看来总比碰瓷那种无底线的要懂得廉耻吧。
从本片来看,我更相信导演要探讨的是人本性自私的一面,伊丽那个我不希望知道是自杀,虽然那个可能性更大。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
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
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
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一部难得的伊朗中产阶级题材影片。
而这部电影的出处。
是大名鼎鼎的阿巴斯。
关于伊丽的失踪之谜。
及情感困惑。
都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中莫名隐匿的安娜。
不同的是影片最后确认了伊丽的死亡。
不同的是她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会死。
却依然是谜。
影片之前的一段对话也许提供了答案——她问阿默德为什么离婚。
阿默德说"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结局。
"伊朗文化里,人们对安宁的捍卫更像是对宗教信仰般的虔诚。
哪怕这种安宁的背后是巨大的痛苦。
是要延续一辈子的。
剧终时。
当众人合力将搁浅的汽车推上岸的镜头则因此充满了隐喻色彩。
影片前面1/3是愉快轻松的家庭聚会,也是伊丽与艾哈迈德相亲机会。
伊丽试图融入这群友好的朋友聚会中,但面对塞碧德朋友们热情的祝福和未解的烦恼,显得不知所措,她仍坚持聚会到点就离开的想法。
在伊丽说了一句:“我真的该走了。
”之后,传来了排球撞击窗户的一声惊吓,故事随即转入中间的1/3的各种焦虑和猜测气氛:“伊丽到底去哪里了?
该如何向她家人交待?
”随着“伊丽哥哥”登场,故事最后1/3大伙随即陷入了如何摆脱“我们邀请了订婚女子参加了这次相亲聚会”的罪名的焦虑。
这是一种道德的罪,伊丽的声名被无形地绑在未婚夫身上,也是她苦恼的来源。
众人为了安全和自身的声誉,要求塞碧德撒谎。
当未婚夫问:“我花了三年时间在她身上。
我只想知道她是否拒绝,这对我很重要。
”塞碧德不敢直视地说:“没,她没有拒绝。
”未婚夫听了之后,即使看到死去的伊丽,即使在返回德黑兰途中看着伊丽的行李,他都有一种释然的悲伤,仿佛在说:“你没有拒绝。
”众人之中,只有塞碧德陷入说谎的痛苦。
网上有评论说伊丽逼于教条压迫选择自杀。
我觉得夸张了!
影片中导演给予了无声的批评——沾污伊丽声名的行为是有意、有序地进行。
也透露了伊丽意外死亡的答案——她决定离开未婚夫,也不想结婚,关心不能激动的母亲。
我喜欢伊丽在海边玩风筝的镜头,那是她最自由、最快乐的笑容,在蓝灰色的海洋背景中,像飞上天空中的风筝。
电影表演经典示范教材。
不是新片,却是近期阅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部,真实,不做作,无表演痕迹,伊朗电影一次次用平凡小叙事把自己推向国际影坛,全赖那些演员朴素的“表演”演绎画面和渗透情节的能力,这种能力超替了场景大制作,亦如他们平实的生活。
《一次别离》的主演在本片中没有凸显,似乎在告诉我们,伊朗优秀的演员太多了。
影片前四分之一是剧情片,4男4女结伴郊游,其乐融融,波澜不惊的叙事。
而后急转直下,有男孩的溺水引发了伊丽离奇失踪的事件,在抽丝剥茧般的悬疑解谜下,逐渐透露出伊丽的人物背景,无论是因为救人而溺水而亡还是因为恐惧以有未婚夫的身份参与被安排的相亲而自杀,影片更多表达的是伊朗传统观念与外界的冲突,或是说是某些伊朗的传统思维习俗对人情的吞噬,而这种痛苦刻在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
伊朗的电影每每让人欣喜,水准一向很高,对于来自伊朗的影片,我一向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值。
尽管如此,这部《关于伊丽》(又名《艾莉的小秘密》、《海滩的那一天》)仍然让我惊艳。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题材的现代性与故事的开放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迷伊朗的电影,从《小鞋子》到《醉马时刻》,凡是我所能找到的伊朗影片,都找来看了个遍。
伊朗的电影给了我非常完美的印象,电影所表现的主题及题材,影片的风格与表现手法,也让我对伊朗电影的观感模式化了,认为伊朗的电影有其独特的风格。
这些电影里的伊朗,是一个传统的伊朗,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之中。
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伊朗人的淳朴,也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更能从影片中缓缓流动着的情绪中,感受到他们的悲苦与乐观。
这些电影都打下了深深的伊朗烙印,带着一股浓烈的伊朗味儿。
《关于伊丽》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同的伊朗。
这是一个现代的伊朗,电影中的人物是一群受过教育、有着不错职业的伊朗中产阶级,他们开着车来到海边,享受着度假的休闲时光。
这与过往伊朗电影的题材具有很大的差异, 充满了现代感。
以前在伊朗电影中唱主角的传统与宗教退隐在影片的背景之中,以前主角多是儿童或者封闭乡村中人群,现在让位于都市中的中产阶级,那种缓慢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也变成了充满了动感的城市生活。
电影中人物的生活,与现时世界中大多数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并无二致。
这是其题材的现代性。
《关于伊丽》这部影片的故事也很具开放性。
影片从一开始就让观众猜想,导演将如何把故事讲下去,他会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电影看了一半,伊丽的命运开始吸引了观众,电影拍得有些悬疑性了。
随着故事的进展,伊丽的生死已经不是观众最想了解的,而她的身世则成为最大的疑团,她是谁?
她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不过,直到的最后,影片也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一切只能靠观众自己去体会。
这样的故事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没有答案的问题留给人们的思索也多,也让影片本身增加了可看性。
虽然《关于伊丽》一片从故事的内核到其外在的形式,与世界主流的影片有甚多相似之处,但其也有独特之处, 这种独特之处决定了电影的伊朗血统。
这种独特就在于那个漂亮而神秘的伊朗女孩伊丽。
伊丽并非电影中的主角,但电影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她而展开。
伊丽有着伊朗女孩的那种明艳,年轻的她确实让人动心。
她浑身充满了魅力,也密布着神秘。
伊丽只是她的昵称,谁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
关于她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叙述,是否真实只有天知道。
这是一个神秘的女孩,这样的女孩在各种形态的社会中都会有,但伊丽的身上却有着鲜明的伊朗特性。
从故事中人物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伊丽是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她有未婚夫,但对其并不满意。
她甚少话语,我们很难知道她内心的想法,知道她心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她是否知道此次的海滨之旅其实是在为她相亲?
这也是影片至关重要的地方,是决定伊丽是否死亡的关键。
在其他文化之中,有着未婚夫仍去相亲,也许只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在伊朗穆斯林价值观中,伊丽所背负的是一种罪行。
这是一种她无法承受之罪。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影片的伊朗特征。
也许她是抱着一种幻想而来,但当事情明朗化之后,她感觉到了害怕。
她想到赶快离开,在难以达成之后,死也就了她最好的选择。
不管她是因救人而死,还是选择了自杀,这一切已经不重要。
在她离奇地消失之前,电影以特写的方式表现着她放风筝时欣喜的表情,在现实中她不能像风筝那样自由地飞翔,平静也已经远离她而去,那么只有死才能洗刷她负罪之身,才能得到她所希望的自由。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她以死亡来结束了一切的痛苦,却未能洗刷她的耻辱。
随着她的离去,她的所有秘密都封存于大海之中,别人的耻辱与罪恶都与她一起逝去,然而她却得不到宁静。
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伊朗女孩,直到死,还处于一种没有结局的痛苦之中。
这个冷热无常的季节每天都能四点醒也是一件幸事儿,泡杯咖啡躲到平台上看部两个钟头左右的电影,顺便还能观赏片刻被建筑物遮挡得残缺不全的日出。
看完《关于伊丽》正好6点15分,鸟叫,微风,一点儿东边的微光反射到对面的玻璃上,淡粉色的带点儿紫色光晕,就像伊丽在海边失踪前放的那个风筝,踌躇了一会儿,转瞬即逝。
法哈蒂的片子快刷完了,除了06年的《烟花星期三》目前对伊丽的喜爱超过了《一次别离》… 生活化的开端,几对男女带着孩子进行着一次看似普通的度假,繁杂的对话和不停穿插的镜头,日常的群戏漫不经心的交代着人物关系,一些细微的情节断续在为后段的矛盾焦点做着铺垫,预示着孩子会溺水,暗示伊丽隐藏的焦虑,每个人的心照不宣和自私的流露。
作为故事中心的伊丽在全片进行到三分之一时就神奇的消失了,是死是活,是逃避还是自愿?
接下来是众人的寻找,群体关系的剥离,每个人都进入独立的情绪点,态度的差异…关于伊丽真实背景的挖掘,发现,继而到责任的推诿,暗示道德指标的论证。
关于伊丽死亡的原因,我觉得已经交代得很明确了,就是单纯的救孩子,一个抹了护手霜然后去和孩子一起放风筝的女人怎么会突然就选择去自杀呢,与其硬说成逃避现实去死不如说是死亡在这一刻选择了伊丽,伊朗的社会背景下,伊丽的现状和她选择的做法已经足够让她脱离不了死亡的阴影,被道德伦理宗教捆绑的她也许活下来也是与痛苦交缠的一生…… 伊丽放风筝时开心得像个孩子,奔跑 大笑 天空中飞起来的那抹颜色也许就是她向往渴求的自由之身吧,她最后的一句台词是“我现在要走了”…死亡恰好迎接了她。
伊丽与阿默德在车上的聊天,问及阿默德离婚原因时,阿默德说:“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 听完之后伊丽的微笑缓慢消失,继而面目表情的看向前方…点睛之笔。
再次惊叹于伊朗演员的表演水平,极度的生活化,真实性,本片的群戏表演十分绝妙。
导演的调度能力十分之强。
关于剧情:一场失踪引发的风波,几个人性的刻画十分立体。
到了最后,伊丽何去何从不再重要,导演聚焦的是女性的地位与话语权。
伊丽带着她悲伤的结局去了,而歌什菲则带没有结局的悲伤一直痛苦。
这是伊朗的传统与制度给她的枷锁。
从《一次别离》到《推销员》再到《关于伊丽》,也不知道何时爱上了伊朗电影还有剧本写的真的不错 每个角色都构造的很立体 神态言语动作间就能意会到此人物是什么性格 看完了之后脑子里对每个人物都能想到词语来概括的印象 当矛盾出现的时候 每个人物都开始暴露真实的自己谩骂 责怪 推卸责任 心虚愧疚 焦躁 心痛 几对夫妻也是不同的风格 有的逃避 有的不知所措 还有的敢于承担但又无从下手 一开始伊丽急着离开的时候表示费解 因为也没有介绍任何背景 只当是被安排来相亲的 因为跟男方相处也挺好 可是大家嬉戏的时候她又跑到一个角落自己呆着 明显有心事但知道她有未婚夫这一事实之后才知道她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她放风筝的那段肆意的画面仿佛就埋下了伏笔结尾处未婚夫质问 当她被邀请的时候有没有拒绝过 就很像男人在质问女生是不是处
Farhadi的剧本好棒,一个空间内的对话群戏实在太显功力。围绕神秘伊丽的抽丝剥茧,也谱了一副伊朗中产的众生群像,对婚姻、宗教、善意谎言的道德作出关怀。要是不知道伊朗宗教道德法对已订婚妇女相亲违法作出规定,这片子看着有点奇怪,还好看之前补了点知识
看完后我讨厌这一群人中的所有人。
6/10 打卡发哈提的电影;还是更喜欢《一次别离》的强情节设定吧
很会讲故事。溺水那段莫名戳笑点- -以及波斯女子实在太美。
好好看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制度下人性的压抑
剧情拖沓,苍白
开篇太吵,后部太闷。当作风俗文化片或可一看。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麻辣彼得,这什么玩意儿?什么鬼东西??15分钟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立意有点散,不像《一次别离》那样指向清晰,但讲故事的节奏真是出神入化,把很普通小事件讲得这么跌宕起伏,和达内兄弟有一拼。
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应该是好电影,不过我get不到这个电影的点,因为我们这里没有这个氛围。不喜欢了就分手呗,就退婚呗,哪还有那么多纠结?
"一个痛苦的结局,远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这句男主角前妻离婚那天对他说的话也许能代表整部电影。
xzd
最后陷在海滩上的汽车影射着一群人的困境,我们为了息事宁人教小孩子说谎,为了大局考虑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为了自身声誉践踏死者的尊严。是与非暧昧不清捉摸不透,在声声海浪里和伊丽的尸体一样浮沉无踪。舞台话剧一样的结构,人物之间充满张力。对古兰经发誓,见识伊斯兰国家对于订婚誓言的不容亵渎。
与推销员一样的当事人女性无用的暗喻。开放悬念有些是枝裕和的悼亡感。被孤立的女人;陷入沙子的车;某些冲突发生在镜头外,实拍女性心境;海浪声描绘心境的混乱;风筝是不受控制的命运;“我要一个人静一静”反应了道德与逻辑的冲突,与中国的道德控制很像。话剧式排演,镜头变化丰富,上乘
伊朗电影有其独特的味道
第一个镜头有点牛啊(个人吐槽,我本来想通过头巾颜色分辨女角们的…)女性压抑?故事有点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