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是一个性格极慢的小伙子,他长着一双骆驼眼,不慌不忙地半睁着。
父母和他说话时,他不耐烦听,就半闭着眼睛想他自己的事,不理会他们。
只有媳妇朱小环和他说话时,他的眼睛才睁大些。
小两口感情很浓,小环爱极了张俭,觉得他特别有“男子汉气度”。
严歌苓的小说《小姨多鹤》中,张俭是一个有大主意的人,他的爸爸是铁路一个小站的站长,虽然叫站长,手下没有别人,也就是他自己管理自己。
张俭有一个哥哥,因此大家叫他“二孩”。
哥哥年轻时离开家,一直没有音讯,所以家里传宗接代的任务就落在张俭的肩上。
二孩娶了朱小环,两口子感情很好。
小环身怀六甲时,出门遇上了日本兵,慌忙奔跑中她流产了,大出血,导致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站长和老伴在市场上,以大白菜的价格买了一个日本女人,叫多鹤。
当时日本刚投降不久,在中国的日本人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张家不敢张扬,多鹤就一直躲在屋里,加上语言不通,她从不出门。
老两口打算让多鹤为张家生个儿子,就逼着张俭晚上到多鹤的屋里去。
张俭心里抵触日本人——毕竟他那没出生的孩子是因为日本兵才没的——他完事就回小环屋里。
一来二去,多鹤怀孕了,张俭就踏踏实实在小环身边,他的心没离开过小环。
小环揣着个枕头回娘家,装作要临产了。
多鹤生了个女儿,取名春美。
老两口想要孙子——这胎是女孩,那就再生一胎。
张俭不得不继续努力。
街坊邻居都知道站长买了个日本女人,为了躲避人们的闲话,多鹤再次怀孕,张俭一家四口搬到了遥远的东北,那里新建了一座钢铁厂,大量招收工人。
张俭成为车间的吊车司机;厂里分了房子,他们安顿下来。
小环给多鹤换了身份,多鹤改名叫朱二环,是朱小环的妹妹。
多鹤第二胎生下双胞胎,都是男孩,大的叫张钢,小的叫张铁。
孩子们管多鹤叫小姨,管小环叫妈妈。
小彭、小石和张俭是老乡,两个小伙子都没成家,他们常常带着好吃的来张俭家,由小环给他们做熟了,男人们一起喝喝酒,孩子们跟着解解馋。
两个年轻人喜欢俊俏的多鹤,他们对她的身世感到好奇。
她不大说话,有些神秘,也更加迷人。
他们争先表现,都想成为小环的妹夫。
小彭家里给他定下个娃娃亲,他嫌弃女方脸盘大,为了多鹤,他回老家坚决把婚退了。
小石不像小彭有水平,有魄力,他有一次猴急地在楼梯口堵住多鹤。
他早就看出来她是日本人,他威胁说要去告发,逼着多鹤和他进一步交往。
小环走过去,打着哈哈解了围。
张俭下班回来,听小环说起小石怀疑多鹤是日本人,并提到“告发”这两个字,他想到全家人都不安全了。
张俭第二天上夜班,小石临时调班,也上夜班。
看着吊钩下面的小石,张俭恍惚了……吊钩上的钢件掉了下去,正好砸中小石,小石当场死亡。
张俭抱着血肉模糊的小石,悲痛欲绝。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次事故,唯有小彭怀疑张俭是故意的。
不过小彭退婚之后,心里虽然惦记多鹤,但他比小石含蓄,从老家回来后一直没去张俭家里,也就是说他没再去找多鹤。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小彭在厂里当了头头。
张钢投靠了小彭,跟着他到处去贴大字报,并和家里断绝了关系。
早就想离开那个家了,张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小彭揭发了家里所有的“秘密”。
加上小石的死,张俭被定罪,判处死缓。
在小环的努力下,渐渐减刑。
日本代表团来中国寻找遗孤,多鹤回到日本。
张俭出狱了,可是他的身体已经垮了,骨瘦如柴,整天精神萎靡,没有力气。
多鹤先后将春美和张钢接去日本;后来又把张俭接去治病。
张俭被确诊患了骨癌,过了个把月,死在医院。
在小说中,张俭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自从多鹤来到张家,他的话就更少了。
他轻易不说出自己的想法,除了小环,没有人知道他的心思。
电视剧《小姨多鹤》由安建导演,2009年正式开播。
剧版的改动很多,尤其姜武饰演的张俭,几乎换成了另一个人。
他幽默中有些滑稽,动不动冲着他爹爹喊“断子绝孙”,这话不但捅了老爷子的肺管子,也会让小环伤心,不合时宜。
他有“妈宝男”特质,小环生气回了娘家,他偷偷给小环写信,被老张发现,他躲在娘身后和他爹叫嚣,“我是谁的种!
”把他爹气得直跳脚。
媒婆来家里,本来是老张招来的,张俭为了讨好小环,当面贬损女方不说,还拿起笤帚,把提亲的打了出去。
后来老张摆一桌子酒赔礼道歉,这件事才算过去。
全家人逃难的路上,尸横遍野,他们到了小环娘家,老张诉说半路上差点没命,驴车被炸得飞上了天,张俭却在厨房偷偷地笑,这是演员出戏了吗?
张俭和多鹤在外面偷偷约会,他常和多鹤说:“别怕,有我呢。
”可每次一到真格时候,他怂得最快。
比如,面对小环和小彭,他不敢承认带着多鹤去看电影了,多鹤被逼得左右为难,是小石来帮忙解了围。
还有,小环喝药了,倒在地上不能动,张俭的脚却崴了,瘦小的多鹤把小环背到医院。
最不应该的是,剧版将小石改成了好人,他善良又靠谱;把多鹤也改成了勇敢追爱的人。
经过了多年的等待和波折,两人终于要走到一起了,张俭却把小石砸死了——此处是一大败笔,或者说是三处败笔!
总之,剧版前半部分的张俭,是个“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的角色。
在那之后,张俭在对付小彭的过程中,突然智商复原了,有勇有谋,他摁住小彭写“认罪书”,让小彭一直不敢报复他。
后来,小彭爬上领导岗位后,出手将张俭抓起来,主要有两个理由,其一,砸死小石是张俭故意的;其二,硬说日本人多鹤在执行特别任务。
张俭突然变得沉稳、有章法了,让观众感觉和前面的那个张俭有些脱节,其实这才是原著里张俭的样子。
快结尾时,小彭写的那份“认罪书”似乎变成了主要矛盾,张家的苦难成了大家的关注点,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非常有历史框架的原著,一下子对焦到小家小户的琐事上面了。
张俭出狱后,像老太爷一样,品味着生活中那些他原本没在意的幸福——曾中风的小环,双手灵巧地为他按摩,他们说着笑着,美满地生活下去……当然,剧本主要是编剧改的,演成这样也不能全怪姜武,而且很多观众非常喜欢这部剧。
品味别人的故事,领悟自己的人生,下期更精彩。
(图片源自网络 侵权删除)
对不起,给了低分,事实是,我看孙俪已经看得审美疲劳了。
而且,严歌苓本身的小说真的是要好很多。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人都是活生生的,刚看到闫学晶的泼辣还是十分满意的,但是看看孙俪,真的是审美疲劳了,不觉得美丽,也不觉得温婉,去找小石时候的表情,不知怎么的,我就觉得她应该去演严歌苓笔下的白蛇,尤其是被关起来对着附近工人哄骂调情的那段。
感觉有点失望。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引言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女作家高度的敏感和自身的现实体验,体味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用她深邃的小说文本揭开了笼罩在生活上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女性千百年来沦为他者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挖掘出女性的魅力所在,展示出女性的本真。
对于近现代小说作品的研究往往是将作品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相联系,在讨论严歌苓作品是否反映现实这一点上的有关研究还是比较少。
还有些研究只是注重文本分析,针对作品本身的文学特点展开研究。
我认为严歌苓的作品在使用乡土气息浓厚的语言、人物形象的诙谐性及讽刺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从美学的角度开拓了新的空间。
因此,我觉得对于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比较重要,我将针对女性自身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而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思想都力图建立一种新的女性文化。
有破也要有立。
在对男权批判和男女性形象解构的基础上,目的是建立新的女性意识。
在这里,女性独立意识是目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除旧迎新的关键。
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探索是女性主义文学的重要方面,当然女性主义文学及其外围的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也不例外。
文学当中的女性形象要树立女性独立意识,往往都是从对小说内容、背景开始的。
因此,对于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我觉得要从女性意识和思想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待女性形象。
本文将在前人历史主义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主义的视角,结合作家作品内容和时代背景细化对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以严歌苓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历史主义观点,对小说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作了具体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结合人物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力图揭示作品通过塑造典型女性人物形象表现殖民地经济贫困和封建精神压迫的现实主义特色,并寻找被曲折反映在作品中的作家女性特色意识。
二、女性形象归类严歌苓作为新一代女性文学作家,不仅仅其性别是女性,其笔下小说的关注中心也往往是女性,而在这些小说当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丰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因为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形象特色而深入人心,给小说的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笔者对于严歌苓小说的阅读和研究,发现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知识分子、底层妇女以及其他阶级的妇女,在本章节当中,将针对这三类形象进行归类叙述。
2.1知识分子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第一种类型就是知识分子,这一类的女性形象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在进行讨论的时候,严歌苓曾经表示过:“在黑暗的年代,知识分子经常被统一民族的成员指望挺身代表、陈述、见证那个民族的苦难” ,因此,在她的小说创作过程当中,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并不像一般的小说当中那样的光辉,也没有充满了女性的那种光鲜亮丽,相反的,却带有了那种浓重的黑色色彩,充满了悲剧的厚重感。
而这样的悲剧感觉并不是因为女性本身没有必要的知识,反而是因为女性知识分子或者是因为过于单纯,或者是因为环境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脱离了知识分子本该拥有的理性氛围,而堕入到悲剧的深渊当中。
严歌苓小说《雌性的草地》当中的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一群青春少女,虽然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但是对于高中知识的掌握使得她们成为“文革”年代的先锋分子,但是响应时代的号召最终所带来的却是悲剧,对于理想的坚持的或者是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也有彻底扼杀了自己的人性,成为了没有雌性特征的人。
女性自身的“性”话题是被知识分子女性所不了解或者是所不齿的,但是最终因为“性”而和最终的理想准则所相抵触。
女性自己独特的性别决定了严歌苓笔下的知识分子女性的悲剧。
这样的女性例子还有《一个女人的史诗》当中的田苏菲,她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类型,她对于“性”的承认体现在她对于爱的执著追求,正是因为这样对于爱的本能和直觉的坚持,让她虽然面临着一切的苦难,但是却有着坚持走向幸福的希望。
可以说,严歌苓笔下的知识分子女性难以脱离悲剧的命运,但是造成不同的是人物自身对于自身态度的认识。
2.2底层妇女严歌苓笔下的另外一种比较多的女性形象就是底层妇女,对于这一类女性的态度,严歌苓的态度和对待知识分子女性有所不同,虽然严歌苓笔下的底层妇女的形象受到了种种来自于社会、家庭等周边环境的困难环境所带来的磨难,但是和知识分子不同,底层妇女的韧性更加强,虽然一样迎接着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生,但所采取的态度却不是绝对的逆来顺受,有部分女性形象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对于社会的常规进行了反抗,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原则进行了坚持。
这其中的例子比较明显的就是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当中的王葡萄这个女性形象,她作为一个孤儿,被当做童养媳一样的长大,基本来说没有自主的权利,一切都是以夫家为先,但是随着成长,她本性中的那种倔强展现了出来——因为要执意救自己的丈夫,而成为了寡妇;为了自己家的温饱,而拒绝把自己家的锅充公;为了孩子,即使怀孕也要假装没有,坚持生下来等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大方向的,甚至违背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但是也正值这样的倔强使得她就会了自己只剩下一口气的公公,自己的还虽然让侏儒领养了,但是却成为了大学生,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这样的一名女性虽然为周边的环境与人们所不齿,但是她对得起那些自己想要拯救的人。
最终王葡萄虽然走向了自己孤独而充满了凄凉的人生,但是却不把这样的悲剧当做倍觉。
反观《白蛇》当中的两位女主角,虽然充满了对于对方的强烈爱恋,也付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却最终屈服于社会和舆论,虽然嫁人和成为姐妹这样的结局对于一般的女性来说算得上是欢喜人生,但是实际上那种爱情灭亡和无望的人生才是最大的悲剧。
严歌苓笔下的底层妇女形象虽然更加看透了人生中的苦难,但是充满了苦难的人生却不会让她们自由。
2.3其他阶级妇女除了看似处于社会高层的知识分子的女性形象和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形象之外,严歌苓的小说当中还有其他的女性人物形象,而因为严歌苓小说自身在形象塑造上的复杂性,因此这一类女性形象也不在少数。
同样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虽然在身份和地位上和前两种女性形象有所不同,但是就悲剧性意味上来说,还是一样充满了相似性的。
例如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当中的多鹤形象来说,多鹤本身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人的仇敌——日本人,但是却受到了中国人的照顾,这样的一个异国女性,对于任何一个阶级来说都是异类,尽管她想要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当中去,但是最终还是会被认出来、被出卖,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这样的异国女性不仅仅是针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女性到外国生活而产生的悲剧在严歌苓小说当中也是存在的。
这一类的女性因为自身身份的不明确,因此有很多的都是旅居异国的女性形象。
对于这样的旅居来说,严歌苓是十分喜爱的题材,她曾经这样说国:“到了一块新国土,每天接触的东西都是新鲜的,都是刺激。
即便遥想当年,因为有了地理、时间、以及文化语言的距离,许多往事也显得新鲜奇异,植一一有了一种发人省思的意义。
侥幸我有这样远离故土的机会,像一个生命的移将自己连根拔起,再往一片新土上栽植,在新土扎根之前,这个生命的全部根须是裸露的,像是裸露着的全部神经,因此我自然是惊人地敏感。
伤痛也好,慰藉也好,都在这种敏感中夸张了,都在夸张中形成强烈的形象和故事。
于是便出来一个又一个小说” 无论是《栗色头发》当中的生活窘困却又有着盲目的崇高感的魅力东方女子,还是《大陆妹》当中寄人篱下而习惯被嘲讽,努力学习却最终因为唐诗落泪的大陆妹,这些形形色色的形象,都是代表了那些身份背景无法去得任何一个阶级认同的女性的悲剧人生。
这样的女性形象同时也体现出来的是西方话语霸权之下的东方女性,地位的再次下落。
三、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按照自身的阶级和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但是对于这三种类型的女性来看,总的来说,他们的命运都是具有悲剧色彩的,但是他们之间的性格和思想却有所不同,本章节当中针对这两点来进行分析。
3.1性格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性格上都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有着一定的韧性,虽然这样的韧性有的反映在了不同的层面上,有的女性对于社会有自己的反抗,而有的女性则是逆来顺受,但是总归来说女性自身的韧性保证了女性即使在自己的悲惨人生当中,也能够比较坚强的活下去,这样才是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而另外一个性格上的相同点就是他们自身的“母性”特征的表达,虽然当中的女性没有经历过“性”的经历,但是关于自身的女性与“母性”特征,却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在对于男性和孩童的形象上,女性所展现出来的是无比的耐性,和包容能力,是对于他们的爱护,即便是放弃了自身作为女性的特征,但是这样的“母性”基本性格当中的温顺与善良是难以磨灭的。
3.2思想分析完了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的两大性格特质,可以看出其性格当中的温顺与善良是与其思想有着十分深厚的关系的:3.2.1男权文化对于女性思想产生着最大影响,并且在女性的思想当中被反馈出来的最大的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男权文化,实际上这样的男权文化是充斥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即使是身处异国,也无法摆脱男权文化的思想阴影。
由于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宗法制度之中,因此女性对于主管社会的男性是充满崇拜的。
而且在女性教育上,往往是灌输一些男性的伟大,与女性的单薄,从思想上使得女性对于男性产生崇拜,对自身产生轻视。
她们盲目地把自己的生存依赖于男性,这揭示了女性对男权文化的投降。
这不仅是因为男性自己把自己放在了很高的地位上,而且其中还有女性自身的推波助澜,正是女性对于男性的容忍,对自身认识的偏差,使得男性地位日渐高于女性地位,直到男性地位确实高于女性。
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中,导致了男性权利的无限膨胀,男权文化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
3.2.2反抗与认同但是这样的男权文化并不是绝对的处于领导地位,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对于男权还是在认同之外出现了一定的反抗。
正如上文所述的《第九个寡妇》当中的王葡萄的形象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社会环境关于生存和道德的压力之下,严歌苓笔下的女性还是有开始反抗,这种女性的畸形的生存环境导致了她们思想的变异,长久的积累使得女性的性格中出现了不满。
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她们开始进行了一定的抗争,但是之所以还是以悲剧为结局是因为女性,从来没有进行过自我意识的思考,也没有积极的认识和改正,甚至没有真正实现这个自省,反而是进一步的忍受或者把这种缺点与丑恶全都爆发出来。
这样不彻底的反抗和漠然的认同是严歌苓笔下女性形象的思想之一,也是他们的悲剧来源。
四、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文学与文化意义通过上文对于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有关分析,可以看出,严歌苓的女性文学的一些特性,和严歌苓一样,莫言和卫慧也都是十分有名的文学家,而在本章节当中,将结合这三者的对比,以及针对于严歌苓笔下的女性文学与文化意义进行多方位的探讨。
4.1严歌苓与莫言对比莫言本身的性别不同于严歌苓,因此对于女性文学的视角,莫言和严歌苓还是有所差距的。
同样是异域文化的描写,莫言的着重点更加倾向于对于家乡的怀恋或者是一种“怨念”;而严歌苓则不同,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在异域文化的氛围当中,很少直接反映出来对于家乡的怀念,而是在异域文化的沉重负担和周边环境的不融合之下,较为清晰的反映出来那种对于家乡的感情。
可以说,莫言比较明确的反映出来的怀念和怨恨并存的“思乡”情感,而严歌苓则是通过情感的反差,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对于家乡的暧昧不明的情感。
4.2严歌苓与卫慧对比而和严歌苓相比,卫慧对于女性文学的注重的方向有所相似,二者的《白蛇》和《上海宝贝》都设计了女性性爱和同性恋之间的情节,但是和严歌苓所不同的是,卫慧所侧重的方向更加直白,而且敢于将“性爱”作为“性”的特征来彰显,通过“性爱”来展现同性或者是两性关系;而严歌苓则是将“性爱”作为“性”的一部分,同时也将“母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作为性”的主题之一来展现女性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说,卫慧对于女性的特殊性的展现更加大胆,而严歌苓则更加全面的塑造了女性形象。
4.3文学意义而从文学角度出发,来看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女性文学的写作,其文学意义在于对于现实社会的反应,在于对于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在于体现出了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学背景,是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
可以说,严歌苓小说的文学意义就是为女性文学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不仅仅是以悲观的角度来看待女性形象,而是各种女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的命运悲剧,全面地去看待旧时代和新时代交替、故乡和异域当中徘徊的女性,对于女性形象的文学塑造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4.4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的意义,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女性和男性文化上,一个是故乡和异域文化上。
对于女性文化来说,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严歌苓女性小说不仅仅讨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思想和情感凋零,同时也讨论了女性情感和“性”的最终归属,出现了女性的非常态情感这类的边缘题材,但是在写作当中,严歌苓避免了庸俗化倾向,无论是对非常历史时期性取向的转化,畸形情感,恋童还是其他非常态情感,在小说当中,严歌苓都是平和、理解的,展现出来女性的情感复杂,是真正的关注女性人生的。
而在对于异域文化的归属上,则探讨了女性内心的归属感问题,这部简简单单的是对于“故乡”情感的探讨,而是进一步关注到了女性自身对于“归属”情感的依赖,因此显示出了那种暧昧的、模糊的、难以名状的孤独感。
总结在以往众多的论文研究,只是关于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和其内涵意义的研究的一少部分,例如李文杰在《论严歌苓的女性写作》(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7)中对严歌苓自80年代至今创作的三部具有代表性的本土题材小说进行细读,将其中的重要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和阐释,探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与政治、父权、爱情关系中确立主体性的情况,对严歌苓的女性写作立场进行初步概括:在作者现实性较强的作品中,政治、父权、爱情,无一不成为压抑女性自我意识的因素。
本文在对于严歌苓小说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其女性形象按照阶级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分子女性、底层妇女和其他阶层的女性。
虽然分类不同,但是在性格特质上他们都具有“韧性”与“母性”,同时也因为思想上对于男权主义的认同或者反抗而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始终没有能够脱离社会的压迫,温顺与善良的本性导致了她们的悲剧。
而通过对于莫言与卫慧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异域女性文学写作当中,严歌苓更加愿意是通过情感的反差,在一些细节上体现出对于家乡的暧昧不明的情感;在对于女性的特殊性的展现上,严歌苓倾向更加全面的塑造了女性形象。
这样所塑造起来的女性形象在其文学意义上和文化意义上都有其独到性,因此严歌苓小说才会如此为人称道,其其中的女性形象才能丰满并且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1]邱琪. 论严歌苓海外小说女性生存的文化心态[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2]王楠. 游走在历史之外的温情[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09) . [3]刘晓伟. 从“雌性”、“地母性”到“圣母性”[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09) . [4]宋扬. 论严歌苓小说的伦理世界[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9) . [5]王君. 论严歌苓小说的女性生命创伤主题[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6]朱晓静. 论王德威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11) . [7]李佳. 论严歌苓小说的文化身份建构意识[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10) . [8]厉双庆. 试论严歌苓小说的视听化特征[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10) . [9]王僖. 论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主题转向[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09) .[10]严歌苓.从雌性出发雌性的草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9.[11]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 J].名作欣赏, 2004(5): 48-49.[12]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黄”与“红”———浅谈雌性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性与欲望”[J].华文文学, 2005(3):61-62.[13]倪立秋.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J].华文文学,2007(1): 78-79.[14]付立峰.论严歌苓的“母性”叙事[ J].华文文学, 2007(3): 39 40.[15]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3(4): 43-44.[16]陈思和.人性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6.[17]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性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J].名作欣赏, 2007(4): 81-82.[18]张勇.现代性与人性的交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6 (3): 53-54.[19]余学玉.文化错位与人性迷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5(2): 21-22.[20]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 J].华文文学, 2003(3): 43-44.[21]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1999(2): 45-46.[22]刘艳.异域生活的女性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0(3): 18-20.[23]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J].华文文学, 2000(2): 31-32.
熬了两个通宵终于和妈妈一起看完了《小姨多鹤》,每一集都处在流泪和准备流泪的两种状态之中,为了剧中的母爱、坚韧和苦痛而从第一集哽咽到最后一集,着实不易。
通篇看完后有种沉甸甸的感觉。
说实话,我看过的中国大陆制作的电视剧很少,平时都打着学英语的幌子狂迷美剧,但是接连两部电视剧《潜伏》、《小姨多鹤》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有始有终的认真品味了每个细节,每句台词。
恰逢前几日《阿凡达》热映,在新浪围脖上看到一句评论:“技术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十年,人性上中国电影落后五千年。
”当时看到这句评论有点断章取义了,颇有微词,但是当时又一时想不出印象中哪部中国电影格外闪耀人性的光辉,不知这句话是否也适用于中国电视剧,如果是的话,我好想说,《小姨多鹤》这部电视剧,真的让我体味到了人性,深刻而普遍的人性。
看到豆瓣上好多人都呼吁一定要看《小姨多鹤》的原著,电视剧翻拍的有多篡改,其实有些庆幸先看的是电视剧,这样在看的时候才会完全的纯粹的投入剧情和表演之中,而不是分神鄙视编剧。
所以,下面的评论完全是基于电视剧本身的,对于严歌苓的原著,我心存敬仰,真的是很厉害的女作家,将女人的美和悲刻画的那样淋漓尽致,无论是一个人的还是俩个人的,“史诗”一词真的不为过。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一对老夫妻,五个人就像被命运捉弄一样深深的卷入一潭苦水,越挣扎就陷的越深。
每个人都有他可怜至极的地方,但是谁又比谁苦?
谁又应该让着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恐怕没有定论。
“到底你是孩子的妈还是我是孩子的妈?!
”——朱小环每次听到她对着多鹤吼出这句话我的心都很疼,明明孩子是竹内多鹤十月怀胎生下的,吃尽了苦头,为什么在朱小环的嘴里就可以这么轻易的、大义凛然的蹦出这样一句质问的话?
有时真的分不清这话是质问多鹤的还是质问她自己的,惟有一种原因可以解释,小环是极其单纯的女人,在孩子的事情上她是真的将自己烙印上妈妈的标签,所以才可以这样毫不犹豫的质问。
小环可怜,在“无后大过天”的家庭里她偏偏不能生育,这样不可解决的矛盾为整剧铺下了悲怆的基调;小环是因为日本兵的骚扰而跳崖不能生育的,偏偏丈夫二孩儿要和一个日本女人生孩子;孩子生下来了虽然管她叫妈,可是亲妈和亲爹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二十几年,每天担惊受怕的日子可以想象得到。
她在夹缝中生存,公婆逼她,道义逼她,使得她自己只能满心苦痛的蹒跚前进。
她绝不是完人,只是一个善良、刀子嘴豆腐心、除了丈夫的事其他都好说、心胸没办法宽广的普通女人。
每一个女人身上都有朱小环的影子。
“可以的。
”——竹内多鹤这是多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那场款日持久的战争不光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老百姓,还破坏了很多日本普通家庭的幸福。
多鹤和婆婆间的母女情感是最为感动我的,我就受不了和妈妈有关的情感,绝对的敏感,都不太敢去看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
始终认为母爱是最伟大的,最让人动容的。
多鹤这个角色实在是太隐忍了,一个人的一生怎么会充满这么多苦痛,东北话说就是“憋屈”,太憋屈了。
日本女孩被卷入这场战争,在16岁时就受尽了机关枪和炮弹的惊吓;被土匪装进麻袋一毛钱一斤的卖;遇到了她时常挂在嘴边的好心中国人家,还得与他们家的“傻儿子”生孩子;明明是付出自己的贞操,却要主动示好,洗澡水洗脚水一应打好,得来的还是二孩儿粗暴的拒绝;生下了孩子不能做妈妈,只能做小姨,每天受小环冷言冷语冷眼;砸石头、喂三个孩子、拉煤车,那些男人做起来都吃力的活偏偏要一个弱小的女人做;被坏人彭瑞祥时刻惦记着,遭尽各种冤枉受罪;本以为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偏偏丧失在二孩儿手里;女儿疯了,二儿子跟着坏人正邪不分,三儿子下乡知青……生活的乱麻缠的越来越紧,让人透不过气。
多鹤想到过放弃,但是小环一句“咱死不起”打断了她最后一条逃避的路,连死都不可以的人生,多么悲哀啊!
这部剧充分描写了这个叫做多鹤的女人性格上的隐忍和坚毅,哭,她会找个没人的地方,笑,她会让所有人看到。
不管身边的情况有多糟糕,即使新婚第一天死了丈夫,她还是会坚持着去扬沙灰,这真的让常人难以想象。
她偏执的追求家里干净、整洁,绝对是个极其能干的女人。
孙俪的演技在这部片子里有极棒的显现,前半部她基本没有台词,可是好喜欢她水汪汪的大眼睛,笑起来温柔甜美,含起泪来让人心痛不已,她经常简短的说“可以的”、“嗨”,很好听。
前几天看李静对孙俪的专访,讲到怎样入戏时,她说自己会提前听音乐,用相似节奏的音乐将自己带入戏中。
怪不得演绎的如此逼真、动情,堪称她的一部佳作。
沉默——二孩儿张俭这个角色是变化着的,但是他始终是个好人。
最开始他给我很傻的感觉,看待事情单一又固执,但是绝对的忠诚也绝对的孝顺,脱离开父母后的二孩开始起了变化,在经济独立后慢慢的开始注意起多鹤,懂得了如何去疼爱一个人,成熟了许多,到最后被彭瑞祥迫害而入狱改造,他骨子里那种固执逐渐转变为了男人的坚强和骨气,这是看着很过瘾的一点。
看着剧中一男两女长达二十几年的纠缠,发现这其中很有现代感。
男人都是会变的,女人也一样。
年轻时小环可以用一哭二闹三上吊来获得二孩的疼爱,可是到了年老她还想使用这招就有点过时了,张俭没那么在乎了,也没那么当真了。
所以说女人上了年纪就要知道何时改变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丈夫。
聪明的女人绝对知道随时转变观念,套用胡爷爷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张俭其实是这部剧里面很可怜的一个人,左右为难了一辈子。
都说养儿能防老——张家老两口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用尽了最后的气力让儿子能够传宗接代,最后老两口得到了什么呢?
中国的父母真的是太辛苦了,不但是儿子女儿幼年要管,管到成人了还要管,就业、婚姻双管齐下,就连儿子能不能再生儿子也要管!
可悲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总的说来,这部剧没有华丽的服装设计,从头到尾都是那么几套破棉袄、花头巾;没有宏伟的故事铺陈,单单一个东北农村家庭里的爱恨情仇;没有绚丽的布景、标准的普通话……可是就是这么几个演员一台戏,就让人又哭又笑的,是部难得的好片。
这年头,把人逗笑不容易,像浙江中国蓝跨年晚会,想尽方法搞笑、逗乐,结果很不错,而想把人感动哭也没那么简单,不是演员掉眼泪观众就跟着哭的。
小说早听说了,却没敢找来看。
对严歌苓女士一直有好感,生怕草率亵渎了严女士这部怀着极大赤诚写就的作品。
但事实证明,好东西,你不亵渎她自有人当仁不让,电视剧版《小姨多鹤》横空出世了。
在抗拒了半个月之后还是没抵住诱惑,在PPS上点开了第一集,从此便开始了一段哭笑不得的观影经历。
一句话评价这部戏:一流的故事,二流的演员,三流的编剧。
首先,给了这部可以称得上烂戏的戏三星在于这个戏的故事很新鲜。
流落中国民间的日本孤女,为了报恩与恩公恩婆家的儿子生下三个孩子,却做了三个孩子名不正言不顺的小姨。
家国之思,异乡之感,有爱难爱之苦,有亲难认之怨,将这一切加在一个胸怀大爱的坚强女子身上,势必激发出一段荡气回肠的关于女人生存的史诗。
故事是个好故事,想法是个好想法,严女士可以无愧了,接下来是电视剧给这个故事创造出的杯具。
杯具的演员。
三位主角,除闫学晶的表演还有些可圈可点之处外,孙俪姜武全在自己曾经的风格上原地踏步。
开始多鹤不会说中国话时的表演还让我有些眼前一亮,这楚楚可怜的日本姑娘大眼睛一忽闪还真让我有那么点心动,可后来随着多鹤姑娘中国话说得越来越溜,我就越来越多地从多鹤身上看到孙俪姑娘的影子。
孙俪擅长演倔强坚强的女性,从安心开始,到叶青,到冯程程,再到多鹤姑娘,不是她演得不好,而是她的角色实在太孙俪了,她的台词,她的咬字,她的举手投足,无一不带着孙俪式的标签。
而且这个人物实在很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观众有点贱,对太过完美的男一女一反而消化不良,看着跟菩萨似的见着恨不能要你跪拜,这种角色既让人爱又让人看过之后立刻忘记。
姜武的情况差不多,表演中规中矩,感觉不太用心,前20集要好过后14集。
杯具的编剧。
如果说演员的杯具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那么编剧的杯具则让我不得不来吐个槽!
林和平大叔多少也算冠得上著名编剧四个字,可这次的本子却砸得个七零八落,幸而剧本的拼凑过重,让我多少还可以安慰自己,这个本子十有八九不是出自林编剧自己之手。
编剧犯了不可饶恕的五宗罪:1、习惯性虎头蛇尾。
编剧们似乎很乐意惹出很多事来,有的没的,殊不知骑虎容易下虎难,设计出个开头最后却不得善终比根本不写更加杯具。
许多事件就是在这种儿戏似的虎头蛇尾中气势磅礴地开头,无声无息地收场。
比如张俭的父母,对故事起到奠基作用的两个人物,毫无征兆地死掉了;比如彭瑞祥,这样一朵贱人中的奇葩,之前多少罪恶假它之名,以为会在后面起到什么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作用,结果最后一集,朱小环突然说,因为他假冒郭主任签字,被抓了;比如朱小环瘫痪,以为又会惹出多少生活中的难题,结果老中医按了几次五块钱的摩之后,痊愈了。
这样的虎头蛇尾简直让我不知道编剧设计这种情节的用意到底是什么。
为人物设计困难然后千方百计地让人物陷入困境向着最后的结果不断推进情节,这才是戏剧张力之所在,如果困难这么艰难就被解决掉了,我们为嘛不自己做主角,看这劳什子电视剧作甚?
2、人物的无效设置。
没见过一个电视剧里这么多群众演员的,当然三国除外。
编剧设置人物跟买日用品其实是一个道理,总该让人物作用达到最大化,半年闲的东西有了比没有更糟心。
这部剧里经过过很多张脸,一句台词的,露半个脸的,这倒也无可厚非,可许多情节却恰是由这样的人物在推动,他们的戏剧作用远远大过了他们实际应被重视的程度,于是剧情常常会让人觉得很扯。
比如那个孙医生,大岛芳子阿姨,郭主任之类之类,如鬼魅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任何必要地铺陈,实在是让人费解。
3、角色转变的突兀。
编剧同志们是打定主意要让我们受惊了,一集之内人物个性180度大转变这样的大事儿可以做到一个招呼也不打。
比如说张俭。
在老家时候的他跟到千钢市之后的他判若两人,可前后唯一让我们能看出的变化只是他家由乡下搬到城里。
对多鹤,他原本是180个看不上,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几年之久,到了千钢市,突然就跟多鹤对上眼了,之后就是长达半生的苦恋,这种苦恋就像座没有根基的树,越是枝繁叶茂,就越是摇摆无定,让人无所适从,莫名其妙。
4、拿观众当小朋友。
我们是三岁小孩儿吗?
显然不是。
但编剧以为我们是。
逻辑上太多的漏洞等着观众自己去堵,拆东补西,直到堵到最后对这个剧失望透顶。
比如说那张彭瑞祥被张俭逼着写下的认罪书,这是前面很重要的一个设置,在后面,这份认罪书理所应当要起一些作用,可多鹤就那么稀里糊涂地把张俭保存了十年的证据亲自送去给了彭瑞祥,就因为彭瑞祥说“你知道我要什么”。
多鹤不是傻子,观众也不是,这么多年张俭就是为了在关键时候让张家在彭瑞祥面前有个要挟的资本,但拥有这个资本的多鹤甚至连试一试都没有,直接把认罪书一交,这条线索从此按下不表!
这是什么情况?
反正看到这个情节我是直接无语了。
5、对话的繁冗。
对话是说给观众听的,但在剧本中,对话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说给观众听”这个目的不能参杂到剧情当中,否则就会让人觉得刻意。
比如朱小环自述身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段经历至少在不同人的嘴里说过三遍以上。
当剧中人已经知道的事实被反复提起时,我只能认为这是编剧说给观众听的话,因为观众不知道。
这种写法实在不够高明。
这部戏说到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画面很好看(比如张俭和多鹤在芦苇荡),音乐很好听,有些情节的设置也不错(比如多鹤拉车时张俭,小石和张钢的援手),二十集之前多少有些可看性。
正因为这是部有着好剧潜质的烂戏,才让我吐槽了这么多。
我抱着极大希望看这部电视剧,结果被编剧们折磨得招架无能。
是我的完美主义倾向支撑我看到最后一集,虎头蛇尾的最后一集,当片尾曲响起,我自虐地想,终于看完了。
我用的是“终于”这个词。
PS:喜欢多鹤和张俭在一起那段,连同母爱,这是整部剧难得感动我的地方。
《小姨多鹤》基于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展现了1945年日本战败后的东北大地,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女性悲歌与自我救赎之路。
该剧通过多鹤和小环两位女性的命运交织,深刻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苦难,同时又以一种近乎荒诞却又真实的方式,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传宗接代与生育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小姨多鹤因战乱失去所有亲人,历经磨难后被贩卖到张家,被迫“借腹生子”。
多鹤的形象,是旧时代女性在极端困境中坚韧生存的缩影。
她虽身处异乡,却以无私的母爱和牺牲精神,默默承受着命运的不公,用自己的方式在张家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而朱小环,作为男主人公的正妻,她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因战乱流产不育的她,面对丈夫的“借腹生子”行为,内心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的艰难过程。
小环的形象,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封建思想与生育压力下的无奈与妥协,但她的坚韧与宽容,让她在困境中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她与多鹤从对立到和解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更凸显了女性在苦难中的相互扶持与共同成长。
总之,《小姨多鹤》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家庭情感纠葛的电视剧,更是一部反映历史、思考人性的作品。
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与命运起伏,折射出大时代的风云变幻。
女性形象的塑造饱满而立体,她们的故事让人动容,也让人深思。
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的命运总是充满了坎坷与不易,但正是她们的坚韧与宽容,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与光辉。
《小姨多鹤》中,一众演员的演技都十分精湛,尤其是前半段两位萨日娜、杜源和孙俪、闫学晶和姜武之间的飙戏相当出彩。
周末闲些无聊,翻看电视频道,无意发现《小姨多鹤》;一向不喜欢苦情电视剧的我,竟然也被深深吸引;《小姨多鹤》是由严歌苓小说改编,很欣赏这位有才气的女作家;曾看过她的一部小说《无出路的咖啡馆》,另一个由赵薇主演的电视剧《一个女人的史诗》也是出自她手;这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很喜欢她的作品;竹内多鹤,一个可悲、可敬、可爱的日本女人;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会说:“我可以的”;一个瘦小的女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撑起一个家;一个这样坚强、忍忍的女人,从她身上看不到苦难,只有坚强;另外一个女人,朱小环,很典型的东北女人一生在捍卫爱人、家庭;她也很善良,只能说有些事情女人真的无法大度;总之女人一生不易,女人又为何为难女人呢?
很喜欢孙俪,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她的眼睛里看到的是清澈,我喜欢这样的演员;
朱小环是女性版的“福贵”,她挂在口上的“凑合活”与福贵的“活着”本质上是同一种精神。
小环与多鹤,不同的姿态,相同的价值观内核——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着。
如同钗黛,如同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原著的双女主,不分伯仲。
电视剧把小环改编成市侩醋坛子泼妇,把多鹤改编成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傻白甜,两个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流俗于刻板印象,立意和格局顿时小了,实属挂羊头卖狗肉。
孙俪的美貌支撑我多看了几集,然而演员美则美矣,奈何剧本已经失去灵魂。
其实早在很多年前,我就看过《小姨多鹤》这部小说,是由严歌苓所写。
但昨晚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仍然忍不住的哭了好几次,孙俪主演的小姨多鹤真的是太善良、太伟大了,换做是其他的女子,谁能忍受看着自己的孩子管别人叫妈,多鹤还要时时刻刻的受到小环的猜疑和挤兑,多鹤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个家,但是她在家中有地位吗?
严格来说是没有的,但多鹤却不抱怨、不委屈,仍然拼命的挣钱养家,这份坚韧就是有些男人都是做不到的。
虽然说电视剧和小说的剧情有些许的调整,但整体影响不大。
电视剧依然表达出了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那就是不管在多么动荡的年代,人们身上的善良、坚强、知恩图报这些美好的品质依旧是整个社会的顶梁柱,而且会代代不息的一直延续下去。
昨晚偶尔看到电视剧频道正在播放<小姨多鹤>,喜欢严作家的我就丢下手头的事儿盯着不放了。
多鹤找了孙俪,这个我不喜,怎样娴雅谦恭的姿态总觉得更接近东北的童养媳,而非日本传统女人--更倾向于隐忍和无辜。
那双眼睛真是大,你可以说是无暇,纯真,我却只觉是聪明人在装傻。
她男人找了姜武,所以就有了期待。
她男人的老婆(是个三角关系)--看着眼熟,蛮利落的模样,这个朱小环是小说里最喜欢的人物,所以就格外留心。
最吃惊的是老太太出现--居然是萨日娜,不能再像妈的妈,非常惊喜。
更吃惊的时刻到来了,姜武偷偷丢弃了刚生下孩子的孙俪,想一了百了,彻底切断跟这个日本女人说不清扯不断的关系。
被小环发现后痛骂一顿,两个人一起想尽办法要把多鹤给找回来。
一个多月过去了,人慢慢灰了心。
这时候奇迹发生,多鹤自己找回了家。
书上这样写"门在张俭后面打开。
张俭回过头,看见进来的女人像个污秽的花影子:那条花连衣裙一看就知道当了一个月的被子、褥子、毛巾、绷带,谁也不会相信它原先是白底色。
女邻居在多鹤身后,空张着两手,又不敢扶这么个又脏又虚弱的东西。
"" 多鹤从椅子上跳起来,咣当一下推开小屋的门。
两个男孩躺在一堆棉花絮里,因为他们尿湿的被子床单还没来得及洗。
屋里气味丰厚,吃的、抽的、排泄的,混成热烘烘一团。
孩子们把方的扑克牌啃成了圆的,把馒头啃得一床一地。
多鹤上去,一手抄起一个孩子,两腿一盘,坐上了床,孩子们马上给搁置得稳当踏实。
她解开墩布一样污秽的连衣裙胸前的纽扣,孩子们眼睛也不睁马上就咬在那对乳头上。
几秒钟后,孩子们先后把乳头吐出来。
多鹤再一次把乳头填进他们的嘴,这回他们立刻就把它们吐出来,像吐两颗被呷尽了汁呷空了肉的瘪葡萄皮。
大孩二孩睡得好好的,被弄醒,去呷两个早已干涸的乳头,这时全翻脸了,又哭又喊,拳打脚踢。
多鹤一动不动,一声不响,平静而顽固地抱着他们。
他们每一个挣扎,她松弛的乳房就晃荡一下,那对乳房看上去有五十多岁。
再往上,乳房的皮肉被熬干了,脖子下的肋骨显露出来,从锁骨下清晰地排列下去。
多鹤一再把乳头塞进大孩二孩嘴里,又一再被他们吐出来。
她的手干脆抵住大孩的嘴,强制他吮吸,似乎他一直吸下去,乳汁会再生,会从她身体深层被抽上来。
只要孩子吮吸她的乳汁,她和他们的关系就是神圣不可犯的,是天条确定的,她的位置就优越于屋里这一男一女。
她的强制在大孩这里失败了,她便又去强制二孩。
她一手狠狠地按住二孩的后脑勺,另一只手将乳头顶住他的嘴。
他的脑瓜左右突击都突不了围,后面更撤不出去。
孩子的脸也憋紫了。
""二孩撤退不得,干脆冲锋。
他一个突刺出去,用他两颗上门齿和一排下牙咬住了那个坚持欺骗他的乳头。
多鹤疼得“噢”了一声,让乳头从儿子嘴里滑落出来。
两颗废了的、没人要的乳头无趣地、悲哀地耷拉着。
背""多鹤突然搁下大孩,再一转眼,她已经和张俭撕扯上了。
不知她是怎么下床,蹿跳起来的。
瘦成了人壳子,动起来像只野猫。
她吊在张俭宽大的肩上,一只拳头胡乱捶在他头上、腮上、眼睛上,脚也生出爪子来,十个长长的黑黑的脚指甲在张俭的小腿上抓出血道道。
张俭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两眼一抹黑,手里抱着哇哇大哭的二孩,怕孩子挨着乱拳,只能把这顿打挺过去。
""多鹤一面打一面哭号,声音里夹着日本字。
张俭和小环认为那一定是日本脏字。
其实多鹤只是说:差一点,差一点!
她差一点回不来了。
差一点从扒的运西瓜火车上滚下来。
差一点拉肚子憋不住拉在裙子上。
差一点,就让张俭的谋害成功了。
"太出戏的重逢了,我以为是本书里最精彩的一章。
可能因为"露点",可能例来以"清纯"上位的孙俪不大"适合"如此颠覆,所以我在电视机前就看到了更"心惊肉跳"的一幕重逢。
把小环的大度与善良完全架给老太太萨日娜,老太太代表中国最善良的婆婆,最大度的国人,义正辞严地把儿子教训一顿,得,病了。
病得喘不上气了,听得人说村口有女人在哭,背影似多鹤,立马抱着病体去验证。
多鹤昏迷在冬日结冰的河那边,老太太就在河这边叫醒了她,接下来,两个人就从河两边相向走直线,走得那个惊险呐。
先跑,不慎摔倒了,再翻滚着,然后,就开始艰难地爬行了。
摄影机远景,中景,近镜,特写轮番切换,还俯视镜头外带摇移,反正誓从各个角度全面展现这动人的时刻,绝无遗漏。
可是啊,这两人,爬呀,爬呀,爬了好久好久,眼看快到了,老太太却体力不支地晕了。
于是,我就突然想到千里之外,百年之前的一个真实的事情--读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请同学朗诵课文。
一次一位有点结巴的男生被要求念上一段."他浑身酸痛倒在地上,可还是坚强地想要冲破终点,于是他就爬/爬/爬/爬/爬~~~"就在这里磁带卡壳了,老师都忍不住调侃道:"还是爬不起来了,对吧?!
"杯具了!
这部剧最初吸引我去看的点主要在于孙俪饰演的人物多鹤是战争期间流落在中国的日本人。
她其实原本家境还蛮好的,但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当然了,她后来被心善的农村夫妇给救下来了,这是好事,但其实她自己也几乎为这个家耗尽了一生。
尽管她自己是满足的,愿意这么做的,但在我看来,她的人生真的满是重负。
每次生活好像能更轻松一些了,命运又会给这个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而处理这些问题的重任最后却都是落在了多鹤身上……
唉,拍得太残了。。姜武把张俭养成胖子和脑残了= = 孙俪太呆了= = 当然最恶心的是编剧,编成个X了!!
演员们很给力。。。。。我快被虐死了………………
今天看到这剧名,特地来写写,看过了很长时间,有几年了。今天看到他感慨良多,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2012年02月20-24日,抛开小环很醋坛很ging之外,坏的太坏好的太好很两极化,这个片子还是可以看看的,语言很搞笑。只是太赶了。
二女共事一夫,妻妾个个贤的宣传片
三个主角的演技都不错,只是多鹤太苦了~
为原作而打
认了个女儿给自己儿子生娃
到最后朱小环还是为了她自己 为了她男人 为了她的家庭 单从人来说 这跟买卖人口有什么区别
12/02/10 放假在家,和妈妈一起看电视^^孙俪终于回归了乖巧样,真好看~她实在不适合蛮横的戏路。现在的电视剧终于越来越敢演了。
小时候还蛮喜欢严歌苓的小说,可惜,这次觉得砸手里了。
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懂装懂瞎J13评论....你大导演啊?
25集是分界点,后面改得还行,严重偏离原著,勉强给个三星。
孙俪很喜欢,闫学晶演得也不错,但是稍微有点夸张
虽然多鹤够悲情,但是结局还是太过理想化的美好了吧……
五星给孙俪
读过严歌苓的原著,才看了电视剧。2012.2.10
有闫学晶阿姨的一律一分
补签
珠玉在前的平庸之作,为了给多鹤抬咖而让很多剧情魔改,虽然原著也算是狗血之作,但聚焦两位女性在时代里的故事,省略了许多爱情元素让原著至少逻辑上自洽。魔改后突出二孩对多鹤的爱,变得话多又懦弱,原本老实沉稳话少能干的形象全无。小环也完全少了书里的坚韧和毒舌善心,直接变成泼妇形象让几个剧情转折处显得不伦不类。几个孩子更别说了转折生硬纯工具人。都拍电视剧了也没有什么时间限制吧非得拍成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