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无比焦虑的夜晚,在刚刚结束一轮忙碌又在今天预感到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忙碌并且面临更多挑战的夜晚,决定让自己暂时的、暂时的逃离着不断延伸着的无形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
并且想到如果今天再不去,也许又要错过在电影院看这部外传的机会,但是这或许又是我逃避工作的借口。
也许早就可以意识到,我的身边、我相熟的人不会有和我一样热爱这部动漫的人,发朋友圈的结果也就是直接湮灭了那一丝的希望。
即使我是孤单一个人,只要我心中还有想要做的事情、有想见的人,便永远不会孤单吧!
买票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我买在了ta前面一个的位置,ta也和我一样吧,如果真的等电影开场只有我们两个人,那也是一种不会说出口的情愫和缘分吧。
实际电影开场,还有一对情侣。
偌大的影厅,只有我们4人。
//这次薇尔莉特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一名女仆以及成为了一个人的朋友、实习生的助理。
她是那么的出众、那么的完美、那么的美丽,“如同公主骑士一般”。
如丝绒般的头发、旋转的燕尾服、敲击打字机的机械手、少佐的眼睛、优雅的屈膝礼……自动手记人偶——薇尔莉特·伊芙加登,那个带我理解爱的女孩。
故事的主要人物——一对战争中意外相遇、相依为命的姐妹,在那个寒冷的下雪天、那个牵起手的瞬间,忍不住流泪啊。
那个送信的晴天,“哥哥”坐在台阶上,念出那封信的内容,“这是属于你的魔法咒语。
艾米。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
“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永远放弃我的本名” 再一次落泪。
不知道流泪了多少次,似乎一直怀着难以名状的情形看完了整部电影——直到片尾曲的休止符到来、走出电影院、走回家的路上、打开电脑记录这篇感想,似乎都是以这样一种心情度过的。
好像已经无法用语言流畅的描述出我的感情了。
在泰勒成为邮差实习生结束一天的送信,贝内迪克特问她为什么要当邮差,她说,因为邮差给大家送去的是幸福。
音乐一起,突然心就被击中了。
好像……从来没有在别的地方见到过将邮递员的使命用这种方式进行表达。
信,在动漫中就说到“没有不必要送到的信”。
现在,好像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今年唯一写的一份信——寄给在北京读研的朋友,也因为地址或者其他的原因,似乎永远也无法送到收信人的手中。
现在还有多少专门送信的邮递员呢,现在还有人通过写信来交流么。
因为等待而积攒的那份期待好像也渐渐消散了。
从前人们用诗歌、用优美或热情或者修饰过的语言表达感情、表达爱意、表达歉意……现在好像都已经成为落后的会被人讪笑的东西了呢。
人们好像更习惯用网络用语、重复别人说的话来相互交流……可笑的是我说着上面那些话,自己却做不到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我的感情,这种没有条理、没有主旨的文字,也没有人会在意吧。
//这部剧的邮差——贝内迪克特,是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
首先是他的服装。
高跟的长筒靴背后装饰着花边,等的不耐烦时用脚后跟敲击地面,送信时还能快步从台阶上跳跃着奔下,每次镜头的特写都让我想到他崴脚受伤的场景;背后镂空的交叉绑带,竟然想用性感这个词来形容。
但是他工作时候的样子又是如此认真——送信时可以不看地图记住每个地址,为了帮自己的“小徒弟”将信寄给地址不详的姐姐,打电话联系认识的人又日夜兼程去送信。
当他开着摩托在风中说着“因为邮递员给大家送去的是——幸福”,那一刻,突然有了想成为一名邮差的冲动。
可以将“没有不必要送到的信”送到每一个人的手里,是虽然艰辛但是又幸福的事情啊。
//从前,对于自动手记人偶,获得幸福的唯一方式就是结婚并放弃人偶这个身份。
现在却不必辞职,有了更多途径去获得幸福。
爱丽丝说她的幸福就是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自动手记人偶,艾丽卡是想要成为小说家,最后他们问薇尔莉特,她的幸福是什么。
薇尔莉特的幸福是什么,她没有说。
我的幸福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我的幸福是什么,我想我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
“谢谢你,薇尔莉特”2020.1.14 / 2020年第一部院线电影 / 语无伦次请见谅我也应该收拾好心情,回到忙碌但是依旧会继续努力的生活中去。
还有和我一起直到片尾曲结束才离场的那个女孩,虽然只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还是要祝福你未来的日子光明而可爱啊。
外传几乎是旧时代机械的狂欢——从薇尔莉特的机械手,到具有同样机械结构的打字机,再到邮递员的摩托车、原始的电梯、贝尔电话、建造中的电波塔......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怀旧的浪漫气息和时代变迁之感。
这些老式的机械是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媒介形式,在我们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已经成为考古学的对象。
于是,结尾处隔空“呼唤你的名字”的场景,不正预示着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来临吗?
如今,信息与交通的便利已经让我们无法想象这种情况。
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能陪伴在重要的人身边,但“陪伴”也就在这种便利中贬值了。
我们忘记了“呼唤你的名字”这一交流行动曾经承载的意义。
因此,如果那座电波塔永远无法建成,或许也是件好事。
在剧中,快递小哥之所以能找到艾米的所在,是因为有电话的帮助;而他之所以能够带着泰勒一起把信送到,是因为有了一台新式的摩托车。
在那个时代,新技术还没有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反,它看上去只是为平静的岁月增添光彩,它们是带来爱与希望的机械。
但这种进步主义的技术乌托邦从一开始就处于阴影之下。
维利里奥指出,我们今日身处其中的技术媒介,几乎无一不具有战争的起源。
照相机正是瞄准镜的延长,而打字机与机关枪的击发具有同一节奏。
就连动画也是如此:麦凯具有开创性的动画《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1918),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鱼雷的知觉。
薇尔莉特的最初使命也正是战斗,她是战争的道具;在退伍之后,带着她的机械手,她却摇身一变成为邮政公司的模范员工。
拥有机械手的少女,这是一个重要的母题:早期的机器人几乎都被设想为女性。
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中,被邪恶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机器女人魅惑了无知的工人阶级,煽动他们造反,最后被希腊戏剧的主角一般富有古典美的白人男性资本家所击败。
机械与女人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因此必须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和机器一样,女人似乎也是纯粹媒介性的,她们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们缺乏“自我意识”,但却拥有无限的能产性,正如技术的无限生产力一样。
薇尔莉特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在战场上,她是终极的杀人武器,人们对她只有恐惧而没有同情。
而在退役之后,她开始从事代笔职业,这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代表的正是“语言使人心意相通”的魔法本身。
不可理解之物现在却要承担起使人们彼此理解的任务。
薇尔莉特的一切人设都在暗示着这种媒介性。
很久以前,人类就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使用双手的动物。
手和语言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与数字、数据本来就是一个词(digit)。
如果说手是我们的第一媒介,那么语言则是第二个。
代笔,则暗示着文字作为一种技术的历史性,并且把文字的中介性暴露出来。
从语言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信件——信件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书写曾经总是伴随着明确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成为自我增殖的数据的云团。
然后,是打字机。
1942年的海德格尔忧心忡忡地说,打字机闯入了“存在、词语、聚集、手和书写的共属一体状态”:“打字机遮盖了写字和手稿的本质。
它们把手的本质等级从人那里抽走,而人对这种抽走没有恰当地经验,没有认识到,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转变。
打字机是一朵无征兆的乌云”(《巴门尼德》,123-128)。
薇尔莉特的故事正好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忧郁时刻。
其实,薇尔莉特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不具本真性:她是战争的女儿,她的手是金属做的。
于是,用手敲键盘这个对海德格尔来说划时代的事件,对薇尔莉特来说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不过是不同机器之间的碰撞、铰接和装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就是自动机器体系。
技术媒介开始爆炸式增长:打字机、留声机、摄影机、无线电,直至今日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
我们似乎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媒介开始自动地运行:信件不再是为我们传达心意的工具,相反,我们的全部生活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紫罗兰永恒花园》就是一个“媒介如何发现其自身的存在”的故事。
如果说薇尔莉特自始至终总是发挥着媒介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改变着自身——她不断发现自身的人性。
在外传中,薇尔莉特从代笔服务的提供者,变成艾米和泰勒的朋友。
动画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陪睡场景:具有媒介性的,不仅仅是薇尔莉特的机械手、打字机,以及寄出的信件,同时也直接地是少女的肉身。
但这类场景的色情意味总是被手的坚硬性所打破,浴室画面中格外扎眼的黑色机械手,构成了画面的刺点。
少女的机械性与机械的人性突然在此刻混同起来了,它打破了我们对于“陪伴”的一般想象,同时也打破了我们对于“实物”与“再现”的二元区分。
艾米和泰勒都想要薇尔莉特的陪伴,但那双肉身性的陪伴的手,与那双与技术媒介相链接的手,那双敲着键盘、扣着扳机、在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之间不断穿越的手,本来就是同一双。
于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也变得不再不言自明。
我们能够想象身体的某种媒介性吗?
一种在与他人、它物的关系中浮现出来的存在,并且永远处于虚拟与真实的各种效应之内。
男性比较难以设想此种处境,我们习惯于认为自己不是主人就是奴隶。
技术,始终是阴性的。
在这部外传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够为男性观众提供简单粗暴的代入感。
在此意义上,《紫罗兰永恒花园》同时是技术解放与性别解放的文本。
今日许多人已经忘记,现代职业女性正是通过打字机的发明登场的。
在20世纪上半叶,女打字员们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消除了男性对于书写权力的垄断,而这一历史感也在动画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于是,薇尔莉特·伊芙加登这个人物形象,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与今日泛滥的、已经成为一种俗套的赛博格故事不同,京阿尼在21世纪的今天,带领我们回到弗里茨·朗和海德格尔的时代,思考人与技术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在战争与毁灭、焦虑与疯狂的时代里,技术也可以成为爱与希望的传递者。
胶片和纸张都是易燃的,但它们应该在观众心中燃起爱与希望的火焰。
我想这才是京阿尼试图讲的故事,也是动画公司京阿尼试图让自己成为的样子。
参考: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张正平(Briankle G. Chang)《论手指与物》
最开始是被薇尔莉特的帅气剪辑吸引进来的,就是别人顶一本她能顶十本,然后在女校中粉丝居多的那段。
不过看完后发现并不是那样的“爽片”,也挺开心。
不由得想起《银与黑》里面的话,“借助他的家庭发现他,然后再把他尽力拉出那个狭窄的世界”,我被剪辑的片段“骗了”进来,却收获了别的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东西。
希望这样的电影或者书籍更多,趣味性吸引我,干货满满。
首先是主题,我没想到,会从写信或者家庭教师这个细节角度入手。
而且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爱情,没有政治没有科幻,是非常温暖的姐妹情,也许还掺杂了一点百合…?
其次是画面,可以说大部分随手截图都可以作为壁纸,展现了应该说是18世纪英国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样子。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风景,都刻画得非常漂亮。
“最后我成为了你”,也是出于个人经历非常触动我的一句话,从一开始的“丑小鸭”,到后来优雅的大小姐,最后都能看到薇尔莉特的影子,虽然隔了这么久不应该再提及,可是我希望我的安静沉稳里,有我儿子文婧、景哥、吴宇哥哥、谢尔顿的影子,做事不骄不躁,可以理性多一些。
薇尔莉特真的非常攻,也很温柔,如果有这样的人陪伴,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啊。
逻辑是剧情番的重中之重,紫罗兰又不是无脑爽番,是需要动脑子去理解去思考的剧情番,做剧场版不是光音画做到极致就行的我隔那做坐那么长时间你就给我看精致的画面有用吗?
那我还不如去看作画mad还不花钱。
再好看的画面剧情逻辑不自洽的话就很难去欣赏画面,我会一直纠结着这个点的逻辑bug,让我在看后面时会陷入迷茫且像看鬼畜一样有泪点我不想哭甚至有点想笑。
且电影延续了tv的缺点就是剧情拖沓缺少明确的笑点,不够紧张刺激说句实在紫罗兰剧场版放在电影院是指定票房低,更适合放在app里分集播放,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看剧情平淡拖沓的百合电影,天气之子剧情两极分化但他好看不无聊,bgm响起时觉得激情澎湃好看有趣刺激永远是大部分观众喜欢。
可紫罗兰剧场版tv粉觉得不满意,路人觉得无聊评分票房怎么会高。
本身tv的剧情就不错,非要挑这篇外传。
且tv主打的是女主与少佐的感情戏,我也好久没看到这种没有ntr什么的绝美情侣和不卖腐和百合的番。
我就希望俩人什么时候能再见面,结果剧场版我看到京都又在卖百合心态直接炸了,在百合和纯爱的边线反复摩擦,我真是被那些什么百合耽美ntr之类的番剧搞烦了。
这就好比新海诚出了你的名字外传结果剧情一直是泷和他好基友卖腐搞假基情,三叶压根就没怎么出场;或是三叶和她闺蜜一直在卖百合卖肉且泷压根没怎么出场;关键如果时间线是他们长大还没相遇时,我tm怕不是会直接抄起大刀砍爆编剧的狗头。
我就想看个男女主不卖肉卖腐正常纯洁恋爱的剧场版怎么就那么难。
就算女主和女二关系不是真的,但看电影时总觉的少佐都被飞龙骑脸了。
觉的纯爱战士的心终究是错付了。
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
在一个无比焦虑的夜晚,在刚刚结束一轮忙碌又在今天预感到即将迎来新的一轮忙碌并且面临更多挑战的夜晚,决定让自己暂时的、暂时的逃离着不断延伸着的无形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压迫。
并且想到如果今天再不去,也许又要错过在电影院看这部外传的机会,但是这或许又是我逃避工作的借口。
真的很好看啊!!!!!!!!!!!!!!!!!!!!!!!!!
力推!!!!!!!!!!!!!!!!!!!!!
进度太快:剧情就介绍个约克,泰勒(两个新角色,后期是义姐义妹)刚生活到一起,还不到5分钟,就出现了一堆壮汉来把她们分开。
两个人就开始哭起来了。
很难带入的好吗,而且节奏也太快了吧喂。
(5分钟你给正经演员酝酿一下感情,有些演员也哭不出来呀。
)“希望”是这部片另外一个主题。
贝尔迪克特一开始对一成不变的邮递员工作颇有不满,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寄信,他也迷茫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 这部电影太任性了,这完全就是一部粉丝向电影,京阿尼用整部影片把最真实的情感传达给你。
这部电影的前多半部分精致又唯美,但如果不是粉丝的话却很难被触动到。
后半部分用一个爱别离的故事,却不知有没有把想说的话传达给你?
影片最终的staff的名单上那些熟悉的名字或许更能激起你的心底涟漪。
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两个字。
自动手记人偶的意义:在于传达收信者和传信者之间的思念。
不管身在何方,请呼唤我的名字。
因为这是我们的羁绊。
愿这不断编制的心意,有一日传达于你, call me mame我会乘着魔法去见你,再次相遇,call me name我爱你,深爱着你。
其实很多时候我写影评都是隔一阵子写,一是自己看的院线电影少,二是怕当下看完感情太充沛,聊的有失偏颇。
毕竟我是个泪点偏低的人,反正每次看电影必备纸巾。
还要插叙一下,不看番的我为什么会去看这个电影,因为同期真的没啥想看,正好一起住的妹子是日语专业,挺喜欢这个番,算是吃了个安利。
而且我在电影前半小时都在思考,自动手记人偶是个啥,机器人么?
从我一个路人角度,说一说这个电影吧。
作为动画电影来说,画面没的说,美的,而且我一般也不讨论拍摄手法和取景啥的,还是一个核心思路,讲故事。
说实话,这个故事过于简单和单薄了。
叙事的线太过慢,有些温吞。
看上去就是在煮一缸水,我看不见故事中的转折点,最多就是几个小水泡。
诸如薇尔莉特牵着伊丽贝莎的手闪亮登场的时候,真就一句大橘已定。
其实女主的角色更多是一个骑士向的,而我所期待的那种超厉害的战争机器拯救世界的画面只出现一个瞬间……
这个故事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坏人。
即使是逼迫伊丽贝莎和泰勒分离的老父亲,也没有恶的成分,他接回了自己的孩子,给了她最好的教育,让她嫁给一个不错的人,对待泰勒也不算苛责。
就好像所有的对立都有不得已,一切的错过好像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那个时代简陋的通讯。
人和人告别之后可能就是至死不见的局面,因为战火和科技,一封信的传递变得艰难,因为教育没有那么普及,识字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对于亲朋的只言片语都让人视若珍宝。
有人因为一封信振作起来,有人因为一句话义无反顾。
看完这部电影脑子不受控制的就想到木心先生的一首诗。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这首《从前慢》就很应景的说了整个故事。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感慨,时代发展的步子太快了,让很多人的心都浮躁起来,而对日本京都小作坊里那些埋头作画,十年如一日做着他们热爱事情的画师们来说,也许时间是放慢了脚步的。
大概这也迎合了为什么整个故事都是这么慢的原因吧。
当然故事里还有一句让人感触的台词——
泰勒戴着可爱的帽子,坐在摩托车的侧座,笑得眯起来眼睛我记不清具体台词,大概是说,邮递员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了!
那一瞬间,我是被感动的。
大抵是因为我的姨父也是一位邮递员,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现实生活认识做邮递员的人,也许很少吧,因为邮局越来越少,已经很少有人写信了。
信件实在是太慢,也太费力了。
所以连带着邮递员都见得越来越少了。
即使是我姨父如今也不再到处送信了。
但是我依旧记得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纸媒还很发达,他每天的任务就是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的送信和报纸,然后到了放学的时候就到学校门口接我和我姐。
我至今还记得他摩托车后座一直挂着的邮包,一分两半,左一半右一半,他家那个我们常常躲猫猫的柜子里堆着一沓一沓的报纸。
姨父是个很温柔的人,对谁都笑眯眯的,他是为数不多会和我们小孩开玩笑的长辈。
一晃好多年,如今的人渐渐不再写信,不会订报纸,他们邮局也都拓展着其他的业务。
我听着泰勒大喊的时候,我蓦然就想起他来。
邮递员真的是世界上很伟大的职业,只是再也没有孩子励志当一个邮递员了。
这是我当时落泪的原因。
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多会励志做很多很多梦,成为明星,当宇航员,成为医生律师……太多太多的职业在他们眼里带着光环,而邮递员原本也可能是,现在不再是了。
泰勒说她未来想成为一名邮递员,可以认清每一个街道的名字,知道每一户人家的位置,但是现在只需要一个导航仪就能解决所有,而问候虽然变得方便,却少了很多郑重。
而我们也越来越缺少幸福感了。
我又想起央视几年前那个采访,你幸福么?
我们很多时候思考为什么时代在前进,人民的幸福感却不见了,有时候就消失在在林立的高墙和越来越耐不下心的那份烦躁里。
我们为什么不再幸福?
因为我们不再给彼此写信,也不再彼此挂念,曾经视若珍宝的人和物都被时光遗忘。
我甚至不敢回头去看,我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啊。
我不懂变得是我,还是时间。
很多人评价这部片子“美但空洞”。
我想说,只是你们没有静下心去感受那个时代,你们觉得一切都太容易,就不真实,却没有想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结局没有反转就不够刺激,我们的视觉被好莱坞大片养刁了,吃饭不多油多辣就觉得没有味道。
其实对于身处其中的来说,那些时间和山水已经够难了。
所以总得来说,这个故事它本身并不多么出彩,但绝不空洞,空洞的从来是我们的心,而不是故事本身,他带来的启发意义足以抵消一切曲折的循环。
“紫罗兰”这个电影,它来自刚刚遭过一场烈火劫难的日本“京阿尼”动画公司。
所以呢,创作这个电影的有一些主创,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在陪伴我们。
伟大的动画片,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姐姐为我放弃了名字,她希望我拥有选择的权利,于是我成为想成为的邮递员,再站到她面前去呼唤她为我放弃的名字,这才是这封信里的爱意,也是成长的意义。
书信这个载体是我从小就很偏执的东西,小学语文课讲写信的时候我是最认真的,每次路上看到信箱我都倍感亲切,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信寄明信片的原因。
书信没有被电气时代所取代,我也希望未来不会被任何更先进的通讯技术淘汰,因为书信不像时事通讯对话一样直白,简洁。
更多的是婉转的将自己复杂的思念传递出去,而感情需要“从前慢”这样的过程去沉淀。
最后,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紫罗兰永恒,京阿尼永存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写信是电波和网络出现前人类最后的浪漫,而邮递是传达思念与幸福的工作,有其永恒的魅力与价值,爱看上去是轻薄而虚无的字眼,却能依托信件,穿越漫长距离与无数昼夜,抵达最重要之人的内心深处。
如果能回到一切开始之前就好了,所有的人都在这么想,可这正是远处的恶魔所渴望的软弱的灵魂。我们唯有不停的战斗下去,才会消解掉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寂寞,这对于相隔百年的他们和我们而言是同等公平的。
向京阿尼的高尚品格和精湛技艺献上五颗星,再为晓佳奈的生拉硬拽不知所云的原作剧本扣掉两颗星。作者是一个平淡的人,既没有体验过上流社会的波谲云诡,又没有经历过底层社会的苦难艰辛,还硬要写一个感动人心的爱的故事,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幸福的人啊,永远想象不出不幸的样子。
画风我还挺吃的,但是剧情也太平了…这不像是个电影…像是三集番剧…但是美貌女主激起了我去看番的欲望。
虎头蛇尾,冲着薇尔莉特看的结果居然橘里橘气。
书信的感动的动画片
很平庸,画面好也不行。总感觉就是一个OVA的体量强行扩展成了剧场版。不过看此片的意义不仅如此,只是希望未来京都的感动更“言之有物”一点。
剧情很平淡
百合好嗑
7.9分,这部剧场版没有剧集好,首先情节不够精练,比如女主和一个龙套同行打招呼,问去哪怎么去这种剧情真的有必要讲出来吗,这种不够精练的情况有好几次。其次,这部电影的情感还是有些内空,对姐妹情感的辅垫还是比较笼络。优点是作画精致到了极致。
人物沒得說,只是電影架構不夠,像是看了三集動畫,而不是一部電影。
感觉在看日本人模仿欧洲人生活,第一部京阿尼没看完…
节奏略慢,但真的是太美了,可惜没在电影院看。3800
感谢徐老师赠票,茅原实里真的吼可爱。电影剧情一般但是配乐和声优和画面真的太完美了我哭到爆炸。
毫无剧情可言。看这么烂的电影还不如去加班
点映 苍白无力的剧情,浪费制作水准,实在不能称之为好动画,京阿尼老毛病
也就是tv版的水准 还不如tv版某几话好哭 架不住年纪大了泪腺松了……特别是bgm出来的时候……
制作精良,舒服。
运镜以定机位和平推为主 只有一个旋转镜头(结尾处Amy)相比于汤浅少了很多灵活度。剧本一贯老套 相当于两个TV版的叠加。前半段百合情节细腻如故 牵手 洗澡 理发 都令人动容。后半段有点垮。当然对于京紫谈人物形象或动机的合理性都没有必要。给京阿尼捐个电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