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起伏低回之中,埋藏了多少情感的细小碎片,碎碎的闪着光。
有那么一双spanish eyes,默默的注视,这人间百转千回的细小片刻。
故事上演,情浓正酣。
Spanish eyes.西班牙眼睛,深情的眼睛,在英语之中,是同一个词语。
西班牙的阿莫多瓦,摄影机是他深情注视的眼睛。
看到各式各色的悲欢。
雨夜,母亲失去了她的儿子。
地下室的小女儿每天早上要听到母亲高跟鞋远去的足音才能安心睡去。
看护士爱上沉睡中的舞蹈演员,对她说一个奇妙的故事。
有人写信。
给一个幼年时的爱人,为他改变性别,在无尽的等待之中耗尽了容颜。
只是轻轻的音乐。
哭泣不能大声,心痛很重。
色彩斑斓,忧愁却很轻。
西班牙,盛产力量与激情的沃土,斗牛和佛拉明戈舞蹈是它最好的注脚。
不是没有悲伤,人们却波澜不惊地生活,我们只看见从容的那一刻,那许多伤痛,眼泪,轻轻越过。
一个母亲,要经历怎样的丧子之痛,才可成长为母亲,逃离与寻找,懂得宽恕的那一刻才理解自己的身份;一个孩子,要经历怎样的被伤害被离弃,才能在诡秘的悲伤与希冀中曲折地长大,一生只在写一封留给爱人的信,直到死后才被送达。
人们顺从地接受命运的一切恩赐,欢欣或苦痛,用柔软的肉身包容这沙砾,穷其一生,以一世的疼痛炼一颗璀璨夺目的珠子。
这些都是悲伤的故事,他却从容不迫地讲来,仿佛一切本来就这样顺理成章,壮硕的牛命该被杀死,为成全一个沉着的斗牛英雄;系着红飘带的响板清脆嘹亮,旋转的高跟鞋妖艳而危险。
我们只看到华美快意的那一刻,最后他平静地说,来,让我告诉你过程。
也像一场斗牛表演,华丽,激情,富有戏剧性,斗牛士沉稳冷静,令人着迷。
世人眼里的大胆刺激,只是因为他觉得稀松平常,故可以随意地展示;人们都知道生活的真相,身处其中却又自造樊篱,用种种禁忌来突出这一个阿莫多瓦。
音乐在空气中轻轻颤抖,多像欲望。
美丽的,新鲜的,暴露在空气中感觉到一种凉意。
欲望像草,在心里疯狂地长。
人们轻易地遇见,就轻易地合而为一了。
性不是禁忌,爱才是。
他们求索彼此的身体,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在强暴中感受到快感,在捆绑中得到满足,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样流进哪怕是植物人的爱人的身体,易装的男人同时进行同性与异性的关系,可再惊世骇俗最终也能得到,爱却不能。
渴望一种灵魂的交合——而非只是身体——要灵魂也感受欲死的悸动,在瞬间释放生命的能量。
欲望左右人生,爱?
爱本是欲望的一部分,也许是禁忌才能令人感到安全,人们将无爱的禁忌留给自己,将鲜活的欲望只留给阿莫多瓦的光色声影。
于是我们拥有了电影,却遗失了生活。
且模糊了电影与生活的边界,来体味这一种真实的幻觉。
——电影,电影里的人物,也如我们一般看电影,看戏剧,在触动往事的表演面前泪流满面。
与看着他们的我们一般无异。
女主持在电视上一张一张展示与被自己杀死的丈夫共同生活的房间的照片。
母亲一次次追随改变自己人生的话剧的演出,念出自己熟悉的台词的瞬间眼泪分崩离析。
看护士对她讲了自己看的那个奇妙的话剧,一个男人变得很小很小,进入了女人的身体,从此生活在那里。
讲完以后他也进入了她的身体。
导演要拍一部自传式的电影,被尘封的往事已逝的爱人要复活在胶片上,自己的情感却不见了。
生活……生活,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有人轻易地哭泣,有人对往事讳莫如深。
各有各的方式。
人生本如这电影的颜色一般多彩班驳。
花开吧。
活色生香。
生命万物各有法则。
破土而出的幼苗,不会明白等待它的将是一世的艰辛。
要开成花,女人们,男人们,要开成花,活色生香,必先经历那许多伤痛,痛到每一次呼吸都困难。
“知道我为什么叫做阿悦么?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那个装了义乳也留着男根的妖娆男人,无比自豪的问每一个人,“因为,我生来的职责就是取悦所有人。
”这是一种骄傲,欢天喜地,充实的双乳以及自信。
出卖身体,活得卑微,仍时刻相信自己的美丽与价值。
她绽放,比女人更美。
他的电影里总有这样的男人,模糊了性别,扭动腰肢,红唇轻启,妖娆成精。
也许是因为他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或者是觉得无论男女其实都只有一个相同的灵魂?
他自己本身也是这么一种妖怪,比女人更女人,那些女人们生命之中所经历的所要经历的隐秘情感,他好象比对自己手心的曲线更为了解。
他洞悉一切,女人们的心事,男人们的心事。
女人们在相互的嫉妒,敌对,友爱与抚慰中成长,男人在女人的爱中成长。
或者不是,只是彼此如火一般的肉体纠缠,不能给予灵魂以满足,至少也提供了一种安慰罢。
光影总如水。
声音却是另一种可能。
有如野兽派般强烈而耀眼的颜色,散发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欲望气息。
渴求,渴求,无止境的渴求。
声音却总是安静柔美。
拉丁情歌深情而哀伤,是摆上去的一笔夜幕般安静而深邃的蓝,将蓬勃情欲的烟火气过滤迨尽。
这一种奇妙的平衡,存在于欲望与悲伤之间,就像人生本来的模样那般。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于是人生就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
阿莫多瓦的故事很少无聊,多的是欲望不满足的痛苦。
目迷十色的花花世界,欲望没有穷尽,痛苦也没有。
来看张爱玲的描述。
“西班牙是个穷地方,初发现美洲殖民地的时候大阔过一阵,阔得‘荒唐闪烁’,一船一船的金银宝贝往家里运。
很快地又败落下来,过往的华美只留下一点累赘的回忆,女人头上披的黑蕾丝纱,头发上插的玳瑁嵌宝梳子;男人的平金小褂,鲜红的阔腰带,毒药,匕首,抛一朵玫瑰花给斗牛的英雄———没有罗曼斯,只有罗曼斯的规矩。
这夸大,残酷,黑底飞金的民族,当初的发财,因为太突兀,本就有噩梦的阴惨离奇,现在的穷也是穷得不知其所以然,分外的绝望。
”是绝望——然而,终究还有黑底飞金的华丽。
激烈而脆弱,那些欲望与那些悲伤。
这一双spanish eyes,深情如斯。
这个故事有四个主角,四个男人,一个同志导演,一个恋童神父,一个异性癖,一个MB。
他们都是同性恋。
故事甚至可以这样解读:第一段:同志导演在才思枯竭的时候,初恋男友找到他,带来一个剧本《旅途》,是描写他们当年在教会学校时的生活及长大后的模拟――初缠恋后,却被恋童神父棒打鸳鸯。
神父利用了初恋男友想留下同志导演的心理,占有了初恋男友。
男人可能就是把性当成工具的动物,不管是泄欲的工具还是交换的工具。
但恋童神父还是欺骗了初恋男友,同志导演最终被迫离开了教会学校。
剧本中,他们长大后的故事是虚拟的,却是初恋男友的一厢情愿――在异装癖的酒吧中邂逅,天雷勾动地火;敲诈神父•••同志导演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但他不同意初恋男友来出演主角。
在泳池边,同志导演用眼神强奸着初恋男友,可对方却情愿保持着最后的矜持。
同志导演一直心存怀疑,初恋男友固守最后底线。
两人都用身体引诱着对方,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出击。
第二段:同志导演终于来到初恋男友的家乡,原来初恋男友早就魂归西天。
拿着剧本来的,是初恋男友的弟弟。
同志导演知道了初恋男友身前曾经有过一个剧本,确实就是《旅途》。
回家之后,他和男友弟弟碰面了。
他同意他出演,他和他在床上疯狂试镜。
电影如期的拍下去,结尾是以初恋男友的死为升华。
最后一个镜头杀青之后,男友弟弟在片场放声的哭出来,这个时候,恋童神父出现了。
第三段:恋童神父早已成为了出版商人。
几年前,他被初恋男友敲诈,工具就是那本《旅途》。
那时候的初恋男友,已经变成了一个异性癖,顶着一对漂亮的乳房,天天在筹钱变成更美的女人。
吸毒和贪婪使她变得如鬼一般的可怕。
神父与异性癖在交易的同时,他看重了异性癖那青春逼人的弟弟。
他们暗渡陈仓了。
神父用金钱满足着弟弟的物质欲望,他们疯狂的用肉体和金钱做着结合。
弟弟最终觉得,哥哥的存在是对他及家人的折磨,他和神父合谋鸩杀了哥哥。
《旅途》成了弟弟的作品,弟弟成了可以去演戏的初恋男友。
弟弟和神父成了陌路。
原来,弟弟是个MB。
最后:同志导演继续着自己的人生,恋童神父重复了异性癖的人生——敲诈MB,最后却被MB用卡车撞死;那个MB达到目的了――他成了万众瞩目的大明星。
对了,同志导演叫恩里克,初恋男友&异性癖叫伊格莱西奥,恋童神父&出版商人兼杀人犯叫莫罗神父,那个伪装者弑兄犯最后手刃亲夫的MB在片子开始的时候叫安吉拉,冒充的是伊格莱西奥,其实是他的弟弟胡安。
我尽量不带感情色彩的来叙述这个故事,我尽量不让你们认为这里面存在着谁是谁非。
他只是四个同志的成长和人生。
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好同志。
恩里克不是;相对局外人的他,却因为好奇,放纵着胡安的欺骗,又不停的利用着自己的权利占有着胡安。
莫罗神父不是;他强上了伊格莱西奥,他买春了胡安,他协同胡安杀了他哥,他敲诈了胡安。
伊格莱西奥不是;他敲诈,他吸毒,他甚至放弃了男人的身份。
胡安不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去满足自己的欲望。
却只是不良教育,每个人对其他人的教育都是不良的,但绝非毁灭性。
四个人在失去的时候,都有得到。
四个人在犯下所谓的罪行的时候,都已经用自己去救赎。
人生是平衡的。
他们都有过快乐。
恩里克和伊格莱西奥初恋的快乐,莫罗占有伊格莱西奥的快乐,恩里克征服胡安的快乐,胡安得到礼品的快乐,伊格莱西奥写完剧本的快乐,莫罗和胡安在一起的快乐,胡安成功的快乐•••阿默多瓦又冷静的讲了这样一个男人的故事。
我这样纠缠着是不良教育而非毁灭性教育是因为这部片子的译名。
在碟市上一般能看到两个版本,一为《不良教育》,一为《毁灭性教育》。
从字面和电影情节来看,“不良”更能对应原文的“Bad”。
“毁灭性”可能是译者在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使然。
说阿默多瓦冷静的原因是,在这样一个是用占有、谎言和谋杀串起来的故事中,阿默多瓦的叙事一直是客观的。
在电影中,他没有英雄化某个人或妖魔化某个人。
正如前面我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的、美好的东西,也有恶的、肮脏的东西。
这部电影里面,有的就是活生生、赤裸裸的男人。
恩里克推上门,将自己同胡安隔开的时候,幕落下了。
我们都是观众,看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他们不在我们身边,却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
好久以前写的。。。
现在想起来,这个电影其实应该算他的及格线吧。。。
据说今年的也是。。。
黑色电影(film noir)最辉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阿莫多瓦的辉煌年代倒还处于进行时。
在《论尽我阿妈》和《对她说》之后,这个奇思妙想如同头发一般爆炸的西班牙人,已经摆脱B级片导演的身份,俨然可以被称作“阿大师”。
当这个“阿大师”决心要拍一部黑色电影时,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看看《不良教育》就可以知道了。
有了黑色电影这个前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可以排除掉种种诸如“自传电影”、“控诉教会”、“微言大义”、“映照历史”等等可能会把观看引入歧途的标签,这些对于阿大师来说,都不是重要的,在他的访谈里,他说,最终的目的是要拍一部film noir,“至少在我看来是film noir”。
情节一如既往的体现着阿莫多瓦对奇情诡异的迷恋,恩怨情仇,爱恨交加。
突然出现在导演恩里克办公室里的清秀男子,号称是他的童年好友伊格那修,还带来叫做《访客》的剧本一部。
这个访客唤起恩里克对童年初恋的回忆,剧本也给了这个灵感雍塞的人以新的灵感。
不过这个访客也开启了一个扑朔迷离的迷宫之门,悬念如俄罗斯套盒人偶一样层层叠叠。
在这个迷宫里,有童年的创伤,第一次用童贞来为初恋爱人做出牺牲的真爱;有黑色法衣下隐讳的欲望,道貌岸然的欺骗和背叛;还有这个让恩里克起疑的访客的真实身份,这个把自己叫做“天使”(Angel)的清秀男人的野心;自然还有恩里克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追寻。
这许多年下来,阿莫多瓦讲故事的手段已臻化境,一个几乎已经要被人玩到滥俗的“戏中戏”到他的手里,就焕发出新光彩来。
跟着他一路看下来,总有层出不穷的意外,但又都丝丝入扣。
甚至到了影片的最后,还要给出一个几乎在他的影片里最为黑暗的结局,那些为欲望犯下罪行的人无法摆脱自己背负的命运,只能在无间道里往来挣扎。
一改让阿氏死忠fans诟病的温情过度,只把真爱和美好人性留给童年的短暂时光,当他们都变成大人,就纷纷堕入罪恶的地狱,甚至连恩里克也不能算百分之百的好人。
果然十分黑色。
既然是黑色电影,充满诱惑的蛇蝎女子(female fatal)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阿莫多瓦果真不愧是最最怜香惜玉,维护女性完美的导演,连这个黑色电影里的传统角色也不肯让女性担当,而是把重任交到了加西亚-柏纳尔扮演的“天使”身上。
当他身穿让人想起早年间《基卡》的衣服做女装打扮,款步在台上唱起一曲西班牙电影女神萨拉•芒提尔的《也许,也许,也许》,那种天真的风骚,无人能比,无人能敌。
但忽而他又变成笑容阳光的英俊少年,对他周围那些同志一样有致命吸引力。
这种性别和身份的翻转腾挪,古怪诡异却引人入胜。
甚至连主题音乐,也是一派黑色电影的风格,阿莫多瓦的御用配乐阿尔伯托•伊格莱西亚斯不时用弦乐织出让人紧张的旋律,让人不时想起希区柯克这个名字。
男童的歌声也并不能缓解黑色的气氛,剔透的歌声总是伴随着欲望的纠缠,现出创伤之无辜与疼痛。
维瓦尔蒂的《信经》圣咏响起的时候,更让人感到初恋之美好,与分离之痛楚。
间或出现的萨拉•芒提尔吐气如兰的歌声,总由变性人或者男人唱出,说不出是活色生香,还是怪诞诡谲。
委实不能不敬佩阿氏电影与音乐之间烘云托月,天衣无缝的关系。
这样对过往类型的演绎,倒也让人看出阿氏对电影本身的迷恋。
在这部阿氏黑色电影里,也有诸多对于迷恋电影的桥段,且不说两个孩子互相爱抚时,大银幕上美丽绝伦的萨拉,河岸边,童声唱起的《蒂凡内早餐》主题歌,后面的超8摄影机也是电影青年们入门时必备的圣物。
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样题材的电影,毕竟有时候觉得或许那些事情离我似乎有点远。
我是先看过《不良教育》之后才看的《断臂山》,觉得断臂山相比之下确实不怎么样。
但或许是两个导演切入点是不同的吧。
李安是带着亲情和友情的角度去拍摄断臂山,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爱,而不良教育则是讲述了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他们的野心和复仇,近乎无望的回忆。
至少《断臂山》的男人们要幸福的多。
听过里面童声的 moon river 大呼过瘾,因为如此的纯真实在是极为的打动人,而又为了后面破裂的牧师关系有着令人绝望的反衬。
看到后面,也不知道这是谁的错。
只知道这是一个阴谋的剧本,写得实在很好。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不喜欢如此的题材,但他拍的实在很好。
因为里面也有《摩托车日记》的“格瓦拉”。
毫无疑问,阿莫多瓦是尊重和爱女性的。
虽然他本人是个同性恋,但正因如此他对女性的爱排出了性的意味,是另一种由衷的,赞叹的,对母性的歌颂。
《回归》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的女性,他们坚韧,温暖,笃实,包容,像地母该亚一般不可摧毁。
女人在他的电影里,永远都是母亲。
阿莫多瓦也是尊重和怜悯男人的。
他自己就是个男人,对于男人在爱情里的挣扎和脆弱了如指掌。
男人在他描写的爱情里,都像追逐达芙妮的阿波罗,带着少年人的一往无前,却又绝望自卑。
这是张爱玲说的低到尘埃里的态度。
他们实现爱情的方式没有一个正常的,从《捆着我,绑着我》里的绳子和门锁,到《对她说》里的没有回应的絮絮叨叨,包括这部片子里的,通过出卖肉体和变性,都是如此。
男人在他的片子里,都是少年和孩童。
而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挣扎的变性人,阿莫多瓦的态度非常复杂。
是一种怜悯,嫌恶,和绝望的混合体。
《不良教育》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都出现了变性人,他们都像小丑一样可悲和可笑。
你可能无法评价他们什么,但你肯定不喜欢遇见他们。
同性恋大都经历过对自己性别定位的瓶颈期,阿莫多瓦想必也不例外。
这种态度是瓶颈期几乎必然的后遗症。
片子一开头,Enrique在读一则新闻,其实这则新闻也是片子情节的缩影,一个冻死的摩托车手在两个警察的护送下继续开了几十公里。
死去的Ignacio,也在神父和弟弟的护送下,在四年后继续闯进了Enrique的生活。
Juan假扮Ignacio来找Enrique,但他的态度礼貌而冷淡,之后也说他不想再见他,因为他已经大变样了。
由此想想变化更大的Ignacio本尊,就算侥幸活下来,找到Enrique,怎么可能被接受?
他的悲剧是铁定了的。
原因也无它——变性人,这就是阿莫多瓦上帝那里的原罪。
至于另外一则新闻,被鳄鱼咬死的女人,是Enrique自己的化身。
这是一个不动声色的男人。
从小时候起,他就告诉情人,他不信上帝,他是个享乐主义者。
其实他一早就怀疑Juan有问题,但是他不说破,带着孩童式的好奇等待答案,享受被怀疑和情欲的鳄鱼撕咬的感觉,试探着自己和对方分别还能走多远。
游泳池旁边那个复杂暧昧的眼神出神入化,性感无比。
这个男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孩童,没有畏惧,对人对己都能很残忍。
同样的还有Juan和神父,他们都是符合以上标准的孩童。
只有Ignacio,一开始作为孩童的典型(叫他唱童声已经是非常明显的ID了),当他开始不做一个孩童,贡献出自己的性器保护Enrique时,他的悲剧就已经开始了。
在阿莫多瓦那里,孩子提供悲剧和伤害,而殉道和保护永远是由母亲来做的,一个孩子和男人,怎么成为成人和圣母?
他负担不了,所以后半生被压垮了。
他成了一个介于这几者之间混乱的怪胎:一方面他是个男人,一方面他又是个女人,一方面他向个真的孩子一样伤害着弟弟和母亲(Juan照顾他的生活,替他的恶事擦屁股,从这个角度说,他在Juan面前的角色反而是儿子),一方面又像个真正坚韧负责的成人一样,坚持着写作,戒毒和对Enrique的爱情,期待能尽可能负担少地进入对方的生活。
最后他当然就是死了。
片子里不多的女性,一个是Ignacio和Juan的母亲。
像阿莫多瓦的所有母亲一样,她坚韧,平和,没有怨言地承担了这一切。
还有一个是Juan以后的妻子monica,在Juan最痛苦难堪的时候,她提供了象征方舟和子宫的汽车,救走了他。
而最后的结尾也是标准的阿莫多瓦态度:沉默不语的世界。
它不动如山,像母亲一样平静地包容着所有冷漠,背叛,谋杀和遗忘,酝酿着下一次,另一种欲的胎动。
世界对阿莫多瓦,就是一个昏暗的子宫。
而芸芸众生,就是其中跌跌撞撞的孩子。
PS1:Fele Martinez真是帅的不行。
挺拔又性感,穿什么都好看。
其实他牙齿略有一点不整齐,但就这样他还是很迷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符合我的一切审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片子里有段情节暗示Enrique和那个叫Martin的光头微胖监制有一腿,我都快吐出来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如果Fele本人真的是个gay,我会多么伤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PS2:相反让Gael Garcia Bernal演一个小受,太让人掀桌了!
你见过这么壮的小受吗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但是他演女人那段真是妩媚得不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都嫉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这首影片中的插曲,被年少的Ignacio唱的太动听了。
为了和儿子一起学习这首西语歌,特意找来了歌词研究,看遍全网的翻译,包括网络上电影的翻译字幕,竟无一翻译准确,甚至完全丧失了歌词所表达的意思。
这首插曲是整个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由主角Ignacio唱出来,歌词完全是为他量身定制,字里行间已经预示了他以后的人生际遇。
错误的翻译肯定是看不出这一点的。
后面我会把我翻译的歌词贴出来,以论证我的观点。
翻译之前,先交代一下这首歌。
《Moon River》原曲本是出现在影片蒂凡尼的早餐的插曲,由赫本演唱,唱腔温婉,倾诉衷肠,词中美国梦被拟人化为一条宽大美丽的河,有喜悦亦有坎坷,面对它并欣然接受一切,柔声细语中却给人一种坚定,很有抚慰心灵的作用。
而在不良教育中,重新填写的歌词意境却与原曲截然不同。
充满了迷茫和拷问,听的时候,是蒙太奇画面,是人生回转,是往事不堪回首的苦痛和惋惜,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动听,尤其是由纯洁的Ignacio唱出来。
整首歌曲就是Ignacio的人生写照。
下面我们来细细的解读。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述的是Ignacio黑化前后的两种心境。
第一部分:Moon river,no te olvidaré 月亮河,我不会忘记你 Yo no me dejaré llevar por el agua我不会随波肆意漂流Agua turbia del río de la luna 浑浊的月亮河水que suena al pasar 也不曾将我吸引Río y luna 江水与明月dime dónde están mi Dios el bien y el mal ,我的上帝告诉我善恶何在Decid. 由祢决断Yo quiero saber 我想知道qué se esconde en la oscuridad 黑暗中隐藏着什么y tú lo encontrarás 而祢必将答案显现Río y luna,Adiós……江水与明月,再见了……这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Ignacio在那件事发生之前,他对上帝的信仰无比坚定。
他就读于教会学校,除了学习正常科目以外,很重要的是学习天主教,并协助神父做弥撒,他歌声曼妙,应该是学校里唱歌最好的学生,并担任唱诗班的领唱。
电影中可以看出他很享受歌唱。
自小在住宿制教会学校读书,日思夜想及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儿时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小河,这怎么会轻易忘记。
只有在这一句中,月亮河有正面意义。
注意歌词中用了turbia,这个词的西班牙语本意就是形容河水浑浊。
这个词在影片中很重要,这么纯净的的歌声中,作为主角的河水竟是浑浊的。
在这一部分,它代表的是信仰之外的一切。
这与原曲的描述也截然不同。
翻译不能简单的直译,要结合上下文,或电影内容基于原意引申。
比如:……que suena al pasar 。
本意是指河水流淌时发出声音,我在这里引申为主角坚定的信仰不会被这声音吸引,或者当主角从河边经过时不会被河水发出的生音所吸引。
因为前面有一句:Yo no me dejaré llevar por el agua,原意为:我不会被河水带走,或我不会被河水冲昏头脑。
在这里我译为:我不会随波肆意漂流,随波肆意漂流替代随波逐流,是为了唱时断句。
他的信仰之坚定可以从这一句看出来,dime dónde están mi Dios el bien y el mal ,我在翻译的时候,也曾断错句,意思完全改变。
并不是河水与明月告诉我上帝在哪里,而是告诉河水与明月,我的上帝会告诉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一切都由祂决断。
在西班牙语中,主语经常会省略,直接由动词的变位来说明主语(如:olvidaré意为我不会忘记)。
或将主语宾语随便安放,没有特定的顺序。
后面两句是说他仍然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从侧面表现他的纯洁。
在西班牙语中, río可以指河水,也可以指江水。
Adiós,一语双关,承上启下,这声再见之后,那个纯洁的孩子Ignacio,信仰崩塌,不再相信上帝,也不再相信地狱,他无所畏惧,要说信仰,只有Enrique给他的享乐主义。
第二部分,Mi luna,ven y alúmbrame 明亮啊,请降临照耀我No sé ni dónde estoy,por qué 我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为何Oigo el rumor de aguas turbias 听那浑浊河水的低语que me llevan lejos,muy lejos de mí. 他们让我迷失,远离自我Moon rive,月亮河Dime dónde están, mi Dios el bien y el mal 告诉我他们在哪里,我的上帝是非曲直Decid由你决断Yo quiero saber 我想知道Qué se esconde en la oscuridad黑暗之中隐藏着什么Y tú lo encontrarás你终会找到答案Moon river月亮河Adiós再见要知道这首插曲出现在神父在竹林旁弹吉他,Ignacio演唱,歌没唱完,神父就欲对少年行苟且之事,这是不是第一次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院事件之后的一天晚上,Ignacio为此难眠,他对Enrique说,我觉得我们犯了罪,上帝会惩罚我们。
这说明Ignacio对上帝是有敬畏的,而后肮脏的神父却觉得他们在厕所乱搞,把他叫到圣象堂,还假惺惺虔诚的祷告。
看到这一切,加上神父之前的所为,就在这一刻,Ignacio的信仰彻底崩塌,不再害怕上帝的惩罚,因为从这一刻起,他的心中不再有上帝。
之后,神父性侵他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正是无所畏惧,那个歌声优美,那个纯洁的Ignacio彻底黑化,变性,吸毒,放浪形骸……在清醒的短暂瞬间,他也渴望月光将他照耀,他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没有了上帝的指引,他在迷失中彻底的堕落……身处尘世,流言蜚语(rumor),将他扭曲,离儿时的自己越来越远(muy lejos de mí)……这一幕与你我何其相似。
同样的句子,不同的断句,意思将截然不同。
第一部分,因为心中有上帝,河与月是无法影响他的。
这一部分,他却渴望月光将他照耀,却问向月亮河,我的的上帝在哪里?
是非曲直由月亮河来决断。
他已经无法分辨是非曲直,更无法为此决断。
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按说,放浪到如此,不应该有什么疑问了(他视而不见自己的弟弟和神父乱搞),但他有,他内心深处仍然是那个少年,只不过只是一瞬间,黑暗中到底是什么,交给月亮河来找答案吧。
意思是,他不在乎了,彻底的放弃自己。
这次的再见是真的再见了。
PS: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
PS:Ignacio唱的另一首歌也很好听Jardinero (园丁)'Torna a surriento',原曲是帕瓦罗蒂的重返苏莲托。
看完了《不良教育》,很难用文字来重述阿莫多瓦镜头下的故事,只因为这一次阿莫多瓦述事的手法,很高明也很精彩,电影结构丰富,采用戏中戏,虚实结合,再配上回忆同现实相映交错的方式来发展故事情节,当我们好像看到故事的终结时,却才真正的引出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另一个故事。
相当佩服阿莫多瓦讲故事的能力。
整部电影从画面的干净度到色彩的跳跃,都让观众相当的赏心悦目,充分体现了西班牙人的热情与浪漫,电影偶尔出现的童声配乐,不禁让人怀念起另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教会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
不过在相比之下《不育教育》比《放牛班的春天》复杂的多,《不良教育》的内容由同性恋、变性人、恋童癖、异性装癖、吸毒、勒索、谋杀这一系列组成。
整部电影围绕着四个男同性恋展开,安里克、伊格纳、马鲁神父、安祖这样四个男人关系相当复杂牵扯在一起。
就像一条线上的四个蚂蚱谁也逃不了。
安里克,是伊格纳教会学校的同学也是初恋情人,成年后是一位年轻的电影导演。
安里克在童年的记忆中那一抹阴影来至马鲁神父。
成年后的安里克做为导演用“上床则上戏”这样的潜规则。
安里克,可能是故事比较善良的一位同志了,只是小小用了一下自己的特权,让安祖投入了自己的怀抱。
安里克,看到安祖真的目的和真面目后,相当绝情把安祖扫地出门。
还好安里克最后没有把人性在性爱面前葬送掉。
伊格纳,电影故事的中心人物,无论是童年的回忆,还是戏中戏的剧本,到最后的谋杀,都与之有关。
伊格纳一直是马鲁神父猥亵的对象,幼小的身心受到难以想像的伤害。
十几年后的伊格纳,吸毒、勒索,准备通过变性成为安里克真正的爱人,些时的伊格纳已那一脸无辜的小男人,是顶着一对美胸的变性人,最后伊格纳的梦想没有实现,在毒品中倒下。
正是那些毒品所带来不切实际幻想让伊格纳变得面目全非,最后还死于非命,可怜的小夜莺。
马鲁神父,用他的黑手伸向了伊格纳,后来马鲁神父成为了伊格纳勒索目标,伊格纳以马鲁神父过往的不光彩行为做为勒索,想通过勒索来完成自己的变性手术。
马鲁神父通过伊格纳认识了伊格纳的弟弟安祖,一个相当阳光的男孩,马鲁神父并爱上了这个男孩,还准备和这个男孩私奔,多么可怕而落后的想法。
安祖,整部电影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学会用青春作为交换,伊格纳的弟弟,冒充伊格纳成为安里克镜头下的演员,此时为了成名的安祖是安里克的情人。
在成为安里克情人前,安祖为了学费是马鲁神父的小情人,同时合谋神父杀掉自己的兄长伊格纳。
安祖被安里克赶出门后成为大明星,却受到马鲁神父的勒索,这一次安祖成为一名肇事司机意外把马鲁神父送上了西天。
安祖从头至尾可能算是最大的赢家,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明星。
因为他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在每一个生活场景还是戏中戏的表现上都来的那么伪善和努力,总用美丽的外表来掩盖真实的欲望。
电影中的四个男同志,虽然他们没太多正面意义,四个男人身上都有某些东西让人难以接受,但对他们又会心存同情,他们似乎也都是生活的受害,也都在为自己曾经不良行为买单,可能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电影的结尾也没有让坏人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毁灭,导演也只是想让电影更为的现实和开放。
有人看过此片后,大骂“同性恋就是这么变态。
”或是“是GAY都没有好下场。
”真觉得这样的评论有失公平,在我们的现在娱乐圈中不是很多导演也有他们的“潜规则”吗,前些也在报上看到某学校男老师猥亵未成年女童,或是某公众人物、名人为了蔽住丑闻不得不花上大笔大笔的钱买回照片、录影带、文字……这一次只是阿莫多瓦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丑陋、不耻、违法之事叠加在四位同志的身上,这都是为了让电影有更强的戏剧效果。
应该说人性的阴暗面是无处不在的,每一次邪念的释放都在吞食生命。
其实,无论是同志,还是非同志,都应该管住自己心中那些不良的幻想。
除了没有突破之外其他一切都好,这却是一部太好看的电影了!
情节非常紧凑,戏中戏,毒品,性错乱,基本上还是过去的那些套数,阿莫多瓦总是知道如何把故事叙述的既复杂又通俗。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是我一直看好的一个演员,他如今终于也熬出头了!
只是在这里的扮相很惨,被阿导折磨成了那副样子,汗。
伊格纳西奥在临死前敲下的句子看似很讽刺——恩里克,我成功了。
当他这样写给初恋情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要走向死亡,而他说的成功,也终于成了一个谜,各人有各人的解,但不知道恩里克看到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在这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里,尽管导演尽力营造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主角,他们从容的生活方式,妖娆但不卑贱的做派,都会让你以为西班牙是那样一个国度,在那里同性恋人群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那样,还是有细节透露这样一层信息,同性恋人群也是被排斥的,这就是弟弟胡安忍受不了哥哥伊格纳西奥易性癖的生活,不堪白眼,而痛恨哥哥,甚至促成了他的死亡的缘故。
伊格纳西奥一直自我的活着,但同时承受着屈辱。
所以,他从来不是个常人眼中成功的人。
对伊格纳西奥来说,成功就是过他真正想过的生活,因为他要实现变性的梦想了,真正成为一个女人。
他竟然是笑着去的,高纯度的毒品,大概给了他极乐世界的感受,带着他去了。
如果再回到从前。
从前,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都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他们相爱了。
从前,少年伊格纳西奥有一副高亢清亮的歌喉,他的歌声如云雀般直冲天籁,撞开了神父莫罗封闭已久的心门。
从前的伊格纳西奥,还是一个不晓世事的少年,他的歌声足以融化最冰冷的心,那悠扬婉转而富穿透性的声音,足以提供他者以生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追寻已久的美,甘心融化。
他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孩子,他的歌声仿佛足以与上帝对话。
但是从前还在往前,神父在圣器室里对他性侵犯,他的信仰一时间被击得粉碎,之后神父把恩里克赶出校门,夺走了他的爱。
无爱又无信仰,人生从那时候起,就面目全非了,伊格纳西奥成了一个自暴自弃,被人嫌弃的零余人。
往前还是往后?
时间只会往前,记忆带我们回去。
往后看,就停在最想停留的地方,少年歌唱,阳光和煦透亮,花儿都开了。
往前,越走越难回头。
胡安在拍摄伊格纳西奥被杀的一幕时痛哭不止,人们只以为他入戏太深,只有他明白,是为了自己促成了的哥哥的不归路,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哥哥的心他可有真的了解过,哥哥按自己的意愿活着,虽遭白眼,依然我行我素,是多么的真实。
而他,跟神父偷偷摸摸发生关系外,还暗下黑手。
伊格纳西奥没有成功,死在黎明前的黑暗。
他曾经是一个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少年。
但是时间给予他,又夺走那一些,在他写剧本《旅程》的过程里,他一次次重温往日的欢乐。
沉甸甸的那是时间的另一面。
当看见台上的伊格纳西奥扮女人惟妙惟肖,神情里只有不可一世的矜持与倨傲,我竟又一次入戏,想起他少年时也曾这样释放人们的欲望,给他们看什么是美,他竟然从未改变。
外面的境遇在变,他的心始终如一,不再清纯多了放纵,但是沉甸甸的时候,也自有一份快乐在。
胡安成功了,恩里克成功了,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遭遇,有喜欢的,也有难过的,而伊格纳西奥呢,他留下来,以他的歌声,他的魅影,别人都变了,而他定格了,他的所有幻想都有待启航,那时最美。
初恋的故事拍得最动人的,莫过于岩井俊二的《情书》和那部《假如爱有天意》。
现在我觉得,阿莫多瓦的这部《La Mala educación》(中文译名《不良性教育》,感觉怪怪的),也得算上,尽管讲的是同性之初恋。
(之前只看过两部阿莫多瓦的电影,《tie me up, tie me down》,和今年的新片《Volver》,正好都是蛮女权主义的,和他本人gay的身份有点错位。
)是一九六零年代,两个教会学校小男生Ignacio和Enrique之间的爱。
用泛黄的黑白色调影像以及慢镜头再现的当年场景,两个美丽的小男孩在足球场上以及教堂中的对视,加上极煽情的配乐,处理得简直惊心动魄。
虽然我会怀疑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爱,可是那不是爱又是什么?
除此之外,神父Manolo对Ignacio的迷恋,也被展现得相当动人。
在Ignacio清彻如天籁般的歌声中,Manolo用最大努力克制着眼中的泪水,以及内心的澎湃感情。
不知道为什么,男同导演蛮喜欢拍年长男人不可自拔爱上十来岁小男生的故事,像这一部,以及那部著名的《魂断威尼斯》。
其实这种感情应该超越性的吸引,更多的是一种对美的膜拜——《魂断威尼斯》基本上是这样处理的,但这一部不是。
Manolo到底physically offended了小Ignacio,并开除了Enrique。
他这些因爱而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Ignacio成年之后的堕落惨淡。
人生是那么残酷。
十余年后,当年天使般的小男孩Ignacio变成了一个吸毒、变性、撒谎、以敲榨勒索为生、不堪至极的畸零人。
可是,人生又有着真正的美与爱。
当年的那份纯真的爱,依然顽强地生存在他的心底。
他用写故事的方式来缅怀这爱。
同样,成为导演的Enrique,对此亦同样永难忘怀。
他是个有边界的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得很好。
但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他接到Ignacio的绝笔,靠在门上,脸上竟有一种巨大的悲恸。
他是个入世的人,努力地拍电影,不放弃尘世的价值,可是,他又是分裂的。
有些东西,在他身上,已经和Ignacio一起,永远地离去了。
我不能描述那是什么,可是我能感觉得到。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初恋的故事往往用倒叙来讲。
再不堪的人,当年都有一张少年纯美的脸,有一份真诚如水晶般的感情。
可是,不可抗拒地,在岁月面前,它们都破碎了,变形了,肮脏了,龌龊了。
从成年人冷漠麻木的面孔跳回当年,总让人不胜的唏嘘。
这个故事除了倒叙之外,还有虚实多条线索齐头并进,有电影中的故事,多个人回忆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
形式上复杂,但是又讲得很清楚。
西班牙人无论男女,往往有一张明艳深邃的脸。
这部电影里出现了Ignacio变性后的女性面孔,其弟弟Luan易装后的女装扮相,竟然有一种很奇异的女性的美,而且并不让人觉得讨厌。
有趣。
小Ignacio的歌声绝对令人惊艳。
他演绎的西语版《月亮河》竟是我听过最好听的一个版本。
在我印象中,还有一部完全靠男孩童声合唱出彩的电影:去年的法国片《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抛开这个,就是对《春风化雨》的简单模仿。
男同电影也看了好几部,从关锦鹏的《蓝宇》,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到李安的《断臂山》,却唯一被这一部感动。
也不知道为什么。
哎。
“恩里克,我想我搞定了,”一个人再怎么改变,初恋的感觉不会变。胡安杀死伊格莱西奥的理由太牵强了。一个人千万不要迷迷糊糊的过日子,不然没准什么时候就成了野心家的垫脚石
同性恋片都是虚高的分
老实说我觉得最好看的是片头,很难进入阿莫多瓦自传式的奇情故事和自顾自的情绪铺陈。结构的相互嵌套和干涉也没能将我从这种旁观中解救出来。
跨越了两年分了好几次看完的. 狂躁的爱与浓黑的绝望.
很忧伤,很忧伤,里面童声唱moon river的时候,所有的罪恶,都被彻底原谅
前半部贡献了那么多动人的音乐:"Quizás, Quizás, Quizás","Moon River(月亮河)","Torna a Surriento(重归苏莲托)",简直是百听不厌;后半部剧情有点急转直下。戏中戏还是很赞。
这导演我要拉黑了
是元素让我不适
【7分】感觉上最相近的是《吾栖之肤》,平常开场中暗藏惊异,然后故事行至一半猛然揭开谜底,变成惊悚气息的奇情戏。而且有着复杂的流动的变换的身份,阿莫多瓦却似乎穿过了这种复杂,紧紧抓住了内在的心理的关乎欲望的东西。
拍的还不错,可实在不喜欢这类题材。
无感过场
无论哪个角色都异常自私。
同性恋题材,实在不能理解其中的欲望与残酷
gay, child predatory priest, murder, movie/reality story structure, interesting. Enrique抽烟的样子很帅。
北影节第14场。天幕新彩云。
结构新颖,可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阿莫多瓦的编剧功力真是不错,剧情上做得千回百转的也就数他了。只是这部电影远没有回归看起来舒服。其实把那对兄弟换成两姐妹,这不是也成立嘛!我看到那个变性的伊格莱西奥还是恶心到了
好久以前看的 反正就是欣赏不来
如果没有神父的捣鬼而是两个人自由成长与发展该是多好,就不会有那么悲惨的结局了。
好乱的故事线。电影中有几处反转,但整体真的不痛不痒,慕名来看,失望而归。It’s not my cup of tea.